解读三包及赔偿款如何开票

本案销售路径:供应商——乙方——甲方——甲方用户


  1.供应商销售给乙方的产品有部分质量不合格,乙方因急用,自己修理,按照修理修配工时费向供应商索要修理费及赔偿。乙方收到款项是按照修理修配开票,还是按销售折让开票?如果没有修理直接向供应商索要赔偿,是销售折让还是营业外收入?


  答: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增值税问题解答(之一)>的通知》(国税函发〔1995〕288号)第七条规定,货物的生产企业为搞好售后服务,支付给经销企业修理费用,作为经销企业为用户提供售后服务的费用支出,对经销企业从货物的生产企业取得的“三包”收入,应按“修理修配”征收增值税。对于符合上述规定的“三包”赔偿,乙方可按“修理修配”缴纳增值税并开具发票。


  如果没有修理,乙方从销方取得的赔偿有两种处理方式:一是按照发生销售折让进行税务处理,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红字增值税发票开具有关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6年第47号)规定,开具红字增值税发票;二是作为营业外收入,不开具增值税发票,同时根据财税[2016]36号附件1第三十二条规定:“因销售折让、中止或者退回而收回的增值税额,应当从当期的进项税额中扣减”,作进项税额转出。两种处理方式的区别在于:一是开具红字专票,销方扣减销项,购方进项转出。二是不开具红字发票,销方不得扣减销项,购方仍需做进项转出。


  2.乙方将货物交付甲方,甲方在“三包”内发生质量问题向乙方索赔,乙方也在“三包”要求内向供应商索赔,这种索赔是否缴纳增值税?是按折让方式冲红,还是开发票,还是走营业外收入?


  答:如果是销售产品售后提供免费维修服务,其消耗的材料或免费更换的配件,属于用于增值税应税项目,不属于《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的不得抵扣的情形,不需作进项税额转出处理。


  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关于视同销售的规定,保修期内免费保修业务作为销售合同的一部分,有关收入实际已经在销售时获得,企业已就销售额缴纳了税款,免费保修时无需再缴纳增值税,维修领用零件也不需视同销售缴纳增值税。


  如果是现金索赔,处理方式同问题一。


  政策依据


  1.《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红字增值税发票开具有关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6年第47号)


  2.《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增值税问题解答(之一)>的通知》(国税函发〔1995〕288号)


  3.《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财税[2016]36号)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20-06-02
作者:清茶税语
来源:清茶税语

解读提而未缴税金,能否税前扣除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规定,企业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包括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和其他支出,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三十一条的解释,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所称税金,是指企业发生的除企业所得税(税后扣除)和允许抵扣的增值税(价外流转)以外的各项税金及其附加。当然,计入相关资产成本的耕地占用税、契税、车辆购置税等,自然也不在直接扣除之列;这些乃是一并构成资产价值,并随资产一起折旧、摊销、扣除。


  我们今天所讲,乃是计入当期损益并于当期税前扣除的税金,比如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印花税、资源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车船税以及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地方水利建设基金等。那么,如果上述税金(费)虽然计提,但并未缴纳,能否税前扣除呢?


  一、计提并缴纳


  这个毫无疑问,当然可以。为了与后面相对比,我们仍然举个简单例子:甲公司印花税月度申报、企业所得税季度申报。2019年1月计提印花税10万元,2月申报期缴纳。2019年3月31日计提企业所得税时,上述印花税10万元当然可以税前扣除。


  二、计提但尚未缴纳(一)


  乙公司房产税季度申报;但为了月度会计核算准确,每月计提。企业所得税月度申报。2019年10月计提房产税20万元;将与11月、12月税额合并,于2020年1月申报缴纳。乙公司计算2019年10月企业所得税时,上述房产税20万元可以税前扣除;只要2020年1月(汇算清缴结束前)正常申报缴纳即不用进行纳税调整。


  参考《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34号)第六条:企业当年度实际发生的相关成本、费用,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及时取得该成本、费用的有效凭证,企业在预缴季度所得税时,可暂按账面发生金额进行核算;但在汇算清缴时,应补充提供该成本、费用的有效凭证。


  三、计提但尚未缴纳(二)


  接着上面乙公司例子,假设乙公司2020年1月因为资金原因并未申报缴纳,截止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结束也未能缴纳,那么其计提而未缴纳的房产税是否可以税前扣除呢?


  税金实际发生(发生纳税义务)当然没有问题;但是,作为税前扣除来讲,实际发生是其一,取得税前扣除凭证也是其一(当然还有其他条件)。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发布《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凭证管理办法》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8年第28号)相关规定:企业发生支出,应在当年度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的汇算清缴期结束前取得税前扣除凭证。企业在境内发生的支出项目不属于应(纳增值)税项目的(国家收土地使用税,当然不是增值税征收范围),对方为单位的,以对方开具的发票以外的其他外部凭证作为税前扣除凭证。外部凭证包括但不限于发票(包括纸质发票和电子发票)、财政票据、完税凭证、收款凭证、分割单等。


  综上所述,对于房产税来讲,税前扣除凭证显然就是完税凭证。那么:


  (一)乙公司10月计提房产税,但2020年1月(汇算清缴结束前)缴纳,自然能够取得完税凭证,因此可以税前扣除。


  (二)若截止汇算清缴结束仍未缴纳,则无法取得完税凭证,因而不能税前扣除。


  当然,若之后(五年内)缴纳(取得完税凭证),仍可追溯扣除并调整相应所得税事项.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20-06-02
作者:草木财税
来源:草木财税

解读小型微利企业延缓缴纳2020年所得税 四个政策要点要掌握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进一步鼓励小型微利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复工复产,缓解其经营资金压力,更大力度帮助企业渡难关,国家税务总局近日制发《关于小型微利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延缓缴纳2020年所得税有关事项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20年第10号),明确小型微利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可延缓缴纳所得税。


  今天带你了解一下,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延缓缴纳政策需要掌握的四个政策要点!


  小型微利企业延缓缴纳2020年所得税四个政策要点要掌握!


  一、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延缓缴纳政策的适用范围


  无论实行查账征收方式还是核定征收方式的企业,只要符合小型微利企业条件,均可以享受企业所得税延缓缴纳政策。


  二、预缴申报时小型微利企业的判断方法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实施小型微利企业普惠性所得税减免政策有关问题的公告》(2019年第2号)规定,自2019年度起,在预缴企业所得税时,企业可直接按当年度截至本期末的资产总额、从业人数、应纳税所得额等情况判断是否为小型微利企业。小型微利企业享受企业所得税延缓缴纳政策时,仍然沿用上述判断方法。预缴申报时符合小型微利企业条件的企业,既可以享受小型微利企业普惠性所得税减免政策,也可以同时享受企业所得税延缓缴纳政策。


  三、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延缓缴纳政策的时间要求


  小型微利企业在2020年剩余申报期完成预缴申报后,可暂不缴纳当期的企业所得税款,延迟至2021年首个申报期内一并缴纳。


  四、享受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延缓缴纳政策的办理方式


  为减轻纳税人办税负担,便利纳税人操作,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延缓缴纳政策采用“自行判别、申报享受”的办理方式。企业根据经营情况以及相关税收规定自行判断是否符合小型微利企业的条件,并自主选择是否享受延缓缴纳政策。符合条件且选择享受延缓缴纳政策的小型微利企业,自行计算延缓缴纳税额,并通过填报企业所得税预缴纳税申报表享受延缓缴纳政策。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20-06-02
作者:国家税务总局
来源:国家税务总局

解读施工过程结算对增值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影响的探讨

住建部于2019年12月24日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招标投标监管的指导意见》中提出:严格合同履约管理和工程变更,强化工程进度款支付和工程结算管理,招标人不得将未完成审计作为延期工程结算、拖欠工程款的理由。


  在各省住建厅陆续推出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过程结算实施意见中,虽略有不同,但已可了解其实质,与工程进度结算有联系,却又有些实质区别。对增值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的确认理解,带来一定的影响,值得思考。


  一、各地对施工过程结算规定的文件摘要


  《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在建筑领域推行施工过程结算的通知》(渝建[2018]707号)规定:


  一、施工过程结算是指发承包双方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依据合同约定的结算周期(时间或进度节点),对已完工程价款进行结算的活动,其结算文件经发承包双方签署认可后,作为竣工结算文件的组成部分,不再重复审核。


  二、我市行政区域内新开工、建设工期两年以上的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推行施工过程结算;选择有条件的项目进行试点,待条件成熟后全面推行。


  六、施工过程结算应根据合同约定的结算原则和结算资料,对已完工程进行计量计价。质量不合格的,可在整改合格后纳入当期施工过程结算;计量计价有争议的,争议部分按合同约定的争议方式处理,无争议部分应按期办理施工过程结算。


  七、施工过程结算完成后,发包单位应依据已确认的当期施工过程结算文件,按照合同约定足额支付结算款。


  《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山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山西省财政厅关于在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中推行施工过程结算的通知》(晋建标字[2019]57号)规定:


  二、施工过程结算是指发承包双方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依据依法签订的施工合同约定的结算周期内完成的工程内容(包括现场签证、工程变更、索赔等)实施工程价款计算、调整、确认及支付等的活动。


  三、我省施工合同工期一年(含一年)以上的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及其附属设施和与其配套的线路、管道、设备安装工程,应当实施施工过程结算。已开工的同类工程,可由发承包双方协商签订补充协议,完善相关施工过程结算的内容和手续。


  九、发包人(包括受委托的招标代理机构)在招标文件和发承包双方签订的施工合同中应明确约定施工过程结算周期(分段结算的具体划分)、计价方法、风险范围,以及价款支付时间、程序、方式和支付比例等内容。结算周期应按月或分段划分,分段划分结算周期,经发承包双方协商同意,结算周期最长不得超过三个月。


  十、经发承包双方签字确认的施工过程结算文件,应当作为竣工结算文件的组成部分,未经对方同意,另一方不得就已生效的结算文件进行重复审核。


  十四、发包人应依据已确认的当期施工过程结算文件,按照合同约定足额支付工程进度款,合同约定的进度款支付比例不得低于80%。承包人当期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故的,进度款支付比例降低10%。


  十五、发承包双方应在合同中约定工程完工后竣工结算提交、审核、调解、支付等时间。除合同另有约定外,竣工结算的审核时间不得超出28天。发包人逾期未完成审核,视同认可承包人提交的竣工结算。


  《关于在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中推行施工过程结算的实施意见》(浙建[2020]5号)规定:


  六、施工过程结算周期可按施工形象进度节点划分,做到与进度款支付节点相衔接。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过程结算节点应根据项目大小合理划分,可分为桩基工程、地下室工程、地上主体结构工程和装饰装修工程。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过程结算节点可采用分段、分单项或分专业合理划分。


  十、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合同约定及时支付工程款。施工过程结算完成后,建设单位应依据已确认的施工过程结算文件,向施工单位及时足额支付本期已完工程施工过程结算价款。


  十一、施工合同中应当约定工程完工后竣工结算提交、审核、调解、支付等时间。双方可以约定,竣工结算审核时间不超过28天;由于建设单位原因导致工程无法按合同约定期限进行竣工验收的,在施工单位提交竣工验收报告90天后,工程自动进入缺陷责任期。


  十二、工程全部竣工,施工单位按合同约定向建设单位提交工程竣工结算报告后,建设单位应按照合同约定的程序、时间进行审核确认,并出具结算审核总报告。经双方确认的施工过程结算文件是竣工结算文件组成部分,对已完过程结算部分原则上不再重复审核。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过程结算的若干指导意见》(粤建市[2019]116号)规定:施工过程结算是指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发承包双方依据施工合同,对结算周期内完成的工程内容(包括现场签证、工程变更、索赔等)开展工程价款计算、调整、确认及支付等的活动。


  (十二)施工过程结算支付。发包人按合同约定程序、时限、比例支付施工过程结算款;施工过程结算款支付比例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可参照竣工结算支付比例确定;发包人需扣回的有关款项,应同期抵扣。施工过程结算款支付周期应与合同约定的施工过程结算周期一致。


  二、施工过程结算要点简析


  施工过程结算适用于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各地住建部门以通知或实施意见下发,属于行政规范性文件,有相应的处罚规定,具有行政强制性。


  施工过程结算在形式上类似于工程进度结算。但是,工程进度结算在结算时限、款项支付等方面,不具有明确的强制规定,也不必然构成竣工结算的一部分。


  综合以上各地规定,施工过程结算的一些要点:


  1、结算时限。结算时限是应当明确的,结算周期按一定标准来合理划分。


  如:发包人在招标文件和发承包双方签订的施工合同中应明确约定施工过程结算周期;施工过程结算周期可按施工形象进度节点划分,做到与进度款支付节点相衔接。


  2、结算性质。是竣工结算的组成部分,也可以据此理解为是竣工结算被分步提前进行了结算,相当于工程部分节点达到了竣工验收一定效果。


  如:经双方确认的施工过程结算文件是竣工结算文件组成部分,对已完过程结算部分原则上不再重复审核;经发承包双方签字确认的施工过程结算文件,应当作为竣工结算文件的组成部分。


  3、结算支付。即便合同未确定付款日期,也是应依据施工过程结算文件支付工程结算价款。


  如:施工过程结算完成后,建设单位应依据已确认的施工过程结算文件,向施工单位及时足额支付本期已完工程施工过程结算价款;发包人应依据已确认的当期施工过程结算文件,按照合同约定足额支付工程进度款,合同约定的进度款支付比例不得低于80%。承包人当期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故的,进度款支付比例降低10%。


  三、对建筑服务增值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的影响探讨


  财税[2016]36号附件1第四十五条规定,取得索取销售款项凭据的当天,是指书面合同确定的付款日期;未签订书面合同或者书面合同未确定付款日期的,为服务、无形资产转让完成的当天或者不动产权属变更的当天。


  1、“服务转让完成”,是全部转让完成?还是部分转让完成?


  财税文件对此并不明确,对于中止合同后解除合同的部分完成的工程,是按竣工结算确认完工,并确认纳税义务的。


  2、施工过程结算时竣工结算组成部分,即便未取得款项,也可视为服务部分完成而确认纳税义务?


  在行业规定上,在施工过程结算规定之前,也没有明确的相当于竣工结算的过程结算。


  施工过程结算实施之后,其已是竣工结算的组成部分,相当于部分工程已被竣工验收结算,并且具有取得索取款项、发包方应支付款项的依据。


  3、发包方过程结算后的应付款时间等规定,能否确认为相当于合同约定的付款时间?


  综上,未签订书面合同或者书面合同未确定付款日期的,为服务转让完成的当天。这项规定显然未考虑清楚两种情况,值得探讨:一是,除合同约定的付款日期之外,还能依规确定取得价款的日期;二是,服务转让完成的程度问题。部分确认转让完成的,也是服务转让完成之一。按实质重于形式的课税原则,应确认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当然,这只是值得商榷的思考,或是一项自由裁量权,期待税务总局进一步明确。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20-06-09
作者:老税官
来源:老税官

解读案例解析:房地产企业与购房业主之间发生违约金的涉税处理

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十二条的规定,价外费用包括价外向购买方收取的手续费、补贴、基金、集资费、返还利润、奖励费、违约金、滞纳金、延期付款利息、赔偿金、代收款项、代垫款项、包装费、包装物租金、储备费、优质费、运输装卸费以及其他各种性质的价外收费。由此可见,违约金也是价外费用的一个重要构成内容,那么,房地产企业同购房业主之间发生的违约金是否都属于价外费用,都需要开具发票呢?


  第一种情形:合同已解除,业主支付违约金给地产企业


  案例1:房地产企业同业主甲签订了商品房销售合同,业主甲缴纳了1万元定金,约定的付款期限届满时,甲因为个人原因未能履行合同,地产企业将该定金没收,根据合同约定做为违约金处理。


  分析:由于双方合同解除,也就是说合同未履行,交易行为实质上并没有发生,根据上述实施细则及财税[2016]36号文,地产企业与业主甲彼此之间没有发生销售房屋,也没有发生其他应税服务行为,则该违约金不属于价外费用的范畴。


  财税处理:


  (一)增值税及发票处理:


  (1)地产企业收到违约金,不属于增值税的应税范畴,不需要缴纳增值税;


  (2)地产企业不需要开具发票,直接向业主甲提供收款收据即可。


  (二)企业所得税:


  地产企业收到违约金,应计入“营业外收入”科目核算并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


  (三)土地增值税:


  因该地产企业收到的违约金,不属于地产企业的价外费用,当然也不涉及土地增值税。


  第二种情形:合同已经履行,地产企业向业主支付违约金


  案例2:房地产企业同业主乙签订了商品房销售合同,约定2019年3月31日前交房,但由于地产企业原因,造成交房延误至10月31日,按照销售合同约定,地产企业应向业主甲支付违约金2000元。


  分析:根据上述细则规定,违约金是价外向购买方收取的,但本案中是销售方(地产企业)向购买方(业主乙)支付的,同房款支付方向相反,也就是说支付方向同主合同价款不一致,那么这里支付的违约金也不属于价外费用。


  财税处理:


  (一)增值税及发票处理:


  (1)购买方收到的违约金不属于增值税应税行为,当然也不需要缴纳增值税;


  (2)购买方收到违约金后直接开具收条给支付方即可,作为地产公司凭借收条或者收据入账。


  (二)企业所得税:


  地产企业支付的违约金,计入“营业外支出”科目核算,同时可以在企业所得税前正常扣除。


  (三)购买方涉及的所得税:


  这里需要注意,业主收到的违约金,如果购买方为自然人,取得这部分违约金,应按照“偶然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税款由地产企业代扣代缴;如果购买方为企业,取得这部分违约金,应计入“营业外收入”科目核算缴纳企业所得税。


  第三种情形:合同已经履行,业主根据销售合同的约定向地产企业支付违约金


  案例3:房地产企业销售房屋给业主丙,双方约定了分期付款,但由于业主丙的原因未及时付款,根据销售合同约定,业主向地产企业支付违约金1万元。


  分析:合同已经履行,交易正常发生,业主支付违约金给地产企业,同房款支付方向一致,因此属于上述细则规定的价外费用范畴。


  财税处理:


  (一)增值税及发票处理:


  (1)地产企业收到的违约金属于增值税应税行为,应当按照房屋销售的税率(9%或5%)交税;


  (2)地产企业收到违约金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同房屋销售的纳税义发生时间应保持一致,以约定和收取的时间为准;


  (3)地产企业收到违约金,应当正常开具发票,选择的开票编码应该同“销售不动产”选择的编码一致。如果业主为个人开具普通发票,如果业主为企业,也可以根据要求开具专票。也就是说违约金应该同销售房屋开具的发票保持一致,如果开具的是专用发票,那么购买方取得价外费用的专用发票正常可以抵扣进项。


  (二)企业所得税:


  地产企业收到业主违约金,同房款支付方向一致,属于房屋销售的价外费用,应该同房屋销售收入一并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


  (三)土地增值税:


  因该违约金属于地产企业的价外费用,当然应该连同房屋销售价款一并缴纳土地增值税。


  第四种情形:合同已经履行,双方单独签署借款协议,业主支付地产公司延期付款利息


  案例4:房地产企业销售房屋给业主丁,双方约定了分期付款,但由于业主丁自身的原因未及时付款,双方单独又签署了借款协议,约定业主丁向地产企业支付延期付款利息2万元。


  分析:延期付款利息其实也属于违约金的一种特殊情况,只是它和违约金的计算方法不同而已,如果未在销售合同中约定,而是到了应付款,双方单独签订了借款协议,则该延期付款利息不属于价外费用的范畴,这是与上述案例3的不同之处,也就是说,案例3在主合同中做了约定,就属于价外费用;本案例是主合同之外,双方单独签订的协议,则不属于价外费用。


  财税处理:


  (一)增值税及发票处理:


  (1)地产企业收到的违约金属于增值税应税行为,应当按照借款利息(一般纳税人6%)的税率交税;


  (2)地产企业收到违约金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根据双方单独签订的借款协议约定的时间为准;


  (3)地产企业收到违约金,应当正常开具发票,选择的开票编码为“资金占用费”的编码。


  (二)企业所得税:


  地产企业收到的违约金属于“其他业务收入”范畴,应并入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合并缴纳企业所得税。


  (三)土地增值税:


  因该延期付款利息不属于地产企业房屋销售的价外费用,因此地产企业收到该延期付款利息当然也不用缴纳土地增值税。


  由上述4个案例可以发现,虽然都是地产企业同购房业主之间的违约金,但由于业务实质不同,支付方向不同,合同约定不同,并不能一概而论是否都属于价外费用,或者都应该开具发票或者不开具发票,以及是否都需要缴纳相关税费,需要大家在实务工作中仔细甄别,以免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和麻烦。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20-06-08
作者:陈红
来源:中道咨询

解读“高温津贴”不等同于“防暑降温费”

员工小张:好消息,好消息!听说公司马上要发放“高温津贴”了,人人都有份呐~


  财务小王:啥,“高温津贴”还能人人有份?“高温津贴”与“防暑降温费”是一回事吗?公司发放“高温津贴”与“防暑降温费”会计上该计入职工薪酬还是职工福利费科目?能否全额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给员工发放“高温津贴”与“防暑降温费”时我要不要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


  各位财务朋友们,当听到公司要发“高温津贴”与“防暑降温费”时,你是否与财务小王一样,脑子里都是“?”,别急,接下来,我们就聊聊“高温津贴”与“防暑降温费”的话题~


  问题一、“高温津贴”与“防暑降温费”是否是一回事?


例1:甲公司是一家建筑施工企业,该公司共有员工200人,其中在施工项目现场从事一线施工的人员共计150人,其他50人为非项目现场工作人员。为了赶工期弥补疫情对工程进度的影响,即便在35℃高温天气里甲公司一线员工仍旧需要坚守施工岗位。2020年6月,甲公司对所有从事一线施工的人员每人一次性发放4000元高温津贴,对非项目现场工作人员则每人一次性发放1000元高温津贴,并为所有员工免费准备冷饮、雪糕等防暑降温饮料及药品。在本案例中,无论是一线施工人员还是非项目现场工作人员都取得了甲公司以“高温津贴”名义发放的补贴,那么,二者之间是否有区别呢?


  根据《关于印发(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的通知》安监总安键[2012]89号第17条规定:

  “劳动者从事高温作业的,依法享受岗位津贴。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在35℃以上高温天气从事室外露天作业以及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工作场所温度降低到33℃以下的,应当向劳动者发放高温津贴,并纳入工资总额。


  高温津贴标准由省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状况适时调整。”


  根据上述规定,高温津贴的支付范围是符合上述特定条件要求的劳动者,非人人可以享受。在本案例中,甲公司按每人4000元标准发放给150名在特定工作环境中的一线员工补贴则属于高温津贴,而按每人1000元标准支付给非项目现场工作人员的高温补贴以及免费提供防暑降温饮料等实物则属于“防暑降温费”。

  问题二、企业支付的“高温津贴”与“防暑降温费”会计上如何处理?


  1.关于“高温津贴”的会计处理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及其应用指南相关条款规定:


  职工薪酬,是指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或解除劳动关系而给予的各种形式的报酬或补偿。职工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是指企业按照构成工资总额的计时工资、计件工资、支付给职工的超额劳动报酬等的劳动报酬,为了补偿职工特殊或额外的劳动消耗和因其他特殊原因支付给职工的津贴,以及为了保证职工工资水平不受物价影响支付给职工的物价补贴等。


  综上所述,企业支付的高温津贴属于“为补偿职工特殊劳动消耗支付给职工的津贴”,是职工薪酬的一部分应通过“应付职工薪酬”科目进行会计核算。


  企业支付高温津贴的会计账务处理如下:


  (1)在计算应发放的高温津贴时,按职工提供服务的受益对象计入有关成本费用科目,并确认应付职工薪酬。


  借: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等


  贷:应付职工薪酬——工资、津贴和补贴等


  (2)实际发放高温津贴时:


  借:应付职工薪酬——工资、津贴和补贴等


  贷:银行存款或现金


  例2.2020年6月,甲钢厂按照《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相关规定,向高温下作业的一线生产工人共计发放了高温津贴10万元,则相关账务处理如下:


  计提高温津贴时:


  借:生产成本  10万元


  贷:应付职工薪酬——工资  10万元


  实际发放高温津贴时:


  借:应付职工薪酬——工资  10万元


  贷:银行存款  10万元


  2.关于“防暑降温费”的会计处理


  根据《财政部关于企业加强职工福利费财务管理的通知》(财企[2009]242号)第一条第(一)项相关规定:


  “企业职工福利费是指企业为职工提供的除职工工资、奖金、津贴、纳入工资总额管理的补贴、职工教育经费、社会保险费和补充养老保险费(年金)、补充医疗保险费及住房公积金以外的福利待遇支出,包括发放给职工或为职工支付的以下各项现金补贴和非货币性集体福利:


  (一)为职工卫生保健、生活等发放或支付的各项现金补贴和非货币性福利,包括职工因公外地就医费用、暂未实行医疗统筹企业职工医疗费用、职工供养直系亲属医疗补贴、职工疗养费用、自办职工食堂经费补贴或未办职工食堂统一供应午餐支出、符合国家有关财务规定的供暖费补贴、防暑降温费等。”


  因此,企业向所有员工以货币或者实物形式支付的防暑降温费支出在会计上应做为职工福利支出进行核算。涉及的相关会计分录如下:


  (1)计提“防暑降温费”时:


  借:管理费用/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等


  贷:应付职工薪酬—福利费


  (2)实际发放“防暑降温费”时:


  借:应付职工薪酬—福利费


  贷:银行存款


  例3.2020年6月,甲钢厂除了向一线施工员工发放高温津贴之外,还向所有在职员工一次性发生防暑降温费补贴,每人500元。其中,共计向公司管理人员发生防暑降温费补贴2万元;共计向一线生产工人共计发放防暑降温费补贴18万元;共计向车间管理人员防暑降温费补贴5万元,则甲钢厂涉及的相关会计处理如下:


  计提“防暑降温费”时:


  借:管理费用  2万元


  生产成本  18万元


  制造费用  5万元


  贷:应付职工薪酬—福利费  25万元


  实际发放“防暑降温费”时:


  借:应付职工薪酬—福利费  25万元


  贷:银行存款  25万元


  问题三、纳入工资总额的高温津贴与具有福利性质的职工防暑降温费能否直接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


  例4.假设2020年甲钢厂共计发生高温津贴支出30万元,发生职工防暑降温费支出10万元。那么,上述实际发生的支出能否在2020年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时直接全额税前扣除?


  1.关于纳入工资总额的高温津贴税前扣除问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三十四条规定:


  企业发生的合理的工资薪金支出,准予扣除。所称工资薪金,是指企业每一纳税年度支付给在本企业任职或者受雇的员工的所有现金形式或者非现金形式的劳动报酬,包括基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年终加薪、加班工资,以及与员工任职或者受雇有关的其他支出。


  因此,纳入工资总额的高温津贴可以直接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


  2.关于具有福利性质的职工防暑降温费税前扣除问题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工资薪金及职工福利费扣除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3号)第三条“关于职工福利费扣除问题”相关规定,《企业所得税实施条例》第四十条规定的企业职工福利费,包括以下内容:


  (二)为职工卫生保健、生活、住房、交通等所发放的各项补贴和非货币性福利,包括企业向职工发放的因公外地就医费用、未实行医疗统筹企业职工医疗费用、职工供养直系亲属医疗补贴、供暖费补贴、职工防暑降温费、职工困难补贴、救济费、职工食堂经费补贴、职工交通补贴等。


  因此,企业为职工支付的具有福利性质的职工防暑降温费不能直接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应当按照职工福利费扣除限额标准在税前列支扣除,即企业发生的职工福利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14%的部分,准予扣除。


  在本案例中,甲钢厂共计发放的高温津贴支出30万元可以全额税前扣除,发放的职工防暑降温费支出10万元应作为职工福利费,在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14%的部分准予扣除。


  问题四、员工取得公司发放的“高温津贴”与“防暑降温费”是否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


  例5.2020年6月,甲钢厂向符合规定要求的一线生产员工按每人每月1000元的标准发放“高温津贴”,对其他员工按照每人每月500元的标准发放“防暑降温费”。那么,员工取得“高温津贴”或“防暑降温费”是否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


  1.关于员工取得“高温津贴”的个税处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707号)第六条第(一)款规定:


  工资、薪金所得,是指个人因任职或者受雇而取得的工资、薪金、奖金、年终加薪、劳动分红、津贴、补贴以及与任职或者受雇有关的其他所得。


  因此,员工取得公司发生的纳入工资薪金总额的“高温津贴”应缴纳个人所得税。


  误区提醒:


  有财务人员可能会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四条规定,“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发给的补贴、津贴免纳个人所得税”,因此,“高温津贴”也可以免税。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十条规定,个人所得税法第四条第一款第三项所称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发给的补贴、津贴,是指按照国务院规定发给的政府特殊津贴、院士津贴,以及国务院规定免予缴纳个人所得税的其他补贴、津贴。


  由于高温津贴国务院没有规定可以免纳个人所得税,因此员工取得单位发放的高温津贴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


  2.关于员工取得的人人有份的防暑降温补贴个税处理: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生活补助费范围确定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8]155号)第二条规定,下列收入不属于免税的福利费范围,应当并入纳税人的工资、薪金收入计征个人所得税:


  (1)从超出国家规定的比例或基数计提的福利费、工会经费中支付给个人的各种补贴、补助;


  (2)从福利费和工会经费中支付给本单位职工的人人有份的补贴、补助;


  (3)单位为个人购买汽车、住房、电子计算机等不属于临时性生活困难补助性质的支出。


  因此,企业从福利费中支付给本单位职工的人人有份的防暑降温费补贴应当并入纳税人的工资、薪金收入计征个人所得税。


  问题五、劳动保护支出中涉及的防暑降温费能否直接税前扣除?


  例6.2020年6月,甲钢厂除了向一线从事高温冶炼工作的员工发放“高温津贴”之外,还向员工免费发放了冷饮、降温用的酒精湿巾以及防暑降温药品等共计2万元。那么,该笔支出能否直接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四十八条规定,企业发生的合理的劳动保护支出,准予扣除。


  根据释义规定,若作为劳动保护支付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需要满足特定的3个条件:


  “1.必须是企业已经实际发生的支出。这是税前扣除的基本原则,企业只有实际发生的费用支出,才准予税前扣除。


  2.必须是合理的支出。企业不能借此逃避税收。


  3.必须是劳动保护支出。本扣除项目中的劳动保护支出,是指确因工作需要为雇员配备或提供工作服、手套、安全保护用品、防暑降温用品等所发生的支出。


  在本案例中,甲钢厂该笔支出已经实际发生,支出金额符合合理性要求,支出发生的对象属于劳动保护支出,因此,发生的2万元支出可以作为劳动保护支出直接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20-06-08
作者:视野财享荟
来源:视野财享荟

解读摆摊收入该如何纳税

今年的两会应该是最受关注的会议了,“摆地摊”都成了“大事”。为了稳就业、保民生,“摆地摊”这种历来被大城市所不能容的业态,如今摇身一变成了解决大问题的香饽饽。


  摆地摊确实解决了很多人的就业问题。但另一个问题也随之而来,那就是个人取得摆地摊的收入是否需要纳税?该如何纳税?


  以摆摊卖货为例,为大家梳理一下


  一、摆摊是否需要办理营业执照


  摆摊用办照吗?不办照是否会被罚?这应该是很多初次摆摊人的心里疑问。


  按照《个体工商户条例》的规定,无固定经营场所摊贩的管理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规定。


  因此,摆地摊是否需要办照取决于各地的具体政策。


  如《广州市流动商贩临时疏导区管理办法》就规定,摆摊卖货统一由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建立管理档案,发放流动商贩临时摆卖标识牌(不是营业执照),要求摆卖时必须挂牌上岗。


  二、摆摊收入是否纳税


  如果各地对于个人摆摊均不需办理营业执照,则个人摆摊卖货的收入就属于个人的财产转让收入,涉及的税款主要是增值税及附加税费,个人所得税。按照现行国家财税政策,摆摊收入是否纳税,取决于摊位卖的是什么商品。


  (一)销售自产农副产品(限于种植、养殖、饲养和捕捞)


  按照《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地区有关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财税【2004】30号)的规定,个人从事种植、养殖、饲养和捕捞业,取得的“四业”所得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


  按照《增值税暂行条例》的规定,农业生产者销售自产农产品,免增值税。


  因此,如果个人摆摊销售的是上述自产自销的产品,无需缴纳税款。


  (二)销售使用过的物品


  按照《增值税暂行条例》及实施细则的的规定,自然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物品,免增值税。


  按照《个人所得税法》的规定,个人销售使用过的物品属于财产转让所得,需要就增值部分缴纳20%个人所得税。


  因此,如果个人摆摊销售的是自己使用过的物品,且销售价格低于购买时的价格,未发生增值,个人也无需缴纳税款。


  (三)销售其他商品


  除上述情形外,个人摆摊销售其他商品(如个人批发货物后再零售),有关涉税要求如下:


  1、增值税及附加税费


  按照《增值税暂行条例》及实施细则的的规定,如果摆摊收入超过起征点,就要全额缴纳增值税(2020年适用1%征收率)及附加税费;如果没有超过起征点,就不用缴纳增值税。


  起征点的幅度:按月纳税的,每月销售额2000-5000元(目前小规模每月10万元以下均免增值税);按次纳税的,为每次(日)销售额150-200元。


  问题是,个人摆摊收入,增值税是按月缴纳还是按次缴纳?


  目前尚无明确政策规定。


  2、个人所得税


  按照《个人所得税法》的规定,个人销售商品属于财产转让所得,需要就增值部分缴纳20%个人所得税。


  三、现实的问题


  按上述分析,若对个人的摆摊收入进行准确税收征管,不仅要求摆摊人员对自己的收支进行准确核算(自己不会核算的,还要请中介代理记账),而且还需要大力扩充税务征管人员,以便能对摆摊的实际销售情况进行全面甄别,从而确保准确征收税款。


  但实际上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涉及税费最可能的管理路径是:


  路径一:收取定额税费。参照目前各地对农贸市场固定摊贩的管理方法,每个固定摊位(一般都办理了个体户营业执照)无论每年能卖多少货,每年只需缴纳一个固定的税费金额(金额多少各地自定)。


  路径二:什么税费都不收。政府不仅为流动摊贩提供免费场地,还提供日常监管服务(重点是卫生和质量监管),让“卖者安心、买者放心”。


  无论采取哪种方法,通过鼓励摆摊的举措,增添了烟火气息,对于经济的复苏、就业的增长都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20-06-08
作者:张海涛财税政策解析
来源:张海涛财税政策解析

解读该省准备免除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的一切税费

 二哥翻朋友圈突然看到一条信息,山东省准备对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免除一切税费。


  看到这个信息,我脑海中反复回想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目前有啥优惠,心中也顿时增加不少疑问。


  增值税方面,如果个体和小微是小规模纳税人,现在是月度10万,季度30万免,同时还享受减按1%的征收率,如果免除一切税费,那么简单的意思就是超过30万也能免的意思,那么开专票呢?这个免不免呢?


  如果个体和小微是一般纳税人,怎么免?开专票免不免?


  企业所得税方面,个体不涉及,小微企业,目前有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实际税负5%、10%,那么是否要给政策全部免了?


  个人所得税方面,个体户经营所得的个人所得税是否全部免了?


  所有税费,那么还涉及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等等,如果真全免确实是个大利好哦。


  想着这些疑问,我忍不住立马就点进去看了,我想看看到底是如何执行的?


  结果还只是一个大方向的东西,这是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抓好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工作的十条措施的通知,鲁政办字〔2020〕77号的内容。


  其中关于税费减免就是这样规定的。


  加大免税力度。在全面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基础上,在地方权限内,从文件发布之日至2020年12月31日,对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免除一切税费。(省财政厅、省税务局负责)


  还没啥具体措施,但是我看到了关键字,在地方权限内。好像解决了我不少疑问。


  税收减免地方有啥权限?我们看看几个比较重要的税种。


  增值税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十五条的规定,增值税的免税、减税项目由国务院规定。任何地区、部门均不得规定免税、减税项目。


  好了,增值税方面好像地方做不到啥主。


  企业所得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三十六条的规定,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或者由于突发事件等原因对企业经营活动产生重大影响的,国务院可以制定企业所得税专项优惠政策,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企业所得税好像也没啥搞。


  唯一有点搞头的就是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房产税暂行条例》第六条的规定,除本条例第五条规定者外,纳税人纳税确有困难的,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定期减征或者免征房产税。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土地使用税暂行条例》第七条的规定,除本条例第六条规定外,纳税人缴纳土地使用税确有困难需要定期减免的,由县以上地方税务机关批准。


  所以,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可能就是文件说的在地方权限内吧。


  当然,具体如何操作,山东省的小伙伴们还是要随时关注税务局的最新信息。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20-06-08
作者:二哥
来源:二哥税税念

解读麦田秸杆处理的财税问题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黄淮平原的小麦已经收割完毕。随着近几年环保意识的强化,麦田的麦秸杆不再是一烧了之,而是开始了综合利用。


  财税法律法规,为麦秸杆综合利用,提供了支持。


  农民销售自家农田生长的麦秸,属于免征增值税的农产品。(财税字[1995]52号)《农业产品征税范围注释》第一条第(十一)项)农民销售自家农田生长的麦秸,所得免征个人所得税(财税[2004]30号)秸杆综合利用企业(下文简称“企业”),属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利用麦秸生产纸浆、秸秆浆和纸,符合规定要求,可享受增值税即征即退50%政策;生产生物质压块、沼气等燃料,电力、热力,可享受增值税即征即退100%政策;生产纤维板、刨花板,细木工板、生物炭、活性炭、栲胶、水解酒精、纤维素、木质素、木糖、阿拉伯糖、糠醛、箱板纸,可享受增值税即征即退70%政策。(财税[2015]78号)企业可以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开具农产品收购发票,解决采购发票问题。


  企业利用麦秸杆为主要原料生产代木产品、电力、热力及燃气,符合规定要求,取得的收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减按90%计入当年收入总额。(财税[2008]47号、财税[2008]117号)。企业因利用麦秸杆,取得的政府财政补贴,与其销售货物、劳务、服务、无形资产、不动产的收入或者数量直接挂钩的,应按规定计算缴纳增值税,否则,无需缴纳增值税。如企业收购农民田里的秸杆收购,取得的财政补贴。(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9年第45号)企业收到的补贴,如果符合财税[2011]70号规定的要求,企业所得税可以作为不征税收入。但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处理。黄淮平原作为夏粮小麦的主产区,秸杆焚烧对环境的污染,极其严重。地方各级政府及村民委员会,在禁烧方面的投入了大最的人力、物力。可效果往往不是很好。


  因为农民要继续种田,前些年的秸杆还田,效果并不好。病虫害加重、土壤涵养水分的能力下降,农民对此意见很大。


  如果能将秸杆进行综合利用,变废为宝,使秸杆的处理,有利可图。那我黄淮大地,既可见绿水蓝天,也会有金山银山。


  财税微波建议:1、各级政府部门,特别是科技、工信部门,应该组织力量研究农作物秸杆的新用途、生产新工艺,以使作物秸杆能尽可能的变废为宝,而不是化为污染环境的一道浓烟。2、财税部门,加大对作物秸杆综合利用企业的支持、扶持力度,比如,增值税退税比例可以再大一些,企业所得税减计比例提高一些。需知,这少收的税款,与各级政府每年投入的成本,与环境优化带来的效益比,那是微不足道啊。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20-06-08
作者:丁潇
来源:财税微波

解读投入使用与竣工时间不一致,一次性税前扣除的年份如何确定

案例:A房地产公司自行研发装配式建筑,购进大型的建设项目,项目于2018年5月交付使用,会计上对已交付使用但尚未办理竣工结算手续的固定资产暂估入账,并于次月计提折旧。但项目竣工决算报告实际到2020年方可完成。


  【问题】A公司待2020年项目竣工决算后(此时固定资产的最终价值得以确认)方在所得税前一次性扣除,是否符合法规规定?


  【政策条款】国家税务总局2018年46号公告规定,企业在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期间新购进的设备、器具,单位价值不超过500万元的,允许一次性税前扣除,其中第一条第二款规定企业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的购进时点,按竣工结算时间确认;第二条规定固定资产在投入使用月份的次月所属年度一次性税前扣除。


  【政策解读】以上两条看似存在矛盾,第一条说按竣工结算时间,第二条说按投入使用次月,当竣工结算和投入使用跨年时,应该如何适用?


  观点1:部分地区税局认为,针对实践中存在投入使用年份与竣工结算年份不一样的情况,若竣工决算时点晚于投入使用时点,应以竣工决算时点来判断折旧一次性税前扣除时间,因为只有竣工决算后,才能准确判断税前扣除金额。项目建设需要等到竣工“决算”报告出具后,资产的价值才能得以确定,所以从可操作性的角度出发,应以竣工决算的时点作为判断一次性扣除的时间。


  但笔者认为上述观点,是没有理解到国家税务总局2018年46号公告文件的精神。


  观点2:第一条是用来判断是否符合一次性扣除条件的,第二条是判断扣除的所在年度的。


  购进时点,是用来判断购进的固定资产,是否符合一次性扣除政策条件的,即,购进时点在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期间的,才可以一次性扣除,如果购进时点落在该时间段以外,则不可以一次性扣除。


  本例中,该建造项目2020年竣工结算,2020年就是该项目的购进时点,因此,该项目可以享受一次性扣除政策。


  假如该项目在2021年1月进行竣工结算,则即使该项目建成的设备,已经在2018年投入使用,也不符合一次性扣除的条件,如无后续文件衔接此项优惠政策,则只能分摊折旧扣除。


  46号公告第二条规定了,一次性扣除年度为投入使用月份的次月所属年度。


  因此,该项目2018年5月投入使用,应在2018年6月的所属年度(即2018年)一次性扣除。


  但2018年以前,该设备已经投入使用了,不作扣除是否合理呢?


  我们再来看国税函[2010]79号第五条“五、关于固定资产投入使用后计税基础确定问题


  企业固定资产投入使用后,由于工程款项尚未结清未取得全额发票的,可暂按合同规定的金额计入固定资产计税基础计提折旧,待发票取得后进行调整。但该项调整应在固定资产投入使用后12个月内进行。”


  因此,如果设备2018年投入使用了,说明已经达到可使用条件了,成本基本归集完毕了,只是由于决算周期过长,才拖到2020年进行决算,但实际上,只要资产投入使用了,无论是会计还是税法上,均应该计提折旧,才符合成本收入的配比原则。


  已投入使用但尚未办理竣工决算的固定资产,应按照暂估价值计提折旧或一次性扣除,待办理竣工决算后再按实际成本调整原来的暂估价值。而不是等到竣工结算后再计提折旧或一次性扣除。


  在这点原则上,企业所得税与会计准则一致。


  假如本例改为:A房地产公司自行研发装配式建筑,购进大型的建设项目,项目于2018年5月交付使用,会计上对已交付使用但尚未办理竣工结算手续的固定资产暂估入账,并于次月计提折旧。但项目竣工决算报告实际到2021年方可完成。


  则竣工结算时点在2021年,根据国家税务总局2018年46号公告,购进时点不在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期间,因此,不能享受一次性扣除。


  应从2018年交付使用后,先预估成本折旧扣除。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20-06-05
作者:刘文怡
来源:税税有道

解读建筑企业预收款涉税风险深度解析


案例:我公司为施工企业,2020年4月承接到一项工程,并收到建设单位300万元预付款。现对方要求开具9%正式发票,请问有什么风险?


分析一:收到建设单位预付款应该如何缴税?

依据《财政部税务总局关于建筑服务等营改增试点政策的通知》(财税[2017]58号)文件规定,建筑企业预收款交税政策作了重大调整,建筑企业收到预收款(备料款)不再认定为增值税纳税义务发生,而是将其并入预交的范畴。

纳税人提供建筑服务取得预收款,应在收到预收款时,以取得的预收款扣除支付的分包款后的余额,按照规定的预征率预缴增值税。适用一般计税方法计税的项目预征率为2%,适用简易计税方法计税的项目预征率为3%。按照这个规定,案例中的施工企业应按照2%的预征率计算并预征增值税。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应预缴税款=(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支付的分包款) ÷(1+9%)×2%


分析二:按照预交增值税如何向建设单位开具发票?

既然增值税纳税义务并未发生,施工单位不应按照9%计算缴纳增值税,也不应向建设单位开具正式发票。但实务中常常遇到甲方强行要求开具发票的情况,国税总局针对这种情况允许建筑企业收到预收款开具特殊形式发票——不征税发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增值税发票管理若干事项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7年第45号)文件《附件:商品和服务税收分类编码表》列出了12种税法规定的“不征税”项目税收分类编码表:

600未发生销售行为的不征税项目:用于纳税人收取款项但未发生销售货物、服务、无形资产或不动产情形。

601预付卡销售和充值

602销售自行开发的房地产项目预收款

603已申报缴纳营业税未开票补开票

604代收印花税

605代收车船使用税

606融资性售后回租承租方出售资产

607资产重组涉及的不动产

608资产重组涉及的土地使用权

609代理进口免税货物货款

610有奖发票奖金支付

611不征税自来水

612建筑服务预收款

这类发票在开具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并不是零税率,而是使用“未发生销售行为的不征税项目”编码,发票税率栏应填写“不征税”。

未来等施工企业和建设单位结算时如果到了增值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应向甲方开具正式增值税发票,但前面已经开具的不征税发票是否需要收回冲红呢?这个问题各地税务机关一直争议不断,我们的意见是这就属于特殊性质的收据,无需冲红,当然,从管理的需要,收回较好。


分析三:已经向甲方开具了正式9%增值税发票怎么办?

如果已经开具正式增值税发票,从增值税纳税义务发生的角度来讲,“开具发票的,纳税义务为开票的当天”,因此就应当正式申报缴纳增值税。但问题来了,企业的会计处理和所得税处理是否也应当确认收入呢?

按照会计的原则,预收款不符合会计准则确认收入的条件,因此应确认为预收账款,待未来符合收入确认条件再转入主营业务收入。会计上通常使用完工百分比作为计算收入的基本原则,这里不再赘述。

对建筑企业而言,企业所得税确认收入的原则同会计基本相同,都是要求采用完工百分比法,因此这里完工进度为0,当然不应当确认企业所得税收入。但很多建筑企业财务人员认为这就出现了一个矛盾,也就是说增值税收入申报同企业所得税收入申报就出现了不一致,会不会给企业引发涉税风险呢?

我的观点是很明确的,每个税种对于收入确认的规定都是不同的,如果按照税法要求,即使不一致也没有问题,如果不按照税法要求,即使一致也可能有风险。因此作为财务人员,不应简单粗暴的将增值税收入和所得税收入强行理解为一致,而要根据行业和企业具体业务情况区分对待。


案例分析总结:

1、施工企业收到预收款,会计上应作为预收账款处理,所得税也未到确认收入的时间;

2、施工企业增值税情况稍有不同,尽管未到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但需要按照要求预征增值税;

3、如果建设单位要求可以开具不征税发票,但尽量不要开具正式发票,避免预先交税。即使开具正式发票,也不能将会计、所得税和增值税确认收入标准混为一谈,避免造成更大的混乱和风险。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20-06-07
作者:李舟
来源:中道咨询

解读股东特殊影响力作为投资如何实施?

案例:

某商会拥有良好的政府关系及人脉资源,能够在项目实施中产生重大影响力,因此在项目公司注册时,其他投资人认可商会的影响力作为投资,但实际注册落地时出现问题。最终投资人同意向商会捐赠500万元,商会再将这笔资金投资到项目公司持有10%股权。请问这样操作是否可行?有无风险?


一、这种神操作将引发双方巨大涉税风险

对于投资人而言,这属于无偿赠送或者捐赠行为,由于商会仅仅属于社团法人,而不属于税务机关认可的公益性组织,因此这种捐赠投资人企业不能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只能作为营业外支出核算,在所得税申报时做调增处理。

对于商会而言,取得捐赠收入是否需要缴纳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呢?由于是捐赠收入,很显然是不属于增值税应税行为的,不需要缴纳增值税;企业所得税有点争议,争议的关键在于商会的主体身份是否是税务机关认可的非营利公益组织。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八十四条规定,以及《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认定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123号)规定,对于非营利组织有着严格的界定,如果商会符合要求,则这部分收入不需要缴纳企业所得税,如果不属于,必须还要缴纳25%企业所得税。


二、影响力能不能作为无形资产出资?

对于投资而言,目前只有货币出资、实物出资、无形资产出资、股权出资和债权出资五种合法途径。案例中其实是将影响力变通处理调整为货币出资,实务中很多时候双方都是自然人的情况下,甚至有更为简单粗暴的方法就是投资人直接出资帮助有影响力的股东出资,双方都是自然人也不涉及规范做账问题,但这种代为出资如果引发纠纷,在法律层面将带来更多争议和风险。

那么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将影响力还原为无形资产,但是这能否被认定为无形资产呢?在财税的角度无形资产如何理解和判断?我们可以一财税2016年36号文中的判断作为一个标准:

无形资产,是指不具实物形态,但能带来经济利益的资产,包括技术、商标、著作权、商誉、自然资源使用权和其他权益性无形资产。

这里的影响力显然不是前五个的范畴,那么是不是其他权益性无形资产呢?文件中进一步做了解释,其他权益性无形资产,包括基础设施资产经营权、公共事业特许权、配额、经营权(包括特许经营权、连锁经营权、其他经营权)、经销权、分销权、代理权、会员权、席位权、网络游戏虚拟道具、域名、名称权、肖像权、冠名权、转会费等。

从这里的解释,影响力无法被界定为上述影响力的任何一种,当然是否可以做变通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斟酌,比如能不能将影响力调整为名称权或者冠名权呢?那就可以界定为无形资产合理合法进行出资。

当然如果是名称权或冠名权,需要在投资协议中进行约定,并最好能够提供评估报告,对其价值进行评估,作为各方认定的基础。而且作为投资人还需要就无形资产投资缴纳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并开具发票给被投资企业入账。


三、有没有其他变通的方式体现特殊股东的影响力呢?

答案是肯定的,实务中可以以变通方式来实现这一点,比如各方认可商会持有项目公司10%股权,0投资肯定不行,但少投资确是可行的,如果投资折股价格一致为每股1元,5000万实收资本的10%为500万投资,但各方可以约定商会只需要拿出 10万元即可获得10%股权,这样实收资本就是100万,其他股东投入超过100万的部分计入资本公积即可。

当然,实务中是否只有一种变通倒并不见得,但是需要大家注意的是特殊影响力作为一种特殊投资,在现行法律和财税框架下并不能直接落地实施,在变通过程中一定要小心会不会引发其他财税风险与法律风险。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20-06-07
作者:李舟
来源:中道咨询

解读企业关联方借款的两难困境:究竟收不收利息?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资金需求,完全依赖金融机构常常无法解决,企业资金困难时候的第一选择往往是从关联企业和关联个人调集资金。实务中出现大量关联方借贷业务,这类业务往往因为利息的缘故无法进行正常的财税处理,最终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或者风险。下面分为收取利息和不收利息两种情况分析:


一、关联方借款收取利息

关联企业或者关联个人向目标公司提供资金,签署协议并收取利息,虽然这些企业通常没有从事借贷业务的许可,但实践中只要不触及非法集资的红线,企业和个人间的资金拆借是被默许的。这部分利息账务列支和税前扣除时应注意以下关键要点:

1、利息发票问题

收取利息的一方应按照增值税纳税义务中的“提供贷款服务”项目缴纳6%增值税,如果是小规模纳税人,应按照3%征收率缴纳增值税,那么应当开具增值税发票,下游企业入账的合规票据也应当是发票。需要注意的是,贷款服务发票在下游企业不能抵扣进项,因此实务中最好不要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如果收取利息的是个人,应到企业所在地国税机关代开增值税发票,缴纳3%增值税后还应缴纳个人所得税。这里的个人所得税通常按照20%缴纳,个别地方税务机关也可能按照一定的税率,如1——3%进行核定,个人在代开发票之前一定要咨询清楚,避免风险。

2、利息高低问题

国家税务总局2011年34号公告规定了非金融企业和个人借款利息扣除的限额问题:不高于金融机构同期同类借款利率的部分可在当期所得税前扣除。但实务中这个标准一片混乱,有按照标准利率执行的,有按照浮动利率执行的,还有按照税务机关自行理解执行的,我们的理解是只要能够找到一个参照标准,如其他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标准内,证明公司的借款利率不高即可。

有人认为不高于基准利率四倍部分均可扣除,这是一个误区,四倍利息是司法机关在处理借贷纠纷案件中对于民间借贷利息保护的最上限,而不能适用于税务机关对利息扣除的认定。

3、关联方利息扣除限额问题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关联方利息支出税前扣除标准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121号)文件对关联方利息扣除还做了特殊限额规定:

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企业实际支付给关联方的利息支出,不超过以下规定比例和税法及其实施条例有关规定计算的部分(金融企业为5:1;其他企业为2:1),准予扣除,超过的部分不得在发生当期和以后年度扣除。 

但同时做了补充规定,企业如果能够按照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提供相关资料,并证明相关交易活动符合独立交易原则的;或者该企业的实际税负不高于境内关联方的,其实际支付给境内关联方的利息支出,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准予扣除。也就是说虽然超出这个比例,但没有逃税嫌疑和事实,也可以扣除。这个问题常常在实务中引发争议,税务机关要求强行按照债资比一刀切,而企业要因用这个补充条款进行解释。

4、投资未到位部分利息扣除问题

企业注册资本不一定一次到位,可能分期分批投入,那么未到位部分如果缺乏资金可能对外借款,这种情况下利息能不能扣除?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投资者投资未到位而发生的利息支出企业所得税前扣除问题的批复》(国税函[2009]312号)文件规定:

凡企业投资者在规定期限内未缴足其应缴资本额的,该企业对外借款所发生的利息,相当于投资者实缴资本额与在规定期限内应缴资本额的差额应计付的利息,其不属于企业合理的支出,应由企业投资者负担,不得在计算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也就是说该到位没到位,结果还要去借款,这笔账应该算到股东头上,不能算到公司头上。


二、关联方借款不收取利息

企业从关联方借款,尤其是股东方和紧密关联企业借款,实务中多半未收取利息。按照现行税法规定,风险巨大:

1、增值税风险

财税[2016]36号文件中,首次将无偿提供服务列入了视同销售范围,借款不收利息同租房子不收房租一样,属于典型的无偿提供服务,必须视同销售缴纳增值税。实际操作中,税务机关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酌情进行处理,一般情况下会对于资金占用时间较长、资金数额较大的借款进行调整,调整的标准通常按照金融机构基准利率计算利息缴纳增值税。

需要关注的是,很多人认为如果被税务机关调整缴纳了增值税,下游企业是不是就能够税前扣除,这是两码事,上游按照视同销售处理不意味着下游实际发生了利息支出,因此下游企业不能够在税前扣除。

2、所得税风险

《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三十六条规定,企业或者外国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的从事生产、经营的机构、场所与其关联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应当按照独立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收取或者支付价款、费用;不按照独立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收取或者支付价款、费用,而减少其应纳税的收入或者所得额的,税务机关有权进行合理调整。 

实务中,如果关联方同属境内企业,所得税之间又无税率落差,不会因为不收取利息而减少双方应纳税所得额,因此一般不涉及调整。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特别纳税调整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国税发[2009]2号)文件第三十条也进一步对这个思路进行阐述:“实际税负相同的境内关联方之间的交易,只要该交易没有直接或间接导致国家总体税收收入的减少,原则上不做转让定价调查、调整。”

严格来讲,关联企业之间资金调拨非常正常,如果笔笔计算利息,缴纳的增值税又不能构成抵税链条,会导致增值税税负的增加,但不计算还要视同销售缴纳增值税,确实有些不够合理。这个问题其实已经开始有政策松动的空间,针对集团公司内部资金调拨不收取利息的情况,税务总局在2019年出台了补充规定,《财政部税务总局关于明确养老机构免征增值税等政策的通知》(财税[2019]20号)第三条规定,自2019年2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对企业集团内单位(含企业集团)之间的资金无偿借贷行为,免征增值税。

这个规定的关键是两个,一个是针对企业集团,而且这里的企业集团是工商登记认可的企业集团;还有一个是时间限制,只给了两年时间,这个两年是指借款发生时间,还是指借款延续时间,颇有争议,个人认为是借款延续时间为准,也就是无论借款何时借到,只要是在这个期间内就不需要视同销售。


企业发生关联方借款,收取利息时往往拿不到发票,不收利息又存在调整风险,这就是实务中面临两难境地。但站在税法角度,收到利息产生纳税义务就应单按规缴税,并向下游出具发票。既不想交税,还想没风险,这种事情会越来越不靠谱。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20-06-07
作者:李舟
来源:中道咨询

解读资产划转涉税风险、优惠政策与实务处理思路

一、资产划转概念的由来

对企业国有资产通过无偿划转的方式在国有企业间流动,是我国特有的资产整和方式,原指在政府直接干预下,将目标企业无偿划转给收购方的资产转移行为。多出现于国企改制重组过程中。

历年来涉及国有资产和产权划转的最重要文件共有三个:

——1999年财政部颁布《关于企业国有资产办理无偿划转手续的规定》(财管字[1999]301号)

——2005年国资委发布了《企业国有产权无偿划转管理暂行办法》(国资发产权[2005]239号)

——2009年国资委又发布了《企业国有产权无偿划转工作指引》(国资发产权[2009]25号)

在上述文件中,对于划转的相关问题还是做了初步的界定:

1、国有产权和资产无偿划转范围

企业国有产权无偿划转,是指企业国有产权在政府机构、事业单位、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之间的无偿转移。国有独资公司作为划入或划出一方的,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有关规定。

后又增加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国有事业单位投资设立的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及其再投资设立的一人有限责任公司

2、这里的国有资产和产权划转仅限于中国大陆范围内,企业国有产权无偿向境外划转及境外企业国有产权无偿划转办法另行制定。

3、企业实物资产和国有产权划转虽然看起来有区别,但在三个文件中最终基本统一。


二、资产划转概念在税法中的拓展

资产划转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交易,必然涉及到如何实施财税管理。从2014开始,国税总局终于就资产划转问题出台了系列相关重要的文件:

第一个文件: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若干问题的公告 

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4年第29号 

一、企业接收政府划入资产的企业所得税处理 

(一)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包括政府有关部门,下同)将国有资产明确以股权投资方式投入企业,企业应作为国家资本金(包括资本公积)处理。该项资产如为非货币性资产,应按政府确定的接收价值确定计税基础。  

(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将国有资产无偿划入企业,凡指定专门用途并按《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专项用途财政性资金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财税〔2011〕70号)规定进行管理的,企业可作为不征税收入进行企业所得税处理。其中,该项资产属于非货币性资产的,应按政府确定的接收价值计算不征税收入。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将国有资产无偿划入企业,属于上述(一)、(二)项以外情形的,应按政府确定的接收价值计入当期收入总额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政府没有确定接收价值的,按资产的公允价值计算确定应税收入。  

二、企业接收股东划入资产的企业所得税处理  

(一)企业接收股东划入资产(包括股东赠予资产、上市公司在股权分置改革过程中接收原非流通股股东和新非流通股股东赠予的资产、股东放弃本企业的股权,下同),凡合同、协议约定作为资本金(包括资本公积)且在会计上已做实际处理的,不计入企业的收入总额,企业应按公允价值确定该项资产的计税基础。  

(二)企业接收股东划入资产,凡作为收入处理的,应按公允价值计入收入总额,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同时按公允价值确定该项资产的计税基础。问题:只说明接收方处理,未说明划出方处理

该文件最大的贡献是界定了取得划转资产企业的所得税处理,但未界定划出资产企业如何进行涉税处理。

第二个文件: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促进企业重组有关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      

财税[2014]109号

三、关于股权、资产划转

对100%直接控制的居民企业之间,以及受同一或相同多家居民企业100%直接控制的居民企业之间按账面净值划转股权或资产,凡具有合理商业目的、不以减少、免除或者推迟缴纳税款为主要目的,股权或资产划转后连续12个月内不改变被划转股权或资产原来实质性经营活动,且划出方企业和划入方企业均未在会计上确认损益的,可以选择按以下规定进行特殊性税务处理:

1、划出方企业和划入方企业均不确认所得。

2、划入方企业取得被划转股权或资产的计税基础,以被划转股权或资产的原账面净值确定。

3、划入方企业取得的被划转资产,应按其原账面净值计算折旧扣除。

该文件界定了同一控制人企业之间的资产划转,双方如何实施所得税处理,核心条款就是双方均不确认所得。但仍未在税法中对划转定义做准确界定。

第三个文件: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资产(股权)划转企业所得税征管问题的公告

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5年第40号

 一、《通知》第三条所称“100%直接控制的居民企业之间,以及受同一或相同多家居民企业100%直接控制的居民企业之间按账面净值划转股权或资产”,限于以下情形:

(一)100%直接控制的母子公司之间,母公司向子公司按账面净值划转其持有的股权或资产,母公司获得子公司100%的股权支付。母公司按增加长期股权投资处理,子公司按接受投资(包括资本公积,下同)处理。母公司获得子公司股权的计税基础以划转股权或资产的原计税基础确定。

(二)100%直接控制的母子公司之间,母公司向子公司按账面净值划转其持有的股权或资产,母公司没有获得任何股权或非股权支付。母公司按冲减实收资本(包括资本公积,下同)处理,子公司按接受投资处理。

(三)100%直接控制的母子公司之间,子公司向母公司按账面净值划转其持有的股权或资产,子公司没有获得任何股权或非股权支付。母公司按收回投资处理,或按接受投资处理,子公司按冲减实收资本处理。母公司应按被划转股权或资产的原计税基础,相应调减持有子公司股权的计税基础。

(四)受同一或相同多家母公司100%直接控制的子公司之间,在母公司主导下,一家子公司向另一家子公司按账面净值划转其持有的股权或资产,划出方没有获得任何股权或非股权支付。划出方按冲减所有者权益处理,划入方按接受投资处理。

该文件是对上述109号文件的详细说明,将其未能解决和说清楚的问题进一步说清楚。可以理解为对资产划转在税法上做了相关的界定。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第四个文件:

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继续支持企业事业单位改制重组有关契税政策的通知

财税[2018]17号

母公司以土地、房屋权属向其全资子公司增资,视同划转,免征契税。

该文件进一步界定清晰,投资属于一种特殊的划转形式。


三、重新把握和理解资产划转概念

依据上述国企划转和涉税文件的零散规定,我们对于资产划转的理解如下:

1、资产划转究竟是什么?

资产划转是股权(产权)或资产在政府与国企之间、企业相互之间所进行的无偿转移或以股权支付为对价的转移。

可以说,资产划转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经济业务,既不是销售,也不是视同销售的范围,而是体现了在同一控制主体之下的权力内部转移,在这种性质认定下,税务机关给与了一些特殊税收优惠政策。

2、资产划转究竟是不是无偿?

资产划转其实可以分为无偿划转和有偿划转两种,这是站在资产划转的划出方来讲,无偿划转当然是未取得任何支付对价,而有偿划转通常应取得股权支付对价,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投资行为,被税法界定为有偿划转。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根据目前的涉税文件,只有取得股权对价才可以理解为划转,资产转移中其他任何形式对价都不是划转,而是正常转让或者资产交换。

3、资产划转类型有哪些?

我们将资产划转类型大致分为三种:

(1)政府向国有企业划转

(2)母公司向全资子公司投资

(3)同一控制人企业之间无偿划入


四、资产划转究竟涉及哪些税?

资产划转作为一种特殊的交易模式,能否享受税收优惠,可以享受哪些优惠?长期以来非常混乱,本文试图在上述总体逻辑的基础上为大家做一个比较清晰的界定:

1、增值税

在上述资产划转的涉税文件中,基本都是在谈企业所得税的处理,并未清晰界定增值税问题,我们认为,除了符合国税总局2011年13号公告规定可以免征增值税的情况外,其他任何形式(包括划转)都必须缴纳增值税。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纳税人资产重组有关增值税问题的公告

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13号

纳税人在资产重组过程中,通过合并、分立、出售、置换等方式,将全部或者部分实物资产以及与其相关联的债权、负债和劳动力一并转让给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属于增值税的征税范围,其中涉及的货物转让,不征收增值税。

很显然,这里的文件规定并未明确划转可以不缴纳增值税,而是将重心放在资产与债权、负债和劳动力的组合交易,满足组合交易的可以不征增值税,不满足的则要缴纳。因此实务中我的理解是要看划转是纯粹的资产划转还是涉及到对应的债权、负债和劳动力,如果仅仅是资产划转,必须缴纳增值税并向取得资产方开具增值税发票。

2、土地增值税

在涉及土地增值税的《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继续实施企业改制重组有关土地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8]57 号)文件中,界定了整体改制、合并、分立、投资四种情况下土地增值税优惠政策,并未准确界定划转情况,只有母公司将土地房产投资到全资子公司这种情况可以套用57号文件中的投资条款。

目前唯一可以看到界定划转土地增值税的文件是: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

财税[2005]160号

重组分立过程中,原中国建设银行无偿划转给建银投资的货物、不动产,不征收增值税、营业税和土地增值税。

这个文件补充界定了无偿划转中资产划转不征收土地增值税,可以同2018年57号一并作为土地增值税的理解文件。实务中各地税务机关对于无偿划转是否缴纳土增存在较大争议,企业在实际操作之前尽可能同税务机关做好预先沟通,避免操作过程中出现理解差异,带来风险。

4、企业所得税

见前述相关所得税的三个文件,具体略。

5、契税

资产划转中对于契税问题其实一直有规定,无偿划转始终没有问题,但争议也始终存在,最大的争议在于投资过程中是否能够认定为划转免征契税,2018年最新文件最终做了明确:

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继续支持企业事业单位改制重组有关契税政策的通知

财税[201817号

六、资产划转

对承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按规定进行行政性调整、划转国有土地、房屋权属的单位,免征契税。

同一投资主体内部所属企业之间土地、房屋权属的划转,包括母公司与其全资子公司之间,同一公司所属全资子公司之间,同一自然人与其设立的个人独资企业、一人有限公司之间土地、房屋权属的划转,免征契税。

母公司以土地、房屋权属向其全资子公司增资,视同划转,免征契税。


总结:

1、资产划转不是会计概念,属于特殊交易,但税法在企业所得税和契税层面做了部分认可;

2、资产划转包括无偿划转和有偿划转两种类型,其中有偿划转只有一种情况:就是母公司投资到全资子公司的情况;

3、资产划转在增值税、土地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契税四个税种中各自有各自的规定,在每个税种中不能相互串通理解,只能各自在税种范围内理解;

4、存在争议的地方很多,尤其是土地增值税,需要同税务机关进行预先沟通。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20-06-07
作者:李舟
来源:中道咨询

解读汇算清缴18个多交税的点/14个报表易错点/各表填报范围

一、常见多交税的点


  1.未进入损益的支出调增时慎重


  【北京税务】企业为建造固定资产向非金融企业借款,发生的利息支出超过按照金融企业同期同类贷款利率计算的部分,已经计入固定资产的成本,那么在企业所得税前不得扣除的利息支出应当如何进行调整?


  答:应当在该固定资产后续计提折旧时进行调整。


  【例】公司2019年购进原材料时在汇算清缴期前无法取得发票,是不是一定纳税调增?


  不一定,进入损益部分的要纳税调增,如果都没有进入损益,则全额不需要调增。


  2.买一赠一企业所得税不需要视同销售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确认企业所得税收入若干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875号)第三条规定,企业以买一赠一的方式组合销售商品的,不属于捐赠,将总的销售金额按照商品公允价值的比例来分摊确认各项销售收入。


  【例】2019年12月某服装企业用买一赠一的方式促销本企业商品,规定以每套1500元(不含税价),购买西服的客户都可以获赠一条领带,领带价格(不含税)200元,当期该服装企业销售组合西服领带收入共150000元,则A西服和B领带的销售收入应该如何确认?


  分摊到A西服上的收入=150000×1500/(1500+200)


  分摊到B领带上的收入=150000×200/(1500+200)


  3.增值税开票金额未必等于企业所得税收入


  A企业于2019年5月将新建的一幢标准厂房及附属办公楼整体出租给B公司用于生产经营。双方签订租赁合同明确,租期5年,即从2019年7月1日至2024年6月30日,每年租金80万元,5年租金共计400万元,于2019年12月20日前一次性收取并全额开具增值税发票(全额缴纳增值税),A企业就这笔租金收入应当如何确认?


  出租方(A企业)应计入应纳税所得额的租金收入,应在合同规定的租赁期内,按照收入与费用配比的原则,分期均匀计入相关年度,即2019年确认租金收入为40万元,2020年至2023年每年确认租金收入80万元,2024年确认租金收入为40万元。


  【政策】根据《实施条例》第十九条的规定,企业提供固定资产、包装物或者其他有形资产的使用权取得的租金收入,应按交易合同或协议规定的承租人应付租金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其中,如果交易合同或协议中规定租赁期限跨年度,且租金提前一次性支付的,根据《实施条例》第九条规定的收入与费用配比原则,出租人可对上述已确认的收入,在租赁期内,分期均匀计入相关年度收入。


  4.资产总额和人数都满足条件,企业2019年度应纳税所得额301万元,应纳税所得额300万元的部分是否可以减免税款?


  不能。301万元全额按照25%缴纳企业所得税,可以通过固定资产一次性折旧降低应纳税所得额,享受小型微利企业政策(10%+5%税率)。


  5.我们公司2019年度10月购买一辆小汽车,价值180万元、可以享受固定资产一次性扣除政策


  6.高新技术企业要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不管是否亏损。


  7.高新技术企业的分支机构可以一并享受高新技术企业优惠


  8.企业承担员工工资的个税,通过“应付职工薪酬”科目核算的,属于工资薪金的一部分,可以从税前扣除;未通过“应付职工薪酬”科目核算,单独计入管理费的不得从税前扣除。


  9.按照企业享受增值税进项税金加计抵减政策计入“其他收益”科目的加计抵减收益,应计入企业收入总额。按照现有政策规定,由于增值税加计抵减形成的收益不属于不征税收入或免税收入,因此应作为应税收入计入应纳税所得额计征企业所得税。


  10.确实无法偿付的应付款项应计入其他收入。对于“确实无法偿付”的判断,原则上企业作为当事人更了解债权人的实际情况,可以由企业判断其应付款项是否确实无法偿付。同时,税务机关如有确凿证据证明债权人已作资产损失、债权人(自然人)失踪或死亡、债权人(法人)注销或破产以及其他原因导致债权人债权消亡的,税务机关可判定债务人确实无法偿付。对于这部分确实无法偿付的应付未付款项,应计入收入总额计征企业所得税。


  11.用人单位根据《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实际支付给负有保密义务劳动者的竞业补偿金,按照合同约定,可凭内部凭证和相关证明材料在税前扣除。


  12.企业员工发生工伤、意外伤害等事故,由企业通过银行转账方式向其支付的经济补偿,凭生效的法律文书和银行划款凭证、收款人收款凭证,可在税前扣除。


  13.企业购买已使用过的固定资产,可凭合法凭证,并按以下年限计算折旧在所得税前扣除。以下方法一经确定,不得变更:


  (1)企业购买已使用过的固定资产,凡出售方能够提供该项资产原始资料(包括发票和固定资产使用卡片或相关资料)复印件(加盖单位公章或财务专用章)的,可按税法规定该项资产的剩余年限计算折旧。


  (2)企业购买已使用过的固定资产,出售方虽不能提供该项资产原始资料复印件,但企业经有资质的中介机构对该项资产进行了评估,且评估报告中列明了该项资产的已使用年限和尚可使用年限,若该项资产整体使用年限(已使用年限+尚可使用年限)不低于税法规定的最低折旧年限,企业可选择按照资产评估报告中列明的该项资产尚可使用年限计算折旧金额或者按照税法规定该类资产最低折旧年限减除已使用年限作为该项资产的剩余折旧年限计算折旧。上述方法一经选择,不得随意改变。


  对资产整体使用年限低于税法规定的该类资产最低折旧年限的,按税法规定最低折旧年限减除已使用年限作为该项资产的剩余折旧年限计算折旧。


  (3)企业购买已使用过的固定资产,出售方不能提供该项资产原始资料复印件,也不能提供有资质的中介机构对该项资产评估报告的,应按照税法规定的折旧年限计算折旧。


  (4)企业购买已使用过的固定资产如符合《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完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企业所得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4〕75号)、《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完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企业所得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5〕106号)、《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设备器具扣除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8〕54号)和《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扩大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优惠政策适用范围的公告》(财政部 税务总局公告2019年第66号)规定条件的,可以选择一次性扣除或缩短折旧年限。其中,采取缩短折旧年限加速折旧的,其最低折旧年限不得低于实施条例规定的最低折旧年限减去已使用年限后剩余年限的60%。最低折旧年限一经确定,一般不得变更。


  企业接受投资、受赠的固定资产按上述规定执行。


  13.企业对房屋、建筑物进行装修发生的支出,应作为长期待摊费用,自支出发生月份的次月起,分期摊销,摊销年限不得低于3年。若实际使用年限少于3年的,依据相关凭证,将剩余尚未摊销的装修费余额在停止使用当年一次性扣除。


  14.企业购买预付卡税前扣除处理问题?


  对于企业购买、充值预付卡,应在业务实际发生时税前扣除。按照购买或充值、发放和使用等不同情形进行以下税务处理:


  一是在购买或充值环节,预付卡应作为企业的资产进行管理,购买或充值时发生的相关支出不得税前扣除;


  二是在发放环节,凭相关内外部凭证,证明预付卡所有权已发生转移的,根据使用用途进行归类,按照税法规定进行税前扣除(如:发放给职工的可作为工资、福利费,用于交际应酬的作为业务招待费进行税前扣除);


  三是本企业内部使用的预付卡,在相关支出实际发生时,凭相关凭证在税前扣除。


  15.企业发生的租赁房屋及公用费用支出如何进行税前扣除?


  (1)企业因生产经营需要租赁房屋,实际发生的房屋租赁费支出,可凭房屋租赁合同及合法凭证税前扣除。按合同约定应由承租方负担房屋租赁相关费用(如煤水电气、物业费等)的,承租方实际发生的支出,可凭房屋租赁合同及发票原件税前扣除。


  (2)企业租用(包括企业作为单一承租方租用)办公、生产用房等资产发生的水、电、燃气、冷气、暖气、通讯线路、有线电视、网络等费用,出租方作为应税项目开具发票的,企业以发票作为税前扣除凭证;出租方采取分摊方式的,企业以出租方开具的其他外部凭证作为税前扣除凭证。


  (3)企业为职工提供住宿而发生的房屋租赁支出,凭房屋租赁合同及合法凭证在职工福利费中列支;企业为职工报销个人租房费,可凭出租方开具的合法凭证(发票抬头可为企业职工个人)在职工福利费中列支。


  16.企业发生违约金支出,进行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时对扣除凭证该如何准备?


  违约金是合同一方当事人不履行合同或者履行合同不符合约定时,由违约的一方对另一方当事人支付的用于赔偿损失的金额。属于增值税应税范围的违约金可凭发票、当事双方签订的合同协议在税前扣除,对方为依法无需办理税务登记的单位或者从事小额零星经营业务的个人,其支出以税务机关代开的发票或者收款凭证及内部凭证作为税前扣除凭证,收款凭证应载明收款单位名称、个人姓名及身份证号、支出项目、收款金额等相关信息。不属于增值税应税范围的违约金可凭当事双方签订的合同协议、非现金支付凭证、收款方开具的收款凭证在税前扣除,对方为个人的,以内部凭证作为税前扣除凭证。


  17.企业丢失增值税发票如何进行税前扣除?


  一是企业丢失增值税专用发票,可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简化增值税发票领用和使用程序有关问题的公告》(2014年第19号)有关规定执行。


  二是企业丢失增值税普通发票、通用机打发票,购买方企业暂凭加盖销货方公章或财务专用章的增值税普通发票存根联复印件及通过税务部门网站“发票查验系统”查询的增值税普通发票票面信息结果在税前扣除。


  18.企业发生的境外费用扣除凭证问题?


  企业发生与经营有关的境外费用,以对方开具的发票或者具有发票性质的收款凭证、相关税费缴纳凭证作为税前扣除凭证。


  二、容易填错的地方


  1.《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基础信息表》(A000000)资产总额千万不要填错了。


  103资产总额(填写平均值,单位:万元),单位不是元。


  2.其他收益如何填报?


  A100000《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A类)》


  第1-13行参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规定填写。本部分未设“研发费用”“其他收益”“资产处置收益”等项目,对于已执行《财政部关于修订印发2018年度一般企业财务报表格式的通知》(财会〔2018〕15号)的纳税人,在《利润表》中归集的“研发费用”通过《期间费用明细表》(A104000)第19行“十九、研究费用”的管理费用相应列次填报;在《利润表》中归集的“其他收益”“资产处置收益”“信用减值损失”“净敞口套期收益”项目则无需填报,同时第10行“二、营业利润”不执行“第10行=第1-2-3-4-5-6-7+8+9行”的表内关系,按照《利润表》“营业利润”项目直接填报。


  3.小型微利企业税率栏填多少?


  A100000表,第24行“税率”:填报税收规定的税率25%。


  减免税额通过A100000表第26行“减免所得税额”填报(填报纳税人按税收规定实际减免的企业所得税额。)本行根据《减免所得税优惠明细表》(A107040)填报。


  4.外地预缴企业所得税如何填报?


  A100000表第32行“本年累计实际已缴纳的所得税额”:填报纳税人按照税收规定本纳税年度已在月(季)度累计预缴的所得税额,包括按照税收规定的特定业务已预缴(征)的所得税额,建筑企业总机构直接管理的跨地区设立的项目部按规定向项目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预缴的所得税额。


  5.向银行借款的利息支出要不要填纳税调整明细表?


  不需要填写。A105000《纳税调整项目明细表》第18行“(六)利息支出”:第1列“账载金额”填报纳税人向非金融企业借款,会计核算计入当期损益的利息支出的金额。


  6.企业之间的违约金如何填纳税调整明细表?


  取得合规税前扣除凭证,不需要填写。A105000第19行“(七)罚金、罚款和被没收财物的损失”:第1列“账载金额”填报纳税人会计核算计入当期损益的罚金、罚款和被没收财物的损失,不包括纳税人按照经济合同规定支付的违约金(包括银行罚息)、罚款和诉讼费。


  7.不合规税前扣除如何填纳税调整明细表?


  填写A105000第30行“(十七)其他”。


  8.视同销售成本能税前扣除?


  能。填写A105010《视同销售和房地产开发企业特定业务纳税调整明细表》中第11行“一、视同销售成本”至第20行“(九)其他”。


  9.房地产企业销售未完工产品实际发生的税金及附加、土地增值税计入营业税金及附加,需要填写A105010第25行?


  不填写A105010第25行“3.实际发生的税金及附加、土地增值税”,A105010第25行第1列“税收金额”填报房地产企业销售未完工产品实际发生的税金及附加、土地增值税,且在会计核算中未计入当期损益的金额。


  10.享受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免企业所得税,如何填报?


  填报A107011《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优惠明细表》(享受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优惠的纳税人填报),不填A105030《投资收益纳税调整明细表》。


  11.处置投资项目按税收规定确认为损失如何填报?


  处置投资项目按税收规定确认为损失的,在《资产损失税前扣除及纳税调整明细表》(A105090)进行纳税调整。不填A105030《投资收益纳税调整明细表》。


  12.资产折旧、摊销没有调整还需要填A105080《资产折旧、摊销及纳税调整明细表》吗?


  需要。纳税人只要发生资产折旧、摊销相关事项,均需填A105080表。


  13.纳税人弥补以前年度亏损怎么弥补顺序?


  纳税人弥补以前年度亏损时,应按照“先到期亏损先弥补、同时到期亏损先发生的先弥补”的原则处理。


  14.工资薪金等扣除(A105050职工薪酬支出及纳税调整明细表)


  纳税人根据税法相关规定,以及国家统一企业会计制度,填报纳税人职工薪酬会计处理、税收规定,以及纳税调整情况。纳税人只要发生相关支出,不论是否纳税调整,均需填报。


  1.第5列“税收金额”填报按照税收规定允许税前扣除的金额。


  2.第2行“其中:股权激励”填报行权时按照税收规定允许税前扣除的金额,按第2列金额填报。


  3.第3行“二、职工福利费支出”:按第1行第5列“工资薪金支出/税收金额”×14%、本表第3行第1列、本表第3行第2列三者孰小值填报


  4.第5行“其中:按税收规定比例扣除的职工教育经费”:填报纳税人按照税收规定允许税前扣除的金额(不包括第6行“按税收规定全额扣除的职工培训费用”金额),按第1行第5列“工资薪金支出\税收金额”×税收规定扣除率与第2+4列的孰小值填报。


  5.第6行“其中:按税收规定全额扣除的职工培训费用”:填报按照税收规定允许税前扣除的金额,按第2列金额填报。


  6.第7行“四、工会经费支出”:填报按照税收规定允许税前扣除的金额,按第1行第5列“工资薪金支出\税收金额”×税收规定扣除率与第1列、第2列三者孰小值填报。


  7.第10行“七、补充养老保险”:填报按照税收规定允许税前扣除的补充养老保险的金额,按第1行第5列“工资薪金支出\税收金额”×税收规定扣除率与第1列、第2列三者孰小值填报。


  8.第11行“八、补充医疗保险”:填报按照税收规定允许税前扣除的补充医疗保险的金额,按第1行第5列“工资薪金支出\税收金额”×税收规定扣除率与第1列、第2列三者孰小值填报。


  三、各种表申报范围


  A000000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基础信息表


  本表为必填表,填报内容包括基本经营情况、有关涉税事项情况、主要股东及分红情况三部分。纳税人填报申报表时,首先填报此表,为后续申报提供指引。


  A100000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A类)本表为必填表。是纳税人计算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的主表。


  A101010一般企业收入明细表


  本表适用于除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和民间非营利组织外的纳税人填报,反映一般企业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规定取得收入情况。


  A101020金融企业收入明细表


  本表仅适用于金融企业(包括银行、信用社、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企业)填报,反映金融企业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取得收入情况。


  A102010一般企业成本支出明细表


  本表适用于除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和民间非营利组织外的纳税人填报,反映一般企业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发生成本支出情况。


  A102020金融企业支出明细表


  本表仅适用于金融企业(包括银行、信用社、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企业)填报,反映金融企业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发生支出情况。


  A103000事业单位、民间非营利组织收入、支出明细表


  本表适用于事业单位和民间非营利组织填报,反映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非营利性组织等按照有关会计制度规定取得收入,发生支出、费用情况。


  A104000期间费用明细表


  本表适用于除事业单位和民间非营利组织外的纳税人填报,反映纳税人根据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规定发生的期间费用明细情况。


  A105000纳税调整项目明细表


  本表反映纳税人财务、会计处理办法(以下简称“会计处理”)与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以下简称“税收规定”)不一致,需要进行纳税调整的项目和金额情况。


  A105010视同销售和房地产开发企业特定业务纳税调整明细表


  本表反映纳税人发生视同销售行为、房地产开发企业销售未完工产品、未完工产品转完工产品,会计处理与税收规定不一致,需要进行纳税调整的项目和金额情况。


  A105020未按权责发生制确认收入纳税调整明细表


  本表反映纳税人会计处理按照权责发生制确认收入,而税收规定不按照权责发生制确认收入,需要进行纳税调整的项目和金额情况。


  A105030投资收益纳税调整明细表


  本表反映纳税人发生投资收益,由于会计处理与税收规定不一致,需要进行纳税调整的项目和金额情况。


  A105040专项用途财政性资金纳税调整明细表


  本表反映纳税人取得符合不征税收入条件的专项用途财政性资金,由于会计处理与税收规定不一致,需要进行纳税调整的金额情况。


  A105050职工薪酬支出及纳税调整明细表


  本表反映纳税人发生的职工薪酬(包括工资薪金、职工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工会经费、各类基本社会保障性缴款、住房公积金、补充养老保险、补充医疗保险等支出)情况,以及由于会计处理与税收规定不一致,需要进行纳税调整的项目和金额情况。纳税人只要发生职工薪酬支出,均需填报本表。


  A105060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等跨年度纳税调整明细表


  本表反映纳税人发生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保险企业发生的手续费及佣金支出,由于会计处理与税收规定不一致,需要进行纳税调整的金额情况。纳税人以前年度发生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保险企业以前年度发生手续费及佣金支出尚未扣除完毕结转至本年度扣除的,应填报以前年度累计结转情况。


  A105070捐赠支出及纳税调整明细表


  本表反映纳税人发生捐赠支出的情况,以及由于会计处理与税收规定不一致,需要进行纳税调整的项目和金额情况。纳税人发生以前年度捐赠支出未扣除完毕的,应填报以前年度累计结转情况。


  A105080资产折旧、摊销及纳税调整明细表


  本表反映纳税人资产折旧、摊销情况,以及由于会计处理与税收规定不一致,需要进行纳税调整的项目和金额情况。纳税人只要发生资产折旧、摊销,均需填报本表。


  A105090资产损失税前扣除及纳税调整明细表


  本表反映纳税人发生的资产损失的项目及金额情况,以及由于会计处理与税收规定不一致,需要进行纳税调整的项目和金额情况。


  A105100企业重组及递延纳税事项纳税调整明细表


  本表反映纳税人发生企业重组、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技术入股等业务所涉及的所得或损失情况,以及由于会计处理与税收规定不一致,需要进行纳税调整的项目和金额情况。


  A105110政策性搬迁纳税调整明细表


  本表反映纳税人发生政策性搬迁所涉及的所得或损失,由于会计处理与税收规定不一致,需要进行纳税调整的项目和金额情况。


  A105120特殊行业准备金及纳税调整明细表


  本表适用于保险、证券、期货、金融、担保、小额贷款公司等特殊行业纳税人填报,反映发生特殊行业准备金情况,以及由于会计处理与税收规定不一致,需要进行纳税调整的项目和金额情况。


  A106000企业所得税弥补亏损明细表


  本表反映纳税人以前年度发生的亏损需要在本年度结转弥补的金额,本年度可弥补的金额以及可继续结转以后年度弥补的亏损额情况。


  A107010免税、减计收入及加计扣除优惠明细表


  本表反映纳税人本年度所享受免税收入、减计收入、加计扣除等优惠的项目和金额情况。


  A107011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优惠明细表


  本表反映纳税人本年度享受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免税优惠政策的项目和金额情况。


  A107012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明细表


  本表反映纳税人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的情况和金额情况。纳税人以前年度有销售研发活动直接形成产品(包括组成部分)对应材料部分未扣减完毕的,应填报以前年度未扣减情况。


  A107020所得减免优惠明细表


  本表反映纳税人本年度享受减免所得额优惠政策(包括农、林、牧、渔项目和国家重点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集成电路生产项目以及符合条件的技术转让项目等)项目和金额情况。


  A107030抵扣应纳税所得额明细表


  本表反映纳税人本年度享受创业投资企业抵扣应纳税所得额优惠政策的项目和金额情况。纳税人有以前年度结转的尚未抵扣的股权投资余额的,应填报以前年度累计结转情况。


  A107040减免所得税优惠明细表


  本表反映纳税人本年度享受减免所得税优惠政策(包括小型微利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民族自治地方企业、其他专项优惠等)的项目和金额情况。


  A107041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情况及明细表


  本表反映高新技术企业基本情况和享受优惠政策的有关情况。高新技术企业资格证书在有效期内的纳税人需要填报本表。


  A107042软件、集成电路企业优惠情况及明细表


  本表反映纳税人本年度享受软件、集成电路企业优惠政策的有关情况。


  A107050税额抵免优惠明细表


  本表反映纳税人享受购买专用设备投资额抵免税额优惠政策的项目和金额情况。纳税人有以前年度结转的尚未抵免的专用设备投资额的,应填报以前年度已抵免情况。


  A108000境外所得税收抵免明细表


  本表反映纳税人本年度来源于或发生于其他国家、地区的境外所得,按照我国税收规定计算应缴纳和应抵免的企业所得税额情况。


  A108010境外所得纳税调整后所得明细表


  本表反映纳税人本年度来源于或发生于其他国家、地区的境外所得,按照我国税收规定计算调整后的所得情况。


  A108020境外分支机构弥补亏损明细表


  本表反映纳税人境外分支机构本年度及以前年度发生的税前尚未弥补的非实际亏损额和实际亏损额、结转以后年度弥补的非实际亏损额和实际亏损额情况。


  A108030跨年度结转抵免境外所得税明细表


  本表反映纳税人本年度来源于或发生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境外所得按照我国税收规定可以抵免的所得税额情况。


  A109000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年度分摊企业所得税明细表


  本表适用于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的总机构填报,反映按照规定计算的总机构、分支机构本年度应缴的企业所得税情况,以及总机构、分支机构应分摊的企业所得税情况。


  A109010企业所得税汇总纳税分支机构所得税分配表


  本表适用于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的总机构填报,反映总机构本年度实际应纳所得税额以及所属分支机构本年度应分摊的所得税额情况。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20-06-01
作者:小陈税务
来源:小陈税务

解读小型微利企业和个体户所得税特准延期纳税

税款缴纳期限是税收的基本要素之一,税款依法按期缴纳是纳税人履行依法纳税义务的重要标志。但如何一国在税收政策的制定时,都会考虑到在特殊的情况下,纳税人发生特殊困难时,需要给予一定的延缓等措施,既可以保障税收收入的基本来源,又能显示一种应对特殊困难的政策善意。因此,《征管法》对纳税人因有特殊困难,不能按期缴纳税款的,建立了延期缴纳税款制度。


  一、延期缴纳税款的基本规定


  自2019年12月1日起施行的《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简化税务行政许可事项办理程序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9年第34号)对《税务行政许可项目分项表》重新进行了公布,明确了税务行政许可事项。其中,“对纳税人延期缴纳税款的核准”明确为仍然保留的仅有的几个税务行政许可事项。


  延期缴纳税款的许可制度,明确了以下几个基本要素:


  1.核准权限:延期缴纳税款由基层税务机关层报至国家税务总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税务局核准。但需要了解的是,对于个别的特殊行政区域,也存在赋予有限的授权试点。


  2.申请时间:延期缴纳税款的核准办理必须是在缴纳税款期限届满前。也就是说,延期缴纳税款的申请是需要按期提前进行的,不能在已经发生欠税之后办理,也不可以与以后属期的税款进行合并之后一起申请办理。就目前实务操作来说,一般很少给予同一纳税人连续核准延期纳税的,毕竟还是需要考虑是否会形成后期的欠税。


  3.延期期限:经过层批,允许延期缴纳税款的,最长核准的时间是三个月,不得超过三个月,但可以一个月或两个月。


  4.获得的好处:作为核准事项,自然需要有一定的实实在在的好处,才是具有意义的,否则就没有办理的实际动力。对于经过核准,同意延期缴纳的,那么就不作为欠税处理,在核准期限内按时缴纳税款的,不予加收滞纳金。这是与欠税的区别。对于存在有非常特殊困难的,也有存在二次申请延期缴纳的。


  5.申请条件:申请延期缴纳,必须是存在特殊困难。对于特殊困难主要包括两个条件(或者说情形)之一。一是因不可抗力,导致纳税人发生较大损失,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受到较大影响的;二是当期货币资金在扣除应付职工工资、社会保险费后,不足以缴纳税款的。


  5.申请需要的材料:核准事项办理,需要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包括:税务行政许可申请表;经办人身份证件;代理委托书;代理人身份证件;所有银行存款账户的对账单。就目前积极拓展“非接触式”办税缴费事项来说,该事项可以通过当地的电子税务局办理。


  由此可见,延期缴纳税款仍然属于是一项管理要求相对比较严格、核准级别比较高的事项。


  二、特准延缓缴纳所得税


  面对今年疫情带来的严重影响,支持复工复产,特别是让虽然体量小,但属于解决社会就业主要力量的小型微利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尽管恢复生产经营,让更多的人就业,有“饭”吃,是当下非常重要的事情。近日发布的《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小型微利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延缓缴纳2020年所得税有关事项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20年第10号),就是通过税务总局的名义,对特定对象的所得税统一准予延缓缴纳,并明确了特殊的政策。


  1.受益的群体:小型微利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小型微利企业的判断标准依据是《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实施小型微利企业普惠性所得税减免政策有关问题的公告》(2019年第2号)的规定,即企业可直接按资产总额、从业人数、应纳税所得额的三个维度,判断是否为小型微利企业。实务中,企业填写相关资料数据之后,申报表中会自动计算并判断是否属于小型微利企业。当然,提醒企业,在填写时对于数据的真实性负有法律责任。


  当然,这里强调的是符合条件的纳税人可以选择延缓缴纳税款,但并不是一律延缓,即纳税人有选择权。特别是个人所得税方面,有可能涉及办理户口入户等情况下需要完整的个人所得税记录等需求,提供选择权是必要的政策安排。


  对于这两类特准的纳税人是普适性的,无论是实行查账征收方式的,还是实行核定征收方式的,均可以按照10号公告延缓缴纳税款。


  2.受益的税款时段:均为2020年5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期间的申报期内需要申报缴纳的税款。10号公告是自2020年5月1日起执行的,但发布日期2020年5月19日,因此,允许对于5月份税款申报期内已经申报缴纳的税款,可以申请退税,并与以后的规定期间内的税款一并延缓缴纳。税舟认为,如果金额很小,这一政策获得的利益仅仅是资金流动性的优惠,不办理退税也罢。这样的情况也就是按月申报纳税人,对于按季申报的,1季度在4月份申报,2季度还没有到申报时间。可见,按月纳税申报的,实际可以延缓的是4至11月份的税款;按季纳税申报的,实际可以延缓的是2至3季度的税款。


  3.延缓缴纳的期限:延迟至2021年首个申报期内一并缴纳。一般也就是在1月份申报缴纳期内或者4月份的季度纳税申报缴纳期内,将享受延缓缴纳的税款一并缴纳,逾期的,将按照征管法处理。


  4.办理方法:所谓延缓缴纳,自然就是对已经产生的税款允许延缓缴纳。因此,纳税人首先仍然需要按照规定按时申报企业所得税或个人所得税。其次,在纳税申报时,对于是否延缓缴纳的处理,略有不同。(1)小型微利企业按照“自行判别、申报享受”的办理方式,自行判断是否符合小型微利企业的条件,并自主选择是否享受延缓缴纳政策。对于按照规定选择享受的,通过填报企业所得税预缴纳税申报表的相关行次,就可以享受延缓缴纳政策。不需要另行办理核准手续。(2)个体工商户在办理经营所得纳税申报后享受延缓缴纳政策,其中“双定”户暂不扣划个人所得税,届时一并扣划。


  5.注意事项:10号公告延缓的是企业所得税和个体户经营所得的个人所得税,并不包括其他的预扣预缴个人所得税等。


  三、如何看待延缓缴纳税款


  10号公告的延缓缴纳(也用了暂缓缴纳)税款,从溯源上看,属于延期缴纳税款的范围。笔者认为,只是考虑到疫情导致存在符合特殊困难条件的纳税人范围广,且需要稳定社会就业,统一简化办理核准事项,采用了公告的方式进行统一的安排,属于特准的延期缴纳税款范畴。当然,在具体的细节上也是采用了特殊的处理,存在实务处理差异,如,期间内连续的申报税款都允许延期缴纳;简化资料报送,直接通过报表填写或暂不扣款等方式实现。


  最后,友情提醒一下,受惠纳税人在2021年的首个征期内不要忘记延缓缴纳的税款需要按时缴纳,别账户上资金不足,导致无法扣款,形成欠税。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20-06-01
作者:叶全华
来源:一叶税舟

解读无偿使用集团房产的酒店是否可以免房产税

省局减税费优服务+助复产促发展房土两税优惠指引之十四、本酒店与集团公司是总分机构,酒店属于住宿餐饮业,酒店的房产和土地属于总公司。集团公司不属于苏财税[2020]8号文规定的行业优惠范畴。酒店和集团公司是否可以享受房土两税减免政策呢?


  答:根据房产税暂行条例的规定,房产税由产权所有人缴纳;根据城镇土地使用税暂行条例的规定,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为城镇土地使用税的纳税人。酒店不需要缴纳房土两税,集团公司是房土两税的纳税人,根据《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有关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优惠政策公告》(苏财税[2020]8号)规定,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交通运输业、住宿和餐饮业、旅游业和文体娱乐业等行业纳税人,暂免征收2020年上半年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集团公司不属于苏财税[2020]8号文规定的行业优惠范畴,因此,酒店和集团公司均不能享受苏财税[2020]8号公告规定的免税政策。


  我提的疑惑处:1、税务登记管理办法第八条企业,企业在外地设立的分支机构和从事生产、经营的场所,个体工商户和从事生产、经营的事业单位,向生产、经营所在地税务机关申报办理税务登记。


  因此如果酒店和集团位于同一城区,则酒店不需要办理税务登记,集团的经营范围就包括了酒店业务,则由集团享受住宿和餐饮业的2020年上半年免征房产税与城镇土地使用税政策,


  2、如果酒店和集团不在同一城区,则酒店办理分支机构税务登记(现多证合一,办理非法人分支机构营业执照即可),但由于酒店不属于法人,因此酒店的房产由集团名义购置,本质上属于酒店无偿使用集团的房产,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128号)无租使用其他单位房产的应税单位和个人,依照房产余值代缴纳房产税。则由酒店按集团的房产余值代缴纳房产税,


  而省局减税费优服务+助复产促发展房土两税优惠指引之八、我公司无偿借用了街道的房产,那么无租使用房产由我公司代缴纳房产税的情形下,对房产税实际缴纳人能否享受苏财税[2020]8号公告优惠?


  答:《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128号)第一条规定:“无租使用其他单位房产的应税单位和个人,依照房产余值代缴纳房产税。”无租使用房产代缴纳房产税的情形下,房产税代缴纳人为实际税负承担者。本着有利于纳税人的原则,无租使用房产的房产税代缴纳人属于公告列举行业范围或为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的,可享受公告规定的优惠政策。


  则作为无租使用集团房产的酒店分公司由于属于住宿与餐饮业,依照上述规定可以享受税收优惠,


  这样优惠指引的十四与八之间似乎有矛盾,则适用十四,集团的房子不免房产税,适用八,则无偿使用集团房子的酒店可免房产税。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20-06-01
作者:盐河畔
来源:写就青山

解读这种情况的可否抵扣进项税额,有必要明确一下

2020年初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直到现在还没有完全平息。这期间,包括个体工商户在内的小微企业受到的冲击比较大。


  党中央、国务院牵挂着这些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习主席多次指示、李克强总理多次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对包括个体工商户在内的小微企业复工复产,给出优惠政策支持。财政部税务总局先后发布了财税公告2020年第13号,税务总局公告2020年第5号、财税公告2020年第24号(后文分别简称“13号公告、5号公告、24号公告”),明确对湖北省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适用3%征收率的应税销售收入,免征增值税;除湖北省外,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适用3%征收率的应税销售收入,减按1%征收率征收增值税,销售额=含税销售额/(1+1%)。


  政策的支持力度很大,有力的支持了包括个体工商户在内的小微企业顺利复工复产。


  但是,政策的执行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新情况。比如,涉及农产品的一般纳税人,根据财税〔2017〕37号,纳税人购进农产品,从按照简易计税方法依照3%征收率计算缴纳增值税的小规模纳税人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以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金额和适用扣除率计算进项税额。


  假设从小规模纳税人(非农产品生产者)处采购农产品(凭票扣除),原合同价格103万元(含税),按原征收率3%开具专用发票,发票上注明的金额是100万元,可抵扣进项税额为9万元(直接销售或初加工税率为9%的产品),或10万元(深加工税率为10%的产品)。


  但是,因为财税[2017]37号规定的是纳税人购进农产品,从按照简易计税方法依照3%征收率计算缴纳增值税的小规模纳税人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才能够以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金额和适用扣除率计算进项税额。


  那么,如果纳税人取得的是小规模纳税人在3月1日之后按照1%征收率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呢?


  如果不允许纳税人按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金额和适用扣除率计算进项税额,只允许自小规模纳税人处购进非自产农产品的一般纳税人,按照1%征收率的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额抵扣,则可抵扣进项税额变为1.0198万元,与征收率降低前可扣除进项税额相比,少抵扣7.9802万元。且如果深加工税率为10%的产品,还能否加计扣除,也是不太明确。


  不讲深加工加计扣除了,就因为不能按票面金额*扣除率计算可抵扣进项税额来说,客户是一定会要求小规模纳税人供应商降价的。因为相差了含税总价*7.75%的金额,可不是一笔小数字,可能企业的纯利润都没有这么多。


  虽然税务总局《疫情防控税收优惠政策热点问答(第十期)》,明确了小规模纳税人可以应客户需要继续开具3%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但是,1、这份问答出的很晚,4月18日才发布;2、这毕竟只是一个问答,不是正式的文件。正式的文件是自2020年3月1日到5月31日,后又延长到12月31日期间,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取得应税销售收入,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在2020年3月1日至5月31日,适用减按1%征收率征收增值税的,按照1%征收率开具增值税发票。按下列公式计算销售额:


  销售额=含税销售额/(1+1%)


  从财政部税务总局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发布的13号公告政策制定初衷来看,不应该给小规模纳税人造成困扰。


  并且,财税[2017]37号文,规定说“从按照简易计税方法依照3%征收率计算缴纳增值税的小规模纳税人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以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金额和11%的扣除率计算进项税额”,是因为当时农产品只有3%的征收率,并没有1%的征收率!而按照13号公告,小规模纳税人(湖北省外)在3月1日到12月31日期间销售农产品,征收率就是1%!;从13号公告、5号公告、24号公告的要求来看,小规模纳税人(湖北省外)在3月1日到12月31日期间(至少是5月31日期间),如果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那么征收率为1%,才是最符合公告要求。


  那么,允许从小规模纳税人处收到1%征收率的农产品增值税专用发票,按票面金额*扣除率抵扣,应该是符合政策本意的。


  还是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对这一问题作出明确解释。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20-05-28
作者:金明鉴 丁潇
来源:财税微波

解读解读: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小型微利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延缓缴纳2020年所得税有关事项的公告

       为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利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复工复产,缓解其生产经营资金压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现就小型微利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延缓缴纳2020年所得税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延缓缴纳政策

2020年5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小型微利企业在2020年剩余申报期按规定办理预缴申报后,可以暂缓缴纳当期的企业所得税,延迟至2021年首个申报期内一并缴纳。在预缴申报时,小型微利企业通过填写预缴纳税申报表相关行次,即可享受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延缓缴纳政策。

李舟解读: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缓交实际操作要点其实就是这段话解释的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缓交要不要正常申报?答案是肯定的,必须正常在预交申报时填报申报,不能因此而不做申报;

第二个问题,缓交是否影响填表?从政策文字理解,应填写预交纳税申报表相关行次,问题是,相关行次是什么?这里没有说清楚,我将预交申报表格式列出来看看:image.png


当然也有一种可能,看看预交表格会不会为此做出调整,比如增加一行“缓交”,但个人认为可能不是很大。
上述表格中,相关行次是哪一行?9行之前显然是不可能填写缓交内容的,12行是减免不是缓交,13行是实际已缴纳,也不是,14行是建筑企业项目部预交的千分之二所得税,只剩下一个15行“本期应补(退)所得税额 \ 税务机关确定的本期应纳所得税额”:这里可以按照不同预缴方式选择,如果将缓交税款理解为税务机关确认本期应纳税所得额为0也是可以的。

第三个问题是明年什么时候交?可以延迟到2021年首个申报期,应该是第一季度的预交所得税申报,那个时候在15行将原来调减缓交的所得税再调增。。

本公告所称小型微利企业是指符合《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实施小型微利企业普惠性所得税减免政策有关问题的公告》(2019年第2号)规定条件的企业。

李舟解读:再次强调小型微利企业的三个标准:小型微利企业是指从事国家非限制和禁止行业,且同时符合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0万元、从业人数不超过300人、资产总额不超过5000万元等三个条件的企业。


  二、个体工商户所得税延缓缴纳政策

2020年5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个体工商户在2020年剩余申报期按规定办理个人所得税经营所得纳税申报后,可以暂缓缴纳当期的个人所得税,延迟至2021年首个申报期内一并缴纳。其中,个体工商户实行简易申报的,2020年5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期间暂不扣划个人所得税,延迟至2021年首个申报期内一并划缴。

李舟解读:这里的头两个问题同企业所得税一样,正常申报,次年第一个申报期一并缴纳。但这个缓交是否影响个人所得税经营所得申报表填写呢?

看这个条款的意思是不影响填写,本年度每期预交申报正常填写申报,只是不用划缴税款而已,这个同企业所得税预交要填写相关栏次不同,需要注意。

  本公告自2020年5月1日起施行。5月1日至本公告发布前,纳税人已经缴纳符合本公告规定缓缴税款的,可申请退还,一并至2021年首个申报期内缴纳。

  特此公告。


国家税务总局

2020年5月19日

 

 

 

国家税务总局办公厅关于《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小型微利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延缓缴纳2020年所得税有关事项的公告》的政策解读

国家税务总局办公厅           2020-05-29

  经商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布了《关于小型微利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延缓缴纳2020年所得税有关事项的公告》(以下简称《公告》)。现解读如下:

  一、制定《公告》背景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进一步鼓励小型微利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复工复产,缓解其经营资金压力,更大力度帮助企业渡难关,税务总局制发《公告》,明确小型微利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可延缓缴纳所得税。

  二、《公告》内容解读

  (一)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延缓缴纳政策

  1.明确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延缓缴纳政策的适用范围。无论实行查账征收方式还是核定征收方式的企业,只要符合小型微利企业条件,均可以享受企业所得税延缓缴纳政策。

  2.明确预缴申报时小型微利企业的判断方法。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实施小型微利企业普惠性所得税减免政策有关问题的公告》(2019年第2号)规定,自2019年度起,在预缴企业所得税时,企业可直接按当年度截至本期末的资产总额、从业人数、应纳税所得额等情况判断是否为小型微利企业。小型微利企业享受企业所得税延缓缴纳政策时,仍然沿用上述判断方法。预缴申报时符合小型微利企业条件的企业,既可以享受小型微利企业普惠性所得税减免政策,也可以同时享受企业所得税延缓缴纳政策。

  3.明确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延缓缴纳政策的时间要求。小型微利企业在2020年剩余申报期完成预缴申报后,可暂不缴纳当期的企业所得税款,延迟至2021年首个申报期内一并缴纳。

  4.明确享受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延缓缴纳政策的办理方式。为减轻纳税人办税负担,便利纳税人操作,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延缓缴纳政策采用“自行判别、申报享受”的办理方式。企业根据经营情况以及相关税收规定自行判断是否符合小型微利企业的条件,并自主选择是否享受延缓缴纳政策。符合条件且选择享受延缓缴纳政策的小型微利企业,自行计算延缓缴纳税额,并通过填报企业所得税预缴纳税申报表享受延缓缴纳政策。

  (二)个体工商户所得税延缓缴纳政策

  一是个体工商户延缓缴纳个人所得税政策的享受范围。无论实行查账征收方式还是核定征收方式的个体工商户,均可对2020年5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申报期内按规定缴纳的经营所得个人所得税,在办理经营所得纳税申报后享受延缓缴纳政策。

  二是实行简易申报方式的定期定额个体工商户享受方式。个体工商户实行简易申报的,2020年5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期间暂不扣划个人所得税,延迟至2021年首个申报期内一并划缴。

  三是个体工商户延缓缴纳个人所得税的时间。享受延缓缴纳政策的个体工商户,暂缓缴纳的税款,延迟至2021年首个申报期内一并缴纳。如纳税人因买房、买车、积分落户等特殊需要,也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不享受延缓缴纳税款。

  (三)实施时间

  《公告》自2020年5月1日起施行。5月1日至本公告发布前,纳税人已经缴纳符合本公告规定缓缴税款的,可申请退还,一并至2021年首个申报期内缴纳。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20-06-01
作者:李舟
来源:中道咨询

解读我也是软件企业为什么不能够享受所得税免税政策?

一直以来,针对软件行业都有所得税两免三减半的政策,但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软件行业企业都能够毫无保留的享受,能享受未享受是损失,不能享受的享受政策确是巨大的风险。


一、两免三减半的政策缘起

截止今日,软件行业所得税两免三减半政策主要涉及四个文件:

1、新所得税体系最早规定软件企业优惠的文件是《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08]1号),后来被《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企业所得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2]27号)文件所替代。

2、财税2012年27号文件中对于这个政策的表述是:我国境内新办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和符合条件的软件企业,经认定后,在2017年12月31日前自获利年度起计算优惠期,第一年至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按照25%的法定税率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并享受至期满为止。

3、《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发展改革委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16]49号)文件将财税2012年27号文件中的第九条、第十条、第十一条、第十三条、第十七条、第十八条、第十九条和第二十条做了调整。

4、《财政部税务总局关于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和软件企业2019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适用政策的公告》(财政部 税务总局公告2020年第29号)文件将该政策继续向后延续。


二、两免三减半政策并不是所有企业都能享受

对于符合条件的软件企业,财税[2012]27号文件界定如下:

1、在中国境内(不包括港、澳、台地区)依法注册的居民企业;

2、汇算清缴年度具有劳动合同关系且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职工人数占企业月平均职工总人数的比例不低于40%,其中研究开发人员占企业月平均职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20%;

3、拥有核心关键技术,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经营活动,且汇算清缴年度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企业销售(营业)收入总额的比例不低于6%;其中,企业在中国境内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金额占研究开发费用总额的比例不低于60%;

4、汇算清缴年度软件产品开发销售(营业)收入占企业收入总额的比例不低于50%(嵌入式软件产品和信息系统集成产品开发销售(营业)收入占企业收入总额的比例不低于40%),其中:软件产品自主开发销售(营业)收入占企业收入总额的比例不低于40%(嵌入式软件产品和信息系统集成产品开发销售(营业)收入占企业收入总额的比例不低于30%);

5、主营业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6、具有与软件开发相适应软硬件设施等开发环境(如合法的开发工具等);

7、汇算清缴年度未发生重大安全、重大质量事故或严重环境违法行为。


三、享受两免三减半需要注意的关键点

1、必须是中国境内新办企业软件企业,方可享受此政策。如果未能享受的,符合国家规划布局内的重点软件企业,如当年未享受免税优惠的,可减按1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2、这个两免三减半的计算期限不是从成立开始计算,而是从获利年度开始计算,所谓获利年度,是指该企业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大于零的纳税年度。也就是说,这里的获利年度是所得税概念而不是会计概念。

3、软件企业享受的企业所得税两免三减半优惠政策与企业所得税其他相同方式优惠政策(如高新技术企业)存在交叉的,由企业选择一项最优惠政策执行,不能叠加享受。


四、享受两免三减半还需要预先备案吗?

目前大多数所得税优惠政策已经不需要再预先备案,按照《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事项办理办法》要求,企业享受优惠事项后,税务机关将适时开展后续管理。在后续管理时,企业应当根据税务机关管理服务的需要,按照规定的期限和方式提供留存备查资料,以证实享受优惠事项符合条件。但享受集成电路生产企业、集成电路设计企业、软件企业、国家规划布局内的重点软件企业和集成电路设计企业等优惠事项的企业,应当在完成年度汇算清缴后,按照《企业所得税优惠事项管理目录(2017年版)》“后续管理要求”项目中列示的清单向税务机关提交资料。软件企业应备案准备的资料如下:

1、企业开发销售的主要软件产品列表或技术服务列表;

2、主营业务为软件产品开发的企业,提供至少1个主要产品的软件著作权或专利权等自主知识产权的有效证明文件,以及第三方检测机构提供的软件产品测试报告;主营业务仅为技术服务的企业提供核心技术说明;

3、企业职工人数、学历结构、研究开发人员及其占企业职工总数的比例说明,以及汇算清缴年度最后一个月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等相关证明材料;

4、经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鉴证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包括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以及软件产品开发销售(营业)收入、软件产品自主开发销售(营业)收入、研究开发费用、境内研究开发费用等情况说明;

5、与主要客户签订的一至两份代表性的软件产品销售合同或技术服务合同复印件;

6、企业开发环境相关证明材料;

7、税务机关要求出具的其他材料。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20-06-01
作者:李舟
来源:中道咨询
1... 143144145146147148149150151152153 181
小程序 扫码进入小程序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