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规财税政字[1998]131号 财政部对九届全国人大 一次会议第735号议案(转建议)的答复

刘孝文等32位代表:

  您们提出的关于“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直接影响这个地区群众生产、生活乃至整个黄河流域的持续发展,应给予重视”的议案(转建议)已批交水利部、财政部、林业部、陕西省人民政府分别研究办理,现就有关财税问题答复如下:

  一、关于对治理水土流失减免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和国务院有关规定,纳税人兴修农田水利工程、水土保持工程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土地,受益未满3年,应当参照受益前的正常年景的产量评定常年产量;对纳税人因兴修水土工程,在原有坡耕地上修梯田、培地埂等而新增加的产量和在荒沟修淤地坝、谷坊等新淤出的耕地而收获的全部产量,由受益年算起,3--5年不计征农业税。《国务院关于对农业特产收入征收农业税的规定》中规定,对在新开发的荒山、荒地、滩涂、水面上生产农业特产品的,从有收入起1--3年内准予免税。对符合上述减免条件的,应由纳税人提出申请,经按规定程序批准后,可给予减免税照顾。黄土高原地区在治理水土流失工作中可按上述政策执行。

  二、关于对因减免税收影响地方的财政收入应给予补贴的问题。按照现行财政体制,由于实行减免税政策减少的收入,原则上是哪一级政府收入由哪一级财政负担。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是地方财政收入,减免税后减少的收入,应由地方财政负担。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地区一般是贫困地区,为帮助贫困地区的发展,中央财政除从体制上支持贫困地区我,还从支援经济不发达地区资金、专项补助等方面给予支持,目前逐步建立的中央对地方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其模式在设计上是向贫困地区倾斜的。这些财政补助和优惠政策对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治理是有帮助的。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扶持,财税优惠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只有在各方面的共同理解、支持和努力下,水土流失问题才能逐步得到解决。

  感谢代表对财税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多提宝贵意见。                        

  联系单位及电话:财政部税政司 68552441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1998-05-28
文号:财税政字[1998]131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

(1996年8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

  根据2009年8月27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关于修改部分法律的决定》第一次修正

  根据2011年4月22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的决定》第二次修正

  根据2013年6月29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十二部法律的决定》第三次修正

  根据2016年11月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等十二部法律的决定》第四次修正)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煤炭资源,规范煤炭生产、经营活动,促进和保障煤炭行业的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从事煤炭生产、经营活动,适用本法。

  第三条 煤炭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地表或者地下的煤炭资源的国家所有权,不因其依附的土地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不同而改变。

  第四条 国家对煤炭开发实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的方针。

  第五条 国家依法保护煤炭资源,禁止任何乱采、滥挖破坏煤炭资源的行为。

  第六条 国家保护依法投资开发煤炭资源的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国家保障国有煤矿的健康发展。国家对乡镇煤矿采取扶持、改造、整顿、联合、提高的方针,实行正规合理开发和有序发展。

  第七条 煤矿企业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的责任制度和群防群治制度。

  第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煤矿企业必须采取措施加强劳动保护,保障煤矿职工的安全和健康。国家对煤矿井下作业的职工采取特殊保护措施。

  第九条 国家鼓励和支持在开发利用煤炭资源过程中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煤矿企业应当加强和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第十条 国家维护煤矿矿区的生产秩序、工作秩序,保护煤矿企业设施。

  第十一条 开发利用煤炭资源,应当遵守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护生态环境。

  第十二条 国务院煤炭管理部门依法负责全国煤炭行业的监督管理。国务院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煤炭行业的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煤炭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依法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煤炭行业的监督管理。

  第十三条 煤炭矿务局是国有煤矿企业,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矿务局和其他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煤矿企业、煤炭经营企业依法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

  第二章 煤炭生产开发规划与煤矿建设

  第十四条 国务院煤炭管理部门根据全国矿产资源勘查规划编制全国煤炭资源勘查规划。

  第十五条 国务院煤炭管理部门根据全国矿产资源规划规定的煤炭资源,组织编制和实施煤炭生产开发规划。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煤炭管理部门根据全国矿产资源规划规定的煤炭资源,组织编制和实施本地区煤炭生产开发规划,并报国务院煤炭管理部门备案。

  第十六条 煤炭生产开发规划应当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第十七条 国家制定优惠政策,支持煤炭工业发展,促进煤矿建设。煤矿建设项目应当符合煤炭生产开发规划和煤炭产业政策。

  第十八条 煤矿建设使用土地,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办理。征收土地的,应当依法支付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偿费,做好迁移居民的安置工作。煤矿建设应当贯彻保护耕地、合理利用土地的原则。地方人民政府对煤矿建设依法使用土地和迁移居民,应当给予支持和协助。

  第十九条 煤矿建设应当坚持煤炭开发与环境治理同步进行。煤矿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同时投入使用。

  第三章 煤炭生产与煤矿安全

  第二十条 煤矿投入生产前,煤矿企业应当依照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未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的,不得从事煤炭生产。

  第二十一条 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的特殊煤种或者稀缺煤种,国家实行保护性开采。

  第二十二条 开采煤炭资源必须符合煤矿开采规程,遵守合理的开采顺序,达到规定的煤炭资源回采率。煤炭资源回采率由国务院煤炭管理部门根据不同的资源和开采条件确定。国家鼓励煤矿企业进行复采或者开采边角残煤和极薄煤。

  第二十三条 煤矿企业应当加强煤炭产品质量的监督检查和管理。煤炭产品质量应当按照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分等论级。

  第二十四条 煤炭生产应当依法在批准的开采范围内进行,不得超越批准的开采范围越界、越层开采。采矿作业不得擅自开采保安煤柱,不得采用可能危及相邻煤矿生产安全的决水、爆破、贯通巷道等危险方法。

  第二十五条 因开采煤炭压占土地或者造成地表土地塌陷、挖损,由采矿者负责进行复垦,恢复到可供利用的状态;造成他人损失的,应当依法给予补偿。

  第二十六条 关闭煤矿和报废矿井,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务院煤炭管理部门的规定办理。

  第二十七条 国家建立煤矿企业积累煤矿衰老期转产资金的制度。国家鼓励和扶持煤矿企业发展多种经营。

  第二十八条 国家提倡和支持煤矿企业和其他企业发展煤电联产、炼焦、煤化工、煤建材等,进行煤炭的深加工和精加工。国家鼓励煤矿企业发展煤炭洗选加工,综合开发利用煤层气、煤矸石、煤泥、石煤和泥炭。

  第二十九条 国家发展和推广洁净煤技术。国家采取措施取缔土法炼焦。禁止新建土法炼焦窑炉;现有的土法炼焦限期改造。

  第三十条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煤炭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监督管理。

  第三十一条 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实行矿务局长、矿长负责制。

  第三十二条 矿务局长、矿长及煤矿企业的其他主要负责人必须遵守有关矿山安全的法律、法规和煤炭行业安全规章、规程,加强对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管理,执行安全生产责任制度,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伤亡和其他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第三十三条 煤矿企业应当对职工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未经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不得上岗作业。煤矿企业职工必须遵守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煤炭行业规章、规程和企业规章制度。

  第三十四条 在煤矿井下作业中,出现危及职工生命安全并无法排除的紧急情况时,作业现场负责人或者安全管理人员应当立即组织职工撤离危险现场,并及时报告有关方面负责人。

  第三十五条 煤矿企业工会发现企业行政方面违章指挥、强令职工冒险作业或者生产过程中发现明显重大事故隐患,可能危及职工生命安全的情况,有权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煤矿企业行政方面必须及时作出处理决定。企业行政方面拒不处理的,工会有权提出批评、检举和控告。

  第三十六条 煤矿企业必须为职工提供保障安全生产所需的劳动保护用品。

  第三十七条 煤矿企业应当依法为职工参加工伤保险缴纳工伤保险费。鼓励企业为井下作业职工办理意外伤害保险,支付保险费。

  第三十八条 煤矿企业使用的设备、器材、火工产品和安全仪器,必须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

  第四章 煤炭经营

  第三十九条 煤炭经营企业从事煤炭经营,应当遵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改善服务,保障供应。禁止一切非法经营活动。

  第四十条 煤炭经营应当减少中间环节和取消不合理的中间环节,提倡有条件的煤矿企业直销。煤炭用户和煤炭销区的煤炭经营企业有权直接从煤矿企业购进煤炭。在煤炭产区可以组成煤炭销售、运输服务机构,为中小煤矿办理经销、运输业务。禁止行政机关违反国家规定擅自设立煤炭供应的中间环节和额外加收费用。

  第四十一条 从事煤炭运输的车站、港口及其他运输企业不得利用其掌握的运力作为参与煤炭经营、谋取不正当利益的手段。

  第四十二条 国务院物价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煤炭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对煤炭的销售价格进行监督管理。

  第四十三条 煤矿企业和煤炭经营企业供应用户的煤炭质量应当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质级相符,质价相符。用户对煤炭质量有特殊要求的,由供需双方在煤炭购销合同中约定。煤矿企业和煤炭经营企业不得在煤炭中掺杂、掺假,以次充好。

  第四十四条 煤矿企业和煤炭经营企业供应用户的煤炭质量不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或者不符合合同约定,或者质级不符、质价不符,给用户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给予赔偿。

  第四十五条 煤矿企业、煤炭经营企业、运输企业和煤炭用户应当依照法律、国务院有关规定或者合同约定供应、运输和接卸煤炭。运输企业应当将承运的不同质量的煤炭分装、分堆。

  第四十六条 煤炭的进出口依照国务院的规定,实行统一管理。具备条件的大型煤矿企业经国务院对外经济贸易主管部门依法许可,有权从事煤炭出口经营。

  第四十七条 煤炭经营管理办法,由国务院依照本法制定。

  第五章 煤矿矿区保护

  第四十八条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危害煤矿矿区的电力、通讯、水源、交通及其他生产设施。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扰乱煤矿矿区的生产秩序和工作秩序。

  第四十九条 对盗窃或者破坏煤矿矿区设施、器材及其他危及煤矿矿区安全的行为,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权检举、控告。

  第五十条 未经煤矿企业同意,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在煤矿企业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的有效期间内在该土地上种植、养殖、取土或者修建建筑物、构筑物。

  第五十一条 未经煤矿企业同意,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占用煤矿企业的铁路专用线、专用道路、专用航道、专用码头、电力专用线、专用供水管路。

  第五十二条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需要在煤矿采区范围内进行可能危及煤矿安全的作业时,应当经煤矿企业同意,报煤炭管理部门批准,并采取安全措施后,方可进行作业。在煤矿矿区范围内需要建设公用工程或者其他工程的,有关单位应当事先与煤矿企业协商并达成协议后,方可施工。

  第六章 监督检查

  第五十三条 煤炭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依法对煤矿企业和煤炭经营企业执行煤炭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五十四条 煤炭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人员应当熟悉煤炭法律、法规,掌握有关煤炭专业技术,公正廉洁,秉公执法。

  第五十五条 煤炭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人员进行监督检查时,有权向煤矿企业、煤炭经营企业或者用户了解有关执行煤炭法律、法规的情况,查阅有关资料,并有权进入现场进行检查。煤矿企业、煤炭经营企业和用户对依法执行监督检查任务的煤炭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人员应当提供方便。

  第五十六条 煤炭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人员对煤矿企业和煤炭经营企业违反煤炭法律、法规的行为,有权要求其依法改正。煤炭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人员进行监督检查时,应当出示证件。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七条 违反本法第二十二条的规定,开采煤炭资源未达到国务院煤炭管理部门规定的煤炭资源回采率的,由煤炭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仍达不到规定的回采率的,责令停止生产。

  第五十八条 违反本法第二十四条的规定,擅自开采保安煤柱或者采用危及相邻煤矿生产安全的危险方法进行采矿作业的,由劳动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煤炭管理部门责令停止作业;由煤炭管理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五十九条 违反本法第四十三条的规定,在煤炭产品中掺杂、掺假,以次充好的,责令停止销售,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条 违反本法第五十条的规定,未经煤矿企业同意,在煤矿企业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的有效期间内在该土地上修建建筑物、构筑物的,由当地人民政府动员拆除;拒不拆除的,责令拆除。

  第六十一条 违反本法第五十一条的规定,未经煤矿企业同意,占用煤矿企业的铁路专用线、专用道路、专用航道、专用码头、电力专用线、专用供水管路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强制清除,可以并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六十二条 违反本法第五十二条的规定,未经批准或者未采取安全措施,在煤矿采区范围内进行危及煤矿安全作业的,由煤炭管理部门责令停止作业,可以并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六十三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机关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有关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阻碍煤矿建设,致使煤矿建设不能正常进行的;

(二)故意损坏煤矿矿区的电力、通讯、水源、交通及其他生产设施的;

(三)扰乱煤矿矿区秩序,致使生产、工作不能正常进行的;

(四)拒绝、阻碍监督检查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

  第六十四条 煤矿企业的管理人员违章指挥、强令职工冒险作业,发生重大伤亡事故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五条 煤矿企业的管理人员对煤矿事故隐患不采取措施予以消除,发生重大伤亡事故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六条 煤炭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

第六十七条 本法自1996年12月1日起施行。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1996-12-01
文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中发[1996]13号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切实做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决定

当前,我国农村形势很好,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农民收入显著增加,农村社会稳定。形势越好,越要注意保护农民的积极性,继续做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近几年来,针对农民负担存在的突出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及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农民负担重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仍然是当前农民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之一,有些地方问题还相当严重。有的地方和部门置中央的三令五申于不顾,巧立名目,向农民乱收费、乱集资、乱涨价、乱罚款和摊派;有些地方虚报农民收入,超限额提取村提留乡统筹费,强迫农民以资代劳;极少数基层干部作风粗暴,目无法纪,挥霍、侵吞集体和农民的资财,甚至动用专政工具和手段强行向农民收钱收物,个别地方酿成了干群冲突的严重事件和死人伤人的恶性案件。这些都严重地侵犯了农民的合法权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伤害了农民对党和政府的感情,引起了农民群众强烈不满。

  加重农民负担的行为屡禁不止,农民负担一再反弹,原因很多,主要是:有些地方盲目追求发展速度,超越了财政的承受能力,以各种名目向农民“伸手”;有些部门在农村办事情要求过高过急,不切实际地推行达标升级活动,搞形式主义,加重了农民负担;有些乡村干部不善于做群众工作,方法简单粗暴,甚至违法乱纪;许多地方乡镇机构臃肿,干部队伍庞大,加之集体经济薄弱,干什么都要向农民收粮要钱;现行的农民负担管理办法不够完善,缺乏群众民主监督,农村集体财务制度不健全,等等。总之,归结起来,一是一些地方和部门背离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订计划、办事情不从实际出发,发展农村各项事业的要求超越了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的实际水平。二是有些干部忘记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群众观念淡薄,对农民总是给予的少,索取的多,以至侵害农民的利益。

  中央认为,农民负担重,已成为影响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如不坚决加以解决,势必妨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实现,影响基层政权的巩固,危及国家的长治久安。全党务必从政治、全局的高度看待这个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做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关于农村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正确处理新时期的农民问题,坚定不移地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坚持不懈地减轻农民负担,禁止非法负担,管理好合理负担,推动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经过努力,坚决把农民承担的村提留乡统筹费和劳务全面控制在国家规定的限额之内,严禁面向农村的乱收费、乱集资、乱涨价、乱罚款和各种摊派,取消一切加重农民负担的达标升级活动,杜绝因农民负担过重引发的严重事件和死人伤人的恶性案件,切实把不合理的农民负担减下来,并长期稳定在政策规定的范围之内。为此,党中央、国务院特作以下决定。

  一、国家的农业税收政策稳定不变。“九五”期间,对农业生产不开征新的税种,国家规定的农业税税率不再提高。任何地方无权设立税种、提高税率,非法设立的税种和擅自提高的税率一律取消。农业特产税、屠宰税必须据实征收,不得向农民下指标,不得按人头、田亩平摊。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不得重复征收。有关部门要抓紧完善农业税收稽征办法。

  二、村提留乡统筹费不超过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的政策稳定不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民实际负担村提留乡统筹费的比例还应该逐步降下来。按照公平合理负担的原则,改革完善村提留乡统筹费计提办法,收入高的多负担,收入低的少负担。将以乡农民人均纯收入为依据改为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为依据计提村提留乡统筹费。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实行农户上交的村提留乡统筹费额一定几年不变、按年度收取的办法。对从事个体工商业和私营企业的农户,由县级人民政府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合理确定村提留乡统筹费的提取比例。对受灾地区农民上交的村提留乡统筹费要适当调减。受灾严重的农户,免交全部公益金和公积金。做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统计核实工作,防止虚报多收。

  加强对村提留乡统筹费的管理和监督。村提留占提留统筹费的比例应在一半以上。除法律法规已有规定外,乡统筹费开支项目一律不得定比例。坚决纠正平调、挪用、挤占村提留乡统筹费的错误做法。要健全村提留乡统筹费的财务管理制度,村提留乡统筹费的收支要严格执行预算方案,村提留的使用情况要定期张榜公布,并允许村民查帐,乡统筹费的使用要接受专项审计。乡镇人大、集体经济组织和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强监督。

  三、农民承担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制度稳定不变。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以出劳为主,原则上不得以资代劳,各级各部门都不得向乡村下达以资代劳指标。农民自愿以资代劳的,必须由本人提出申请,经村集体经济组织批准后,可以由农民出资自己雇请劳力,也可以由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以资代劳资金,统一雇请劳力,完成本村的出工任务。不得要求把以资代劳资金上交县、乡有关部门管理。除抢险救灾、农田水利工程和法律法规已有规定外,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不得跨乡使用。

  四、严禁一切要农民出钱出物出工的达标升级活动。各级政府和部门在农村开展工作,不得违反规定要求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出钱出物出工,不得脱离农村实际定统一的标准、下统一的量化指标,也不得以检查验收和评比等形式搞变相的达标升级活动。

  五、严禁在农村搞法律规定外的任何形式的集资活动。今后,各地区、各部门均不得出台任何面向农村的集资项目。教育集资必须依照《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坚决按照自愿、量力的原则,控制数量,严格审批。不得超规定范围使用教育集资款,不得将教育集资变成经常性的集资活动,也不得以教育集资的名义乱集资。坚决禁止不切实际地搞高标准的学校建设。有关部门要抓紧共同制定教育集资的管理办法。政府及部门组织兴办的道路、电力、通讯、广播电视等建设项目,不得向农民集资。

  农民在村范围内兴办生产和公益事业所需资金,应从公积金和公益金中列支。资金不足的,可以提交村民大会讨论,经多数村民同意后,由群众自愿筹集。

  六、严禁对农民的一切乱收费、乱涨价、乱罚款。“九五”期间,停止审批一切面向农民的新的收费项目。各级各部门要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抓紧清理面向农民的各种收费。中央和地方已明令取消的项目,不得恢复,仍在执行的要坚决停止;擅自设立的收费项目,要坚决取消;偏高的收费标准,要坚决降下来。清理后的收费项目和标准,要向农民公布。要纠正只收费不服务、多收费少服务或强制性服务等错误做法。禁止在结婚登记、中小学生就学、建房和计划生育指标等审批、办理过程中向农民的一切搭车收费。禁止非法经营农业生产资料,严肃查处违反国家价格政策的乱涨价行为。禁止非法向农民罚款,取消无法律法规依据的罚款项目,坚决纠正因农民未完成种植养殖任务而处以罚款等的错误做法。

  七、严禁各种摊派行为。有关部门在农村开展保险业务和合作医疗,都必须坚持自愿量力,不得强求。不得以任何形式下达保险指标,强行要求农民投保。乡村干部不得代农民投保,中小学校也不得代办保险。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征订报刊、书籍,必须坚持自愿原则,不得强征代订,不得以回扣等不正当方式扩大发行,增加农民负担。

  八、严禁动用专政工具和手段向农民收取钱物。农民要按照国家规定,积极缴纳税金,完成农产品定购任务,承担村提留乡统筹费和劳务。凡农民应缴纳的钱物都要通过农民负担监督卡或承包合同等书面形式确定下来,明确项目和数量,由农民自觉缴纳,不得在收购农副产品时代扣代缴村提留乡统筹费。收取村提留乡统筹费要使用省级有关部门统一印制的专用票据。对未缴纳村提留乡统筹费的农户,要区别情况,做好工作。对缴纳村提留乡统筹费确有困难的,要依照有关规定,分别予以减、缓、免。对有能力缴纳而又不缴纳的,可以依照村规民约进行教育,或者按照诉讼程序依法解决。不能用解决对抗性矛盾的方式和手段来处理这类问题。不允许动用专政工具和手段向农民收取钱物;不允许到农民家里抓猪牵羊、强行收缴财物;不允许非法采取收回承包地等错误做法胁迫农民交钱交物。对非法向农民收取钱物的,农民有权拒交,有权向上级有关部门反映,有权向人民法院起诉。对农民的反映和起诉,要认真受理、不得压制。

  九、减免贫困户的税费负担。要认真贯彻中央制定的对贫困地区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对国定贫困县的特困村,经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免除农民承担的乡统筹费;对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户,免除全部村提留乡统筹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做好本辖区贫困县农民村提留乡统筹费的减免工作,落实好其他地区低收入困难户村提留乡统筹费的减免政策。县级人民政府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对享受减免政策的农户确定适当的比例,并切实执行。对因执行减、缓、免政策而减少的税费收入,不得分摊到其他农户。

  十、减轻乡镇企业的负担。加重乡镇企业负担,也就是加重农民的负担。要严格执行《乡镇企业法》的有关规定,坚决制止各种加重乡镇企业负担的行为。任何单位和部门不得向乡镇企业乱收费、乱集资、乱罚款和摊派,不得以任何形式和名义拉赞助、搞评比,增加企业的负担。乡、村干部不得在乡村集体企业乱开支。乡镇企业行政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对乡镇企业的负担进行清理,并制定监督管理的具体办法。

  十一、减少乡镇机构和人员的开支。“九五”期间,各地不再增加乡镇机构和人员编制,坚决裁减超编人员。有关部门要抓紧研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乡镇机构改革问题。村级各类组织的干部可以交叉兼职,减少补贴干部的职数。严格控制乡村代课教师数量,聘任代课教师须由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审批,乡、村不得自行聘任。

  十二、加强领导,实行减轻农民负担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各级党政领导一把手要亲自抓,负总责,一级管一级。要把减轻农民负担工作作为考核和任用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县、乡两级领导干部的一项重要指标。县、乡两级领导干部要确保在本辖区内,不出现村提留乡统筹费突破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的村;不违反中央规定出台加重农民负担的项目;不发生因农民负担引发的严重事件和恶性案件。各级有关部门尤其是中央有关部门,要带头执行中央减轻农民负担的有关政策规定,坚决维护政令统一,做到令行禁止。有关部门的领导要切实负起责任,把好关口。今后哪个地方和部门加重农民负担,就要追究那里主要领导的责任。凡因加重农民负担受到处分的干部,在规定的期限内不得提拔和重用。

  十三、加强监督检查,严肃查处加重农民负担的违法违纪行为。要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机构的建设,充实力量,强化职能。各级党委和政府每年都要组织两次农民负担执法检查,并将检查情况逐级上报,上级党委和政府要将有关情况及时予以通报。各级有关部门要针对农民反映的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治理。要发挥人大、政协的监督作用,加强群众的民主监督和舆论监督。要严肃处理各种加重农民负担的行为。对违反规定的,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依照党纪政纪追究责任;对非法向农民收取钱物的,农业、财政、计划、物价等部门要依照有关规定责成其如数退还,有关部门可视情况依法给予经济处罚;对造成严重后果、触犯刑律的,司法部门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凡因加重农民负担,引发严重事件和死人伤人恶性案件的,要追究乡、村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凡涉及地、县领导责任的,要依照有关规定追究地、县党政主要领导的责任,以吸取教训;连续发生严重事件和死人伤人恶性案件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政主要领导同志要向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书面检查;对瞒案、压案、报而不查或打击报复举报人的,一经发现,要从严处理。要加快农民负担监督管理的立法工作。

  以上十三条,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认真贯彻执行,逐项逐条落到实处,决不允许出现任何梗阻现象,决不允许在执行中走样。以前的文件规定凡与本决定不符合的,均以本决定为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政府,对上述决定的传达贯彻要作出专门部署,首先向县以上党政机关干部传达,然后由各县(市、区)党委、政府组织乡、村干部学习,逐级搞好培训,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在此基础上,于春节后用一个月时间将决定内容同广大农民群众见面,并反复宣传,做到家喻户晓。

  减轻农民负担是一项十分紧迫的政治任务,做好这项工作,关键在干部。各级干部特别是广大基层干部为农村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做了大量的艰苦的工作,主流是好的。中央希望,各级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都必须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时刻把农民的利益放在心上;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办好农村的事情;必须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法,善于做好新时期的农民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认真做到:要努力给农民更多的经济实惠,不要与民争利;要保障农民的个人财产和合法收入不受侵犯,不要乱向农民伸手;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不要剥夺农民的民主权利;要量力而行地办好农村各项事业,不要急于求成;要区别情况分类指导农村工作,不要不切实际地向下压指标、搞“一刀切”;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帮助农民发展经济上,不要只想着向农民要这要那;要把对上级负责和对农民负责统一起来,不要把两者对立起来;要教育和引导农民自觉履行应尽的义务,不要放弃领导应有的责任;要严格执行政策,耐心细致地做好群众工作,不要用强迫命令和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农民;要说真话、办实事,不要搞形式主义,弄虚作假。

  减轻农民负担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从根本上解决好农民负担问题,必须坚持深化改革。对有的地方进行的负担分流和一些粮食主产区进行的税费改革探索,可以继续试验。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努力增加农民收入,要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增强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和兴办公益事业的实力,解决好“有钱办事”的问题。坚持依靠农民群众进行民主监督,规范政府行为,依法管理农民负担。要规范农村财务制度,加强财务管理。

  减轻农民负担,事关重大,任务艰巨。中央号召,全党同志务必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讲政治,讲纪律,统一思想,步调一致,切实做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为实现新时期的宏伟目标,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而努力奋斗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1996-12-30
文号:中发[1996]13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国税函[1998]320号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北京松下彩色显像管有限公司 支付技术提成费征免进口环节增值税问题的函

海关总署:

  近接北京市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关于北京海关对北京松下彩色显像管有限公司技术提成费征收进口环节关税、增值税有关问题的报告》(京经贸资字[1997]959号),反映北京松下彩色显像管有限公司进口环节的有关税收问题。经研究,我局意见如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法规,增值税进口环节只对货物即有形动产征税。北京松下彩色显像管有限公司支付的技术提成费,属于无形资产范畴,不是有形动产,因此,不征收增值税。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第一条及其实施细则第七条的法规,所转让的无形资产在中国境内使用的,属于在中国境内转让无形资产,应当缴纳营业税。最近,我局又以《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外国企业向境内转让无形资产取得收入征收营业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8]4号)明确了外国企业向境内转让无形资产应当征收营业税。

  从以上增值税、营业税条例及实施细则对上述两税征税范围的划分看,对北京松下彩色显像管有限公司支付的技术提成费应征收营业税,不征收进口增值税。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1998-05-27
文号:国税函[1998]320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人发[1996]82号 人事部关于国家公务员纪律惩戒有关问题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事(人事劳动)厅(局),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人事(干部)部门:

  最近,各地、各部门反映,在执行《国家公务员暂行务例》有关纪律惩戒规定中,遇到一些难于把握的具体问题,询问解决办法。经研究,对有关问题提出如下处理意见:

  一、关于行政处分问题

  (一)对于违反纪律的国家公务员,应当根据其错误性质,情节轻重,危害大小,区别情况作出处理:

  1、违纪情节轻微且未造成不良后果的,给予批评教育,免予行政处分;

  2、违纪情节较重给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一定损失或不良后果的,给予记大过以下处分;

  3、违纪情节严重给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重大损失或严重后果的,给予降级以上处分;

  4、对触犯刑律,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二)国家公务员在执行公务中违反纪律造成严重后果,主管领导负有责任的,在给予当事人行政处分的同时,应追究主管领导的责任,必要时可给予撤职以下行政处分。

  (三)给予国家公务员降级处分,一般降低一个级别。如果本人级别为十五级的,可给予记大过处分。

  (四)给予国家公务员撤职处分,在撤销原职务的同时降低级别和职务工资。撤职后按降低一级以上职务另行确定职务。根据新任职务确定相应的级别和职务工资挡次。

  本人职务为办事员的,可给予降级处分。

  (五)给予国家公务员开除处分,自处分之日起,解除其与国家行政机关的人事行政关系。

  (六)国家行政机关发现国家公务员有违纪行为,应当从立案之日起的半年以内给予处理。情节复杂或者有其他特殊原因的,最迟不得超过一年。

  (七)国家公务员违法违纪,已由司法机关查处的,待司法机关作出处理结果后,国家行政机关再作出相应的行政处理;国家行政机关先行调查认为需要移送司法机关的,必要时也可以先作出行政处理。

  二、关于处分的变更与解除问题

  (一)国家行政机关给予国家公务员不当或者错误的行政处分,应当予以减轻、撤销或者加重处分。

  (二)国家公务员受到开除以外的行政处分后改正错误的,按下列期限由原批准处分的机关(原批准处分的机关撤销或合并的,由继承其行政职能的机关或上级机关)予以解除:

  1、警告处分满半年;

  2、记过、记大过、降级处分满一年;

  3、撤职处分满两年。

  (三)国家公务员在受处分期间有特殊贡献的,可以提前解除处分。对于在处分期限内没有改正错误的,可以适当延长解除处分的期限,延长解除处分期限后,还未改正错误的,予以加重处分。

  (四)解除处分的程序为:

  1、所在单位提出解除处分的意见。

  2、原批准机关作出解除处分的决定,将解除处分的决定存入本人档案,并以书面形式通知有关部门和受处分的国家公务员本人。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1996-11-12
文号:人发[1996]82号 人事部关于国家公务员纪律惩戒有关问题的通知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财工字[1996]341号 财政部关于做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入库级次确认工作的通知

失效提示:依据财政部令第34号 财政部关于公布废止和失效的财政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目录(第九批)的决定,自2006年3月30日起,本法规全文废止。

财政部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分金库:

  为了便于各地贯彻执行《关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有关预算管理问题的通知》(财预字[1996]200号)(以下简称《通知》),现就做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入库级次确认工作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财政部驻各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机构和各级财政部门必须按照《通知》的规定,做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入库级次的确认工作,及时向税务部门和国库提供企业所得税入库级次通知单,作为税务部门解缴企业所得税入库级次的依据。

  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入库级次根据国务院和财政部的有关规定确认,具体分工如下:

  1.海上石油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金融保险企业,中央单独与外商举办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由财政部驻各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机构审查确认,并通知税务部门和国库;

  2.中央和地方共同与外商举办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由财政部驻各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机构和地方财政部门共同审查确认,并通知税务部门和国库;

  3.地方单独与外商举办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以及外资企业、外国企业(不包括海上石油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金融保险企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确定的主管财政部门审查确认,并通知税务部门和国库。

  4.如执行中发现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入库级次确认有误的,应立即纠正,由确认单位重新确认,并通知税务部门和国库。

  各级税务部门必须按照财政部驻各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机构和地方财政部门提供的入库级次,将企业所得税及时准确地解缴入库,不得混库。如发现各类混库问题,应就地及时予以调库。个别因特殊情况无法就地更正的问题,按财政部《关于改进中央预算收入对帐办法的通知》(财监字[1995]87号)中有关规定,由财政部通过财政结算扣回。财政部驻各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机构、地方各级财政部门、税务部门和国库要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入库级次的确认和解缴工作。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1996-10-22
文号:财工字[1996]341号
时效性:全文失效

法规财税政字[1998]117号 财政部对九届全国人大 一次会议第2709号建议的答复

马大谋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征收行业收入调节税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1993年10月,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四次会议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将我国对个人所得课税的三个税收法律、法规即1980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1986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暂行条例》和1987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收入调节税暂行条例》进行了修改和合并,统一了对个人所得课税的制度。因此,目前我国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的税种主要是个人所得税。

  二、修订后的个人所得税法及其政策法规,已经体现了调节过高收入,缓解分配不公的精神,如对个人取得的工资薪金所得,适用5-45%的九级超额累进税率征收个人所得税;对个人取得的生产经营所得和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适用5-35%的五级超额累进税率征收个人所得税;对劳务报酬所得一次收入畸高的,加成征收个人所得税,即对应纳税所得额超过20000元至5000 0元的部分,依照税法法规20%的税率计算应纳税额后再按照应纳税额加征五成,超过50000元的部分加征十成。

  三、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1993年10月修订后的个人所得税法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矛盾和问题:(1)按应税项目分类征收个人所得税,不能就纳税人全年各项所得综合计算征税,难以体现公平税负、合理负担的原则;(2)对不同应税项目和不同收入来源的所得采取不同的税率和扣除办法,容易造成纳税人分解收入,多次扣除费用,存在较多的逃税避税漏洞;(3)现行税法没有法规取得的所得的个人都有申报所得的义务,纳税人不申报、不纳税,承担法律责任不明确;(4)税法对不按法规履行扣缴义务的单位和个应负的法律责任法规不明确,达不到源泉控管的目的。上述问题的存在,影响了个人所得税调节个人收入分配作用的充分发挥。因此,根据党中央和国务院的统一安排和部署,有关部门自1995年开始,就已着手研究进一步完善个人所得税的方案,将现行的分类征税办法改为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征税办法,并强化征管,适当加大对高收入者的调控力度。这些改革方案,现已上报国务院,方案的基本思路,也体现了您在1997年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所提建议的精神。

  由于将现行的分类征税办法改为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征税办法,既涉及税收政策的调整,也要求对征管制度进行改革,更需要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这一改革方案何时实施,一是要根据其他各项配套改革措施进展情况,特别是征管手段的改进情况来确定;二是要通过国务院和全国人大,完成立法程序。

  四、关于您再次提出应对高收入行业征收一道个人收入调节税的问题,我们认为,不宜开征此税。其理由:一是目前个人所得税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征收管理不到位,再增设税种或增加税负达不到目的;二是该税种的纳税人、征税对象、计税依据都与现行的个人所得税相重复,不符合统一税政、公平税负、规范税制的基本原则,与建立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税收体系不相一致。因此,不宜在目前个人所得税的基础上,再对个别行业的纳税人,征收一道行业调节税。

  五、调节个人收入分配,个人所得税虽然能起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收入差距悬殊的问题。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切实加强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特别是加在对高收入行业个人所得税的征管力度,力求应收尽收,同时,加快对现行个人所得税制的改革和完善步伐,充分发挥个人所得税调节个收入分配的作用;但另一方面也要在分配源头上,加强宏观调控,理顺分配关系,通过各种行政手段,法律手段解决高收入行业滥发钱物,分配失控问题。

  感谢您对税收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多提宝贵意见。

    联系单位及电话:财政部税政司68552558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1998-05-27
文号:财税政字[1998]117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财预字[1996]200号 财政部关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有关预算管理问题的通知

失效提示:依据财政部令第16号 财政部关于公布废止和失效的财政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目录(第八批)的决定,本法规全文废止。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分金库,财政部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

  为了有利于分税制财玫管理体制的顺利实施,保证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及时准确缴库,根据我部历年的有关规定,经与国家税务总局研究,现对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有关预算管理问题明确如下:

  一、关于预算科目:

  对1996年国家预算收入第16款“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所属的“项”级科目重新予以设置的“项”级科目为;第1项‘外商投资和外国海上石油企业所得税”;第2项“外商投资和外国金融保险企业所得税”;第3项“一般中央合资合作企业所得税’,第4项“一般地方合资合作企业所得税”;第5项“一般中央和地方合资合作企业所得税”:第6项“一般外资企业所得税”;第7项“一般外国企业所得税”。

  二,关于缴库办法及预算级次

  1、外商投资(包括中外合资经营。中外合作经营、外资,下同)海上石油企业和外国海上石油企业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全部作为中央预算收入,用“税收缴款书”以“外商投资和外国海上石油企业所得税”“项”级科目,就地缴入中央国库。

  2、外商投资金融保险企业和外国金融保险企业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全部作为中央预算收入,用“税收缴款书”以“外商投资和外国金融保险企业所得税”“项”级科目,就地缴入中央国库。

  3、中央所属企事业单位与外商组成的除海上石油、金融保险以外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全部作为中央预算收入,用“税收缴款书”以“一般中央合资合作企业所得税”“项”级科目,就地缴入中央国库。

  4、地方所属企事业单位与外商组成的除海上石油、金融保险以外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全部作为地方预算收入,用“税收缴款书”以“一般地方合资合作企业所得税”“项”级科目,缴入地方国库。

  5、中央所属企事业单位和地方所属企事业单位联合与外商组成的除海上石油、。金融保险以外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缴纳的企业所得税,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享,分别作为中央预算收入和地方预算收入,分别填开“税收缴款书”,以“一般中央和地方合资合作企业所得税”“项”级科目,分别就地缴入中央国库和地方国库。

  中央预算收入与地方预算收入的具体计算方法为:中央预算收入按中央企事业单位投资(或分利比例,下同)占中央企事业单位与地方企事业单位投资之和的百分比计算;地方预算收入按地方企事业单位投资占中央企事业单位与地方企事业单位投资之和的百分比计算。外商投资部分不计入中央或地方分享税收的计算比例。

  6、除海上石油,金融保险以外的外商独资企业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全部作为地方预算收入,用“税收缴款书”以“一般外资企业所得税”“项”级科目,缴入地方国库。

  7、除海上石油、金融保险以外的外国企业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全部作为地方预算收入,用“税收缴款书”以“一般外国企业所得税”“项”级科目,缴入地方国库。

  8、本条第4、5款规定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凡涉及到两个以上省、自治区、直辖市(含计划单列城市)所属企事业单位联合组成的,其“一般地方合资合作企业所得税”和属于地方分享预算收入部分的“一般中央和地方合资合作企业所得税”,按属地原则就地缴入地方国库。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城市内各市,县之间有关上述企业所得税收入归属问题,由上述企业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城市人民政府确定。

  三、上述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中有关方面的投资比例、规定的分利比例和所得税分享比例,由财政部驻各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机构和地方财政部门共同审核确认后向税务部门提供,作为税务部门办理缴库的依据。

  四、财政部驻各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机构,应加强对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缴纳所得税的入库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如发现有应缴中央收入混入地方库,或者应缴地方收入混入中央库的,应及时通知有关方面进行调库,予以纠正。

  五、本通知自1996年1月1日起执行。以前下发的有关规定与本通知精神不符的,以本通知为准。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1996-05-24
文号:财预字[1996]200号
时效性:全文失效

法规财工字[1996]85号 财政部关于财政部驻各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机构对外商投资企业实施财政监督和财务管理的具体规定和通知

失效提示:依据财法字[1999]57号 财政部关于公布废止和失效的财政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目录(第七批)的通知,本法规全文废止。

财政部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

  为了便于财政部驻各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机构(以下简称专员办事机构)指导督促中央部门及其所属企、事业单位举办的外商投资企业依法经营、依法纳税、依法建帐、依法理财,帮助企业进一步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现就专员办事机构监督外商投资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等有关事项规定如下:

  一、办理外商投资企业中方财产转移申报手续和财政登记

  根据[91]财工字第519号文件关于中方投资者在合营项目批准后,须到财政部门办理中方财产转移申报手续的规定,各地专员办事机构按文件规定具体办理中方财产转移申报手续,并督促企业进行相应的财会处理,年度终了后3个月内统一汇总后报财政部备案。

  根据财工字[1995]223号文件关于外商投资企业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后,须持企业设立的批准证书、营业执照、合同、章程、中方财产转移证明等文件或变更文件的复印件,在30日内到主管财政机关进行财政登记的规定,各地专员办事机构负责办理外商投资企业的财政登记,并按有关规定向财政部报送企业财政登记表及有关资料。

  二、督促并指导外商投资企业建立内部财务管理制度

  根据国家有关外商投资企业的内部财务与会计制度,应根据中国有关法律和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加以制定的规定,各地专员办事机构负责指导企业健全内部财务管理机构,配备好财会人员,督促企业按财政部“关于颁发外商投资企业建立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指导意见通知”及其它有关规定,建立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对企业上报备案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各专员办事机构要认真进行审查,发现有违反国家法律规定的,要向企业提出更正意见,促进企业内部管理科学化、合法化。

  三、对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解缴及返还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根据财预字[1991]135号文件规定,各地专员办事机构负责核查外商投资企业是否及时足额上缴所得税,有无遗漏;核对企业上缴的所得税是否按规定级次入库,有无混库,发现混库的问题,应就地及时予以调库,个别因特殊情况无法就地更正的问题,按财监字[1995]87号文件有关规定,报财政部通过财政结算扣回,防止中央财政收入流失。

  四、对外商投资企业场地使用费负责征收管理

  按财工字[1996]23号文件规定,负责征收外商投资企业上缴中央的场地使用费,对中央企、事业单位与地方企业共同参与投资的外商投资企业缴纳的场地使用费,按出资比例审核后就地划拨中央金库和地方金库,并于年度终了3个月内将场地使用费收缴情况汇总后上报财政部。

  五、对外商投资企业有关会计事项进行监督检查

  根据国家有关外商投资企业应向同级财政部门和企业主管部门报送报表的规定,年度会计报表应在规定时间内连同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的查帐报告一并报当地专员办事机构。为了保证财务会计数据的真实合法,报表及时上报,各地专员办事机构有权对外商投资企业执行国家有关财务会计制度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检查人员进行检查时,须持有主管财政机关签发的《公务证》,并负责对企业提供的资料保密。查出的违纪问题,按财政部财监字[1996]17号文件和有关财务制度规定就地处理,并将财政监督检查结论和处理决定抄报财政部工交司、监督司。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1996-05-07
文号:财工字[1996]85号
时效性:全文失效

法规财税政字[1998]143号 财政部对政协九届全国委员会 第一次会议第2391号提案的答复

蔡继明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把再就业工程与扶贫攻坚任务结合起来”的提案收悉,现就涉及财政方面的问题答复如下:  

  关于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减免问题,《农业税条例》法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还有困难的革命老根据地;生产落后、生活困难的少数民族地区;交通不便、生产落后和农民生活困难的贫瘠山区;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决定,可以减征农业税。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对农业特产收入征收农业税的法规》,其中已明确对革命老根据地、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及其他地区温饱尚未解决的贫困农户,纳税确有困难的,准予免税。农业特产税的减税、免税,由纳税人提出申请,经县(市)财政机关审核,报上级财政机关批准执行。

  关于对贫困地区企业免征所得税。1994年统一内资企业所得税时,国家已经对贫困地区的企业所得税给予减免税优惠,按照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优惠政策的通知》法规,在国家确定的贫困地区新办的企业,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后,可减征免征所得税三年。这项政策国家未作改变,仍在继续执行。

  感谢您对再就业及财税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多提宝贵意见。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1998-05-26
文号:财税政字[1998]143号
时效性:全文失效

法规财监字[1996]17号 财政部关于印发修订后的《财政监察专员办事机构工作暂行规定》的通知

失效提示:依据财政部令2008年第48号 财政部关于公布废止和失效的财政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目录(第十批)的决定,本法规全文废止。

财政部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

  为了进一步适应强化中央财政监督和加强法制建设的需要,我部对《财政监察专员办事机构工作暂行规定》(财监字[1995]1号)作了修订。现将修订后的《财政监察专员办事机构工作暂行规定》印发施行。

  附件:


财政监察专员办事机构工作暂行规定


  第一条 根据国务院批准的《财政部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方案》有关规定和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财政部财政监察专员办事机构有关问题的批复》,为切实履行中央财政监督职责,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财政监督运行机制,规范财政监察专员办事机构的工作行为,强化机构管理,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财政部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西藏)和计划单列市设立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全称为:财政部驻××省(自治区、市)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以下简称专员办事处);专员办事处报经财政部批准后在市(地)设立办事组,全称为:财政部驻××省(自治区)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组〔以下简称市(地)办事组〕。

  专员办事处和市(地)办事组统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机构。

  第三条 财政监察专员办事机构的业务、人事、财务由财政部垂直领导,并实行分级管理办法。

  (一)各专员办事处的工作由财政部管理;市(地)办事组由专员办事处管理,必要时财政部可直接要求市(地)办事组完成某项任务或汇报专项工作。

  (二)各专员办事处的行政领导由财政部考核任免;其他处长级干部由专员办事处考核提名,报财政部任免;主任科员以下干部的考核任免工作由专员办事处负责,其中主任科员的任免报财政部备案。

  财政监察专员办事机构干部管理工作,按国家公务员条例执行。

  (三)财政监察专员办事机构人员编制由财政部核定下达;专员办事处内部处室及市(地)办事组设置由财政部审批。

  (四)财政监察专员办事机构经费由财政部核拨。办事处每年应向财政部编报经费预算和决算。

  第四条 财政监察专员办事机构是财政部派驻各地履行中央财政监督和某些管理职能的机构。其主要职责任务是:

  (一)监督检查各地区、有关部门和单位执行国家财税法律、行政法规和政策的情况,维护财税秩序;反映国家预算执行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以及与中央财政有关的经济信息;

  (二)监缴中央财政非税收性专项收入;

  (三)根据财政部部署对有关单位申报中央财政专项支出资金情况就地进行初审核证,并对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对国家基本建设投资使用情况及中央有关部门、企业自收自支的国家预算外建设基金的征集、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四)根据财政部部署和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的要求,承担中央企(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和国家股权收益分配等监督工作;

  (五)就地审查稽核某些中央财政收入的减免、退库事项,并根据财政部授权就地办理某些收入退库的核批事宜;

  (六)对集中向中央财政解缴税利的行业及分支机构的税利解缴情况进行稽核监督;

  (七)对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工作中涉及执行财政、税务、财务、会计、法律、行政法规的合法性、公正性进行监督;

  (八)审批财政部授权的有关财务事项,承担财政部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五条 财政监察专员办事机构为履行本规定第四条所列各项职责,有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要求当地有关部门和单位按规定提供与财政收支或财务收支有关的各项报表、资料及其他有关情况,并实施监督检查。

  (一)有权要求承担中央预算收入缴纳义务的部门和单位按规定报送反映缴纳中央预算收入情况及能够据以核实该情况的各项资料;

  (二)有权要求中央企业按规定报送财务报告和国有资产变更情况,以及政府审计机关和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出具的与财务收支、国有资产变更有关的审计决定和审计报告;

  (三)有权要求有关部门和单位报送申报、使用中央预算安排的国家重要商品储备费用、科技三项费用、扶持生产和文教事业发展等专项支出资金、中央财政基本建设投资的有关资料及决算报告,以及申请退付中央预算收入的有关资料;

  (四)有权要求当地财政机关提供与办理中央财政年度结算事项和调整财政收支基数有关的情况和资料,以及涉及财政、税收、财务、国有资产管理等问题的地方性法规和决定;

  (五)有权要求中央预算收入征收机关和国库提供中央预算收入征收、退付和收纳、报解情况,有权要求其配合核查和纠正中央预算收入征收、退付和收纳、报解中存在的问题;

  (六)有权要求设立预算收入过渡性帐户的有关执法机关报送收存和解缴中央预算收入的情况;

  (七)有权要求有关部门和单位提供与开展中央财政监督有关的其他资料或情况。

  (八)有权检查被监督单位的会计凭证、会计帐簿、会计报表以及与财政收支有关的其他资料;有权就财政监督事项的有关问题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进行调查、取证。

  第六条 财政监察专员办事机构发现被监督单位正在进行的违反国家财税法律、行政法规的行为,应予以制止。对被监督单位已经发生的违反国家财税法律、行政法规的问题,应依法责成其纠正,并依照《国务院关于违反财政法规处罚的暂行规定》及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实施处罚。

  (一)对被监督单位偷漏应上缴的预算收入或骗取、挪用中央预算支出资金和骗取退付中央预算收入的,应责令其立即补交应上缴的中央预算收入,归还骗取、挪用的中央预算支出资金和已退付的中央预算收入,并依法实施处罚;被监督单位在规定期限内拒不执行的,应商请该单位开户银行予以扣款;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有关执法机关未经国务院或财政部批准擅自设立预算收入过渡性帐户的,应责令其撤消;

  (二)对中央预算收入征收机关越权减免或不征、少征中央预算收入的,应通知其自行撤销越权作出的决定,并补征应征的中央预算收入;拒不撤销的,由专员办事处向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报告情况;

  (三)对审计机关作出的审计决定未依法向被审计单位追缴被偷漏的中央预算收入和被骗取、挪用的中央预算支出资金的,可向该审计机关反映并提出建议,对审计机关作出的答复或者处理仍有不同意见的,可向财政部和审计署报告情况。

  (四)对国库将中央预算收入错划地方金库或将地方预算收入错划中央金库的,应通知其予以更正;拒不更正或情节严重的,由专员办事处向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报告情况。

  (五)对与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影响中央预算收入或增加中央预算支出的地方性法规,专员办事处应向财政部报告;

  (六)对严重违反国家财税法律、行政法规的单位,财政监察专员办事机构认为对主要责任人员应给予行政处分的,应向该单位的上级机关、监察机关提出给予行政处分的建议。

  第七条 为加强对某些应追回财政资金入库情况的监督,各省级专员办事处可在银行开设一个过渡存款户,用于暂时收存和统一解缴以下款项:

  (一)财政监督工作中查出并依法向被监督单位追还的被虚报、骗取或挪用的财政资金,及依法处以的罚款;

  (二)财政部规定的其他应通过该过渡户组织入库的中央预算收入。

  第八条 被监督单位在向专员办事处上缴第七条所列款项时,应注明资金的性质和所适用的预算科目。

  专员办事处收到上述款项后,必须于3天之内向当地中央金库办理缴库,不得以任何理由占压、挪用。

  专员办事处收到上述款项后使用“一般缴款书”办理缴库。“一般缴款书”中的“财政机关”栏填写“财政部”,“预算级次”栏填写“中央级”;属于补缴预算收入及其罚款的,按该项预算收入所适用的预算科目缴库;属于追还已支出的预算资金、已退付的预算收入及其罚款的,用“其他杂项收入”科目缴库。

  第九条 财政监察专员办事机构对被监督单位实施年度财务决算审查和日常重点检查,按以下程序执行:

  (一)按财政监督检查事项组成检查组,并于实施监督检查3日前向被监督单位送达“财政监督检查通知书”;

  “财政监督检查通知书”应包括监督检查事项、开展监督检查工作的具体时间、工作组人员姓名等内容;

  (二)检查组对有关事项实施监督检查后,应起草财政监督检查工作报告,请被监督检查单位签署意见后报派出工作组的财政监察专员办事机构;

  (三)财政监察专员办事机构对财政监督检查工作报告进行审查,向被监督检查单位作出《财政监督检查结论和处理决定》,依法对违反财政法规行为提出处理、处罚意见;

  (四)按规定程序和权限处理被监督单位对《财政监督检查结论和处理决定》有异议的事宜;

  (五)将案卷材料存档备查。

  第十条 财政监察专员办事机构监缴中央财政非税收性专项收入,以及对被监督单位申报和使用中央财政专项支出资金等事项,按月或按季实施经常性、连续性核证、审查,其工作程序按财政部有关专项规定执行。

  第十一条 财政监察专员办事机构要求有关单位补交预算收入、退还财政资金、停止违反国家财税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行为、协助扣缴应缴中央财政的款项,以及向被监督单位的上级机关、监察机关提出对主要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建议,应制发相应公文。

  第十二条 被监督检查单位对专员办事处作出的《财政监督检查结论和处理决定》或其他有关补交预算收入、缴还预算支出资金等决定如有异议,可按《行政复议条例》和财政部关于《财政部门贯彻实施<行政复议条例>的若干规定》([91]财法字第010号)向财政部申请复议;被监督检查单位对市(地)办事组作出的《财政监督检查结论和处理决定》或其他有关补交预算收入、退还财政资金等决定如有异议,在收到该决定的规定期限内向专员办事处申请复议。复议期间,原决定照常执行。

  第十三条 专员办事处应根据财政部有关工作要求制定本处年度工作计划和季度工作计划,并分别于本年度、季度开始后30日和10日内报财政部;年度结束后要认真总结经验,找出差距,拟定改进工作的措施,并于下年1月30日前将年度工作总结报财政部。

  第十四条 财政监察专员办事机构应随时向财政部报告以下事宜:

  (一)国家预算执行中的重要情况和问题,与中央财政有关的重要经济信息;

  (二)财政监督中发现的严重违反国家财税法律、行政法规的典型案例;

  (三)完善财税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四)办事处(组)重要工作动态、工作成果和工作经验;

  (五)办事处(组)工作人员发生的严重违法违纪问题;

  (六)其他重要情况。

  第十五条 财政监察专员办事机构向上级机关报告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及其他事宜,必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报送及时。

  第十六条 财政监察专员办事机构必须认真履行职责,严格执法,正确行使工作权限。财政监察专员办事机构工作人员如有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构成犯罪的,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不构成犯罪的,应按规定给予行政处分。

  第十七条 财政监察专员办事机构不得以任何理由超越财政部赋予的财务审批权限开任何减收增支的口子。违反有关规定,造成中央财政减收增支或国有资产流失的,应按《国务院关于违反财政法规处罚的暂行规定》进行处罚。

  第十八条 财政监察专员办事机构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有关保密的规定,保守国家秘密和被监督单位的商业秘密,依法管理涉密资料。

  第十九条 财政监察专员办事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国务院和财政部有关廉政建设的各项规定和其他各项工作纪律;不得从事任何商业活动,不得从事第二职业。

  第二十条 财政监察专员办事机构要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并认真贯彻执行。其中财政监察专员办事机构工作规则、人事管理制度、干部奖惩办法、廉政建设的规定、文书立卷和档案管理制度、保密规定、印章管理办法、经费管理办法、财物管理办法等基本管理制度由财政部根据有关规定制发;各专员办事处可以根据财政部的有关规定,结合各自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细则,报财政部备案,并认真组织落实。其他管理制度由各省办事处制定,报财政部备案。

  第二十一条 财政监察专员办事机构业务工作实行属地原则。除财政部抽调干部跨省开展监督检查或调查外,各专员办事处原则上不直接到外省开展业务工作,需在外省办理的工作事宜,委托所在地专员办事处办理;因特殊情况必须直接派员到外省开展工作的,须报经财政部同意后方可进行。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1996-02-18
文号:财监字[1996]17号
时效性:全文失效

法规国发[1996]13号 国务院关于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以下简称行政处罚法)将于1996年10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一件大事,对于规范行政机关行为、促进依法行政、改进行政管理工作、加强廉政建设、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对于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都有重要意义。保证行政处罚法全面、正确地实施并以此促进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严格依法行政,是各级行政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责,也是政府法制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门对行政处罚法的施行要予以高度重视,切实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为此,特作如下通知:

  一、认真学习行政处罚法,充分认识实施行政处罚法对行政机关产生的影响。

  行政处罚法是规范政府行为的一部重要法律,与行政机关的关系重大,其所确立的行政处罚设定权制度、实施行政处罚的主体资格制度、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听证制度、罚款决定与罚款收缴相分离制度、政府对行政处罚的监督制度等,是对现行行政处罚制度的重大改革,对改革政府机构、转变政府职能和加强政府法制建设都将产生深远影响。各级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以积极的态度认真学习行政处罚法,充分认识实施行政处罚法的重要意义。各地方、各部门要本着学用结合的原则,抓紧对行政执法人员的培训,使行政执法人员掌握行政处罚法的规定。政府法制工作机构要在本级政府或者本部门的统一领导下,具体组织本地方、本部门的培训工作。同时,各地方、各部门要利用宣传舆论工具,采取生动有效的形式,向人民群众宣传行政处罚法,形成学法、知法、守法和人民群众依法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舆论和环境。

  二、抓紧做好规章的修订工作。根据行政处罚法的规定,行政处罚只能由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设定,其他规范性文件不得设定行政处罚;规章只能设定警告或者一定数量的罚款;对违法行为行政处罚的依据。据此,现行许多规章都要依照行政处罚法的规定予以修改或者废止,许多规范性文件设定的行政处罚将要失去效力。各地方、各部门要从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和尊严的高度,抓紧清理规章,对确实需要制定行政法规或者地方性法规的,要抓紧总结经验,依法上升为行政法规或者地方性法规;对规章中个别行政处罚条款超过行政处罚法规定而行政管理又需要的,应当报经国务院批准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常委会批准。其他规范性文件设定的行政处罚,自行政处罚法施行之日起,一律无效。

  修订规章的工作要在1997年12月31日前完成。在这之前,现行规章已规定的行政处罚仍然有效。但是,行政处罚法施行后制定的规章新设定行政处罚,必须依照行政处罚法的规定执行。国务院各部门制定的规章对非经营活动中的违法行为设定罚款不得超过1000元;对经营活动中的违法行为,有违法所得的,设定罚款不得超过违法所得的3倍,但是最高不得超过30000元,没有违法所得的,设定罚款不得超过10000元;超过上述限额的,应当报国务院批准。地方政府规章设定罚款的限额,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常委会规定,可以不受上述规定的限制。

  三、依法清理行政执法机构,高度重视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根据行政处罚法规定,行政处罚原则上只能由行政机关实施,非行政机关的企业、事业单位未经法律、法规授权,不得行使行政处罚权;没有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明确规定,行政机关不得委托事业组织实施行政处罚。各地方、各部门对这一规定要高度重视,抓紧清理现行各类行政执法机构,凡是行政机关内设机构以自己名义实施行政处罚的,或者法律、法规以外的其他规范性文件授权组织实施行政处罚的,或者没有法律、法规、规章依据行政机关自行委托组织实施行政处罚的,都要尽快予以纠正。今后,各地方、各部门设立新的执法机构,必须符合法定条件,哪个地方、哪个部门出现不符合法定条件的机关或者组织实施行政处罚的情况,要追究哪个地方或者部门领导的责任。

  当前,行政执法队伍中,有些人员的素质不高,有的以权谋私,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有的甚至贪赃枉法,走上了犯罪道路;有的地方、部门聘用合同工、临时工从事执法工作,经费和其他保障条件又不具备,导致执法人员的整体素质下降,影响政府形象。各地方、各部门对此必须引起高度注意,把建立高效、廉洁的执法队伍,作为贯彻实施行政处罚法、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的关键工作来抓,切实抓出成效。要对执法人员加强党性教育、法制教育,使其增强工作责任心和依法办事的自觉性;加强对执法人员的资格、证件和着装管理,停止合同工、临时工从事行政处罚工作。

  四、加强对行政处罚的监督工作。行政处罚法明确规定,行政机关应当建立、健全对行政处罚的监督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行政处罚的监督检查。各地方、各部门要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落实这一规定,建立和健全规范性文件、重大行政处罚的备案制度以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行政处罚的申诉和检举制度、行政处罚决定制度、行政处罚统计制度等。同时,要严格执行规章备案制度和行政复议条例,及时纠正违法设定和实施行政处罚的行为。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加强对行政处罚的监督检查,是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政府对其所属各部门行使监督权的重要形式,也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责任。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把对行政处罚的监督检查作为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切实抓紧、抓好,务必抓出成效。要把行政处罚的设定权、实施行政处罚的主体资格、当场处罚、罚款决定与罚款收缴的分离等制度的执行情况作为重点进行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采取有力措施,坚决予以纠正。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的法制工作机构要根据本级政府或者本部门的统一部署,具体组织、承担对行政处罚的监督检查工作。

  五、积极探索建立有利于提高行政执法的权威和效率的行政执法体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认真做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试点工作,结合本地方实际提出调整行政处罚权的意见,报国务院批准后施行;国务院各部门要认真研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行政执法体制,支持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做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各地方、各部门都要认真执行听证制度、调查取证与处罚决定分开制度、罚款决定与罚款收缴分离制度,要根据行政处罚法的规定确定听证的范围,明确主持听证的人员,制定听证规则;确定行政机关内部比较超脱的机构对调查结果进行初步审查;改革行政执法机关经费管理体制,改变行政处罚与行政执法机关及其执法人员的利益直接挂钩的做法。

  六、以贯彻实施行政处罚法为契机,把政府法制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经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这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对政府法制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都要充分认识做好新时期政府法制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加强对政府法制工作的领导,把加强政府法制建设真正提到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列入重要议程。当前,要通过实施行政处罚法,使政府的立法工作、执法工作和执法监督工作等再上一个新台阶,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

  加强政府法制工作,实施行政处罚法,必须有一支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较高的政府法制工作专业队伍。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都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政府法制工作机构,使政府法制工作机构的设置和人员配备同本地区、本部门的政府法制工作任务相适应,为他们开展工作创造必要条件,充分发挥他们在政府工作中的参谋、助手作用。

  各地方、各部门接到本通知后,要结合本地方、本部门的实际情况,认真研究、落实。有关重要情况和问题及时告之国务院法制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一九九六年四月十五日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1996-04-15
文号:国发[1996]13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财预字[1996]70号 财政部 中国人民银行 国家计划委员会 国家税务总局 海关总署关于印发《特定区域自用物资进口税收返还管理办法》的通知

失效提示:依据财税[2001]68号 财政部关于停止执行有关进口税收优惠政策文件的通知,本法规自2001年1月1日废止。

  现将《特定区域自用物资进口税收返还管理办法》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特定区域自用物资进口税收返还管理办法《国务院关于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进口自用物资税收返还问题的通知》(国函[1995]135号)确定对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苏州工业园区(以下简称“特定区域”)进口自用物资交纳的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在国家核定的额度内,实行先征后返、5年过渡、逐年递减的办法,即1996年全部予以返还,1997年至2000年的返还比例每年递减20个百分点,从2001年1月1日起取消进口税收返还政策。现将有关管理办法通知如下:

  一、关于进口税收返还预算1996年至2000年,财政部根据国家核定的特定区域进口自用物资额度和当年的税率、汇率及返还比例,核定各年进口税收返还预算,并下达给特定区域政府。当年进口税收返还数额不能突破预算。

  二、关于预算科目和缴、退库办法在1996年国家预算收入科目“工商税收类”中增设第7款“特定区域进口自用物资增值税”一个“款”级科目。“款”下设置“特定区域进口自用物资增值税”一个“项”级科目。特定区域海关对报关能够提供“特定区域进口自用物资额度证明”的进口物资所交纳的进口环节增值税,用此“项”级科目就地缴入中央国库;同时上述“款”下设置“特定区域进口自用物资退增值税”一个“项”级科目,海关接到财政部有关进口税收返还通知后,用此“项”级科目从当地中央国库中退付。在1996年国家预算收入科目“关税类”中增设第44款“特定区域进口自用物资关税”一个“款”级科目。特定区域海关对报关时能够提供“特定区域进口自用物资额度证明”的进口物资所交纳的关税,用本科目就地缴入中央国库;同时增设第45款“特定区域进口自用物资退关税”一个“款”级税目。海关接到财政部有关进口税收返还通知后,用本科目从当地中央国库中退付。

  三、关于自用物资进口税收返还范围进口自用物资除以下各项外,均可享受进口税收返还:

  (一)外商投资企业进口物资;

  (二)国务院国发[1994]17号文件规定需照章征税的汽车和摩托车;

  (三)国务院国发[1994]64号文件规定需照章征税的办公用品和文中所列的20种商品;

  (四)国务院国发[1995]10号文件规定需照章征税的兴建宾馆饭店等房地产项目所需建设物资、设备;

  (五)国务院规定需照章征税的其他物资。

  四、关于进口税收返还额和税收返还办法

  (一)特定区域内的企业、事业、机关、团体等单位进口自用物资必须到所在地海关报关纳税;异地报关纳税的不予返还。

  (二)特定区域内的企业、事业、机关、团体等单位进口自用物资报关时必须提供由特定区域计划部门或有关发证机关(以下简称“发证机关”)发放的“特定区域进口自用物资额度证明”。海关根据有关进口报关单据予以全额征收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税,每季按现行hs税则分类(21类)单独统计所应交纳的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上报海关总署,由海关总署审核汇总后报送财政部核批;每季向特定区域政府财政部门和国家税务局提供分经营单位进口自用物资应纳和实纳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汇总统计数据,作为特定区域政府将所纳税款返还企事业等单位的重要依据之一。

  (三)发证机关在审批企事业等单位进口自用物资额度时,应严格控制合理数量和用途。自用物资进口额以海关审定的完税价格为准;发证机关审批额度与海关审定的完税价格出入较大时,发证机关应及时与海关协商并予以调整。对海关审定的完税价格超出发证机关审批的进口额度部分,进口单位可向发证机关申请增加额度,如未获批准,对超出部分按一般贸易进口处理,所纳税款不得列入进口税收返还范围。发证机关与海关应定期通报区内自用物资审批及进口情况。

  (四)特定区域内企业、事业、机关、团体等单位进口自用物资,必须在所在地的“工行”、“建行”、“中行”、“农行”及“交行”等五大银行之一开户(上海浦东新区及深圳特区内企事业单位可分别在浦东发展银行及广东发展银行、招商银行开户),并办理纳税及进口税收返还手续。对在上述银行之外的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开户的,国库不予办理进口税收返还手续。

  (五)特定区域内企业、事业、机关、团体等单位的纳税凭证,必须加盖海关“特定区域进口自用物资税款专用章(××海关)”,税款按预算科目缴入上述单位开户银行指定账户。

  (六)每月终了3日内,特定区域海关和国库须对有关统计数字单独进行核对,核对无误后分别上报海关总署和中央总金库。每季终了12日内,海关总署和中央总金库须将有关统计数据报送财政部。

  (七)财政部根据海关总署汇总的特定区域进口自用物资的统计情况,及中央总金库报表反映的“特定区域进口自用物资增值税”、“特定区域进口自用物资关税”款项数额,依照当年的进口税收返还比例,审定每季度的进口税收返还额,由财政部通知特定区域财政厅(局),并抄送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中央总金库和当地国家税务局、海关、中央国库。特定区域财政厅(局)接到财政部通知后向当地海关提出申请,海关根据财政部的通知,开具《收入退还书》,并注明财政部的批件文号,从当地中央国库中退付给特定区域财政厅(局)指定的账户。无财政部批件的,国库一律不得办理退税。

  五、进口自用物资退税的管理与违章处理(一)特定区域财政厅(局)将海关所退税款列入“暂存款”科目,专户存储,专款专用;按国务院规定并根据海关统计的各纳税单位实纳税款情况返还税款时,相应冲减“暂存款”账户。年度终了后单独向财政部(预算司)编报进口税收返还专题报告。

  (二)特定区域各级海关应加强对进口自用物资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的征管。要严格按照税法规定,全额计征进口自用物资关税和进口环节税,如实填写“特定区域进口自用物资纳税统计表”;对本办法第三条所列各项进口物资所征税款不得计入上述统计表。

  (三)加盖“特定区域进口自用物资税款专用章”的完税凭证上注明的增值税款不得作为进项税抵扣。

  (四)进口自用物资的各单位不得拖欠税款,海关也不得采取“不征不退”的变通作法。如有欠税,必须自滞纳之日起,由海关每日加收滞纳税款千分之二的滞纳金,全额上缴中央财政,所收滞纳金不列入进口税收返还统计范围。

  (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海关总署应加强对进口自用物资纳税、退税及返还的检查、监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处理。

  (六)进口物资应严格限于特定区域自用,严禁倒买倒卖或挪作他用。特定区域国家税务局、海关和财政部驻当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负责监督自用物资的使用,具体监督办法由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和海关总署另行下达。对违反者除不予返还已征收的,进口税款或及时追回所退税款外,还要按海关法和税法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同时取消其进口自用物资的资格。对情节严重的,应从重处罚或提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19-12-17
文号:财预字[1996]70号
时效性:全文失效

法规国税函[1996]433号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推行出口退税专用税票认证系统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

  国家税务总局财政部决定恢复使用出口退税专用税票(见财税字[1996]第8号)以后,国家税务总局相继下发了《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推行出口退税专用税票认证系统的通知》(国税明电[1996]14号)、《国家税务总局信息中心关于出口退税有关电子信息传递问题的紧急通知》(国税信函[1996]35号)和出口退税专用税票认证系统软件,初步建立了出口退税专用税票的上传下达机制。现针对有些地区在推行出口退税专用税票认证系统过程中反映出的一些具体问题,明确如下:

  一、总局已将有关地区报来的专用税票电子数据进行了汇总清分,下发给各地的出口退税专用税票电子数据已放在总局信息中心广域网络服务器中,请各地及时收取。

  二、关于专用税票号码只有7位,而认证系统软件中要求录入13位的问题。专用税票的号码包括字轨(4位,如“0961”)和顺序号(7位)两部分,这11位在全国唯一地对应一张专用税票。在计算机录入专用税票时,为了解决一票多目问题,在11位代码后,加上两位扩展码。第一目用01表示,第二目用02来表示,依此类推。一票一目时,扩展码应采用01。在计算机录入时,必须严格遵循以上编码规则。

  三、关于专用税票重复录入工作量较大,是否可以直接从其他系统中提取数据的问题。总局在认证系统软件中,已经提供了专用税票电子信息格式,在符合认证系统软件对专用税票各项目的各种规定的前提下,各地可以从其他系统直接采集数据。但采集的信息必须是国税明电[1996]14号文规定的录入凭证的信息,其他部分仍必须采用专用税票认证系统软件。

  四、关于缴销信息的录入范围的问题。按照认证系统软件的规定,专用税票缴销信息分为确实缴销、错误调整、丢失被盗、开分割单缴销共四类。确实缴销信息包括所有开出后作废的且未录入计算机上报的专用税票;错误调整信息包括所有已录入上报,又发现有误的专用税票。遇有上述情况,除录入正确的专用税票外,原错票应作为缴销信息录入;丢失被盗的专用税票应及时上报;认证系统对所有开具分割单的专用税票能自动记录到缴销信息中。

  五、关于数据清分问题。各地进出口税收管理部门应会同计算机管理部门,确定上级下发的专用税票电子信息的清分原则,以利于各级进出口税收管理部门获得必要的专用税票电子信息。数据清分,主要依据购货企业的海关代码,如果下属出口企业的海关代码有异常(发所属出口企业代码的前四位与退税机关所属地区的行政区划国标码不一致),应及时报告上级。

  六、关于税务机关地区代码存在交叉重复问题。在认证系统软件中,文件名是以用户所定义的税务机关地区代码为基础的,所以下级的税务机关地区代码不能重复。在使用认证系统软件的过程中,各地的税务机关代码原则上应采用行政区划国标码,但如出现交叉重复,上级税务机关应予以协调,合理地进行自定义,并报总局备案。

  七、关于各下级机关录入专用税票后,因为责任不明无法汇总上报的问题。下级电子数据汇总是将专用税票电子信息向上传递的有机组成部分,各级计算机管理部门应承担此项工作。

  八、目前,各地上报专用税票电子数据路径主要有:省级单位汇总所有下级单位数据后报总局;全部由地市一级单位直接报总局;部分地市报省级单位,部分地市直接报总局。各地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上报路径,并报总局备案,发生变更时,应及时上报总局。

  九、各地报来的数据中,有部分地区未按要求进行压缩。请各地务必按要求形成压缩文件再上报。

  十、各地应尽快填好出口退税专用税票认证系统应用情况调查表,并在1996年8月31日前报到总局信息中心。

  十一、其他事项仍国税明电[1996]14号、国税信函[1996]35号执行。

  此外,有些地我动作缓慢,至今仍未认真推行出口退税专用税票认证系统。希望这些地区,立即按总局要求执行,并将执行情况尽快上报总局。造成不良后果的,总局将对其通报批评,并作出必要处理。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1996-07-15
文号:国税函[1996]433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国办发[1996]29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在全国城镇集体企业、单位开展清产核资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城镇集体企业、单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摸清和准确掌握我国集体所有制企业、单位的资产存量、结构及效益状况,理顺其产权关系,加强集体经济的资产管理,促进集体经济的改革与发展,经国务院批准,自1996年起在全国有计划地开展城镇集体企业、单位清产核资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全国城镇集体企业、单位清产核资工作,在国务院统一领导下,由财政部、国家经贸委、国家税务总局具体组织实施,办事机构设在财政部。集体企业、单位清产核资工作方案和具体办法由财政部、国家经贸委、国家税务总局等部门共同制定。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有关部门要相互配合,以保证全国城镇集体企业、单位清产核资工作的顺利进行。

  城镇集体企业、单位清产核资的范围是:所有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登记注册的集体所有制企业(包括联合经济组织),以及以各种形式占用集体资产的单位。

  城镇集体企业、单位清产核资工作的目的是:解决集体企业、单位的资产状况不清、帐实不符、资产闲置浪费及被侵占流失的问题,进一步明晰产权关系,为集体企业、单位建立规范的资产(资金)管理创造条件,为促进集体企业的改革的发展以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打好基础。

  城镇集体企业、单位清产核资的主要内容是:全面清查企业资产,清理债权债务;重估集体企业、单位的主要固定资产价值;对企业有关产权进行界定,并组织产权登记;核定集体企业、单位的法人财产占用量;进行资产管理的建章建制工作等。

  1996年全国城镇集体企业、单位清产核资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试点、探索方法、积累经验、完善制度。各地区、各部门可结合各自实际情况,选择轻工、纺织等行业的部分企业、单位或选择部分市、县,以及供销社系统和信用社系统部分所属企业、单位进行清产核资试点工作。

  各地区、各部门开展全国城镇集体企业、单位清产核资试点工作,要统一步骤,统一政策,统一标准。各地财政、经贸委(计经委、经委)、税务等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及时研究和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各级审计、监察部门要加强对清产核资工作的监督和检查,防止走过场。

  城镇集体企业、单位清产核资工作,要按照统一的办法组织进行,对原已开展了清产核资的集体企业、单位,要按国家统一规定进行相应规范,并按统一时间进行数据衔接。城市和农村信用社系统清产核资工作由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另行组织。

  农村集体企业或经济组织的清产核资工作,要通过清查资产,界定产权,明确资产所有权归属,加强对农村集体资产的管理。具体工作由农业部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发[1995]35号)规定,会同有关部门另行组织。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1996-07-09
文号:国办发[1996]29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国税发[1996]50号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税收征管范围后有关税收计划会计统计处理事项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税收征管范围意见的通知》(国办发[1996]4号)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税收征管范围若干具体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6]37号),现将税收征管范围调整后有关税收计划会计统计业务事项通知如下:

  一、关于税收会计和税收统计问题

  (一)为了保证税收会计和统计核算资料的完整,调整征管范围后,各地国税局和地税局的税收会计和统计业务,按照“谁征收,谁核算,谁编报报表和谁与金库对帐”的原则办理。即国税局和地税局按照各自的征管权限负责征收的税款及受托代征的税款,都由征收方负责核算、编报会统报表(包括税收快报,以下同)并与金库对帐。相互委托代征税款的对帐方法为,国税局受托代征的地方税,由国税局与金库对帐,然后由金库按收入归属划入地方国库;地税局受托代征的中央税和共享税,由地税局与金库对帐,然后由金库按收入归属分别划入中央国库或地方国库。

  调整征管范围后,各地国税局和地税局上报总局的会计和统计报表,仍使用现行的统一表式,按各自实际征收的税种和项目逐项编报。

  (二)各地国税局和地税局按新的征管范围调整后,调整部分已征税款的会计和统计核算资料应移交对方,具体移交方法为:

  1、1996年1月1日至移交征管前的会计和统计资料应移交对方,1995年的资料不再移交;具体移交工作由各地国税和地税县级及县级以下核算单位办理,县级以上报表汇总单位不再办理移交。

  2、移交时还有欠税未缴的,移交方应将欠税户名单和各户分税种欠税数提供对方。

  3、移交部分税收在移交征管前已发生的数据,由双方县级及县级以下单位在移交当月的会统帐表(含“税收快报”)“累计”数(包括“在途税金”和“欠缴税金”的期末余额)中作相应的调增和调减,移交前的报表和移交当月报表的本月数不再调整。

  (三)各地国税局和地税局移交对方征管的税收,在移交前已征收尚未入库的结存现金税款和在途税款,仍由原税务局负责上解并与金库对帐,直到入库为止。

  二、关于税收计划问题

  (一)总局对各地的税收计划按国办发[1996]4号文件规定的征管范围分别管理。1996年税收计划由总局按国办发[1996]4号文件规定的征管范围进行调整并下达各地国税局和地税局(另文下达),调整后的税收计划从1996年1月1日起执行,总局据此对各地进行考核。

  (二)只设一个税务机构的县(市)税收计划如何管理,由各地国税局和地税局商定。

  三、关于税收票证问题

  (一)各地调整征管范围后,除地税局委托国税局代征外,各地国税局不再使用印花税票及车船使用税完税和免税标志。凡是未受托代征的国税局,要及时逐级清点和核实印花税票及车船使用税标志的用存情况,特别要注意做好征收人员和代售、代征单位结存税票的清理缴销工作,清理核实后,现存的印花税票和车船使用税标志必须逐级上缴到省一级国税局,由省级国税局移交地税局。确实不易移交的印花税票和车船使用税标志,由国税局集中销毁。销毁时,必须由计财部门会同监察部门一起监销,具体销毁手续按现行印花税票管理办法和税收票证管理办法办理。

  (二)委托代征的税收,使用受托方的税票征收。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1996-04-11
文号:国税发[1996]50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财商字[1997]43号 财政部关于印发 《关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规定》的通知

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财政部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

为了进一步完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体制,加强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财务监管,促使国有独商业银行提高经济效益,我部制定了《关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规定》,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                          

关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规定


  为了进一步完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体制,加强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财务监管,促使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提高经济效益,根据《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和国家有关规定,现对加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有关问题规定如下: 

  一、建立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财务预算申报和审批制度。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总行请于每年1月20日之前向财政部上报年度财务计划,具体表式见附表一,同时应报送全行资金计划情况表。

  二、财政部根据各总行上报的财务计划,按照国民经济计划和国家预算的要求,以及《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的规定,于3月底之前将财务计划批复各总行。财政部主要批复业务管理费用率、实现利润、预交财政、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含购买土地使用权形成的无形资产,下同)购建资金、呆帐准备金提取和坏帐核销计划等5个计划指标。

  三、加强费用支出控制,财政部对各总行实行业务管理费用率办法,业务管理费用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业务管理费 

  业务管理费用率────────×100% 

  营业收入

  业务管理费按《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第五十八条第十一款的规定计算;营业收入包括利息收入、与人行往来收入、手续费收入、汇兑收益、其它营业收入和投资收益,但不含同业往来收入和系统内往来收入。 

  各总行在财政部核定的全行业(业务)务管理费用率内分别核定分支机构和总行本级以及直属机构的业务管理费用率或业务管理费支出计划,不得超额分配。

  四、根据《预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的有关规定,财政部批复的当年预交财政计划,各总行必须按季预缴,均衡入库,年度决算批复后,各总行的欠交或超交一律在下年预交财政计划执行时补交或抵交。

  五、地(市)分行(含县支行)的贷款和省分行、总行直接发放的贷款,分别由地(市)分行(含县支行)、省分行和总行计提呆帐准备金。各行提取呆帐准备金统一按年初应提取呆帐准备金的贷款余额的1%实行差额提取,即本年呆帐准备金提取额=本年1月1日应提取呆帐准备金的贷款余额×1%-本年1月1日呆帐准备金余额。

  各银行分支机构的贷款呆帐由财政部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财政监察专员办事(以下简称专员办)审核同意后上报总行。由各总行按现行规定审查批准后核销;各总行本级和直属机构的贷款呆帐由财政部审核后,由各总行按规定进行核销。各总行请将批准核销呆帐由财政部审核后,由各总行按规定进行核销。各总行请将批准核销呆帐文件抄报财政部备案,作为批复各行当年财务决算和下一年度财务计划的依据。

  各总行呆帐准备金不按规定提取和贷款呆帐不按规定核销以及不报财政部备案的,年度决算批复时作为纳税调整。

  六、在财政部批准的坏帐损失核销计划数和总行下达的坏帐损失核销分解指标内,各银行分行的坏帐损失由专员办审批;分行发生的单个企业金额超过500万元(含500万元)的坏帐损失,经专员办审核上报财政部审批;总行本级和直属机构的坏帐损失,报财政部审批。经财政部门审批的坏帐损失在坏帐准备金中列支,不足部分可在成本中列支。

  七、对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购建资金按年度实行绝对额控制,以总行为单位进行考核。 

  (一)全行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当年购建资金总额原则上不得超过当年提取的折旧额,严禁购建帐外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以及通过挂往来帐等方式逃避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购建资金控制。 

  (二)年末考核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当年购建资金总额的计算公式为:本年末固定资产原值和在建工程余额之和-上年末固定资产原值和在建工程余额之和。 

  (三)各行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当年购建资金总额超过财政部下达的计划指标,对超额部分、购建帐外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以及通过挂往来帐等方式逃避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购建资金指标控制占用的资金,处以100%的罚款,全额上交财政;同时,相应扣减下一年度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购建资金指标。

  八、各总行根据财政部批复的年度财务计划,在向省级分行、总行本级和直属机构下达分解计划指标(业务管理费用率或业务管理费用额、实现利润、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购建资金、呆帐准备金提取和坏帐核销计划)时,请将分解指标抄报财政部,并将各分行指标抄送当地专员办。

  九、财政部批复各总行的年度财务计划一般不得调整。对国务院的重大政策和特大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计划执行,确需调整计划,请各总行于10月底之前上报财政部,11月底之前财政部根据各行年度财务计划执行情况,适当调整财务计划指标。未经财政部批准,各行仍应按原计划执行。 

  十、各地专员办要加强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财务监管。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分行根据总行下达的年度财务计划指标,在向分行本级、直属机构和地、市、县行下达年度财务计划指标时请报当地专员办备案。专员办根据各总行下达的分行财务计划指标和分行本级、直属机构和地、市、县行的财务计划指标,对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财务收支进行监管。对《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规定按比例控制的费用开支项目,由专员办按财务制度规定进行财务监管。 对未按权责发生制原则和财务制度规定核算,没有纳入损益的应收利息和应作纳税调整的计税工资由各地专员办审查后,按各分行汇总上报财政部,由财政部批复各总行财务决算时统一进行清算。

  十一、各分支行违反财务制度规定和超过总行下达的财务计划指标的以下行为,由专员办就地检查,就地进行纳税调整和缴库,并按《关于违反财政法规处罚的暂行规定》进行处罚: 

  (一)超过财务制度有规定比例控制的费用开支。其中业务招待费由专员办清算后,汇总上报财政部,财政部决算批复时以总行为单位进行纳税调整,并扣除专员办已调整数。 

  (二)业务管理费用率或业务管理费用额高于上级行下达的财务计划指标,采取挂往来帐等办法逃避业务管理费用控制。 

  (三)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当年购建资金总额超过上级行下达的财务计划指标,购建帐外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以及通过采取挂往来帐等办法逃避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购建资金指标控制,对超额部分、帐外购建和挂往来帐等占用的资金处以100%的罚款,全额上交财政。 

  (四)呆帐准备金不按规定提取和核销,呆帐核销未经专员办审核同意。 

  (五)坏帐准备金不按规定提取,坏帐核销未经专员办审批自行核销,坏帐损失冲减坏帐准备金不足部分在成本中列支超过财务计划(或经批准调整后的财务计划)。 

  (六)未经总行批准调整财务计划。 

  (七)其它违反财务制度规定和超过总行下达的财务计划的支出。

   十二、各总行本级及直属机构违反财务制度规定和超过总行下达的财务计划指标的,由财政部负责检查,比照第十一条的规定进行处罚。

   十三、各总行根据财政部年度财务决算的规定在向分支机构布置决算时,决算文件应先商财政部,并报财政部备案。

   十四、各总行财务决算必须按要求于下一年度5月底之前上报财政部,并附完整的补充资料。凡不按规定时间和要求上报决算和补充资料,对截留收入和乱挤乱摊成本应补交的所得税按迟报天数和每日2‰计算滞纳金;对侵害所有者权益的全额上交国库。  

    十五、年度终了,各地专员办根据各分行的年度财务决算报表分别填报各分行主要指标表,具体表式见附表二,并于下一年度2月底之前上报财政部。 

各地专员办可结合年度财务、税收、物价检查工作,按规定认真审查各分行上报总行的财务决算,核定应纳税所得额,写出各分行决算审查报告。每年5月底之前,财政专员办应按照第十条、第十一条的规定对各分行的检查结果、缴库情况以及决算审查报告一式两份上报财政部商贸金融司和财政监督司,为财政部批复各行决算提供依据。

   十六、各总行年度财务决算上报后,财政部于3个月之内进行批复。

   十七、财政部批复各总行财务决算时,实际业务管理费用率高于核定业务管理费用率的,费用超支部分作为纳税调整,缴纳所得税,并相应扣减下一年度业务管理费用率指标。

   十八、各总行未经财政部批准调整财务计划的,在批复各总行决算时按年初批准的财务计划进行纳税调整。

   十九、各总行应按照《关于认真做好金融保险企业季度财务分析的通知》(财商字[1995]49号)的规定做好季度财务分析工作,并请于每季终了后8日内将季度财务收支快报、10日内将财务分析文字材料上报财政部。不按时上报的,酌情进行通报批评。

   二十、本规定适用于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比照执行。其它金融保险企业可参照本规定执行,具体办法可由各级财政主管机关另行制定。

   二十一、本规定从1997年1月1日起执行,由财政部负责解释。凡以前财务管理制度与本规定不一致的,按本规定执行。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1997-03-03
文号:财商字[1997]43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1... 11881189119011911192119311941195119611971198 1241
小程序 扫码进入小程序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