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规深公积金规[2023]1号 深圳市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关于进一步明确我市住房公积金提取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

深圳市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关于进一步明确我市住房公积金提取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

深公积金规〔2023〕1号          2023-03-22

各有关单位、住房公积金缴存职工:

  为了进一步规范我市住房公积金提取业务管理,根据国务院《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和《深圳市住房公积金提取管理规定》(以下简称《提取规定》)等规定,结合我市实际,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新增住房公积金提取情形

  (一)提取范围。参与出资改造纳入我市老旧小区改造项目范围内房屋的,房屋产权人及其配偶、父母、子女可以申请提取住房公积金,用于支付房屋产权人出资的改造费用。

  (二)提取额度和频次。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竣工验收后3年内,申请人可以在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中的房屋产权人实际出资金额内每年提取一次住房公积金,提取额度不超过本人住房公积金账户余额;所有申请人累计提取住房公积金总额不超过房屋产权人实际出资金额。

  (三)申请材料。申请人按照规定向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以下简称公积金中心)确定的住房公积金业务网点提出申请,除提交本人身份证、住房公积金联名卡和申请表外,还应当按照下列规定另行提交相应材料:

  1.申请人为房屋产权人的,应当提交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房屋的不动产权属证书、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竣工验收证明、出资证明等相关材料;

  2.申请人为房屋产权人的配偶、父母或子女的,除提交前述第一项材料外,还应当提交结婚证(可以通过政府信息共享等平台联网核查的除外)、亲属关系相关材料。

  申请人按照本条规定提取住房公积金用于支付旧住宅区加装电梯费的,不得就支付的该笔费用再办理其他住房消费提取业务。

  二、优化非深户离深销户提取住房公积金业务

  优化《提取规定》第十八条第六项规定的部分住房公积金提取情形的受理方式。户籍不在本市且不能办理基本养老保险或者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出和接续手续的职工,应当在其本市社会保险停止缴费满3个月后向公积金中心提出申请办理非深户离深销户提取住房公积金业务;其本市社会保险停止缴费不满3个月提出申请的,公积金中心不予受理。

  三、扩大享受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提取住房公积金范围

  扩大《提取规定》第十一条第七项规定的享受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提取情形的涵盖范围,本市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或者本市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家庭的职工均可以申请提取住房公积金。职工申请提取住房公积金的,除提交本人身份证、住房公积金联名卡和申请表外,还应当提交被认定为本市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或者本市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家庭的相关材料。

  本通知自2023年4月7日起施行。

深圳市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

2023年3月22日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23-03-22
文号:深公积金规[2023]1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深商务规[2023]2号 深圳市商务局关于印发《深圳市商务局鼓励企业参与跨境电商零售出口阳光化申报试点实施细则》的通知

深圳市商务局关于印发《深圳市商务局鼓励企业参与跨境电商零售出口阳光化申报试点实施细则》的通知

深商务规〔2023〕2号               2023-03-17

各有关单位:

  为深化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引导支持跨境电商企业阳光化发展,营造规范健康的发展环境,进一步提升深圳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水平,根据《深圳市商务发展“十四五”规划》《深圳市推动跨境电子商务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2-2025)》有关工作部署及要求,我局制定了《深圳市商务局鼓励企业参与跨境电商零售出口阳光化申报试点实施细则》,现予印发实施。

深圳市商务局

2023年3月17日

深圳市商务局鼓励企业参与跨境电商零售出口阳光化申报试点实施细则

  为深化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引导支持跨境电商企业阳光化发展,根据《深圳市商务发展“十四五”规划》《深圳市推动跨境电子商务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2-2025)》有关工作部署及要求,制定本细则。

  一、适用范围

  本细则适用于跨境电商零售出口阳光化申报试点工作期间,引导跨境电商出口企业、跨境电商出口代理企业、跨境电商外综服平台企业,以及其他跨境电商业务经营者在自愿参与的基础上,申请纳入本市“跨境电商出口企业阳光化试点名单”。

  二、申报要求

  “跨境电商出口企业阳光化试点名单”申报应当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实行企业自愿申报、政府审核、动态评估制度。

  (一)企业资质要求。

  1.在深圳跨境电商综试区注册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2.未被列入严重失信主体名单;

  3.已按规定完成税务登记、海关备案登记、贸易外汇收支企业名录登记(在银行、支付机构凭交易电子信息办理业务的,年度货物贸易收汇或付汇累计金额低于等值20万美元的小微跨境电商企业可免于办理名录登记)。

  (二)企业经营要求。

  承诺符合“关”“汇”“税”等监管要求,出口各环节可溯可查。

  三、申报与审核流程

  (一)企业自我评估。

  企业自行或委托跨境电商外综服平台企业完成相关登记和备案,按“关”“汇”“税”监管要求开展跨境电商出口业务,并对照本细则相关要求进行自我评估。

  (二)企业申报。

  企业可通过以下任一途径进行申报:

  1.企业自行通过深圳市跨境电商线上综合服务平台提交参与试点工作申报表,符合申报企业资质要求的佐证材料,以及开展跨境电子商务出口业务的佐证材料。

  2.企业委托跨境电商外综服平台企业提交,由跨境电商外综服平台企业每月定期将申报表和上述相关佐证材料批量提交至深圳市跨境电商线上综合服务平台。

  (三)审核公示。

  市商务主管部门定期对企业申报材料进行综合审查。审核通过的企业由市商务主管部门在本部门门户网站公示5个工作日。公告期满无异议的,予以确认,并发布/更新“跨境电商出口企业阳光化试点名单”;有异议的,由市商务主管部门进行核实处理。

  四、监督检查

  (一)“跨境电商出口企业阳光化试点名单”实行动态管理,结合实际需求,按照月度、季度、年度调整,并同步数据至相关监管部门。

  (二)纳入“跨境电商出口企业阳光化试点名单”的企业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由市商务主管部门取消资格:

  1.存在虚假申报行为的;

  2.发生重大安全、重大质量事故或有严重环境违法行为的;

  3.出现破产清算或被列入严重失信主体名单情况的;

  4.出现违反“关”“汇”“税”等监管要求被降级或处罚的情况的;

  5.发生其他导致与申报要求不符的情况的。

  (三)参与审核工作的企事业单位和人员对所承担的有关工作负有诚信、合规、保密义务,存在弄虚作假、隐瞒事实真相或与申报企业串通作假行为的,依法查处;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五、附则

  (一)名词解释。

  1.跨境电商出口企业,是指自建跨境电子商务平台或利用第三方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开展跨境电子商务出口业务的企业。

  2.跨境电商出口代理企业,是指接受跨境电商出口企业委托,与之依法签订代理出口服务合同(协议),并以本企业名义办理出口申报,且可追溯真实出口企业的企业。

  3.跨境电商外综服平台企业,是指接受国内外客户委托,与之依法签订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合同(协议),并依托自身综合服务信息系统,代跨境电商出口企业办理包括报关、物流、退税、结算、保险、融资等综合服务业务的企业。

  4.其他跨境电商业务经营者,是指为跨境电子商务企业提供金融、支付、通关、仓储、物流等相关服务的企业。

  5.跨境电商线上综合服务平台,是指由市商务主管部门指导建设、运营的深圳市跨境电商线上综合服务平台(原深圳市跨境贸易电子商务通关服务平台)。该平台是支撑跨境电商综试区“六体系”建设的“一站式”公益性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二)施行日期及有效期。

  本细则自2023年3月30日起施行,有效期1年。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23-03-17
文号:深商务规[2023]2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吉政明电[2023]4号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2023年政府为企业办实事清单的通告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2023年政府为企业办实事清单的通告

吉政明电〔2023〕4号            2023-04-11

  为深入推进服务企业行动计划,帮助企业解难题、助发展,现将2023年政府为企业办实事清单通告如下:

  一、财税金融支持方面

  (一)2023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对月销售额10万元以下(含本数)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适用3%征收率的应税销售收入,减按1%征收率征收增值税。适用3%预征率的预缴增值税项目,减按1%预征率预缴增值税。

  (财政部 税务总局公告2023年第1号)

  责任单位:省税务局

  (二)对融资担保机构开展的面向小微企业、年化担保费率不高于1.5%、单笔担保额在1000万元及以下的担保业务,给予担保费补贴和业务补助。

  责任单位:省财政厅

  (三)支持项目法人采取银行保函、工程担保机构保函等形式收取履约保证金,缓解水利建筑业企业流动资金压力。

  责任单位:省水利厅

  (四)对于经济林(草)、林草种苗、林下(草地)经济等林草企业,符合条件的给予资金支持。

  责任单位:省林草局

  (五)对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公共平台建设、贸易融资、贸易摩擦诉讼、出口信用保险等费用给予一定比例补贴。

  责任单位:省商务厅

  (六)对小微企业名录库、大学生创业、乡村振兴、“个转企”等企业,首批次送检产品免收检验检测费用。

  责任单位:省市场监管厅

  (七)无偿向社会提供测绘成果数据,免除测绘地信企业使用吉林连续运行卫星定位参考站系统、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和吉林省三维基线检定系统的服务费用。

  责任单位:省自然资源厅

  (八)对符合条件的企业R&D投入给予补助。

  责任单位:省科技厅

  (九)实施吉林职工创业小额贴息贷款计划,利用1亿元贴息额度,支持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和职工创业。

  责任单位:省总工会

  (十)继续举办“金融助振兴-吉林行动”,帮助企业对接金融机构,搭建对接平台,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

  (十一)持续深化“无还本续贷”创新成果,在企业与银行业金融机构达成续贷协议基础上,将不动产抵押权注销登记与设立登记合并办理,降低企业成本。

  责任单位:省自然资源厅

  (十二)采矿权人抵押采矿权贷款的,银行出具证明后,合并办理采矿权解除抵押备案与采矿权抵押备案,支持企业续贷。

  责任单位:省自然资源厅

  (十三)印发《2023年金融赋能乡村振兴行动方案》,加大“吉农金服”村级服务站建设,推进涉农金融服务平台扩面增量。

  责任单位:省地方金融监管局

  二、加强服务保障方面

  (十四)对重大项目征占用林(草)地审核审批开通“绿色通道”,专人负责,随报随批。

  责任单位:省林草局

  (十五)建立用电优先保障机制,制定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用电优先保障清单,满足用电需求。

  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十六)对160千瓦及以下低压小微企业办电实施零上门、零审批、零投资“三零”服务,对大中型企业办电实施省时、省力、省钱“三省”服务。

  责任单位:省电力公司

  (十七)有序放开全部燃煤发电电量上网电价,扩大市场交易电价上下浮动范围,指导电网企业开展代理购电工作。

  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

  (十八)企业使用工业用地,可采取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出让等方式供应。

  责任单位:省自然资源厅

  (十九)对符合条件的乡村产业项目及其配套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按照“建多少、转多少、供多少”原则,采取点状报批和点状供应的方式保障项目用地。

  责任单位:省自然资源厅

  (二十)实施用地组卷报批攻坚行动,提升用地审批质效,加快办理省政府重点项目用地手续,在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指标中优先安排。

  责任单位:省自然资源厅

  (二十一)开展证书到期提醒服务,在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书延期届满前3个月,向企业发送提示函或电话通知企业申请,告知换证流程。

  责任单位:省应急厅

  (二十二)推进“提前申报”“两步申报”通关改革,融合便捷通关措施,巩固压缩整体通关时间工作成效。

  责任单位:长春海关

  (二十三)制定《吉林省政府采购电子商城交易规则》,统一入驻条件和标准,授权省级集中采购机构对全省电子商城供应商进行统一征集,实现“一地注册、货卖全省”。

  责任单位:省财政厅

  (二十四)对已在吉林省政府采购网完成名录登记的政府采购代理机构,取消市县财政部门按地域登记管理环节,由省级财政部门直接为其开通代理全省各级预算单位政府采购项目权限,实现“一次登记、全省通用”。

  责任单位:省财政厅

  (二十五)落实“两为主、两纳入、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政策,保障企业员工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责任单位:省教育厅

  (二十六)精简企业从业人员异地办理居民身份证材料手续,能够联网查询到从业人员社保缴费信息及工商营业执照的,免提交合法稳定就业证明材料。在全省户政大厅和派出所开通户籍办理“绿色通道”,提供预约办和延时办等服务。

  责任单位:省公安厅

  (二十七)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及其家属提供入境出境便利服务,最大限度提供长期居留、入籍复籍便利服务。

  责任单位:省公安厅

  (二十八)对企业办理频率高的出入境事项,推动建立“一地、一窗、一次”办理。为赴境外参与“一带一路”等重点工程、重大项目建设以及拓展国际市场、参加重要谈判和重要会议的企业员工,开通“绿色通道”,提供加急办证、送证上门等服务。对已在公安机关备案的赴境外企业员工,提供境外身份核查当日办结服务。

  责任单位:省公安厅

  (二十九)取消城市工业、物流集中区域及周边道路货车通行限制,中、小城市在现有基础上再放宽货车通行窗口时间1小时、车型放宽至8吨。县级以上城市优化设置穿越市区的快速货运专用通道。便利企业货车通行证办理,实现网上申领受理,当日审核办结。

  责任单位:省公安厅

  (三十)为生产制造、物流运输等企业或涉及政府重点工程、重大民生事项等单位,开辟牌证业务“直办通道”。为出租、客运企业车辆登记提供“上门查验”服务。为外卖、快递等物流配送企业入职人员,集中开设摩托车驾驶人考试专场,快速办结发证。

  责任单位:省公安厅

  (三十一)建立全省民营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观察点,开展专项调查,推动企业发展中的困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责任单位:省工商联

  (三十二)组织省内农技人员与107个“菜篮子”保障基地精准对接,开展技术指导,提高“菜篮子”基地生产技术能力。

  责任单位:省农业农村厅

  (三十三)开展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评选,提前指导服务,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队伍。

  责任单位:省农业农村厅

  (三十四)从全省现有企业优秀经营管理者中遴选出1000名创业辅导师,为100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创业创新辅导。

  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三十五)开展“吉林省优秀民营企业和优秀民营企业家”评选表彰活动,对获得荣誉的企业和企业家颁发奖牌和证书。

  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三十六)印发《关于持续推动公共资源免费开放支持5G基站建设的通知》,推动公共资源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免费开放,节约企业建设成本。

  责任单位:省通信管理局

  (三十七)实施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破茧成蝶”专项行动和科技人才助力企业创新跃升三年行动,推动企业加快成长和科技成果转化。

  责任单位:省科技厅

  (三十八)落实人才政策3.0版,开展企业人才分类等级评定,为符合条件的人才兑现激励待遇。

  责任单位: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三十九)开展“万名人社干部进万企”活动,为企业送政策、送补贴、送技能,帮助企业招工引才、降本减负。

  责任单位: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三、支持开拓市场方面

  (四十)组织企业参加进博会、消博会、服贸会、上交会等国际性展会,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国内市场。

  责任单位:省商务厅

  (四十一)实施“2023消费提振年”,开展“9·8”消费节、消费促进月、全民消费季等促销活动,发放餐饮、汽车、家电等消费券,助力企业扩销增销。

  责任单位:省商务厅

  (四十二)支持企业参加“中国品牌日”活动,扩大企业产品销售渠道,帮助企业培育和推广品牌。

  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

  (四十三)编制重点工业、基础设施、房地产建设项目汇编,开展产需对接活动,帮助冶金建材企业开拓市场。

  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四十四)举办2023东北教育装备展示会,搭建校企供需交流平台,面向教育装备企业征集产品信息,编制教育装备产品推荐目录,为校企双方提供服务。

  责任单位:省教育厅

  (四十五)面向长三角、东南、西南等地区,开展旅游市场精准营销推广。组织“5·19”中国旅游日吉林分会场活动,举办2023消夏避暑全民休闲季,举办首届吉林省文化旅游创意设计大赛。

  责任单位:省文化和旅游厅

  (四十六)组织开展第二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认定和A级旅游景区评定与复核工作。推出一批我省特色鲜明的旅游休闲街区,新评一批A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丙级旅游民宿。持续开展省级工业旅游基地评定工作。

  责任单位:省文化和旅游厅

  (四十七)持续开展“悠游吉林”新媒体矩阵内容提升计划、吉林文旅新媒体“双百”扶持提升活动,创新开展“艺起旅行”抖音文旅融合创新推广活动。

  责任单位:省文化和旅游厅

  (四十八)推动“旅游+交通”融合发展,开展第二批高速服务区旅游宣传标识建设,在高速出口为我省A级景区增设、改设景区导引标识牌。

  责任单位:省文化和旅游厅

  (四十九)深化吉浙合作,支持我省企业参与“一市一园区”建设,在浙江推介我省产品,帮助企业对接合作项目。

  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

  四、优化营商环境方面

  (五十)推动营业执照、公司章程等电子证照(电子文书)在涉企政务服务事项办理中的应用,实现相关实体证照和纸质材料共享免提交,为企业降成本、增便利。

  责任单位:省政务服务和数字化局

  (五十一)深入推行行政检查执法备案智能管理改革,努力营造“无事不扰”的行政检查执法环境。

  责任单位:省政务服务和数字化局

  (五十二)在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全面推进数字证书(CA)互认,做到投标企业参与投标活动“一处认证、处处通行”,对市场主体参与招标投标活动实行首个数字证书免费办理。

  责任单位:省政务服务和数字化局

  (五十三)开展减税降费政策落实问题专项整治行动,对增值税留抵退税、顶格减免“六税两费”等税费政策落实情况进行专项核查,重点整治违规征收“过头税费”等行为。

  责任单位:省财政厅

  (五十四)持续强化全省行业协会商会乱收费专项清理整治,纠正行业协会商会违法违规收费行为,减轻企业负担,为市场主体减负纾困。

  责任单位:省民政厅

  (五十五)开展整治涉企违规收费专项行动,在行政机关及其下属单位以及行政审批中介服务、金融、公用事业等重点领域,严厉打击各类涉企违规收费行为。实施信用助企行动,对失信企业开展信用修复。

  责任单位:省市场监管厅

  (五十六)开展侵害企业合法权益案件集中攻坚行动,对故意伤害、寻衅滋事、强迫交易、非法拘禁、敲诈勒索、故意损毁财物、聚众斗殴7类侵害企业合法权益的案件,加大依法处理力度。

  责任单位:省公安厅

  (五十七)加大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力度,妥善处理拖欠中小微企业账款执行案件,及时兑现中小微企业胜诉权益。

  责任单位:省法院

  (五十八)强化破产审判管理,针对长期未结破产案件中的“痛点”“堵点”,借助府院联动高位推动,集中排查清理超长期案件。

  责任单位:省法院

  (五十九)开展民营企业司法保护专项行动,推进涉民企涉法信访案件实质性化解,对涉民营企业的立案监督、羁押必要性审查等申诉案件实行专门受理、快速办理。

  责任单位:省检察院

  (六十)深化涉企行政检察监督专项活动,对涉企行政许可、征收、确认、补偿、裁决、协议、强制等实行检察监督,建立涉企案件快速流转、优先办理、重点监督的“绿色通道”。

  责任单位:省检察院

吉林省人民政府

2023年4月11日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23-04-11
文号:吉政明电[2023]4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湘人社规[2023]1号 湖南省关于进一步做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的通知

湖南省关于进一步做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的通知

湘人社规〔2023〕1号                2023-04-28

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省直有关单位:

  为妥善处理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维护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对象(以下简称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就进一步做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通知如下。

  一、准确把握做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的工作原则

  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关系城镇化进程,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民生福祉,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各级各部门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28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充分认识做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要意义,将做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作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健全完善覆盖全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举措抓紧抓实抓好。

  (一)属地管理,分级负责。遵循“当期可承受、未来可持续”和“谁征地、谁负责、谁处理”的基本原则,按照“省指导、市州负责、县市区实施”分级负责的要求,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履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的主体责任。

  (二)应保尽保,维护权益。根据“全民参保”行动要求,及时将被征地农民纳入基本养老保险,全面落实被征地农民社保补贴,全力维护被征地农民权益,确保被征地农民当前生活有改善、长远生计有保障。

  (三)先保后征,专款专用。按照先落实资金、后批准征地的原则,多渠道筹集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做到专款专用,严禁截留、挤占、挪用、转借。

  (四)防范风险,守住底线。及时分析研判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领域存在的突出矛盾困难、风险隐患,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加强应对处置,做到防范风险、引导预期、兜牢底线、确保稳定。

  二、积极做好被征地农民参保缴费工作

  (一)认真做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对象认定工作。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对象,是指因政府统一征收农村集体土地而导致失去全部或大部分土地(被征地后家庭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3亩),在征地时享有农村集体土地承包权、年满16周岁且为当地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人员。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人地对应”的原则,切实做好新增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对象的身份认定工作,建立村(社区)初审、乡镇(街道)复审、县级人民政府审定和村(社区)公示、县公示的“三审两公示”工作机制,加强对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对象身份的审核管理,确保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对象身份的真实性、准确性(对原已确认为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对象的人员,按照各地之前已明确的条件进行严格甄别核实,经甄别核实不能认定为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对象的,要依规依政策予以纠正)。各地要以县市区为单位,就被征地农民人员基本情况、参保情况、补贴到位情况、待遇享受情况等建立详细台账。要建立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自然资源、财政、农业农村、公安等部门联管联控、信息共享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信息系统。

  (二)切实解决被征地农民参保缴费问题。各地要按照“全民参保行动”要求,积极引导被征地农民参保缴费。已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被征地农民,按规定纳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不得以违规一次性补缴方式纳入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被征地农民,由其自主选择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严格按规定逐年缴费,或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对于之前已甄别确定为社会保障对象的被征地农民,各地也要积极稳妥引导被征地农民选择适当方式参保并缴费,同时按照“基本平衡”的原则做好待遇水平过渡衔接。

  (三)及时落实被征地农民参保缴费补贴。经认定为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对象的人员,应及时为其落实参保缴费补贴。被征地农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补贴额=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对象认定当年全省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基准值的60%(或100%)×12%(或20%)×补贴年限(具体补贴年限和比例由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确定)。选择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参保缴费补贴金额一次性计入其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增加个人账户储存额(已经领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的,补贴金额一次性计入其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后,从次月起增发个人账户养老金,增发金额=补贴金额/139,计发系数为139)。选择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按照“先缴后补”的原则,当年缴费后即按缴费补贴标准给予补贴;在参保缴费补贴领取完毕前达到待遇领取条件或死亡的,其缴费补贴余额原则上一次性发给本人或继承人;已领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待遇的,参保缴费补贴原则上一次性发给本人。

  (四)妥善处理被征地农民一次性补缴纳入企业职工养老保险问题。经国家认定为不符合条件一次性缴费纳入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被征地农民,其发放待遇增加的地方财政支出责任原则上由各地一般公共预算承担,具体核定和分担办法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对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不符合条件一次性补缴被征地农民,可在其退休前,将已一次性补缴的养老保险费,改为按月正常缴费,逐月正常缴费的基数差按照“谁征地、谁负责”的原则,由相应层级政府承担。

  三、进一步加强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筹集和管理

  (一)强化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筹集。用地单位缴纳、从土地出让收入中计提以及从征地补偿费计提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都要确保足额筹集到位。

  1.适时调整提高用地单位缴纳标准。各市州、县市区要建立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标准的动态调整机制,参照区片综合地价,结合当地征地补偿标准、职工平均工资和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调整情况,及时合理调整用地单位缴纳标准。铁路、高速公路、机场、重大水利工程等重点工程的投资主体,要严格遵守执行相关政策规定,按照征地所在县市区用地单位缴纳标准,足额缴纳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费。

  2.落实土地出让收入划拨资金。各级人民政府要结合实际情况,明确用于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的土地出让收入计提比例,并应在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到达国库的次月前5个工作日内,将从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中计提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划入同级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财政专户。

  3.落实集体补助资金。征地拆迁补偿实施部门在划拨征地补偿费时,应提前提取10%的征地补偿费用于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并在征地公告之日起的3个月内划拨至同级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财政专户。

  以上资金来源仍不足以支付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支出的,由当地政府予以解决。

  (二)按照“先保后征”的原则加强征地前置审批和欠费清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自然资源部门要加强对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缴费标准、金额以及欠费清缴等相关情况的审查。需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征地的,由市州、县市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出具审核意见;需报国务院批准征地的,由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出具审核意见。上述审核意见和用地单位缴纳社会保障费的缴款凭证作为用地报批的必备要件,自然资源部门据此办理征地审批手续,否则一律不予报批征地。对此前各地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缴纳、划拨不到位的,各地要统筹安排,制定分期分批缴纳、划拨到位的计划,确保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欠费追缴到位。对于拒不按规定清缴社会保障费的用地单位,依法列入失信联合惩戒对象予以惩戒。各地不得以任何理由减免、缓缴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费。

  (三)切实加强对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的管理和使用。用地单位缴纳的、从土地出让收入中计提和从征地补偿费计提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都要纳入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财政专户,单独建账、单独核算、专款专用,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严禁截留、挤占、挪用、转借或擅自将资金用于任何形式的直接投资。

  四、切实履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责任

  (一)压实主体责任。各级人民政府是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的责任主体,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实行政府“一把手”负责制。被征地农民身份认定工作由市县人民政府负责。要严格落实“先保后征”“应保尽保”“谁征地、谁负责、谁处理”等工作要求,尽快将被征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对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开展不力的市州、县市区采取督导、通报、约谈等措施督促落实。

  (二)强化部门协同。建立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共同推动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负责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的政策制定和待遇发放等经办服务工作;各级自然资源部门负责监督用地单位严格按规定缴纳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费用;各级财政部门负责按规定划拨和管理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根据实际安排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必要经费;各级公安部门负责被征地农民居民身份证和居民户口簿信息确认工作;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负责被征地农民承包地人均面积核定和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确认工作;各级税务部门负责征收被征地农民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各级审计部门要依法加强对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的审计监督。其他未明确的职责及未尽事项由各级人民政府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研究确定。因部门履职尽责不到位影响被征地农民权益的,各地要严格按规定追究相关部门及个人责任。

  (三)加强宣传引导。各地要及时梳理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相关政策法规、业务经办流程,积极开展社会保险政策普及宣传,做好政策解读,引导被征地农民树立“谁缴费、谁受益”等理性参保意识,增进被征地农民对社会保险工作的理解和支持,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各市州、县市区可按照本意见精神,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办法(特殊情况需作个别调整的,须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如国家出台新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按照国家规定执行。

  本通知自2023年6月1日起实施,有效期5年。

  附件:

  1.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对象身份认定工作流程

  2.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筹集流程

湖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湖南省自然资源厅

湖南省财政厅 湖南省公安厅

湖南省农业农村厅 湖南省审计厅

国家税务总局湖南省税务局

2023年4月28日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23-04-28
文号:湘人社规[2023]1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宁政办规发[2023]2号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提升年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提升年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

宁政办规发〔2023〕2号              2023-02-01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自治区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提升年活动实施方案》已经自治区人民政府第2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落实。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3年2月1日

  (此件公开发布)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提升年活动实施方案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认真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金融工作的决策部署,按照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党委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工作要求,全面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现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落实好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部署和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对照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目标任务,通过开展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提升年活动,有效扩大信贷规模,优化融资结构,防范金融风险,充分发挥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血脉”作用,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务。信贷投放方面,力争信贷规模持续增长,完成政府工作报告新增500亿元贷款目标的基础上实现超额增长,且增速不低于全区经济增速;力争全年制造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中长期贷款稳步增长。普惠小微方面,地方法人银行总体继续实现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两增”目标,力争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中信用贷款占比持续提高;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全年新增小微企业法人首贷户数量高于2022年,全区小微企业融资服务更加便捷。直接融资方面,力争全年新增上市公司1家—2家,新增报辅企业2家—3家,逐渐壮大“宁字号”上市企业群;引导各类投资基金投资我区重点产业和龙头企业,力争投资金额同比提高20%。担保增信方面,力争全年支小支农融资担保在保余额同比增长10%以上。融资对接方面,力争全年分地域、分行业、分层次专场对接活动不少于20场,宁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注册企业达到2万家,累积解决融资需求超过70亿元。

  二、主要任务

  (一)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项目“扩量增效”行动。

  1.提升融资保障能力。紧盯自治区重大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规划布局,建立清单化对接机制,实现关口前移,确保项目营销对接率100%。做好项目储备和申报,鼓励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积极向总行争取更多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通过联合授信、银团贷款、债券联合承销、融资租赁等方式,保障重大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中长期融资需求,力争中长期贷款余额占比不低于各项贷款余额的60%。鼓励符合条件的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项目发行上市。(责任单位: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地方金融监管局,人民银行银川中心支行、宁夏银保监局,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宁东管委会等按职责落实)

  2.深化财政金融联动。充分运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及产业引导基金、积极争取国家基金、完善PPP项目以奖代补财政金融政策,通过“财政+金融+社会资本”模式,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支持我区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建设。实行贷款贴息,对符合条件的自治区重点工业项目,对工业企业与银行签订合同并落实到位的贷款,按照不超过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上一年度12月份公布一年期市场报价利率(LPR)的60%给予贴息,“六新”产业企业贴息每年最高1000万元,其他企业每年最高600万元。(责任单位:自治区财政厅、地方金融监管局、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乡村振兴局,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宁东管委会等按职责落实)

  3.发挥保险保障作用。积极支持保险公司发展企业财产保险、工程保险、责任保险、意外伤害保险等险种,提供保险保障服务。加强与保险机构总公司投资部门的沟通合作,建立全区险资对接重点项目储备库,开展能源、交通、水利、乡村振兴等领域专场对接活动,充分发挥保险长期资金优势,为重点建设项目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责任单位:自治区地方金融监管局、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厅、水利厅,宁夏银保监局,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宁东管委会等按职责落实)

  4.做好配套金融服务。各市、县(区)要根据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推进情况,成立项目融资工作专班、攻坚小组,鼓励银行机构选派业务骨干、专业技术人员参与,提前谋划重大项目储备和规划建设,分行业、分领域做好重大项目系统性融资规划,按照“一项一案”“一项一策”,明确支持重点、融资方案和融资渠道。积极提供规划咨询等相关服务,针对具体项目的属性和融资需求,帮助各市、县(区)做好投资主体确定、融资方案设计、融资风险控制等工作。(责任单位: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地方金融监管局,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宁东管委会等按职责落实)

  5.深化政银企常态化合作。建立健全金融支持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推进协调服务机制,按季分享政策信息,通报项目进展情况,坚持问题导向、明确职责分工、充分沟通协调,协商解决合作中的问题和重大事项。推动区、市、县三级开展“线上+线下”常态化政银企对接活动,进一步强化基础设施、民生项目、战略新兴产业、“六新六特六优”等产业融资对接,组织召开不同层次、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专场对接活动。加大宁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功能宣传推介力度,引导企业注册并填报融资需求信息,平台注册企业及融资额度实现“双增”。(责任单位:自治区“六新六特六优”产业牵头责任单位,人民银行银川中心支行、宁夏银保监局,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宁东管委会等按职责落实)

  (二)开展产融结合“创新服务”行动。

  6.用足用好货币政策工具。加大稳健货币政策的实施力度,争取更多再贷款、再贴现资金,对涉农、小微企业、民营企业提供普惠性、持续性的支持。及时跟进国家政策调整,用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积极使用碳减排支持工具及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科技创新、交通物流、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持续加大对经济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力度。(责任单位:人民银行银川中心支行,自治区地方金融监管局)

  7.加快发展绿色金融。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政策体系”要求,不断扩大绿色融资规模,探索形成特色鲜明的绿色金融发展模式。继续落实新增绿色贷款奖励和“四权”抵押贷款贴息政策,支持金融机构扩大绿色低碳产业信贷投放。创新研发基于排污权、碳排放权、用能权、节能环保项目特许经营、合同能源管理未来收益权等环境权益的融资工具,支持开展相关权益类抵质押贷款融资业务,实现全年绿色贷款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鼓励具有稳定现金流的绿色项目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支持绿色企业、绿色项目发行绿色债券。探索开展绿色信贷保险等贷款保证保险业务,鼓励保险机构为企业量身定制碳排放相关保险产品,开发以碳排放配额作为质押融资的贷款保证保险。扩大森林保险覆盖范围。提高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覆盖率,通过“保险+服务+补偿”的绿色保险模式,加大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承保力度。(责任单位:人民银行银川中心支行、宁夏银保监局、宁夏证监局,自治区财政厅、地方金融监管局,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宁东管委会等按职责落实)

  8.加大科技创新支持。鼓励银行机构内设科技金融专业部门和服务团队,积极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推动“宁科贷”“人才贷”“工业知助贷”增量扩面,积极研发适合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周期、经营特点的中长期信贷产品。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支持金融机构积极与仓储、物流、运输等各个环节的管理系统、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对接,提高企业融资效率,力争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贷款、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和户数持续增长。(责任单位:人民银行银川中心支行、宁夏银保监局,自治区科技厅、财政厅、工业和信息化厅、地方金融监管局,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宁东管委会等按职责落实)

  9.优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要求,实现涉农金融供给持续增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能力和水平持续提升。鼓励银行机构优化乡村网点布局和机具布设,下沉服务重心,提高审批效率,向自然村延伸拓展基础金融服务,继续保持基础金融服务基本全覆盖。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农机具和大棚设施、活体畜禽、养殖圈舍、保单等依法合规抵质押融资。地方法人银行要单列同口径涉农贷款和普惠型涉农贷款增长计划,力争实现同口径涉农贷款持续增长,普惠型涉农贷款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加大农户生产经营性信用贷款投放力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对符合条件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的对象,要努力满足其发展生产金融需求,对符合条件的脱贫户确保应贷尽贷,力争9个脱贫县各项贷款余额、农业保险规模持续增长,贷款增速高于全区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鼓励市、县(区)开展三大粮食作物及“六特”产业完全成本、种植收入、价格保险等试点。力争固原市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获批,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奖补资金。(责任单位:自治区农业农村厅、财政厅、乡村振兴局、地方金融监管局,宁夏银保监局、人民银行银川中心支行,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宁东管委会等按职责落实)

  (三)开展市场主体“纾困解难”行动。

  10.加大重点企业融资支持。摸排自治区支柱企业、供应链核心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等重点企业融资需求,建立白名单推送共享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强化融资辅导与资金支持,“一企一策”量身制定融资服务方案,扶持企业做优做强。鼓励金融机构聚焦“六新六特六优”等产业,内设专营机构或服务团队,深入分析研究自治区重点产业和能源保供等重点行业企业融资特点,加大融资支持力度,提高中长期贷款占比。统筹粮食风险基金和各类专项资金、及时兑付承储企业储备补贴和贷款贴息,持续做好石油、粮食、化肥等能源和重要物资储备及稳价保供工作。发挥“两中心一委员会”作用,主动运用自治区政策性转贷资金,做好企业续贷服务。充分运用债委会工作机制,协同做好稳企授信工作。加大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保险、科技保险、知识产权保险的推广力度,提高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应用和首版次软件“三首”保险覆盖率。(责任单位:自治区地方金融监管局、财政厅、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宁夏银保监局、人民银行银川中心支行,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宁东管委会等按职责落实)

  11.提升中小微企业服务水平。深化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敢贷愿贷能贷会贷机制,发挥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撬动作用,激励地方法人银行加大普惠小微贷款投放力度。丰富完善宁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和地方征信平台功能,支持各银行机构通过大数据精准画像,扩大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比重。引导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持续深化与商业银行合作小微转贷款业务,大型、股份制银行下沉服务重心,拓展首贷户。进一步扩大主动授信、随借随还贷款覆盖面,主动跟进小微企业融资需求,推动落实税收优惠减免政策盘活信贷资产,支持金融机构创新举措,多渠道、批量化处置不良资产,力争中小微企业不良贷款余额较年初下降。(责任单位:人民银行银川中心支行、宁夏银保监局,自治区地方金融监管局、工业和信息化厅,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宁东管委会等按职责落实)

  12.助力受疫情影响行业企业纾困减负。鼓励金融机构对符合条件的困难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给予信用贷款、循环贷款、展期续贷、减费让利等支持,避免出现行业性限贷、抽贷、断贷。坚持实质性风险判断,及时调整信贷管理系统,不单独因疫情因素下调贷款风险分类,不影响征信记录。鼓励保险机构对受疫情影响客户酌情延长续期缴费宽限期,适当减免保单复效利息,降低客户资金负担。鼓励小额贷款公司和典当行对受疫情影响较大企业和个人完善续贷、续当安排,酌情采取延期或展期等措施,合理调整其信用记录报送。(责任单位:人民银行银川中心支行、宁夏银保监局,自治区地方金融监管局,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宁东管委会等按职责落实)

  13.支持外贸企业稳健发展。扩大进出口优质企业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政策覆盖面,落实好资本项目改革措施,持续提升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水平,充分发挥贸易金融联动服务机制作用,支持银行机构为我区外贸企业提供适合其需求的外汇避险产品和授信额度。推动保险机构进一步优化出口信用保险承保和理赔条件,扩大对外贸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服务覆盖面。鼓励银行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渠道,加大数字化建设和新技术应用,推广“出口应收账款融资”“出口信保保单融资”和“仓单质押融资”等线上融资服务,为外贸企业提供涵盖人民币贸易融资、结算在内的综合金融服务,全年外贸企业金融服务实现提质增量。推动服务进出口贸易的有关金融机构在我区设立分支机构。(责任单位:国家外汇管理局宁夏分局、宁夏银保监局,自治区商务厅、地方金融监管局等按职责落实)

  14.发挥融资担保增信和风险分担作用。引导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严守准公共产品属性和政策性定位,深耕支农支小,稳步扩大融资担保规模。对符合条件的住宿、餐饮、零售、文化、旅游、交通运输等困难行业的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平均担保费率降至1%以下。鼓励对单户担保金额500万元及以下的小微企业和“三农”主体,建立绿色快捷通道,减免担保和再担保费用,取消反担保措施。持续深化银担合作,全面落实银担风险分担机制,积极推进“见担即贷”“见贷即担”批量担保业务,提高担保撬动放大倍数,促进银担合作健康发展。加强与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合作,再担保业务规模保持持续增长。(责任单位:自治区地方金融监管局、财政厅,宁夏银保监局,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宁东管委会等按职责落实)

  15.引导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效能和指导作用,发挥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作用,维护市场良好竞争秩序,引导金融机构将存款利率下降效果传导至贷款端,推动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运用贷款贴息、风险补偿、政策性转贷、融资担保费率补贴等政策,为企业提供便捷、低成本服务。鼓励小额贷款公司、商业保理公司、典当行等地方金融组织对小微企业降低融资综合费率、缓收或减免利息。(责任单位:人民银行银川中心支行,自治区地方金融监管局、财政厅,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宁东管委会等按职责落实)

  (四)开展消费需求“促进提升”行动。

  16.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优化住房金融服务,以市场化方式向保障性租赁住房自持主体提供中长期贷款,合理满足刚性和改善性居民购房信贷需求。对在建项目,在“保交楼”前提下,优化预售资金监管,促进企业资金良性循环。推动保交楼专项借款加快落地使用,引导商业银行提供配套融资支持。合理区分项目子公司风险与集团控股公司风险,在保证债权安全、资金封闭运作的前提下,按照市场化原则满足房地产项目合理融资需求。鼓励金融机构与房地产企业基于商业性原则自主协商,阶段性通过存量贷款展期、调整还款安排等方式予以支持,促进项目完工交付。鼓励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基础上,优化建筑企业信贷服务,提供必要的贷款支持,保持建筑企业融资连续稳定。(责任单位:人民银行银川中心支行、宁夏银保监局,自治区地方金融监管局、住房城乡建设厅,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宁东管委会等按职责落实)

  17.推动消费提档升级。落实自治区“消费需求促进年”活动安排,鼓励金融机构丰富消费信贷产品和服务,合理满足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绿色低碳、传统升级等领域融资需求。推广线上金融产品,推动线上消费金融业务发展,实现线上消费项目贷款余额稳定增长。加大政银商合作对接力度,通过发放消费券和优惠券、优化个人消费、家庭装修信贷分期、利率优惠政策组合等方式,拉动绿色家电、汽车等大宗消费增长,支持批零住餐行业恢复发展,推动农村消费。(责任单位:自治区商务厅、地方金融监管局、文化旅游厅,宁夏银保监局、人民银行银川中心支行,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宁东管委会等按职责落实)

  18.拓宽居民投资渠道。加强金融理财知识宣传普及,严厉打击非法集资、电信网络诈骗。鼓励金融机构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细化客户分层,向投资者销售与其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相适应的理财产品,搭建涵盖固收、混合、权益等类别的净值型产品体系,丰富产品功能,提升客户体验。鼓励居民合理参与储蓄、理财、基金等投资,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提升消费能力和水平。(责任单位:自治区地方金融监管局,宁夏银保监局、人民银行银川中心支行,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宁东管委会等按职责落实)

  (五)开展资本市场“扩容培优”行动。

  19.深入实施企业上市“明珠计划”。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要求,推进企业上市“育苗”“孵化”“展翼”“扶持”工程,挖掘拥有上市潜力的企业,通过全过程、保姆式服务,引导企业借助资本市场发展壮大;对在“沪深北”及境外交易所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的企业,继续给予分阶段奖励;紧盯报会报辅企业申报进程,争取全年1家—2家企业上市、2家企业在新三板创新层挂牌。(责任单位:宁夏证监局,自治区地方金融监管局、财政厅)

  20.强化上市后备资源培育。做好梯度培育计划,持续壮大企业上市梯队,锚定产业定向施策,分门别类建立并完善“六新六特六优”等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力争入库企业超过80家、辅导备案企业超过10家、新增报会企业2家—3家。针对企业规范及报辅报会进程,建立地方金融监管、证监、财政、税务、自然资源、市场监管等部门协同联动机制,解决障碍门槛,推动企业加快上市步伐。(责任单位:宁夏证监局,自治区地方金融监管局)

  21.促进证券基金期货机构创新发展。支持在宁证券、基金、期货机构提升创新能力,丰富投资产品,增强资本市场服务功能。坚持引进和培育相结合,集聚一批专业化股权投资机构,继续开展股权基金投资调度。大力培育长期投资机构,壮大基金管理人队伍,促进私募基金行业健康发展,培育一批优质私募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支持期货公司更好发挥专业优势,为企业争取期货交割厂库、产融基地等资格。(责任单位:宁夏证监局,自治区地方金融监管局)

  22.推动债券发行量质齐升。加大债券发行支持力度,力争相关企业可转债成功发行。探索“碳中和绿色公司债券”“科创债券”和“乡村振兴公司债券”等创新性债券品种融资路径,鼓励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发行金融债券,企业发行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乡村振兴票据、绿色票据等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拓宽融资渠道。积极研究支持政策,加快推动交通、水利、能源领域企业通过发行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方式筹集资金,争取全区首单公募REITs项目上市,1单—2单公募REITs项目进入储备项目库。稳妥开展“债贷组合”“投贷联动”等融资试点,探索以能效信贷为基础资产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责任单位:宁夏证监局、人民银行银川中心支行,自治区地方金融监管局、发展改革委)

  23.深化资本市场人才培养。聚焦企业需求,以“证券服务市县行”“证券期货交易所塞上行”为抓手,聚焦上市、债券、再融资、并购重组等开展资本市场培训20场次,覆盖各级政府部门、企业实控人、董秘、财务负责人等人员1000人次以上。联合“沪深北”证券交易所、资本市场学院等常态化培育政府和企业管理人员。实施本土投行人才培养“鲲鹏计划”,开展第二批10名优秀干部、企业负责人赴证券投行总部跟班实训选拔工作。(责任单位:自治区地方金融监管局,宁夏证监局)

  (六)开展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集中攻坚”行动。

  24.完善金融风险防控处置协调机制。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要求,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健全“央地协同”的金融风险重大事项、突发事件及时沟通交流和协同联动机制,提高跨行业跨市场交叉性金融风险处置能力。发挥金融委办公室地方协调机制(宁夏)作用,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体系,构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长效机制,推进金融业综合统计和监管信息共享。按照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处置和救助要求,推动问题金融机构有序退出。压实金融机构及其股东的主体责任、各级地方政府属地责任和金融管理部门的监管责任,形成风险处置合力,确保处置措施有效执行和落地。(责任单位:人民银行银川中心支行、宁夏银保监局、宁夏证监局,自治区地方金融监管局,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宁东管委会等按职责落实)

  25.着力化解重点企业债务风险。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稳妥处置重点领域、重点企业存量风险,坚决遏制增量风险,防止在处置风险过程中引发次生风险,避免企业债务风险传导至金融系统。高度关注并持续加强对国有融资平台、大中型民营企业等债务情况的动态监测,开展全区国有平台债务风险排查,积极协调相关地市提前谋划,早做预案,妥善完成2023年刚性债务兑付,坚决防止偿债逾期、债务爆雷和风险外溢。(责任单位:自治区地方金融监管局、国资委、财政厅,人民银行银川中心支行、宁夏银保监局、宁夏证监局,各市、县〔区〕人民政府按职责落实)

  26.防范地方中小银行风险。引导地方法人银行专注主业、深耕本土,健全完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稳妥处置化解风险。支持城市商业银行聚焦服务小微和民营企业、服务社区,加强审慎经营,实施差异化发展。支持农村商业银行充分利用灵活机制和地缘优势,强化支农支小的市场定位,打造专属产品和服务,巩固和发挥在“三农”金融服务中的主力军作用。推动村镇银行改革重组,加快补充资本,强化风险处置,实现持续健康发展。(责任单位:宁夏银保监局、人民银行银川中心支行,自治区地方金融监管局,各市、县〔区〕人民政府按职责落实)

  27.规范发展地方金融组织。支持“7+4”类地方金融组织立足普惠金融定位,依法合规开展业务,通过监管评价、分级分类、自律引导等多种方式实现扶优限劣、规范发展、降低风险。鼓励小额贷款公司向农村延伸服务,通过细分市场、特色经营、全程风控、强化科技应用等措施,提升行业竞争力;推动融资租赁公司支持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升级改造,商业保理公司围绕供应链金融为企业提供应收账款管理及融资服务;指导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通过“专精特新”板为企业提供精准服务,持续扩增企业挂牌数量和融资规模。(责任单位:自治区地方金融监管局,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宁东管委会等按职责落实)

  28.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依法严厉打击套路贷、校园贷、非法集资、非法证券等金融乱象,持续推进“扫楼清街”行动,依法严厉打击以财富管理、投资咨询、虚拟货币发行交易、网络借贷、养老等为名的非法违规金融活动,健全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长效机制。(责任单位:自治区地方金融监管局,人民银行银川中心支行、宁夏银保监局、宁夏证监局,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宁东管委会等按职责落实)

  (七)开展地方金融监管“改革提升”行动。

  29.深化地方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要求,进一步理顺金融监管体制,规范职责任务,完善工作机制。严格执行中央最新政策和安排部署,根据第六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和要求,谋划召开全区金融工作会议并研究制定宁夏金融改革发展监管实施意见,对我区防范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完善金融监管、优化金融服务等重大问题提出落实举措。(责任单位:自治区地方金融监管局,人民银行银川中心支行、宁夏银保监局、宁夏证监局,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宁东管委会等按职责落实)

  30.依法加大地方金融监管力度。加快推动地方金融监督管理条例立法进程,对现有规章制度梳理摸排,完善内容、补足短板,确保监管有法可依。建立完善地方金融组织行政处罚委员会,实现案件调查部门和审理部门各司其职、相互协调、相互制约,提高办案质效。强化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和能力建设,配强法治工作队伍,提升法治工作水平,加强对行政处罚案件审核把关,降低行政涉诉风险。(责任单位:自治区地方金融监管局、司法厅,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宁东管委会等按职责落实)

  31.做好地方金融组织审批管理。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要求,坚持金融业务持牌经营规则,既纠正“有照违章”,也打击“无证驾驶”。严格执行“照前会商”等制度规定,对符合准入条件的地方金融组织,严格按照规定对其金融业务、从业人员等加强审批或备案管理,加强合法性与真实性审查,把好准入关;对行业准入受限类地方金融组织,从严管理市场准入。(责任单位:自治区地方金融监管局,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宁东管委会等按职责落实)

  32.加强金融监管科技能力建设。充分运用宁夏地方金融监管和服务智能化平台,拓展非现场监管场景大数据应用。推动地方金融组织经营数据全面、及时、准确录入上线,探索统一同类型地方金融组织数据报表格式,实现“横向不同公司经营数据充分比较,纵向同一公司历史数据充分比较”。依托线上数据进行风险评估,对监测值异常的地方金融组织适时开展现场检查。(责任单位:自治区地方金融监管局,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宁东管委会等按职责落实)

  33.改进提升现场检查工作质效。对重点地方金融组织及时开展现场检查,聘请第三方会计师事务所作为力量补充,探索扩展律所、资产评估等第三方合作机构。规范优化地方金融组织现场检查、专项审计监管流程和文书格式。加强人员培训,通过现场检查,提升监管干部法规政策运用、财务数据分析、金融实务应用等综合监管素质,为机构监管向功能监管和行为监管做好准备。(责任单位:自治区地方金融监管局,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宁东管委会等按职责落实)

  34.加强金融监管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常态化金融干部培训教育机制,加强对金融监管人员思想政治、专业技能、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培训教育,开展区内外金融监管能力和专业能力提升培训班5次—8次,做到市县金融监管部门人员培训全覆盖。选拔熟悉现代金融产业的优秀人才充实金融监管队伍,加强金融监管部门与金融机构、地方政府之间的挂职交流学习,建立区、市两级工作联动机制,通过定期开展具体业务交流、分享案例经验、集成开展检查等,推动地方金融监管能力提升。(责任单位:自治区地方金融监管局,人民银行银川中心支行、宁夏银保监局、宁夏证监局,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宁东管委会等按职责落实)

  (八)开展金融环境“创建优化”行动。

  35.推进信用体系建设。深化企业破产重组、信用修复等机制建设。扩大信用记录在行政许可、资质认定、招标投标、银行贷款、债券发行等方面的应用,不断提高中小微企业获得信用贷款的覆盖率、可得性和便利度。推动融资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接入征信系统。加强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严厉打击恶意逃废债行为,共同营造诚实守信的金融信用环境。(责任单位: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地方金融监管局,人民银行银川中心支行、宁夏银保监局、宁夏证监局,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宁东管委会等按职责落实)

  36.推进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以数字化信息化手段提升监管的时效性、穿透性、精准性,启动建设地方法人银行风险预警平台、地方金融监管和服务智能化平台二期、宁夏区域性股权市场区块链科技金融基础设施平台等信息化金融基础设施项目。(责任单位:自治区地方金融监管局,宁夏银保监局、宁夏证监局等按职责落实)

  三、保障措施

  37.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坚持和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提升系列行动纳入自治区效能目标管理考核,全力推动各项任务落实落地。自治区地方金融监管局要会同中央驻宁金融监管部门加强统筹调度,分解目标任务,压实各方责任,定期考核督导。自治区各相关部门要结合工作职责,细化任务措施,协同推进落实。自治区建立季调度机制,半年小结、年终考核。(责任单位:自治区地方金融监管局,人民银行银川中心支行、宁夏银保监局、宁夏证监局,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宁东管委会等按职责落实)

  38.加强数据监测,做好统计分析。加强对金融发展和服务实体经济数据的统计分析和信息共享,建立重点领域、行业信贷投放月度监测机制,注重数据统计和共享时效性,有针对性地对问题进行协调处置。相关单位要及时将统计信息和工作推进情况报送自治区地方金融监管局,地方金融监管局要会同中央驻宁金融监管部门及时做好形势研判和信息汇总反馈,为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决策提供参考。(责任单位:自治区地方金融监管局,人民银行银川中心支行、宁夏银保监局、宁夏证监局,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宁东管委会等按职责落实)

  39.加强政策解读,强化宣传引导。组织金融行业开展“千企万人”“送金融知识进基层”“金融政策大讲堂”等形式多样的政策宣讲活动,统筹利用政府网站、报纸、电视台等载体加大金融政策宣传解读,确保政策精准传导至市场主体,扩大政策惠及面。各地各部门要注重总结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中的典型做法和案例,积极回应社会关切,营造良好的金融发展环境。(责任单位:自治区地方金融监管局,人民银行银川中心支行、宁夏银保监局、宁夏证监局,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宁东管委会等按职责落实)

  40.加强考核评价,推动责任落实。加强对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情况的考核评价和政策激励,对贡献突出的机构予以通报表扬。引导各金融机构进一步优化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激励约束机制,健全完善尽职免责和容错纠错制度,提高小微企业不良贷款容忍度,充分调动基层机构和人员信贷投放积极性。(责任单位:自治区地方金融监管局、财政厅,人民银行银川中心支行、宁夏银保监局、宁夏证监局,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宁东管委会等按职责落实)

  本实施方案自印发之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23年12月31日。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23-02-01
文号:宁政办规发[2023]2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珠高[2023]29号 珠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珠海高新区促进金融业发展扶持办法》的通知

珠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珠海高新区促进金融业发展扶持办法》的通知

珠高〔2023〕29号         2023-04-24

唐家湾镇、区发改重大办、区工作机构、区属事业单位:

  现将《珠海高新区促进金融业发展扶持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区发改财政局反映。

珠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2023年4月24日

珠海高新区促进金融业发展扶持办法

  第一条 为深入贯彻落实广东省金融改革发展“十四五”规划工作部署,加快金融资源集聚,进一步促进金融业态创新发展,提升金融产业发展能级和竞争力,结合珠海高新区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促进金融业发展奖励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由金融企业自愿申请,但同一奖励项目不得重复申请。高新区金融部门负责促进金融业发展奖励的相关工作,由社会进行监督。

  第三条 促进金融业发展奖励资金从金融政策扶持资金中列支,并按照年度预算进行安排,用于支持辖区内金融企业(含分支机构)发展壮大。

  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金融企业”,是指商事登记、税务征管关系在珠海高新区主园区(以下简称高新区)的金融企业,包括:

  (一)经国家金融监管部门核准牌照的银行、证券、保险、期货、公募基金、信托等传统法人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

  (二)经地方金融监督管理部门批准设立的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融资租赁公司、商业保理公司、典当行等地方金融组织。

  (三)经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登记或备案,规范运营,未被列入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未被基金业协会列入失联(异常)机构名单或被注销私募基金管理人资格的股权(创业)投资企业、股权(创业)投资管理企业等股权投资机构。

  第五条 入驻奖励

  对新入驻的金融企业,有专业工作人员常驻高新区开展实质性营运活动的,按如下方式给予入驻奖励。

  (一)新入驻的传统法人金融机构(不含分支机构),按实缴货币出资的1%给予一次性奖励,最高奖励3000万元。

  (二)新入驻的传统法人金融机构省级、地市级、区级分支机构,行使重要管理及业务职能、对于高新区健全金融产业(组织)体系具有重要意义的,分别给予500万元、300万元、5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三)新入驻的地方金融组织,按实缴货币出资的1%给予一次性奖励,最高奖励500万元。

  (四)新入驻的公司制股权(创业)投资企业,实际投资高新区企业、实缴货币出资3亿元(含)以上的,按实缴货币出资的1‰给予一次性奖励,最高奖励300万元。

  新入驻的合伙制股权(创业)投资企业,实际投资高新区企业、实缴货币出资5亿元(含)以上,且其50%(含)以上资产在高新区内托管机构托管的,按实缴货币出资的1‰给予一次性奖励,最高奖励300万元。

  新入驻的股权(创业)投资管理企业,实缴货币出资3000万元(含)以上,且实际管理资金规模50亿元以上或近三年在清科管理顾问集团有限公司、上海投中信息咨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融中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等发布的投资机构榜单排名50强以上的,按实缴货币出资的1%给予一次性奖励,最高奖励300万元。

  高新区国有资本参与设立的股权投资机构,奖励资金需按国有资本出资比例相应扣除。

  (五)新入驻的港澳金融企业或新获得试点资格并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登记备案的外商投资股权投资类企业(QFLP),如符合本办法第五条相应入驻奖励条件,再给予30%的额外入驻奖励。

  第六条 场地补贴

  对新入驻的金融企业,自入驻当年签订租赁合同起,给予场地补贴,补贴面积不超过1000平方米,补贴时间为36个月。其中,租用办公用房的,按每月15元/平方米给予补贴;租用商铺的,按每月50元/平方米给予补贴。实际支付租赁费用低于补贴标准的,按实际支付费用给予补贴。

  第七条 增资奖励

  本办法实施前已在高新区注册的金融企业因业务发展累计增加实缴货币出资5000万元(含)以上的,按新增实缴货币出资的1‰给予奖励,最高奖励500万元。

  第八条 投融资奖励

  (一)鼓励金融企业创新金融服务,加大对企业的投融资扶持力度,发挥金融支撑实体经济作用。本办法所称企业需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1)商事登记、税务征管关系、统计关系在高新区;

  (2)尚未在境内外证券市场上市(不含新三板及区域股权市场挂牌);

  (3)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独角兽库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符合高新区主导产业发展方向的招商引资重点项目或高新区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的企业。

  (二)对为企业提供投融资服务的金融企业按如下方式给予奖励,奖励资金用于辖区金融企业的运营或团队建设。

  (1)银行机构向企业发放流动资金或固定资产贷款,当年新增贷款超出1亿元的,按超出部分的1%给予奖励,每年度最高奖励300万元。

  (2)地方金融组织向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当年新增支持融资规模超出3000万元的,按超出部分的1%给予奖励,每年度最高奖励100万元。

  (3)经区金融工作部门备案,股权(创业)投资企业(不含高新区国有资本参股部分)或股权(创业)投资管理企业所管理的基金对企业进行股权(创业)投资,投资金额5000万元(含)以上且投资期限已满1年的(投资多家企业可合并计算),按实际投资金额的1%给予奖励,单个股权投资机构每年最高奖励500万元。

  第九条 风险补偿

  (一)对银行机构及融资担保公司的风险补偿按照《珠海高新区扶持创新创业“成长之翼”助贷平台管理办法》规定执行。

  (二)小额贷款公司向企业发放贷款,最终形成损失的,按实际损失金额的10%给予风险补偿,单个小额贷款公司每年度最高补偿100万元。

  (三)股权投资机构投资辖区企业,退出时,经区金融工作部门核定最终亏损的,按实际损失金额的10%给予风险补偿,单个投资项目最高补偿50万元,单个股权投资机构每年度最高补偿100万元,累计最高补偿300万元,高新区国有资本参与设立的股权投资机构,风险补偿资金需按国有资本出资比例相应扣除。

  第十条 金融人才奖励

  在金融企业中任职的人员,对金融产业发展做出较大贡献,参照《珠海高新区引进培育企业人才若干措施(试行)》关于“高端紧缺人才”的奖励标准给予金融人才奖励。

  第十一条 符合本办法的金融企业同时符合市扶持政策或高新区其他同类型扶持政策规定的(含上级部门要求区配套或承担资金的政策),按照就高不重复的原则予以支持,另有规定的除外。对于重大项目,可采取“一事一议”方式,经高新区管委会同意后,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

  第十二条 金融企业应承诺在获得本办法最后一笔扶持资金起,5年内不减少实缴货币出资,否则须退回累计扶持资金。金融企业不得提供虚假材料,骗取扶持资金,否则除退回累计扶持资金外,将录入高新区征信系统,取消该企业5年内的申报资格。情节严重的,将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追究责任。

  第十三条 本办法自2023年5月25日起实施,有效期至2025年12月31日。自2022年1月1日起至本办法实施之日符合扶持条件的,参照本办法执行。本办法有效期内,如遇法律、法规、或有关政策调整变化的,从其规定。本办法实施之日起,《关于印发〈珠海高新区促进金融业发展扶持办法〉的通知》(珠高发改〔2019〕1号)同时废止。本办法由高新区金融工作部门负责解释。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23-04-24
文号:珠高[2023]29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豫人社规[2023]2号 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劳务派遣管理服务工作的通知

各省辖市、济源示范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厅机关有关处室、厅属相关单位:


  为进一步加强全省劳务派遣管理服务工作,规范劳务派遣用工行为,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推进劳务派遣事业有序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劳务派遣行政许可实施办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令第19号)《劳务派遣暂行规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令第22号)等法律法规,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严格行政许可


  (一)明晰许可权限。经营劳务派遣业务,应当向登记地县级以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依法申请劳务派遣行政许可。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劳务派遣业务。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全省劳务派遣行政许可工作的监督指导。省、市、县(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同级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登记注册并申请经营劳务派遣业务机构实施行政许可,依法开展监督管理工作。有条件的设区的市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可将许可权限下放至区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并由区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负责监督管理。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按照“实行告知承诺”方式,实施劳务派遣行政许可,并负责监督管理。


  (二)规范许可程序。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进一步规范劳务派遣行政许可工作流程,严格许可程序,对取得行政许可以及变更、延续、注销、撤销、吊销行政许可的劳务派遣单位,按要求进行“双公示”。要依法实施许可管理,明确许可环节纪律要求和岗位责任,对劳务派遣单位许可行为过程和结果负责。对注册地址与经营地址不一致、经营场所设施设备不能满足业务开展需要等情形不予许可。


  (三)提升服务效能。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落实“放管服效”改革要求,充分运用河南省政务服务网、“互联网+就业创业”信息系统等服务平台,全面推行使用“劳务派遣电子证照”,实现劳务派遣业务“一网通办”“一窗通办”,提高行政效率,提升服务效能和群众满意度。要进一步压缩劳务派遣行政许可办理时限,应当自受理之日起6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准予行政许可的决定,6个工作日内不能作出决定的,经本级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3个工作日,并将延期理由告知申请人。各地应积极创造条件,与市场监管、公安、税务等部门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强化数据信息互认,最大限度减少证明类材料。凡通过大数据比对和信息共享可查阅到的营业执照(或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等材料,不得作为办理要件要求服务对象提供。


  二、规范用工行为


  (四)严格制度管理。劳务派遣单位应当在登记注册所在地显著位置公示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服务项目、收费标准、监督机关名称和监督电话等信息,公开接受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检查和社会监督。要依法建立健全劳动合同、工资支付分配、劳动安全卫生等规章制度,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按规定进行劳动用工,积极为被派遣劳动者创造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


  (五)加强用工管理。劳务派遣单位要按照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依法与被派遣劳动者订立2年以上的固定期限书面劳动合同,并如实告知劳动者用工单位、派遣期限、工作岗位、工作地点、劳动报酬、工作条件,以及劳务派遣协议等信息内容;不得与劳动者订立以完成一定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劳务派遣单位可依法与被派遣劳动者约定试用期,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试用期的约定按《劳动合同法》有关规定执行。要建立动态用工管理服务台账,设立被派遣劳动者工资、社会保险费等专门科目,强化内部监督管理,不得以任何名义挪用或者滞留。


  (六)引导行业自律。积极鼓励和引导各地建立劳务派遣行业协会,明确协会职能,鼓励支持协会根据劳务派遣自身特点,研究制定劳务派遣服务标准;建立劳务派遣从业人员培训考核制度,进一步提升从业队伍整体专业化水平;加强行业自律,遵守服务标准,积极引导劳务派遣单位守法经营、诚信服务;不参与串通涨价、联合涨价、操纵服务价格,不参与恶意竞争,不做虚假服务承诺;依法依规开展劳务派遣经营业务,自觉接受相关部门的监督管理,共同营造良好劳务派遣用工秩序。


  三、维护合法权益


  (七)依法缴纳社会保险。劳务派遣单位应当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和劳务派遣协议约定,依法为被派遣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并办理社会保险相关手续。劳务派遣单位跨统筹地区派遣劳动者的,应当在用工单位所在地为被派遣劳动者办理社会保险,按照用工单位所在地的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劳务派遣单位在用工单位所在地设立分支机构的,由分支机构为被派遣劳动者办理参保手续,缴纳社会保险费。劳务派遣单位未在用工单位所在地设立分支机构的,由用工单位代劳务派遣单位为被派遣劳动者办理参保手续,缴纳社会保险费。


  (八)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劳务派遣用工单位应当执行国家劳动标准,提供相应的劳动条件和劳动保护,对在岗被派遣劳动者进行工作岗位所必需的培训。保障被派遣劳动者选择在用工单位依法参加或者组织工会的权利。用工单位不得将被派遣劳动者再次派遣到其他用人单位。用工单位违反有关劳务派遣规定的,给被派遣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劳务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四、加强监管服务


  (九)落实监管制度。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严格落实年度劳务派遣经营情况报告制度,于每年3月31日前完成年度经营情况报告核验,并建立“红黑榜”,实行动态管理。对在规定时间内如实报告年度经营情况,业务经办合法合规,无经营问题的,列入“红榜”;对逾期未参加年度报告的,无经营劳务派遣业务的,年度报告材料弄虚作假的,存在违规经营行为或损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受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市场监督管理、税务等行业主管部门行政处罚的,或有其他严重违法违规情形的列入“黑榜”,并于每年4月30日前,在本级官方网站进行公示,同时将公示结果报送省厅。列入“黑榜”的劳务派遣单位,要限期整改。对整改到位的,移出“黑榜”;对限期整改不到位的,按规定将核验结果和监督情况载入企业信用记录。要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严厉打击未经许可擅自从事劳务派遣活动。要严格落实“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加大对劳务派遣日常监察执法力度,督促企业履行用工主体责任,严肃查处相关违法违规行为。


  (十)履行监管责任。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结合各项工作职能,充分考虑劳务派遣用工的特殊形式,在制定政策文件、规范业务流程、落实资金补贴、强化资金监管等方面,进一步堵塞漏洞、防范风险。要强化行政许可审批、劳动保障监察、社会保障、劳动关系、调解仲裁等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和信息共享,形成工作合力,落实监管责任。行政许可部门要依法依规实施劳务派遣行政许可,强化劳务派遣单位行政监督。劳动保障监察部门要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对非法劳务派遣机构及活动,按管辖权依法进行行政处理(处罚),及时推送共享相关信息;依法查处劳务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违反《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违法行为。劳动关系部门要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务派遣机构和用工单位用人用工管理,稳定劳动关系。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要规范社会保险经办管理,开展劳务派遣单位社会保险稽核和社会保险欺诈案件查处,严格检查审核劳务派遣参保单位参保登记、社保缴费、待遇支付等环节,督促劳务派遣单位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严查漏保骗保行为,对弄虚作假、违规骗取套取社会保险待遇等违反《社会保险法》情形的,提请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依法处理。调解仲裁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调解服务平台和相关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作用,积极将劳务派遣用工矛盾调处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对涉及劳务派遣相关劳动争议仲裁案件及时立案、快速审理、依法结案。


  (十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规范劳务派遣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规范劳务派遣监督管理作为重点工作任务。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进一步落实属地管理责任,细化工作措施,强化监督检查,营造劳务派遣单位依法派遣、用工单位规范用工的良好环境。要加强工作预判和舆情监测,有效预防化解矛盾风险,维护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2023年5月15日


《关于进一步规范劳务派遣管理服务工作的通知》政策解读


  2023年5月15日,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劳务派遣管理服务工作的通知》(豫人社规[2023]2号,以下简称《通知》)。为了便于更好理解和把握相关政策要求,现对《通知》的有关内容解读如下:


  一、政策制定背景


  近年来,随着我省劳务派遣机构数量的迅速增长和劳务派遣用工规模的持续扩大,劳务派遣用工对于稳定促进就业、满足用工需求、降低人力资源成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为进一步加强全省劳务派遣管理服务工作,规范劳务派遣用工行为,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推进劳务派遣事业有序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劳务派遣行政许可实施办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令第19号)《劳务派遣暂行规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令第22号)等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出台《通知》。


  二、主要政策内容


  (一)严格行政许可。一是明晰许可权限,建立省、市、县(市、区)分级负责的行政许可制度,确定管辖分工和监管职责。二是规范许可程序,对取得劳务派遣行政许可以及变更、延续、注销、撤销、吊销行政许可的劳务派遣单位,按要求进行“双公示”。三是落实“放管服效”改革要求,压缩许可办理时限70%,强化数据共享互认,减少证明材料,推进实现“一网通办、一窗通办”,进一步提升服务效能。


  (二)规范用工行为。一是严格制度管理。要求劳务派遣单位加强内部制度管理,依法公开信息,建立健全劳动合同、工资支付分配、劳动安全卫生等规章制度,公开接受相关检查和社会监督。二是加强用工管理。进一步明确劳务派遣单位要依法与被派遣劳动者订立2年以上的固定期限书面劳动合同,以及试用期的相关规定。设立被派遣劳动者工资、社会保险费专门科目,强化内部监督管理,不得以任何名义挪用或者滞留。三是引导行业自律。积极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地市建立人力资源或劳务派遣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守法经营、诚信服务,共同营造良好劳务派遣用工环境。


  (三)维护合法权益。一是劳务派遣单位应当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和劳务派遣协议约定,依法缴纳社会保险。明确跨统筹地区派遣劳动者缴纳社保等相关规定。二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强调劳务派遣用工单位要按规定提供劳动条件和劳动保护,对在岗被派遣劳动者进行工作岗位所必需的培训。对违反相关规定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劳务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四)加强监管服务。一是严格落实年度劳务派遣经营情况报告制度,建立“红黑榜”,对年度报告检验结果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共同促进劳务派遣事业有序健康发展。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和落实“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制度。二是履行监管责任。进一步明确行政许可、劳动保障监察、社会保险、劳动关系、调解仲裁等部门责任,建立多部门联合的监管机制。三是加强组织领导。指导各地加强工作预判和舆情监测,有效预防化解矛盾风险,维护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三、政策创新亮点


  (一)明确许可权限,建立联合监管。建立省、市、县(市、区)分级负责的行政许可制度,明确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管辖分工和监管职责。进一步强化许可审批、劳动保障监察、社会保险部门、劳动关系、调解仲裁等职能部门监管职责,加强工作协调,强化事中事后监管。


  (二)强化服务升级,提高行政效率。缩减行政许可时限,提升服务效能。在原规定“许可机关应当自受理之日起20个工作日作出许可决定”基础上,压缩70%办理时限,减少证明事项,强化数据共享,明确凡通过信息共享能查阅到的证明材料,不得作为办理要件要求服务对象提供。


  (三)强化监督管理,建立“红黑”榜。加强对劳务派遣年度报告核验结果的运用,建立全省年度报告核验结果“红黑榜”,接受社会监督,共同促进劳务派遣事业有序健康发展。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23-05-15
文号:豫人社规[2023]2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皖人社发[2023]5号 安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劳动人事争议协商调解工作的实施意见

安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劳动人事争议协商调解工作的实施意见

皖人社发〔2023〕5号             2023-05-04

各市及广德市、宿松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党委政法委、人民法院、经济和信息化局、司法局、财政局、总工会、工商联、企业联合会/企业家联合会:

  为贯彻落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九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劳动人事争议协商调解工作的意见》(人社部发〔2022〕71号)精神,有效防范化解劳动关系风险,有力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系统观念、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着力强化风险防控,加强源头治理,健全多元处理机制,提升协商调解能力,促进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高质量发展。

  (二)目标任务。持续加强协商调解制度机制和能力建设,力争到2027年,基本实现组织机构进一步健全、队伍素质进一步提升、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基础保障进一步夯实,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牵头和有关部门参与、司法保障、科技支撑的劳动人事争议多元处理机制更加健全、部门联动质效明显提升,协商调解解决争议案件量在案件总量的比重显著提高,劳动人事争议诉讼案件稳步下降至合理区间,协商调解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高。

  二、加强源头治理,进一步健全风险防范机制

  加强劳动人事争议源头治理,全面提升“抓前端、治未病”的能力。强化党建引领,充分发挥用人单位党组织在劳动关系治理、协商调解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加大预防指导力度,促进劳动关系和谐发展。指导用人单位健全完善内部民主管理制度,保障劳动者对本单位重大决策和重大事项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发挥中小企业服务机构作用,推动中小企业完善劳动管理制度、加强劳动人事争议预防。加强风险隐患排查和监测预警,以加工制造、工程建设、流通服务、住宿餐饮等行业为重点,突出农民工、劳务派遣、新业态劳动者等重点群体,定期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建立风险台账,制定应对预案,妥善化解欠薪欠保、不规范用工、规模裁员等突出问题,力争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基层。

  三、强化协商和解,进一步健全争议协商解决机制

  充分发挥工会组织、企业代表组织作用,指导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建立沟通对话机制,畅通劳动者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力争到2025年底,在市、县两级工会普遍设立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室,积极做好争议协商工作。推动建立用人单位内部争议协商机制,完善申诉、协商回应制度和协商工作程序,加强协商能力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开展协商咨询和代理服务工作,提高当事双方协商解决争议的意愿。工会组织要主动引导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就有关争议诉求签订和解协议,积极推动和解协议履行。当事双方未达成和解或签订和解协议未履行的,应及时引导进入调解程序。

  四、健全调解网络,进一步完善多元处理机制

  坚持“预防为主、基层为主、调解为主”的工作方针,做实基层调解网络。力争到2025年底,推动有条件的市、县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完成内设调解中心建设。实施基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覆盖行动,到2023年底,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基本覆盖辖区内大中型企业、行业协会、商会。探索建立新业态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积极推进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调解组织建设,规范劳动人事管理和用工行为。充分发挥乡镇(街道)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中心专业优势,做好辖区内争议预防化解工作。在省级以上开发区建立劳动关系公共服务中心,完善劳动关系协调和矛盾调处机制。推进工会组织在劳动人事争议较多的仲裁院、人民法院设立工会法律服务工作站。健全完善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多元处理机制,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牵头和有关部门参与、司法保障、科技支撑,共同化解劳动人事争议的工作合力进一步发挥,并将工作成效纳入“平安安徽”建设考核范围。

  五、建立联动体系,进一步健全调裁审衔接机制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在党委政法委的统筹协调下,加强与司法行政、法院、工会、企业代表组织等部门沟通,健全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形成矛盾联调、力量联合、信息联通的工作格局,积极参与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加强调裁衔接,建立仲裁员分片联系调解组织制度,积极引导未经调解的当事人到调解组织先行调解,经调解达成一致的,及时进行仲裁或司法审查确认。加强调诉衔接,各级调解组织要主动接受人民法院委托或委派开展调解服务,对追索劳动报酬、经济补偿等纠纷,先行通过诉前调解等非诉讼方式解决。加强裁审衔接,各级仲裁机构要加强与人民法院工作衔接,扎实推进“总对总”在线诉调对接工作,开展全流程在线委派委托调解、音视频调解、申请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等工作。人民法院要加大对劳动争议调解协议依法进行司法确认的工作力度,赋予调解协议强制执行力;对案件审理中发现的普遍性问题,要加大向有关部门发出司法建议的工作力度,发挥对矛盾纠纷的预防预警作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会同有关部门统筹全省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专家库建设。

  六、加强基础保障,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

  加强调解员队伍建设,把“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工作作风好、热爱群众工作”作为选聘调解员的基本条件,通过调整事业编制、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充实专兼职调解员队伍,不断拓展兼职调解员来源渠道,加强调解员业务培训,切实提升办案能力。加大经费保障力度,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将协商调解纳入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地方财政部门、工会组织对协商调解工作经费给予必要的支持和保障,有条件的地方可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结合调解员工作实际,给予适当的办案补助。加强信息技术支撑,推动信息化建设与协商调解工作深度融合,大力推进人社部“互联网+调解”平台应用,完善“安徽省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信息系统”,建立部门间数据信息互通共享机制,综合运用各类大数据开展劳动人事争议情况分析研判。持续推进完善网络平台和手机APP、微信小程序等平台的调解功能,实现协商调解向智能化不断迈进。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把做好协商调解工作作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一项重要任务,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将协商调解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总体规划和政府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加强组织领导,明确任务分工,细化考评标准,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安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2023年5月4日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23-05-04
文号:皖人社发[2023]5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冀医保发[2023]6号 关于印发《2023年医保领域打击欺诈骗保专项整治实施方案》的通知

关于印发《2023年医保领域打击欺诈骗保专项整治实施方案》的通知

冀医保发〔2023〕6号           2023-05-12

各市(含定州、辛集市)医疗保障局、人民检察院、公安局、财政局、卫生健康委(局),雄安新区管委会公共服务局、公安局、改革发展局、省检察院雄安新区分院:

  现将《2023年医保领域打击欺诈骗保专项整治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河北省医疗保障局 河北省人民检察院 河北省公安厅 河北省财政厅 河北省卫生健康委

2023年5月12日

2023年医保领域打击欺诈骗保专项整治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医保基金监管工作决策部署,严厉打击各类欺诈骗保行为,切实维护医保基金安全,按照国家医保局、最高检、公安部、财政部、国家卫健委《关于开展医保领域打击欺诈骗保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医保发〔2023〕15号)要求,省医保局、省检察院、省公安厅、省财政厅、省卫健委决定2023年继续在全省范围开展医保领域打击欺诈骗保专项整治工作,现结合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医疗保障基金监管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忠实履职,密切配合,深入开展专项整治,查处一批大案要案,打击一批犯罪团伙,不断完善制度规范,坚决守住医保基金安全底线,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重点关注以及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聚焦基金监管重点难点问题,着力打击超越底线、屡禁不止的欺诈骗保行为。

  (二)坚持信息赋能。以国家统一医保信息平台为依托,构建大数据模型,筛查分析可疑数据线索,不断完善非现场监管与现场监管有机结合的整体布局。建立部门间数据共享与研判机制,精准打击各类欺诈骗保行为。

  (三)坚持协调联动。统筹监管资源,明确责任分工,加强各部门间的协同配合和各层级间的上下联动,完善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配合、齐抓共管的协同监管机制,实现全省“一盘棋”。

  三、职责分工

  各部门要依法依职责开展专项整治工作,确保整治效果。医保部门负责牵头开展专项整治,加强人员力量,强化技术手段,对纳入医疗保障基金支付范围的医药服务行为和费用进行监督,依法查处违法使用医疗保障基金的行为。检察机关负责依法审查逮捕、审查起诉各类欺诈骗保犯罪案件,并对相关案件办理实施法律监督。结合专项整治需要,进一步解决欺诈骗保司法实践过程中反映突出的法律适用问题,并探索形成指导性或典型性案例。公安部门负责制定医保领域办案指引,规范办案流程,加强打击欺诈骗保专业队伍建设,严厉打击各类欺诈骗保犯罪行为,对医保领域不构成刑事处罚的犯罪嫌疑人需要行政处理的,依法移送医保部门。财政部门依职责对医保基金使用管理情况实施监督,协助完成医疗收费电子票据查验等。卫生健康部门负责加强医疗机构和医疗服务行业监管,督促医疗机构规范诊疗行为;根据核实的情况,对医疗机构和相关人员的违法行为依规依法处理。各部门要不断完善协同监管机制,强化线索排查和案件情况通报,健全重大案件同步上案和挂牌督办制度,推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深度衔接。

  四、工作举措

  (一)聚焦整治重点。

      依据《医疗保障基金使用监督管理条例》中有关规定,对“假病人”“假病情”等欺诈骗保行为进行重点打击。

  1.聚焦骨科、血液净化、心血管内科、检查、检验、康复理疗等重点领域。对骨科、血液净化、心血管内科领域,各级医保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按照国家医保局印发的《骨科高值医用耗材专项检查工作指南(2023版)》、《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专项检查工作指南(2023版)》、《血液净化专项检查工作指南(2023版)》全面开展排查整治。对检查、检验、康复理疗领域,通过大数据筛查、飞行检查等,查处欺诈骗保典型案例。

  2.聚焦重点药品、耗材。运用我省的大数据分析子系统,对2022年医保结算费用排名靠前重点药品耗材(附件2)的基金使用情况予以监测,对其他出现异常增长的药品、耗材等,也要予以重点关注,分析其中可能存在的欺诈骗保行为,并予以严厉打击。结合省医保局印发的《关于开展十届省委第二轮巡视发现违规套取医保资金问题专项整治工作方案》《重点药品医保基金使用监督专项行动工作方案》要求,聚焦单人多次、单次大额、单品种药品使用异常、日均金额过大等异常数据的定点医药机构及药品,及时发现违规疑点,精准锁定线索。

  3.聚焦虚假就医、医保药品倒卖等重点行为。特别要针对异地就医、门诊统筹等政策实施后容易发生的违法违规行为(附件3),严厉打击涉嫌违法违规的机构和团伙,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监管。

  (二)强化大数据监管。

  1.认真核查国家医保局下发的疑点数据。国家医保局通过“虚假住院”“医保药品倒卖”“医保电子凭证套现”“重点药品监测分析”等大数据模型筛查可疑线索,并联合公安部门下发各地核查,省医保局将及时对相关线索转发各市进行核查,并对核查情况适时进行督导。

  2.认真核查省医保局下发的疑点数据。省医保局已在国家统一医保信息平台建立了“门诊药店”“疑点数据”“群体违规”等违规模型,各市要强化对分解住院、挂床住院、重复收费、超标准收费、分解项目收费、远程套现等问题的疑点筛查,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省医保局将持续筛查违规使用医保基金问题疑点数据,下发各市核查处理。

  3.坚持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相结合,各市要认真完成国家和省下发的核查任务,逐条核查、逐条反馈、逐级上报。要结合当地实际,主动丰富监管规则,积极开展大数据监管,有针对性的开展疑点数据筛查分析。

  4.加强部门间数据共享运用。打破数据壁垒,不断强化数据赋能,提升精准化、智能化水平。

  (三)加强宣传曝光和舆情监测。

      各地各部门要结合专项整治工作重点及进展,梳理总结典型经验,曝光典型案例,强化警示震慑。建立舆情应对机制,做好舆情风险评估,制定舆情应对预案,对有重大舆情风险的要及时处置并上报。

  (四)健全长效机制。各地各部门要将完善医保基金监管制度机制贯穿专项整治工作始终,制定有效措施,不断健全打击欺诈骗保长效机制。

  五、工作安排

  (一)启动整治工作。五部门联合印发《2023年医保领域打击欺诈骗保专项整治实施方案》,召开2023年全省打击欺诈骗保专项整治工作会议,对整治工作进行动员部署。(2023年5月上旬完成)

  (二)开展集中整治。按照整治重点,依法依规依纪开展联合整治工作。(2023年12月底完成)

  (三)总结上报情况。各级医保部门要及时梳理专项整治进展情况,分析典型案例,加强经验总结并及时上报。按季度填报医保基金工作情况统计表,2023年12月全面总结汇报专项整治行动情况。(2023年12月底完成)

  六、工作要求

  各级医保、检察、公安、财政、卫健部门要充分认识做好专项整治的重要性,加强协调联动,形成强大合力,有力打击欺诈骗保行为,确保高质量完成专项整治任务。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河北省医保领域打击欺诈骗保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省医保局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省医保局、省检察院、省公安厅、省财政厅、省卫健委分管负责同志任副组长,五部门相关处室负责同志为成员(附件1)。要严肃工作纪律,严格遵守执法、安全、保密、廉洁等各项规定,明确整治重点,细化责任分工,依法忠实履职。

  (二)坚持统筹兼顾。要将此次专项整治工作与重点药品专项整治、规范诊疗行为提高实际报销比例专项行动和巡视发现违规套取医保资金问题专项整治统筹谋划、一体推进,推动各专项行动相互协同、效应叠加,不断提升医保基金监管水平。

  (三)深化部门联动。要充分发挥各部门优势,强化部门合力,加强线索排查、案件移送、联查联办、情况通报等。要加强与纪检监察部门的衔接配合,积极移交涉嫌腐败相关问题线索,推进打击欺诈骗保、纠正医药领域不正之风与腐败问题一体纠治。

  (四)强化责任落实。要压实工作责任,建立健全评价考核机制。省医保局、省公安厅将把专项整治工作开展情况与全省医保基金监管综合评价、全省刑侦工作绩效考核等相衔接,对积极作为、成效显著的市予以通报表扬,对进展缓慢、敷衍塞责的市予以督导落实。

  (五)强化保障措施。要加大对监督检查机构、人员、车辆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强化技术手段支撑,尤其是对大数据监管方面给予有力支撑,推动开发监管新工具、新方法,构建基金监管新格局,不断提升基金监督检查能力。

  附件:

  1.河北省医保领域打击欺诈骗保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名单

  2.2022年医保结算费用排名靠前重点药品耗材

  3.重点违法违规行为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23-05-12
文号:冀医保发[2023]6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国家税务总局 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告2023年第7号 国家税务总局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发布《免征车辆购置税的设有固定装置的非运输专用作业车辆目录》(第九批)的公告

国家税务总局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发布《免征车辆购置税的设有固定装置的非运输专用作业车辆目录》(第九批)的公告

国家税务总局 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告2023年第7号                2023-05-04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意见》,更好服务市场主体,根据《财政部 税务总局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设有固定装置的非运输专用作业车辆免征车辆购置税有关政策的公告》(2020年第35号)、《国家税务总局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设有固定装置的非运输专用作业车辆免征车辆购置税有关管理事项的公告》(2020年第20号)相关规定,现将《免征车辆购置税的设有固定装置的非运输专用作业车辆目录》(第九批,附设《免申请列入〈免征车辆购置税的设有固定装置的非运输专用作业车辆目录〉车辆名称清单》)予以发布。

  特此公告。

  附件:免征车辆购置税的设有固定装置的非运输专用作业车辆目录(第九批)

国家税务总局

工业和信息化部

2023年5月4日

关于《国家税务总局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发布〈免征车辆购置税的设有固定装置的非运输专用作业车辆目录〉(第九批)的公告》的解读

  现就《国家税务总局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发布〈免征车辆购置税的设有固定装置的非运输专用作业车辆目录〉(第九批)的公告》(以下简称本公告)相关事项解读如下:

  一、公告出台背景

  此前,税务部门落实设有固定装置的非运输专用作业车辆(以下简称专用车辆)免征车辆购置税主要参照交通部门以往的管理模式,即相关企业通过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采集系统提交申请,将车型列入《设有固定装置的非运输专用作业车辆免税图册》(以下简称《免税图册》),工业和信息化部将相关信息传递给税务总局,由税务总局负责审核并编列发布《免税图册》,纳税人依据《免税图册》申请免税。

  为切实落实国务院优化营商环境改革要求,提升纳税服务水平,提高税收管理质效,更好地维护纳税人权益,财政部、税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发了《财政部 税务总局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设有固定装置的非运输专用作业车辆免征车辆购置税有关政策的公告》(2020年第35号)、《国家税务总局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设有固定装置的非运输专用作业车辆免征车辆购置税有关管理事项的公告》(2020年第20号),进一步优化专用车辆购置税优惠政策管理机制,由税务部门审核转变为委托专业机构审核,由依据《免税图册》比对享受转变为依据《免征车辆购置税的设有固定装置的非运输专用作业车辆目录》(以下简称《目录》)自动享受税收优惠。具体如下:

  一是车辆生产企业、进口车辆经销商或个人(以下简称申请人)按要求通过工业和信息化部“免征车辆购置税的设有固定装置的非运输专用作业车辆管理系统”提交申请材料;二是税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委托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以下简称装备中心)对申请人所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技术审查;三是装备中心按照《设有固定装置的非运输专用作业车辆技术要求》(以下简称《技术要求》)依规开展技术审查;四是装备中心将通过审查的车型提交后,由税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目录》。

  为减轻企业负担、简化操作流程,在本批《目录》中附设了《免申请列入〈免征车辆购置税的设有固定装置的非运输专用作业车辆目录〉车辆名称清单》(以下简称《清单》)。凡是列入《清单》的专用车辆,申请人无需再申请列入《目录》,可直接在上传车辆电子信息时标注免税标识。

  二、本批《目录》基本情况

  本批《目录》为2023年第二次发布,累计为第九批,共涉及168家企业的413个车型。

  本批《清单》新增2款车辆,分别是清洗车、扫路车,包括本批《目录》附设的《清单》在内,《清单》共涵盖了71款车辆。

  三、需要说明的问题

  (一)未通过技术审查如何处理?

  未通过技术审查是指申请人通过申报系统提交相关资料,由于不符合《技术要求》、材料提交不全、填写有误等原因,装备中心给予“不通过”结论的情形。举例说明:

  例1.甲公司申请将XXX型通讯车列入《目录》,该车辆额定装载质量(生产厂家为车辆设定的最大允许装载质量)小于1000kg,但企业提供的专用装置在车厢地板上的投影面积小于车厢地板面积的50%,不属于专用车辆。

  例2.乙公司申请将XXX压缩式垃圾车列入《目录》,该车辆装备有液压机和填塞器,为垃圾自行压实装入、转运和卸料的专用自卸运输车,以载运垃圾为主要目的,不属于专用车辆。

  例3.丙公司申请将XXX型宣传消防车列入《目录》,该车辆为装备有影像、音响和发电设备,用于消防知识宣传的厢式专用作业汽车;但其车辆上的专用装置多为可移动的装置及设备,未被固定在车体上,不属于专用车辆。

  对于未通过技术审查的情况,若申请人不认可装备中心技术审查结论,可以通过申报系统随时重新申报;在重新申报时,可对装备中心技术审查结论提出自己的意见,并提供相应的佐证材料;装备中心重新给予技术审查结论。若申请人仍不认可装备中心技术重新审查结论,可以通过工业和信息化部12381公共服务电话平台咨询、建议、投诉,或者以信函的形式向工业和信息化部反映相关问题,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按照程序予以办理。

  (二)《目录》发布前已出厂销售的专用车辆如何办理免税?

  根据规定,《目录》发布前已出厂销售的专用车辆,申请人可在所销售车辆的车型列入《目录》后,在所销售车辆的车辆电子信息中标注免税标识,重新上传。纳税人可以凭免税标识等车辆电子信息及相关资料向主管税务机关办理免税。

  举例说明:A公司于2023年4月23日销售给B纳税人一台未列入《目录》的车辆,A公司上传车辆电子信息时未标注免税标识;之后税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第九批《目录》包含了上述销售车辆的车型,A公司在第九批《目录》发布后,可以修改B纳税人所购车辆的电子信息,标注免税标识并重新上传。B纳税人可凭借免税标识等依法享受免税政策。

  (三)纳税人缴纳车购税后专用车辆纳入《目录》如何处理?

  如果纳税人购买了专用车辆并缴纳了车辆购置税,之后专用车辆列入了《目录》,申请人可在所销售车辆的车型列入《目录》后,在所销售车辆的车辆电子信息中标注免税标识,重新上传。纳税人可以凭免税标识等车辆电子信息及相关资料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退税;主管税务机关依法退还纳税人已缴税款。

  举例说明:A公司于2023年4月23日销售给B纳税人一台未列入《目录》的车辆,B纳税人购车后缴纳了车购税,之后税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第九批《目录》包含了上述销售车辆的车型,A公司在第九批《目录》发布后,可以修改B纳税人所购车辆的电子信息,标注免税标识并重新上传。B纳税人可凭借免税标识等向主管税务机关办理退税。

  (四)属于《清单》中的车型如何办理免税?

  根据规定,列入《清单》的专用车辆,自《清单》发布后,申请人无需再重复申请列入《目录》,可直接在上传车辆电子信息时标注免税标识。纳税人可以凭免税标识等车辆电子信息及相关资料向主管税务机关办理免税。

  举例说明:2023年4月30日,税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扫路车列入《清单》后,A公司无需再申请将生产的扫路车列入《目录》,可以直接在上传扫路车的车辆电子信息时标注免税标识。2023年5月1日,B纳税人向A公司购买了一台扫路车,B纳税人可凭借免税标识等向主管税务机关办理免税。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23-05-04
文号:国家税务总局 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告2023年第7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告2023年第11号 《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第370批)、《享受车船税减免优惠的节约能源 使用新能源汽车车型目录》(第四十九批)、《免征车辆购置税的新能源汽车车型目录》(第六十五批)

《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第370批)、《享受车船税减免优惠的节约能源 使用新能源汽车车型目录》(第四十九批)、《免征车辆购置税的新能源汽车车型目录》(第六十五批)

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告2023年第11号            2023-05-09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财政部 税务总局 工业和信息化部 交通运输部关于节能 新能源车船享受车船税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18〕74号)、《工业和信息化部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享受车船税优惠的节能 新能源汽车产品技术要求的公告》(2022年第2号)、《财政部 税务总局 工业和信息化部 科技部关于免征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的公告》(2017年第172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8年第17号)、《工业和信息化部 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调整免征车辆购置税新能源汽车产品技术要求的公告》(2021年第13号)、《财政部 税务总局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延续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的公告》(2022年第27号)等有关规定,现将许可的《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第370批)以及经商国家税务总局同意的《享受车船税减免优惠的节约能源 使用新能源汽车车型目录》(第四十九批)、《免征车辆购置税的新能源汽车车型目录》(第六十五批)予以公告。

  附件:

  1.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第370批)

  2.享受车船税减免优惠的节约能源 使用新能源汽车车型目录(第四十九批)

  3.免征车辆购置税的新能源汽车车型目录(第六十五批)

工业和信息化部

2023年5月9日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23-05-09
文号: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告2023年第11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海关总署公告2023年第49号 海关总署关于实施内地-澳门海关“经认证的经营者”(AEO)互认的公告

海关总署关于实施内地-澳门海关“经认证的经营者”(AEO)互认的公告

海关总署公告2023年第49号            2023-05-11

  2023年2月,海关总署与澳门海关正式签署了《海关总署和澳门海关关于内地海关企业信用管理制度与澳门海关认可经济营运商计划互认的安排》(以下简称《互认安排》),决定自2023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现就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根据《互认安排》规定,内地与澳门海关双方相互认可对方海关的“经认证的经营者”(Authorized Economic Operator,简称“AEO”),为进口自对方AEO企业的货物提供通关便利。其中,内地海关认可澳门海关A级认可经济营运商为互认的AEO企业,澳门海关认可内地海关高级认证企业为互认的AEO企业。

  二、内地与澳门双方海关在进口货物通关时,相互给予对方AEO企业如下通关便利措施:适用较低的进口货物查验率;对需要实货检查的货物给予优先查验;指定海关联络员,负责沟通处理AEO企业在通关中遇到的问题;在进出口贸易中断并恢复后优先通关。

  三、内地AEO企业向澳门出口货物时,需要将AEO编码(AEOCN+在内地海关注册登记和备案的10位企业编码,例如AEOCN1234567890)告知澳门进口商,由其按照澳门海关规定申报,澳门海关确认内地海关AEO企业身份并给予相关便利措施。

  四、内地企业自澳门AEO企业进口货物时,需要分别在进口报关单“境外发货人”栏目中的“境外发货人编码”一栏和水、空运货运舱单中的“发货人AEO编码”一栏填写澳门AEO企业编码。填写方式为:“地区代码(MO)+9位数字”,例如“MO123456789”。内地海关确认澳门AEO企业身份并给予相关便利措施。

  特此公告。

海关总署

2023年5月11日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23-05-11
文号:海关总署公告2023年第49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教育部 科技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0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实施百万就业见习岗位募集计划的通知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教育部 科技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0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实施百万就业见习岗位募集计划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教育厅(委、局)、科技厅(委、局)、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民政厅(局)、财政厅(局)、商务厅(局)、国资委、团委、工商联,各中央企业:

  就业见习是增强青年岗位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2022年百万就业见习岗位募集计划(以下简称计划)首次实施以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聚焦青年求职需求,广泛开发见习岗位,多渠道搭建对接平台,帮助高校毕业生等青年提升就业能力,取得了积极成效。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22〕13号)要求,进一步提升就业见习质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财政部、商务部、国务院国资委、共青团中央、全国工商联等10部门决定继续实施百万就业见习岗位募集计划。现将具体要求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

  聚焦离校两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和16-24岁失业青年需求,着力广覆盖、提质量、优服务,做到数量有保障,全年继续募集不少于100万个就业见习岗位,力争全年岗位总量不低于上年,确保有见习意愿的高校毕业生等青年都能获得见习机会;质量有提升,发布一批示范性岗位,创建一批国家级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示范单位,增强见习吸引力;服务有品质,完善见习供需对接平台,加大就业见习组织力度,提升见习服务保障能力,形成有利于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长效机制。

  二、工作任务

  (一)精准锁定见习对象。聚焦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登记失业青年,通过实名信息数据库、求职登记小程序和失业登记库分类开展走访摸排,及早确定见习对象,主动联系了解需求,定向推送见习信息。重点锁定困难毕业生,定期与低保、脱贫、残疾等数据库开展比对,及时组织符合条件人员参加见习。同步开通线上就业见习报名渠道,简化报名手续,及时登记有意参加见习人员信息。在此基础上,建立见习对象信息库,做实基础台账,做到个人基本信息清、学历技能水平清、见习就业意愿清,并对困难毕业生作出专门标识,方便后续提供针对性见习服务。

  (二)提升岗位募集质量。按照多元募集、量质并重的原则,重点面向承担科技项目的研究型大学、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开发一批科研类见习岗位;面向制造业龙头企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技工院校,开发一批技术技能类见习岗位;面向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中小微企业,开发一批管理类见习岗位;面向城乡社区组织、社区服务机构、基层服务平台和各类社会组织,开发一批社会服务类见习岗位,满足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多元见习需求,更好发挥所学所长。在此基础上,按照不少于百分之一的比例,精心选取一批示范性的高质量见习岗位,集中打包推出,增强见习吸引力。

  (三)增强见习对接效率。主动梳理推出本地见习单位清单、岗位目录清单和服务机构联络清单,通过部门网站、各类媒体、公共就业人才服务平台等渠道,及时向社会公布。每季度至少举办一次就业见习专项对接活动,通过进校园、专项服务活动、线上线下招聘等渠道,多维度组织岗位推荐、专场招聘、双向选择洽谈等活动,并在各类招聘会中同步推出见习岗位,将政策咨询、见习指导贯穿其中,更好助力见习供需双方对接。

  (四)搭建统一服务平台。优化升级百万就业见习岗位募集计划服务专区,丰富拓展网上见习服务内容,提供见习单位申报、见习岗位查询、见习政策宣传、见习人员报名、见习数据统计等一站式服务。打造全国联网的见习统一服务平台,将计划服务专区与各地就业见习服务专区、网站互联互通,推动岗位共享、业务协同,同步链接中国公共招聘网、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平台、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就业在线及各地公共招聘网站,更加便捷见习人员和见习单位参与。

  (五)强化见习规范管理。做好见习事前指导,指导见习单位与见习人员签订见习协议,确保见习活动规范有序。强化见习事中管理,督促见习单位建立带教制度,委派实践经验丰富、业务素质好、责任心强的技术或管理人员作为带教老师,帮助见习人员熟悉岗位内容、提升工作能力。抓实见习事后问效,定期跟进见习单位见习人员管理、政策落实和见习实效等情况,定期了解地方见习岗位募集、制度执行、政策落实和组织实施等情况,健全就业见习长效机制。

  (六)做好后续跟踪帮扶。鼓励见习单位积极留用见习期满人员,见习期间或期满后被见习单位正式录用的,见习单位应及时与高校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对见习后未留用人员做好后续就业帮扶,对有就业意愿的,持续提供岗位信息、职业指导等服务;对有创业需求的,积极提供项目开发、融资支持、场地便利、跟踪扶持等“一条龙”服务;对需要提升技能的,针对性推荐职业培训项目,促进尽快实现就业创业。

  三、支持政策

  (一)补贴支持。对吸纳就业见习的单位,按规定给予就业见习补贴,用于支付见习人员见习期间基本生活费,为见习人员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以及对见习人员的指导管理费用。有条件的地方或见习单位可为见习人员购买商业医疗保险,提高见习保障水平。对见习期满留用率达到50%以上的见习单位可适当提高见习补贴标准。将对见习期未满与见习人员签订劳动合同的,给予见习单位剩余期限见习补贴政策延续至2023年底。

  (二)税费支持。见习单位支出的见习补贴相关费用,不计入社会保险缴费基数。符合税收法律及其有关规定的支出,可以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三)保障激励。见习人员的见习时间一般为3-12个月,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见习期间不视为就业,见习期满后可按规定参照应届毕业生享受有关政策。在国家级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示范单位评选中,优先激励参加本次计划并表现突出的各类单位。

  四、工作要求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地要将计划实施纳入本地就业工作整体安排,加强部门协同,合力抓好实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强见习工作统筹协调,做好见习信息发布、见习专区搭建、见习管理服务等工作。财政部门要加大就业补助资金支持力度,保障见习政策落实。教育部门要指导高校做好见习政策宣传,向有需求的高校毕业生推荐见习信息。科技、工业和信息化、民政、商务、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商联等部门要立足部门职能职责,发挥行业优势,动员鼓励各类用人单位设立见习岗位,积极提供有示范性的优质岗位。共青团要发挥组织优势,提供企业资源,动员失业青年参加见习,丰富青年见习实践活动。

  (二)强化工作推进。各地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层层分解落实本地见习任务,明确时间进度,细化工作措施和工作要求,推动各项工作任务顺利推进。要优化见习补贴申领流程,实施“1+1”见习补贴申领模式,不得见习结束后集中发放,在按月发放就业见习补贴基础上,对见习留用率高的单位结束见习工作后集中一次性发放差额补贴。加强部门间信息比对和监督检查,防止补贴资金骗取、挪用、虚报、冒领等行为。

  (三)强化示范引领。各地要指导见习单位高度重视见习工作,不断创新和完善本单位见习管理制度,为见习人员提供更加良好的工作、生活、学习环境。要选树一批管理运行规范、吸纳人员较多、见习成效明显的国家级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示范单位,并结合实际按规定开展本地就业见习示范创建工作,为当地就业见习工作开展树立标杆,发挥先进典型的带动作用,推动见习工作提质增效。

  (四)强化宣传引导。各地要充分利用电视、微博微信、短视频等宣传载体,广泛宣传见习制度和参与渠道,并在青年人聚集的高校、社区开展政策宣讲,扩大见习知晓度和影响力。同时加大典型示范,大力宣传一批青年通过见习提升能力、成功就业的故事,宣传见习单位履行社会责任的良好形象,引导更多青年和用人单位主动参与见习活动。

  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每月汇总各方情况后,填报《百万就业见习岗位募集计划情况汇总表》(见附件),于下月前5个工作日内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并于年底报送年度计划实施情况报告。

  附件:百万就业见习岗位募集计划情况汇总表(略)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教育部

科技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

民政部 财政部 商务部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共青团中央 全国工商联

2023年5月5日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23-05-05
文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海关总署公告2023年第45号 海关总署关于实施中国-乌干达海关“经认证的经营者”[AEO]互认的公告

海关总署关于实施中国-乌干达海关“经认证的经营者”[AEO]互认的公告

海关总署公告2023年第45号            2023-5-4

  2021年5月,中国与乌干达两国海关正式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和乌干达共和国税务署关于中国海关企业信用管理制度与乌干达税务署AEO制度互认的安排》(以下简称《互认安排》),决定自2023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现就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根据《互认安排》规定,中乌双方相互认可对方的“经认证的经营者”(Authorized Economic Operator,简称“AEO”),为进口自对方AEO企业的货物提供通关便利。其中,乌干达海关认可中国海关高级认证企业为互认的AEO企业,中国海关认可经乌干达海关AEO制度认证的企业为互认的AEO企业。

  二、中乌双方海关在进口货物通关时,相互给予对方AEO企业如下通关便利措施:适用较低的单证审核率;适用较低的查验率;对需要实货检查的货物给予优先查验;指定海关联络员,负责沟通处理AEO企业在通关中遇到的问题;在国际贸易中断并恢复后优先通关。

  三、中国AEO企业向乌干达出口货物时,需要将AEO编码(AEOCN+在中国海关注册登记和备案的10位企业编码,例如AEOCN1234567890)告知乌干达进口商,由其按照乌干达海关规定申报,乌干达海关确认中国海关AEO企业身份并给予相关便利措施。

  四、中国企业自乌干达AEO企业进口货物时,需要分别在进口报关单“境外发货人”栏目中的“境外发货人编码”一栏和水、空运货运舱单中的“发货人AEO编码”一栏填写乌干达AEO企业编码。填写方式为:“国别代码(UG)+AEO企业编码(10位数字)”,例如“UG1234567890”。中国海关确认乌干达AEO企业身份并给予相关便利措施。

  特此公告。

海关总署

2023年5月4日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23-05-04
文号:海关总署公告2023年第45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关于印发《会计师事务所综合评价排名办法》的通知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关于印发《会计师事务所综合评价排名办法》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注册会计师协会:

  为进一步做好会计师事务所综合评价排名工作,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我会对《会计师事务所综合评价排名办法》(会协〔2021〕22号)进行修订,修订后的办法已经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第六届常务理事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印发,自2023年5月16日起施行。

  附件:《会计师事务所综合评价排名办法》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2023年5月16日

会计师事务所综合评价排名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综合反映与科学评价会计师事务所(以下简称事务所)发展水平,引导事务所坚持质量导向、树立风险意识、加强诚信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章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以下简称中注协)以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信息系统为依托,组织开展事务所综合评价工作,并发布事务所综合评价百家排名信息。

  第三条 事务所综合评价百家排名每年开展一次。一般在每年 6 月底前公布百家排名信息。

  第四条 事务所自行决定是否参加中注协组织的百家排名。决定参加排名的,应向中注协提供评价所需的数据及信息,并对数据及信息的真实性负责。排名结果及相关结论、信息基于事务所提供的数据和信息来源,并不代表中注协的观点和看法。

  第二章 参评条件

  第五条 经批准设立的事务所,具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得参加百家排名:

  (一)未持续达到规定的设立条件。

  (二)未履行章程所规定会员义务。

  第六条 涉及合并、分立事项的事务所,在上年度 12 月31 日前办结以下所有手续的,应当以合并、分立后的事务所参加综合评价和百家排名:

  (一)形成合并、分立相关会议决议及合伙人(股东)协议,签订合并、分立协议。

  (二)完成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变更登记手续。

  (三)完成事务所财政变更备案;需要变更名称的,应取得新的事务所执业证书。

  (四)领取变更后的中注协单位会员电子证书。

  第三章 评价指标

  第七条 事务所综合评价采取指标测评方式开展。评价指标由基础指标和附加指标构成。

  第八条 基础指标为综合评价的主体指标,从收入、内部治理、资源、处理处罚等四个方面反映事务所状况,共包括 10 个具体指标:

  (一)收入。指事务所经过审计,抵销内部协作收入后的上年度合并报表业务收入。涉及合并、分立事项的,相关团队收入以会计核算的实际发票开票收入为准,在相关事务所之间进行划分。

  (二)合伙人(股东)团队的稳定性。指最近 3 个年度内,事务所合伙人(股东)团队的增减变动情况,内部晋升、退休的合伙人(股东)除外。

  (三)合伙人(股东)员工比率。指上年末不包括合伙人(股东)的事务所全部从业人员数量与全部合伙人(股东)数量的比率。

  (四)最近 3 年内部晋升合伙人(股东)比率。指最近3 个年度内,事务所晋升的合伙人(股东)数量占 3 年前执业超过 5 年且年龄在 60 周岁以内的注册会计师数量的比率。内部晋升合伙人(股东),是指在事务所执业超过 3 年后晋升的合伙人(股东)。

  (五)党组织参与事务所决策管理情况。具体从合伙人(股东)党员比率和“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比率两方面评价。合伙人(股东)党员比率指事务所党员合伙人(股东)数量占事务所全部合伙人(股东)数量的比率;“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比率包括事务所党组织班子成员进入管理层比率和事务所管理层进入党组织班子的比率。事务所党组织班子成员进入管理层比率是指事务所党组织班子成员在管理层任职的人数占事务所党组织班子成员总人数的比率。事务所管理层进入党组织班子的比率是指事务所管理层中的党员是党组织班子成员的人数占管理层中党员总人数的比率。党组织班子成员是指事务所总所党组织书记、副书记、委员,以及分所党组织书记。事务所的管理层是指事务所建立的管委会或董事会。

  (六)执业超过 5 年且年龄在 60 周岁以内的注册会计师人数。

  (七)信息化支出水平。指事务所财务报表中的“信息化支出”占事务所年度业务收入的比率。信息化支出指审计软件开发费、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费、软硬件采购费、软硬件运维费、网络服务费等支出。

  (八)人才培养支出水平。指事务所财务报表中的“人才培养支出”占事务所年度业务收入的比率。人才培养支出指事务所境内外培训支出的合计数。

  (九)品牌延续时间。指事务所现用名称的使用年限。

  (十)处理处罚。指最近 3 个年度内,事务所及其注册会计师、员工因执业行为受到刑事处罚、行政处罚和行业惩戒的情况,按处理处罚的类型及处理处罚时点的远近扣除相应分值。

  第九条 附加指标是指反映事务所最新发展要求或最新工作部署落实情况的指标,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设计,具体在年度综合评价工作通知中予以明确。

  第十条 事务所综合评价基础指标,分值共计 1000 分,其中:

  (一)收入指标,权重为 40%,满分为 400 分。

  (二)合伙人(股东)团队的稳定性指标,权重为 3%,满分为 30 分。

  (三)合伙人(股东)员工比率指标,权重为 5%,满分为 50 分。

  (四)最近 3 年内部晋升合伙人(股东)比率指标,权重为 5%,满分为 50 分。

  (五)党组织参与事务所决策管理情况,权重为 5%,满分为 50 分。

  (六)执业超过 5 年且年龄在 60 周岁以内的注册会计师人数指标,权重为 5%,满分为 50 分。

  (七)信息化支出水平指标,权重为 2%,满分为 20 分。

  (八)人才培养支出水平指标,权重为 2%,满分为 20分。

  (九)品牌延续时间指标,权重为 3%,满分为 30 分。

  (十)处理处罚指标,权重为 30%,满分为 300 分。

  第十一条 附加指标分值根据各项具体指标的性质、重要程度等设定。

  第十二条 为保证事务所综合评价工作的公平、公正,事务所信息的时期指标为上年度或 3 年内数据,时点指标以上年度 12 月 31 日为基准日。

  第十三条 事务所综合评价百家排名依据基础指标得分和附加指标得分的总和计算评分。

  第十四条 事务所综合评价百家排名信息发布中,如发现事务所填报信息不实,中注协将在综合评价百家排名信息中的处理处罚指标项中扣减相应分值,并责令相关事务所限期公告更正,对没有按期公告更正的相关事务所,将给予公开批评;对所填报信息严重失实的事务所,将给予公开批评,撤回所发布的事务所相关信息,不得参加下一年度百家排名。对相关事务所财务报表信息严重失实负有审计责任的事务所,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员执业违规行为惩戒办法》作出惩戒;该事务所为综合评价百家排名信息发布范围内的,则在综合评价百家排名信息中处理处罚指标项下扣减相应分值。

  第四章 评价流程

  第十五条 综合评价工作流程包括事务所填报、地方注协审核、中注协计算排名结果、百家排名信息公示、百家排名信息正式发布等环节。

  第十六条 综合评价百家排名中的事务所相关信息来源于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信息系统和事务所自行填报数据。中注协和地方注协组织相关事务所登录综合评价信息采集程序,填报、核对百家排名相关数据。同时,事务所应当及时填列和更新本所在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信息系统中的相关信息,并对所填报信息的真实性负责。

  第十七条 地方注协负责对综合评价信息采集程序中各相关事务所信息的真实性进行审核。审核无误后,上报中注协。

  第十八条 中注协根据地方注协上报信息,对自愿参加百家排名的事务所,依据会计师事务所综合评价指标计算方法及得分标准进行计算,形成会计师事务所综合评价百家信息。

  第十九条 中注协在履行报批程序后,对外发布《年度会计师事务所综合评价百家排名信息(公示稿)》,为期 5 个工作日。公示期内,中注协负责受理公示相关信息的投诉举报,并做出相应处理。

  第二十条 公示期满后,结合公示期内各方反馈意见,形成《年度会计师事务所综合评价百家排名信息》,在履行报批程序后,对外正式发布。

  第二十一条 中注协注册管理委员会负责研究处理在综合评价排名工作中出现的投诉举报及严重争议等重大问题。

  第二十二条 注册会计师协会工作人员在开展综合评价排名工作中,存在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以及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等违法违纪行为的,依照国家有关规定追究相应责任;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五章 信息披露

  第二十三条 中注协根据综合评价信息采集程序的数据,按照本办法规定,计算并确认事务所的评价得分,将自愿参加百家排名的事务所,按得分由高到低排序,发布会计师事务所综合评价百家排名信息,并同时披露以下信息:

  (一)年度业务收入总额及分部信息。

  (二)与事务所统一经营的其他专业机构业务收入。

  (三)注册会计师数量。

  (四)执业超过 5 年且年龄在 60 周岁以内的注册会计师数量。

  (五)分所数量。

  (六)信息技术人员数量。指事务所中具有信息系统审计师(CISA)、IT 审计师(ITA)、中国信息安全专业认证(CISP)、信息系统安全专业认证(CISSP)、思科网络专家(CCIE)、软件工程造价师等执业资格的人员数量。

  (七)事务所所在的同一国际会计网络或国际会计联盟的成员情况。

  (八)为事务所提供年度报表审计服务的机构。

  (九)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最近三年内受到的刑事处罚、行政处罚和行业惩戒的情况。

  (十)专业贡献度(在促进某领域业务标准建设、推动某领域发展等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比如:承担财政部、中注协相关课题、专业标准的研究起草工作和考试专项工作,担任财政部、中注协或省级注协专门(业)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委员等)。

  (十一)事务所获得省级以上党团组织表彰情况。

  (十二)事务所省级以上“两代表一委员”情况。上述信息以上年度 12 月 31 日为基准。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四条 地方注协可参照本办法,制定本地区的会计师事务所综合评价排名办法。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自 2023 年 5 月 16 日起施行。《会计师事务所综合评价排名办法》(会协〔2021〕22 号)同时废止。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23-05-16
文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财会便函[2023]18号 财政部会计司关于公布电子凭证会计数据标准[试行版]的通知

财政部会计司关于公布电子凭证会计数据标准[试行版]的通知

财会便函[2023]18号              2023-5-15

各有关单位:

  为了做好电子凭证会计数据标准深化试点工作,我们根据《财政部税务总局人民银行国务院国资委国家档案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电子文件管理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民航局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关于联合开展电子凭证会计数据标准深化试点工作的通知》研究制定了《电子凭证会计数据标准——增值税电子发票(试行版)》(含增值税电子普通发票和增值税电子专用发票)、《电子凭证会计数据标准——全面数字化的电子发票(试行版)》、《电子凭证会计数据标准——电子发票(铁路电子客票)(试行版)》、《电子凭证会计数据标准——电子发票(航空运输电子客票行程单)(试行版)》、《电子凭证会计数据标准——财政电子票据(试行版)》、《电子凭证会计数据标准——电子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试行版)》、《电子凭证会计数据标准——银行电子回单(试行版)》和《电子凭证会计数据标准——银行电子对账单(试行版)》共9类电子凭证会计数据标准,现予以公布。

  每一类电子凭证会计数据标准(试行版)为电子文件包形式,包含三项配套说明性文件(指南、元素清单和实例文档)。请登录财政部网站(www.mof.gov.cn),从“会计司”子频道下载。

  附件:

  1.《电子凭证会计数据标准——增值税电子发票(试行版)》(含增值税电子普通发票和增值税电子专用发票)

  2.《电子凭证会计数据标准——全面数字化的电子发票(试行版)》

  3.《电子凭证会计数据标准——电子发票(铁路电子客票)(试行版)》

  4.《电子凭证会计数据标准——电子发票(航空运输电子客票行程单)(试行版)》

  5.《电子凭证会计数据标准——财政电子票据(试行版)》

  6.《电子凭证会计数据标准——电子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试行版)》

  7.《电子凭证会计数据标准——银行电子回单(试行版)》

  8.《电子凭证会计数据标准——银行电子对账单(试行版)》

  财政部会计司

  2023年5月15日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23-5-15
文号:财会便函[2023]18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电子凭证会计数据标准深化试点操作指南

电子凭证会计数据标准深化试点操作指南

  按照财政部等9部委《关于联合开展电子凭证会计数据标准深化试点工作的通知》(财会〔2023〕7号)要求,为方便试点单位了解深化试点的有关工作要求和操作流程,指导和保障深化试点工作顺利高效进行,财政部会计司研究编写了《电子凭证会计数据标准深化试点操作指南1.0》(简称《操作指南》)。《操作指南》按照增值税电子发票(含增值税电子普通发票和增值税电子专用发票)、全面数字化的电子发票、电子发票(铁路电子客票)、电子发票(航空运输电子客票行程单)、财政电子票据、电子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银行电子回单、银行电子对账单等试点电子凭证分别编写,从总体流程、开具端业务规范、接收端操作流程等方面,对试点电子凭证开具、接收、解析、处理、归档等各环节全流程标准化无纸化处理过程进行详细说明。

  现将《操作指南》予以公布。财政部会计司将根据深化试点的进展情况,适时对《操作指南》进行更新完善。各试点单位在深化试点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和工作建议,请及时反馈财政部会计司。

  附件下载:

  1.电子凭证会计数据标准深化试点操作指南1.0——增值税电子发票(含增值税电子普通发票和增值税电子专用发票).pdf

  2.电子凭证会计数据标准深化试点操作指南1.0——全面数字化的电子发票.pdf

  3.电子凭证会计数据标准深化试点操作指南1.0——电子发票(铁路电子客票).pdf

  4.电子凭证会计数据标准深化试点操作指南1.0——电子发票(航空运输电子客票行程单).pdf

  5.电子凭证会计数据标准深化试点操作指南1.0——财政电子票据.pdf

  6.电子凭证会计数据标准深化试点操作指南1.0——电子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pdf

  7.电子凭证会计数据标准深化试点操作指南1.0——银行电子回单.pdf

  8.电子凭证会计数据标准深化试点操作指南1.0——银行电子对账单.pdf

  财政部会计司

  2023年5月17日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23-05-17
文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电子凭证会计数据标准深化试点工具包

电子凭证会计数据标准深化试点工具包

  按照财政部等9部委《关于联合开展电子凭证会计数据标准深化试点工作的通知》(财会〔2023〕7号)要求,为帮助各接收端试点单位降低参与试点的技术难度和实施成本,财政部组织开发免费基础工具包,并组织有关服务保障单位开发提供免费个性化工具包,保障深化试点工作顺利实施。

  本次深化试点的标准包括增值税电子普通发票、增值税电子专用发票、全面数字化的电子发票(简称数电票,不含铁路电子客票、航空运输电子客票行程单)、数电票(铁路电子客票)、数电票(航空运输电子客票行程单)、财政电子票据、电子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银行电子回单和银行电子对账单等9种电子凭证会计数据标准。基础工具包主要提供9种试点电子凭证结构化数据文件的解析功能。与此同时,将试点电子凭证验签和解析等处理环节中开发工作量大、可共享共用的有关功能,整合到个性化工具包中,以便接收端试点单位直接调用,避免各单位重复开发,降低试点成本。

  现将基础工具包1.0版本和个性化工具包1.0版本予以公布。各接收端试点单位可根据自身业务系统的技术架构和业务实际,按需选择工具包进行使用。在试点过程中,各接收端试点单位可根据相应工具包使用说明文档中提供的联系方式,联系有关服务保障单位获取相关技术支持。工具包使用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和工作建议,请及时反馈财政部会计司。

  附件下载:

  1.基础工具包V1.0.zip

  2.用友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个性化工具包V1.0.zip

  3.浪潮通用软件有限公司个性化工具包V1.0.zip

  4.金蝶软件(中国)有限公司个性化工具包V1.0.zip

  5.北京久其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个性化工具包V1.0.zip

  6.国网数字科技控股有限公司个性化工具包V1.0.zip

  7.天津神州浩天科技有限公司个性化工具包V1.0.zip

  8.北京中科江南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个性化工具包V1.0.zip

  9.百望股份有限公司个性化工具包V1.0.zip

  10.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个性化工具包V1.0.zip

  11.福建博思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个性化工具包V1.0.zip

  12.北京四方启点科技有限公司个性化工具包V1.0.zip

  财政部会计司

  2023年5月17日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23-05-17
文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1... 5657585960616263646566 1243
小程序 扫码进入小程序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