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规国税发[2000]119号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合并分立业务有关所得税问题的通知

失效提示:

1、依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公布全文失效废止部分条款失效废止的税收规范性文件目录的公告 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2号,本法规自动失效。

2、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发布已失效或废止的税收规范性文件目录的通知 国税发[2006]62号文件规定,本文第一条(一)“合并企业和被合并企业为实现合并而向股东回购本公司股份,回购价格与发行价格之间的差额,应作为股票转让所得或损失”。 

为鼓励和促进有正常经营需要的企业合并、分立业务的健康发展,规范和加强合并、分立业务的所得税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和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的《企业改组改制中若干所得税业务问题的暂行法规》的精神,现将企业合并、分立业务中当事各方涉及的所得税处理问题进一步补充法规如下:

一、企业合并业务的所得税处理【注:此条款的第一条(一)“合并企业和被合并企业为实现合并而向股东回购本公司股份,回购价格与发行价格之间的差额,应作为股票转让所得或损失”废止】

企业合并包括被合并企业(指一家或多家不需要经过法律清算程序而解散的企业)将其全部资产和负债转让给另一家现存或新设企业(以下简称合并企业),为其股东换取合并企业的股权或其他财产,实现两个或两个以上企业的依法合并。企业合并业务的所得税应根据合并的具体方式处理。

(一)企业合并,通常情况下,被合并企业应视为按公允价值转让、处置全部资产,计算资产的转让所得,依法缴纳所得税。被合并企业以前年度的亏损,不得结转到合并企业弥补。合并企业接受被合并企业的有关资产,计税时可以按经评估确认的价值确定成本。被合并企业的股东取得合并企业的股权视为清算分配。

合并企业和被合并企业为实现合并而向股东回购本公司股份,回购价格与发行价格之间的差额,应作为股票转让所得或损失。

(二)合并企业支付给被合并企业或其股东的收购价款中,除合并企业股权以外的现金、有价证券和其他资产(以下简称非股权支付额),不高于所支付的股权票面价值(或支付的股本的账面价值)20%的,经税务机关审核确认,当事各方可选择按下列法规进行所得税处理:

1.被合并企业不确认全部资产的转让所得或损失,不计算缴纳所得税。被合并企业合并以前的全部企业所得税纳税事项由合并企业承担,以前年度的亏损,如果未超过法定弥补期限,可由合并企业继续按法规用以后年度实现的与被合并企业资产相关的所得弥补。具体按下列公式计算:某一纳税年度可弥补被合并企业亏损的所得额=合并企业某一纳税年度未弥补亏损前的所得额×(被合并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合并后合并企业全部净资产公允价值)。

2.被合并企业的股东以其持有的原被合并企业的股权(以下简称旧股)交换合并企业的股权(以下简称新股),不视为出售旧股,购买新股处理。被合并企业的股东换得新股的成本,须以其所持旧股的成本为基础确定。

但未交换新股的被合并企业的股东取得的全部非股权支付额,应视为其持有的旧股的转让收入,按法规计算确认财产转让所得或损失,依法缴纳所得税。

3.合并企业接受被合并企业全部资产的计税成本,须以被合并企业原账面净值为基础确定。

(三)关联企业之间通过交换普通股实现企业合并的,必须符合独立企业之间公平交易的原则,否则,对企业应纳税所得造成影响的,税务机关有权调整。

(四)如被合并企业的资产与负债基本相等,即净资产几乎为零,合并企业以承担被合并企业全部债务的方式实现吸收合并,不视为被合并企业按公允价值转让、处置全部资产,不计算资产的转让所得。合并企业接受被合并企业全部资产的成本,须以被合并企业原账面净值为基础确定。被合并企业的股东视为无偿放弃所持有的旧股。

二、企业分立业务的所得税处理

企业分立包括被分立企业将部分或全部营业分离转让给两个或两个以上现存或新设的企业(以下简称分立企业),为其股东换取分立企业的股权或其他财产。企业分立业务应按下列方法进行所得税处理:

(一)被分立企业应视为按公允价值转让其被分离出去的部分或全部资产,计算被分立资产的财产转让所得,依法缴纳所得税。分立企业接受被分立企业的资产,在计税时可按经评估确认的价值确定成本。

(二)分立企业支付给被分立企业或其股东的交换价款中,除分立企业的股权以外的非股权支付额,不高于支付的股权票面价值(或支付的股本的账面价值)20%的,经税务机关审核确认,企业分立当事各方也可选择按下列法规进行分立业务的所得税处理:

1.被分立企业可不确认分离资产的转让所得或损失,不计算所得税。

2.被分立企业已分离资产相对应的纳税事项由接受资产的分立企业承继。被分立企业的未超过法定弥补期限的亏损额可按分离资产占全部资产的比例进行分配,由接受分离资产的分立企业继续弥补。

3.分立企业接受被分立企业的全部资产和负债的成本,须以被分立企业的账面净值为基础结转确定,不得按经评估确认的价值进行调整。

(三)被分立企业的股东取得分立企业的股权(以下简称“新股”),如需部分或全部放弃原持有的被分立企业的股权(以下简称“旧股”),“新股”的成本应以放弃的“旧股”的成本为基础确定。如不需放弃“旧股”,则其取得的“新股”成本可从以下两种方法中选择:直接将“新股”总投资成本确定为零;或者,以被分立企业分离出去的净资产占被分立企业全部净资产的比例先调整减低原持有的“旧股”的成本,再将调整减低的投资成本平均分配到“新股”上。

三、企业合并、分立业务涉及的企业不在同一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选择按照上述第一条第(二)项和第二条第(二)项的法规进行所得税处理的,须报国家税务总局审核确认。

四、本通知所称公允价值是指独立企业之间按照公平交易原则和经营常规自愿进行资产交换和债务清偿的金额。

五、此前法规与本通知不一致的,按本通知的法规执行。


国家税务总局

二〇〇〇年六月二十一日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00-06-21
文号:国税发[2000]119号
时效性:全文失效

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9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车辆购置税暂行条例

       失效提示:根据主席令13届第19号 车辆购置税法,自2019年7月1日起,本政策全文废止。

  第一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购置本条例规定的车辆(以下简称应税车辆)的单位和个人,为车辆购置税的纳税人,应当依照本条例缴纳车辆购置税.

  第二条 本条例第一条所称购置,包括购买,进口,自产,受赠,获奖或者以其他方式取得并自用应税车辆的行为.

  本条例第一条所称单位,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以及其他企业和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国家机关,部队以及其他单位;所称个人,包括个体工商户以及其他个人.

  第三条 车辆购置税的征收范围包括汽车,摩托车,电车,挂车,农用运输车.具体征收范围依照本条例所附<车辆购置税征收范围表>执行.

  车辆购置税征收范围的调整,由国务院决定并公布.

  第四条 车辆购置税实行从价定率的办法计算应纳税额.

  应纳税额的计算公式为:应纳税额=计税价格X税率

  第五条 车辆购置税的税率为10%.车辆购置税税率的调整,由国务院决定并公布.

  第六条 车辆购置税的计税价格根据不同情况,按照下列规定确定:

  (一)纳税人购买自用的应税车辆的计税价格,为纳税人购买应税车辆而支付给销售者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不包括增值税税款.

  (二)纳税人进口自用的应税车辆的计税价格的计算公式为:

  计税价格=关税完税价格+关税+消费税

  (三)纳税人自产,受赠,获奖或者以其他方式取得并自用的应税车辆的计税价格,由主管税务机关参照本条例第七条规定的最低计税价格核定.

  第七条 国家税务总局参照应税车辆市场平均交易价格,规定不同类型应税车辆的最低计税价格.

  纳税人购买自用或者进口自用应税车辆,申报的计税价格低于同类型应税车辆的最低计税价格,又无正当理由的,按照最低计税价格征收车辆购置税.

  第八条 车辆购置税实行一次征收制度.购置已征车辆购置税的车辆,不再征收车辆购置税.

  第九条 车辆购置税的免税,减税,按照下列规定执行:

  (一)外国驻华使馆,领事馆和国际组织驻华机构及其外交人员自用的车辆,免税;

  (二)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列入军队武器装备订货计划的车辆,免税;

  (三)设有固定装置的非运输车辆,免税;

  (四)有国务院规定予以免税或者减税的其他情形的,按照规定免税或者减税.

  第十条 纳税人以外汇结算应税车辆价款的,按照申报纳税之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人民币基准汇价,折合成人民币计算应纳税额.

  第十一条 车辆购置税由国家税务局征收.

  第十二条 纳税人购置应税车辆,应当向车辆登记注册地的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纳税;购置不需要办理车辆登记注册手续的应税车辆,应当向纳税人所在地的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纳税.

  第十三条 纳税人购买自用应税车辆的,应当自购买之日起60日内申报纳税;进口自用应税车辆的,应当自进口之日起60日内申报纳税;自产,受赠,获奖或者以其他方式取得并自用应税车辆的,应当自取得之日起60日内申报纳税.

  车辆购置税税款应当一次缴清.

  第十四条 纳税人应当在向公安机关车辆管理机构办理车辆登记注册前,缴纳车辆购置税.

  纳税人应当持主管税务机关出具的完税证明或者免税证明,向公安机关车辆管理机构办理车辆登记注册手续;没有完税证明或者免税证明的,公安机关车辆管理机构不得办理车辆登记注册手续.

  税务机关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车辆管理机构通报纳税人缴纳车辆购置税的情况.公安机关车辆管理机构应当定期向税务机关通报车辆登记注册的情况.

  税务机关发现纳税人未按照规定缴纳车辆购置税的,有权责令其补缴;纳税人拒绝缴纳的,税务机关可以通知公安机关车辆管理机构暂扣纳税人的车辆牌照.

  第十五条 免税,减税车辆因转让,改变用途等原因不再属于免税,减税范围的,应当在办理车辆过户手续前或者办理变更车辆登记注册手续前缴纳车辆购置税.

  第十六条 车辆购置税的征收管理,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本条例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七条 本条例自2001年1月1日起施行.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09-01-17
文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94号
时效性:全文失效

法规国税函[1999]477号 国家税务局关于民航总局所属企业事业单位缴纳企业所税问题的通知

失效提示:依据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2号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公布全文失效废止、部分条款失效废止的税收规范性文件目录的公告,本法规全文废止。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民航总局所属企业缴纳企业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函[1998]262号),民航总局所属企业缴纳企业所得税的具体法规到1998年底执行期限已满,现对民航总局所属企业和事业单位1999年度及以后年度纳所得税的问题法规如下:

  一、民航总局所属航空公司及其分公司,从1999年1月1日起,以航空公司为纳税人,就地缴纳企业所得税,税款入中央库。

  民航总局所属航空公司是指其资本100%由民航总局投资和管理的航空公司(名单见附件);分公司是指其资本100%由航空公司投资和管理的不具有法人资格的经营单位,具体名单由航空公司所在地省级国家税务局确定。

  航空公司所办的非运输企业,以独立经济核算的企业,就地缴纳企业所得税。

  二、民航总局三大航空集团公司及所属企业按以下法规办理:

  (一)中国国际航空集团公司。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及所属分公司由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缴纳企业所得税;其他企业以独立经济核算的企业,就地缴纳企业所得税;

  (二)中国东方航空集团公司。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及所属分公司由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缴纳企业所得税;中国东方航空集团公司所属的100%控股并在上海注册登记其他企业,经上海市国家税务局审核后,由该集团公司合并缴纳企业所得税;其他企业以独立经济核算的企业,就地缴纳所得税。

  (三)中国南方航空集团公司。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及所属分公司由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缴纳企业所得税;中国南方航空集团公司所属的100%控股并在广东省注册登记的其他企业,经广东省国家税务局审核后,由该集团公司合并缴纳企业所得税;其他企业以独立经济核算的企业,就地缴纳所得税。

  三、民航总局投资和管理的机场以及空中交通管理局(名单见附件),在1999年度由民航总局集中在北京缴纳企业所得税,税款入中央金库。

  四、新疆航空公司所属机场(名单见附件)1999年度由该公司在乌鲁木齐市缴纳企业所得税。

  五、云南航空公司所属机场(名单见附件)1999年度由该公司在昆明市缴纳企业所得税。

  六、机场管理机构即各大区民航管理局、省级民航管理局所办的非直接从事民航运输服务业务的企业,以独立经济核算的企业,就地缴纳所得税。

  七、民航总局所属其他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局《关于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征收企业所得税问题的通知》(财税字[1997]75号)及有关法规,就地缴纳企业所得税。

  八、民航总局所属其他企业、民航总局所属企业所办的股份制企业、联营企业,应按照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规,就地缴纳企业所得税。

  附件:民航总局所属企业名单(略)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1999-07-12
文号:国税函[1999]477号
时效性:全文失效

法规国税函[1999]495号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申银万国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缴纳企业所得税问题的通知

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江苏、安徽、湖北、湖南、江西、辽宁、浙江、陕西、广东、海南、福建、广西、黑龙江、四川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税务局,厦门、宁波、青岛、深圳、大连市国家税务局:

  近接申银万国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关于要求汇总缴纳企业所得税的请示》(申银万国证[1999]59号),经究,现对申银万国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各分支机构(名单附后)缴纳企业所得税的问题通知如下:

  一、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实行独立经济核算的企业为所得税纳税人。申银万国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属的主要从事代理买卖各种有价证券业务的各分支机构,凡属于非独立核算的,可并入申银万国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统一缴纳企业所得税;凡属于独立核算的,应就地缴纳企业所得税。

  二、根据企业所得税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结合证券行业的特点,申银万国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的各分支机构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为非独立核算机构:

  (一)分支机构客户保证金除留存小额备付外,其余部分全部上交总机构统一管理。

  (二)分支机构代理买卖各种有价证券交易业务,由总机构与证券交易所统一清算。

  三、申银万国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所属分支机构所在地税务机关应严格按《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汇总纳税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暂行办法》(国税发[1995]198号)及补充法规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汇总(合并)纳税企业所得税若干具体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8]127号)的有关条款实施就地监管。

  四、申银万国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附属独立法人公司及分支机构,仍按有关规定就地缴纳企业所得税。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1999-07-20
文号:国税函[1999]495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财税字[1999]223号 财政部关于对泰山石化、武汉石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所得税返还问题的批复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你公司《关于泰山石化、武汉石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缴纳企业所得税有关问题的请示》(中国石化[1999]财字255号)收悉。经研究,现批复如下:

  根据财政部《关于组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后有关财务问题的通知》(财经字[1998]321号)和国家现行企业所得税政策规定,泰山石化股份有限公司、武汉石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上划到你公司后,应停止执行鲁政函[1993]159号文件、鲁财工字[1994]第87号文件和武汉[1996]117号文件。但考虑到两公司未提前公告税收政策变动的实际情况,为了保持国家政策的连续性,维护上市公司形象,保证上市企业股票不受大的影响,在1998年和1999年,同意两公司继续享受企业所得税先征后返政策,其中:1998年泰山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已按15%缴纳企业所得税,不存在返还问题,武汉石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按33%缴纳的企业所得税,税款尚未划转到中央金库,应由地方财政返还18%;1999年两公司按33%缴纳企业所得税,年终由中央财政返还18%。2000年以后按33%的税率照章缴纳企业所得税,中央财政不再返还。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1999-08-04
文号:财税字[1999]223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国税发[2000]84号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的通知

失效提示:依据国家税务总局令第23号 税务部门现行有效失效废止规章目录,本法规自2010.11.29起全文失效。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   

为规范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加强企业所得税管理,国家税务总局制定了《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贯彻执行。 


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以下简称“条例”,“细则”)的法规精神,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条例第四条法规纳税人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去准予扣除项目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准予扣除项目是纳税人每一纳税年度发生的与取得应纳税收入有关的所有必要和正常的成本、费用、税金和损失。

第三条 纳税人申报的扣除要真实、合法。真实是指能提供证明有关支出确属已经实际发生的适当凭据;合法是指符合国家税收法规,其他法规与税收法规不一致的,以税收法规为准。

第四条 除税收法规另有法规者外,税前扣除的确认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权责发生制原则。即纳税人应在费用发生时而不是实际支付时确认扣除。

(二)配比原则。即纳税人发生的费用应在费用应配比或应分配的当期申报扣除。纳税人某一纳税年度应申报的可扣除费用不得提前或滞后申报扣除。

(三)相关性原则。即纳税人可扣除的费用从性质和根源上必须与取得应税收入相关。

(四)确定性原则。即纳税人可扣除的费用不论何时支付,其金额必须是确定的。

(五)合理性原则。即纳税人可扣除费用的计算和分配方法应符合一般的经营常规和会计惯例。

第五条 纳税人发生的费用支出必须严格区分经营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资本性支出不得在发生当期直接扣除,必须按税收法规法规分期折旧、摊销或计入有关投资的成本。

第六条 除条例第七条的法规以外,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下列支出也不得扣除:

(一) 贿赂等非法支出;

(二) 因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而交付的罚款、罚金、滞纳金; 

(三)存货跌价准备金、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金、长期投资减值准备金、风险准备基金(包括投资风险准备基金),以及国家税收法规法规可提取的准备金之外的任何形式的准备金; 

(四)税收法规有具体扣除范围和标准(比例或金额),实际发生的费用超过或高于法定范围和标准的部分。

第七条 纳税人的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投资等各项资产成本的确定应遵循历史成本原则。纳税人发生合并、分立和资本结构调整等改组活动,有关资产隐含的增值或损失在税收上已确认实现的,可按经评估确认后的价值确定有关资产的成本。

第二章 成本和费用 

第八条 成本是纳税人销售商品(产品、材料、下脚料、废料、废旧物资等)、提供劳务、转让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包括技术转让)的成本。

第九条 纳税人必须将经营活动中发生的成本合理划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是可直接计入有关成本计算对象或劳务的经营成本中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等。间接成本是指多个部门为同一成本对象提供服务的共同成本,或者同一种投入可以制造、提供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品或劳务的联合成本。

直接成本可根据有关会计凭证、记录直接计入有关成本计算对象或劳务的经营成本中。间接成本必须根据与成本计算对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成本计算对象的产量等,以合理的方法分配计入有关成本计算对象中。

第十条 纳税人的各种存货应以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纳税人外购存货的实际成本包括购货价格、购货费用和税金。

计入存货成本的税金是指购买、自制或委托加工存货发生的消费税、关税、资源税和不能从销项税额中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

纳税人自制存货的成本包括制造费用等间接费用。

第十一条 纳税人各项存货的发出或领用的成本计价方法,可以采用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计划成本法、毛利率法或零售价法等。如果纳税人正在使用的存货实物流程与后进先出法相一致,也可采用后进先出法确定发出或领用存货的成本。纳税人采用计划成本法或零售价法确定存货成本或销售成本,必须在年终申报纳税时及时结转成本差异或商品进销差价。

第十二条 纳税人的成本计算方法、间接成本分配方法、存货计价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改变,如确需改变的,应在下一纳税年度开始前报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否则,对应纳税所得额造成影响的,税务机关有权调整。

第十三条 费用是指纳税人每一纳税年度发生的可扣除的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已计入成本的有关费用除外。

第十四条 销售费用是应由纳税人负担的为销售商品而发生的费用,包括广告费、运输费、装卸费、包装费、展览费、保险费、销售佣金(能直接认定的进口佣金调整商品进价成本)、代销手续费、经营性租赁费及销售部门发生的差旅费、工资、福利费等费用。

从事商品流通业务的纳税人购入存货抵达仓库前发生的包装费、运杂费、运输存储过程中的保险费、装卸费、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和入库前的挑选整理费用等购货费用可直接计入销售费用。如果纳税人根据会计核算的需要已将上述购货费用计入存货成本的,不得再以销售费用的名义重复申报扣除。

从事房地产开发业务的纳税人的销售费用还包括开发产品销售之前的改装修复费、看护费、采暖费等。

从事邮电等其他业务的纳税人发生的销售费用已计入营运成本的不得再计入销售费用重复扣除。

第十五条 管理费用是纳税人的行政管理部门为管理组织经营活动提供各项支援性服务而发生的费用。管理费用包括由纳税人统一负担的总部(公司)经费、研究开发费(技术开发费)、社会保障性缴款、劳动保护费、业务招待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股东大会或董事会费、开办费摊销、无形资产摊销(含土地使用费、土地损失补偿费)、矿产资源补偿费、坏账损失、印花税等税金、消防费、排污费、绿化费、外事费和法律、财务、资料处理及会计事务方面的成本(咨询费、诉讼费、聘请中介机构费、商标注册费等),以及向总机构(指同一法人的总公司性质的总机构)支付的与本身营利活动有关的合理的管理费等。除经国家税务总局或其授权的税务机关批准外,纳税人不得列支向其关联企业支付的管理费。

总部经费,又称公司经费,包括总部行政管理人员的工资薪金、福利费、差旅费、办公费、折旧费、修理费、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摊销等。

第十六条 财务费用是纳税人筹集经营性资金而发生的费用,包括利息净支出、汇兑净损失、金融机构手续费以及其他非资本化支出。

第三章 工资薪金支出 

第十七条 工资薪金支出是纳税人每一纳税年度支付给在本企业任职或与其有雇佣关系的员工的所有现金或非现金形式的劳动报酬,包括基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年终加薪、加班工资,以及与任职或者受雇有关的其他支出。

地区补贴、物价补贴和误餐补贴均应作为工资薪金支出。

第十八条 纳税人发生的下列支出,不作为工资薪金支出:

(一) 雇员向纳税人投资而分配的股息性所得;

(二) 根据国家或省级政府的法规为雇员支付的社会保障性缴款;

(三) 从已提取职工福利基金中支付的各项福利支出(包括职工生活困难补助、探亲路费等);

(四) 各项劳动保护支出;

(五) 雇员调动工作的旅费和安家费;

(六) 雇员离退休、退职待遇的各项支出;

(七) 独生子女补贴;

(八) 内税人负担的住房公积金;

(九) 国家税务总局认定的其他不属于工资薪金支出的项目。 

第十九条 在本企业任职或与其有雇佣关系的员工包括固定职工、合同工、临时工,但下列情况除外:

(一)应从提取的职工福利费中列支的医务室、职工浴室、理发室、幼儿园、托儿所人员;

(二)已领取养老保险金、失业救济金的离退休职工、下岗职工、待岗职工;

(三) 已出售的住房或租金收入计入住房周转金的出租房的管理服务人员;

第二十条 除另有法规外,工资薪金支出实行计税工资扣除办法,计税工资扣除标准按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的法规执行。

第二十一条 经批准实行工效挂钩办法的纳税人向雇员支付的工资薪金支出,饮食服务行业按国家法规提取并发放的提成工资,可据实扣除。

第四章 资产折旧或摊销 

第二十二条 纳税人经营活动中使用的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无形资产和递延资产的摊销费用可以扣除。

第二十三条 纳税人的固定资产计价按细则第三十条的法规执行。固定资产的价值确定后,除下列特殊情况外,一般不得调整:

(一) 国家统一法规的清产核资;

(二) 将固定资产的一部分拆除;

(三) 固定资产发生永久性损害,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可调整至该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并确认损失;

(四) 根据实际价值调整原暂估价值或发现原计价有错误。

第二十四条 纳税人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范围按细则第三十一条的法规执行。除另有法规者外,下列资产不得计提折旧或摊销费用:

(一)已出售给职工个人的住房和出租给职工个人且租金收入未计入收入总额而纳入住 房周转金的住房;

(二)自创或外购的商誉;

(三)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

第二十五条 除另有法规者外,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最低年限如下:

(一) 房屋、建筑物为20年;

(二) 火车、轮船、机器、机械和其他生产设备为10年;

(三) 电子设备和火车、轮船以外的运输工具以及与生产经营有关的器具、工具、家具等为5年。

第二十六条 对促进科技进步、环境保护和国家鼓励投资的关键设备,以及常年处于震动、超强度使用或受酸、碱等强烈腐蚀状态的机器设备,确需缩短折旧年限或采取加速折旧方法的,由纳税人提出申请,经当地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后,逐级报国家税务总局批准。

第二十七条 纳税人可扣除的固定资产折旧的计算,采取直线折旧法。

第二十八条 纳税人外购无形资产的价值,包括买价和购买过程中发生的相关费用。

纳税人自行研制开发无形资产,应对研究开发费用进行准确归集,凡在发生时已作为研究开发费直接扣除的,该项无形资产使用时,不得再分期摊销。

第二十九条 纳税人为取得土地使用权支付给国家或其他纳税人的土地出让价款应作为无形资产管理,并在不短于合同法规的使用期间内平均摊销。

第三十条 纳税人购买计算机硬件所附带的软件,未单独计价的,应并入计算机硬件作为固定资产管理;单独计价的软件,应作为无形资产管理。

第三十一条 纳税人的固定资产修理支出可在发生当期直接扣除。纳税人的固定资产改良支出,如有关固定资产尚未提足折旧,可增加固定资产价值;如有关固定资产已提足折旧,可作为递延费用,在不短于5年的期间内平均摊销。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固定资产修理,应视为固定资产改良支出:

(一) 发生的修理支出达到固定资产原值20%以上;

(二) 经过修理后有关资产的经济使用寿命延长二年以上;

(三) 经过修理后的固定资产被用于新的或不同的用途。

第三十二条 纳税人对外投资的成本不得折旧或摊销,也不得作为投资当期费用直接扣除,但可以在转让、处置有关投资资产时,从取得的财产转让收入中减除,据以计算财产转让所得或损失。 

第五章 借款费用和租金支出 

第三十三条 借款费用是纳税人为经营活动的需要承担的、与借入资金相关的利息费用,包括:

(一) 长期、短期借款的利息;

(二) 与债券相关的折价或溢价的摊销;

(三) 安排借款时发生的辅助费用的摊销;

(四) 与借入资金有关,作为利息费用调整额的外币借款产生的差额。

第三十四条 纳税人发生的经营性借款费用,符合条例对利息水平限定条件的,可以直接扣除。为购置、建造和生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而发生的借款,在有关资产购建期间发生的借款费用,应作为资本性支出计入有关资产的成本;有关资产交付使用后发生的借款费用,可在发生当期扣除。纳税人借款未指明用途的,其借款费用应按经营性活动和资本性支出占用资金的比例,合理计算应计入有关资产成本的借款费用和可直接扣除的借款费用。

第三十五条 从事房地产开发业务的纳税人为开发房地产而借入资金所发生的借款费用,在房地产完工之前发生的,应计入有关房地产的开发成本。

第三十六条 纳税人从关联方取得的借款金额超过其注册资本50%的,超过部分的利息支出,不得在税前扣除。

第三十七条 纳税人为对外投资而借入的资金发生的借款费用,应计入有关投资的成本,不得作为纳税人的经营性费用在税前扣除。

第三十八条 纳税人以经营租赁方式从出租方取得固定资产,其符合独立纳税人交易原则的租金可根据受益时间,均匀扣除。

第三十九条 纳税人以融资租赁方式从出租方取得固定资产,其租金支出不得扣除,但可按法规提取折旧费用。融资租赁是指在实质上转移与一项资产所有权有关的全部风险和报酬的一种租赁。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租赁为融资租赁:

(一) 在租赁期满时,租赁资产的所有权转让给承租方;

(二) 租赁期为资产使用年限的大部分(75%或以上);

(三) 租赁期内租赁最低付款额大于或基本等于租赁开始日资产的公允价值。

第六章 广告费和业务招待费 

第四十条 纳税人每一纳税年度发生的广告费支出不超过销售(营业)收入2%的,可据实扣除;超过部分可无限期向以后纳税年度结转。粮食类白酒广告费不得在税前扣除。纳税人因行业特点等特殊原因确实需要提高广告费扣除比例的,须报国家税务总局批准。

第四十一条 纳税人申报扣除的广告费支出应与赞助支出严格区分。纳税人申报扣除的广告费支出,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 广告是通过经工商部门批准的专门机构制作的;

(二) 已实际支付费用,并已取得相应发票;

(三) 通过一定的媒体传播。

第四十二条 纳税人每一纳税年度发生的业务宣传费(包括未通过媒体的广告性支出),在不超过销售营业收入5‰范围内,可据实扣除。

第四十三条 纳税人发生的与其经营业务直接相关的业务招待费,在下列法规比例范围内,可据实扣除:

全年销售(营业)收入净额在1500万元及其以下的,不超过销售(营业)收入净额的5‰;全年销售(营业)收入净额超过1500万元的,不超过该部分的3‰。

第四十四条 纳税人申报扣除的业务招待费,主管税务机关要求提供证明资料的,应提供能证明真实性的足够的有效凭证或资料。不能提供的,不得在税前扣除。

第七章 坏账损失 

第四十五条 纳税人发生的坏账损失,原则上应按实际发生额据实扣除。经报税务机关批准,也可提取坏账准备金。提取坏账准备金的纳税人发生的坏账损失,应冲减坏账准备金;实际发生的坏账损失,超过已提取的坏账准备的部分,可在发生当期直接扣除;已核销的坏账收回时,应相应增加当期的应纳税所得。

第四十六条 经批准可提取坏账准备金的纳税人,除另有法规者外,坏账准备金提取比例一律不得超过年末应收账款余额的5‰。计提坏账准备的年末应收账款是纳税人因销售商品、产品或提供劳务等原因,应向购货客户或接受劳务的客户收取的款项,包括代垫的运杂费。年末应收账款包括应收票据的金额。

第四十七条 纳税人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应收账款,应作为坏账处理:

(一) 债务人被依法宣告破产、撤销,其剩余财产确实不足清偿的应收账款;

(二) 债务人死亡或依法被宣告死亡、失踪,其财产或遗产确实不足清偿的应收账款;

(三) 债务人遭受重大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损失巨大,以其财产(包括保险赔款等)确实无法清偿的应收账款;

(四) 债务人逾期未履行偿债义务,经法院裁决,确实无法清偿的应收账款;

(五) 逾期3年以上仍未收回的应收账款;

(六) 经国家税务总局批准核销的应收账款;

第四十八条 纳税人发生非购销活动的应收债权以及关联方之间的任何往来账款,不得提取坏账准备金。关联方之间往来账款也不得确认为坏账。

第八章 其他扣除项目

第四十九条 纳税人为全体雇员按国家法规向税务机关、劳动社会保障部门或其指定机构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基本失业保险费,按经省级税务机关确认的标准交纳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按国家法规为特殊工种职工支付的法定人身安全保险,可以扣除。

第五十条 纳税人为其投资者或雇员个人向商业保险机构投保的人寿保险或财产保险,以及在基本保障以外为雇员投保的补充保险,不得扣除。

第五十一条 纳税人缴纳的消费税、营业税、资源税、关税和城市维护建设费、教育费附加等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以及发生的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等可以扣除。

第五十二条 纳税人发生的与其经营活动有关的合理的差旅费、会议费、董事会费,主管税务机关要求提供证明资料的,应能够提供证明其真实性的合法凭证,否则,不得在税前扣除。

差旅费的证明材料应包括:出差人员姓名、地点、时间、任务、支付凭证等。

会议费证明材料应包括:会议时间、地点、出席人员、内容、目的、费用标准、支付凭证等。

第五十三条 纳税人发生的佣金符合下列条件的,可计入销售费用:

(一) 有合法真实凭证;

(二) 支付的对象必须是独立的有权从事中介服务的纳税人或个人(支付对象不含本企业雇员);

(三) 支付给个人的佣金,除另有法规者外,不得超过服务金额的5%。

第五十四条 纳税人实际发生的合理的劳动保护支出,可以扣除。劳动保护支出是指确因工作需要为雇员配备或提供工作服、手套、安全保护用品、防暑降温用品等所发生的支出。

第五十五条 纳税人发生的资产盘亏、报废净损失,减除责任人赔偿和保险赔款后的余额,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可以扣除。纳税人出售职工住房发生的财产损失不得扣除。

第五十六条 纳税人按照经济合同法规支付的违约金(包括银行罚息)、罚款和诉讼费可以扣除。

第九章 附则 

第五十七条 根据本办法和有关税收法规,需经税务机关审核批准后在税前扣除的事项,省级税务机关可以作出法规,要求纳税人在上报税务机关审核批准时,附送中国注册税务师或注册会计师的审核证明。

第五十八条 本办法自2000年1月1日起执行。

第五十九条 以前的有关法规与本办法不一致的,按本办法执行。本办法未法规的事项,按有关法规执行。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00-05-16
文号:国税发[2000]84号
时效性:全文失效

法规海关总署令1999年第77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外国政府、国际组织无偿赠送及我国履行国际条约规定进口物资减免税的审批和管理办法

现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外国政府、国际组织无偿赠送及我国履行国际条约规定进口物资减免税的审批和管理办法》,自1999年9月15日起实施。


署长 钱冠林

一九九九年八月五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外国政府、国际组织无偿赠送及我国履行国际条约规定进口物资减免税的审批和管理办法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条例》的有关规定,为加强海关对外国政府、国际组织无偿赠送及我国履行国际条约规定进口物资减免税的审批和管理工作,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外国政府是指外国国家的中央政府;

  国际组织是指联合国各专门机构以及长期与我国有合作关系的其他国际组织(见附件1[略]);

  国际条约是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条约程序法》(见附件2[略])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部门”名义同外国缔结协定或协议以及参加的国际条约。

  第三条 外国政府、国际组织无偿赠送及我国履行国际条约规定进口物资的减免税范围包括:

  (一)根据中国与外国政府、国际组织间的协定或协议,由外国政府、国际组织直接无偿赠送的物资或由其提供无偿赠款,由我国爱赠单位按照协定或协议规定用途自行采购进口的物资;

  (二)外国地方政府或民间组织受外国政府委托无偿赠送进口的物资;

  (三)国际组织成员受国际组织委托无偿赠送进口的物资;

  (四)我国履行国际条约规定减免税进口的物资。

  第四条 外国政府、国际组织无偿赠送及我国履行国际条约规定进口物资减免税的审批单位:

  (一)由受赠单位或项目执行单位向其所在地直属海关申请办理,经所在地直属海关审批。

  (二)对于受赠单位或项目执行单位是多个且跨省、市、自治区的,可由我国政府主管部委统一向海关总署申请办理。经海关总署审批后,通知有关直属海关和进口地海关执行。

  第五条 外国政府、国际组织无偿赠送及我国履行国际条约规定进口物资减免税的办理程序如下:

  (一)受赠单位或项目执行单位应于首批物资进口前向所在地直属海关提交外国政府、国际组织的赠送函或含有减免税条款的协定、协议、国际条约的复印件备案。

  (二)外国政府、国际组织临时无偿赠送进口的物资,如不能及时提交外国政府、国际组织的赠送函,也可提交外国驻我国大使馆、国际组织驻中国代表处的证明函。

  (三)外国地方政府或民间组织受外国政府委托无偿赠送进口的物资,受赠单位或项目执行单位应向所在地直属海关提交外国政府的委托书,或外国驻我国大使馆的证明函。

  (四)国际组织成员受国际组织委托无偿赠送进口的物资,受赠单位或项目执行单位应向所在地直属海关提交国际组织的委托书,或国际组织驻中国代表处的证明函。

  (五)受赠单位或项目执行单位应于上述无偿赠送物资进口前,向所在地直属海关提出申请,除提交上述协定、协议和证明函外,应同时提交我国政府主管部委出具的《外国政府、国际组织无偿赠送及我国履行国际条约进口物资证明》(见附件3[略])和进口物资清单,经所在地直属海关审核无误后出具《进口货物征免税证明》,进口地海关凭以减免税验放。

  第六条 海关对上述减免税审批工作,一般应在接到申请单位的申请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办结。如申请单位提交的有关材料不完整或不准确的,海关应在接到申请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通知申请单位补办。

  第七条 上述减免税进口物资属海关监管货物,未经批准不得擅自转让、出售或移作他用。对违反本规定的,海关将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八条 本办法由海关总署负责解释。

  第九条 本办法自一九九九年九月十五日起实施。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1999-08-05
文号:海关总署令1999年第77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国税发[2000]118号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股权投资业务若干所得税问题的通知

失效提示:依据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2号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公布全文失效废止部分条款失效废止的税收规范性文件目录的公告,本法规自动失效。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

    适应企业改革的需要,鼓励和促进有正常经营需要的企业投资活动的健康发展,规范和加强对企业投资的资产增值转移等应税行为的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精神,现将企业股权投资中涉及所得税问题明确如下:

  一、企业股权投资所得的所得税处理

  (一)企业的股权投资所得是指企业通过股权投资从被投资企业所得税后累计未分配利润和累计盈余公积金中分配取得股息性质的投资收益。凡投资方企业适用的所得税税率高于被投资企业适用的所得税税率的,除国家税收法规法规的定期减税、免税优惠以外,其取得的投资所得应按法规还原为税前收益后,并入投资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依法补缴企业所得税。

  (二)被投资企业分配给投资方企业的全部货币性资产和非货币性资产(包括被投资企业为投资方企业支付的与本身经营无关的任何费用),应全部视为被投资企业对投资方企业的分配支付额。

  货币性资产是指企业持有的现金及将以固定或可确定金额的货币收取的资产,包括现金、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和债券等。非货币性资产是指企业持有的货币性资产以外的资产,包括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股权投资等。

  被投资企业向投资方分配非货币性资产,在所得税处理上应视为以公允价值销售有关非货币性资产和分配两项经济业务,并按法规计算财产转让所得或损失。

  (三)除另有法规者外,不论企业会计账务中对投资采取何种方法核算,被投资企业会计账务上实际做利润分配处理(包括以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转增资本)时,投资方企业应确认投资所得的实现。

  (四)企业从被投资企业分配取得的非货币性资产,除股票外,均应按有关资产的公允价值确定投资所得。企业取得的股票,按股票票面价值确定投资所得。

  二、企业股权投资转让所得和损失的所得税处理

  (一)企业股权投资转让所得或损失是指企业因收回、转让或清算处置股权投资的收入减除股权投资成本后的余额。企业股权投资转让所得应并入企业的应纳税所得,依法缴纳企业所得税。

  被投资企业对投资方的分配支付额,如果超过被投资企业的累计未分配利润和累计盈余公积金而低于投资方的投资成本的,视为投资回收,应冲减投资成本;超过投资成本的部分,视为投资方企业的股权转让所得,应并入企业的应纳税所得,依法缴纳企业所得税。

  (二)被投资企业发生的经营亏损,由被投资企业按法规结转弥补;投资方企业不得调整减低其投资成本,也不得确认投资损失。

  (三)企业因收回、转让或清算处置股权投资而发生的股权投资损失,可以在税前扣除,但每一纳税年度扣除的股权投资损失,不得超过当年实现的股权投资收益和投资转让所得,超过部分可无限期向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 

  三、企业以部分非货币性资产投资的所得税处理

  (一)企业以经营活动的部分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包括股份公司的法人股东以其经营活动的部分非货币性资产向股份公司配购股票,应在投资交易发生时,将其分解为按公允价值销售有关非货币性资产和投资两项经济业务进行所得税处理,并按法规计算确认资产转让所得或损失。

  (二)上述资产转让所得如数额较大,在一个纳税年度确认实现缴纳企业所得税确有困难的,报经税务机关批准,可作为递延所得,在投资交易发生当期及随后不超过5个纳税年度内平均摊转到各年度的应纳税所得中。

  (三)被投资企业接受的上述非货币性资产,可按经评估确认后的价值确定有关资产的成本。 

  四、企业整体资产转让的所得税处理

  (一)企业整体资产转让是指,一家企业(以下简称转让企业)不需要解散而将其经营活动的全部(包括所有资产和负债)或其独立核算的分支机构转让给另一家企业(以下简称接受企业),以换取代表接受企业资本的股权(包括股份或股票等),包括股份公司的法人股东以其经营活动的全部或其独立核算的分支机构向股份公司配购股票。企业整体资产转让原则上应在交易发生时,将其分解为按公允价值销售全部资产和进行投资两项经济业务进行所得税处理,并按法规计算确认资产转让所得或损失。

  (二)如果企业整体资产转让交易的接受企业支付的交换额中,除接受企业股权以外的现金、有价证券、其他资产(以下简称“非股权支付额”)不高于所支付的股权的票面价值(或股本的账面价值)20%的,经税务机关审核确认,转让企业可暂不计算确认资产转让所得或损失。转让企业和接受企业不在同一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须报国家税务总局审核确认。

  转让企业取得接受企业的股权的成本,应以其原持有的资产的账面净值为基础确定,不得以经评估确认的价值为基础确定。

  接受企业接受转让企业的资产的成本,须以其在转让企业原账面净值为基础结转确定,不得按经评估确认的价值调整。 

  五、企业整体资产置换的所得税处理

  (一)企业整体资产置换是指,一家企业以其经营活动的全部或其独立核算的分支机构与另一家企业的经营活动的全部或其独立核算的分支机构进行整体交换,资产置换双方企业都不解散。企业整体资产置换原则上应在交易发生时,将其分解为按公允价值销售全部资产和按公允价值购买另一方全部资产的经济业务进行所得税处理,并按法规计算确认资产转让所得或损失。

  (二)如果整体资产置换交易中,作为资产置换交易补价(双方全部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的货币性资产占换入总资产公允价值不高于25%的,经税务机关审核确认,资产置换双方企业均不确认资产转让的所得或损失。不在同一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企业之间进行的整体资产置换,须报国家税务总局审核确认。

  (三)按本条第(二)款法规进行所得税处理的企业整体资产置换交易,交易双方换入资产的成本应以换出资产原账面净值为基础确定。具体方法是按换入各项资产的公允价值占换入全部资产公允价值总额的比例,对换出资产的原账面净值总额进行分配,据以确定各项换入资产的成本。企业整体资产置换交易中支付补价的一方,应以换出资产原账面净值与支付的补价之和为基础,确定换入资产的成本。企业整体资产置换交易中收到补价的一方,应以换出资产的账面净值扣除补价,作为换入资产成本确定的基础。 

  六、本通知所称公允价值是指独立企业之间按照公平交易原则和经营常规自愿进行资产交换和债务清偿的金额。 

  七、此前法规与本通知法规不一致的,按本通知法规执行。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00-06-21
文号:国税发[2000]118号
时效性:全文失效

法规国税函[1999]554号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股权投资差额所得税处理问题的批复的通知

深圳市地方税务局:

  你局《关于股权投资差额税务处理问题的请示》(深地税发[1999]283号)收悉。文中反映深圳市华新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6月以12500万元收购广东冠华饲料实业公司的全部股权,广东冠华饲料实业公司经评估确认的净资产价值为9789万元。深圳市华新公司将收购价12500万元与冠华公司经评估确认的净资产价值9789万元的差额2711万元作为股权投资差额,在不超过10年的期限摊销。据了解,广东冠华饲料实业公司是广东省顺德市容奇镇经济开发总公司投资4600万元创办的全资子公司,该公司1997年12月31日的资产帐面净值为6670万元,经评估确认后的价值为9789万元。对这笔交易涉及的当事各方所得税的处理问题,经研究,批复如下:

  一、华新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税务处理问题

  根据税收法规的法规,企业为取得另一企业的股权支付的全部代价,属股权投资支出不得计入投资企业的当期费用,也不得通过折旧或摊销方式分期计入投资企业的费用,应作为股权投资的计税成本,待将来转让股权或收回投资时,用以计算股权转让所得或投资收益。因此,华新公司取得此项长期股权投资的计税成本应该是实际支付的12500万元,不论会计上采取何种方法核算,除追加或减少投资外,一律不得调整。如华新公司在会计上采用权益法核算这笔长期股权投资成本,其每年作为投资损失摊销的股权投资差额,在年终申报纳税时,应调整增加当年的应纳税所得。

  二、广东顺德市容奇镇经济开发总公司股权投资转让所得的处理问题

  广东顺德市容奇镇经济开发总公司转让持有的冠华饲料实业公司的100%股权取得的股权投资收入12500万元,与其投资成本4600万元之间的差额,应确认为转让当期的股权投资转让所得,依法缴纳企业所得税。

  三、冠华饲料实业公司的所得税处理问题

  冠华公司作为独立核算企业仍继续经营,只是股东发生变化,对其净资产进行评估,是股东为了确定股权转让收入的目的,冠华公司的资产不得按经评估确认的价值调整。但是,如果冠华公司将净资产评估价值大于其帐面净值的差额确认为应纳税所得,冠华公司可以按评估确认的价值调整有关资产的计税成本,并按法规计提折旧或摊销。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1999-08-13
文号:国税函[1999]554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国发[2000]2号 国务院关于纠正地方自行制定税收先征后返政策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1994年实施的税制改革,进一步强化了税收法制,规范了税收管理,基本上遏制了越权减免税的现象。但是,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地方为了缓解企业困难或实现其他经济目的,违反有关规定,采取税收先征后返(也称列收列支)的办法,对企业已缴纳的税收予以返还。这种做法不仅扰乱了税收秩序,违背了统一税政、集中税权的原则,而且违背了公共财政的要求,削弱了财政调控能力,甚至形成了潜在的财政风险,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坚决予以制止。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坚持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各地区、各部门不得以先征后返或其他减免税手段吸引投资,更不得以各种方式变通税法和税收政策,损害税收的权威。要从全局高度,充分认识地方自行制定税收先征后返政策的危害性,统一思想,统一行动,迅速采取有效措施,认真检查纠正。各地区自行制定的税收先征后返政策,从2000年1月1日起一律停止执行。

    二、根据现行有关税收管理权限的规定,除屠宰税、筵席税、牧业税的管理权限下放到地方外,其他税种的管理权限集中在中央,地方人民政府不得擅自在税收法律、法规明确授予的管理权限之外,更改、调整、变通国家税收政策。先征后返政策作为减免税收的一种形式,审批权限属于国务院,各级地方人民政府一律不得自行制定税收先征后返政策。对于需要国家财政扶持的领域,原则上应通过财政支出渠道安排资金。如确需通过税收先征后返政策予以扶持的,应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向国务院财政部门提出申请,报国务院批准后才能实施。

    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本通知精神,对本地区纠正自行制定税收先征后返政策的情况进行认真督查。凡拒不纠正继续擅自保留的,中央将相应扣减对该地区的转移支付和专项补助,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各地区、各部门在抓紧清理税收先征后返政策的同时,要继续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依法治税严格税收管理权限的通知》(国发[1998]4号)精神,清理和纠正本地区、本部门越权减免税和随意批准缓税、欠税、包税以及征收“过头税”等行为,整顿财税秩序。

    各地区、各部门要在2000年3月31日前将本通知贯彻落实情况报告国务院,同时抄送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


国  务  院

二○○○年一月十一日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00-01-11
文号:国发[2000]2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财会[2000]3号 财政部关于印发 《股份有限公司税收返还等有关会计处理法规》的通知

国务院有关部、委,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现将《股份有限公司税收返还等有关会计处理法规》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执行中有何问题,请及时函告我部。 

  附件: 

  股份有限公司税收返还等有关会计处理法规


  为了规范股份有限公司税收返还及其他各项补助的会计核算,根据“国务院关于纠正地方自行制定税收先征后返政策的通知”(国发[2000]2号)及其他有关法规,现对股份有限公司税收返还及其他各项补助的会计处理法规如下: 

  一、按照国家法规实行所得税先征后返的公司,应当在实际收到返还的所得税时,冲减收到当期的所得税费用,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所得税”科目。 

  公司收到的先征后返的消费税、营业税等原记入“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科目的各项税金,应于收到当期冲减“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科目,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科目;公司收到的先征后返的增值税,应于实际收到时,计入补贴收入,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补贴收入”科目。 

  二、对于国家拨入的具有专门用途的拨款,如专项用于技术改造、技术研究等,公司应于实际收到时,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长期应付款”科目;拨款项目完成后,形成各项资产的部分,应按实际成本,借记“固定资产”等科目,贷记有关科目;同时,借记“长期应付款”科目,贷记“资本公积──拨款转入”科目。未形成资产需核销的部分,报经批准后,冲销“长期应付款”科目,借记“长期应付款”科目,贷记有关科目;拨款项目完成后,如有拨款结余需上交的,借记“长期应付款”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三、除上述情况外,如属于按销量或工作量等和国家法规的补助定额计算并按期给予的定额补贴,应于中期期末和年度终了,按应收的补助金额,借记“应收补贴款”科目,贷记“补贴收入”科目;收到定额补助时,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应收补贴款”科目。除此之外,属于国家财政扶持的领域而给予的其他形式补助,公司应于收到时,计入补贴收入,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补贴收入”科目。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00-07-04
文号:财会[2000]3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国税发[2000]57号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关于加强国家税务总局机关 及国家税务局系统干部出国(境)管理工作的意见》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扬州培训中心、长春税务学院:

  为加强国家税务总局机关及国家税务局系统干部出国(境)管理工作,总局制定了《关于加强国家税务总局机关及国家税务局系统干部出国(境)管理工作的意见》,现印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


关于加强国家税务总局机关及国家税务局系统干部出国(境)管理工作的意见


    为加强国家税务总局机关及国家税务局系统干部出国(境)管理工作,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严格履行出国(境)审批手续

    (一)派驻国(境)外机构工作人员的审批。

    司、处级干部派驻国(境)外机构工作,须经国家税务总局党组审批。

    处级以下干部派驻国(境)外机构工作,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税务局审批,报国家税务总局人事司核准。

    派驻干部不得在国(境)外中资机构(企业)兼职。

    (二)因公临时出国(境)人员的审批。

    1.副处级以下干部因公临时出国(境),由所在单位负责填写《因公出国及赴港澳人员审查表》,由国家税务总局和各省边治区、直辖市国家税务局人事部门审查,报本单位领导批准。正处级以上干部因公,临时出国(境),一般可与出国(境)任务一同办理审批手续,但要由所在单位填写烟公出国(境)人员备案表》,按干部管理权限报上级组织人事部JI备案审核。

    2.中央管理的干部因公临时出国(境),报国务院批准后再办理有关手续。

    3.赴香港、澳门地区和台湾省参加公务活动的人员,根据不同情况报新华社香港分社、澳门分社或者国务院港澳、台办审批。

    (三)因私出国(境)的审批。

    1.国家税务总局机关及国家税务局系统人员申请因私出国(境)的,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的有关规定。

    2.国家税务总局机关及国家税务局系统人员申请因私出国(境)的,须提供有关证明材料,严格按干部管理权限,报经上级组织、人事部门批准同意后,再到公安部门办理出国(境)手续。

    3.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以上干部申请因私的国(境)的,按中央组织部《关于审批高级干部因私出国(境)问题的通知》(组通字[1992]20号)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4.因私出国(境)申请事假,去港、澳的,不得超过3个月;出国的,一般为3个月,最多不超过6个月;获准自费出国留学的,保留公职1年。

    5.因私出国(境)的,前3个月国内工资照发,从第4个月起停薪留职;自费出国留学的,从出国(境)的次月起停发工资。

    6.因私出国(境)超过假期和保留公职时间逾期不归者,予以辞退或按自动离职处理,并在3个月内,须交回公房、公款、公物和有关证件。

    7.申请出国(境)定居的人员,要区别不同情况办理审批手续。担任现职的,要辞去现职1年以后,离、退休的,要在办理离、退休手续半年以后,按干部管理权限上报组织、人事部门审批;中央管理的干部,由总局党组提出意见(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主要事先征得中央统战部同意),经中央组织部审核后报中央审批。上述人员经批准后,凭批件到公安部门办理手续。其中涉密人员要在规定的销密期满后,方可办理审批手续。

    8.出国(境)探亲、旅游和办理其他私事的人员,一律不得接受外商或驻国(境)外中资机构(企业)的资助。

    二、严格护照和赴港澳通行证件的管理

    (一)要认真执行国家关于因公护照和出国(境)通行证件管理的规定。对国家税务总局机关及国家税务局系统人员因公临时出国护照,赴港、澳、台通行证实行集中管理、专人负责的办法,出访人员在回国后1个月内将护照等证件交总局国际税务司保管。不按时交回护照、通行证件的,要通报批评并给予适当的经济处罚。

    (二)出国(境)和在国(境)外期间要持用符合其在外身份的护照或通行证件,不得同时持用因公和因私两种出国(境)证件。

    (三)国家税务总局机关及国家税务局系统人员不得在国(境)外办理退休手续,不得以任何理由私自办理外国长期居留证(绿卡)、前往港澳通行证、香港和澳门的永久性居民身份证。

    (四)国家税务总局机关及国家税务局系统人员的配偶出国定居或办理外国长期居留证、前往港澳通行证、香港和澳门的永久性居民身份证的,本人要向本单位报告。其中,中央管理的干部在向本单位党组织报告的同时,要向中央组织部报告。

    三、严肃查处违纪违法行为

    (一)国家税务总局机关及国家税务局系统人员在外事活动中,要严格遵守外事纪律和有关规定,不得自作主张,越权行事;不得泄露国家机密;不得做有损国格、人格的事情、不得利用职权牟取私利。对于利用不正当手段公开或者暗示国内外单位和个人邀请出境,联系出访渠道,提供出访经费或者向外商套取外汇,索取礼品,倒卖外汇,私自为外商联系和介绍买卖,收取回扣以及泄露国家机密,在国外参加不正当活动等违纪 违法行为,由纪检监察部门会同所在单位予以查处。

    (二)出访人员在出访前,所在单位要组织其学习外事方面的有关规定,进行外事纪律教育。出访人员在境外的活动要严格按照批准的出访计划执行,不得自行延长逗留时间,不得绕道而行;回国后应当立即将在国外活动情况和任务完成情况写出书面报告(分送总局国际税务司、税收科学研究所及派出单位)。时间在3个月以上(含3个月)的出境学习、进修、培训人员,出境前要与总局国际税务司签订协议书;在境外学习期间应当和我驻外使(领)馆保持联系,并定期向总局国际税务司及派出单位汇报情况。

    (三)对严重违反外事纪律或出走(含滞留不归)、叛逃的,要认真核实情况,查找原因,总结教训,严肃处理有关人员。对未经组织批准,私自获取国(境)外永久居留权的,一经发现立即调回,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要将情况及时向国家安全部门通报,并向上级部门报告,逐级上报中央组织部。

 (四)凡在办理出国(境)审批手续中越权审批,弄虚作假、骗取护照或赴港澳通行证的人员,有关单位一经发现,要立即向上级组织部门、纪检监察机关和发证机关报告,对违纪违法的,要严肃查处。

    (五)对在国(境)外期间有危害国家安全行为的,有关部门要配合国家安全机关认真查处。对触犯刑律的,要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四、实行领导干部出国(境)管理工作责任制

    (一)要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分级负责,一级抓一级。各级领导要进一步增强政治责任感,把出国(境)管理工作列入议事日程,抓紧抓实,抓细抓好。

    (二)根据工作职责和干部管理权限,总局国际税务司负责国家税务总局机关及国家税务局系统外事的管理工作;总局人事司负责国家税务总局机关人员及国家税务局系统副厅级以上干部的出国审查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税务局及扬州培训中心、长春税务学院应明确主管外事活动的领导和部门。

    (三)总局国际税务可对国家税务总局机关及国家税务局系统上报的年度外事计划负责汇总把关,经总局领导审核后,报局长办公会议批准立项。

    (四)出访计划立项批准后,由主办部门商总局国际税务司提出组团方案,经总局领导审定后,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办理出国(境)政审手续。

    (五)要严格履行因公、因私出国(境)的审批手续,认真做好团公护照和赴港澳通行证的保管、收交工作,严格实行因私护照和赴港澳通行证的报告登记制度,切实加强出国(境)的管理工作,密切与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发现问题要及时上报并严肃查处。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00-03-28
文号:国税发[2000]57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国税发[2000]55号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做好税务信息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

  1999年,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先后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信息工作的意见》(中办发[1999]7号)和《关于加强政府系统值班和信息报送工作的通知》(国办发[1999]98号),就新形势下进一步做好信息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为了贯彻落实好上述文件精神,现结合税务系统的实际,就进一步做好税务信息工作通知如下:

  一、提高对税务信息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当前,税务系统面临着非常繁重的税收工作任务,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做好税务信息工作,搞好上情下达、下情上报工作,有利于领导科学决策和指导基层工作,有利于推动各项税收政策的贯彻落实,有利于正确应对各种情况,确保圆满完成各项税收工作任务。各地税务机关必须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把税务信息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各地税务机关的办公室要把税务信息工作作为重要工作内容,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抓紧抓好。

  二、认真做好税务信息的日常报送工作

  各地税务机关要充分发挥办公室的主渠道作用,紧紧围绕税收中心工作报送税务信息,做到及时、准确、全面,既报喜,又报忧。要充分重视税务信息网络建设,保证税务信息传递畅通。要不断改善条件,运用现代化手段加快税务信息的采编、传递,提高税务信息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目前,总局主要通过《信息采编系统》采编信息,凡未使用《信息采编系统》软件、通过计算机网络采编和传递税务信息的单位,要抓紧做好有关工作。

  为了扩大税务信息收集和反馈的范围,2000年总局将副省级城市国税局、地税局全部定为信息联系点,总局的信息联系点总数进一步增加。各省级单位应协助总局加强对信息联系点信息工作的指导,要求各信息联系点按照有关文件精神,及时、准确、全面地向总局报送信息。

  三、加强税务信息调研

  各地税务机关要切实加强税务信息调研,坚持以质量为中心,努力挖掘税务信息的深层价值,为领导提供优质高效的税务信息服务。为了切实改进税务信息服务,总局已将《税收动态》原刊载的信息并入《税务简报》,调整后的《税务简报》将加大专期刊载各地税收工作中的经验性做法的力度,《税收动态》改为专门刊载问题与对策建议或动向与趋势展望类信息。同时,压缩《税收经济调研》的篇幅,字数控制在3000字以内,突出简明扼要、短小精悍。各地税务机关要进一步搞好宏观性、综合性税务信息的采集、报送,并切实加强税收经济调研。

  四、加强紧急重大税务信息的报送工作

  各地税务机关要进一步明确紧急重大税务信息报送工作的责任,主要负责同志要对报送紧急重大税务信息负责,并督促信息工作部门认真做好具体报送工作。凡发生在本单位的重大突发性事件及其他紧急重大事件,各地税务机关在做好处置工作的同时,必须尽快向总局报送有关情况,并跟踪事态进展和处理情况,随时续报,直至事情处理完毕。

  五、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税务信息工作规章制度

  各地税务机关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税务信息收集、处理和报送制度。要加强对税务信息工作的管理和考核,健全考核和奖惩制度。凡制度不健全,措施不得力,管理不到位的,要尽快加以改进。

  六、加强对税务信息工作的领导

  各地税务机关的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过问税务信息工作,办公室要指定专人负责,并选派政治敏锐性高,责任心强,熟悉业务,有较强综合分析能力和协调处置能力的人员充实税务信息工作岗位。要加强对税务信息工作人员的培养教育,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00-03-22
文号:国税发200055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1... 11221123112411251126112711281129113011311132 1233
小程序 扫码进入小程序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