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业务招待费、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税前扣除政策全汇集

小编整理最新的业务招待费、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的政策汇集,分享给大家!


业务招待费


  一、基本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三条的规定:


  企业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业务招待费支出,按照发生额的60%扣除,但最高不得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的5‰。


  二、具体规定


  1.根据《关于企业所得税执行中若干税务处理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202号)的规定:


  企业在计算业务招待费、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等费用扣除限额时,其销售(营业)收入额应包括《实施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的视同销售(营业)收入额。


  2.关于筹办期业务招待费等费用税前扣除问题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若干税务处理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2年第15号)的规定:


  企业在筹建期间,发生的与筹办活动有关的业务招待费支出,可按实际发生额的60%计入企业筹办费,并按有关规定在税前扣除;本公告规定适用于2011年度及以后各年度企业应纳税所得额的处理。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税务事项衔接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98号)第九条规定:开(筹)办费可以在开始经营之日的当年一次性扣除,也可以按照新税法有关长期待摊费用的规定处理,但一经选定,不得改变。作为长期待摊费用处理的,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七十条的规定,作为长期待摊费用的支出,自支出发生月份的次月起,分期摊销,摊销年限不得低于3年。


  也就是说,筹建期发生的业务招待费的扣除不受收入的限制,筹建期发生的业务招待费计入开办费,企业可以选择在开始生产经营之日的当年一次性扣除,也可以选择分期摊销。选择分期摊销的,摊销年限不得低于3年。


  三、特殊规定


  1.房地产开发企业业务招待费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办法〉的通知》(国税发〔2009〕31号)第六条规定,企业通过正式签订《房地产销售合同》或《房地产预售合同》所取得的收入,应确认为销售收入的实现。因此,房地产开发企业销售未完工开发产品取得的收入,可以作为计提业务招待费、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的基数。同时为了不重复计提,需要减去销售未完工产品转完工产品确认的销售收入。


  2.从事股权投资业务的企业取得的股息、红利以及股权转让收入计算扣除基数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贯彻落实企业所得税法若干税收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10〕79号)的规定:对从事股权投资业务的企业(包括集团公司总部、创业投资企业等),其从被投资企业所分配的股息、红利以及股权转让收入,可以按规定的比例计算业务招待费扣除限额。


  3.视同销售(营业)收入计算扣除基数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执行中若干税务处理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202号)第一条规定:“企业在计算业务招待费、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等费用扣除限额时,其销售(营业)收入额应包括《实施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的视同销售(营业)收入额。”


  企业所得税视同销售包括:(一)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视同销售收入(二)用于市场推广或销售视同销售收入(三)用于交际应酬视同销售收入(四)用于职工奖励或福利视同销售收入(五)用于股息分配视同销售(六)用于对外捐赠视同销售收入(七)用于对外投资项目视同销售收入(八)提供劳务视同销售收入(九)其他。


  4.查补收入计算扣除基数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查增应纳税所得额弥补以前年度亏损处理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0年第20号)第一条规定:查补收入可以弥补以前年度亏损。


  因此,如果查补的收入属于“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视同销售收入”中的一种,其就应该对应调整至所属年度。业务招待费的扣除限额是以年度“全年销售(营业)收入”为基数的,包含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视同销售收入。而查补的收入属于其发生年度收入的一部分,自然应允许其作为计算扣除业务招待费、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限额基数。


  再看一些地方的规定也体现这一原则。《河北省国家税务局、河北省地方税务局关于明确企业所得税若干业务问题的公告》(河北省国家税务局、河北省地方税务局公告2012年第1号)第十二点规定,对纳税人在稽查、检查过程中查补的收入,可以作为所属年度企业业务招待费、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的计算基数。


  业务招待费是指企业为生产、经营业务的合理需要而支付的应酬费用。它是企业生产经营中所发生的实实在在、必需的费用支出,是企业进行正常经营活动必要的一项成本费用。


  税法上没有明确界定业务招待费,通常来说招待客户的餐饮费、住宿费、交通费、赠送给客户的礼品费、正常的娱乐活动费、安排客户旅游的费用等都可以作为业务招待费核算。


  业务招待费扣除采用“双限额”、“孰小原则”,主要是考虑到商业招待和个人消费之间难以区分的因素。


  业务招待费限额扣除基数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视同销售收入等。


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


  一、基本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四十四条的规定:


  企业发生的符合条件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不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1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


  二、具体规定


  1.根据《关于企业所得税执行中若干税务处理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202号)的规定:


  企业在计算业务招待费、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等费用扣除限额时,其销售(营业)收入额应包括《实施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的视同销售(营业)收入额。


  2.根据《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税务事项衔接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98号)的规定:


  企业在2008年以前按照原政策规定已发生但尚未扣除的广告费,2008年实行新税法后,其尚未扣除的余额,加上当年度新发生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后,按照新税法规定的比例计算扣除。


  3.关于筹办期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税前扣除问题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若干税务处理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2年第15号)的规定:


  企业在筹建期间发生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按实际发生额,计入开办费,并按有关规定在税前扣除。本公告规定适用于2011年度及以后各年度企业应纳税所得额的处理。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税务事项衔接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98号)第九条规定:开(筹)办费可以在开始经营之日的当年一次性扣除,也可以按照新税法有关长期待摊费用的规定处理,但一经选定,不得改变。作为长期待摊费用处理的,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七十条的规定,作为长期待摊费用的支出,自支出发生月份的次月起,分期摊销,摊销年限不得低于3年。


  也就是说,筹建期发生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的扣除不受收入的限制,筹建期发生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计入开办费,企业可以选择在开始生产经营之日的当年一次性扣除,也可以选择分期摊销。选择分期摊销的,摊销年限不得低于3年。


  三、特殊规定


  1.房地产开发企业业务招待费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办法〉的通知》(国税发〔2009〕31号)第六条规定,企业通过正式签订《房地产销售合同》或《房地产预售合同》所取得的收入,应确认为销售收入的实现。因此,房地产开发企业销售未完工开发产品取得的收入,可以作为计提业务招待费、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的基数。同时为了不重复计提,需要减去销售未完工产品转完工产品确认的销售收入。


  2.化妆品制造或销售、医药制造和饮料制造(不含酒类制造)企业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


  根据《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财税[2017]41号)以及《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税前扣除有关事项的公告》(财政部 税务总局公告2020年第43号)规定:


  对化妆品制造或销售、医药制造和饮料制造(不含酒类制造)企业发生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不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30%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


  3.关联企业分摊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


  根据《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财税[2017]41号)以及《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税前扣除有关事项的公告》(财政部 税务总局公告2020年第43号)规定:


  对签订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分摊协议(以下简称分摊协议)的关联企业,其中一方发生的不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税前扣除限额比例内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可以在本企业扣除,也可以将其中的部分或全部按照分摊协议归集至另一方扣除。另一方在计算本企业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限额时,可将按照上述办法归集至本企业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不计算在内。


  该政策的要点有:


  (一)本企业与关联方的总体扣除限额不得超出规定标准。


  (二)关联企业之间签订的广告费分摊协议,可根据分摊协议自由选择是在本企业扣除或归集至另一方扣除。关联方归集到另一方扣除的广告费,必须在按其销售收入的规定比例计算的限额内,且该转移费用与在本企业(被分摊方)扣除的费用之和,不得超过按规定计算的限额。


  (三)接受归集扣除的关联企业不占用本企业原扣除限额。即本企业可扣除的广告宣传费按规定照常计算扣除限额,另外还可以将关联企业未扣除而归集来的广告宣传费在本企业扣除。但被分摊方不得重复计算扣除。


  【案例】品税阁公司和A企业是关联企业,根据分摊协议,A企业在2019年发生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的30%,归集至品税阁公司扣除。假设2019年A企业销售收入为2000万元,当年实际发生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为500万元,其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的扣除比例为销售收入的15%。请计算A企业分摊后可税前扣除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


  【解析】


  A企业2019年广宣费的税前扣除限额为2000×15%=300(万元),实际发生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为500万元,超出限额500-300=200万元。


  A企业分摊到品税阁公司扣除的广宣费应为300×30%=90(万元),而不是实际发生额500×30%=150(万元)(注:归集到另一方扣除的广告宣传费只能是费用发生企业依法可扣除限额内的部分或者全部,而不是实际发生额。)


  故A企业2019年度纳税调增额为分摊至品税阁公司的部分+超限额部分=90+200=290万元。


  A企业结转以后年度扣除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为500-300=200(万元),(注意不是500-300*70%=290万元,因为290万中有90万元是分摊给品税阁公司的,故不能由A结转扣除,应剔除)。


  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等跨年度纳税调整明细表填报如下:

image.png

【接上例】假设2019年品税阁公司销售收入为5000万元,当年实际发生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为1000万元,其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的扣除比例为销售收入的15%,请计算该公司接受分摊归集后可税前扣除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


  【解析】


  品税阁公司2019年广宣费的税前扣除限额为5000×15%=750(万元),A企业2019年转移来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为90万元,则品税阁公司本年度允许扣除的广宣费为750+90=840(万元)


  注:接受归集扣除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的关联企业,其接受扣除的费用不占用本企业的扣除限额本企业可扣除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除按规定比例计算的限额外,还可以将关联企业未扣除而归集来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在本企业扣除。


  故2019年度品税阁公司纳税调增额为超限额部分=1000-840=160万元。


  品税阁结转以后年度扣除的广宣费为1000-750=250(万元)。(注意:结转扣除额不是1000-750-90=160万元,因为这90万元是由A分摊而来,本就应该由品税阁公司结转以后年度扣除,故不应从结转额中剔除)


  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等跨年度纳税调整明细表填报如下

image.png

 4.烟草企业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


  根据《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财税[2017]41号)以及《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税前扣除有关事项的公告》(财政部 税务总局公告2020年第43号)规定:


  烟草企业的烟草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一律不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5.视同销售(营业)收入计算扣除基数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执行中若干税务处理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202号)第一条规定:“企业在计算业务招待费、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等费用扣除限额时,其销售(营业)收入额应包括《实施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的视同销售(营业)收入额。”


  企业所得税视同销售包括:(一)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视同销售收入(二)用于市场推广或销售视同销售收入(三)用于交际应酬视同销售收入(四)用于职工奖励或福利视同销售收入(五)用于股息分配视同销售(六)用于对外捐赠视同销售收入(七)用于对外投资项目视同销售收入(八)提供劳务视同销售收入(九)其他。


  6.查补收入计算扣除基数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查增应纳税所得额弥补以前年度亏损处理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0年第20号)第一条规定:查补收入可以弥补以前年度亏损。


  因此,如果查补的收入属于“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视同销售收入”中的一种,其就应该对应调整至所属年度。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限额基数的扣除限额是以年度“全年销售(营业)收入”为基数的,包含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视同销售收入。而查补的收入属于其发生年度收入的一部分,自然应允许其作为计算扣除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限额基数。


  再看一些地方的规定也体现这一原则。《河北省国家税务局、河北省地方税务局关于明确企业所得税若干业务问题的公告》(河北省国家税务局、河北省地方税务局公告2012年第1号)第十二点规定,对纳税人在稽查、检查过程中查补的收入,可以作为所属年度企业业务招待费、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的计算基数。


  7.从事股权投资业务的企业取得的股息、红利以及股权转让收入是否作为计算扣除基数


  现行政策只有《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贯彻落实企业所得税法若干税收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10〕79号)规定“对从事股权投资业务的企业(包括集团公司总部、创业投资企业等),其从被投资企业所分配的股息、红利以及股权转让收入,可以按规定的比例计算业务招待费扣除限额。”而对于从事股权投资业务的企业(包括集团公司总部、创业投资企业等),其从被投资企业所分配的股息、红利以及股权转让收入,并没有相关政策依据,因此不能作为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的计算基础。


  四、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与赞助费的区别


  所得税扣除规定中的广告费是指企业通过一定媒介和形式介绍自己所推销的商品或所提供的服务,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而支付给广告经营者、发布者的费用;业务宣传费是指企业开展业务宣传活动所支付的费用,主要是指未通过广告发布者传播的广告性支出,包括企业发放的印有企业标志的礼品、纪念品等。二者的根本性区别为是否取得广告业专用发票。


  广告费与业务宣传费都是为了达到促销之目的而支付的费用,既有共同属性也有区别,由于现行税法对广告费与业务宣传费实行合并扣除,因此再从属性上对二者进行区分已没有任何实质意义,企业无论是取得广告业专用发票通过广告公司发布广告,还是通过各类印刷、制作单位制作如购物袋、遮阳伞、各类纪念品等印有企业标志的宣传物品,所支付的费用均可合并在规定比例内予以扣除。


  企业所得税中,不具有广告性质的赞助支出不得税前列支。在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扣除中,要注意与赞助费支出区别。因此,判断一项费用是赞助费还是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取决于该项费用是否具有广告或者业务宣传的性质。主要看:


  一是费用支出的合同是不是有偿双务合同。如果企业对外支出费用属于单方面赠予,而未约定对方必须履行对外推介、宣传义务的,不能认为是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的支出。


  二是费用支出的相对方是否广告经营者或广告发布者。


  三是是否通过一定媒介和形式推介产品或服务。推介宣传的对象是费用支出方自身或是其产品和服务,如果费用的支出不能带来直接或间接表现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结果,也是非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的支出。


  【案例】某公司赞助第三方活动,要求对方在活动中展示该公司的标识和形象信息,公司会计核算计入赞助费科目。


  【问题】此类支出能否作为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税前扣除?


  【解析】《企业所得税法》及《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规定,企业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无关的各种非广告性质赞助支出不得从税前扣除。对于宣传企业的产品或形象具有广告性质的赞助支出,属于与企业取得收入直接相关的支出,作为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从税前扣除。


  该公司赞助第三方活动如果是为了宣传企业的形象,具有广告性质,可以作为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从税前扣除。


  另外,企业为宣传本企业的产品或服务,通过第三方平台进行宣传,第三方平台公司收取的开票内容为信息推广服务费的支出,实际也是企业为宣传本企业的产品、服务或形象发生的支出,也应作为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在规定的比例内税前扣除。


  企业所得税申报表的变化对两项费用的影响


  《关于修订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有关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9年第41号)修改了《纳税调整项目明细表》(A105000)“二、扣除类调整项目-(十七)其他”(第30行)的填写说明,在原有的“填报其他因会计处理与税收规定有差异需纳税调整的扣除类项目金额”基础上,增加了“企业将货物、资产、劳务用于捐赠、广告等用途时,进行视同销售纳税调整后,对应支出的会计处理与税收规定有差异需纳税调整的金额填报在本行”的表述。


  这一修订有什么影响呢?下面举例进行说明。某企业将自产产品用于市场推广,产品成本为8万元,不含税零售价为10万元,不考虑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的扣除比例以及增值税,会计处理为:


  借:销售费用  80000


  贷:库存商品  80000


  纳税调整:企业首先应当视同销售处理,即确定“视同销售收入”100000元和“视同销售成本”80000元,最终调增应纳税所得额20000元。


  其次,再确定广宣费的税前扣除金额为100000元,但企业账面上的扣除金额为80000元,故调减所得额20000元,填入《纳税调整项目明细表》(A105000)“二、扣除类调整项目-(十七)其他”(第30行)。


  两项合计调整额为0。相关表单填报如下:

image.png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21-04-16
作者:太阳雨
来源:品税阁

解读企业所得税季度预缴申报,这4个问题不可不知

2021年3月,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21年第3号发布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月(季)度预缴纳税申报表(A类)》,对部分表单和填报说明进行了修订。另外,近期新出台政策较多,在4月20日之前进行的一季度所得税申报时,有以下4个常见问题,提示大家注意。


  一、弥补亏损数据一季度能否填报?


  根据年度申报情况确定。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第五条规定,企业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以及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后的余额,为应纳所得额。因此,“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应为确定金额。企业在进行第一季度预缴申报时,如果尚未完成上一纳税年度汇算清缴,“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金额则无法确定,所以申报第一季度企业所得税时弥补亏损数据就不能填报。


  企业如果想在第一季度预缴申报时弥补以前年度亏损,应在季度申报所得税前完成上一纳税年度汇算清缴。


  二、小型微利企业优惠一季度可否享受?


  可以。依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落实支持小型微利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所得税优惠政策有关事项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21年第8号)规定,对小型微利企业年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100万元的部分,减按12.5%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


  该公告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也就是说年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100万元的部分,实际是按2.5%的税率计算应纳税额。一季度申报预缴时就可以享受。


  三、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一季度能否享受?


  可以。虽然在新修订的企业所得税季度申报表中,增加了加计扣除的项目,但是研发费用享受加计扣除优惠政策并不能在申报第一季度企业所得税时享受。


  依据《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完善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的公告》(财政部 税务总局公告2021年第13号)规定,企业预缴申报当年第3季度(按季预缴)或9月份(按月预缴)企业所得税时,才可以自行选择就当年上半年研发费用享受加计扣除优惠政策,采取“自行判别、申报享受、相关资料留存备查”办理方式。


  四、固定资产一次性扣除是否延期?填报要点?


  根据《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延长部分税收优惠政策执行期限的公告》(财政部 税务总局公告2021年第6号)规定,《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设备器具扣除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8〕54号)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执行期限延长已至2023年12月31日。


  对企业在2020年12月购进并投入的500万元以下符合条件的固定资产,在2021年申报第一季度企业所得税时,可以继续享受一次性扣除的优惠。


  在季度申报时,对于享受一次性扣除的资产,需要注意“按照税收一般规定计算的折旧”是直接填报按照税收一般规定计算的1个月的折旧金额。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
作者:财政部
来源:国家税务总局

解读小规模1%继续执行,客户非要3%的专票,咋办

小规模纳税人减按1%最早是2020年13号文,从2020年3月1日到5月31。


  后面财政部 税务总局公告2020年第24号明确优惠政策实施期限延长至2020年12月31日。


  目前财政部 税务总局公告2021第7号将政策延续到了12月31日。


  所以,目前1%的执行情况就敲定了,具体就是按图片执行。

image.png

很简单,很简单,也就是目前到12月31日,小规模纳税人,开1%,开1%的发票!请牢记,开1%,按1%交税。


  那为什么有人说客户非要3%的发票呢?


  要3%的发票,肯定是要专票3%,因为可以抵扣,所有有客户想多抵扣进项税,所有可能出现索要3%专票的情况(普票不存在抵扣,索取3%的毫无意义)。


  很简单的道理,比如同样你收100块钱。


  如果以前你开3%,客户能抵扣2.91的进项税,现在你开1%,客户只能抵扣0.99的税,也就是说在价格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当然是开3%对客户划算。


  当然日常工作中必然有这种算盘打的精的,自然这种问题就被抛出了了。

image.png

1、可以开3%专票不?


  2、开了3%专票,是不是意味这放弃1%,所有其他业务都需要开3%?


  可以开3%不?首先是这个问题。


  二哥建议尽量别开,站在销售方角度,这个优惠国家是给咱的,是支持咱小规模纳税人的,直接告诉客户,现在国家新政策,就是1%征收率,把文件给他看,反正是尽量不开。


  尽量不开就是可以开哦?


  确实是,实在没办法,遇到非要索取3%专票的客户,那其实也是允许你开的。


  3%减按1%本身就是个优惠,你要开3%专票,放弃优惠不就行了。


  其实这个问题去年1%政策出台时候,国家税务总局12366就给了一个答疑。

image.png

可以开3%这个是没疑问的,开了3%专票,你就需要放弃优惠,按3%纳税这个也是没有疑问的。


  毕竟购买方按3%抵扣,你再按1%交税,这个就不符合基本增值税原理了,相当于让国家给你们倒贴。


  那么现在关键的问题是很多纳税人也非常关心的问题又转变成,开了3%专票,是不是意味这放弃1%,也就是其他所有业务都必须需要开3%?


  比如我A客户索要了3%专票,但是B客户并不在意这个,我还可以按1%开吗,还可以享受1%吗?


  其实这个口径12366也是有回复的。。

image.png

也就是,小规模纳税人要放弃减免可以,不需要提交什么声明,而且放弃后也不影响其他增值税优惠政策。


  通俗的说就是你开3%就按3%纳税,开1%就按1%纳税。


  国家税务总局货物和劳务税司副司长吴晓强在去年的政策解读也明确这样说到小规模纳税人不存在用免税、征税项目间的进项税额调节问题。所以相较于一般纳税人而言,其在征免税管理、发票开具等方面,政策规定均相对宽松。


  小规模纳税人可根据实际业务需要,逐笔选择是否适用减免增值税政策,给了小规模纳税人充分的自由选择权,以灵活应对市场需要。


  具体到发票开具上,小规模纳税人可根据征免税政策和购买方要求,自行选择开具3%或1%征收率以及征收率栏标注为“免税”的发票;


  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的,需要就该笔业务按照发票上对应的征收率申报缴纳增值税;未开具专用发票且符合减免增值税优惠政策条件的,可以享受相应减免税政策。


  所以,这个事情其实就很清楚了。


  如果你是小规模纳税人,从现在到12月31日,你就开1%的发票享受优惠,如果购买方非要3%专票,尽量不开(谈合同时候就告知目前国家执行1%,开1%发票),实在没办法可以开,开了按3%纳税即可。


  但是你就别再开3%普通发票了,毫无意义,也给自己申报带去麻烦。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21-04-19
作者:二哥
来源:二哥税税念

解读2020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相关问题在线访谈活动网友留言问题的回复

网友纳税人:关于研发费加计扣除问题。我公司其中一项研发活动委托其他单位开展,但同时我公司技术也为此项目服务,包括项目小试、中试等研发活动,是在我公司开展,活动领用的材料、人工能否按加计扣除。也就是一项研发活动,立项是委托研发,已委托相关单位开展,但同时我公司也参与研发活动,那么如何享受加计扣除?一个项目可以既有自主研发又有委托研发吗?谢谢!


  陈林峰:一项研发活动既涉及委托研发也涉及自主研发的,企业可按照两个研发项目进行管理,对自主研发项目和委托研发项目发生的研发费用分别单独核算,符合条件的可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


  网友纳税人:企业开展研发活动,发生的支出必须通过管理费用核算才能享受加计扣除吗?我公司是科研机构,参与国家级研发项目时,部分资金来源于国拨资金,不足部分由我公司负担,根据规定我公司通过“科研支出”科目核算,我们的处理是对于国拨资金部分不享受研发费加计扣除,我公司负担部分享受加计扣除,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我们核算时并未通过管理费用核算,想知道能享受加计扣除吗?


  陈林峰:按照《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科学技术部关于完善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的通知》(财税〔2015〕119号)规定,企业应按照国家财务会计制度要求,对研发支出进行会计处理。


  网友纳税人:2020年购入一辆20万元的车,当时一次性计提折旧,请问以后的汇缴应该如何调整,如何填表?谢谢


  黄橡文:企业新购入固定资产,在会计上分年度计提折旧,在税收上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设备器具扣除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执行问题的公告》(税务总局公告2018年第46号)文件规定享受了一次性扣除政策,造成税会处理不一致的,可通过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A105080相关行次进行调整。以该问题为例,企业应在车辆一次性扣除年度通过A105080表第11行填写相关数据进行纳税调减处理,在后续会计计提折旧年度在相应行次填报数据并进行纳税调增处理。


  网友纳税人:我单位是房地产开发企业,项目分三期开发,一、二期(2019完工竣备)在2020年1月完成土地增值税清算补税,三期在2020年10月完工结转(后续无开发项目),本次进行2020年度所得税汇算清缴时,为亏损,是否符合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增值税清算涉及企业所得税退税有关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6年第81号)“二、企业按规定对开发项目进行土地增值税清算后,当年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出现亏损,且没有后续开发项目的,可以按照以下方法,计算出该项目由于土地增值税原因导致的项目开发各年度多缴企业所得税税款,并申请退税:……”


  我单位是否可以在本次汇算清缴时,进行追溯退税?


  黄橡文:《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增值税清算涉及企业所得税退税有关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6年第81号)第一条:企业按规定对开发项目进行土地增值税清算后,当年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出现亏损且有其他后续开发项目的,该亏损应按照税法规定向以后年度结转,用以后年度所得弥补。后续开发项目,是指正在开发以及中标的项目。


  网友纳税人:全资子公司目前经营利润为亏损,母公司在汇算清缴时是否可以税前抵扣?


  陈林峰: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34号)规定,被投资企业发生的经营亏损,由被投资企业按规定结转弥补;投资企业不得调整减低其投资成本,也不得将其确认为投资损失。因此母公司不得在税前扣除其子公司的亏损。


  网友纳税人:资产货物用于赠送,参考汇缴申报表的填表说明,对于视同销售收入与成本之间的差异,是否可以通过纳税调整项目明细表的第30行进行纳税调整?


  黄橡文:企业将非货币性资产用于捐赠支出,在视同销售的同时,可以按照非货币性资产视同销售的公允价值作为捐赠扣除额,并按照捐赠支出税前扣除有关政策规定进行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进行年度纳税申报时,企业将货物用于捐赠视同销售处理,通过填报A105010《视同销售和房地产开发企业特定业务纳税调整明细表》进行纳税调整。按照货物视同销售的公允价值作为捐赠扣除额,捐赠扣除额与会计处理的差异,通过A105000《纳税调整项目明细表》第30行“(十七)其他”行进行纳税调整。


  网友纳税人:所得税申报表中无其他收益项目,如何填报?


  陈林峰: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修订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20年第24号)规定,申报表主表未设“研发费用”“其他收益”“资产处置收益”等项目,对于已执行《财政部关于修订印发2019年度一般企业财务报表格式的通知》(财会〔2019〕6号)的纳税人,在《利润表》中归集的“研发费用”通过《期间费用明细表》(A104000)第19行“十九、研究费用”的管理费用相应列次填报;在《利润表》中归集的“其他收益”“资产处置收益”“信用减值损失”“净敞口套期收益”项目则无需填报,同时第10行“二、营业利润”不执行“第10行=第1-2-3-4-5-6-7+8+9行”的表内关系,按照《利润表》“营业利润”项目直接填报。


  网友纳税人:小规模纳税人,未提取跌价准备,还需要填写资产损失税前扣除及纳税调整表吗?税前扣除需要专项报告吗?


  黄橡文:企业存在资产损失税前扣除事项时应填报《资产损失税前扣除及纳税调整明细表》。企业申报扣除资产损失,仅需填报《资产损失税前扣除及纳税调整明细表》,资产损失相关资料无需报送,由企业留存备查。相关资料按照税务总局2011年第25号公告有关规定执行。


  网友纳税人:我想请教个人向企业提供劳务,是否必须以发票作为所得税税前扣除的依据,如何判断个人是以劳务还是以工资薪金在所得税前扣除,是否以劳动合同或用工合同为判断标准,如果企业没有代扣代缴劳务人员的个人所得税,个人提供劳务支出是否可以扣除,谢谢!


  黄橡文: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工资薪金及福利费扣除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3号)规定,合理工资薪金应按以下原则掌握:企业制订了较为规范的员工工资薪金制度;企业所制订的工作薪金制度符合行业及地区水平;企业在一定时期所发放的工资薪金是相对固定的,工资薪金的调整是有序进行的;企业对实际发放的工资薪金,已依法履行了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义务;有关工资薪金的安排,不以减少或逃避税款为目的。若不符合工资薪金,作为劳务支出,应按照《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凭证管理办法》(2018年28号公告)规定,在境内发生的支出项目属于增值税应税项目的,对方为已办理税务登记的增值税纳税人,其支出以发票(包括按照规定由税务机关代开的发票)作为税前扣除凭证;对方为依法无需办理税务登记的单位或者从事小额零星经营业务的个人,其支出以税务机关代开的发票或者收款凭证及内部凭证作为税前扣除凭证。小额零星经营业务的判断标准是个人从事应税项目经营业务的销售额不超过增值税相关政策规定的起征点。


  网友纳税人:股东是自然人,将发明专利转让给企业,企业如何操作才可以在所得税前作为无形资产进行摊销?


  陈林峰:企业外购的无形资产,以购买价款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以及直接归属于使该资产达到预定用途发生的其他支出为计税基础;通过投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方式取得的无形资产,以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为计税基础,并按规定年限以直线法进行摊销的费用准予扣除。企业应按照《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凭证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取得税前扣除凭证。


  网友纳税人:企业为员工在平安保险投保的商业医疗保险是否适用补充医疗保险在5%限额内税前扣除的规定?还是属于不允许在税前扣除的商业保险?


  陈林峰:对企业按照《天津市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暂行办法》规定建立的补充医疗保险,在不超过相关规定标准的部分可以税前扣除。企业为员工购买的商业保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12号)第三十六条规定:除企业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为特殊工种职工支付的人身安全保险费和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可以扣除的其他商业保险费外,企业为投资者或者职工支付的商业保险费,不得扣除。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21-04-19
作者:天津税务
来源:天津税务

解读红线外成本能否在土地增值税前扣除(多省口径汇总)

用地红线是各类建筑工程项目用地的使用权属范围的边界线。


  每个项目都有自己的红线,“画地”不成牢。


  “红线外支出”,是指在房地产开发企业项目建设用地边界外,即国家有关部门审批的项目规划外承建设施发生支出。


  一种是红线外为政府建设公共设施或其他工程是招拍挂拿地时的附带条件,该种情况下,红线外支出相当于土地成本的一部分;


  一种是开发商为了提升红线内楼盘的品质,在红线外自行建造建筑物或基础设施。


  红线外成本能否在土地增值税前扣除?实操中各地的处理不一。


  01、总局的规定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增值税清算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6〕187号)


  四、土地增值税的扣除项目。


  (一)房地产开发企业办理土地增值税清算时计算与清算项目有关的扣除项目金额,应根据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六条及其实施细则第七条的规定执行。除另有规定外,扣除取得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金额、房地产开发成本、费用及与转让房地产有关税金,须提供合法有效凭证;不能提供合法有效凭证的,不予扣除。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土地增值税若干具体问题的公告(征求意见稿)


  二、关于审批的项目规划外,所建设施发生支出的扣除问题


  房地产开发企业在项目建设用地边界外(国家有关部门审批的项目规划外,即"红线"外)承诺为政府或其他单位建设公共设施或其他工程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在计算本项目土地增值税时,其在项目建设用地边界外为政府或其他单位建设公共设施或其他工程所发生的支出,不得计入本项目扣除项目金额。


  02、湖北的规定


  《湖北省地方税务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土地增值税征管工作的若干意见》(鄂地税发[2013]44号)


  第七条规定:关于审批项目规划外所建设施发生支出的扣除问题:房地产开发企业在项目建设用地边界外(国家有关部门审批的项目规划外,即“红线”外)承诺为政府或其他单位建设公共设施或其他工程所发生的支出,能提供与本项目存在关联关系的直接依据的,可以计入本项目扣除项目金额;不能提供或所提供依据不足的(如与建设项目开发无直接关联,仅为开发产品销售提升环境品质的支出),不得计入本项目扣除金额。


  03、广州的规定


  《广州市地方税务局关于印发2014年土地增值税清算工作有关问题的处理指引的通知》(穗地税函[2014]175号)


  第三条规定:关于项目建设用地红线外支出的扣除总问题:纳税人为取得土地使用权,在项目建设用地红线外为政府建设公共设施或其他工程发生的支出,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增值税清算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6〕187号)第四条第(一)项确定的相关性原则,纳税人如果能提供国土房管部门的协议、补充协议,或者相关政府主管部门出具的证明文件的,允许作为取得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金额予以扣除。


  04、海南的规定


  海南省地方税务局关于印发土地增值税清算有关业务问答的通知(琼地税函[2015]917号)


  第八条规定:如何确认审批项目规划外所建设施发生支出的扣除问题?房地产开发企业在项目建设用地边界外(国家有关部门审批的项目规划外,即“红线”外)为政府建设公共设施或其他工程所发生的支出,凡能提供政府有关部门出具的证明文件确认该项支出与建造本清算项目有直接关联的(含项目的土地使用权取得相关联的)支出,可以计入本项目扣除项目金额。


  05、广西的规定


  《广西自治区地方税务局关于明确土地增值税清算若干政策问题的通知》(桂地税发[2008]44号)


  房地产开发商按照当地政府要求建设的道路、桥梁等公共设施所产生的成本费用,凡属于房地产开发项目立项时所确定的各类设施投资,可据实扣除;与开发项目立项无关的,则不予扣除。


  《桂林市土地增值税清算工作指南(试行)》


  十三、关于审批项目规划外政府要求房地产企业额外承担的部分市政建设费用(支出)的扣除问题”中,对于房地产开发企业发生的、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项目建设用地边界外(即“红线”外,下同)的市政建设费用(支出),可以凭建安工程发票或财政部门开具的收据计入本项目取得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金额予以扣除:


  (一)房地产企业在与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签订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中约定或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拍挂出让公告》中注明有房地产开发企业在项目建设用地边界外应政府要求建设公共设施或其他工程等内容的;


  (二)房地产企业在项目建设用地边界外应政府要求建设公共设施或其他工程所发生的支出,能提供与本项目存在关联关系的直接依据(如新建、扩建出入小区的市政道路、桥梁等)和县级以上(包括县级、市辖城区)人民政府的正式文件的。对于不满足上述条件的项目建设用地边界外的市政建设费用(支出)(包括房地产开发企业为提升项目周围环境品质、促进开发产品的销售而自行对项目周边绿化、道路进行整治发生的成本费用),不得计入本项目扣除金额。


  06、山东的规定


  《山东省济南市地方税务局土地增值税清算工作指南》(2014年发布)


  第十一条就“关于审批项目规划外政府要求房地产企业额外承担的部分市政建设费用(支出)的扣除问题”规定:对于房地产开发企业发生的项目建设用地边界外(即规划用地“红线”外)的建设项目支出,一律不得在本项目清算时计算扣除。


  《济南市土地增值税清算工作指南(试行)(2014)》


  十一、关于审批项目规划外政府要求房地产企业额外承担的部分市政建设费用(支出)的扣除问题


  对于房地产开发企业发生的项目建设用地边界外(即规划用地“红线”外)的建设项目支出,一律不得在本项目清算时计算扣除。


  07、江苏的规定


  关于土地增值税有关业务问题的公告(苏地税规[2012]1号)


  项目规划范围之外的,其开发成本、费用一律不予扣除。


  江苏无锡国税2016年度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答疑


  三、在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中设定的规划红线之外,企业改造了一条道路,发生的市政路改造、绿化、站台建设、路灯维修等支出,是否可作为开发成本在税前列支?


  答:如企业能提供相关材料,证明该项改造支出确为企业生产经营所必须发生的合理的支出项目,则该项支出可以按规定税前扣除。


  08、山西的规定


  《山西省地方税务局关于发布<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增值税清算管理办法>的公告》(山西省地方税务局公告2014年第3号)


  第十九条第(三)项第4目规定,土地红线外的绿化、修路、配套等支出,不得扣除。


  09、重庆的规定


  重庆市财政局 重庆市地方税务局关于印发《土地增值税等财产行为税政策执行问题处理意见》的通知(渝财税[2015]93号)


  房地产项目开发中,因统一规划、整体开发需要,在相邻地域建造公共设施,经土地出让合同约定的,发生的建造支出可作为“取得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金额”予以扣除。


  10、广东的规定


  关于印发进一步鼓励城市更新促进固定资产投资若干政策的通知(东府办[2019]61号)


  三、降低更新实施主体税收负担。更新单元(项目)实施主体在出让红线外承担的公共设施建设、易地安置用房建造、道路改造、园林绿化施工或其他工程等责任,应在出让合同约定或单元划定图则、“1+N”总体实施方案(或改造方案)、实施监管协议等文件中予以明确;对于此前已批但批复未列明有关责任的更新单元(项目),由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与实施主体协商补签实施监管协议并报市自然资源局备案,备案后由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出具确认函件;实施主体因承担上述责任而实际发生并完成支付的相关支出,在取得合法有效凭证的前提下,可视为符合出让合同约定或政府文件要求的项目规划用地外建设的公共设施或其他工程实际发生的支出。税务机关可根据土地出让合同、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确认函等前述资料和相关合同、协议及合法有效凭证,确认实施主体为取得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金额。经市人民政府批准的单一主体挂牌招商更新单元(项目),其不动产权益收购归宗属于政府征收(收回)房产、土地并出让的行为,按相关税收政策办理。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领导小组综合协调办公室会同市自然资源部门制定更新单元(项目)配建公共设施的操作规范,明确适用条件、范围、移交流程等内容。


  九、合理灵活安排公共设施用地。原土地权利人自行改造单元(项目)在出让红线外提供的公共设施用地不足15%的,可在用地红线内安排建设单独占地且出入口与市政道路相连接的幼儿园、社区中心、社区警务室、社区体育公园、医疗卫生等公共设施,竣工验收后无偿移交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或其指定接收管理单位,不需要调整控制性详细规划;单元(项目)内难以落实或全部落实公共设施用地要求的,或经批准按控规实施而未承担公共设施配建任务的,可经协商按异地配建公共设施落实,也可按加计地价款方式落实。加计地价款按未落实用地的新用途区片市场评估价与已补缴地价的差额计收,具体按以下公式计算:(容积率修正后的新用途区片土地市场评估价×出让宗地面积-补缴地价总额)×未落实用地面积/出让宗地面积。加计地价款按现行规定扣除计提项目和市分成收入后,拨付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专项用于教育设施建设,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在改造方案中明确具体的教育设施项目及实施计划安排,不得将该部分资金用作其他用途或用于其他项目。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21-04-22
作者:朱士祥
来源:力行财税

解读“首违不罚”清单制度,实践中有哪些问题需要注意

国家税务总局公布的《税务行政处罚“首违不罚”事项清单》,自4月1日起施行。推广税务行政处罚“首违不罚”清单制度,实践中有哪些问题需要注意?本期刊登来自税务执法一线人员的思考和建议。


“首违不罚”须把握三个基本前提


2021年04月28日   鲁建春


  国家税务总局推行全国统一的“首违不罚”清单制度,找准了处罚与教育的契合点,增进了税收执法优化与统一,对于规范税务行政执法行为,保证执法行为的公平和公正,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认为,在实践中,税务行政处罚“首违不罚”须把握三个基本前提。


  税务行政处罚“首违不罚”是对于首次发生清单中所列事项且危害后果轻微,在税务机关发现前主动改正或者在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的期限内改正的,不予行政处罚。此次公布的“首违不罚”事项清单一共有10项内容,主要包括:纳税人未按照税收征管法及实施细则等有关规定将其全部银行账号向税务机关报送;纳税人未按照税收征管法及实施细则等有关规定设置、保管账簿或者保管记账凭证和有关资料;纳税人未按照税收征管法及实施细则等有关规定的期限办理纳税申报和报送纳税资料;纳税人使用税控装置开具发票,未按照税收征管法及实施细则、发票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的期限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开具发票的数据且没有违法所得等。


  清单所列出的问题,都是与市场主体日常办税息息相关、高频发生的事项。一些企业和个人首次纳税违法行为的产生原因很多,有的可能对业务不熟悉或者对税收法律法规等不了解;有的是因为一时疏忽或者是不清楚情况造成的,并非有意违法。这些情况在中小型企业、个体工商户,特别是新办企业中较为多见,为经营者无形中增加了风险和困难。


  “首违不罚”涉税事项清单制度,不仅给了第一次在纳税方面轻微犯错的企业一个宝贵的整改机会,而且是对企业的一次提醒,敦促其在限定时间内积极主动改正或消除违法状态,防止再次犯错。“首违不罚”制度在于让犯错方记取教训,使税收执法方式更加科学优化,使市场主体不至于因为一次轻微的无心之过留下处罚记录。


  因此,在税收实务中,对于“首违不罚”的适用,必须把握好三个基本前提:一是首次发生;二是危害后果轻微;三是在税务机关发现前主动改正或者在税务机关责令限期内改正。


  实践中,“首违不罚”还需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是严格区分“首违不罚”范畴。推广税务行政处罚“首违不罚”清单制度,其目的体现在两个方面:为了推动税务执法部门和企业共同从快从简解决问题,降低执法成本,提升执法效率,促进税法遵从;为了更好地服务纳税人,让执法方式更适应市场变化、更好地优化营商环境。但是,这不意味着只要是“首违”,就一定不处罚。如果不加区分地对企业违反税法行为免予处罚,会导致一些主动违法、恶意违法行为逍遥法外,是对营商环境的破坏,也是对自觉守法企业的不公。因此,实际工作中,税务机关一定要做好是否属于“首违不罚”范畴的区分工作。


  二是“首违不罚”需严格执行裁量基准制度。“首违不罚”涉税事项清单在具体执行中如何界定,如何区别对待,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公平公正,需要做好更多具体细致的工作,把区分的标准定得更细、要求说得更明,避免基层在执法过程中自由裁量权过大。要强化“首违不罚”清单和裁量基准的配套实施,压缩执法人员自由裁量的空间,防止执法人员滥用自由裁量权而使“首违不罚”产生负面效应,避免自作主张、擅用“首违不罚”酿成执法风险。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盐山县税务局)


“首违不罚”该适用哪种程序


2021年04月28日   胡宏


  从4月1日开始施行的《税务行政处罚“首违不罚”事项清单》,主要包括未按期办理纳税申报、未按规定取得发票、未按规定设置账簿等常见的10项税收违法行为,并且规定了不予行政处罚必须满足的条件,然而在具体适用程序问题上出现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应适用简易程序快速处理,另一种认为应适用普通程序办理。


  认为应适用简易程序快速处理的,其理由主要有:一是提高案件办理效率,“首违不罚”所列清单的违法事项本身大多事实清楚、情节轻微,无须启动立案、调查等一系列程序,适用简易程序可以当场作出不予行政处罚决定的,填写预定格式、编有号码的决定书即可,有效降低行政成本;二是有利于增加纳税人的获得感,“首违不罚”是推进税收领域“放管服”改革,更好地服务市场主体的重要措施,当场办结处罚事项降低了纳税人的处罚时间成本,有利于纳税人进一步办理其他涉税事项;三是减少执法风险,简易程序相较于普通程序涉及环节少,流程控制简单,执法风险点相应减少。


  认为“首违不罚”应适用普通程序的,其理由是:新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三条明确了“首违不罚”的原因,即“初次违法且危害后果轻微并及时改正的,可以不予行政处罚。”行政处罚适用的程序主要是简易程序和普通程序,行政处罚法采用非此即彼的规则确定适用的程序。根据新行政处罚法第五十一条、第五十四条的规定,除“违法事实确凿并有法定依据,对公民处以二百元以下、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三千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的行政处罚的,可以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外,行政机关发现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的,必须全面、客观、公正地调查,收集有关证据;必要时,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可以进行检查。因此,“首违不罚”应适用普通程序。


  笔者认为,“首违不罚”中的违法行为是否轻微不需要过度深入调查取证即可证明,及时改正也容易做到,建议对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三条作出补充性解释,即“首违不罚”可适用简易程序快速处理。目前,作为税务部门来说,可以在现有法律规范框架下,制定“首违不罚”事项办理指引,明确案件办理流程环节以及时限、列清所需资料、制定文书模板,依法快速办理。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黄山市税务局)


推广“首违不罚”需完善相关配套措施


2021年04月28日   胡传权


  税务执法领域推广“首违不罚”制度是创新优化税务执法方式的重要举措,是进一步优化税收营商环境的迫切需要,是构建和谐税收征纳关系的重要途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笔者认为,在税务执法领域推广“首违不罚”清单制度,需要完善相关配套措施。


  完善对税务行政处罚的考核。重点考核税务行政处罚的质量高低,包括处罚程序、文书使用等。


  加强对税收执法痕迹的管理。严格落实税务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对“首违不罚”案件的启动、调查取证、审核决定、送达执行、不予处罚、整改落实全过程进行记录并系统归档保存,做到全过程留痕管理,确保有据可查。


  实施“首违不罚”告知承诺制度。“首违不罚”的纳税人要签订承诺书,确保按照税务机关要求,如期整改到位。


  建立监督指导制度。建立健全税务行政处罚电子台账和税务行政处罚信息共享制度,准确、及时掌握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受处罚情况。建立“首违不罚”案例指导制度,上级税务机关以具体案例形式分类指导基层税务机关实施“首违不罚”,统一法律适用,规范自由裁量权行使,确保“首违不罚”清单制度正确推广实施。


  另外,税务执法领域“首违不罚”清单内容是动态可调整的。随着税收征管法等法规的修订,应根据推广情况,研究确定进一步扩大、调整“首违不罚”清单范围。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十堰市税务局)


“首违不罚”中“首违”怎么认定


2021年04月28日   冯炎钧


  4月1日起施行“首违不罚”清单制度,基层税务机关在具体落实中,对“首违不罚”中“首违”的理解、把握、认定是关键。


  “首违”的时间维度问题。“首违”在现实中一般有两个时间维度,一是违法行为人在一定时期(如一个纳税年度)的首次发生违法;二是违法行为人从登记到注销的整个存续期的首次发生违法。


  新行政处罚法第三十六条规定,“违法行为在二年内未被发现的,不再给予行政处罚;涉及公民生命健康安全、金融安全且有危害后果的,上述期限延长至五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基于“既往不咎”的传统法理与社会共同认知、“行政处罚追责时效”的法律规定及“强化行政处罚的教育功能”的立法意图考量,笔者认为,可以用第三个时间维度,即以法律施行时间作为起点,一般违法行为以2年为一个周期、特别违法行为以5年为一个周期,周期内违法行为人首次发生违法,即认定为“首违”。


  “首次发生违法”中“次”的认定问题。这里的“次”如何认定,实质是“次”的计数与先后排序。一般来说,违法行为人每发生一个税收违法行为,从实施违法到受到税务机关查处,就是这里“次”的含意,这个过程就是一次违法。


  实务中,比较难以把握的是两种情况下“次”的界定。


  一是连续涉税违法行为下的界定。税务机关发现涉税违法行为,连同以前数次同样且未被查处的违法行为,即属于连续行为,应界定在“一次”范围内。如果涉税违法行为人被查处后,紧接着又实施同样的违法行为,尽管仍具连续性特点,但应界定为新的“一次”,是第二次发生税收违法行为。如按季申报的纳税人第一季度逾期未申报,税务信息管理系统认定为三个月逾期未申报。假设该纳税人具备其他情形被认定为非正常户,纳税人要解除非正常户而接受税务机关处罚时,“三个月逾期未申报”是一次违法而不是三次违法。同样,如该纳税人第一季度逾期未申报未被查处,第四季度又逾期未申报,违法行为处于连续状态,仍应只认定为一次违法,是“首违”;如果第一季度逾期未申报即被查处,是“首违”,第四季度又逾期未申报,则是第二次发生违法,不能认定为“首违”。


  二是持续涉税违法行为下的界定。涉税违法行为持续,指这种违法行为从开始到终止前,在时间上一直处于继续状态。对持续行为,笔者认为都应界定为“一次”。


  综上,笔者建议,以《税务行政处罚“首违不罚”事项清单》制度施行时间作为起点,一般违法行为以2年为一个周期、特别违法行为以5年为一个周期。周期内,对违法行为人首次发生“首违不罚”事项清单中所列事项,第一次被税务机关查处的,都可认定为“首违”。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认定的“首违”要成为“不罚”的“首违”,还必须同时符合规定的条件:违法事项危害后果轻微,在税务机关发现前主动改正或者在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的期限内改正。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21-04-28
作者:鲁建春
来源:中国税务报

解读郑爽涉税调查:若违法,会有哪些后果?税务专家详细解析

据媒体报道,近日网上反映演艺人员郑爽涉嫌签订“阴阳合同”、拆分收入获取“天价片酬”、偷逃税等问题。针对群众举报郑爽涉嫌偷逃税问题,上海市税务局第一稽查局已予受理,正在依照税收法律法规进行调查核实。


  那么,如果举报属实,所涉及“偷逃税问题”,会有哪些后果呢?


  一、补税——理所当然


  税法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三十一条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按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税务机关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确定的期限,缴纳或者解缴税款。


  二、加收滞纳金——在所难免


  税法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三十二条纳税人未按照规定期限缴纳税款的,扣缴义务人未按照规定期限解缴税款的,税务机关除责令限期缴纳外,从滞纳税款之日起,按日加收滞纳税款万分之五的滞纳金。


  三、罚款——于法有据


  税法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六十八条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在规定期限内不缴或者少缴应纳或者应解缴的税款,经税务机关责令限期缴纳,逾期仍未缴纳的,税务机关除依照本法第四十条的规定采取强制执行措施追缴其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外,可以处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四、追究刑事责任——须视情节


  (一)刑法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零一条:纳税人采取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者不申报,逃避缴纳税款数额较大(注:司法解释对此确定“5万元以上”)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十以上,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数额巨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三十以上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二)关键要件


  1、关于偷税主体:纳税人、不缴或者少缴已扣、已收税款的扣缴义务人


  2、关于偷税手段:欺骗、隐瞒


  3、关于主观方面:必须是“故意”


  4、关于结果:必须导致少缴税款


  (三)豁免条款


  1、经税务机关依法下达追缴通知后,补缴应纳税款,缴纳滞纳金,已受行政处罚的,不予追究刑事责任。(注:不适用免追刑责豁免条款的情形:如果“五年内因逃避缴纳税款受过刑事处罚或者被税务机关给予二次以上行政处罚”,则不适用“免追刑责”条款了。)


  2、《关于进一步做好税收违法案件查处有关工作的通知》(税总发[2017]30号)……对未采取欺骗、隐瞒手段,只是因理解税收政策不准确、计算错误等失误导致未缴、少缴税款的,依法追缴税款、滞纳金,不定性为偷税。


  五、联合惩戒


  即:税收违法‘黑名单’和联合惩戒制度,对达到一定金额的涉税违法案件信息予以公布,并联合多部门进行联合惩戒。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21-04-29
作者:草木财税
来源:草木财税

解读以竞拍方式取得固定资产,计税基础如何确定

企业以竞拍方式取得不动产,通常要承担整个交易过程中发生的税费。同时,政府为了鼓励企业投资,对这种情况有时也会给予奖励或补助。上述两类事项如何财税处理,将影响资产入账价值,从而对可税前扣除折旧、应税所得和申报房产税产生影响。本文对此作一探讨,供纳税人实务操作参考。


  案例


  甲公司成立于2020年6月,为设备制造企业,企业所得税实行查账征收,属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该公司2020年利润表列报亏损300万元。


  审计人员对甲公司2020年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申报审核时,关注到下列事项:


  1.“其他收益”科目记载收到财政部门汇入奖励资金160万元。


  2.“营业外支出”中反映通过竞拍方式购买房屋、土地缴纳增值税、土地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契税和印花税等260万元。


  据财务经理介绍,甲公司与区人民政府签订的招商引资协议,在A工业园区内投资固定资产达1500万元以上,可获得奖励资金160万元。


  2020年7月,甲公司在当地人民法院发布的网上公告得知:位于A工业园区乙公司因拖欠商业银行借款,经债权人起诉,人民法院立案审理后,对乙公司所拥有厂房13000平方米、土地使用面积32000平方米(2014年自建并投入使用),通过拍卖程序予以处置。公告显示,拍卖底价1470万元,降价幅度10%。同时明确,上述不动产过户发生的相关税费,均由买受方承担。


  当月,甲公司以含税价1323万元竞拍成交,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纳税,取得各类完税凭证税费总额260万元,并办理不动产产权登记手续。依据相关文件和资料,确定厂房入账价值1323万元。甲公司据此计算可扣除折旧和申报房产税。


  审计人员认为,甲公司2020年度财税处理存在下列税务风险,应予以重视。


  一、税收风险表现形式


  1.受让时未向转让方索取增值税专用发票


  甲公司未取得乙公司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少抵扣进项税额63万元(1323÷1.05×5%)。


  审计人员通过上网搜索并向主管税务机关了解到,乙公司未注销工商登记和税务登记,只注销防伪税控开票系统,属于非正常户。按目前操作规程,如乙公司提出申请,主管税务机关按照非正常户处理规定进行处罚,将其恢复为正常户后,即可恢复防伪税控开票系统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因甲公司在办理房地产过户时已缴纳增值税,乙公司开票不涉及税款申报问题。


  2.资产计税基础错误


  甲公司办理房地产过户缴纳相关税费不能计入当期损益,应资本化。《企业所得税实施条例》第五十八条规定,外购的固定资产,以购买价款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以及直接归属于使该资产达到预定用途发生的其他支出为计税基础。


  甲公司为取得不动产,按人民法院规定承担了整个交易所有税费260万元,是必要支出,其中增值税63万元属于价外税,能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则按其差额197万元(260-63)计入资产价值。


  3.取得政府补助财税处理不恰当


  取得政府补助160万元一次性计入当期收益错误。《企业会计准则——政府补助准则》规定,对取得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可选择总价法或净额法核算。


  甲公司购入不动产收到政府补助按总额法核算更恰当,能真实反映固定资产历史成本,且计算从价计征房产税基数时无须调整。其会计处理,应先通过“递延收益”科目核算,然后在资产使用寿命内按合理、系统的方法分期计入损益。


  税务处理方面。甲公司取得政府补助,不属于《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专项用途财政性资金企业处理问题的通知》(财税〔2011〕70号)规定的不征税收入范围,应按应税收入一次性计入当期所得。由于财税处理方法不同,发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应通过纳税申报调整。


  4.房产税申报不正确


  由于固定资产入账金额不正确,申报房产税计税余值发生错误。《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152号)第一条规定,对依照房产原值计税的房产,不论是否记载在会计账簿固定资产科目中,均应按照房屋原价计算缴纳房产税。房屋原价应根据国家有关会计制度规定进行核算。对纳税人未按国家会计制度规定核算并记载的,应按规定予以调整或重新评估。


  甲公司对其取得的政府补助,不论是采用总额法还是净额法会计处理,都不影响以房屋原值计算申报房产税。


  二、化解风险对策


  1.主动与税务机关沟通,取得乙公司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增加可抵扣进项税额63万元。


  审计人员了解到,至2021年3月末,甲公司尚未投产,仍处于建设期,增值税留抵税额137万元。按照《财政部 税务总局 海关总署关于深化增值税改革有关政策的公告》(财政部 税务总局 海关总署公告2019年第39号)第七条的相关规定,甲公司属于2019年4月1日后新设企业,2020年信用等级评定为B级,如果能在4月取得乙方开具专用发票,期末留抵税额200万元,与2019年3月末增值税留抵税额0元比较,增量留抵税额200万元,且2020年11月、12月和2021年的1月~4月,连续6个月增量留抵税额大于零,可适用增量留抵退税额政策,退税120万元(200×60%)。


  2.更正资产入账价值和政府补助会计差错。


  甲公司取得不动产缴纳税费260万元已计入当期损益应冲回并计入资产成本,入账价值1520万元(1323-63+260),冲回当期已确认的160万元政府补助,重新确认政府补助收益3.33万元〔160÷(20×12)×5〕。


  3.纳税调整固定资产折旧和摊销政府补助。


  按照甲公司确定该项资产的预计净残值0、使用寿命20年,计算调整可税前扣除固定资产折旧=(1520-1323)÷(20×12)×5=4.10(万元)。


  调增政府补助应税收入=160-3.33=156.67(万元)。


  但应注意的是,甲公司以后每年摊销递延收益8万元(160÷20),在汇算清缴中应纳税调减8万元。


  4.正确申报房产税。


  2020年应申报房产税=1520×70%×1.2%÷12×5=5.32(万元);


  实际申报房产税=1323×70%×1.2%÷12×5=4.63(万元);


  应补缴房产税=5.32-4.63=0.69(万元)。


  5.重新确认亏损额。


  经调整资产入账价值、政府补助、折旧和补缴房产税,2020年利润总额=(-300+260-160)-0.69-4.10+3.33=-201.46(万元);


  当年应纳税所得额=-201.46+156.67=-44.79(万元),为税法认定亏损额。


  提示


  通过对甲公司以竞拍方式取得不动产案例的剖析,得到以下启示:一是企业承担产权过户手续中发生的各项税费,除增值税视具体情况确定外,其他税费应资本化;二是对取得政府补助,按应税收入处理;三是对于从价计征房产税,应以不动产入账原价确定计税余值。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21-04-29
作者:朱载军 朱恭平
来源:每日税讯

解读一般纳税人简易计税项目的开票、账务处理及纳税申报

增值税的计税方法,包括一般计税方法和简易计税方法。一般纳税人通常适用一般计税方法计税,但在一些特殊情形下,一般纳税人也可以选择适用或必须适用简易计税方法。

  一、简易计税概述

  1.简易计税办法,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因行业的特殊性,无法取得原材料或货物的增值税进项发票,如果按照进销项的方法核算增值税应纳税额后税负过高,因此对特殊的行业采取按照简易征收率征收增值税。

  2.根据现行规定,一般纳税人可以选择按照简易办法计算缴纳增值税的,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形:

  (1)一般纳税人销售自产货物;

  (2)特定行业一般纳税人销售特定货物;

  (3)一般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物品;

  (4)“营改增”试点一般纳税人的特定应税服务。

  3.征收率:增值税征收率为3%或5%。

  4.应纳税额:简易计税方法的应纳税额,是指按照销售额和增值税征收率计算的增值税额,不得抵扣进项税额。应纳税额计算公式:应纳税额=销售额×征收率

  5开专用发票规定:除另有规定外的,选择简易计税办法可以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二、简易计税方式的三个要求

  一般纳税人如果采用了简易计税方式,需要注意税法中的三个要求:

  一是简易计税项目要单独核算。根据《财政部关于印发〈增值税会计处理规定〉的通知》(财会〔2016〕22号)的规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简易计税办法的,应当在“应交税费”科目下设置“简易计税”明细科目。“简易计税”明细科目,核算一般纳税人采用简易计税方法发生的增值税计提、扣减、预缴、缴纳等业务。

  二是不能抵扣进项税。《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实施办法》第二十七条下列项目的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用于简易计税方法计税项目、免征增值税项目、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的购进货物、加工修理修配劳务、服务、无形资产和不动产。

  三是一般纳税人选择简易办法计算缴纳增值税后,36个月内不得变更。

  三、一般纳税人简易计税项目的纳税申报

  举例:甲公司是一般纳税人,2021年1月,甲公司一般计税方法下销售货物10万元,销项税额1.3万元,本期进项税额2万元,期初无留抵税额。另外,出租其2010年10月1日取得的厂房,月租金2.1万元(含税价),对该部分收入甲公司选择简易计税方式。

  简易计税项目应纳税额:21000/1.05*0.05=1000(元)

  增值税申报表填写如下(不需要填写的栏次已隐藏):

  ①填写《增值税纳税申报表(一般纳税人适用)》主表

  ②填写增值税纳税申报表附列资料(一)

  四、简易计税的账务处理和常见误区

  简易计税应纳税额计算公式:应纳税额=销售额(不含税)×征收率。

  一般纳税人简易计税会计分录如下:

  借:银行存款/应收账款等科目

  贷: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等科目

  应交税费—简易计税

  缴纳税款时,会计分录如下:

  借:应交税费-简易计税

  贷:银行存款

  另外,简易计税项目不能抵扣进项税,如果已经抵扣要做进项税转出处理。适用一般计税方法的纳税人,兼营简易计税项目、免税项目而无法划分,应按照下列公式计算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

  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当期无法划分的全部进项税额×(当期简易计税方法计税项目销售额+免征增值税项目销售额)÷当期全部销售额

  常见误区:目前,实务上很多企业在账务处理时会将简易计税项目的应缴增值税额错误计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里面。但是,当企业出现“期末留抵税额”时,这种会计处理方法与《增值税纳税申报表》(适用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有冲突。

  在上面的案例中,如果做账时将应缴增值税额计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里面,月末账上留抵税额为200000-(13000+1000)=6000(元),然而增值税申报表期末留抵税额为7000元,本期应补(退)税额为1000元,帐上和申报表不一致。

  所以,一般纳税人应当规范账务处理,企业在发生简易征税项目时,在“应交税费”科目下设置“简易计税”明细科目单独核算。

  五、一般纳税人哪些情形适用简易计税



  六、一般纳税人符合简易计税应如何开具发票

  以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为例:

  第一步:点击【发票填开】-【增值税专用发票】-进入发票填开界面,选择【普通征税】

  第二步:双击选择或手工录入购买方信息、商品信息,税率栏次选择对应的征收率(3%或5%)即可,点击【确定】。

  注意:一般纳税人选择简易征收时不能选择1%征收率开具。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21-04-30
作者:品税阁
来源:品税阁

解读社保“挂靠”不靠谱:从一则判例了解其中的风险

案件回顾:


  珠海市近日一则购员工因挂靠社保被判刑1年罚款1.5万的新闻映入眼帘。珠海市香洲区人民检察院以珠香检公诉刑诉(2014)2478号起诉书指控被告人冯某犯诈骗罪,现已审理终结。


  经审理查明,2011年11月开始,被告人冯某在珠海市唐家新华餐厅工作,该餐厅于当月开始为其购买最低社保。2013年10月,被告人冯某因自己怀有双胞胎,为得到高额医疗保险,于是让唐家新华餐厅停止为其续保。自2013年11月起至2014年1月止,被告人冯某虚构工作关系在珠海市唐家俏丽理发店工作,虚构每月缴费工资为人民币11800元挂靠唐家俏丽理发店在珠海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继续参保。被告人冯某于2013年12月剖宫产下双胞胎,并享受珠海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支付的生育津贴共计人民币62557.16元,后停止参保,并于2014年2月又挂靠在珠海骏兴大骨头餐厅参保。2014年3月6日,被告人冯某主动将人民币62577.16元退回珠海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珠海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于2014年5月6日报案。2014年5月26日,被告人冯某主动到公安机关投案自首。


  处理结果:


  法院认为,被告人冯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虚构事实的方法,骗取他人财物,数额较大,其行为已触犯刑律,构成诈骗罪。公诉机关指控被告人冯某的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指控罪名成立。被告人冯某自动投案,如实供述其所犯罪行,是自首,且积极退赃,依法可以从轻处罚。根据被告人冯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依法可以宣告缓刑。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判决被告人冯某犯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一百百年,缓刑二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一万五千元。


  点评:


  女员工喜怀双胞胎,本是一件好事,但为了多要一些生育津贴,竟然虚构劳动关系,以高额基数参保并领取生育津贴,最终被法院以诈骗罪判刑,再次提醒广大群众切勿以身试法!



挂靠社保,个人面临的风险


  1、骗保情节严重的要入刑


  《广东省社会保险基金监督条例》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办理社会保险登记,如实申报应当缴纳的社会保险费,按时全员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通过虚构劳动关系、伪造证明材料等方式获取社会保险参保和缴费资格;根据《广东省社会保险基金监督条例》,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在办理案件时发现单位和个人涉嫌社会保险欺诈犯罪的,应当依法向同级公安机关移送案件。此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66条解释:以欺诈、伪造证明材料或者其他手段骗取社会保险金或者其他社会保障待遇的,属于刑法266条规定的诈骗公私财物行为。


  2、支付的钱多,缴纳的社保少


  挂靠单位不会无缘无故地帮忙缴纳社保,好处自然不会少。通过挂靠单位缴纳社保,除了自己要承担全部的社会保险费用外,还需要向挂靠单位支付一笔不小的挂靠费用,对于缴纳人员来说,经济负担自然会比较重。虽然挂靠人员交的钱不少,但是因为与单位不存在事实的劳动关系,相关待遇肯定是无法享受的,出现纠纷就得不到劳动法的保护。


  3、挂靠单位跑路


  万一挂靠单位跑路了,更是啥也落不到。试想一下,一个单位愿意给你挂靠缴纳社保,这样的单位也就是一个不正规的公司或者是空壳公司。随时倒闭或随时跑路的风险很大。另外,还需要提醒的是,如果你真的是挂靠缴纳社保,还是要每月查询一下自己的社保是否按时缴纳了。


  4、涉嫌骗保


  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的解释》,以欺诈、伪造证明材料或者其他手段骗取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社会保险或者其他社会保障待遇的,属于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诈骗公私财物的行为。


  5、可能会被纳入失信人员名单


  有这样一个案例。张某举报甲公司存在瞒报单位工资总额、未足额缴纳社保的情况。社保部门调查发现,举报人张某反映的问题并不存在,却发现举报人张某与甲公司并不存在劳动关系,张某却与乙公司存在劳动关系,工资也有乙公司发放。最后社保部门要求甲公司立即整改,对相关人员违规代缴的社保费予以清退,并将甲公司及相关人员纳入失信人员名单。张某举报不但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还影响了个人征信,这可谓得不偿失。


挂靠社保,企业面临的风险


  现实中,不止像冯某这样的挂靠者有风险。被挂靠的企业也会面临被“非员工”骗取薪资、福利待遇的风险。宁波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曾通报一起骗保案件,明明还是在职员工,却让企业趁着搬迁配合伪造相关手续,骗领失业保险金等社保待遇十余万元,由于骗取金额较大,最终这些员工都被追究了刑事责任,而企业也被处以3倍罚款。


社保“挂靠”不靠谱


用人单位和参保人以合法途径参保


违法的事怎么“算计”都吃亏!


  一些劳动者错误地认为,社会保险法并没有禁止用人单位为非本单位职工缴纳社保费用,这种行为属于职工和企业自愿。


  然而,根据《社会保险法》规定,以欺诈、伪造证明材料或者其他手段骗取社保待遇的,由社保行政部门责令退回骗取的社会保险金,处骗取金额2倍以上5倍以下罚款。不仅会面临行政处罚,骗取社保待遇情节严重的企业,还可能会被追究刑事责任。伪造单位员工花名册和工资表等造假行为经不起查验,这种骗保行为有可能被纳入失信黑名单,给企业经营发展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花了“全额”的钱,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却没能领到养老金,岂不更亏。目前行业内的中介公司鱼龙混杂。挂靠的小企业中,人力资源工作人员多兼任会计,事多繁杂,极有可能出现断缴、漏缴的情况。


  最后提醒,参保者切勿选择违法途径参保。随着社会征信系统的完善,参保人骗保失信,也会对其个人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21-05-01
作者:税屋
来源:税屋

解读累计缴费15年才能领养老金,中断能否补缴?

养老保险累计缴费满15年,退休后才能按月领取养老金。但是有一些参保人员由于各种原因,退休时还没有达到这个缴费年限,于是很多人希望能够补缴所欠费用,从而具备按月领取养老金的条件。那么社保断缴了可以补吗?


  北京市人力社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符合一定条件,养老保险是可以补缴的。


  在国家规定劳动年龄内的参保人员,由于用人单位原因应缴未缴基本养老保险费的,由用人单位提出补缴申请,经确认后,可补缴基本养老保险费。


  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不足15年的,按照社会保险法及配套规定可以申请延长缴费至满15年;也可以转入户籍所在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或者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享受相应的养老保险待遇。延长缴费至满15年的,相应的领取养老金的时间也会顺延。也就是说,参保人员达到退休年龄时还不能领取养老金,还需要继续缴费一段时间,什么时候达到了最低缴费年限,什么时候才能按月领取养老金。


  还有一种情况是: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累计缴费不足15年,且未转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或者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这种情况也并不是说之前缴纳的养老保险金就“白瞎”了。个人可以申请终止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收到申请后,经本人书面确认后,终止其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并将个人账户存储额一次性支付给本人。


  也有人提出疑问——既然累计缴费满15年就能领取养老金,那缴满15年社保之后,是不是就可以不用继续缴费了?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养老保险缴满15年后,如果没有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仍然需要继续缴纳。社会保险具有强制性,国家通过立法,规定参保缴费是用人单位和个人的义务。只要参保人员仍在存在劳动关系,就需要缴纳社保。对于个人来说,更重要的是,基本养老待遇的计发和缴费年限、缴费基数等密切相关,缴费年限越长、缴费基数越高,养老待遇越高。所以同等条件下累计缴费20年、30年,退休时可领取的养老金肯定要比只缴15年要高。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21-05-04
作者:北京日报
来源:北京日报

解读股票减持:分情形尽早防控税务风险

在资本市场上,股东减持股票是常见现象。据中金公司统计数据,2020年A股减持规模超过6000亿元,创历史新高。中金公司预测,2021年减持规模或与2020年基本持平。单位或个人减持股票时,不同减持主体会涉及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印花税等不同税种,而且不同情形下会有不同的税务风险。因此,相关纳税人要注意结合具体的情形,合规、准确地适用税收政策,尽早防控税务风险。


  单位减持股票:注意准确确定买入价


  根据《关于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财税〔2016〕36号)等政策规定,单位转让上市公司股票,应按照“金融商品转让”征收增值税,单位包括企业、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军事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单位,个人转让金融商品暂免征收增值税。


  实务中,金融商品转让需要以卖出价扣除买入价后的余额为销售额来计算相应税款。因此,买入价是决定税额的关键因素。实践中,单位所持上市公司股票的来源比较复杂,有的通过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形成,有的通过股权分置改革取得,还有的通过参与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或无偿转让等方式取得。不同来源的上市公司限售股股票,买入价确定方式也不同。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营改增试点若干征管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6年第53号,以下简称“53号公告”)等政策,对限售股的买入价确定方式进行了明确。比如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形成的限售股,应以该上市公司股票首次公开发行(IPO)的发行价为买入价;因上市公司实施重大资产重组形成的限售股,应以该上市公司因重大资产重组股票停牌前一交易日的收盘价为买入价;在重大资产重组前已经暂停上市的,应以上市公司完成资产重组后股票恢复上市首日的开盘价为买入价等。纳税人应当熟悉这一系列政策规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准确确定限售股的买入价。对于非限售股的买入价确定方式,由于现行政策没有特别规定,应以其实际成交价为准。


  另外,《关于明确无偿转让股票等增值税政策的公告》(财政部 税务总局公告2020年第40号)明确了无偿转让股票时的卖出价和买入价。纳税人无偿转让股票时,转出方应以该股票的买入价为卖出价,按照“金融商品转让”计算缴纳增值税;转入方将上述股票再转让时,应以原转出方的卖出价为买入价,按照“金融商品转让”计算缴纳增值税。


  纳税人还需注意送股和转股的税务处理。53号公告明确,对政策规定的限售股自形成至解禁日期间孳生的送股和转股,其买入价与政策规定的限售股的买入价相同。但对政策规定的限售股在解禁日后孳生的送、转股,其买入价应按无偿取得“0”确定。


  减持股票涉及送、转股:注意准确确定成本


  从企业所得税来看,公司减持上市公司股票取得的所得,应计入收入总额计征企业所得税。同时,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规定,投资资产应以取得该项资产时实际发生的支出(即历史成本)为计税基础,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从实操角度看,纳税人减持的上市公司股票含有送、转股时,要注意成本的确定问题。


  对于转股,根据《关于贯彻落实企业所得税法若干税收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10〕79号)规定,被投资企业将股权(票)溢价所形成的资本公积转为股本的,不作为投资方企业的股息、红利收入,投资方企业也不得增加该项长期投资的计税基础。


  对于被投资企业用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送股,以及用非股权(票)溢价类资本公积转增股本,现行企业所得税政策没有规定如何确定其计税基础。笔者认为,对被投资企业送股和用非股权(票)溢价类资本公积转增股本,应分解为被投资企业先视同进行利润分配,投资者再以取得的所得按股票面值追加投资,因此,投资方企业应按照得到的被投资利润确认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同时,遵循对称性原则,投资方企业亦应以此投资收益作为取得送、转股的计税基础,在减持时计算扣除。


  个人减持股票:注意送股和转股的影响


  个人减持限售股时,要特别注意送、转股的影响。根据《关于个人转让上市公司限售股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167号,以下简称“167号文件”)规定,上市公司限售股在限售期内孳生的送、转股属于应税限售股,而解禁流通后孳生的送、转股不属于应税限售股且不调整限售股成本原值。这在实操中可能会带来个税上的差异。


  例如,自然人股东梁某2010年投资S公司(居民企业),初始出资额1000万元,持有S公司1000万股股份。2018年2月12日,S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首次公开发行并上市,发行价10元/股。2019年2月12日,梁某持有S公司1000万股股份解禁流通,2020年4月18日(股权登记日,当日收盘价20元/股),S公司实施高送转分配方案,以目前公司总股本为基数,向全体股东每10股以资本公积(股本溢价)转增10股。2020年4月19日(除权除息日,此时梁某所持S公司的股份数量为2000万股),梁某将其持有的2000万股以协议转让方式按照平价开盘价(10元/股)一次性全部减持。


  根据167号文件和《关于个人转让上市公司限售股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财税〔2010〕70号)规定,梁某以协议转让方式减持的2000万股股份中,有1000万股股份属于解禁流通后由新股限售股孳生的送、转股,减持时不征收个人所得税。倘若梁某于4月18日以收盘价20元/股全部减持1000万股股份,应计算个人所得税的转让收入为20000万元(1000万股×20元/股);4月19日,梁某以平价开盘价10元/股全部减持2000万股股份,此时计算个人所得税的转让收入则为10000万元(1000万股×10元/股)。对比可以发现,限售股原值不变情况下(不考虑合理税费),梁某转让限售股的应纳税所得额减少10000万元(20000万元-10000万元)。


  还需注意的是,实践中很多上市公司股票的减持主体是合伙企业。根据《关于合伙企业合伙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159号)等政策规定,合伙企业以每一个合伙人为纳税义务人,合伙企业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采取“先分后税”的原则。在减持股票时,首先应在合伙企业层面计算经营所得,然后划分给合伙人,合伙企业合伙人是自然人的,应按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合伙人是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应按规定缴纳企业所得税。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21-05-06
作者:梁富山 姜新录
来源:中国税务报

解读异地工作社保如何接续?员工辞职公司需补偿吗?

网民“云淡风轻”:


  我原先在本地的事业单位工作,后来去外地的企业上班,请问我的社保如何接续?


  人社部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


  参保人员由机关事业单位流动到企业的,按以下流程办理相关转移业务:


  一、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流程:首先,由参保人员新就业单位或本人向新参保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提出转移接续申请,填写《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申请表》。其次,等待社保机构告知办理结果,具体转移手续由社保经办机构之间协同办理。


  二、职业年金转移流程:若新就业单位已经建立企业年金计划,由新就业单位或本人提出转移申请,将职业年金资金转入年金计划受托财产托管账户,并将记录职业年金个人账户权益的信息表(由原参保地社保经办机构提供)交由企业年金管理机构。若新就业单位没有建立企业年金计划,参保人员的职业年金基金不转移,由原参保地社保经办机构继续管理运营其职业年金账户。


  政策依据:


  1.《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财政部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和职业年金转移接续有关问题的通知》(人社部规[2017]1号)


  2.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和职业年金转移接续经办规程(暂行)>的通知》(人社厅[2017]7号)


  网民“天边零距离”:


  关于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缴费,个人可以自由调整缴费档次吗?


  人社部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


  可以。在您每年缴费前,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缴费档次。


  政策依据:


  《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国发[2014]8号)


  网民“书包”:


  员工申请辞职,这种情况公司需要给员工支付经济补偿吗?


  人社部劳动关系司:


  按照劳动合同法有关规定,用人单位没有第三十八条规定情形的,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无需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政策依据:


  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 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


  (二)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


  (三)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


  (四)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的;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其他情形。


  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者劳动的,或者用人单位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危及劳动者人身安全的,劳动者可以立即解除劳动合同,不需事先告知用人单位。


  网民“江建兵”:


  我一直在外地工作并缴纳社保,退休后我可以在老家领养老金吗?


  人社部养老保险司: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财政部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的通知》(国办发[2009]66号)第五条第(二)款、第六条规定,参保人员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且满足最低缴费年限要求的,依次按照以下原则申请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


  一是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在户籍所在地的,在户籍所在地负责办理待遇领取手续;


  二是基本养老保险关系不在户籍所在地,且在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所在地累计缴费年限不满10年的,将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回上一个缴费年限满10年的原参保地办理待遇领取手续;


  三是基本养老保险关系不在户籍所在地,且在每个参保地的累计缴费年限均不满10年的,将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及相应资金归集到户籍所在地,由户籍所在地办理待遇领取手续。


  同时,对男性年满50周岁和女性年满40周岁的参保人员,应在原参保地继续保留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同时在新参保地建立临时养老保险缴费账户,记录单位和个人全部缴费。参保人员再次跨省流动就业或在新参保地达到待遇领取条件时,将临时基本养老保险缴费账户中的全部缴费本息,转移归集到原参保地或待遇领取地。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21-05-06
作者:税屋
来源:税屋

解读药企涉税会计处理易错点盘点

近期,财政部发布《医药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引发药企财税负责人的关注和热议。检查结果显示,在财政部监管局负责检查的药企及其关联企业中,有19家存在会计违法违规行为。从记者梳理的情况来看,这19家药企的会计违法违规行为,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发票管理存在严重疏漏、虚构业务进行财务支出造假和后附凭证完整性欠缺。


  发票管理存在严重疏漏


  42%


  据统计,在被处罚的19家药企中,存在发票管理问题的企业共8家,占42%。有的药企利用虚假发票进行报销并列支费用;有的药企接受无业务往来的第三方公司开具的发票;还有的药企存在发票与实际业务不符等涉嫌虚开发票的行为。


  “这组数据从侧面反映了,药企对发票管理不够重视的问题,已经较为普遍和严重。”纳税无忧网创始人唐守信表示,发票管理是企业税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包括发票的申领、开具、取得和保管等各个方面。其中,发票开具和取得,是实务中的风险高发点。值得注意的是,企业接受虚开发票,不仅违反了会计法的规定,而且涉嫌违反税法。情节严重的,有可能涉嫌触犯刑法,构成犯罪。


  甘肃永诚财税集团董事长柴成山介绍,依据发票管理办法第二十二条的规定,企业不得为他人、为自己开具,让他人为自己开具,以及介绍他人开具与实际经营业务情况不符的发票。所谓“符合实际经营业务情况”,不仅包括发票开具的金额准确,而且包括收款方与销货单位一致,相关经济业务合同或协议、发票以及银行流水能够相互印证,即“三流一致”。根据税收相关法律规定,取得虚开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相应的增值税进项税额不得抵扣,相应支出更不得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


  如果虚开增值税发票达到一定条件,还会触犯刑法,相关责任人将面临刑事处罚。税务干部李洪林近年来多次对药企开展风险管理。他分析,根据刑法对危害税收征管罪的具体规定,纳税人采取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者不申报,逃避缴纳税款,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者虚开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的其他发票,伪造或者出售伪造的增值税专用发票,非法出售增值税专用发票,非法购买增值税专用发票,购买伪造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的,除面临罚金处罚外,还可能根据情节严重程度,被处以有期徒刑甚至无期徒刑。


  唐守信说,包括药企在内的所有企业,都要从合同管理、内部业务流程审批、定期业务指标分析等内控制度入手,强化发票管理,防范税务风险。


  财务支出造假


  32%


  据统计,在被处罚的19家药企中,存在虚构业务事项进行财务造假的企业共6家,占32%。一些药企通过虚构业务事项或利用医药推广公司套取资金;还有的药企将资金转回到公司员工控制的个人银行账户,再由医药推广公司转付给该公司的代理商。


  在唐守信看来,“资金回流”是企业财务支出造假的必然结果。一些药企之所以热衷此类操作,一是为了在形式上满足税收征管方面的合规要件,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或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相关费用,进而达到少缴税的目的;二是套取企业账面资金,在账外使用。唐守信说,虚构业务本身即违反财务、税收相关规定。若以少缴税款为目的,构成偷税的,还将面临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将被追究刑事责任。


  如果药企涉嫌违反税收法律,将直接影响其纳税信用。税务干部黎雅说,根据《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管理试行办法》的规定,纳税人具有涉嫌违反税收法律、行政法规行为,至评定日仍未结案或已结案但未按照税务机关处理决定改正的,不得评为A级。具有涉税犯罪嫌疑,已依法移送公安机关,尚未结案的,不进行计分考评,一律定为D级。“信用等级一旦受影响,企业发展将处处受限。”黎雅说。


  李洪林告诉记者,如果药企利用资金回流等方式,将资金转付给医药推广公司代理商,可能还会引发刑事案件,给企业带来严重后果。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商业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规定,医疗机构中的医务人员利用开处方的职务便利,以各种名义非法收受医药销售方财物数额较大,为医药产品销售方谋取利益的,应以非国家公务人员受贿罪定罪处罚。也就是说,药企还很有可能构成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


  李洪林说,药企还是应该从采购、生产、销售、资金等各环节着手,规范日常经营及财税管理,完善内部控制,谋求稳步发展。


  后附凭证完整性欠缺


  53%


  据统计,在被处罚的19家药企中,存在账簿设置不规范、后附凭证完整性和真实性欠缺的企业共10家,占比53%。有的药企列支成本费用后,无法提供相应凭证;有的药企所列支成本费用与后附凭证项目不一致。


  李洪林告诉记者,依据企业所得税法及《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凭证管理办法》等规定,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的支出,应是企业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同时,企业应将与税前扣除凭证相关的资料,包括合同协议、支出依据、付款凭证等留存备查,以证实税前扣除凭证的真实性。


  如果是后附凭证完整性欠缺,可以采取一定的“补救”措施。黎雅表示,对这些药企来说,如果支出真实且已实际发生,可按照《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凭证管理办法》第十三条的规定,在当年度汇算清缴期结束前,要求对方补开、换开发票、其他外部凭证。补开、换开后的发票、其他外部凭证符合规定的,可以作为税前扣除凭证。同时,如果符合《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纳税人善意取得虚开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处理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0〕187号)的规定,能够重新取得合法、有效专用发票的,相应增值税进项税额也可以抵扣。


  如果凭证真实性确实出现了问题,企业就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唐守信分析,报销费用后附部分材料不实,在税务上可能构成多列支出,不缴或者少缴税款的问题。实际工作中,报销费用后附材料不实,如果增值税进项税额已经抵扣的,应作转出处理。相应成本费用,也不得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如果已经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并造成少缴企业所得税的,应补缴相应的税款、缴纳滞纳金。情节严重的,还将面临罚款。


  柴成山建议,每个企业都应当及时建立高效、完整的内控体系。对于实际发生的成本费用支出,财务人员应当保存相关的原始附件,作为会计核算的必要资料进行归档。例如对于会议费的核算,不仅应当附列相应的增值税发票,还应留存会议通知、人员签到表、会议纪要、会议议程和现场照片等其他资料,以证明会议的真实性;坏账核销时,应当附列相关经济业务发生时的合同、发票、银行往来回单、应收账款明细账、往来余额询证函、坏账核销情况说明、会议纪要、核销申请及批复或者法院判决书等外部证据。支撑业务的附件越齐全,报销审批流程越规范,越能从源头上防范税务风险。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21-05-07
作者:覃韦英曌
来源:中国税务报

解读揭开几个股权投资损失“避税”的套路

近日某明星税案引发普遍关注,基础手法也是利用了股权投资。


  股权投资“避税”,最基本的思路是以股权投资的方式,实现资金转移。


  其中两种最简单的操作是:


  一是,转移给实际控制人,转移利润。


  二是,转移给合作方,为合作方避税。


  利用股权投资避税,也许中间会嵌套许多环节,但是最终要造成投资亏损,投资方税前扣除投资损失,然后才能结束整个避税“筹划”。


  这些套路,美其名为“避税”,很多实质是“偷税”,利用了信息的不对称和交易的隐弊性,很难被发现而已。


  下面,列举几种简单的股权投资“避税”的套路。更复杂的股权损失套路以后再分享。


  案例1:做亏被投资企业


  这种方式是最基础的,投资后被投资企业亏损,造成投资损失,然后税前扣除。


  基础模型:


  创意公司预计2021年将发生一综重大交易,预计将产生5000万收益,为了避免缴纳大量企业所得税。创意公司于2020年度开始“筹划”,创意公司投资5000万投资A公司,A公司经营不善,出现重大亏损,于2021年注销。创意公司投资失败,形成投资损失5000万元,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难点:A公司如何“亏掉”5000万?


  A公司的经营方式和行业选择就很重要,容易把钱“花”出去的,容易“亏”的,这里小编就不展开了,小编支持合理节税,但不提倡违法操作,而且金额巨大,难免涉及洗钱,洗钱是被严厉打击的违法行为。


  案例2:股东转移利润


  基础模型:


  创意公司的股东小明想从公司拿走1000万,但是长期挂账在其他应收款又担心视同分红的税务风险。创意公司投资1000万成立B公司,B公司用各种方式将1000万元转移给小明,例如:


  B公司借款500给某甲,借款后某甲一直不归还。


  B公司作坏账准备500万,当年纳税调增500万。未分配利润-500万。


  多种方法后,B公司未分配利润-1000万元,净资产=0。


  创意公司转让或注销B公司。股权投资亏损1000万元。


  目的:


  1、利润转移给股东了,股东不交个税。


  2、创意公司投资亏损1000万元,税前扣除,减少应纳税额250万元。


  可谓一举两得!


  案例3:溢价收购股权避税


  基础模型:


  创意公司与某大咖(可能是专家、明星等等)合作一个重大项目,需要支付大咖5000万费用。如按劳务费支付,需要作为综合所得,最高档税率达到45%。


  大咖(或者大咖亲朋)投资成立C公司,创意公司看中C公司有大咖资源,重金5000万收购C公司。收购后因为某些原因,大咖离开了C公司,C公司无价值只得注销。创意公司产生投资损失5000万元。


  (实务中当事人可能增加一些环节,让故事更真实)


  目的:


  1、大咖的劳务报酬变成股权转让所得(20%税率)。


  2、创意公司劳务费支出变成股权投资损失,同样能在税前扣除。


  有税友会问,要不要由无关联第三方也成立C公司,将大咖隔离,使避税更加不着痕迹。交易的合理性最好有一定的故事支持,当事人的故事如何讲,小编不多讨论。


  案例4:溢价增资避税


  基础模型:


  创意公司与某大咖(可能是专家、明星等等)合作一个重大项目,需要支付大咖5000万费用。如按劳务费支付,需要作为综合所得,最高档税率达到45%。


  大咖(或者大咖亲朋)投资99万成立D公司,创意公司看中D公司有大咖资源,增资4901万到D公司,其中实收资本1万,占1%股权,4900万元进入资本公积。接下来,有两种可能:


  1、一段时间后,创意公司以5099万收购B公司另外99%股权。收购后因为某些原因,大咖离开D公司,D公司无价值只得注销。创意公司产生投资损失5000万元。


  2、一段时间后,因经营改变,D公司注销,按股权比例分配剩余财产。创意公司只有1%的股权,只分得很少财产,创意公司产生投资损失近5000万元。


  目的:


  1、大咖的劳务报酬变成股权转让所得(20%税率)。


  2、创意公司劳务费支出变成股权投资损失,同样能在税前扣除。


  案例5:分红变股权投资损失


  前面两个套路归根到底是一个,就是利用公司资本制度的自由空间,实现双方的利益让渡。典型的不公允出资,定向分红,也是利用这些空间。


  小编去年初曾描述了一个将分红变成股权投资损失的案例。


  [税筹探讨]有破绽吗?一个可以盈利不交企业所得税+分红不交个税的筹划?


  案例背景:


  甲公司有A、B、C三个自然人股东。甲公司预计本年有5000万利润。


  自然人股东有新的项目想投资,需要资金。


  甲公司与3个股东共同出资新设立乙公司,各占25%的股权。甲公司出资8000万,1000万作为实收资本,7000作为资本公积;3个自然人股东分别出资1000万,作为实收资本。一段时间后,甲公司转让25%的股份给某第三方,按净资产折价,或者按评估折价,约11000*25%=2750万。转让后,甲公司退出了乙公司。第三方再将股权转让给3个股东,乙公司为A、B、C3个自然人股东持有。甲公司转让股权产生5250万亏损,本年度经营利润5000多万,冲抵后,甲公司本年度不需要交企业所得税。(如果本年度无足够利润冲抵,还能以后年度弥补)。


  目的:


  1、甲公司制造了投资损失,冲抵了本年实际利润,不交企业所得税。


  2、3个自然人股东对乙公司的投资成本为每人1916.67万元(1000+2750/3),但是获得的权益却是3666.67万元,3位自然人股东每人隐含的从甲公司得到了投资的资金1750万元(3666.67-1916.67),共计5250万元等同于从甲公司获取了分红,但无需交个人所得税。只有等到自然人股东转让股权或者公司清算收回投资时该部分个税才会体现出来,延迟了纳税时间。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21-05-07
作者:如歌税月
来源:如歌税月

解读销售外购设备并安装:能否按9%税率开发票?

最近,笔者接到一家大型企业财务负责人咨询:企业向一家建设集团公司采购设备并由对方提供安装服务,对方仅向自己按9%税率开具了项目为“*建筑服务*工程款”的增值税专用发票。这种做法是否准确?


  真实案例


  A热力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热力生产供应的企业,B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房屋建筑、市政建设、机电安装的企业。两家企业均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


  2020年6月,A公司为更新改造供热系统,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与B公司签订了一份设备采购及安装合同,项目包括环保系统设备采购及安装服务、供热系统设备采购及安装服务。合同总标的为3.6亿元。其中,设备采购2.8亿元,安装服务0.8亿元。B公司向A公司提供设备并完成安装后,全额按照提供建筑服务,开具了项目为“*建筑服务*工程款”、适用税率为9%的增值税专用发票。


  本案例中,B公司销售的设备为非自产设备,购进设备时取得13%的增值税专用发票,转售并提供安装服务后,按9%的税率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有“低征高抵”少缴增值税之嫌。B公司如此税务处理是否准确?


  案情分析


  B公司主营建筑及机电设备安装业务,同A公司签订的合同既包括供热系统设备、环保系统设备等货物销售,又包括设备安装这一建筑服务,B公司销售货物和提供建筑服务针对同一个客户A公司,属一项销售行为,两者间具有关联性。根据《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财税〔2016〕36号)附件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实施办法》第四十条规定,一项销售行为如果既涉及服务又涉及货物,为混合销售。从事货物的生产、批发或者零售的单位和个体工商户的混合销售行为,按照销售货物缴纳增值税;其他单位和个体工商户的混合销售行为,按照销售服务缴纳增值税。B公司主要经营建筑及机电设备安装业务,不属于“从事货物的生产、批发或者零售的单位”,其向A公司销售外购设备并提供安装服务,属于“其他单位和个体工商户的混合销售行为”,就此项业务全额按照建筑服务开具税率为9%的发票,并无不妥。


  值得注意的是,B公司如果已经按照兼营的有关规定,分别核算了销售机器设备和提供安装服务的销售额,则应依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明确中外合作办学等若干增值税征管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8年第42号)第六条的规定,对安装服务可以按照甲供工程,选择适用简易计税方法计税。这种情况下,销售设备部分按销售货物开具税率为13%的发票,安装服务部分按提供建筑服务开具税率为9%的发票;或者销售设备部分按销售货物开具税率为13%的发票,安装服务部分选择适用简易计税方法按3%的征收率开具发票。


  另外,假如设备生产方直接向A公司销售设备,则应按13%税率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销售价格不变的情况下,设备生产企业先将设备销售给B公司,由B公司转售给A公司并提供安装服务时,B公司可按照提供建筑服务计算缴纳增值税,并开具税率为9%的增值税专用发票。这导致A公司可抵扣进项税额有所减少。


  风控建议


  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在销售外购机器设备的同时,一并提供安装服务的混合销售行为,应结合其主营业务、是否分别核算设备销售和安装服务的销售额等因素,准确开具发票,避免适用税率错误而造成少缴增值税的风险。


  未分别核算的情况下,以货物生产、批发或者零售为主的纳税人对销售设备和提供安装服务,应一并按销售货物开具税率为13%的发票;以提供建筑服务为主的纳税人,则应一并按提供建筑服务开具税率为9%的发票。已按照兼营相关规定进行处理,并分别核算的情况下,销售设备部分按13%的税率开具发票、提供建筑服务部分按9%的税率开具发票,或销售设备部分按13%的税率开具发票、提供建筑服务部分选择简易计税按3%的征收率开具发票。


  对A、B公司来说,应在合同签订环节,提前考虑相关问题。B公司购入合同所需设备时,取得税率为13%的增值税专用发票,转售给A公司时仅按提供建筑服务开具税率为9%的增值税专用发票,这种做法并无差错。但对于采购方A公司而言,企业设备采购部分的可抵扣进项税额相应减少,后期增值税税负可能会上升。因此,交易双方应事先在招标文件及后续的采购合同中,对专用发票开具事宜进行明确约定,避免事后产生经济纠纷。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21-05-07
作者:林建华 李桐 李芬芳
来源:中国税务报

解读项目部核定征收农民工个税的纳税申报管理策略

建筑行业发放农民工工资的实践中,农民工工资如何纳税管理?如何进行纳税方案设计,才可以规避纳税风险?基于建筑行业中的个税税收政策规定,肖太寿博士结合实践调研情况,提出建筑行业农民工个税的以下三种纳税管理及其规避税收风险的纳税方案设计:


  一是建筑行业项目作业人员(包括农民工)个人所得税核定征收方法的纳税方案设计;


  二是建筑企业或劳务公司与农民工签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情况下的全员全额申报农民工个税的纳税筹划方案设计;


  三是建筑企业或劳务公司与班组长签订专业作业劳务分包合同农民工和班组长的个人所得税的纳税方案设计。


  (一)适用的条件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建筑安装业跨省异地工程作业人员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5年第52号)第三条、《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建筑安装企业扣缴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的批复》(国税函[2001]505号)第一条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建筑安装业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国税发[1996]127号)第六条的规定,建筑企业、劳务公司跨省异地施工或省内异地施工项目部农民工个税核定征收适用的条件如下:


  工程项目所在地税务主管部门对施工项目经营收入或不含增值税的项目开票金额的一定比例,例如广东省、江苏省规定是0.4%,浙江省规定是0.5%,青岛市规定0.5%,湖北省规定0.5%,深圳市规定0.2%,新疆规定1%、重庆规定1%,湖南省规定0.4-1%,核定征收工程项目部作业人员: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包括农民工)的个人所得税。


  (二)纳税申报管理的税法依据


  1、项目部农民工个税的纳税地点:工程项目部所在地的税务主管部门。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建筑安装业跨省异地工程作业人员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5年第52号)第一条的规定,建筑企业、劳务公司跨省异地施工或省内异地施工项目部农民工个税的缴纳地点是:工程项目所在地税务主管部门。


  2、工程项目所在地和机构所在地税务局不得重复征收农民工个税。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建筑安装业跨省异地工程作业人员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5年第52号)第三条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建筑安装企业扣缴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的批复》(国税函[2001]505号)第一条的规定,如果建筑企业、劳务公司跨省异地施工或省内异地施工项目部的税务局对施工项目经营收入或不含增值税的项目开票金额的一定比例核定征收个税后,建筑企业、劳务公司机构所在地税务机关不得对异地工程作业人员包括农民工已纳税的工资、薪金所得重复征税。


  3、建筑企业、劳务公司与农民工签订灵活就业协议书或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如果签订灵活就业协议书,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的规定,建筑企业、劳务公司发放农民工工资,不承担农民工社会保险费用;如果签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则农民工在其户籍所在地社保所缴纳“新农合和新农保”,并将有关缴费凭证打印一份交给建筑企业或劳务公司保管备查!


  (三)纳税申报管理策略


  1、第一步:建筑企业或劳务公司必须在工程所在地税务局索取税务局开具的一份“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完税证明”,特别提醒:该“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完税证明”上的第二列“税种”栏填写“个人所得税”,第三列“品目名称”栏填写“工资薪金所得”字样,而不是填写“个人承包承租经营所得”字样。具体的格式范本如下:

image.png


  2、第二步: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5年第52号文件的规定,建筑企业或劳务公司在公司注册地凭借农民工本人签字按手印的工地上真实的工资表(注意:不要都是每月每人5000元,而是如实的工资数额,必如:6000元,7000元,10000元)、工时考勤表、身份证复印件入工资成本。建筑企业总承包方不需要在工程所在地和公司注册地税务局通过个税申报系统进行全员全额申报农民工个人所得税。


  3、第三步:建筑企业、劳务公司将农民工、项目部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工资和按照项目部经营收入的一定比例核定征收的个人所得税直接通过“合同履约成本——工程施工——项目部人工费用”科目进行会计核算,不通过“应付职工薪酬——项目部人员工资”科目核算。这样可以节约未来的残保基金和工会经费。


  4、第四步:建筑企业或劳务公司在每年的5月31日之前进行上一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时,必须按照项目部经营收入的一定比例核定征收的个人所得税进行纳税调增补缴企业所得税。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21-04-30
作者:肖太寿
来源:肖太寿财税工作室

解读境外税收抵免的三个常见问题

近日,国家税务总局北京市税务局第三税务分局组织了“走出去”企业境外税收政策在线访谈,就企业关注的问题进行解答。从此次在线访谈情况来看,“走出去”企业提问最多的就是关于境外税收抵免的问题。境外税收抵免制度具有一定复杂性,是“走出去”企业税收遵从中的重点和难点。从在线访谈过程中企业提问的情况看,饶让抵免的处理、完税证明的准备等都属于常见问题,但依然关注度很高。笔者提醒企业,对这些常见问题也要高度重视,以免因小失大。


  饶让抵免:一种特殊“税收优惠”


  饶让抵免是境外税收抵免制度的一种特殊情形,是指一国政府对本国居民在国外得到减免的那部分所得税,视同已经缴纳,并允许其用这部分被减免的外国税款抵免在本国的应缴纳税款。从企业的角度看,饶让抵免是一种特殊的“税收优惠”,有利于减轻“走出去”企业的税收负担,增加境外投资经营的税后收益。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境外所得税收抵免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125号,以下简称“125号文件”)第七条规定,居民企业从与我国政府订立税收协定(或安排)的国家(地区)取得的所得,按照该国(地区)税收法律享受了免税或减税待遇,且该免税或减税的数额按照税收协定规定应视同已缴税额在中国的应纳税额中抵免的,该免税或减税数额可作为企业实际缴纳的境外所得税额用于办理税收抵免。据此,我国“走出去”企业在进行税收饶让抵免处理时,应当以税收协定为依据,确定我国与投资国税收协定中存在饶让条款后,方可做税收饶让抵免处理。


  实务中,“走出去”企业在我国与投资国未规定饶让条款的情况下,就作出税收饶让抵免处理的案例时有发生。甲公司是一家境外施工企业,2015年~2017年承揽了非洲某国的炼油厂扩建项目。根据合同和当地有关规定,自合同生效之日起,到扩建项目完工、试运行并移交扩建项目为止,免除甲公司在该国的企业所得税。甲公司在办理当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时,将该非洲国家给予的免税优惠视同已缴企业所得税进行了申报并抵免,累计抵免税额350多万元。税务机关在后续检查中发现,我国与该非洲国家的税收协定中并未签订饶让条款,甲公司的税收饶让抵免并不合法。最终,甲公司补缴了税款并缴纳了滞纳金。


  完税证明:境外税收抵免“必需品”


  根据我国税收政策,有效的境外完税证明,是企业办理境外税收抵免的“必需品”。企业在准备完税证明时,需要注意税种性质、取得时间和一些特殊规定。


  在税种类型方面,不看名称看性质。可抵免的境外税款类型通常是企业在境外缴纳的所得税性质的税款。不同国家(地区)所得税名称不同,比如中国香港的所得税被称为利得税。因此,不论完税证明上标识的名称是什么,只要该税种为所得税性质,就可作为可抵免的境外税款。


  对于完税证明取得时间,部分“走出去”企业担心影响当年度的汇算清缴工作,在未获得相应完税证明时,就对境外所得进行税收抵免处理。根据《企业境外所得税收抵免操作指南》,如果“走出去”企业取得的境外所得完税证明晚于该年度汇算清缴终止日(5月31日),企业可以追溯计算该境外所得的税收抵免额。因此,建议企业在取得完税证明后再做税收抵免处理,以免引发税务风险。


  在境外承包工程项目的“走出去”企业还需关注特殊规定,如果企业以总分包或联合体的方式在境外实施工程项目,其来源于境外的所得已在境外缴纳了企业所得税,可以总承包企业或联合体主导方企业开具的《境外承包工程项目完税凭证分割单》,作为有效完税凭证,在我国办理境外税收抵免。


  难以抵免:积极维护合法权益


  前几年,我国乙公司在M国设立了一家分公司,M国税务机关在对该分公司征收了企业所得税后,又对其税后利润征收了15%的利润税。我国与M国税收协定的股息条款中,没有利润税的规定。根据125号文件规定,这笔利润税属于“按照税收协定规定不应征收的境外所得税税款”,无法在我国做境外税收抵免处理。因此,企业及时提出了相互协商程序申请,经过多次沟通,M国退还了这笔利润税,乙公司维护了自身的合法权利。


  目前,我国已签订了100多份避免双重征税的税收协定、税收协议或税收安排,帮助“走出去”企业减轻税收负担。但是,我国“走出去”企业的投资国中,有不少国家(地区)经济欠发达,税收征管水平不高,基层税务人员可能对税收协定的了解不够充分,导致“走出去”企业未能应享尽享税收协定待遇,甚至相应税款无法抵免。企业在遇到这类情况时,要积极维护自身权益,可依法向中国税务机关提出相互协商程序申请,通过官方渠道解决争议。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21-04-29
作者:颜秉伟 包卓鑫 王善宏
来源:中国税务报

解读​股东撤资如何缴税

股东撤资如何纳税?这个问题最近总是被频繁问起,相必许多财税人不一定都会,今天总结了两个案例,供大家参考!


  案例一:


  甲公司实收资本1000万元,有2个自然人股东,A股东占比40%,B股东占比60%,目前甲公司账面上盈余公积2000万元,未分配利润3000万元。由于内部问题,A股东撤资收回款项5000万元。


  请问:A股东撤资,如何纳税?


  答复:


  1、个人取得的股权转让收入=5000(万元)


  2、原实际出资额(投入额)=1000×40%=400(万元)


  3、应纳税所得额=个人取得的股权转让收入、违约金、补偿金、赔偿金及以其他名目收回款项合计数-原实际出资额(投入额)及相关税费=5000-400=4600(万元)


  4、财产转让所得的个税=4600×20%=920(万元)


  法规依据: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终止投资经营收回款项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2011年第41号公告)规定,个人因各种原因终止投资、联营、经营合作等行为,从被投资企业或合作项目、被投资企业的其他投资者以及合作项目的经营合作人取得股权转让收入、违约金、补偿金、赔偿金及以其他名目收回的款项等,均属于个人所得税应税收入,应按照“财产转让所得”项目适用的规定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个人取得的股权转让收入、违约金、补偿金、赔偿金及以其他名目收回款项合计数-原实际出资额(投入额)及相关税费。


  案例二:


  甲公司实收资本1000万元,有2个法人股东,A股东占比40%,B股东占比60%,目前甲公司账面上盈余公积2000万元,未分配利润3000万元。由于内部问题,A股东撤资收回款项5000万元。


  请问:A股东撤资,如何纳税?


  答复:


  第一步:确认投资收回,即初始出资的部分=1000万元×40%=400(万元),没有税;


  第二步:确认股息所得,即相当于被投资企业累计未分配利润和累计盈余公积按减少实收资本比例计算的部分,即(2000+3000)×40%=2000(万元),免征企业所得税;


  第3步:确认投资资产转让所得,即5000-400-2000=2600(万元)。


  企业所得税=2600万元x 25%=650(万元)


  法规依据: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34号)第五条规定,投资企业从被投资企业撤回或减少投资,其取得的资产中,相当于初始出资的部分,应确认为投资收回;相当于被投资企业累计未分配利润和累计盈余公积按减少实收资本比例计算的部分,应确认为股息所得;其余部分确认为投资资产转让所得。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21-04-29
作者:郝老师说会计
来源:郝老师说会计

解读“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新政策讲解”在线访谈

2021年4月29日15:00-16:00,国家税务总局将举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新政策讲解”在线访谈活动。届时国家税务总局所得税司副司长刘宝柱将就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最新政策以及企业10月份预缴享受上半年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规定等内容,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欢迎广大网友积极参与!


  访谈信息


  主题:“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新政策讲解”在线访谈


  时间:访谈时间


  嘉宾:国家税务总局所得税司副司长 刘宝柱


  文字实录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参与和收看“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新政策讲解”在线访谈!


  今天我们非常高兴邀请到国家税务总局所得税司副司长刘宝柱做客访谈现场,就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最新政策与广大网友进行在线交流。


  [国家税务总局所得税司副司长 刘宝柱]感谢主持人,各位网友好!很高兴能有机会和大家进行交流。


  [主持人]刘宝柱副司长,能否先请您介绍一下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新政策出台的背景。


  [国家税务总局所得税司副司长 刘宝柱]“十三五”以来,税务机关不断加大贯彻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力度,政策效应得以有效发挥,成为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政策工具。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财政部、税务总局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先后印发了《关于延长部分税收优惠政策执行期限的公告》(财政部 税务总局公告2021年第6号)、《关于进一步完善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的公告》(财政部 税务总局公告2021年第13号)等规定,延续执行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75%政策,并将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100%,同时允许企业在10月份办理第三季度(或9月份)企业所得税预缴申报时,选择享受上半年研发费用的加计扣除优惠,进一步加大了优惠力度,鼓励企业不断增加研发投入。


  [主持人]感谢刘宝柱副司长的介绍。现在已经有网友向我们提问了,咱们一起看一下网友都提出了哪些问题。


  [明月清风]与普惠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相比,今年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主要有什么变化?


  [国家税务总局所得税司副司长 刘宝柱]按照现行规定,除房地产、烟草、住宿餐饮、批发零售、娱乐业等行业外,其他企业发生的研发费用,在据实扣除的基础上,都可以按75%的比例在税前加计扣除。这项政策实施以来,对于鼓励企业研发投入、支持技术创新起到积极推动作用。研发费用按75%加计扣除政策文件去年底到期,按照国务院部署,财政部、税务总局发文将这项优惠政策延长到2023年底。同时,在此项优惠政策基础上,加大了对制造业企业的研发费用优惠力度。根据《关于进一步完善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的公告》(财政部 税务总局公告2021年第13号)规定,从2021年1月1日起,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由75%提高到100%,这对制造业企业是一个重大减税利好,以此引导制造业企业更多地投入研发活动。


  [可乐不吃鸡翅]我公司是一家化妆品生产企业,2021年预计发生研发费用100万元,如何计算享受加计扣除政策?


  [国家税务总局所得税司副司长 刘宝柱]制造业企业开展研发活动中实际发生的研发费用,需将研发费用分别进行“费用化”或“资本化”处理,“资本化”的部分将来会形成无形资产,将通过摊销方式计入会计利润,“费用化”部分直接计入当期利润。享受税收优惠政策时,对于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自2021年1月1日起,再按照实际发生额的100%在税前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自2021年1月1日起,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200%在税前摊销。


  假设你公司2021年发生的研发费用全部费用化,则在据实扣除100万元的基础上,可再在税前多扣除100万元。如果发生的研发费用全部资本化,100万元将计入无形资产成本,在形成无形资产后,在以后年度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200%在税前摊销。


  [自由如风]我公司是一家制造业企业,2020年经研发形成了一项计税基础为100万元的无形资产,2021年可以适用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吗?


  [国家税务总局所得税司副司长 刘宝柱]制造业企业按100%加计扣除的新政策,对无形资产的形成时间没有具体要求。对于制造业企业2021年以前形成的无形资产,在2021年1月1日起,可以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200%在税前摊销。具体到你公司,假设该无形资产的计税基础均属于可加计扣除的研发费用范围,分10年摊销,则在2020年按照普惠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可在税前摊销17.5万元,2021年起按照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可在税前摊销20万元,如果按25%税率,换算成税款,每年多减税6250元。


  [这是个网名]此次加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力度,受益群体是制造业企业,我想请问一下,制造业的范围如何界定?


  [国家税务总局所得税司副司长 刘宝柱]按照《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完善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的公告》(2021年第13号)的规定,制造业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574-2017)确定。《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574-2017)对制造业的行业范围进行了划分,企业可以根据从事的具体业务进行查询。在这项优惠政策实施期间,国家有关部门如果更新《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从其规定。


  [浅笑心柔]我公司既生产服装,也有咨询服务业务,发生的研发费用可以按100%的比例在税前加计扣除吗?


  [国家税务总局所得税司副司长 刘宝柱]企业从事多业经营的现象较为普遍,对于既有制造业,也有其他业务的企业,现行政策采取简化的计算方法进行划分,主要看制造业收入占企业的收入总额能否在50%以上。具体是:享受按100%比例加计扣除的制造业企业,是指以制造业业务为主营业务,享受优惠当年主营业务收入占收入总额的比例达到50%以上的企业。


  2021年,如果你公司生产服装取得的主营业务收入占收入总额的比例达到50%以上,则可按100%的比例计算加计扣除。2022年,如果你公司生产服装的收入占比达不到50%,仍可以按照75%进行加计扣除。


  [洪荒少女]我公司从事多业经营,在判断是否符合制造业企业的条件时,收入总额的口径如何掌握?


  [国家税务总局所得税司副司长 刘宝柱]收入总额按照《企业所得税法》第六条规定执行。具体是指企业以货币形式和非货币形式从各种来源取得的收入,包括销售货物收入、提供劳务收入、转让财产收入、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利息收入、租金收入、特许权使用费收入、接受捐赠收入、其他收入。


  [潇洒]我公司是一家制造业企业,假设2021年形成了一项无形资产,但2021年制造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占比不到50%,那该项无形资产还能按200%在税前摊销吗?


  [国家税务总局所得税司副司长 刘宝柱]按照政策规定,制造业企业是指以制造业业务为主营业务,享受优惠当年的主营业务收入占收入总额的比例达到50%以上的企业。因此,在无形资产形成当年,主营业务收入占比是否超过50%,并不影响企业在后续摊销年度享受加计扣除政策。就你公司而言,在2021年度主营业务收入占比不到50%,2021年只能按175%的比例在税前摊销。但如果2022年度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占比达到50%以上,则在2022年可以按200%的比例在税前摊销。


  [王者孤独]我们刚刚成立了一家企业,还处于亏损状态,不需要缴纳企业所得税,我想知道这家企业可不可以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啊?


  [国家税务总局所得税司副司长 刘宝柱]对于亏损企业而言,只要会计核算健全、实行查账征收,能够准确归集研发费用,且不属于负面清单行业,就能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有的企业可能会想,反正我现在因为亏损也不用缴税,享受加计扣除政策后只能加大亏损,对缴税并没有影响。对此,我们建议亏损企业尽量享受优惠。虽然亏损企业当年不需缴税,但通过享受加计扣除政策可以进一步加大亏损额,企业因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而加大的亏损额,可以在以后年度结转弥补,从而减少以后年度的应纳税款。


  [司徒拿开]我们是一家生产计算机的企业,发生了委托其他单位的研发费用,也可以按照100%比例加计扣除吗?


  [国家税务总局所得税司副司长 刘宝柱]对于制造业企业发生的委托研发费用,也属于该企业的研发费用,可以按规定适用按100%比例加计扣除的政策。具体为:企业委托境内外部机构或个人进行研发活动所发生的费用,按照费用实际发生额的80%计入委托方研发费用并按100%比例计算加计扣除;委托境外进行研发活动所发生的费用,按照费用实际发生额的80%计入委托方的委托境外研发费用。委托境外研发费用不超过境内符合条件的研发费用三分之二的部分,可以按规定在企业所得税前按100%比例计算加计扣除。


  [wszxx]是不是所有的制造业企业发生的研发费用都可以按100%比例加计扣除?


  [国家税务总局所得税司副司长 刘宝柱]财税13号公告规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政策口径按照《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科技部关于完善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的通知》(财税〔2015〕119号)、《财政部 税务总局 科技部关于企业委托境外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有关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18〕64号)等文件规定执行。并不是所有制造业企业都能享受100%加计扣除,例如,烟草行业属于负面清单行业,就不能适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


  [螺蛳粉配罗非鱼]我公司是一家仪器仪表制造企业,2021年购进的研发设备采取加速折旧方式,当年在税前扣除折旧100万元,但在会计上仅计提折旧50万元。研发设备的折旧该如何计算加计扣除?


  [国家税务总局所得税司副司长 刘宝柱]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归集范围有关问题的公告》(2017年第40号)规定,企业用于研发活动的仪器、设备,符合税法规定且选择加速折旧优惠政策的,在享受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时,就税前扣除的折旧部分计算加计扣除。因此,你公司税前扣除的折旧100万元,可以按100%的比例计算加计扣除。


  [九歌]我想知道制造业企业在进行2020年度汇算清缴时,研发费用可以按100%比例加计扣除吗?


  [国家税务总局所得税司副司长 刘宝柱]《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完善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的公告》(2021年第13号)规定,制造业企业的研发费用按100%比例计算加计扣除的政策从2021年1月1日起开始执行。这个时间是税款所属期的概念,2020年度汇算清缴的所属期是2020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不能适用从2021年1月1日起开始执行的制造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


  [芝麻糊]请问一下,制造业享受研发费用按100%比例加计扣除政策,还需要额外再办理什么手续吗?


  [国家税务总局所得税司副司长 刘宝柱]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发布修订后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事项办理办法〉的公告》(2018年第23号)规定,企业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事项均采取“自行判别、申报享受、相关资料留存备查”办理方式。按照这一规定,制造业企业享受研发费用按100%比例加计扣除政策,只需做好申报表的填写工作,无需再办理额外的其他手续。


  [14798]我们单位从事生物药品制造业务,同时也对外进行长期股权投资,假如某一年股权转让收入较多,导致主营业务收入占比不达标,还可不可以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吗?


  [国家税务总局所得税司副司长 刘宝柱]主营业务收入占收入总额的比例50%以上是企业作为制造业享受100%计算加计扣除优惠的条件,对于有制造业务的企业,即使当年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占比不到50%,仍然可以享受普惠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即可以按照75%计算加计扣除。


  [我是一条fish]我想请问一下,除财税13号公告规定外,制造业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还需符合别的文件规定吗?


  [国家税务总局所得税司副司长 刘宝柱]《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完善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的公告》(2021年第13号)仅将制造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由75%提高到100%,其他政策口径和管理要求没有变化,继续按照《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科技部关于完善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的通知》(财税〔2015〕119号)、《财政部 税务总局 科技部关于企业委托境外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有关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18〕64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有关问题的公告》(2015年第97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归集范围有关问题的公告》(2017年第40号)等文件规定执行。


  [风起云涌]我公司是制造各类电子元件的,每年会对产品进行一次常规升级,请问升级过程中产生的研发费用可以享受加计扣除政策吗?


  [国家税务总局所得税司副司长 刘宝柱]根据《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科技部关于完善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的通知》(财税〔2015〕119号)第一条第二款的规定,企业产品(服务)的常规性升级不适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


  [人生]我们企业正在研发一种新型复合材料,但是研发的过程不是很顺利,不确定最终能不能成功申请到专利。假设没法成功申请到专利的话,那么这段时间我们公司已经发生的研发费还能不能享受加计扣


  [国家税务总局所得税司副司长 刘宝柱]企业发生的研发费用享受加计扣除优惠,并不以成功申请专利为前提,即使研发活动失败,所发生的研发费用也可以享受加计扣除优惠。


  [我爱你中国]我公司符合加计扣除享受条件,请问我们应该在什么时候去申报享受研发费加计扣除呢?原来是统一在汇算清缴时享受优惠,听说今年在预缴税款时也能享受这项优惠,具体是怎么回事?


  [国家税务总局所得税司副司长 刘宝柱]为使企业尽早享受到优惠,从2021年开始,企业预缴申报当年第3季度(采取按季预缴方式)或9月份(采取按月预缴方式)企业所得税时,可以自行选择是否就当年上半年发生的研发费用享受加计扣除优惠政策。企业如果选择对上半年研发费用先进行加计扣除,可以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月(季)度预缴纳税申报表(A类)》享受政策。如选择暂不享受该政策,可以统一在次年办理汇算清缴时再行享受。


  [ts]我公司2021年发生了研发费用,想在预缴阶段享受研发加计政策,需要满足什么要求呢?


  [国家税务总局所得税司副司长 刘宝柱]企业预缴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应当在当年第3季度(按季预缴)或9月份(按月预缴)预缴申报前,根据拟享受加计扣除优惠的研发费用情况(上半年)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A类,2017年版)》中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明细表》(A107012),并将该表与其他留存备查资料一并归集、整理齐全。税务机关将适时开展后续管理。在后续管理时,企业应当能按照要求提供留存备查资料,以证实享受的优惠事项符合条件。企业不能按照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留存备查资料,或者存在弄虚作假的,税务机关将依法追缴其已享受的优惠,并按照税收征管法等相关规定处理。


  [112233]我公司想申报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需要事先备案吗?要填写哪些表格?需要报送什么资料?


  [国家税务总局所得税司副司长 刘宝柱]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采取“自行判别、申报享受、相关资料留存备查”的办理方式,不需要事先备案。留存备查资料请参考《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发布修订后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事项办理办法〉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8年第23号)。


  预缴申报时,企业需要填报A200000《企业所得税月(季)度预缴纳税申报表(A类)》,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同时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明细表》(A107012)留存备查。汇算清缴时,企业需要填报《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明细表》(A107012)、《免税、减计收入及加计扣除优惠明细表》(A107010)等报表享受该项优惠。


  [主持人]感谢网友们的积极参与,本次访谈到此结束。欢迎各位网友继续关注和支持本栏目,了解税收热点,获取税收知识。再见!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21-04-29
作者:税务总局
来源:税务总局
1... 106107108109110111112113114115116 181
小程序 扫码进入小程序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