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规中发[1997]14号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治理向企业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等问题的决定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针对一些地区和部门出现的向企业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等问题,多次发布文件加以制止,各地区、各部门按要求做了一些工作,但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向企业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严重干扰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加重了企业负担,助长了不正之风,损害了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各地区、各部门一定要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抓好这项工作对于推进企业改革和发展、加强廉政建设、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意义,下决心进行专项治理。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决定:

  一、坚决取消不符合规定的向企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款、集资、基金项目和各种摊派。凡属国家法律法规、国务院及财政部、国家计委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明文规定之外向企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国家法律法规规定之外向企业实施的罚款项目,国家法律法规和国务院明文规定(指农村集资办学,集资办电、修路、建住房等)之外向企业集资的项目,国务院及财政部规定之外向企业收取基金的项目,均一律取消。各种摊派和乱集资一律取消。向企业收取费用和罚款必须严格按规定标准执行,坚决制止超标准收费和罚款的行为。

  过去已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财政、物价部门审批的收费项目,少数确需保留的,应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重新审批,并征得财政部、国家计委同意。

  二、全面清理按规定未被取消的向企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款、集资、基金项目。对不合理的项目要坚决取消并向社会公布;合理的保留,但标准过高的要把标准降下来;重复收取的要予以合并。凡需保留的包括降低标准和合并的项目,要按照管理权限从严重新审批。其中,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按照隶属关系分别报国务院或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集资、基金项目报国务院审批。凡需国务院审批的项目,由国务院减轻企业负担部级联席会议审核后报国务院。

  清理期间,除国家法律法规规定之外,暂停审批新的向企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集资、基金项目。凡利用行政权力和垄断地位强行进行的经营服务性收费,属于乱收费行为,要一律严肃查处。事业单位及其所属机构向企业的经营服务性收费项目,由物价部门负责清理。清理向乡镇企业的乱收费、乱集资、乱罚款和各种摊派,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做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决定》的有关规定执行。

  三、建立健全向企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款、集资、基金项目的审批管理制度。今后,所有新增加向企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和标准,必须按隶属关系分别报财政部、国家计委或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重要的报国务院审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要分别征得财政部和国家计委同意。向企业实施罚款,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向企业集资,必须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国务院的规定进行。向企业收取基金,必须按照规定报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审批,重要的要报国务院审批。

  四、加强对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款、集资、基金的收缴和使用管理的监督,防止截留、挤占和挪作他用。行政事业性收费,要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决定》进行管理。罚款要全部上缴同级国库,取消和禁止各种形式的罚款收入提留分成办法。执法部门所需办案和业务经费,一律列入同级财政预算。集资、基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向企业收取行政事业性费用,必须凭物价部门颁发的《收费许可证》和财政部或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统一制发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依法征税的必须使用税务部门统一印制的发票。否则,企业应拒绝交费。可进行“企业交费登记卡”制度试点,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实行统一征管的办法,规范收费行为。企业要建立健全内部监督约束机制,严格执行各项财务制度,定期向职工代表大会报告企业交费情况。

  五、严格执行国家规定,坚决做到令行禁止。严禁擅自设立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款、集资、基金项目;严禁擅自提高收取标准,扩大收取范围;严禁向企业摊派、索要赞助和无偿占用企业的人财物;严禁向企业强买强卖,强制企业接受指定服务,从中牟利;严禁在公务活动中通过中介组织对企业进行收费;严禁将应由企业自愿接受的咨询、信息、检测、商业保险等服务变为强制性服务,强行收费;严禁强制企业参加不必要的会议、培训、学术研讨、技术考核、检查评比和学会、协会、研究会等;严禁强行向企业拉广告,强制企业订购书报刊物、音像制品等;严禁机关、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到企业报销各种费用。

  六、加强监督检查,加大执法力度。要组织力量对重点地区、部门和单位进行重点检查和审计。各级经贸、计划(物价)、财政、监察、纠风、审计等有关部门要建立举报制度,并设立联系点。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举报向企业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等行为。有关部门受理举报后,要认真进行调查处理。对于造成恶劣影响和严重后果的重大案件,要追究主要负责人和当事人的责任,根据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的党纪政纪处分,触犯刑律的要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对于顶风作案和打击报复举报人或刁难企业的,要依法从重处理,决不姑息。

  七、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中央和地方新闻单位要紧密配合这项工作,突出宣传党和政府减轻企业负担的方针政策,宣传各地的好经验好做法。对于违反本决定精神、情节恶劣的典型案件,要予以曝光。

  八、加强领导,建立责任制。治理向企业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等问题的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情况复杂,难度很大,要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采取自查自纠与监督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切实加强领导,并指定一位领导同志负责,明确责任制,及时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为更好地开展这项工作,中央确定,由国家经贸委牵头,国家计委、财政部、监察部、国务院纠风办和审计署参加,建立国务院减轻企业负担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并设立办公室,负责工作指导、监督检查和组织协调。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贯彻落实本决定情况,要报告党中央、国务院。

  本决定自发布之日起实行。以前的规定凡与本决定不一致的,以本决定为准。


一九九七年七月七日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1997-07-28
文号:中发[1997]14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国税函[1997]36号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做好1996年度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直属企业财务决算工作的函

全国供销合作总社:

  为了全面做好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直属企业经营活动的分析、总结及财务决算的布置、申报、审批工作,根据国家现行财务制度及税收法规,现对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直属企业(以下简称企业)编报1996年度财务决算有关事项明确如下:

  一、关于做好财务决算工作的几项要求

  年度财务决算不仅是企业汇总会计核算资料,编制决算报表,计算经营成果的一项具体会计工作,而且还是企业对年度内的各项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进行全面清理、核对、盘点、核实的一项综合性工作,同时也是企业贯彻落实国家财务会计制度和各项税收法规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它对企业提高经营水平、规范财务行为及保障国家、企业的合法权益,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企业要高度重视,不仅要按财务会计制度要求和税收法规法规,认真做好财务决算的各项工作,还要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企业要根据以往的经验教训,针对目前的新要求、新问题,及早进行布置,并注意及时研究解决,确保财务决算工作顺利开展。

  (二)结合财务决算工作,认真做好企业所得税的汇算清缴。目前,我国企业所得税的纳税所得,是在企业财务核算成果基础上进行纳税调整确定的,这就要求企业应正确计算和反映经营成果,为税务部门提供确实、可靠的纳税资料,才能正确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为此,企业在编报财务决算时,一方面要贯彻落实《企业财务通则》、《商品流通企业财务制度》及《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直属企业财务管理的通知》(国税函发[1996]664号)精神,严格执行国家法规的财务开支范围和标准,加强财务监督,自觉维护财经纪律;另一方面要注意税收法规和财务制度之间的衔接,遇有税收法规的法规与财务制度不一致的,企业在进行纳税申报时,应按税收法规的法规进行纳税调整,依法缴纳企业所得税。

  (三)企业必须按照权责发生制的原则,据实核算各项业务收入和成本费用开支项目,加强各项业务收入和支出的管理,严禁隐匿、挪用、转移、私分各项业务收入,严禁擅自提高成本费用开支范围及开支标准,不得在账外设账、私设“小金库”或虚报亏损。

  (四)结合财务决算工作,认真查找、分析财务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包括:工资、折旧、财产损失、坏账损失、差旅费、业务招待费、医药费、职工福利费等一系列管理制度,认真做好各项财务收支的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等工作,为制定1997年的财务收支、成本费用计划打好基础。

  (五)认真履行现行财务制度和税收政策法规的有关财务事项的备案。审批制度。按照现行财务制度和税收政策法规,企业的折旧提取办法、工资管理办法,财产及坏帐损失、投资损失的核销等有关财务事项,必须上报主管税务机关备案或审批。对需经审批才准予列支的财务事项,在未经审批前,企业不得擅自进行财务处理。

  (六)认真做好财务报告的编报工作。编报财务报告是企业财务决算的重要工作之一,也是企业经营成果的综合反映,企业必须认真做好这项工作。

  财务报告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总结性书面材料,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财务状况变动表、有关附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

  财务情况说明书主要说明下列内容:

  1.经营情况:利润实现和分配、弥补亏损、资金增减和周转、财务收支,税金的缴纳、各项财产物资的变动、出口退税等情况。

  2.某些主要项目采用的会计方法、变动情况及原因;对本期或下期财务状况发生重大影响的事项;资产负债表日后至报出期内发生的对企业财务状况有重大影响的事项;为便于正确理解财务报告需要说明的其他事项。

  3.国家政策性补贴的管理、使用、结存情况。

  4.国有资产总额及其相关的权益情况。

  企业的年度财务报告应经中国注册会计师审查签字后。在年度终了45日内报国家税务总局审批。

  二、需要明确的财务和税收问题

  (一)关于虚报亏损问题。企业多报亏损会造成以后年度少缴所得税,与企业少报应纳税所得额性质相同。因此,企业在编制财务决算和填报《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时,不得虚报亏损。企业虚报的亏损一经查出,视为查出同等金额的应纳税所得,除调减其亏损额外,税务机关可根据33%的法定税率,计算出相应的应纳所得税额,作为罚款的依据,并视其情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的有关法规进行处理。

  (二)关于税前费用扣除问题。按照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法规,除国家税收法规有明确法规或经国家税务总局批准同意者外,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的各项费用不允许计提准备金,而应在实际发生时据实扣除。有关部门从会计核算、财务管理角度出发批准提取的准备金,不能作为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费用的依据。企业在年度终了申报纳税时,应依税收法规法规将多计的费用或准备金余额转入当期应纳税所得,不得以准备金形式结转以后纳税年度。

  (三)关于行政管理费列支问题。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理事会收取行政管理费税务处理的复函》(国税函发[1994]594号)的法规,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在“八五”期间可按销售收入1%的比例向其直属企业收取行政管理费,企业按法规上交的行政管理费准予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企业在编报1996年度财务决算和缴纳企业所得税时,可继续执行上述政策。

  (四)关于业务招待费列支问题。企业的业务招待费要在国家法规的开支标准、范围和财务制度法规的幅度内据实列支,个别企业因情况特殊超出国家法规的,可专项报国家税务总局审批,企业不得提取业务招待费拨付所属机构、单位作其经费补助,或用于职工福利补助。

  (五)关于固定资产修理费和经营性租赁费用列支问题。企业发生的固定资产修理费和经营性租赁方式租入固定资产而发生的租赁费,经税务部门审查核实后可据实列入管理费用,其中1年修理费或租赁费超过50万元的企业须专项报国家税务总局审批。

  (六)关于简易建筑费列支问题,《企业财务通则》、《商品流通企业财务制度》实施以后,企业成本费用中原则上不再列支简易建筑费,但个别企业因情况特殊确需修建简易建筑设施,报经国家税务总局审批后可以在管理费用中列支简易建筑费。企业应当严格控制简易建筑费用支出,不得借修建简易建筑的名义修建固定资产。

  (七)关于清产核资费用列支问题。根据国家对全国城镇集体企业、单位清产核资工作的统一部署,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直属企业在1996年度已经开始试点工作。企业在清产核资工作中的合理费用支出,可以管理费用中列支。

  (八)企业发生的坏账损失,按下列法规进行核销:

  1.企业发生的坏账损失每次低于20万元的,由企业按法规自行核销,每次达到了20万元的,经主管部门同意后报国家税务总局审批、核销;

  2.企业一个纳税年度自行核销的坏账损失总额达到了100万元的,在年终财务决算时,经主管部门同意后报国家税务总局统一审批、核销。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1997-01-17
文号:国税函[1997]36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国税函[1997]71号 国税总局关于做好1996年度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的通知

为了做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现将1996年度汇算清缴工作的有关要求和安排通知如下:

  一、各地税务机关要认真做好汇算清缴前的准备工作。对所管企业的经营核算情况应事先分析、研究,对企业所得税预缴情况、减免情况等要逐户进行核实,要注意对以往年度汇算清缴资料的分析及经验的借鉴,为今年的汇算清缴工作打好基础。

  二、各地税务机关要进一步提高汇算清缴工作的质量和时效,加强对企业年度申报的审核、评估。企业申报资料不全的,应要求其限期补报。通过审核、评估,凡属企业申报不实的,主管税务机关应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的有关法规予以处理。

  三、为进一步提高汇算清缴工作水平,从1997年起,总局对各地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情况采取会审方式进行评比。总局在各地汇算清缴工作完成后召开年审会,对各地汇算清缴情况进行交流、会审、总评。

  另外,为便于汇算清缴情况的交流、会审,加大分析力度,总局对现行所得税汇算清缴情况统计表进行了适当修改。从1997年起,各地汇清缴情况的统计将统一采用新的报表(表式及填表说明附后),并由手工报表改为计算机报表。软件仍使用原taxble报表软件。总局将在1997年3月份组织培训并发放软盘。四、1996年度汇算清缴情况年审会拟于1997年三季度召开,请各地按照上述要求做好今年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的安排及有关资料的准备。汇算清缴工作总结和报表数据软盘应于7月底前全部完成。会议的具体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附件:1.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年度汇算清缴汇总表(略)

  附件2:


《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汇总表》填表说明


  一、本表是反映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汇总情况的报表,每年所得税汇算清缴结束后填报。

  二、本表后一张汇总表和四张附表组成。表(一)为汇总表;表(二)为中外合资企业;表(三)为中外合作企业;表(四)为外商独资企业;表(五)为外国企业。经济类型下设8个行业划分。表中数据主要来源于企业填报的所得税申报表(自行依法调整数)。表中数据要求做到逻辑审核准确无误。

  三、本表有关项目的填写说明:

  1.登记企业户数和开业企业户数:均指汇算清缴所属年度的登记户数和开业户数。

  2.汇算清缴户数:指当年度实际参加汇算清缴企业的户数。

  3.盈利户数指汇算清缴所属年度盈利企业的户数,包括盈利为零的企业户数。

  4.利润总额:指企业所得税申报表中的销售或营业利润、其他业务利润、营业外收支净额三项之和。

  5.税后利润:指企业缴纳所得税后的利润额。

  6.亏损企业户数:指汇算清缴所属年度实际发生亏损的企业户数。

  7.亏损总额:指汇算清缴所属年度实际发生的未抵补以前年度亏损的数额。

  8.工业企业:指机械、电子、能源、冶金、化工、建材、医疗器械和制药、轻工、纺织和其他工业。

  9.交通运输企业:指客、货运输和货物装卸。

  10.建筑安装企业:指土木建筑、设备和装置的安装、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勘探设计、现有房屋、构筑物的大修理和房地产开发。

  11.农业企业:指专业饲养、养殖、种植等。

  12.商品流通企业:指商品批发、零售等。

  13.旅游、饮食服务企业:指旅游、饭店、饮食、娱乐及其他服务业。

  14.金融保险企业:指各类金融、保险业。

  15.其他企业:指除上述行业以外的企业。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1997-02-03
文号:国税函[1997]71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财税字[1997]7号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宣传文化单位所得税政策的通知

失效提示:依据财政部令2003年第16号 财政部关于公布废止和失效的财政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目录(第八批)的决定,自2003.01.30日起本法规全文废止。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财政部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

  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文化经济政策的若干法规》(国发[1996]37号)及有关文件精神,现对宣传文化单位的所得税政策通知如下:

  一、宣传文化企业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法规的税率缴纳所得税。为支持宣传文化单位的发展,在2000年底以前,中央和省级财政按照所属宣传文化企业上年上缴所得税的实际入库数,建立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在预算中列支。

  二、在2000年底以前,纳税人通过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或批准成立的非营利性的公益性组织对下列文化事业的捐赠,纳入公益、救济性捐赠范围,在年度应纳税所得额3%以内的部分,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后,可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予以扣除:

  (一)对国家重点交响乐团、芭蕾舞团、歌剧团和京剧团及其他民族艺术表演团体的捐赠;

  (二)对公益性的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革命历史纪念馆的捐赠;

  (三)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捐赠。

  三、对文化馆或群众艺术馆的捐赠,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个案批准其按第二条的法规处理:

  (一)文化馆或群众艺术馆是指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所属的非生产经营性的文化馆或群众艺术馆。捐赠是指纳税人通过县及县以上各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或经民政部门批准成立的非营利性公益组织对文化馆或群众艺术馆的捐赠。

  (二)文化馆或群众艺术馆接受的捐赠必须用于社会公益性的活动、项目和文化设施等方面,对开展经营性、商业性活动和项目以及其附属经营单位,均不享受此优惠政策。

  (三)纳税人必须出具经公证部门公证的捐赠法律文书,以及由纳税人所在地县及县以上财政部门和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签署的被捐赠单位属非生产经营性质的证明文件,税务征收机关凭上述文件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对捐赠按法规予以扣除。

  各级财税部门在个案处理这类问题时要进行严格审核和监督。

  四、本通知从1997年1月1日起实行。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1997-02-13
文号:财税字[1997]7号
时效性:全文失效

法规国税函[1997]105号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开展对中国工商银行、电力集团汇总纳税成员企业和单位所得税专项检查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

  为加强对汇总纳税企业的所得税管理,保证国家税款的及时、足额入库,保障就地监管工作的顺利进行,国家税务总局要求各地税务机关,1997年上半年,对工商银行和电力集团公司、省级电力公司等所属的汇缴成员企业和单位,进行一次企业所得税专项检查。具体要求如下:

  一、检查的范围。包括中国工商银行和电力集团公司、省级电力公司所属的所有汇缴成员企业和单位,不得有漏查企业和单位。

  二、检查的所属期限。一般为1996年度企业所得税的纳税情况,发现有偷逃税的,可追溯到以前年度。

  三、检查的内容。包括各项应税收入和税前扣除项目。重点是帐外收入、各项准备金、风险金、业务招待费、帐外工资性支出、捐赠支出和上缴的管理费等项目以及股息、红利补税情况。

  四、及时处理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在检查中发现与申报数不符少缴税款的,由所在地税务机关就地缴入中央金库。中国工商银行所属各成员企业和单位“工资”科目中超过计税工资标准的部分和未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核算的应收未收利息部分,应督促汇缴成员企业和单位如实上报,不做查补税款处理。

  五、要认真总结和报告。检查结束后,各级税务机关要填报《企业所得税专项检查统计表》,逐级汇总上报,并附送专项检查工作总结分析报告,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提出加强汇总纳税成员企业和单位就地监管工作的具体意见和建议。

  各省级税务机关在1997年6月15日前,将分行业汇总后的《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企业所得税专项检查统计表》和工作总结分析报告,报送总局。

  六、切实重视和加强专项检查工作。各地区要对专项检查工作统一思想认识,加强领导,制定计划,统一部署,调配力量,做好准备工作,采取有效措施,逐级进行检查。同时,要加强税法宣传工作,搞好对汇缴成员企业和单位的纳税辅导,确保专项检查工作的顺利进行。在检查工作中遇有重大的和难以处理的问题,各地应及时与总局所得税管理司联系。

  附件:

企业所得税专项检查统计表

行业:              单位:元

image.png

image.png

填报机关(公章):                  填报日期: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1997-02-13
文号:国税函[1997]105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国函[1997]48号 国务院关于《保税区海关监管办法》的批复

海关总署:

  国务院批准《保税区海关监管办法》,由你署发布施行。

  附:保税区海关监管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一九九七年六月十日


保税区海关监管办法

(1997年6月10日国务院批准,1997年月日海关总署发布)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与完善海关对保税区的监管,促进保税区的健康发展,根据海关法和其他有关法律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保税区,必须经国务院批准。

  第三条 保税区是海关监管的特定区域。海关依照本办法对进出保税区的货物、运输工具、个人携带物品实施监管。

  保税区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其他地区(以下简称非保税区)之间,应当设置符合海关监管要求的隔离设施。

  第四条 保税区内仅设置保税区行政管理机构和企业。除安全保卫人员外,其他人员不得在保税区内居住。

  第五条 在保税区内设立的企业(以下简称区内企业),应当向海关办理注册手续。

  区内企业应当依照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设置帐簿、编制报表,凭合法、有效凭证记帐并进行核算,记录有关进出保税区货物和物品的库存、转让、转移、销售、加工、使用和损耗等情况。

  第六条 保税区实行海关稽查制度。

  区内企业应当与海关实行电子计算机联网,进行电子数据交换。

  第七条 海关对进出保税区的货物、物品、运输工具、人员及区内有关场所,有权依照海关法的规定进行检查、查验。

  第八条 国家禁止进出口的货物、物品,不得进出保税区。

  第二章 对保税区与境外之间进出货物的监管

  第九条 海关对保税区与境外之间进出的货物,实施简便、有效的监管。

  第十条 保税区与境外之进出的货物,由货物的收货人、发货人或其代理人向海关备案。

  第十一条 对保税区与境外之间进出的货物,除实行出口被动配额管理的外,不实行进出口配额、许可证管理。

  第十二条 从境外进入保税区的货物,其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税收,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按照下列规定办理:

  (一)区内生产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所需的机器、设备和其他基建物资,予以免税;

  (二)区内企业自用的生产、管理设备和自用合理数量的办公用品及其所需的维修零配件,生产用燃料,建设生产厂房、仓储设施所需的物资、设备,予以免税;

  (三)保税区行政管理机构自用合理数据的管理设备和办公用品及其所需的维修零配件,予以免税;

  (四)区内企业为加工出口产品所需的原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装物件,予以保税。

  前款第(一)项至第(四)项规定范围内外的货物或者物品从境外进入保税区,应当依法纳税。

  转口货物和在保税区内储存的货物按照保税货物管理。

  第三章 对保税区与非保税区之间进出货物的监管

  第十三条 从保税区进入非保税区的货物,按照进口货物办理手续;从非保税区进入保税区的货物,按照出口货物办理手续,出口退税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海关对保税区与非保税区之间进出的货物,按照国家有关进出口管理的规定实施监管。

  第十四条 从非保税区进入保税区供区内使用的机器、设备、基建物资和物品,使用单位应当向海关提供上述货物或者物品的清单,经海关查验后放行。

  前款货物或者物品,已经缴纳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税收的,已纳税款不予退还。

  第十五条 保税区的货物需从非保税区口岸进出口或者保税区内的货物运往另一保税区的,应当事先向海关提出书面申请,经海关批准后,按照海关转关运输及有关规定办理。

  第四章 对保税区内货物的监管

  第十六条 保税区的货物可以在区内企业之间转让、转移;双方当事人应当就转让、转移事项向海关备案。

  第十七条 保税区内的转口货物可以在区内仓库或者区内其他场所进行分级、挑选、刷贴标志、改换包装形式等简单加工。

  第十八条 区内企业在保税区内举办境外商品和非保税区商品的展示活动,展示的商品应当接受海关监管。

  第五章 对保税区加工贸易货物的管理

  第十九条 区内加工企业应当向海关办理所需料、件进出保税区备案手续。

  第二十条 区内加工企业生产属于被动配额管理的出口产品,应当事先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

  第二十一条 区内加工企业加工的制成品及其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边角余料运往境外时,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海关办理手续;在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免征出口关税。 

  区内加工企业将区内加工的制成品、副次品或者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边角余料运往非保税区时,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海关办理进口报关手续,并依法纳税。

  第二十二条 区内加工企业全部用境外运入料、件加工的制成品销往非保税区时,海关按照进口制成品征税。

  用含有境外运入料、件加工的制成品销往非保税区时,海关对其制成品按照所含境外运入料、件征税;对所含境外运入料、件的品名、数量、价值申报不实的,海关按照进口制成品征税。

  第二十三条 区内加工企业委托非保税区企业或者接受非保税区企业委托进行加工业务,应当事先经海关批准,并符合下列条件:

  (一)在区内拥有生产场所,并已经正式开展加工业务;

  (二)委托非保税区企业的加工业务,主要工序应当在区内进行;

  (三)委托非保税区企业加工业务的期限为6个月;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期限的,应当向海关申请展期,展期期限为6个月。在非保税区加工完毕的产品应当运回保税区;需要从非保税区直接出口的,应当向海关办理核销手续;

  (四)接受非保税区企业委托加工的,由区内加工企业向海关办理委托加工料、件的备案手续,委托加工的料、件及产品应当与区内企业的料、件及产品分别建立帐册并分别使用。加工完毕的产品应当运回非保税区企业,并由区内加工企业向海关销案。

  第二十四条 海关对区内加工企业进料加工、来料加工业务,不实行加工贸易银行保证金台帐制度。

  委托非保税区企业进行加工业务的,由非保税区企业向当地海关办理合同登记备案手续,并实行加工贸易银行保证金台帐制度。

  第六章 对进出保税区运输工具和个人携带物品的监管

  第二十五条 运输工具和人员进出保税区,应当经由海关指定的专用通道,并接受海关检查。

  第二十六条 进出保税区的运输工具的负责人,应当持保税区主管机关批准的证件连同运输工具的名称、数量、牌照号码及驾驶员姓名等清单,向海关办理登记备案手续。第二十七条未经海关批准,从保税区到非保税区的运输工具和人员不得运输、携带保税区内的免税货物、物品,保税货物,以及用保税料、件生产的产品。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的,由海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行政处罚实施细则》的规定处理;情节严重的,海关可以取消区内企业在海关的注册资格。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规定的有关备案的具体办法,由海关总署制定。

  第三十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对进出上海外高桥保税区货物、运输工具和个人携带物品的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1997-06-10
文号:国函[1997]48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财商字[1997]51号 财政部关于调整金融保险企业应收利息核算办法的通知

失效提示:

  1.依据财政部令第16号 财政部关于公布废止和失效的财政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目录(第八批)的决定,本法规全文废止。

  2.依据财法字[1999]57号 财政部关于公布废止和失效的财政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目录(第七批)的通知,自1999年11月19日起,本法规全文废止。

  《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实施以来,对促进金融保险企业加强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起到积极的作用,随着金融保险企业的业务发展以及客观经济形势的变化,为更加准确地核算和反映金融保险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经研究,决定对应收利息的核算办法进行相应调整,现将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将《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第四十一条改为:借款合同约定到期(含展期后到期)但未归还的放款,作为逾期放款,其中逾期(含展期后)未满2年的,企业应按法规计算应收利息,并纳入当期损益,逾期满2年及超过2年仍未归还的放款,作为呆滞放款,其应收利息不再计入当期损益,由金融保险企业设置科目专项反映,实际收到的利息计入当期损益。

  二、应收利息的核算年限调整后,各行(公司)应严格按权责发生制原则核算利息收入,不得将逾期未满2年的放款转为呆滞放款。

  三、对各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和国家税务局等单位在企业上报决算或汇算清缴后进行的日常年度财务决算审查和清缴检查过程发现的未按权责发生制原则核算的应收利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和国家政策性银行仍集中上报,由财政部与各行统一清算;其他金融保险企业按法规就地处理。

  四、本通知从1997年1月1日起执行。


财政部

一九九七年三月十日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1997-03-10
文号:财商字[1997]51号
时效性:全文失效

法规国税发[1998]92号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外商投资企业 超税负返还政策及收尾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失效提示:政策执行期限已过。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

  一、。关于执行五年返还政策的若干问题

  (一)对于各年度税负起伏较大的企业,应从1994年1月1日至1998年12月31日,五年统算超税负。

  (二)企业购进货物时应取得但未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者违反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有关法规的,对其所涉及的销售额不计算税负增加,不予返还。

  (三)。企业1994年1月1日以后设立分支机构或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的,凡属重新办理工商登记或变更工商登记的,不予计算税负增加返还。上述扩大生产经营规模主要指企业实际投资增加生产设备、扩大生产经营范围或增加产品种类。

  (四)由于外商投资企业违法经营而被有关机关查处,其违法经营所涉及的销售额,一律不得计算税负增加给予返还。

  (五)。对未按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暂行条例有关法规计算缴纳税款,后经查出需补缴税款的,对该补缴税款一律不予计算超税负返还。

  (六)1998年底以前,对于企业的销售和进项税款,必须货、款、票同期实现,方可参与税负增加返还的计算,三者缺一不予返还。

  (七)1994年1月1日以后,企业由其他企业或个人承包经营的,如果以承包方的名义进行生产经营,承担生产经营风险,与原企业没有实际联系的,承包方不得享受被承包方原来享受的税负增加返还优惠。

  (八)对因合并、分立而设立的新企业,如属于1994年1月1日以后设立的,不享受税负增加返还政策;对合并、分立后的存续企业,合并、分立前企业享受税负增加返还的,合并、分离后仍可继续享受至期满为止,但合并、分立后如果生产经营范围发生变化或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的,则生产经营范围发生变化或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的部分,不得享受税负增加返还。

  (九)股权重组、资产转让前属于享受税负增加返还的,股权重组或资产转让后仍可继续享受,但重组、资产转让后生产经营范围发生变化或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的,不得享受该项政策。

  二、关于返还收尾阶段的工作要求

  (一)为防止骗取税负增加返还,1998年办理税负增加返还收尾工作时,应先对企业实施检查后再予退税。检查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对于1998年度首次办理超税负返还的企业,企业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的书面申请报告中应说明税负增高的原因,由负责其税收征管的主管税务机关核实后,办理超税负返还报批手续。

  2.对1998年4季度销售额比以往同期异常增加的部分,应于检查核实后,再予办理退税。

  3、期初库存已征税款抵扣日期截至到1998年底,不得结转下年抵扣。

  4、对于企业1998年度购进货物、支付费用,应取得而未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者滞后跨年度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而造成进项税额减少,税负增加的;或未按增值税条例和财务制度的法规人为使销售提前实现,增加税负的;或利用关联企业人为转移税负的,不得办理税负增加返还,并按征管法有关法规处理。

  (二)税负增加返还工作在本年度内难以完成的,返还的报批时间可以延长至1999年6月底。

  (三)1998年度税负增加返还结束后,各级征管机关仍应注意企业诸如非正常销货退回、税负明显下降、关联企业业务量不正常减少等异常情况,做好跟踪管理。各级审批机关应在1999年6月底前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工作。

  三、五年返还收尾工作结束后,各地税务机关应认真做好五年返还情况总结,统计五年返还税款总额,并于1999年9月底以前报国家税务总局。

  四、五年返还是一项过渡性的优惠政策,到期后将不再延长。当前,各地要及时做好政策到期的准备工作,积极宣传解释,同时要掌握外商投资企业对返还到期的反应。对遇到的问题要及时反馈给总局,以便研究制定相应政策。


1998年6月8日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1998-06-08
文号:国税发[1998]92号
时效性:全文失效

法规国税发[1998]93号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 开展1998年税收执法检查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布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

  为了规范税收执法行为,提高税收执法水平,维护国家税法的统一和完整,进一步促进依法治税,确保今年收入任务的完成,国家税务总局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1998年税收执法检查。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检查范围

  全面检查各地税收执法的情况,着重检查1997年以来的情况,包括各地仍在执行的1997年以前制定的涉税文件;重大问题应追溯到以前年度。具体包括:

  (一)检查税务机关制定或者与其他部门联合制定的涉税文件,以及税务机关的具体执法行为是否符合国家税法的法规;

  (二)了解地方各级人大、政府及其他部门制定的涉税文件、各种会议记录、办公纪要等是否符合国家税法。

  (三)对前几年查出的违反国家税法的法规是否已全部纠正。

  二、检查内容

  (一)、是否越权减免税,包括有无擅自变通税收政策,乱开减免税口子,扩大减免税范围,增加减免税项目的问题;对国家税法法规的减免税项目,有无审核不严、超越批准权限的问题等。

  (二)有无各种形式的包税或者变相包税。

  (三)是否改变法定税率和侵蚀税基,包括是否降低法定税率;是否扩大打除范围;对应税交易价外费用是否按法规征收增值税、营业税等。 

  (四)是否严格按照法规认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对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的纳税界定是否按照法规进行等。

  (五)是否严格按照税法法规的程序和期限审批缓税,有无以缓代免的问题。

  (六)作出的税务行政处罚决定是否符合法定程序,适用法律法规是否正确;税务处理决定书是否规范;税务处理决定作出后,是否按照要求督促企业做好调帐工作,查补税款是否及时入库。

  (七)有无混淆税款入库级次。

  (八)有无税收任务完成后,有税不征的问题;有无征收过头税的问题。

  (九)是否以设立税款过渡户等形式占压税款。

  (十)对纳税人欠税是否按照法规加收滞纳金。

  (十一)对外商投资企业超税负退还的审批是否符合法规。

  (十二)税务机关行政事业性收费是否符合法规。

  (十三)其他违反国家税法的情况。

  三、检查方式 

  各级税务机关应按照总局要求,对本机关税收执法情况进行自查,并组成检查组,对下一级税务机关进行重点检查,检查面应不少于30%。根据情况需要,各地可以组织地区间的交互检查。  国家税务总局也将组成检查组,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检查。

  在重点检查阶段,还可以号召群众(包括税务干部)举报税务机关不执行统一的税收政策的问题。

  四.时间安排

  检查工作分为自查阶段、重点检查阶段和总结整改阶段。自查阶段为1998年7月1日至7月15日;重点检查阶段为7月16日至8月15日;总结整改阶段为8月16日至9月15日。

  五、问题处理

  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各地要认真进行整改。凡与国家税法相抵触的涉税文件、会议记录、办公纪要等,税务机关应一律停止执行。凡具体执法行为与国家税法相抵触的,税务机关必须纠正。

  地方各级人大、政府制定的涉税文件、会议记录、办公纪要,如有与税法相抵触的部分,同级税务机关要向其提交请求更正的书面报告,同时停止执行,并报告上级税务机关。对税务机关制定或者与其他部门联合制定的与国家税法相抵触的涉税文件;应由本级税务机关发文废止,并将废止该文的文件抄报上一级税务机关。

  因违背国家税法而不征、少征的税款,税务机关必须全额补征入库。混淆入库级次的,必须及时调整入库级次。

  检查中发现违纪问题的,交由税务机关纪检监察部门进一步查处。

  六、工作要求

  (一)这次检查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各级税务机关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认真组织,把执法检查同组织收入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执法检查促进组织收入,从组织收入中检验执法情况。把检查工作列入重要工作日程,按时按要求完成检查任务。

  (二)检查工作应由一名局领导负责,并由各级税务机关负责法制工作的机构牵头组织。检查工作要深入、细致,不能走过场;要重整改,重实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各地在积极整改的同时,要认真吸取教训,努力改进工作,避免同类问题的再次发生。

  (三)被检查的税务机关应积极配合,据实提供有关的各种情况,保证检查工作的顺利完成。

  (四)各级税务机关要如实反映情况,认真填写《1998年税收执法检查情况统计表》和《1998年税收执法检查违规文件情况表》和《1998年税收执法检查违规文件情况表》,逐级上报。

  (五)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布税务机关应于1998年9月30日前向总局上报检查总结(一式十份)。检查总结应当包括检查组织情况、工作情况、发现的主要问题及原因;问题处理情况和报表。改善税法执法状况、改进执法检查工作的建议,也一同上报。

  七、总结评比

  检查结束后,总局将对各地的检查情况进行评比,对检查工作开展得好,成绩突出的地区予以通报表扬。评比的项目主要包括:检查组织工作、检查面、查出违规文件情况、违规文件纠正率、查补税额、检查总结质量、报表填列情况和上报时间等。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1998-06-08
文号:国税发[1998]93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国税函[1997]182号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德国克洛克纳·洪堡·道依茨公司取得“工程技术费”征税问题的批复

湖南省地方税务局:

  你局《湖南省地方税务局关于德国克洛克纳·洪堡·道依茨公司向湘乡水泥厂销售水泥生产设备中“工程技术费”征收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问题的请示》(湘地税函[1997]35号)收悉。你省湘乡水泥厂(以下简称水泥厂)通过中国国际招标公司与德国克洛纳·洪堡·道依茨公司(以下简称洪堡公司)签证CDEFA-S943498合同,从洪堡公司引进窑移地技改所需要的设备。合同规定洪堡公司除提供设备外,还提供与设备有关的安装、系统试验、验收和正常运转以及维修所需的技术资料和图纸,为此,水泥厂将支付一笔“工程技术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细则》第六条(二)款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关于对所得和财产避免双重征税的协定》(以下简称中德税收协定)第十二条的规定,上述“工程技术费”不属三特许权使用费范围。因此,对上述“工程技术费”应做为洪堡公司在华提供服务所取得的收入,按照现行税法及中德税收协定的有关规定,计算缴纳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1997-04-09
文号:国税函[1997]182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财税政字[1997]45号 财政部关于陕西省国际信托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所得税问题的复函

陕西省财政厅:

  你省人民政府《关于陕西省国际信托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所得税问题的函》(陕政函[1997]17号)收悉,经研究,现函复如下:

  一、1994年税制改革时,国家规定除国务院特批在香港上市的九家股份制企业暂继续执行15%的所得税率外,其他股票上市企业一律按33%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为维护税收的严肃性,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根据国务院关于规范税制、公平税负、严格控制税收减免、严肃税收执法的精神,陕西省国际信托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作为非银行金融机构,应严格执行国家有关金融、保险企业的所得税政策,按33%的税率缴纳所得税,地方政府不得自行规定执行15%的所得税率,以免造成中央财政收入流失,在金融、保险企业之间引起新的波动,至于来函反映的有些地方的上市金融机构目前仍执行15%的所得税率,甚至免税问题,我们将责成有关机构进行调查,并予以纠正。

  二、按照国务院关于分税制财政体制的规定,从1994年起,非银行金融企业所得税上划为中央固定收入,并由中央财政按1993年实际入库数为基数返还地方,当时陕西省国际信托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正值免税期,因此也没有所得税返还基数,我们考虑,鉴于分税制已经运行了三年,经济、财政形势和税收收入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你省提出以陕西省国际信托投资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或1997年实际缴纳的所得税调整财政返还基数或者实行所得税返还政策的建议又不符合国务院的统一规定,因此,难以采纳。

  三、中央财政对经济不发达地区已经建立了过渡性的转移支付制度,你省每年都享受相当大的数额。中央财政不能再将陕西省国际信托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上交所得税的一定比例返还你省。

  以上意见请转告贵省政府予以谅解。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1997-04-29
文号:财税政字[1997]45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财监字[1998]131号 财政部关于安徽省砀山县 越权豁免企业欠税问题的通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财政部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

  日前,我部根据有关线索,对安徽省砀山县在企业改制过程中擅自越权豁免企业欠缴消费税、增值税1316万元的问题进行了核查。现将有关情况通报如下:

  经查,砀山县委、县政府1997年9月17日下发了《中共砀山县委砀山县人民政府关于企业改制工作实施意见》,并在《意见》中越权规定“企业长期欠缴的地方税金及政府借款,确实无力归还的,经企改指挥部批准,予以减免或转为对企业的投资”。据此规定,汤山县企业改革指挥部批准改制中的县酒厂将欠缴的消费税786万元、增值税530万元转作该企业的国家股本金。问题查出后,在检查组的敦促下,砀山县委、县政府纠正了豁免欠税的错误做法。

  近年来,国务院多次强调地方政府和部门不许擅自决定减免国家税款,1998年3月中旬又专门下发《关于加强依法治税严格税收管理权限的通知》(国发[1998]4号),再次重申:“各地区、各部门要依法治税,依法理财,不得超越权限擅自制定、解释税收政策,也不得越权批准减免税收、缓缴税和豁免欠税”。砀山县委、县政府在企业改制工作中,擅自批准将欠税转为国家股本金的做法,属明显的越权免税行为,违纪性质是严重的。为了严肃财税法纪,我部决定对砀山县擅自豁免国家税款的行为予以通报批评,并已向安徽省政府通报了情况,建议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违纪责任。

  希望各地有关部门认真学习国发[1998]4号文件精神,忠于职守,坚持原则,注意防止和及时反映越权减免税问题,保证国家财税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正确落实。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1998-06-08
文号:财监字[1998]131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1... 11591160116111621163116411651166116711681169 1233
小程序 扫码进入小程序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