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规海关总署公告2023年第158号 海关总署关于进一步规范综合保税区电子账册管理有关事项的公告

海关总署关于进一步规范综合保税区电子账册管理有关事项的公告

海关总署公告2023年第158号         2023-11-3

  为进一步规范综合保税区电子账册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综合保税区管理办法》(海关总署令第256号,以下简称《办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现将综合保税区电子账册管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海关通过电子账册(以下简称账册)对综合保税区内保税货物、监管年限内的自用设备等的进、出、转、存和耗用情况进行管理,凭保税核注清单核注账册。

  根据综合保税区不同业务类型,账册分为加工账册、物流账册、设备账册等。

  二、企业应用金关二期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管理系统设立账册时,应当根据生产经营业务的实际状态,选择相匹配的账册类型和用途,不得随意扩大特定用途账册的适用范围。对同时开展多种类型业务的企业,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立不同类型和用途的账册。

  企业开展同一类型业务的,原则上采用一本账册管理。企业根据生产经营实际需要提出申请,经主管海关同意的,可以设立多本同一类型和用途账册。

  三、企业申请设立账册,应当满足以下条件:

  (一)已办理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备案,取得所在地综合保税区内企业海关注册编码;

  (二)在区内具备生产经营所必须的场所和设施。

  账册设立后,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相关信息申请变更。

  四、企业申请注销账册的,应当提前办结该本账册所有保税业务,账册保税货物无库存,其中实施核销管理的账册,海关在企业办理账册核销手续后予以注销。

  五、企业在综合保税区内开展加工、维修、研发等业务,应当设立加工账册。加工账册管理应当符合以下规定:

  (一)除另有规定外,企业申报的料件、成品存在以下情形之一的,海关不予账册设立变更:

  1.进口料件或出口成品属于国家禁止进口、出口的;

  2.进口料件或出口成品按照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进行管理的;

  3.加工产品属于国家禁止在我国境内加工生产的;

  4.进口料件属于海关无法实行保税监管的。

  (二)经主管海关同意,具备条件的企业可以根据生产经营实际,采用单耗、耗料清单和工单等不同方式核算保税料件耗用。

  企业选用单耗核算方式的,应当如实向海关申报进口料件、出口成品、单耗等信息,海关实施备案式账册管理。

  企业选用耗料清单核算方式的,应当符合海关监管要求,并如实向海关申报进口料件、出口成品及耗料单信息,海关实施记账式账册管理。

  企业选用工单核算方式的,应当依托信息化系统使用工单记录保税货物生产、库存等情况,并如实向海关申报工单数据,海关实施备案式账册管理。

  实施备案式管理的账册,企业可以自主备案商品信息。

  (三)海关按照核销周期对加工账册进行核销管理。核销周期可结合企业实际生产经营周期确定,除另有规定外,原则上不超过1年。

  企业应当在加工账册核销周期结束之日起60日内完成报核。确有正当理由不能按期报核的,经主管海关批准可以延期,但延长后报核期限不得超过90日。

  (四)企业应当在规定时间内向海关办理加工账册报核手续,如实报送本核销周期内的下列电子数据:

  1.参与本核销周期核算的核注清单编号。除特殊情况外,本核销周期内已核扣的核注清单应当全部纳入核算;

  2.期末实际库存数据;

  3.边角料、残次品、副产品、受灾保税货物、销毁货物等处置的电子数据;

  4.选用耗料清单核算方式的,报送耗料清单核算电子数据;选用工单核算方式的,报送工单核算结果。

  海关认为有必要的,可以要求企业以电子或纸本方式提供关于核销有关情况的补充说明。

  (五)海关实施账册核销,将电子底账核算结果与企业申报的实际库存量进行对比,并分别进行以下处理:

  1.实际库存量与电子底账核算结果一致的,直接办结核销手续;

  2.实际库存量多于电子底账核算结果且企业可以提供正当理由的,按照实际库存量调整电子底账的当期结余数量;

  3.实际库存量少于电子底账核算结果且企业可以提供正当理由的,对短缺部分,企业应当办理后续补税手续;

  4.实际库存量与电子底账核算结果不一致且企业不能提供正当理由的,海关按有关规定进行相应处置。

  (六)企业在区内开展维修、研发、委托加工等业务的,应当在设立加工账册时选择相应的账册用途,账册管理按照相关业务政策规定执行。

  六、企业在综合保税区内开展保税货物存储、物流分拨等业务,应当设立物流账册。物流账册管理应当符合以下规定:

  (一)企业申请设立物流账册,应当如实向海关备案仓储地址、仓储面(容)积等信息。

  (二)物流账册实施记账式管理,企业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自主选择账册记账模式为可累计或不累计。

  七、《办法》第十二条所列货物和第二十条所列机器、设备,以及从区内企业结转而来的自用设备(包括机器设备、基建物资和办公用品等),海关纳入设备账册实施监管。设备账册管理应当符合以下规定:

  (一)海关对设备账册实施记账式管理,记账模式为不累计。

  (二)设备账册下的货物,监管年限届满的,按规定解除监管,不再按照海关监管货物实施监管。

  (三)设备账册下的货物,可以在不同企业设备账册间自由流转,监管年限连续计算,转入、转出企业申报的核注清单表体内容应当一一对应。设备维修、检测期间,监管期限连续计算。

  八、企业确有正当理由需要调整电子底账数据的,可以申报调整类核注清单。海关审核同意后,对电子底账数据进行调整。

  九、保税区等其他类型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账册管理参照本公告实施。

  十、本公告自2023年12月1日起实施。

  特此公告。

海关总署

2023年11月3日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23-11-3
文号:海关总署公告2023年第158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琼府[2023]33号 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海南省促进知识产权发展的若干规定(2023年修订)的通知

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海南省促进知识产权发展的若干规定(2023年修订)的通知

琼府[2023]33号         2023-9-29

各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现将《海南省促进知识产权发展的若干规定(2023年修订)》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海南省人民政府

2023年9月29日

  (此件主动公开)

海南省促进知识产权发展的若干规定(2023年修订)

  第一条 为有效促进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以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促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南自由贸易港法》《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和《海南自由贸易港知识产权保护条例》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海南省辖区内的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本规定所列资助、奖励项目均为后补助性质,用于知识产权领域鼓励创造、促进运用、加强保护和提升服务。所有项目均指上一年度完成项目,对同一项目,省、市(县)不重复资助。

  第三条 鼓励开展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和运用,对获批的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或地理标志商标,每件给予50万元资助。对同一地理标志产品以不同图样获得地理标志确权,或同一地理标志产品获得不同类型地理标志确权的,不重复资助。基于《商标注册用商品和服务国际分类尼斯协定》获不同类别地理标志确权的除外。

  第四条 扶持植物新品种的培育,鼓励植物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对获得国家业务主管部门授予的植物新品种权,由省业务主管部门负责核审通过的,给予每件3万元资助。

  第五条 鼓励我省企业和相关单位将技术转化为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对专利技术转化为国际标准的,每项给予10万元奖励;对专利技术转化为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每项分别给予5万元和3万元奖励。

  第六条 鼓励金融机构、融资担保机构为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提供质押贷款、担保等服务。具体补助、补偿的标准和适用范围参照《海南省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奖补管理办法》执行。

  第七条 鼓励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对成功发行海南省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的牵头团队,每项给予50万元奖励。对同一奖补对象、同一事项同时获得多类省、市级资金支持的,按照不重复原则执行。

  第八条 对获得中国专利金奖、银奖、优秀奖的专利权人,分别给予60万元、40万元和30万元奖励。对获得海南省专利奖金奖、优秀奖的专利权人,分别给予15万元、10万元奖励。同一年因同一项目既获得中国专利奖,又获得海南省专利奖的,不重复奖励。

  第九条 对获得中国商标金奖的市场主体给予50万元奖励。对获得驰名商标保护的市场主体给予30万元资助。同一商标不重复资助。

  第十条 国家知识产权局认定的知识产权优势企业,且该企业自主研发的有效发明专利达到3件以上的,给予30万元奖励;认定的知识产权示范企业,且该企业自主研发的有效发明专利达到5件以上的,给予50万元奖励。

  第十一条 首次通过《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GB/T29490-2013)、《高等学校知识产权管理规范》(GB/T33251-2016)、《科研组织知识产权管理规范》(GB/T33250-2016)国家标准认证或《创新管理—知识产权管理指南(IS056005)》国际标准认证的企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根据实际发生的认证费用给予奖励,每家单位奖励不超过5万元。

  第十二条 鼓励中小学普及知识产权教育,对列入国家知识产权教育试点、示范的学校,分别给予15万元、20万元奖励;对列入省知识产权教育试点、示范的学校,分别给予10万元、15万元奖励。资金用于普及和支持知识产权教育、奖励师生发明创造。

  第十三条 鼓励开展知识产权课题研究,对在省知识产权局组织开展的知识产权课题研究申报工作中获得立项的单位或个人,根据研究课题的具体经费预算,对专家评审通过的软科学课题给予不超过6万元资助;对专家评审通过的专利专项课题给予不超过8万元资助。资金用于开展知识产权课题研究工作。

  第十四条 推动商标品牌指导站建设,对上年度经省知识产权局考核评估成绩排名前5名的商标品牌指导站给予每家8万元奖励。资金用于商标品牌指导站的建设和管理。

  第十五条 鼓励申报建设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对通过验收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申报单位,给予50万元资助。

  第十六条 本规定中相关奖补项目的实施细则,由各业务主管部门自行制定,具体应用问题由海南省知识产权局负责解释。

  第十七条 本规定自2023年12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5年。我省已印发的相关行政规范性文件与本规定不一致的,以本规定为准。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23-9-29
文号:琼府[2023]33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金规[2023]8号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关于促进金融租赁公司规范经营和合规管理的通知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关于促进金融租赁公司规范经营和合规管理的通知

金规[2023]8号          2023-10-27

各监管局: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完善金融租赁公司监管制度,深化对行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推动金融租赁行业从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大局出发,找准功能定位,聚焦主责主业,为实体经济提供特色化金融服务,纠正部分金融租赁公司存在的大股东不当干预、公司治理和内控机制缺陷、租赁物管理不到位等问题,现就加强金融监管、促进金融租赁公司规范经营和合规管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健全公司治理和内控管理机制

  (一)加强党的领导。金融租赁公司应当构建“党委领导、董事会战略决策、管理层执行落实”的治理运行机制。国有资本占主体的公司应当将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个环节,把党委研究讨论作为决策重大经营管理事项的前置程序。民营或其他社会资本占主体的公司,应当依法建立党的组织机构,发挥好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

  (二)严格股东股权管理。金融租赁公司应当加强股东股权管理,有效落实董事会股权事务管理的最终责任,压实董事长的第一责任,依法依规做好股权信息登记、关联交易管理和信息披露等工作。及时披露实际控制人及其控制本公司情况、主要股东及其持股比例变化情况、股东大会职责和主要决议等公司治理信息。要通过实地走访、调阅资料、网络信息监测等多种方式,及时掌握股东经营管理变化情况及异常行为,按规定向监管部门报告。

  (三)规范董事和高管人员履职行为。金融租赁公司应当每年对董事履职情况开展评价,对于存在接受不正当利益或者利用董事地位谋取私利、参与或协助股东进行不当干预造成重大风险和损失等情形的董事,应当评定为不称职,按程序罢免或建议股东罢免相关董事,并相应扣减其部分或全部绩效薪酬。要保障高管人员在其职权范围内依法开展经营管理活动,不受大股东和董事不当干预。

  (四)强化内控和合规管理。金融租赁公司应当建立健全“三道防线”,有效落实业务部门的主体责任、内部控制和合规管理部门的管理责任以及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责任,发挥三者之间制衡约束作用。内部控制和合规管理部门及相关岗位不得承担与其部门、岗位职责相冲突的其他职责。内审部门应当定期对公司的内部控制和合规管理情况开展审计,及时向董事会及监管部门报告审计发现、巡视移交的问题及案件线索,并监督整改落实。

  二、规范融资租赁经营行为

  (五)提升服务实体经济专业能力。金融租赁公司应当突出金融租赁特色,回归以融资和融物相结合的经营模式。积极探索支持与大型设备、大飞机、新能源船舶、首台(套)设备、重大技术装备、集成电路设备等设备类资产制造和使用相适配的业务模式,提升行业服务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发挥售后回租业务普惠金融功能优势,助力小微企业、涉农企业盘活设备资产,推动创新升级。

  (六)规范租赁物及租赁业务模式。金融租赁公司应当加强租赁物适格性管理,确保租赁物权属清晰、特定化、可处置、具备经济价值并能够产生使用收益。严禁将古玩玉石、字画、办公桌椅、报刊书架、低值易耗品作为租赁物,严禁以乘用车之外的消费品作为租赁物,严禁新增非设备类售后回租业务。严格规范与同业及其他机构的业务合作,不得协助承租人或合作机构虚构贸易背景,通过福费廷、国内信用证等方式违规套取金融机构资金,进行监管套利。

  (七)优化租赁业务结构。金融租赁公司要转变经营理念和发展方式,大力培养租赁、法律、税收等方面专业人才,加大对租赁细分行业领域的研发投入,紧紧围绕企业新购设备资产融资需求,逐步提升直接租赁业务能力。要合理控制业务增速和杠杆水平,加强新增业务中售后回租业务的限额管理。2024年新增业务中售后回租业务占比相比2023年前三季度要下降15个百分点,力争在2026年实现年度新增直租业务占比不低于50%的目标。

  (八)强化租赁物价值评估管理。金融租赁公司应当建立健全租赁物价值评估体系,制定估值定价管理办法,明确估值程序、因素和方法,合理确定租赁物资产价值,不得低值高买。要按照评购分离、评处分离、集体审查的原则,优化部门设置和岗位职责分工,负责评估和定价的部门及人员原则上要与负责购买和处置租赁资产的部门及人员分离。加强评估机构管理,建立评估机构库,明确准入和退出标准。金融租赁公司的评估工作人员应当具备评估专业资质,深入分析评价评估机构采用的评估方法的合理性及可信度,不得简单以外部评估结果代替自身调查、取证和分析工作。

  三、有的放矢提升金融监管有效性

  (九)做好持续性监管。各监管局要充分发扬恪尽职守、敢于监管、精于监管、严格问责的监管精神,按照穿透原则强化对股东股权和公司治理的监管,做好对董事履职评价工作的监督。对于公司治理监管评估结果为D级、E级的公司,应当至少每年开展一次董事履职情况监管评价。要将金融租赁公司重点问题和风险隐患纳入监管发现问题整改机制,强化问题整改的督促、指导和协调,及时采取有效监管措施,对风险进行早期干预。

  (十)加大监管查处力度。各监管局要提高风险敏感性,主动检查发现并依法查处股东恶意操控甚至掏空机构等行为,及时采取责令控股股东转让股权、限制股东权利、禁止与特定关联方开展交易等监管强制措施,依法依规将重大违法违规股东对外公告。依法整治融资租赁业务乱象,坚决查处租赁物权属不清晰、不适格或低值高买、虚构租赁物等问题,严肃惩戒金融租赁公司及相关违法违规人员,对于情节严重的,依法采取取消董事和高管人员任职资格、禁止人员从业等监管措施。对于公司自查发现并主动报告监管部门尚未掌握的违法违规行为的,各监管局应当依法从轻或减轻处罚。

  四、建立健全监管协作机制

  (十一)完善三方会谈机制。各监管局要做实监管部门、金融租赁公司和外审机构之间的定期会谈机制,每个年度监管周期后要及时举行三方会谈,提出监管意见,明确监管导向,充分掌握审计发现问题,深入了解外审机构执业状况。支持和鼓励外审机构根据审计准则依法开展外部审计,及时纠正金融租赁公司对外审机构工作的不当影响或干扰行为。

  (十二)加快构建良好金融生态环境。各监管局要加强与会计审计、资产评估、信用评级、法律咨询等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沟通联动,协同加强对相关机构及从业人员的监督管理,严格规范其执业行为,加大违规问责力度。发现相关中介机构及从业人员存在出具虚假报告等违法违规行为,应当责令金融租赁公司予以更换,按照合同约定依法追回服务费用、追偿损失,并通报相关行业主管部门予以严肃惩戒。

  (十三)加强金融反腐合作。各监管局要加强监审联动、监纪联动和信息共享,定期与金融租赁公司内审和纪检监察部门沟通协作,形成监督合力,对巡视、审计等部门移交的问题线索,要及时启动核查或调查程序。加强行刑衔接,认真落实案件线索移送机制,在监管工作中发现大股东恶意掏空、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索取、收受贿赂或者违反规定收受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贪污、挪用、侵占金融机构或者客户资金等涉嫌违法犯罪的问题线索,要及时移送纪检监察机关或司法机关,一体推进“三不腐”,严厉打击金融犯罪,坚决遏制金融租赁行业的违法案件。

  请各监管局将本通知内容转发至辖内金融租赁公司。

  附件:关于融资租赁业务统计口径的说明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2023年10月27日

 附件

关于融资租赁业务统计口径的说明

  各监管局和金融租赁公司在执行本通知有关要求时,可按照以下口径统计融资租赁业务:

  1.第(六)条规定的设备类资产,包括同一租赁合同项下与设备安装、使用和处置不可分割的必要的配件、附属设施,但相关配件、附属设施价值合计不得超过设备资产价值。

  2.各金融租赁公司在确定第(七)条规定的售后回租业务限额时,可将以下租赁资产从售后回租业务中予以剔除:

  (1)承租人为小微企业、涉农企业;

  (2)租赁物为飞机、船舶、车辆;

  (3)因税收、补贴、登记等政策对农业机械装备、机动车等设备资产的购买主体有特殊要求,金融租赁公司开展的形式上采用售后回租模式、实质仍为直租业务的新购设备资产融资租赁业务;

  (4)监管部门认可的其他新购设备资产融资租赁业务。

  3.第(七)条中新增业务的金额,为当年内新投放业务的金额。

  4.对于2023年前三季度新增租赁业务中售后回租业务占比低于65%的金融租赁公司,2024年度售后回租业务限额可按照不高于50%掌握。

  5.各监管局可以按照“一司一策”原则,根据不同区域、业务类型和租赁物特征等因素,对辖内金融租赁公司执行第(七)条售后回租业务的具体限额进行适当调整,并报告金融监管总局。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促进金融租赁公司规范经营和合规管理的通知》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完善金融租赁公司(以下简称金租公司)监管制度,深化对行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推动金融租赁行业从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大局出发,找准功能定位,聚焦主责主业,为实体经济提供特色化、专业化金融服务,着力防范和纠正大股东不当干预、公司治理和内控机制不完善、租赁物管理不到位等问题,近日,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促进金融租赁公司规范经营和合规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通知》从健全公司治理和内控管理机制、规范融资租赁经营行为、有的放矢提升金融监管有效性和建立健全监管协作机制等四个方面提出十三项监管要求。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完善公司治理。督促金租公司构建“党委领导、董事会战略决策、管理层执行落实”的治理运行机制,做好股东股权管理和信息披露,规范董事和高管人员履职行为。二是强化内控和合规管理。要求金租公司建立健全“三道防线”,有效落实业务部门的主体责任、内部控制和合规管理部门的管理责任以及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责任。三是找准服务实体经济切入点。鼓励金租公司探索支持与大型设备、大飞机、新能源船舶、首台(套)设备、重大技术装备、集成电路设备等设备类资产制造和使用相适配的业务模式,提升行业服务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发挥售后回租业务普惠金融功能优势,助力小微企业、涉农企业盘活设备资产,推动创新升级。四是严格规范租赁业务。建立租赁物负面清单,将售后回租业务租赁物范围严格限定为设备类资产,要求金租公司不得以乘用车之外的消费品作为租赁物。五是优化租赁业务结构。引导金租公司紧紧围绕企业新购设备资产融资需求,逐步提升直租业务能力。强调对新增业务中售后回租业务的限额管理,设定三年过渡期安排,实现年度新增直租业务占比不低于50%的目标。六是强化租赁物价值评估管理。针对行业内个别公司存在的租赁物价值评估管理混乱、低值高买等问题,提出对租赁物内部和外部评估相关监管要求,优化内部机构和人员设置,强化外部评估机构库管理等。七是提升金融监管有效性。要求各监管局在做好持续性监管的基础上,坚决查处各类违法违规问题,加大追责处罚力度。加强与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沟通联动,规范向金租公司提供会计审计、资产评估、信用评级、法律咨询等服务的社会中介机构及其从业人员执业行为。一体推进“三不腐”,严厉打击金融犯罪,坚决遏制金融租赁行业的违法案件。

  下一步,金融监管总局将持续强化监管,指导金租公司做好《通知》的贯彻落实,纠正偏离租赁本源、不规范经营等问题,引导行业做真租赁、真做租赁,着力为实体经济提供融资租赁专业化服务,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就《关于促进金融租赁公司规范经营和合规管理的通知》答记者问

  近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促进金融租赁公司规范经营和合规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有关部门负责人就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一、《通知》的出台背景是什么?

  近年来,我国金融租赁行业实现快速发展,在服务国家战略、支持企业设备采购更新、促进消费增长、推动绿色转型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监管部门也发现个别金融租赁公司(以下简称金租公司)存在大股东不当干预、公司治理和内控机制不完善、租赁物管理不到位等问题。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有关工作部署,完善金租公司监管制度,深化对行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金融监管总局制定并发布《通知》,推动全行业从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大局出发,找准功能定位,聚焦主责主业,为实体经济提供特色化、专业化金融服务。

  二、金融租赁行业服务实体经济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近年来,金租公司积极响应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发挥直租、经营租赁等特色功能,在盘活企业固定资产、优化资源配置、满足企业技术改造需要、提高企业技术水平、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促进消费增长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深度服务航空航运业和绿色新能源等行业领域,推动大国重器上天、入地、下海。

  一是大力支持国产大飞机战略。积极支持中国商飞以及中国航空制造业产业链,以实际行动支持国产飞机专业化建造、市场化运营。截至2023年6月末,金租公司持有各类航空器及其配套设备资产达到3852.60亿元,累计签署ARJ21和C919飞机订单174架和455架,其中,ARJ21已交付48架,成为国产民用飞机的最大订单客户。

  二是重点支持国轮国造战略。近三年来,全行业支持国内船厂新造船舶268艘,金额合计598亿元;截至2023年6月末,全行业持有船舶1634艘,资产价值总额约3500亿元,有力地支持我国成为全球第一大船东国。

  三是有力支持制造业企业设备采购更新。截至2023年6月末,全行业制造业租赁资产余额4243.21亿元,较年初增长21.75%;战略性新兴产业租赁资产余额5019.90亿元,较年初增长14.07%;支持“走出去”项目资产余额3298.31亿元,较年初增长16.53%。

  四是助推绿色低碳转型。金融租赁行业践行绿色金融理念,聚焦光伏发电、新能源汽车、可再生能源等领域,提供专业化服务,推动能源产业革命和实体经济绿色转型优化。截至2023年6月末,全行业绿色租赁资产余额约8500亿元,较年初增长12%。

  与此同时,全行业持续优化调整资产结构,构筑物类租赁资产较年初减少18.82%,较2021年末下降41%。

  三、《通知》重点强调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通知》从健全公司治理和内控管理机制、规范融资租赁经营行为、有的放矢提升金融监管有效性和建立健全监管协作机制等四个方面提出十三项监管要求。重点强调了以下内容:

  一是完善公司治理。督促金租公司构建“党委领导、董事会战略决策、管理层执行落实”的治理运行机制,做好股东股权管理和信息披露,规范董事和高管人员履职行为。

  二是强化内控和合规管理。要求金租公司建立健全“三道防线”,有效落实业务部门的主体责任、内部控制和合规管理部门的管理责任以及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责任。

  三是找准服务实体经济切入点。鼓励金租公司探索支持与大型设备、大飞机、新能源船舶、首台(套)设备、重大技术装备、集成电路设备等设备类资产制造和使用相适配的业务模式,提升行业服务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发挥售后回租业务普惠金融功能优势,助力小微企业、涉农企业盘活设备资产,推动创新升级。

  四是严格规范租赁业务。建立租赁物负面清单,将售后回租业务租赁物范围严格限定为设备类资产,要求金租公司不得以乘用车之外的消费品作为租赁物。

  五是优化租赁业务结构。引导金租公司紧紧围绕企业新购设备资产融资需求,逐步提升直租业务能力和服务。强调对新增业务中售后回租业务的限额管理,设定三年过渡期安排,实现年度新增直租业务占比不低于50%的目标。

  六是强化租赁物价值评估管理。针对行业内个别公司存在的租赁物价值评估管理混乱、低值高买等问题,提出对租赁物价值内部和外部评估相关监管要求,优化内部机构和人员设置,强化外部评估机构库管理等。

  七是提升金融监管有效性。要求各监管局在做好持续性监管的基础上,坚决查处各类违法违规问题,加大追责处罚力度。加强与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沟通联动,规范向金租公司提供会计审计、资产评估、信用评级、法律咨询等服务的社会中介机构及其从业人员执业行为。一体推进“三不腐”,严厉打击金融犯罪,坚决遏制金融租赁行业的违法案件。

  四、下一步引导金租公司业务发展转型的工作举措有哪些?

  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金融监管总局研究提出了金租公司业务发展的鼓励清单和负面清单,引导行业做真租赁、真做租赁,为实体经济提供专业化、特色化金融服务。

  一是鼓励金租公司探索支持与大型设备、大飞机、新能源船舶、首台(套)设备、重大技术装备、集成电路设备等设备类资产制造和使用相适配的业务模式,提升行业服务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能力和水平。

  二是明确租赁物适格性标准,确保租赁物权属清晰、特定化、可处置、具备经济价值并能够产生使用收益。

  三是建立租赁物负面清单,严禁将古玩玉石、字画、办公桌椅、报刊书架、低值易耗品作为租赁物,严禁以乘用车之外的消费品作为租赁物,严禁新增非设备类售后回租业务。

  五、《通知》对金融租赁行业的业务结构优化转型作出了什么安排?

  金融监管总局要求金租公司尽快转变经营理念和发展方式,鼓励其培养租赁、法律、税收等方面专业人才,加大对租赁细分行业领域的研发投入,紧紧围绕企业新购设备资产融资需求,逐步提升直租业务能力。针对部分公司偏离主业定位,盲目发展扩张,将售后回租业务异化为类信贷业务问题,要求各家金租公司合理控制业务增速和杠杆水平,对售后回租业务实施限额管理,大力发展直租业务,力争在2026年实现年度新增直租业务占比不低于50%的目标。针对行业目前总体售后回租业务占比偏高问题,金融监管总局也配发了《关于融资租赁业务统计口径的说明》,对相关政策落地实施做出了妥善安排。

  一是设置三年过渡期。自2024年起,允许金租公司逐年确定售后回租业务限额,力争在2026年底前达标。

  二是坚持“一司一策”原则。允许各监管局根据不同区域、业务类型和租赁物特征等因素,对辖内金租公司售后回租业务的具体限额进行科学合理的适当调整。

  三是加强对售后回租业务的精细化管理。金融监管总局在深入调研基础上,明确了三类业务可以不纳入售后回租业务统计,以更好落实国家政策、支持租赁传统业务领域、实事求是认定直租业务,主要包括承租人为小微企业、涉农企业;租赁物为飞机、船舶、车辆;因税收、补贴、登记等政策对农业机械装备、机动车等设备资产的购买主体有特殊要求,金租公司形式上采用售后回租模式、实质仍为直租业务的新购设备资产融资等。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23-10-27
文号:金规[2023]8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中国房协[2023]171号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关于开展中国房地产供应链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建设的通知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关于开展中国房地产供应链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建设的通知

中国房协[2023]171号          2023-10-30

各会员单位:

  为增强企业诚信意识,提高行业自律水平,推动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倡导产业链上下游诚信合作,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以下简称“中国房协”)在房地产开发企业信用评价工作的基础上,与国资委商业信用中心进行战略合作,于2023年开展房地产供应链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建设。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条件

  申请入库及评价的企业应为中国房协房建产业链配套服务商、供应商成员企业、优采平台注册单位;企业应在市场监管行政管理部门注册登记3年以上,并具有3年以上稳定的经营记录。

  二、申报时间

  首批入库企业申报时间自本通知发布之日起截止到2024年1月31日止。

  三、组织方式

  中国房协统一组织,委托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开展评价。优采平台负责具体工作。

  四、工作流程

  评价程序包括申报、初审、评价、审定、公示、发布、年审等阶段。

  (一)申报。申请评价的企业点击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官方网站“中房网”或登陆优采平台(www.youcaiyun.com)“信用供应链”栏目,或直接登陆(http://xygyl.fangchan.com)填报申请评价信息,申请评价的企业应对其提交材料的真实、准确和完整性负责。

  (二)初审。优采购平台登陆“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对申报企业的材料进行初审。

  (三)评价。对初审合格的企业,根据《中国房地产供应链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管理办法》并结合有关公共信用信息,由国资委商业信用中心对申请评价的企业进行数据验证、评价,提出信用等级并撰写信用报告。

  (四)入库及公示。国资委商业信用中心将评价结果报送至中国房协信用建设办公室,信用建设办公室将初评结果在中国房地产业协会网站等媒体上公示,接受会员企业和社会公众的监督和评议。公示期7天。公示期间,如无异议,则评价相应的信用等级;如有异议,且在公示期间内提出申诉并提供相关材料的,由中国房协信用建设办公室及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对有异议的申请入库及评价的企业进行核实,重新确定信用等级,核实仅限一次。

  (五)发布。信用等级确定后将在中国房地产业协会网站、国资委商业信用中心网站、国有企业采购供应信用管理平台、公共资源交易信用服务平台、行业信用信息服务平台等相关媒体发布评价结果及企业名单。有效期三年。

  (六)年审。在有效期内,由国资委商业信用中心每年进行一次年审,动态监测。

  五、入库企业的信用等级

  中国房地产供应链企业信用评价等级分为:AAA、AA、A。

  各企业自愿参与申报。

  六、联系方式

  优采平台

  电话:010-68001921,010-68002030

  联系人:张慧颖

  邮箱:xinyonggyl@163.com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首体南路9号主语国际中心5号楼3层

  邮编:100048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

2023年10月30日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23-10-30
文号:中国房协[2023]171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财会[2023]18号 财政部关于印发《政府会计准则制度解释第6号》的通知

财政部关于印发《政府会计准则制度解释第6号》的通知

财会[2023]18号      2023-10-20

有关中央预算单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政局:

  为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政府会计准则制度,确保政府会计准则制度有效实施,根据《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财政部令第78号),我们制定了《政府会计准则制度解释第6号》,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执行中如有问题,请及时反馈我部。

  附件:政府会计准则制度解释第6号

财政部

2023年10月20日

  附件

政府会计准则制度解释第6号

  一、关于固定资产的明细核算

  根据《固定资产等资产基础分类与代码》(GB/T 14885-2022),行政事业单位(以下简称单位)应当自本解释施行之日起,在《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财会〔2017〕25号,以下简称《政府会计制度》)中“固定资产”、“固定资产累计折旧”科目下按照固定资产类别设置“房屋和构筑物”、“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和档案”、“家具和用具”、“特种动植物”明细科目。

  同时,单位应当将“固定资产”科目和对应的“固定资产累计折旧”科目原相关明细科目余额(如有)按以下规定转入新的明细科目:

  1.原“房屋及构筑物”明细科目的余额,按照所属资产类别分别转入“房屋和构筑物”、“设备”、“家具和用具”明细科目;

  2.原“专用设备”、“通用设备”明细科目的余额转入“设备”明细科目;

  3.原“图书、档案”明细科目的余额转入“图书和档案”明细科目;

  4.原“家具、用具、装具及动植物”明细科目中属于家具、用具、装具的资产余额转入“家具和用具”明细科目;

  5.原“家具、用具、装具及动植物”明细科目中属于动植物的资产余额转入“特种动植物”明细科目。

  二、关于工程项目专门借款利息的会计处理

  单位为购建固定资产等工程项目借入专门借款的,属于工程项目建设期间发生的利息费用,应当计入工程成本,在财务会计借记“在建工程——待摊投资”科目,贷记“应付利息”或“长期借款——应计利息”科目;属于工程项目建设期间尚未动用的借款资金产生的归属于单位的利息收入,应当冲减工程成本,在财务会计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在建工程——待摊投资”科目。

  专门借款不属于工程项目建设期间发生的利息费用,应当计入当期费用,在财务会计借记“其他费用”科目,贷记“应付利息”或“长期借款——应计利息”科目;不属于工程项目建设期间尚未动用的借款资金产生的归属于单位的利息收入,应当计入当期收入,在财务会计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利息收入”科目。

  单位应当在实际支付专门借款利息支出、收到尚未动用的借款资金产生的归属于单位的利息收入时,按照《政府会计制度》相关规定进行预算会计处理。

  工程项目建设期间的确定,应当遵循《政府会计准则第8号——负债》(财会〔2018〕31号)的规定。

  三、关于以前年度社会保险费结算的会计处理

  单位因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施准备期清算、养老保险缴费比例调整等原因导致调整以前年度应缴社会保险费(如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职业年金等)的,对属于单位缴费的部分应区分以下情况进行会计处理:

  (一)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轧差退回以前年度缴费的情况。

  单位应当在财务会计借记“银行存款”、“财政应返还额度”等科目,贷记“以前年度盈余调整”等科目;在预算会计借记“资金结存”科目,贷记有关结转结余科目下的“年初余额调整”明细科目。

  有关资金需缴回财政或注销财政拨款结转结余资金额度的,应当按照《政府会计制度》相关规定进行会计处理。

  (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轧差补收以前年度缴费的情况。

  在确定补缴金额时,单位应当在财务会计借记“以前年度盈余调整”等科目,贷记“应付职工薪酬——社会保险费”科目。

  在实际补缴时,单位应当在财务会计借记“应付职工薪酬——社会保险费”科目,贷记“银行存款”、“财政应返还额度”、“财政拨款收入”等科目;在预算会计借记“行政支出”、“事业支出”等科目,贷记“资金结存”、“财政拨款预算收入”等科目。

  (三)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全额退回以前年度缴费,再按调整后的结算金额收缴的情况。

  单位在收到全额退费时,应当在财务会计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其他应付款”科目,预算会计不作处理。

  单位按调整后的结算金额缴费时,应当区分以下情况进行会计处理:

  1.结算缴费金额小于退费金额的。

  单位应当在财务会计按照退费金额借记“其他应付款”科目,按照结算缴费金额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按照其差额贷记“以前年度盈余调整”等科目;在预算会计按照差额借记“资金结存”科目,贷记有关结转结余科目下的“年初余额调整”明细科目。

  有关资金需缴回财政或注销财政拨款结转结余资金额度的,应当按照《政府会计制度》相关规定进行会计处理。

  2.结算缴费金额大于退费金额的。

  在确定缴纳金额时,单位应当在财务会计按照结算缴费金额大于退费金额的差额借记“以前年度盈余调整”等科目,贷记“应付职工薪酬——社会保险费”科目。

  在实际缴纳时,单位应当在财务会计按照退费金额借记“其他应付款”科目,按照差额借记“应付职工薪酬——社会保险费”科目,按照结算缴费金额贷记“银行存款”、“财政应返还额度”、“财政拨款收入”等科目;在预算会计按照差额借记“行政支出”、“事业支出”等科目,贷记“资金结存”、“财政拨款预算收入”等科目。

  此外,单位对属于个人缴费的部分,收到退回的以前年度缴费时,应当在财务会计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其他应付款”科目;确定应补缴以前年度缴费金额时,应当在财务会计借记“其他应收款”科目,贷记“应付职工薪酬——社会保险费”科目;从应付职工薪酬中代扣应补缴的社会保险费时,应当在财务会计借记“应付职工薪酬——基本工资”科目,贷记“其他应收款”科目。

  四、关于事业单位开办资金的会计处理

  事业单位在初始设立并取得开办资金对应的各类资产时,应当在财务会计借记有关资产科目,贷记“累计盈余”科目。同时,在预算会计按照取得的纳入部门预算管理的资金,借记“资金结存”科目,贷记有关预算收入科目。本解释所称初始设立不包括《行政事业单位划转撤并相关会计处理规定》(财会〔2022〕29号)中合并、分立情形下新组建单位,以及本解释“关于由执行其他会计制度转为执行政府会计准则制度的新旧衔接处理”中单位性质转为事业单位的情形。

  事业单位在持续运行期间,接受举办单位无偿投入资产的,应当按照《政府会计制度》中取得上级补助收入、无偿调入非现金资产等业务相关规定进行会计处理。

  事业单位办理开办资金变更登记,无需进行会计处理。

  五、关于由执行其他会计制度转为执行政府会计准则制度的新旧衔接处理

  因单位性质或执行的财务管理制度发生变化,由执行其他会计制度转为执行政府会计准则制度的,单位应当按照以下规定进行新旧衔接处理。

  在首次执行日,单位应当按照政府会计准则制度的规定设立新账,对所有资产、负债、净资产、预算结余进行重新分类、确认和计量,一般流程包括将原账科目余额转入新账财务会计科目、按照原账科目余额登记新账预算结余科目,将未入账事项登记新账科目,并对相关新账科目余额进行调整。单位按照政府会计准则制度确认原未入账资产、负债,以及调整资产、负债余额的,应当相应调整累计盈余。单位应当按照登记及调整后新账的各会计科目余额,编制首次执行日的科目余额表,作为新账各会计科目的期初余额。

  在首次执行日,单位应当根据新账会计科目期初余额,按照政府会计准则制度编制期初资产负债表,并在附注披露新旧衔接对报表项目金额的影响。

  单位在首次执行日后编制财务报表和预算会计报表应当遵循政府会计准则制度的规定,首份年度财务报表和预算会计报表无需填列上年比较数。

  六、关于生效日期

  本解释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本解释规定首次施行时均采用未来适用法。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23-10-20
文号:财会[2023]18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财金[2023]89号 财政部关于引导保险资金长期稳健投资 加强国有商业保险公司长周期考核的通知

财政部关于引导保险资金长期稳健投资 加强国有商业保险公司长周期考核的通知

财金[2023]89号     2023-10-25

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中国太平保险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再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其他有关商业保险公司,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政局,财政部各地监管局:

  为引导国有商业保险公司长期稳健经营,更好发挥中长期资金的市场稳定器和经济发展助推器作用,加强对国有商业保险公司的长周期考核,根据《财政部关于印发<商业保险公司绩效评价办法>的通知》(财金〔2022〕72号,以下简称《办法》)的相关规定,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将《办法》中经营效益类指标的“净资产收益率”由“当年度指标”调整为“3年周期指标+当年度指标”相结合的考核方式,3年周期指标为“3年周期净资产收益率(权重为50%)”,当年度指标为“当年净资产收益率(权重为50%)”。

  其中,3年周期净资产收益率计算公式为:

  rn为当年净资产收益率,rn-1、rn-2分别为前第1年、前第2年净资产收益率。

  二、国有商业保险公司应当依法合规开展各类投资,遵守监管要求的偿付能力、风险管理、公司治理等相关规定,匹配自身投资管理能力、风险控制能力和相关资质。偿付能力等监管指标不达标的高风险国有商业保险公司,不得违规开展股票等投资。

  三、国有商业保险公司要坚持审慎、安全、增值的原则,根据保险资金长期属性,平衡好投资收益和风险,优化资产配置,合理确定投资标的、投资规模、期限结构和流动性安排。保险资金要投向风险可控、收益稳健、具有稳定现金流回报的资产,不得用于收益不稳健、价格波动大、现金流不稳定的高风险投资。

  四、国有商业保险公司要制定专门的投资管理制度,建立透明规范的投资决策程序,设置科学有效的投资风险评估体系,从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等方面做好投资项目的尽职调查和可行性研究论证,进一步加强投资风险管理、交易管理和投后管理等。

  五、国有商业保险公司要在合理管控风险的前提下,有效提高资本回报,如评价期间净资产收益率考核指标低于行业标准值中等值水平的,国有商业保险公司管理层要及时找出具体原因,合理调整资金投向和投资比例;如连续三年均低于行业标准值中等值水平的,财政部门可动态调整其绩效评价档次。

  六、国有商业保险公司应当依法依规核算各类投资收益,切实履行财务会计信息主体责任,确保绩效评价数据资料真实、可靠。如年度评价后发现相关数据资料不实且影响评价结果的,财政部门可追溯调整评价结果,并追溯调整与评价结果联动挂钩的其他事项结果。

  七、国有商业保险公司绩效评价其他事项,仍按照《办法》有关规定执行。

  八、本通知自印发之日起施行,国有商业保险公司自2023年度绩效评价起按照《办法》及本通知执行,其他商业保险公司可参照执行。

财政部

2023年10月25日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就《财政部关于引导保险资金长期稳健投资 加强国有商业保险公司长周期考核的通知》答记者问

2023年10月30日        来源:金融司

  日前,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就出台《财政部关于引导保险资金长期稳健投资 加强国有商业保险公司长周期考核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有关情况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问:《通知》出台目的和意义如何?

  答:《通知》进一步加强国有商业保险公司长周期考核,并对其投资管理提出了相关要求,主要目的在于:按照保险行业运营规律,增强资产与负债的匹配性,继续引导国有商业保险公司长期稳健经营,防止因单纯考核年度目标,出现突增业绩、忽视风险的短期行为,鼓励其进行长期投资、稳定投资、价值投资。同时,也有利于更好发挥中长期资金的市场稳定器和经济发展助推器作用。

  问:《通知》如何加强国有商业保险公司长周期考核?

  答:《通知》将《商业保险公司绩效评价办法》(财金〔2022〕72号,以下简称《办法》)中经营效益指标的“净资产收益率”由“当年度指标”调整为“3年周期指标+当年度指标”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其中,3年周期指标和当年度指标权重各占50%。3年周期指标采用近3年净资产收益率几何平均数,当年度指标采用当年净资产收益率。

  问:《通知》对国有商业保险公司投资管理还提出哪些要求?

  答:为引导国有商业保险公司投资经营更好匹配保险资金长期属性,《通知》在投资资质、资金投向和内部管理方面提出了相关要求。一是在投资资质方面。国有商业保险公司应当依法合规开展各类投资,遵守监管要求的偿付能力、风险管理、公司治理等相关规定,匹配自身投资管理能力、风险控制能力和相关资质。二是在资金投向方面。国有商业保险公司要坚持审慎、安全、增值的原则,根据保险资金长期属性,平衡好投资收益和风险,优化资产配置,保险资金要投向风险可控、收益稳健、具有稳定现金流回报的资产。三是在内部管理方面。国有商业保险公司要制定专门的投资管理制度,建立透明规范的投资决策程序,设置科学有效的投资风险评估体系,做好投资项目的尽职调查和可行性研究,加强投资风险管理、交易管理和投后管理等。

  同时,《通知》还进一步强调绩效评价结果运用,要求国有商业保险公司进行经营业绩对标,分析差距、找出原因,并进一步强化绩效评价数据真实性的要求。自2023年度绩效评价起,国有商业保险公司按照《办法》及《通知》执行,其他商业保险公司可参照执行。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23-10-25
文号:财金[2023]89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银发[2023]98号 中国人民银行等九部门关于印发《北京市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的通知

中国人民银行 发展改革委 科技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 财政部 银保监会 证监会 外汇局 知识产权局关于印发《北京市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的通知

银发[2023]98号                2023-5-16

北京市人民政府:

  《北京市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已经国务院同意,现予以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中国人民银行 发展改革委 科技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

财政部 银保监会 证监会 外汇局 知识产权局

2023年5月16日

  附件

北京市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支持中关村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的批复》、《国务院关于印发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国发〔2016〕52号)等要求,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增强金融服务科技创新型企业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加快建成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牢牢把握首都“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充分发挥北京市金融资源集聚和基础研究力量雄厚的优势,增强中关村在全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快推动北京市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二)基本原则。

  坚持首善标准、示范引领。立足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完善科创金融体制机制,发挥标杆示范效应,为全国科创金融体系建设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经验。

  坚持创新驱动、服务实体。促进金融与科技融合发展,丰富完善适应科技创新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进一步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

  坚持市场运作、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健全市场化、专业化的运作模式和激励约束机制。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发挥政府在规划指导、规范运作、服务保障等方面的组织、引导、协调作用。

  坚持稳步推进、风险可控。维护金融安全,科学规划科创金融发展路径,积极稳妥优化金融服务,提高金融风险识别能力,在有效防控风险的前提下提升科创金融服务水平。

  (三)主要目标。

  力争通过5年时间,构建金融有效支持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在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以下简称试验区)逐步建立健全多层次科创金融组织体系、多元化科创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多维度科创金融政策支撑体系,金融科技水平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不断加强,科创金融的适应性、竞争力和普惠性明显提高,形成全国领先的科创金融发展环境。推进金融双向开放,进一步便利科技创新型企业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升国际化水平。对标国际,逐步形成与国际标准相衔接的金融制度规则,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金融服务体系。

  二、主要任务

  (一)加快完善科创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

  1.加大对科技创新型企业信贷支持力度。在符合自身职能定位和业务范围前提下,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北京市科技创新型企业支持力度。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前提下,鼓励银行针对科技创新型企业特征和需求,积极开展信用贷款、研发贷款、知识产权和股权质押贷款等业务。鼓励银行制定科技金融业务考核方案,延长科技信贷人员绩效考核周期,细化落实激励约束机制和尽职免责要求,适当提高对科技创新型企业不良贷款容忍度。鼓励在京银行机构实现科技创新型企业贷款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

  2.满足不同时期科技创新型企业资金需求。加快打造覆盖科技创新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资金链,实施“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推动金融服务在科技创新型企业生命周期中前移。引导金融体系为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创新型企业提供更多创业投资、担保增信;为成长期科技创新型企业设计更加灵活、多样化的信贷产品;为成熟期科技创新型企业提供更加多元的融资方式。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研究优化试验区内科技创新型企业并购贷款政策,探索提高并购贷款占并购交易价款比例、扩大并购贷款用途、丰富承贷主体的可行性。通过供应链金融助力高端制造业做强做优,以头部企业带动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

  3.支持长期资本投资科技创新型企业。支持保险资金投资中关村未上市科技创新型企业。支持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按照市场化原则,与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信托公司、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机构等开展股权投资业务合作。在依法合规前提下,鼓励符合条件的在京银行理财子公司、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信托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私募基金管理人等资产管理机构受托管理保险等长期资金,推出资产管理产品,积极为科技创新型企业提供长期资金支持。

  4.提升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和基础性研究金融服务水平。鼓励增加对先进制造业的中长期资金支持,引导银行提供更多中长期贷款,积极支持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区块链、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智能建造等前沿领域企业的创新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升级等长期融资需求。支持银行对创新能力强、成长潜力大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大研发资金贷款、流动资金贷款等金融支持力度。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探索为入选国家人才计划的高端人才创新创业提供中长期信用贷款。

  5.优化科技金融服务模式。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引导现有科创金融专营化发展,培育专注服务科技创新型企业的科技金融特色支行、科技金融事业部等专营组织机构,完善专营组织机构差异化管理机制。依据资本监管规定,合理确定商业银行股权投资风险权重。鼓励银行充分发挥与集团内相关子公司的协同作用,为科技创新型企业提供持续资金支持。加快推进金融机构之间的联动衔接,积极探索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有机结合的金融服务模式。支持商业银行和银行理财子公司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商业自愿前提下,与各类资产管理机构优势互补、开展合作,为科技创新型企业提供融资支持。鼓励银行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与创业投资机构、产业投资基金等合作开展多样化的金融服务模式。

  (二)优化科创金融市场体系。

  6.发展壮大创业投资行业。增强政府资金服务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引导能力,积极发挥北京市科技创新基金作用,带动社会资本对科技原始创新、成果转化与“高精尖”产业培育项目的股权投资,发挥对长期投资和投早投小的引导带动作用。支持创投机构通过发行科技创新公司债券、债务融资工具等方式融资,募集资金专项用于科技创新领域股权投资。吸引境内外投资周期长、资金体量大的长期资本、耐心资本开展科技创新领域投资。建设私募股权转让平台,推动S基金(Secondary Fund)发展,拓宽私募股权和创业投资退出渠道。继续用好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公司型创业投资企业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7.深化新三板改革。以北京证券交易所为引领,全面提升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加强上市辅导和服务,对不同成长阶段、不同类型的创新型中小企业进行培育和规范,提供更加包容、精准的市场服务,推动企业更早熟悉、更早进入资本市场。发挥“专精特新”等创新型中小企业在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引领作用,加快上市审核进程,推动更多优质企业登陆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坚持北京证券交易所与基础层、创新层统筹协调和制度联动,维护市场结构平衡。优化基础层、创新层制度安排,充分发挥基础层、创新层的培育、规范和服务功能。打造从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到区域性股权市场,再到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和交易所市场的全链条服务体系。推动社会资本发起设立多层次资本市场联动私募股权基金。鼓励证券公司等中介机构积极参与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改革,打造专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和北京证券交易所业务的专业券商。引导合格机构投资者积极参与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市场投资。持续探索更加包容、适应创新型中小企业成长规律的制度安排。

  8.推动区域性股权市场创新试点。加大对区域性股权市场创新试点、地方业务链生态建设的政策、资源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加强区域性股权市场与全国股转系统(北京证券交易所)北京基地作用,培育更多优质创新型中小企业进入新三板挂牌以及在交易所上市。在依法合规前提下,依托区域性股权市场,探索开展认股权、股权激励和员工持股计划的登记存证以及私募基金综合研判会商、拟上市企业培育规范及辅导验收等工作。

  9.鼓励科技创新型企业利用债券市场融资。在权责清晰、风险可控基础上,探索在符合条件且依法合规获得批准的区域交易平台以试点方式发展面向本地发行人和合格机构投资者的区域债券市场。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注册发行科技创新公司债券和双创专项债务融资工具,为科技创新型企业提供资金支持。鼓励试验区内非上市科技创新型企业发行含转股条件的创新创业公司债券。推动信用增进业务规范发展,加大对民营企业和科技创新型企业发行债券的支持力度,支持信用评级行业研究适用于科技创新型企业特点的评级标准和评级方法体系,有效提升评级质量,积极扩大评级结果应用。支持辖区内金融机构发行创新创业金融债券。积极鼓励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以及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高科技产业园区、特色产业园区等领域符合条件的项目开展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

  (三)完善科创保险和担保体系。

  10.建立健全科创保险体系。支持保险机构开展服务科技创新型企业的保险业务。鼓励保险机构开发科创保险产品,为科技创新型企业、科研项目、科研人员提供全方位保险保障。深入推进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和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机制试点。鼓励保险机构在风险可控前提下,为科技创新型企业提供贷款保证保险支持,开发推广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保险、专利执行和专利被侵权损失保险等新型保险产品。支持保险机构建立科技创新型企业保险理赔绿色通道,提高科创保险理赔服务水平。

  11.优化科创融资担保体系。用好北京市政府性融资担保基金,发挥资本金总规模超过200亿元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增信分险作用,着力支持创新型中小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降低政府性融资担保、再担保机构对科技创新型企业的融资担保、再担保费率,力争将创新型中小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综合融资担保费率降至1%以下。适当提高政府性融资担保业务损失的风险容忍度,建立尽职免责制度和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以政策效益、经营能力、风险控制、体系建设为正向指标,完善科创融资担保业务的正向激励机制。

  12.完善科创融资风险补偿和分担机制。鼓励北京市发挥财政贴息作用,利用贷款及债券贴息、担保费补贴等手段,降低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型企业综合融资成本。

  (四)夯实科创金融基础设施。

  13.深化科创金融政银企对接机制。完善首贷中心、续贷中心、确权融资中心,建设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中心,建立健全银企对接长效机制。建立全市统一的供应链金融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北京市供应链平台、金融机构和企业与供应链票据平台对接,鼓励辖区内银行提供供应链票据贴现等融资服务。鼓励社会资本探索设立企业续贷转贷基金。

  14.完善知识产权融资服务体系。建设北京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支持依托现有交易场所开展以专利权等为标的的知识产权收储交易。规范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探索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机制。优化版权质押登记流程,提升版权融资服务便利化水平。加强试验区内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布局,鼓励试验区内创新型中小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以委托方式开展知识产权精细化管理。探索建立公允的知识产权评估机制,开发知识产权智能化评估系统,明确科技创新型企业和高价值知识产权评估标准,完善知识产权质物处置机制。

  15.探索构建跨行业、跨领域、跨层级的信息合作长效机制。推动政府涉企信用信息共享,探索构建跨行业、跨领域、跨层级的信息合作,建设和完善融资信用服务平台,鼓励“京津冀征信链”“创信融”等信用服务产品创新。推动商业银行加快信贷融资模式创新,提高创新型中小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首贷率、获贷率、信用贷款率,降低贷款综合成本,合理控制不良贷款率。

  (五)推动金融科技创新与应用。

  16.推动科技创新型企业参与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测试。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和有效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前提下,鼓励科技创新型企业参与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测试,探索建立健全金融科技监管体系,提高市场化水平,增强包容性,为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发展提供尝试空间,推动底层关键技术创新。支持金融科技公司创新发展,允许在京设立的金融科技子公司参与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测试。

  17.丰富金融科技应用场景。培育一批金融科技领军企业,形成金融科技创新集群。支持人工智能技术在身份识别与反欺诈、投资顾问、客户服务、企业融资和投资研究等领域的应用。支持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在业务与客户管理、信用与风险管理、数据管理、企业融资和投资研究等领域的应用。研究探索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

  18.加快发展数字金融服务。推动数字人民币在更多场景试点应用,持续推动移动支付产品协同发展。探索开展数字化都市型普惠金融试点。拓展跨境金融区块链服务平台功能,探索开展数字贸易统计监测。在严控交易场所数量前提下,支持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建设基于真实底层资产和交易场景的数字资产交易平台。建设数字版权交易平台,带动知识产权融资业务发展。

  19.加强监管科技应用。完善监管数据采集机制,丰富监测预警指标系统,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时获取风险信息,精准识别、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六)推进科创金融开放交流与合作。

  20.实施科技创新和绿色创新“双轮驱动”发展。通过试验区的政策集成和技术引领,确定绿色新技术研发推广和产业化应用、绿色产业培育发展、碳减排和碳捕捉技术等重点领域,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加大金融产品供给力度。在试验区探索建设服务绿色技术交易的相关平台,支持绿色技术加快转移转化。推动科技创新型企业在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框架下开展海外技术并购,加快中外绿色科技和产业合作与孵化。发挥试验区在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等绿色产业的优势,与北京城市副中心绿色金融创新形成呼应,在绿色技术、绿色标准、绿色金融服务方面实现区域带动和全国引领。

  21.推动京津冀科创金融协同发展。发挥试验区科创金融的支持、带动、辐射作用,为深化京津冀地区的产业链协同发展构建资金链,为加强京津冀地区技术市场融通做好资金市场融通。推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北京、天津、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改革创新试点政策叠加发力,为科技创新型企业提供更加有利的创新发展环境。优先在京津冀地区搭建科创新产品、新技术的应用场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科创信贷资源有序流动。支持商业银行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商业自愿前提下,为京津冀科技创新型企业合作提供并购贷款、银团贷款、供应链融资。鼓励融资担保公司在合规经营前提下,支持京津冀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22.打造国际一流的跨境金融服务体系。优化经常项目外汇业务办理,为外籍人才提供部分经常项下外汇业务便利化服务。探索赋予试验区科技创新型企业更多跨境金融选择权,适当降低中小集团公司跨境资金集中运营管理企业资格门槛。深化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试点,优化资金出境审批流程。升级北京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试点,在试验区适当拓宽试点企业和投资范围。开展本外币合一银行结算账户体系试点,探索本外币一体化业务试点,提高跨境资金流动自由度。支持具有一定规模、符合条件的跨国企业集团等开展本外币合一跨境资金池试点。

  23.推进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坚持市场驱动和企业自主选择,争取在试验区率先营造以人民币跨境自由使用为基础的新型互利合作关系。设计符合科技创新型企业特点的跨境人民币金融产品,支持科技创新型企业开展跨境人民币金融业务。发挥人民币国际投贷基金作用,支持科技创新型企业走出去。在试验区内按相关规定扩大人民币资本金专用账户资金使用范围。

  (七)优化科创金融生态环境。

  24.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入推进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完善北京市机动车、船舶、知识产权担保登记信息统一查询服务。进一步深化北京畅融工程,为科技创新型企业、民营企业、小微企业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融资对接服务。持续推进科技创新型企业上市“钻石工程”和“育英计划”,加大上市辅导支持和服务力度,加强对上市后备企业的培育、筛选。完善科创金融中介服务体系,积极支持会计、审计、法律、评估以及征信、创业辅导、市场推广等专业中介服务机构为科技创新型企业提供服务,形成门类齐全、功能完善的科创金融中介服务体系。

  25.提升金融机构风险防控水平。推动金融机构严格落实金融风险防控主体责任,建立科创金融风险报告制度,加强风险信息披露和共享,建立健全科技创新型企业风险监测预警机制,提升风险监测预警能力。督促金融机构严格执行科创金融的前、中、后台分离,充分落实贷、审、投分离。支持金融机构建立科技创新型企业风险评价模型,健全金融风险应急处置机制。

  26.加强科创金融法治建设。推动完善科创金融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健全金融机构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金融监管、法律约束的治理体系。增强科创金融从业人员法治观念与职业操守。坚持以改革的方式化解金融风险,促进科创金融模式规范发展。充分发挥北京金融法院作用,优化金融法治环境,为试验区建设提供法治保障。

  27.健全金融风险协同防范体系。依托平安北京、扫黑除恶、打击非法集资等工作机制,压实各方责任,严厉打击金融传销、非法集资、内幕交易、地下钱庄、跨境洗钱、非法证券期货活动等非法金融活动,强化反洗钱、反恐怖融资和反逃税监测预警。督促金融机构加大对跨境资金的监测力度。加强金融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保障金融信息系统稳定运行。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北京市成立试验区建设领导小组,完善工作推进机制,加强领导、统筹规划,研究制定中关村科创金融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精心组织、协调推进。北京市有关部门和金融管理部门建立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型企业的信息共享和工作联动机制,及时磋商解决科技创新型企业遇到的金融服务问题。做好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确保试验区建设扎实推进,取得实效。有关单位要加强与北京市的沟通协调,指导支持试验区工作稳妥有序推进。改革试验过程中如遇重大政策突破事项,按照“一事一报”原则按程序报批。

  (二)加强政策支持。探索创新服务科技创新型企业的政策工具,运用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对试验区内的科技创新型企业给予信贷支持。通过适当下放授信审批权限、调整银行内部绩效评价结构、提高不良贷款容忍度、实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优惠等方式,引导、激励专营组织机构加大科创信贷投放力度。支持试验区复制推广其他成熟试点经验,其他地区已出台及今后出台的各项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契合北京实际的,可按程序报批后优先在试验区内试点。优化财政资金的归集使用,切实发挥财政资金的支持、放大和引导作用。

  (三)优化人才政策。积极吸引科技人才开展创业创新,率先在试验区研究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探索形成市场化赋权、成果评价、收益分配等制度。持续推出科创金融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流动、评价激励和服务保障先行先试政策。完善科创金融人才及其配偶、子女在居住、教育等方面的配套服务保障。允许符合条件的、具有境外职业资格的金融相关领域专业人才经备案后,优先在试验区内依规办理工作居留证件。优化科创金融人才研究环境,研究推出包括国家实验室数据开放等协同创新措施,支持部属院所在试验区内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四)加强评估考核。将试验区建设纳入北京市重点改革任务规划,建立目标责任体系,定期跟踪落实情况,适时组织开展第三方绩效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建立健全中关村科创金融发展统计指标体系,为决策分析提供依据。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23-5-16
文号:银发[2023]98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闽财规[2023]13号 福建省财政厅 福建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印发《福建省省级中小微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福建省财政厅 福建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印发《福建省省级中小微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闽财规[2023]13号          2023-7-28

各设区市财政局、工信局,平潭综合实验区财政金融局、经发局:

  现将《福建省省级中小微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福建省财政厅

福建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2023年7月28日

福建省省级中小微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我省省级中小微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福建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福建省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省级中小微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是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省级财政预算安排用于优化我省中小微企业发展环境,促进我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纳入福建省工信厅部门预算的专项资金。

  中小微企业划型标准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统计局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号)执行,国家有关部委修订相关划型标准的,依照新规执行。

  第三条 专项资金的使用应当遵循科学合理、突出重点、规范执行、加强监督、注重绩效的原则。

  第四条 专项资金旨在引领带动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积极探索政府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支持改善中小微企业发展环境,加大对薄弱环节的投入,促进提升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突破制约中小微企业发展的短板与瓶颈,建立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第五条 专项资金由财政部门和工信部门按下列职责分工进行管理。

  省财政厅负责组织专项资金预算的编制和执行,会同省工信厅拨付下达资金,监督专项资金支出活动,组织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强化绩效结果应用。

  省工信厅负责研究提出专项资金支持方向,提出专项资金绩效目标并按确定的绩效目标对专项资金实施绩效监控,开展绩效评价,加强绩效结果应用,落实专项资金绩效管理主体责任,对申请使用专项资金的申报材料组织审核,提出专项资金的分配方案。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财政部门负责组织转移支付资金预算的编制和执行,对资金支出进行监督并组织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工作。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工信部门负责编制转移支付资金支出预算,结合本地区实际,按照相关规定组织项目申报、评审,执行已批复专项资金支出预算,提出绩效目标并实施绩效跟踪和评价,监督专项资金使用。

  第六条 专项资金支持范围包括:

  (一)提升“党企新时空·政企直通车”服务效能;

  (二)培育优质中小微企业,鼓励“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中小微企业发展,支持开展中小微企业创业创新活动,推进创业创新载体建设;

  (三)开展中小微企业发展政策宣传,支持中小微企业开拓市场;

  (四)完善中小微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开展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运行监测,开展中小微企业发展环境评估,优化中小微企业发展环境;

  (五)推动产融合作,改善中小微企业融资环境;

  (六)组织实施中小微企业经营管理提升活动,促进中小微企业创新管理、提质增效;

  (七)完善中小微企业梯度培养机制,打造中小微企业梯次发展成长链条;

  (八)配套国家相关扶持资金使用;

  (九)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促进我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其他相关工作。

  中小微企业获得本专项资金中安排的贷款贴息、认定类和奖励类项目的省级资金补助,可同时享受其他省级资金补助。

  第七条 专项资金可采用项目法、因素法、项目法与因素法相结合等方式分配。

  (一)采取项目法分配的专项资金,由省工信厅印发申报指南,明确项目支持标准等内容,同时按照相关要求及时建立更新完善项目库,确保资金分配与项目实施保持一致。

  (二)采取因素法分配的专项资金,根据相关支出方向、政策任务及上年度资金使用情况等因素及权重,由省工信厅商省财政厅研究提出资金分配方案。

  (三)采取项目法与因素法相结合的方式分配的奖励性资金,省工信厅会同省财政厅制定奖励政策,明确奖励标准等。

  (四)涉及政府采购、政府购买服务项目,按照政府采购、政府购买服务有关规定执行。

  第八条 省工信厅会同省财政厅结合年度工作重点和年初预算批复的中小微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额度,合理制定专项资金分配方案和具体奖补政策。

  第九条 每年10月31日前,省财政厅会同省工信厅将下一年度专项资金预计数提前下达到市、县(区),待年度预算执行中进行清算。提前下达资金比例一般不低于本年度转移支付预计执行数的70%,剩余资金待省人大批准预算后按规定时限下达。

  第十条 转移支付资金在当年完成绩效目标后仍有结转结余的,可以用于本办法第六条规定的支持范围,并按照有关结转结余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办法执行。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财政、工信部门应将每季度转移支付资金使用进度情况于季度结束后15日内上报省财政厅、省工信厅,将每年度转移支付资金使用管理情况、绩效评价情况于次年3月底前上报省财政厅、省工信厅。

  第十一条 按照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要求,省工信厅应当按照绩效目标对专项资金进行绩效监控,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开展绩效评价,加强绩效结果应用。省财政厅根据工作需要开展财政重点绩效评价,绩效评价结果作为改进管理、完善政策、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

  第十二条 专项资金应当按照规定的用途和范围分配使用,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专项资金的支付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三条 项目实施单位应当严格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管理和使用项目资金,并自觉接受财政、监察、审计、工信等部门监督检查。

  第十四条 专项资金使用管理中存在虚报、冒领、截留、挪用等违法行为的,除责令将资金归还原有渠道或收回财政外,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有关规定对相关部门和单位予以处理,并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十五条 对未能独立客观地发布意见,在专项资金申报、评审等有关工作中存在虚假、伪造行为的专家或者市场中介组织,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进行处理。

  第十六条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专项资金管理活动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法追究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七条 本办法由省财政厅会同省工信厅负责解释。

  第十八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实施期至2025年12月31日。《福建省财政厅 福建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印发<福建省省级中小微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闽财企〔2021〕18号)同时废止。

《福建省省级中小微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政策解读

  一、修订目的

  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我省省级中小微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引领带动各设区市积极探索政府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支持改善中小微企业发展环境,加大对薄弱环节的投入,促进提升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突破制约中小微企业发展的短板与瓶颈,建立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对《福建省财政厅 福建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印发<福建省省级中小微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闽财企〔2021〕18号)进行修订。

  二、制定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福建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福建省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三、此次修订主要内容

  (一)标题删除“暂行”两字。根据要求规范性文件中暂行办法最长不得超过两年,该办法计划执行至2025年底,因此删除“暂行”两字。

  (二)第二条增加“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以表明依法设立。

  (三)按照最新要求将第三条资金使用原则修改为“科学合理、突出重点、规范执行、加强监督、注重绩效”。

  (四)将原办法中“中小企业”统一调整为“中小微企业”。

  (五)第五条职责分工中增加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财政部门、工信部门职责。

  (六)支持范围增加“开展中小微企业发展环境评估”,并根据工信部最新要求,将专精特新企业统一修改为“优质中小微企业”。

  (七)对分配法进行了重新梳理,具体分为项目法、因素法、项目法与因素法相结合三种方式。

  (八)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实施期至2025年12月31日。《福建省财政厅 福建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印发<福建省省级中小微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闽财企〔2021〕18号)同时废止。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23-7-28
文号:闽财规[2023]13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苏人社发[2023]42号 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江苏省教育厅 江苏省财政厅关于延续实施一次性扩岗补助政策有关工作的通知

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江苏省教育厅 江苏省财政厅关于延续实施一次性扩岗补助政策有关工作的通知

苏人社发[2023]42号            2023-7-26

各设区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教育局、财政局:

  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延续实施一次性扩岗补助政策有关工作的通知》(人社部发[2023]37号)要求,结合我省实际,现就延续实施一次性扩岗补助政策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补助对象

  招用2023届及离校两年内未就业普通高校毕业生、登记失业的16—24岁青年,签订劳动合同并为其缴纳失业、工伤、职工养老保险费1个月以上的参保企业,可享受一次性扩岗补助政策。

  二、补助标准

  每招用1人一次性给予企业发放1500元补助。同一人的就业参保信息和身份只能由一户企业用于享受一次性扩岗补助,不得跨年度、跨地区重复享受。一次性扩岗补助与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政策不重复享受,与见习留用的一次性见习补贴不重复享受。

  三、审核发放流程

  (一)免申即享。

  1.招用的2023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身份信息,通过省人社厅将本省每月新参保人员信息与2023届高校毕业生信息进行比对筛选,并下发至企业失业保险参保所在地经办机构进行审核,其中对于省外高校毕业生信息,各地经办机构需通过部省人社业务协同平台“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身份核验接口”再次核验其人员身份。

  2.招用的离校两年内未就业普通高校毕业生身份信息,通过省人社厅将本省每月新参保人员信息与省教育厅移交的省内和部下发的省外2021届、2022届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信息进行比对筛选,并下发至企业失业保险参保所在地经办机构进行审核。

  3.招用的登记失业的16—24岁青年身份信息,通过省人社厅将本省每月新参保人员信息与省人社一体化信息平台登记失业人员信息库数据进行比对筛选,并下发至企业失业保险参保所在地经办机构进行审核。

  (二)线下申请。

  企业可至线下经办窗口进行申请,需携带企业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和招用人员的花名册相关材料。经办机构收到申请后,需通过数据比对确认人员参保缴费信息、核验人员身份信息和企业类型,做好审核发放工作。

  (三)资金发放。

  对审核通过的,经办机构需向企业发送告知信息,将一次性扩岗补助发放至用人企业对公账户,对没有对公账户的企业,可发放至当地税务部门提供的该企业缴纳社会保险费账户。

  四、资金渠道

  一次性扩岗补助所需资金从失业保险基金“其他支出”科目中列支。

  五、政策执行期限

  政策执行至2023年12月底。

  六、工作要求

  各部门要高度重视,主动作为,加强协调配合,采取有力措施推动政策落实落地。各人社部门经办机构要明确职责分工,切实做好信息比对、审核及资金发放相关工作。从事劳务派遣的企业暂不享受一次性扩岗补助政策,要将企业名单与当地劳务派遣名录库比对,确保企业发放类型符合要求。要做好基金风险防范,强化事前比对和事后核查,对部端比对下发的身份不实、重复享受等疑点数据立即核实,对于不符合条件的企业,按规定追回资金。要拓宽宣传渠道,开展政策解读,扩大政策受益面。执行中遇有重大情况和问题,要及时报告。

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江苏省教育厅

江苏省财政厅

2023年7月26日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23-7-26
文号:苏人社发[2023]42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苏人社发[2023]39号 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江苏省财政厅关于2023年调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通知

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江苏省财政厅关于2023年调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通知

苏人社发[2023]39号             2023-7-12

各设区市、县(市、区)人民政府: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2023年调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通知》(人社部发〔2023〕28号)精神,经省政府同意并报两部批准,现就2023年全省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事宜通知如下:

  一、调整对象和时间

  参加我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并在2022年12月31日前办理了退休、退职或领取定期生活费手续的人员,从2023年1月1日起调整基本养老金。

  二、调整办法

  (一)普遍调整

  1.退休、退职或领取定期生活费人员每人每月增加26元。

  2.退休、退职或领取定期生活费人员本人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不含折算缴费年限,下同)15年及15年以下的部分,缴费年限每满1年(不满1年按1年计算,下同),每月增加1.3元;本人缴费年限15年以上至25年以下(含25年)的部分,缴费年限每满1年,每月增加2.1元;本人缴费年限25年以上部分,缴费年限每满1年,每月增加3.7元。按缴费年限月增加额不足19.5元的,按19.5元增加。

  3.退休、退职或领取定期生活费人员按本次调整前本人基本养老金的1.1%增加。计算额见分进角。

  (二)适当倾斜

  1.2022年12月31日年满70周岁(年龄以办理退休手续时确定的出生年月为准,下同)不足75周岁、年满75周岁不足80周岁以及年满80周岁以上的退休、退职及领取定期生活费人员,每人每月分别增发19元、27元和35元。

  2.对基本养老金偏低的企业退休军转干部,按照国家人社部、财政部《关于2023年调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通知》(人社部发〔2023〕28号)要求,确保安置到地方工作且已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企业退休军转干部基本养老金不低于当地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平均水平。

  三、资金来源

  此次调整基本养老金所需资金,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从各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列支,省、市、县三级财政按5%给予补助。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的从各地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列支。

  四、组织实施

  各地要严格按照本通知执行,不得自行提高调整水平、突破调整政策、增加倾斜对象。对自行提高调整水平、突破调整政策、增加倾斜对象以及存在违规一次性补缴或违规办理提前退休的地区,将予以批评问责、勒令整改,所涉资金列入管理性收支缺口,全部由当地政府承担。

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江苏省财政厅

2023年7月12日

我省2023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方案出台

  经省政府同意并报国家人社部、财政部批准,日前我省2023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方案正式出台,预计全省将有1051万名退休人员受益。省人社厅有关负责同志就今年的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方案进行了解读。

  调整办法框架结构不变

  根据国家人社部、财政部批复,今年我省将继续按照完全统一的办法同步调整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办法的框架仍由固定额、与缴费年限挂钩和与本人基本养老金挂钩三部分组成,与去年保持一致。

  今年,固定额部分每人每月增加26元,该部分体现基本养老金调整的公平性。

  与本人缴费年限挂钩部分体现长缴多得,具体方案为:本人缴费年限15年及15年以下的部分,缴费年限每满1年(不满1年按1年计算,下同),为每月增加1.3元;15年以上至25年以下(含25年)的部分,缴费年限每满1年,为每月增加2.1元;25年以上部分,缴费年限每满1年,为每月增加3.7元。按缴费年限月增加额不足19.5元的,按19.5元增加。

  与本人基本养老金挂钩部分按本人调整前月基本养老金的1.1%挂钩,该部分体现多缴多得。

  高龄退休人员继续享受倾斜

  根据国家的部署安排,继续对高龄人员予以倾斜。按照今年的调整方案,2022年底前年满70周岁不足75周岁、年满75周岁不足80周岁以及年满80周岁以上的退休、退职及领取定期生活费人员,在参加普调基础上,每人每月分别增发19元、27元和35元。

  此次退休人员增加的基本养老金将从今年1月起补发,全省各地将迅速组织落实,确保7月底前将增加的基本养老金发放到位。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23-7-12
文号:苏人社发[2023]39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苏发改投资发[2023]358号 江苏省发展改革委关于进一步完善政策环境加大力度支持民间投资发展的实施意见

江苏省发展改革委关于进一步完善政策环境加大力度支持民间投资发展的实施意见

苏发改投资发[2023]358号             2023-3-31

省各有关部门、单位,各设区市发展改革委: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加快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扎实推进《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进一步完善政策环境加大力度支持民间投资发展的意见》落地见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进一步强化民间投资发展政策支持,改善投资预期,提振投资信心,激发投资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经省政府同意,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加大民间投资重大项目支持力度

  1、鼓励民间投资参与各级各类重大项目建设。对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项目库的民间投资项目,在要素、审批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各级重大项目清单积极支持更多的民间投资项目纳入,并全面落实用地、资金等支持政策,各级重大项目要加快协调解决遇到的困难问题,确保顺利建设。鼓励符合条件的民间投资重点工程项目采取以工代赈方式扩大就业容量。〔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能源局)、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农村厅等,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以下政策措施均需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落实,不再单独列出〕

  2、加快民间投资项目前期工作。加大民间投资项目前期工作推进力度,对民间投资参与的省级及以上重大项目,可由地方政府根据职责权限作出承诺,制定并试行用地承诺制。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促进劳动力、资本、数据等畅通流动和高效配置,强化对民间投资项目要素保障。积极落实建设条件,推行工业用地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和弹性年期出让等供应方式,充分运用“标准地+双信地+定制地”等改革创新举措,促进民间投资项目“拿地即开工”。〔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能源局)、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政务办等〕

  二、促进重点领域民间投资加快发展

  3、持续拓宽民间投资领域。坚持“非禁即入”原则,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准入的所有行业和领域。交通、水利、农业农村、能源、市政、环保、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行业主管部门要制定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的相关政策,支持民间资本更多进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在风险可控、权责明晰的前提下,鼓励多家企业组成联合体共同投资、建设、运营大体量基础设施项目。对于民间投资建设和运营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项目,在政府补贴、用地保障、大型设备配置、职业资格认定、税收减免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支持符合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合规设立地方金融组织。严格执行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严禁以任何形式增设民间资本准入条件,健全重点案例督查督办机制,开展市场准入效能评估。〔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能源局)、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教育厅、省民政厅、省卫生健康委、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省税务局、省工商联等〕

  4、鼓励民间投资开展科技创新。强化民营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民间资本开展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免征符合条件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和众创空间孵化服务增值税。鼓励民营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开展研发活动中实际发生的研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再按照实际发生额的100%在税前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200%在税前摊销。发挥产业链链主企业作用,推动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深度合作,促进上下游供应链和产业链集聚融合、创新发展。鼓励中央和省属企业、行业龙头企业加强对民营企业新产品、新技术的应用,通过首购、订购等政府采购政策支持民营企业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探索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通过会员制、股份制、协议制、创投基金等方式,吸引民间资本共同建设。鼓励民间资本设立产业创新基金或与产业投资基金开展深度合作。(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税务局、省国资委等)

  5、支持制造业民间投资转型升级。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投资力度,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鼓励民营企业抢占数字经济赛道,充分利用税收优惠、政府免费诊断、财政资金引导等支持政策,加快工业设备和业务系统上云用平台,推动新产业新业态孵化和发展。支持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对平台企业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项目建设给予重点支持。持续扩大民营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用好用足设备购置与更新改造贷款贴息等政策,搭建政府服务、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加快提档升级。支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聚焦行业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开展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在细分市场形成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领先优势。实施领航企业培育工程,引导大企业发展成为具有生态主导力、国际竞争力的领航企业,争创世界一流企业。(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等)

  6、稳定房地产业民间投资。因城施策用足用好房地产调控政策工具箱,充分利用国家专项借款,引导商业银行加强对房地产项目合理融资需求保障,推进支持开发贷款、信托贷款等存量融资合理展期政策落地见效,优化调整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政策,促进在建民间投资房地产项目顺利实施。大力支持刚性和改善型购房需求,推动金融支持房地产发展等各项政策落地落实,促进房地产销售合理增长,增强民营企业拿地和项目开发预期,促进房地产民间投资企稳向好。(责任单位: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地方金融监管局、江苏银保监局、人民银行南京分行等)

  7、鼓励民间投资绿色低碳发展。支持民营企业加大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利用领域投资力度,在节能锅炉、水处理装备、资源循环利用、绿色建筑等绿色低碳领域实现特色化发展。引导民间投资积极参与国家级资源循环利用基地、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和省级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示范区、大气污染防治装备产业集聚区等项目建设,支持民营企业参与绿色环保产业集群建设。鼓励智慧绿色环保、合同能源管理、环境第三方治理等新业态应用,引导民营企业全链条、多领域做优绿色低碳综合服务。探索开展覆盖“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生命周期投资项目ESG评价试点。(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生态环境厅等)

  8、引导民间投资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在充分保障农民权益的前提下,鼓励并规范民间投资到农村发展现代种养业,积极参与农田基础设施等建设,各类农业补贴政策给予积极支持,拓展民间投资发展空间。鼓励民间投资建设省级优势特色种子种苗服务中心(企业),参与良种规模化繁育技术体系建设。鼓励民间投资投向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业机械化、数字化水平,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支持民营企业投资农业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促进农业与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医疗等业态融合,因地制宜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培育壮大特色产业。鼓励民间投资参与数字乡村和智慧农业建设,提高乡村产业信息化水平。(责任单位:省农业农村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文化和旅游厅等)

  三、有效强化政府投资引导作用

  9、加大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力度。健全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长效机制,依托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等载体,增加项目推介数量。根据投资项目储备情况,适时组织开展项目集中推介活动,及时向民间资本推介质态较好、收益稳定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项目。项目推介后,持续做好跟踪调度和后续服务工作,促进项目顺利实施,保障民间投资主体合法权益。(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交通运输厅、省水利厅等)

  10、加强财政资金支持引导。在安排各类财政补助和引导资金时,对民营企业一视同仁,积极利用投资补助、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符合条件的民间投资项目建设。支持民营企业加强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研制与推广应用,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国家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试点。用好各级各类政府出资的产业引导基金,对符合条件的民间投资项目,政府出资产业投资基金可采取战略性直接投资等方式予以支持。(责任单位:省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

  11、破除招投标领域壁垒。在政府采购和招投标中对民间投资不得违规设置或变相设置与业务能力无关的供应商规模、成立年限、所有制形式等门槛,不得违规设定与招标采购项目实际需要不相符的资格、技术等条件。在稳定产业链供应链相关项目招投标中,对大中小企业联合体给予倾斜,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在政府投资招投标领域全面推行保函(保险)替代现金缴纳投标、履约、工程质量等保证金,鼓励招标人对民营企业投标人免除投标担保。综合运用预留份额、价格扣除等举措支持中小企业参与政府采购,加快推进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推动实现全省政府采购一张网。及时查处限制及排斥民营企业参加招投标的违法违规行为。政府投资项目不得由施工单位垫资建设,要严格落实建设工程价款结算规定,提高进度款支付比例,不得对民营中标单位在资金支付、结算决算、竣工验收等方面增设障碍。〔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能源局)、省财政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水利厅、省政务办等〕

  四、鼓励民营企业积极盘活优化存量资产

  12、通过盘活优化存量资产和改扩建有机结合等方式吸引民间投资。鼓励民间投资通过产业更新、增容技改、综合整治等多种模式盘活低效用地,引导存量用地多途径盘活利用,优先用于新产业发展。引导民间投资积极参与盘活国有存量资产,对长期闲置但具有潜在开发利用价值的资产,可采取资产升级改造与定位转型等方式充分挖掘资产价值,吸引民间投资参与。鼓励民间投资参与盘活城市老旧资源,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老旧小区改造可通过契税减免等方法提高投资回报率。积极探索污水处理厂下沉、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开发等模式,深入开展专业化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鼓励民间投资积极参与建设和运营。因地制宜推广交通枢纽地上地下空间、公路客运场站、高速公路及普通国省干线公路服务区、水上服务区和城市公共交通站用地综合开发等模式,拓宽收益来源,提高资产综合利用价值,增强对民间投资的吸引力。鼓励民营企业通过产权交易、并购重组、不良资产收购处置等方式盘活优化自身存量资产。对民营企业利用现有工业用地,兴办先进制造业、生产性及高科技服务业、创业创新平台等国家支持的新产业、新业态建设项目的,经市县人民政府批准,可继续按原用途使用,过渡期5年,过渡期满后,依法按新用途办理用地手续。(责任单位:省财政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国资委等)

  13、支持民间投资项目参与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鼓励民营企业对基础设施等资产进行盘活优化,支持符合条件的项目开展基础设施REITs试点,降低企业资产负债率,增强再投资能力。指导项目单位加强与金融机构、交易所的沟通联系,及时协调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的难点、堵点问题,增强民营企业参与信心。(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地方金融监管局、江苏证监局等)

  五、加强民间投资融资支持

  14、完善民间投资信贷支持措施。鼓励和引导各类金融机构适当增加对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和其他信贷支持,合理增加中长期贷款和信用贷款额度。推动金融机构按市场化原则积极采用续贷、贷款展期、调整还款安排等方式对民间投资项目予以支持。推广运用省综合金融服务平台,缩减对企业融资需求响应时间和贷款审批时间,提升金融服务质效。鼓励商业银行按照可持续、保本微利的原则,建立差异化的中小微企业利率定价机制,对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开发创新金融产品和业务模式。推动信用担保、信用评级机构进一步创新机制,为民营企业融资提供增信服务。(责任单位:省地方金融监管局、人民银行南京分行、江苏银保监局等)

  15、扩大民营企业直接融资规模。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上市、并购重组,鼓励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发行公司债券、企业债券等融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支持民间资本发展创业投资,加大对创新型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符合条件的民营创投企业按规定备案,激发民间资本创业投资活力,积极引导创投企业投早、投小、投科技。统筹发挥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作用,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地方金融监管局、江苏证监局等)

  16、支持民营企业创新融资方式。引导国有企业通过出资新设、增资扩股、债转股、并购重组等方式,与民营资本进行战略合作、资源整合,投资新的重点领域项目。用足用好国家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加强项目滚动储备,有效补充重大项目建设资本金。鼓励保险公司创新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保险产品,建立企业创新产品市场应用的保险机制。不断完善政银企对接常态化机制,通过召开洽谈会、对接会等多种方式,引导金融机构和民营企业建立全面、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促进金融供给精准对接民营企业需求。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和专精特新企业开展外债便利化额度试点。(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财政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商务厅、省国资委、省地方金融监管局、江苏银保监局、人民银行南京分行等)

  六、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

  17、引导民营企业合理决策。引导民营企业客观准确分析国内外经济和市场形势,立足企业、产业发展基础,有效发掘新的投资机遇,科学合理作出项目投资决策行为。引导民营企业加强投资项目管理,强化投资管理专业队伍建设,提高项目建设和运营水平,提升投资效益。引导事后合规向事前合规转变,推动民营企业将合规管理融入业务工作全过程,支持企业主动开展合规建设、改造经营模式,指导企业建立合规制度。(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工商联等)

  18、支持民营企业防范风险。引导和鼓励民营企业加快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聚焦实业、做精主业。鼓励民营企业合理控制债务融资规模和比例,合理运用投资杠杆,规避融资风险。鼓励公共法律服务机构为民营企业提供公共法律服务,推动有条件、有需求的民营企业设立公司律师,及时提供风险防范法律建议。加强产权保护和激励,推广商业秘密在线保护公证。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提升知识产权审查能力,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侵权快速反应、惩罚性赔偿等机制。(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司法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市场监管局、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省知识产权局、省工商联等)

  19、加强民营企业权益保护。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在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的前提下设立“红绿灯”,推出一批“绿灯”案例。做好拟出台政策与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防止出台影响民营企业和企业家投资积极性的政策措施,全面落实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政策执行不搞“一刀切”,开展柔性执法、精准执法,推行包容审慎监管,对民间投资主体违法行为情节显著轻微或者无明显危害后果的,依法不予处罚或从轻减轻处罚。加强涉企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积极推动在民营企业建立人民调解组织。强化工商联和行业协会等桥梁纽带作用,完善日常工作联络,加强信息互联互通,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司法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农业农村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应急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省市场监管局、省工商联等)

  七、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

  20、持续优化民间投资发展环境。持续优化政策、市场、政务、法治、人文“五个环境”,以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的担当作为,营造一流营商环境。着力保持各类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增强政策正向叠加效应,为民间投资发展提供平稳健康政策环境,助力民营企业形成良好预期。深入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力度,推进实现项目网上申报、并联审批、信息公开、协同监管,不断提高民间投资项目办理效率。优化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和集中区发展环境,加强科技创新、政务服务等公共设施建设和共用共享,因地制宜加强国家级、省级园区与基层园区的联动发展。进一步拓宽混合所有制改革领域和范围,合理设定股权结构、退出机制,充分保障民营企业合法权益。加快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落实“三项机制”,在依规依纪的前提下,鼓励政商积极交往,大胆开展工作,为民间投资项目靠前服务、排忧解难。常态化清理含有地方保护、市场分割、指定交易等内容的政策措施,强化反垄断监管,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持续提高政府监管效能,积极推进跨部门综合监管,大力推行“互联网+监管”,提高监管科学性、有效性,提升监管透明度。(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市场监管局、省政务办、省司法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国资委、省工商联等)

  21、健全完善政府守信践诺机制。依法依规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对诚实守信的市场主体依法在政府采购、招标投标、融资贷款、项目审批等方面建立快捷通道,给予倾斜支持。简化企业信用修复手续,指导和帮助失信市场主体重塑信用。推动各级政府在招商引资等领域建立政务信用承诺制度,在鼓励和吸引民间投资项目落地过程中,严格履行依法依规作出的政策承诺,避免过头承诺。推动对涉及政府机构未履行生效裁判案件进行排查,多措并举推动案件清理整改,重点治理招商引资等领域的政府失信行为。开展政府机构失信专项治理,对中小微企业账款拖欠问题抓紧按要求化解,将政府拖欠账款且拒不履行司法裁判等失信信息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并向社会公开。(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市场监管局等)

  22、落实降成本各项政策。切实落实国家和省减税降费、减租降息等纾困惠企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合理让利,降低企业成本,有效减轻民营企业负担。积极推进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参与电力市场交易;清理规范转供电环节加价行为,强化价格行为监管。畅通民营企业意见建议反馈渠道,确保国家和省减税降费各项政策落地落实。进一步清理、精简涉及民间投资管理的行政审批事项,规范中间环节、中介组织行为,杜绝各种乱收费,切实做到真减真放。通过定制地配置,集成组合运用地价、供地等政策,实行“带条件”挂牌、定制高标准厂房、产业链供地等举措,降低企业用地成本。关注企业负担诉求,适时开展全省企业负担调查和第三方评估,及时回应企业关切。〔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能源局)、省自然资源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财政厅、省政务办、省市场监管局、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省税务局,人民银行南京分行,江苏银保监局等〕

  23、加强宣传引导。健全政策发布和信息解读机制,及时回应社会关切,进一步营造民间投资良好舆论环境。重视总结推广政府管理服务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及时释放积极信号,提振发展信心,稳定和改善市场预期。加大政府信息数据开放力度,畅通为民营企业提供信息服务的有效渠道。选取民营企业主动转型积极投资的成功案例,加大对民营企业攻坚克难、创业创新等典型的宣传力度,激发企业家精神,发挥企业家才能。在各类评选表彰活动中,平等对待优秀民营企业和企业家。(责任单位:省委宣传部、省委网信办、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政务办、省工商联等)

江苏省发展改革委

2023年3月31日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23-3-31
文号:苏发改投资发[2023]358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浙人社发[2023]4号 中共浙江省委组织部 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浙江省财政厅关于调整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死亡后遗属生活困难补助费等标准的通知

中共浙江省委组织部 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浙江省财政厅关于调整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死亡后遗属生活困难补助费等标准的通知

浙人社发[2023]4号            2023-1-19

各市、县(市、区)党委组织部,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省直各单位:

  为保障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含退休、退职人员,下同)死亡后遗属和计划外长期临时工的基本生活需求,使其生活水平随着经济发展有所提高,经省政府同意,决定适当调整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死亡后遗属生活困难补助费等标准。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调整遗属生活困难补助费标准

  (一)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死亡后,凡1937年7月6日以前参加革命工作的,其生前供养配偶的遗属生活困难补助费标准由每人每月2855元调整为3000元;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工作的,其生前供养配偶的遗属生活困难补助费标准由每人每月2405元调整为2525元;解放战争时期参加革命工作的,其生前供养父母、配偶的遗属生活困难补助费标准由每人每月2180元调整为2290元。

  (二)机关事业单位新中国成立前参加革命工作的工作人员死亡后,其生前抚养的子女,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参加工作的工作人员死亡后,其生前供养的直系亲属,遗属生活困难补助费标准由每人每月1395元调整为1450元。

  二、调整计划外长期临时工晚年生活补助费标准

  凡根据浙劳人险〔84〕218号、〔84〕财企879号、省总工字〔1984〕50号文件规定,领取晚年生活补助费的计划外长期临时工,其生活补助费标准由每人每月1220元提高到1270元。

  上述标准所需经费,仍按原渠道安排。调整标准从2022年1月1日起执行。

中共浙江省委组织部

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浙江省财政厅

2023年1月19日

  (此件主动公开)

《关于调整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死亡遗属生活困难补助费等标准的通知》政策解读

  一、发放对象

  (一)死亡职工遗属。符合浙劳人险〔1988〕185号规定的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去世后无生活来源保障的直系亲属。

  (二)计划外长期临时工。符合浙劳人险〔84〕218号、〔84〕财企879号、省总工字〔1984〕50号文件规定的计划外长期临时工。

  二、补助标准

  (一)死亡职工遗属。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死亡后,凡1937年7月6日以前参加革命工作的,其生前供养配偶的遗属生活困难补助费标准由每人每月2855元调整为3000元;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工作的,其生前供养配偶的遗属生活困难补助费标准由每人每月2405元调整为2525元;解放战争时期参加革命工作的,其生前供养父母、配偶的遗属生活困难补助费标准由每人每月2180元调整为2290元。机关事业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参加革命工作的工作人员死亡后,其生前抚养的子女,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参加工作的工作人员死亡后,其生前供养的直系亲属,遗属生活困难补助费标准由每人每月1395元调整为1450元。

  (二)计划外长期临时工。凡根据浙劳人险〔84〕218号、〔84〕财企879号、省总工字〔1984〕50号文件规定,领取晚年生活补助费的计划外长期临时工,其生活补助费标准由每人每月1220元提高到1270元。

  三、资金来源

  死亡职工遗属生活困难补助、计划外长期临时工所需经费,按原渠道安排。

  四、实施时间

  上述标准从2022年1月1日起执行。

  五、解读单位及咨询方式

  解读单位: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解读人:潘迎晖

  联系电话:0571-8702525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23-1-19
文号:浙人社发[2023]4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皖人社秘[2023]182号 安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安徽省教育厅 安徽省财政厅关于延续实施一次性扩岗补助政策有关工作的通知

安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安徽省教育厅 安徽省财政厅关于延续实施一次性扩岗补助政策有关工作的通知

皖人社秘[2023]182号           2023-7-17

各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教育局、财政局: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工作决策部署,发挥失业保险助企扩岗作用,鼓励企业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延续实施一次性扩岗补助政策有关工作的通知》(人社部发〔2023〕37号)要求,现就延续实施一次性扩岗补助政策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补助范围

  招用2023届及离校两年内未就业普通高校毕业生、登记失业的16—24岁青年,签订劳动合同并为其缴纳失业、工伤、职工养老保险费1个月以上,且审核时处于正常参保缴费状态的企业。

  1名上述人员的就业参保信息和身份只能由一户企业用于享受一次性扩岗补助,不能重复使用。

  二、补助标准

  每招用1人按1000元标准发放一次性扩岗补助。一次性扩岗补助和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政策不能重复享受。政策执行期限至2023年12月31日。

  三、资金来源

  一次性扩岗补助所需资金从失业保险基金“其他支出”科目中列支。

  四、补助方式

  各地可采取“免申即享”与企业自行申请相结合的经办模式落实一次性扩岗补助政策。

  (一)“免申即享”:按照“方便、快捷、规范、安全”的原则,主动向符合条件的企业发放一次性扩岗补助。可按月将本地新参保人员信息与部省人社业务协同平台提供的“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身份核验接口”、教育部门移交的有就业意愿的离校两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数据信息、登记失业信息比对,确认参保人员身份符合政策享受条件,向企业发送信息并经其确认后,将一次性扩岗补助资金发放至用人企业对公账户,对没有对公账户的企业,可将资金发放至当地税务部门提供的该企业缴纳社会保险费账户。

  (二)自行申请:各地失业保险经办机构要开设服务窗口,便于企业自行申请一次性扩岗补助。企业也可通过登录安徽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网上办事大厅(网址:http://61.190.31.166:10001/ggfwwt/power/service_dw)“一次性扩岗补助申领”模块申请。对企业所招用的相关人员参保情况,经办机构要通过本地信息系统核实,并在收到企业申请后30日内办结。

  五、强化风险防控

  各地要做好基金风险防范,强化事后核查,统筹推进一次性扩岗补助畅通领、安全办。要对部端比对下发的身份不实、跨省(区、市)重复享受等疑点数据立即核实,对于不符合条件的企业,及时追回所发放一次性扩岗补助,按规定追究其相应责任。

  实施一次性扩岗补助政策是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维护就业局势稳定的重要举措。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教育、财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组织保障,形成工作合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经办机构、信息化综合管理机构要明确责任分工,加强协调配合,确保政策尽快落地见效。加强宣传引导,积极推送政策信息,提高政策知晓度。

  各地在推进工作过程中遇有重大问题,及时向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省财政厅报告。

安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安徽省教育厅

安徽省财政厅

2023年7月17日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23-7-17
文号:皖人社秘[2023]182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皖人社秘[2023]160号 安徽省关于印发安徽省推进工伤保险“一件事一次办”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安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安徽省公安厅 安徽省财政厅 安徽省健康委员会 安徽省数据资源局关于印发安徽省推进工伤保险“一件事一次办”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皖人社秘[2023]160号              2023-6-29

各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公安局、财政局、卫生健康委、数据资源局,合肥、宿州市政务服务局:

  现将《安徽省推进工伤保险“一件事一次办”工作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工作认真贯彻执行。

安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安徽省公安厅

安徽省财政厅 安徽省健康委员会 安徽省数据资源局

2023年6月29日

安徽省推进工伤保险“一件事一次办”工作实施方案

  为打造更加标准、规范、便利的工伤保险公共服务,切实提高我省工伤保险全流程工作效能,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打造政务服务升级版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2〕32号)、《安徽省加快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打造政务服务升级版工作实施方案》(皖政办秘〔2022〕60号)文件精神,结合我省工作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通过对工伤保险公共服务事项的集约整合,积极构建紧贴群众需求的“一件事一次办”工作格局和数据共享、上下联动、同频共振、协同高效的服务模式,最大限度减时间、减环节、减材料、减跑动,实现“一次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一次办结”,持续提高单位群众办事满意度和获得感。

  二、适用范围

  工伤保险“一件事一次办”业务范围主要包括:工伤认定申请、劳动能力鉴定申请、工伤康复申请确认、工伤医疗(康复)费用申报、旧伤复发申请确认、住院伙食补助费申领、统筹地区以外交通食宿费申领、辅助器具配置或更换申请、辅助器具配置(更换)费用申报、伤残待遇申领(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伤残津贴和生活护理费)、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申请、一次性工亡补助金(含生活困难、预支50%确认)、丧葬补助金申领、供养亲属抚恤金申领等。符合条件的单位和个人均可依法依规提出办理申请。

  三、主要内容

  (一)整合事项“集约办”。改变行政、经办、劳动能力鉴定机构分别受理模式,依托安徽省政务服务事项管理平台,对工伤保险“一件事一次办”涉及的多个政务服务事项的申请材料进行整合、精简,合理调整优化前后置顺序、完善业务流程,形成工伤保险“一件事一次办”事项办理标准化工作流程。加强部门协调沟通,对可以通过数据共享、系统提取的证明材料,通过线上共享、统一分发方式,实现“一次提交、多次复用”。

  (二)线上申请“快速办”。依托安徽政务服务平台,实现工伤保险“一件事一次办”网上申请,单位和个人根据实际需求线上自主选择办理工伤保险“一件事一次办”涉及的全部或部分事项。工伤保险行政、经办、劳动能力鉴定机构同步获取受理信息和相关办理信息,开展联动审批,强化线上线下审批协同,实现“一次登录、一键申请、一网通办”。

  (三)线下申请“综合办”。依托各级政务服务中心综合窗口,实行线上、线下可同步受理,按照“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综合窗口出件”的原则,符合条件的单位和个人可以在政务服务中心综合窗口填写《工伤保险“一件事一次办”联办事项申请表》,勾选需要一次办的服务事项,有效解决单位和个人“多个地方跑、多个窗口跑、一个窗口跑多次”问题。

  (四)告知承诺“简便办”。对于申请供养亲属抚恤金待遇人员,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在办理相关待遇支付时,不再要求申领人员提供与工亡职工关系证明、主要生活来源证明、民政部门证明等,按照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工作要求,只需“承诺”即可办理。工伤保险经办机构采取在线核查、现场核查、行政机关协助核查等措施,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五)延伸服务“帮您办”。强化内部数据共享应用,工伤保险“一件事一次办”有关事项办结后,同步推送至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其他相关业务场景。就业促进和失业保险业务部门依据劳动能力鉴定结果,加强对五至十级伤残人员的就业帮扶力度,符合条件的及时兑现失业保险相关待遇。参加补充工伤保险单位和个人,工伤保险行政部门在工伤认定结论下发同时告知承保商业保险机构,由商业保险机构及时兑现补充工伤保险待遇。

  (六)随时查阅“明白办”。工伤保险“一件事一次办”申请后,实现办理情况实时查询。线下受理的申请,各环节信息即时同步至线上查询功能模块,便于单位和个人查询。在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和待遇支付环节受理和完成时主动短信告知申请单位和个人。

  四、办理流程

  (一)办理申报。符合申请条件的单位和个人在规定时间内,通过线上或线下方式填写《工伤保险“一件事一次办”联办事项申请表》,选择需要一次办的服务事项,并上传(提交)有关申报材料,对于各事项重复材料或重复信息只需提交(填写)一份(次)。

  (二)受理审核。工伤保险行政、经办和劳动能力鉴定机构对申请材料进行联办审核,并通过部门间数据共享获取有关材料,符合受理条件的在规定时限内受理,出具受理通知并告知申请人。对不符合受理条件的,要一次性告知申请人需补证的材料。

  (三)事项办理。工伤认定决定做出后,劳动能力鉴定和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同步获取,依据申请人选择事项按规定开展劳动能力鉴定工作和工伤保险待遇支付工作。对工伤认定结论存有异议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以及对初次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存有异议提出再次鉴定申请的,待相关程序依法依规完成,并经申请人确认后按规定继续办理。

  (四)办结告知。认定工伤决定书和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书做出后,及时通过短信告知申请人,并在法定时限内当面或邮寄送达。根据申请人意愿将办理结果推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其他业务场景。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站位,认真实施。实施工伤保险“一件事一次办”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具体体现,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提高认识,强化措施,确保工伤保险“一件事一次办”落到实处。

  (二)加强协调,形成合力。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安、财政、卫健、数据资源等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按照“数字赋能”要求,依托安徽省大数据平台逐步实现病历资料、交通事故责任划分、长三角医疗收费电子票据等数据共享、授权获取、联网查验,进一步提高工伤保险“一件事一次办”工作可及性,切实方便单位和个人。

  (三)注重宣传,加强引导。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新媒体等载体,及时做好政策解读,广泛宣传工作进展情况、实践成效,积极加强正面引导,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深入挖掘典型做法和经验成效,及时总结、宣传和推广。

  附件:

  1.工伤保险“一件事一次办”联办事项申请表

  2.工伤保险“一件事一次办”联办事项流程图

《安徽省推进工伤保险“一件事一次办”工作实施方案》政策解读

时间:2023-07-12 16:38           来源: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为进一步方便人民群众,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打造更加标准、规范、便利的工伤保险公共服务,近日,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公安厅、省财政厅、省卫生健康委、省数据资源局联合印发《安徽省推进工伤保险“一件事一次办”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是全国首个省级多部门推动工伤保险“一件事一次办”的省份。现就《实施方案》解读如下:

  一、起草背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打造政务服务升级版的指导意见》提出明确工作要求,省政府办公厅《安徽省加快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打造政务服务升级版工作实施方案》将“工伤一件事”纳入实施范围,为进一步方便人民群众,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切实提高我省工伤保险全流程工作效能,结合我省工作实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了《实施方案》。

  二、起草过程

  起草过程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结合主题教育活动认真开展调研,积极学习借鉴外省市经验做法,根据我省工作实际,起草《关于印发<安徽省推进工伤保险“一件事一次办”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先后征求了各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省直有关部门意见。

  三、适用范围

  《实施方案》明确工伤保险“一件事一次办”业务范围主要包括:工伤认定申请、劳动能力鉴定申请、工伤康复申请确认、工伤医疗(康复)费用申报、旧伤复发申请确认、住院伙食补助费申领、统筹地区以外交通食宿费申领、辅助器具配置或更换申请、辅助器具配置(更换)费用申报、伤残待遇申领(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伤残津贴和生活护理费)、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申请、一次性工亡补助金(含生活困难、预支50%确认)、丧葬补助金申领、供养亲属抚恤金申领等。符合条件的单位和个人均可依法依规提出办理申请。

  四、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概括起来,一是对14个事项申请材料进行整合,形成标准化工作流程,通过数据共享、系统提取方式实现材料共享和多次使用。二是明确线上、线下办理要求,单位和个人根据实际需求线上自主选择办理全部或部分事项,也可线下填写《工伤保险“一件事一次办”联办事项申请表》,勾选需要办理的服务事项。《实施方案》要求工伤保险行政、经办、劳动能力鉴定机构同步获取信息,开展联动审批。三是对于申请供养亲属抚恤金待遇人员,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在办理相关待遇支付时,不再要求申领人员提供与工亡职工关系证明、主要生活来源证明、民政部门证明等,只需“承诺”即可办理。四是延伸服务事项,《实施方案》提出工伤保险有关事项办结后,就业促进和失业保险业务部门依据劳动能力鉴定结果,加强对五至十级伤残人员的就业帮扶力度,符合条件的及时兑现失业保险相关待遇。参加补充工伤保险的单位和人员,工伤认定结论下发同时告知承保的商业保险机构。五是办理情况实时查询,线下受理的申请同步至线上查询功能模块。在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待遇支付环节受理和完成时主动短信告知申请单位和个人。

  五、办理流程

  《实施方案》明确办理的流程包括办理申报、受理审核、事项办理、办结告知四个环节。符合申请条件的单位和个人在规定时间内申请,选择需要一次办的服务事项,并上传(提交)有关申报材料,对于各事项重复材料或重复信息只需提交(填写)一份(次)。符合受理条件的,将在规定时限内受理,对不符合受理条件的,将一次性告知需补证的材料。认定工伤决定书和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书做出后,及时通过短信告知申请人,并在法定时限内当面或邮寄送达。根据申请人意愿将办理结果推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其他业务场景。

  按照有关规定,对工伤认定决定存有异议的可以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对初次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存有异议可以提出再次鉴定申请。因此,如出现上述情况,《实施方案》规定办理机构将待相关程序依法依规完成,并经申请人确认后按规定继续办理。

  六、实施时间

  《实施方案》已经印发,由于现行工伤保险信息系统需要按照《实施方案》要求进行升级改造,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将在省直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抓紧开展相关工作,并指导各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结合本地实际抓好落实。

  解读机关:安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咨询单位:工伤保险处

  联系人:韩笑

  联系方式:0551-62663159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23-6-29
文号:皖人社秘[2023]160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新政办发[2023]49号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优化调整稳就业政策措施的通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优化调整稳就业政策措施的通知

新政办发[2023]49号            2023-8-21

各州、市人民政府,各行政公署,自治区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多措并举稳定和扩大就业岗位,全力促发展惠民生,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优化调整稳就业政策措施全力促发展惠民生的通知》(国办发〔2023〕11号),现就阶段性优化调整稳就业政策措施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就业岗位

  (一)继续实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参保企业上年度未裁员或裁员率不高于上年度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目标,30人(含)以下的参保企业裁员率不高于参保职工总数20%的,可申请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大型企业按企业及其职工上年度实际缴纳失业保险费的30%返还,中小微企业按60%返还。社会团体、基金会、社会服务机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以单位形式参保的个体工商户参照中小微企业办法实施。政策实施期限截至2023年12月31日。

  牵头单位: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配合单位:自治区财政厅等

  (二)鼓励企业吸纳就业。对企业招用2023年度或离校2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登记失业的16—24岁青年、登记失业半年以上人员,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由企业所在地按照每人100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政策实施期限截至2023年12月31日。

  牵头单位: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配合单位:自治区财政厅等

  (三)加大“直补快办”落实力度。按照自治区明确的“直补快办”内容、标准、时限,对吸纳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的,在符合发放条件的前提下,一揽子兑现社会保险补贴、吸纳就业补贴、职业培训补贴等政策。各地可结合实际,对吸纳就业能力强的行业企业出台政策,支持企业扩大岗位供给。

  牵头单位: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配合单位:各州、市人民政府,各行政公署

  二、拓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

  (四)鼓励引导基层就业。2023年全区“三支一扶”计划招募不少于2000人,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招募不少于4500人,面向基层和南疆地区倾斜。实施“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落实医学专业高校毕业生免试申请乡村医生执业注册政策。继续做好2023年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就业创业工作。对到自治区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按规定给予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高定工资等政策支持,对招聘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可按规定提前转正定级。

  牵头单位: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配合单位: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自治区教育厅、民政厅、财政厅、卫生健康委员会、团委等

  (五)支持国有企业扩大招聘规模。对工资总额难以满足扩大高校毕业生招聘需求的国有企业,在2023年度工资总额预算方案执行情况清算过程中,结合企业招聘人数、现有职工工资水平以及效益支撑等因素,给予一次性增人增资,核增部分计入企业工资总额并作为下一年度工资总额预算基数。

  牵头单位:自治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配合单位: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财政厅等

  (六)稳定机关事业单位岗位规模。充分发挥公务员招录工作对服务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常态化做好招录工作。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和自治区“八大产业集群”建设,有序面向其他省市“双一流”建设高校定向选调优秀毕业生,充实交通枢纽、商贸物流、金融服务、文化科教、医疗卫生等重点行业领域、区域部门机关单位及国家级开发开放平台。2023年重点推进教育、医疗卫生等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组织实施自治区事业单位分类考试,督促各地各部门加快后续招聘工作进度,稳定招聘高校毕业生规模。

  牵头单位: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配合单位:自治区党委组织部等

  (七)实施就业见习岗位募集计划。广泛动员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开发见习岗位,2023年开发就业见习岗位不少于10000个,组织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及16-24岁失业青年开展就业见习不少于5000人。对吸纳就业见习人员的给予见习补贴,用于支付见习人员基本生活费、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以及对见习人员的指导管理费用。见习单位按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50%发放岗位补助,对见习期未满即与见习毕业生签订2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可将剩余期限的见习补贴按月补发给见习单位。

  牵头单位: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配合单位:自治区教育厅、科学技术厅、工业和信息化厅、民政厅、财政厅、商务厅、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团委、工商联等

  三、强化困难群体就业帮扶

  (八)做实困难人员托底安置。按照困难人员认定标准,将自治区行政区域及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城镇零就业家庭、夫妻双失业家庭成员中的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且连续失业半年以上的城镇登记失业人员;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连续失业半年以上的城镇登记残疾失业人员;女满45周岁、男满55周岁及其以上的城镇登记失业人员;连续失业一年以上的城镇登记失业人员;连续失业一年以上的登记失业高校毕业生;因政府征地且经济收入低于当地平均生活水平的农民等人员纳入就业困难人员范围。开展就业援助“暖心活动”,优先推荐低门槛、有保障的爱心岗位,提供“一对一”就业援助,对符合条件的困难毕业生发放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对通过市场渠道难以实现就业的,合理统筹公益性岗位安置,确保零就业家庭至少一人就业。

  牵头单位: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配合单位:自治区民政厅、财政厅、残联等

  (九)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对符合条件的失业人员,做好失业保险金、代缴基本医疗保险费(含生育保险费)等常规性保生活待遇发放工作。将符合条件的生活困难失业人员及家庭纳入最低生活保障、临时救助等社会救助范围。密切关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变化,达到启动条件时,各地及时启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足额发放价格临时补贴,各地实际发放的价格临时补贴标准不得低于全区统一最低标准20元/人·月。

  牵头单位: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配合单位: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民政厅、财政厅等

  四、提升就业服务保障能力

  (十)开展各项就业服务。持续深化就业服务质量提升工程,各地紧紧围绕我区“八大产业集群”建设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深入挖掘就业岗位,组织实施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民营企业招聘月、金秋招聘月等24项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服务活动。要加大对带动就业能力强、涉及国计民生和生产保供等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用工摸排,形成需求清单,配备就业服务专员,建立岗位收集、技能培训、送工上岗联动机制,促进岗位供需匹配。

  牵头单位: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配合单位:各州、市人民政府,各行政公署

  (十一)加大金融服务支持力度。用足用好支小再贷款和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向吸纳就业人数多、稳岗效果好且用工规范的实体经济和小微企业倾斜信贷资源,支持其稳岗扩岗。支持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优化贷款审批流程,合理确定贷款额度,增加信用贷等支持,为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提供续贷支持。

  牵头单位:中国人民银行乌鲁木齐中心支行

  配合单位:自治区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新疆银保监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

  (十二)增强创业带动就业效果。开展自治区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建设,支持全区创建5个自治区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各地积极推进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为创业者提供便利优质高效的创业服务。积极组织开展创业创新大赛,帮助创业者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实现创业带动就业。全年实现新增创业4万人以上,带动就业10万人以上。聚焦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群体创业需求,支持其创办投资少、风险小的创业项目,从事创意经济、个性化定制化文化业态等特色经营。落实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政策,符合条件的个人可申请最高不超过20万元额度的创业担保贷款,符合条件的企业可申请最高不超过300万元额度的创业担保贷款。简化担保手续,对符合条件的落实免除反担保要求,健全风险分担机制和呆账核销机制。创业担保贷款借款人因自然灾害、重特大突发事件影响流动性遇到暂时困难的,可申请展期还款,期限原则上不超过1年,政策实施期限截至2023年12月31日,展期内财政不予贴息。

  牵头单位: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配合单位:自治区财政厅,中国人民银行乌鲁木齐中心支行,自治区商务厅、市场监督管理局等

  (十三)加大技能培训支持力度。紧紧围绕自治区“八大产业集群”建设和本地区产业发展需求,积极推动各类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和符合条件的企业大规模开展重点行业、急需紧缺职业(工种)技能培训。面向农村劳动力、城镇失业人员等就业重点群体,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持续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技能+政策法规”组合式培训,不断提高各族群众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充分用好就业补助资金、失业保险基金、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专账资金、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等资金开展培训,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等支持。参加失业保险1年以上的企业职工或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在取得证书一年内可按照初级(五级)1000元、中级(四级)1500元、高级(三级)2000元的标准申请技能提升补贴,每人每年享受补贴次数最多不超过三次,政策实施期限截至2023年12月31日。

  牵头单位: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配合单位:自治区财政厅等

  五、加强组织实施

  (十四)严格落实政策。各地要切实履行稳就业主体责任,抓紧抓实抓细稳就业工作,建立政府牵头、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组织领导机制。要结合实际,梳理调整本地区就业创业政策清单,优化调整前期本地出台的阶段性稳就业政策,及时公开发布。要落实好各项常态化就业政策,推动各项政策落地见效、惠企利民,加速释放政策红利,为就业大局总体稳定提供有力保障。

  牵头单位:各州、市人民政府,各行政公署

  配合单位: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

  (十五)优化经办服务。各地要持续优化经办流程,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明确各项政策资金审核发放流程和办事指南。推动网上办、自助办、帮办快办,加强大数据比对识别,推动更多政策直达快享。提高政策覆盖面和可及性,对符合条件的以单位形式参保的个体工商户,可参照小微企业同等享受就业补贴政策,相关补助政策所需资金按原渠道解决。规范资金管理使用,严格履行程序规定,健全风险防控机制,严肃查处骗取套取、虚报冒领等违法违规行为,保障资金安全运行。

  牵头单位:各州、市人民政府,各行政公署

  配合单位: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

  (十六)加强分析研判。强化网上就业分析统计,提升数据质量和时效性,多维度开展重点区域、重点群体、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就业监测,强化就业数据统计分析和监测,密切关注和及时掌握经济形势变化对就业的影响,提前研究应对举措,及时分析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牵头单位:各州、市人民政府,各行政公署

  配合单位: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

  (十七)强化宣传解读。持续加大就业政策宣传落实力度,分类精准推送政策信息,广泛推动稳就业政策进企业、进园区、进校园、进社区(村),提升就业政策知晓度和到达率。宣传自治区持续扩大和稳定就业的各项举措和成效,报道劳动者自主就业、自主创业和用人单位吸纳就业的典型事迹,宣传促进就业创业的典型经验做法和典型事迹,引导全社会共同关心和支持就业创业工作,引导劳动者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牵头单位:各州、市人民政府,各行政公署

  配合单位: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3年8月9日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23-8-21
文号:新政办发[2023]49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吉医保联[2023]29号 吉林省医疗保障局 吉林省财政厅关于明确2023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的通知

吉林省医疗保障局 吉林省财政厅关于明确2023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的通知

吉医保联[2023]29号           2023-10-7

各市(州)医疗保障局、财政局,长白山管委会医疗保障局、财政局,各县(市、区)医疗保障局、财政局:

  为做好2023年度全省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按照《国家医保局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做好2023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工作的通知》(医保发〔2023〕24号)和《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吉林省医疗卫生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吉政办发〔2019〕16号)要求,现就2023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相关工作通知如下,请遵照执行。

  2023年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为每人每年640元,中央、省和市县财政分担比例为6:2.4:1.6,即中央财政384元,省级财政153.6元,市县财政102.4元。其中,延边地区享受国家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中央、省和市县财政分担比例为8:1.2:0.8,即中央财政512元,省级财政76.8元,市县财政51.2元。同时,伊通县、长白县和前郭县少数民族自治县比照延边地区享受国家西部大开发省级优惠政策,即中央财政384元,省级财政204.8元,市县财政51.2元。

  各市县财政部门要按照规定标准和《吉林省财政厅 吉林省医疗保障局关于修订<吉林省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吉财社〔2023〕757号)要求,足额安排财政补助资金并及时拨付至各统筹区社会保险基金财政专户。各统筹区医保部门会同财政部门于12月5日前将市县财政补助资金到位情况报送至省医疗保障局和省财政厅。

吉林省医疗保障局

吉林省财政厅

2023年10月7日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23-10-7
文号:吉医保联[2023]29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闽建筑[2023]22号 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福建省促进建筑业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十条措施》的通知

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福建省促进建筑业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十条措施》的通知

闽建筑[2023]22号         2023-10-18

各设区市建设局、平潭综合实验区交建局,各有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实省委和省政府《关于实施新时代民营经济强省战略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推动建筑业民营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再创优势,促进建筑业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经商有关厅局,我厅制定了《福建省促进建筑业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十条措施》。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2023年10月18日

福建省促进建筑业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十条措施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实省委和省政府《关于实施新时代民营经济强省战略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推动建筑业民营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再创优势,促进建筑业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助推民营经济强省战略,制定促进建筑业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十条措施如下:

  一、构建统一开放的建筑市场。开展房屋市政工程建设领域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措施清理工作,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破除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开展工程建设招标投标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重点整治所有制歧视、地方保护等不合理限制,打造良好的招投标市场环境。优化工程总承包招标文件范本,规范招标人设置评标规则,明确类似工程业绩、企业资质资格加分项、项目管理机构的设置要求;规范“评定分离”使用范围、评标定标规则,不得设置所有制歧视条款排斥民营企业。

  二、优化资质审批管理。落实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支持民营建筑龙头企业的子公司使用母公司建造师业绩申请本省审批权限内的施工总承包资质。支持施工总承包二级及以上资质民营建筑企业使用其总承包工程中的专业工程业绩(不含已分包的专业工程),申请与施工总承包资质相应的同等级专业承包资质。支持龙头骨干企业晋升资质等级,到2027年新增民营特级建筑业企业10家。

  三、搭建帮扶互助平台。联合工商联、工信、商务等部门搭建企业帮扶互助平台,促成一批龙头企业、央企、国企与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开展点对点帮扶,在工程承揽、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工程总承包项目管理等方面交流扶持,助力民营建筑业企业发展壮大,积极培育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支持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协同打造产业链供应链,夯实产业发展根基,推动行业降本增效。指导各地应用联合体信用分和投标业绩规则,支持有实力、信用好的民营企业与优势央企国企组成联合体,参与大型基础设施项目投标。

  四、支持民企申优创优。支持民营建筑业企业创建省级优质工程“闽江杯”。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实施建筑产业现代化、绿色施工和重要技术创新,开展帮扶指导服务,提升项目工程质量水平。推动民营勘察设计企业发展,支持民营勘察设计企业参与行业技术交流,繁荣设计创作,申报优秀勘察设计成果认定。支持为项目提供BIM、智慧工地等信息化应用服务企业参与“闽江杯”优质专业工程评选。

  五、激发企业创新驱动力。支持民营企业创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申报科技示范工程、科技开发项目,鼓励试点应用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支持民营企业申报省级及以上科技进步奖。建立完善住房和城乡建设科技成果库,支持民营企业先进成熟科技成果入库。支持民营企业科技人才作为负责人或骨干承担或参与行业科技任务。

  六、支持中小企业做专做精。以装饰装修、机电安装、智能化、钢结构、隧道和消防为重点领域,以建筑之乡为实施载体,开展建筑业企业“专精特新”创建行动。建立健全优质中小企业培育库,做好跟踪监测,实施精准培育。支持有条件的市、县(区)对优质中小企业基于研发奖补,形成一批数字化转型优势建筑企业。探索实施专业承包企业信用评价结果应用,支持建筑业龙头企业带头将专业工程择优分包给优质诚信的专业承包企业,带动中小民营企业做专做精。

  七、推动劳务企业实体化经营。开展劳务用工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引导小微型劳务企业转型发展,鼓励现有劳务班组成立专业作业企业,建立相对稳定的核心技术工人队伍,培育专业作业企业1000家。支持建筑之乡和建筑业龙头企业参与试点工作,将项目的劳务作业分包给专业作业企业。

  八、加强企业人才培育储备。建立完善住房城乡科技专家库,大力培养民营企业青年科技人才,吸纳青年专家进入科技智库。挖掘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建筑设计师,培育省级勘察设计大师等行业领军人才。建立工程总承包复合型人才培育机制,培养一批具有综合管理能力、统揽全局的工程总承包项目管理人员。定期组织民营建筑业企业召开专场招聘会,为企业发展注入人才新动能。打造新时代建筑产业工人大军,持续推进建筑工人终身职业技能培训,支持一级及以上的民营企业建立建筑产业工人培训基地,开展建筑工人职业培训,到2027年新增岗位技能工人20万人,高级工以上建筑工人2万人,推动建筑工人技能整体水平提升。

  九、减轻施工企业负担。深化推进欠薪欠款“点题整治”,坚持现场排查和投诉处理相结合,推动欠薪欠款线索化解。严格落实工程预付款、工程款支付担保、劳务实名制、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制度,加强欠薪欠款问题源头治理。强化信息化过程监管,精确预警、高效化解欠薪欠款风险隐患。总结施工过程结算试点经验,在国企投资项目大力推行施工过程结算,将落实情况纳入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

  十、完善服务机制。加强亲清政商关系建设,推动各地成立由有关部门、行业协会、行业专家、专业律师多方共建的服务小组,定期开展走访调研,协调解决相关行业发展、企业经营等方面的共性问题。构建便捷畅通的涉企信息直达通道,实现助企服务常态化、排忧解难精准化、诉求办理机制化、问题解决实效化。加强宣传推介,积极举办(承办)工程类会议,展示民营建筑业企业高质量发展成果,向社会推介优质民企。

  各级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深入实施“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在属地党委和政府领导下,建立协调机制,制定实施计划,细化目标任务,落实支持政策,科学谋划推动民营经济发展新举措,推动建筑业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确保取得实效。省厅按照本方案对各设区市推动建筑业民营经济发展取得的成效开展总结评估。各设区市建设局和平潭综合实验区交建局负责组织本地区建筑业民营经济发展情况进行自评,并形成年度报告,于每年12月底前报省厅。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23-10-18
文号:闽建筑[2023]22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财政部 税务总局 中央宣传部公告2023年第71号 财政部 税务总局 中央宣传部关于延续实施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有关税收政策的公告

  

为进一步支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现将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有关税收政策公告如下:


  一、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可以享受以下税收优惠政策:


  (一)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自转制注册之日起五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


  (二)由财政部门拨付事业经费的文化单位转制为企业,自转制注册之日起五年内对其自用房产免征房产税。


  (三)党报、党刊将其发行、印刷业务及相应的经营性资产剥离组建的文化企业,自注册之日起所取得的党报、党刊发行收入和印刷收入免征增值税。


  (四)对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中资产评估增值、资产转让或划转涉及的企业所得税、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契税、印花税等,符合现行规定的享受相应税收优惠政策。


  上述所称“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是指从事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和文化艺术的事业单位。转制包括整体转制和剥离转制。其中,整体转制包括:(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社、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新华书店、艺术院团、电影制片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影剧院、重点新闻网站等整体转制为企业;剥离转制包括:新闻媒体中的广告、印刷、发行、传输网络等部分,以及影视剧等节目制作与销售机构,从事业体制中剥离出来转制为企业。


  上述所称“转制注册之日”,是指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并进行企业法人登记之日。对于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前已进行企业法人登记,则按注销事业单位法人登记之日,或核销事业编制的批复之日(转制前未进行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的)确定转制完成并享受本公告所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


  二、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转制文化企业应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一)根据相关部门的批复进行转制。


  (二)转制文化企业已进行企业法人登记。


  (三)整体转制前已进行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的,转制后已核销事业编制、注销事业单位法人;整体转制前未进行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的,转制后已核销事业编制。


  (四)已同在职职工全部签订劳动合同,按企业办法参加社会保险。


  (五)转制文化企业引入非公有资本和境外资本的,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变更资本结构依法应经批准的,需经行业主管部门和国有文化资产监管部门批准。


  本公告适用于所有转制文化单位。中央所属转制文化企业的认定,由中央宣传部会同财政部、税务总局确定并发布名单;地方所属转制文化企业的认定,按照登记管理权限,由地方各级宣传部门会同同级财政、税务部门确定和发布名单,并按程序抄送中央宣传部、财政部和税务总局。


  已认定发布的转制文化企业名称发生变更的,如果主营业务未发生变化,可持同级党委宣传部门出具的同意变更函,到主管税务机关履行变更手续;如果主营业务发生变化,依照本条规定的条件重新认定。


  三、经认定的转制文化企业,应按有关税收优惠事项管理规定办理优惠手续,申报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企业应将转制方案批复函,企业营业执照,同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核销事业编制、注销事业单位法人的证明,与在职职工签订劳动合同、按企业办法参加社会保险制度的有关材料,相关部门对引入非公有资本和境外资本、变更资本结构的批准文件等留存备查,税务部门依法加强后续管理。


  四、未经认定的转制文化企业或转制文化企业不符合本公告规定的,不得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已享受优惠的,主管税务机关应追缴其已减免的税款。


  五、对已转制企业按照本公告规定应予减免的税款,在本公告下发以前已经征收入库的,可抵减以后纳税期应缴税款或办理退库。


  六、本公告规定的税收政策执行至2027年12月31日。企业在2027年12月31日享受本公告第一条第(一)、(二)项税收政策不满五年的,可继续享受至五年期满为止。


  特此公告。


财政部


税务总局


中央宣传部


2023年10月23日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23-10-23
文号:财政部 税务总局 中央宣传部公告2023年第71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中评协[2023]20号 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关于印发《资产评估执业质量自律检查办法》的通知

中评协关于印发《资产评估执业质量自律检查办法》的通知

中评协[2023]20号           2023-10-24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资产评估协会(有关注册会计师协会):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财会监督工作的意见》精神,加强行业自律监管,规范资产评估行业自律检查工作,提升资产评估行业执业质量和职业道德水平,中国资产评估协会修订了《资产评估执业质量自律检查办法》,已经中国资产评估协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

  附件:资产评估执业质量自律检查办法

中国资产评估协会

2023年10月24日

  附件

资产评估执业质量自律检查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财会监督工作的意见》精神,加强行业自律监管,规范资产评估行业自律检查工作,提升资产评估行业执业质量和职业道德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资产评估法》《资产评估行业财政监督管理办法》《中国资产评估协会章程》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资产评估执业质量自律检查(以下简称自律检查),是指资产评估协会对资产评估机构和资产评估师遵守资产评估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及资产评估准则等情况实施的检查。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资产评估机构和资产评估师,是指接受资产评估协会自律管理的资产评估机构及其资产评估师(含珠宝专业,下同)。

  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自律检查主要包括年度检查和专项检查。

  年度检查是指资产评估协会根据年度检查工作计划,对资产评估机构及其资产评估师组织开展的自律检查。

  专项检查是指资产评估协会依据投诉举报、信息技术手段、日常监管以及其他途径发现的问题线索,或受财政部门、其他部门委托组织开展的专案、专题等自律检查。资产评估协会实施专项检查,应制定检查方案,按照检查方案规定的内容和程序组织实施。

  根据工作需要,资产评估协会可以与财政部门或其他部门共同组织开展包含行政监督检查和自律检查工作内容的联合检查。资产评估协会通过联合检查实施自律检查的,按照联合检查的相关要求执行。

  第五条 自律检查过程中应当加强党的领导,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开展党的活动。

  第六条 自律检查工作应当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基本原则和依法合规、标准统一、程序规范的工作原则。

  第二章 检查机构和检查人员

  第七条 中国资产评估协会(以下简称中评协)负责统筹、组织、协调、指导全国范围内的自律检查工作。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资产评估协会(以下简称地方协会),负责组织、协调本辖区自律检查工作,也可接受中评协委托进行自律检查。

  第八条 检查人员应当由资产评估协会有关工作人员、资产评估师担任。

  资产评估协会开展自律检查工作应当由不少于三名检查人员(其中至少有一名资产评估协会工作人员)组成的检查组实施。检查组实行组长负责制,组长对检查组的检查质量及提交的检查报告负责。

  第九条 担任检查人员的资产评估师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具有资产评估师职业资格并连续登记执业5年以上;

  (二)熟悉资产评估等相关政策,具有较强的专业理论水平和评估实践经验;

  (三)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从业记录,近5年未受到刑事处罚、行政处罚或行业自律惩戒;

  (四)有较好的组织协调、沟通能力;

  (五)资产评估协会确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条 资产评估师担任检查组组长的,除满足本办法第九条规定的条件外,还需具有不少于2次资产评估协会自律检查经验。

  第十一条 检查人员履行下列职责:

  (一)服从检查组工作安排;

  (二)全面完整履行检查程序;

  (三)检查档案文件资料;

  (四)收集证据材料;

  (五)编制检查工作底稿;

  (六)形成检查结论;

  (七)对检查工作提出改进建议;

  (八)资产评估协会赋予的其他职责。

  第十二条 检查人员享有下列权利:

  (一)选取、查阅资产评估报告及其工作底稿;

  (二)查阅资产评估机构内部制度;

  (三)查阅与自律检查相关的文件、凭证和资料;

  (四)查阅评估信息系统软件等网络运行流程和相关记录文件;

  (五)按照检查要求对所查阅的有关内容与事项进行记录;

  (六)对相关证明材料进行复印;

  (七)就有关问题向相关人员进行询问;

  (八)资产评估协会赋予的其他权利。

  第十三条 检查人员在自律检查过程中应当廉洁自律,加强自身约束,禁止下列行为:

  (一)接受被检查资产评估机构及其资产评估师(以下简称被检查对象)的住宿安排;

  (二)违规使用被检查对象的交通工具;

  (三)接受被检查对象安排的宴请、旅游、健身和娱乐活动等;

  (四)收受被检查对象的礼品、礼金、消费卡、移动支付红包、虚拟货币等;

  (五)由被检查对象报销费用;

  (六)利用检查工作便利谋取个人利益;

  (七)对检查发现的问题隐瞒不报;

  (八)未经批准对外公开发布或透露检查信息;

  (九)将检查中了解到的国家秘密、资产评估机构及其客户的信息、自然人的隐私和个人信息以及其他关键敏感信息用于与检查工作无关的任何用途,或泄露给与检查工作无关的任何人员;

  (十)以检查为名,向被检查对象索取、查阅、记录、复印与检查事项无关的资料。

  第十四条 资产评估协会对表现优秀的检查人员予以表彰、奖励,对违反检查纪律的检查人员予以相应处分。

  第十五条 资产评估协会根据需要成立资产评估技术咨询专家小组,负责检查过程中的技术支持。

  第三章 检查对象、范围及内容

  第十六条 资产评估协会根据自律检查工作安排,确定被检查对象。

  有以下情形之一的资产评估机构可以作为重点检查对象:

  (一)被投诉举报或涉及有关部门移交案件的;

  (二)受到公众质疑,被有关媒体披露的;

  (三)上年度受到刑事处罚、行政处罚或行业自律惩戒的;

  (四)内部管理混乱,可能对执业质量造成影响的;

  (五)以恶性压价等不正当手段争揽业务的;

  (六)通过网络平台或者其他方式售卖资产评估报告的;

  (七)出具资产评估报告数量异常的;

  (八)一年内新设立并已出具资产评估报告的,或当年首次出具资产评估报告的;

  (九)首次完成从事证券服务业务备案的;

  (十)法定代表人(执行事务合伙人)变更的;

  (十一)累计持有百分之五十以上股份的股东或百分之五十以上合伙人变更的;

  (十二)资产评估师流动过于频繁的;

  (十三)发生合并、分立的;

  (十四)资产评估协会认为需要重点检查的其他情形。

  第十七条 被检查对象应当依法接受并配合资产评估协会组织开展的自律检查工作,如实接受检查组访谈询问,提供资产评估档案、文件资料以及相关材料。

  第十八条 自律检查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一)资产评估机构及其资产评估师遵守资产评估行业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情况;

  (二)资产评估机构及其资产评估师遵守资产评估准则情况;

  (三)资产评估机构内部治理情况;

  (四)资产评估师专业胜任能力;

  (五)资产评估协会认为需要检查的其他内容。

  第十九条 年度执业质量检查范围原则上以被检查对象上一年度出具的资产评估报告为主,必要时可延伸。

  专项检查范围根据检查事项的具体要求和实际情况确定。

  地方协会应当在被检查对象确定后10个工作日内报中评协备案。

  第四章 检查方式及程序

  第二十条 自律检查一般采取现场检查,必要时也可以采取其他适当的检查方式。

  第二十一条 现场检查程序包括检查前期准备、进驻检查现场、实施检查并形成检查底稿、交换检查意见并形成检查报告、向资产评估协会汇报、检查材料移交等。

  (一)资产评估协会在实施检查工作前应当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1.确定被检查对象,提前向被检查对象发出检查通知书,告知其检查的依据、范围、内容、时间、方式、需提交的资料以及配合检查工作的具体要求。

  2.指导被检查对象提交资料和进行自查。

  3.成立检查组,签署承诺文件、组织内部培训、制定检查方案。

  4.其他需要的准备工作。

  (二)检查组进驻检查现场应当履行以下工作程序:

  1.召开进点会,宣读和递交检查通知书,告知被检查对象的权利、义务以及检查工作纪律、需要配合的事项。

  2.听取被检查对象对自身基本情况、自查情况和配合检查情况的报告。

  3.对被检查对象提交的相关文件进行查验,确定所提供资料是否完整、齐备。对需要补充的资料列出清单,交由被检查机构按时提供。根据工作场地的实际情况,妥善保管相关资料。

  (三)检查组实施检查应当履行以下工作程序:

  1.依据被检查对象的有关资料,选取重点检查的评估报告及工作底稿。选取报告时,应实现对总部和分支机构全覆盖,并兼顾不同类型的评估业务。

  2.依据资产评估执业准则、指南、指导意见,采取审阅、查验、抽查、询问、访谈、意见交换等检查方式,对资产评估报告及资产评估工作底稿的规范性和完备性、资产评估机构内部治理情况和资产评估师专业胜任能力情况进行检查。对于检查发现的问题,检查组成员应当在分工职责范围内进行交流和判断,最终形成统一意见。

  3.检查人员在检查过程中,应当按照要求编制检查工作底稿,做到一项一稿或一事一稿。对无异议的检查问题,由被检查对象签署“情况属实”并在检查工作底稿及附件上盖章。对有异议的检查问题,由被检查对象补充相关资料,检查人员对相关材料出具认定意见。未在检查期间提供证明材料的,视为对检查意见无异议。检查组长对工作底稿及取得的相关证明材料进行必要的复核。

  (四)检查组与被检查对象交换意见应当履行以下工作程序:

  1.向被检查对象下达《检查意见函》,取得检查意见函送达回证。

  2.被检查对象反馈意见或说明,并补充相关资料。

  3.检查组对被检查对象意见或说明进行认定,形成书面认定意见。

  4.检查组根据被检查对象沟通意见情况形成检查结论,按照要求撰写检查报告。

  (五)现场检查结束后,检查组应当向资产评估协会汇报检查情况,主要内容包括:检查工作的基本情况、检查发现的问题及检查组认为应当向资产评估协会报告的其他事项。

  (六)检查组应当将检查形成的检查报告和检查工作底稿等所有检查资料移交资产评估协会。

  第二十二条 资产评估协会可根据需要对检查组工作情况进行督导。

  第二十三条 采取其他检查方式的,参照第二十一条规定执行,也可以自行确定检查程序。

  第五章 自律惩戒及处理

  第二十四条 资产评估协会秘书处对在检查中发现问题的资产评估机构及其资产评估师,视其问题性质和严重程度,提出自律惩戒及处理建议。

  第二十五条 根据资产评估协会秘书处提出的建议,由惩戒委员会按规定程序审议,视问题性质和严重程度分别作出决定:

  (一)对不足以予以自律惩戒的资产评估机构和资产评估师,通过发函、谈话提醒、强制培训等方式,提醒、教育其改正;

  (二)对应当予以自律惩戒的资产评估机构和资产评估师,按照《中国资产评估协会会员执业行为自律惩戒办法》规定进行自律惩戒;

  (三)对于涉及行政处罚的问题线索,移交相关部门处理。

  第二十六条 资产评估协会应当在每年的自律检查工作结束后,对检查和自律惩戒、处理情况进行公告。

  第二十七条 年度检查形成的工作底稿应于检查工作结束后3个月内存档,并设立电子档案。其中受到行业自律惩戒的检查材料,纸质档案保管期限为3年,电子档案保管期限为5年;没有受到行业自律惩戒的检查材料,纸质档案保管期限为1年,电子档案保管期限为3年。

  专项检查工作形成的检查材料应于检查工作结束后1个月内存档,档案保管期限为3年。

  第二十八条 地方协会应当在每年自律检查工作结束后,对当年的自律检查工作作出全面总结,并报中评协备案。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由中评协负责解释。

  第三十条 地方协会可参照本办法制定本地区检查办法,并报中评协备案。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中评协2006年5月16日印发的《资产评估执业质量自律检查办法》同时废止。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23-10-24
文号:中评协[2023]20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1... 2728293031323334353637 1243
小程序 扫码进入小程序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