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规财政部 税务总局公告2023年第55号 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延续实施支持农村金融发展企业所得税政策的公告

  为支持农村金融发展,现将延续实施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公告如下:


  一、对金融机构农户小额贷款的利息收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90%计入收入总额。


  二、对保险公司为种植业、养殖业提供保险业务取得的保费收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90%计入收入总额。


  三、本公告所称农户,是指长期(一年以上)居住在乡镇(不包括城关镇)行政管理区域内的住户,还包括长期居住在城关镇所辖行政村范围内的住户和户口不在本地而在本地居住一年以上的住户,国有农场的职工和农村个体工商户。位于乡镇(不包括城关镇)行政管理区域内和在城关镇所辖行政村范围内的国有经济的机关、团体、学校、企事业单位的集体户;有本地户口,但举家外出谋生一年以上的住户,无论是否保留承包耕地均不属于农户。农户以户为统计单位,既可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也可以从事非农业生产经营。农户贷款的判定应以贷款发放时的承贷主体是否属于农户为准。


  本公告所称小额贷款,是指单笔且该农户贷款余额总额在10万元(含本数)以下的贷款。


  本公告所称保费收入,是指原保险保费收入加上分保费收入减去分出保费后的余额。


  三、金融机构应对符合条件的农户小额贷款利息收入进行单独核算,不能单独核算的不得适用本公告第一条规定的优惠政策。


  四、本公告执行至2027年12月31日。


  特此公告。


财政部


税务总局


2023年9月25日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23-9-25
文号:财政部 税务总局公告2023年第55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财政部 税务总局公告2023年第54号 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延续实施小额贷款公司有关税收优惠政策的公告


  为引导小额贷款公司发挥积极作用,现将延续实施小额贷款公司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公告如下:


  一、对经省级地方金融监督管理部门批准成立的小额贷款公司取得的农户小额贷款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税。


  二、对经省级地方金融监督管理部门批准成立的小额贷款公司取得的农户小额贷款利息收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90%计入收入总额。


  三、对经省级地方金融监督管理部门批准成立的小额贷款公司按年末贷款余额的1%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金准予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具体政策口径按照《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延长部分税收优惠政策执行期限的公告》(财政部 税务总局公告2021年第6号)附件2中“6.《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金融企业贷款损失准备金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有关政策的公告》(财政部 税务总局公告2019年第86号)”执行。


  四、本公告所称农户,是指长期(一年以上)居住在乡镇(不包括城关镇)行政管理区域内的住户,还包括长期居住在城关镇所辖行政村范围内的住户和户口不在本地而在本地居住一年以上的住户,国有农场的职工和农村个体工商户。位于乡镇(不包括城关镇)行政管理区域内和在城关镇所辖行政村范围内的国有经济的机关、团体、学校、企事业单位的集体户;有本地户口,但举家外出谋生一年以上的住户,无论是否保留承包耕地均不属于农户。农户以户为统计单位,既可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也可以从事非农业生产经营。农户贷款的判定应以贷款发放时的承贷主体是否属于农户为准。


  本公告所称小额贷款,是指单笔且该农户贷款余额总额在10万元(含本数)以下的贷款。


  五、本公告执行至2027年12月31日。


  特此公告。


财政部


税务总局


2023年9月24日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23-9-24
文号:财政部 税务总局公告2023年第54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财政部 税务总局 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告2023年第47号 财政部 税务总局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继续对挂车减征车辆购置税的公告

  为促进甩挂运输发展,提高物流效率和降低物流成本,现将减征挂车车辆购置税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继续对购置挂车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购置日期按照《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海关关税专用缴款书》或者其他有效凭证的开具日期确定。


  二、本公告所称挂车,是指由汽车牵引才能正常使用且用于载运货物的无动力车辆。


  三、对挂车产品通过标注减征车辆购置税标识进行管理,具体要求如下:


  (一)标注减税标识。


  1.国产挂车:企业上传《机动车整车出厂合格证》信息时,在“是否属于减征车辆购置税挂车”字段标注“是”(即减税标识)。


  2.进口挂车:汽车经销商或个人上传《进口机动车车辆电子信息单》时,在“是否属于减征车辆购置税挂车”字段标注“是”(即减税标识)。


  (二)工业和信息化部对企业和个人上传的《机动车整车出厂合格证》或者《进口机动车车辆电子信息单》中减税标识进行核实,并将核实的信息传送给税务总局。


  (三)税务机关依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核实后的减税标识以及办理车辆购置税纳税申报需提供的其他资料,办理车辆购置税减征手续。


  四、在《机动车整车出厂合格证》或者《进口机动车车辆电子信息单》中标注挂车减税标识的企业和个人,应当保证车辆产品与合格证信息或者车辆电子信息相一致。对提供虚假信息等手段骗取减征车辆购置税的企业和个人,经查实后,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予以处罚。


  五、本公告执行至2027年12月31日。


财政部


税务总局


工业和信息化部


2023年9月22日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23-9-22
文号:财政部 税务总局 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告2023年第47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会学[2023]8号 中国会计学会关于征求《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会计学会工作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

中国会计学会关于征求《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会计学会工作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

会学[2023]8号       2023-9-26

中国会计学会会员,有关行业会计学会、地方会计学会、高等院校: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落实好《会计改革与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和《关于推进现代会计管理工作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的新要求,推动新时代会计学术事业健康发展,我们起草了《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会计学会工作的意见(征求意见稿)》。现印发你们,请组织征求意见,并于2023年10月28日前将意见反馈至中国会计学会,反馈意见材料中请注明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联系人:中国会计学会 杨旭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南街14号月新大厦6层100045

  联系电话:010-68520682、18811189024

  电子邮箱:68520682@asc.org.cn

  附件: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会计学会工作的意见(征求意见稿)

中国会计学会

2023年9月26日

  附件

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会计学会工作的意见(征求意见稿)

  会计学会是组织会计学术研究的中枢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近年来,会计学会紧密联系广大会计工作者,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学术交流、会员服务等工作,充分发挥了理论先导、政策宣传、知识传播、人才培养的作用。与此同时,随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会计学术事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会计学会在组织全国会计科研力量深入中国实践、回答时代之问等方面,还存在声音比较小、影响不够大的问题。作为专业学术团体,会计学会在自身建设方面,还存在职能作用有待进一步增强,制度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履职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等问题。为加强和改进会计学会工作,推动新时代会计学术事业健康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工作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加强会计学会建设、改进会计学会工作,进一步突出会计学术工作的政治性、时代性、科学性、实践性和系统性,进一步提高会计学会服务会计改革与发展的能力和效果,更好发挥会计学会团结全国会计科研工作力量、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财政管理工作全局的重要作用。

  (二)工作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突出政治性。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引导会计工作者始终胸怀“国之大者”,做到“六个必须坚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

  ——坚持守正创新,突出时代性。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会计和会计学术工作的新要求、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新机遇,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总结理论成果,回答时代之问。

  ——坚持兼收并蓄,突出科学性。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实践性。聚焦经济业务实践创新提出的新要求、会计环境和相关技术方法变革带来的新挑战,直面实践需求,破解实践难题,持续提升会计理论对实践的解释力和指导性。

  ——坚持统筹谋划,突出系统性。坚持系统观念,统筹会计、财务、审计、内部控制、财会监督等相关理论框架、概念范畴和方法体系,提升会计理论的系统性。加强会计学会工作体系建设,推动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形成工作闭环。

  二、充分发挥专业学术团体职能作用

  (三)明确职能责任。按照会计学会章程和《关于推进现代会计管理工作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进一步明确会计学会作为专业学术团体的职能职责,把会计学会打造成为学术研究的中枢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进一步明确对行业会计学会、地方会计学会的指导责任,加快形成会计学术团体全国一盘棋工作格局。

  (四)加强理论研究。立项系列研究课题,组织教学科研机构和专家学者根据构建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需要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相关要求,明确理论框架和工作举措、加快构建中国自主会计知识体系。引导会计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会计名家深入研究新形势下会计本质、会计职能等基础理论问题。组织相关行业和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结合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带来的会计实务问题进行应用理论研究,发挥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五)促进学术交流。建设全国性权威学术年会品牌,通过确定最重要主题、邀请最权威专家、吸引最广泛代表、征集最前沿成果,将“中国会计学会学术年会”打造成为最具广泛影响的学术交流平台。建立中国会计学会、全国性行业会计学会、地方会计学会工作分工合作机制,协同打造主题特色鲜明、层次定位清晰的学术交流平台方阵。加强对外学术合作,拓展与北美、欧盟、亚太地区主要会计学术机构交流交往,组织“一带一路”相关会计研究课题与论坛活动,办好“海峡两岸会计学术研讨会”。组织专家定期翻译国外研究新成果,提升会计学者研究视野。

  (六)办好学术期刊。巩固提高《会计研究》的影响力,改进选题工作,汇集各界意见,发布选题指南,引领研究方向。改进组稿工作,多措并举拓宽优质稿源。完善稿件管理系统和选稿用稿制度,提高编审工作质量。切实做好英文版《中国会计研究》出版发行,加强编审团队建设,遴选境外学者参与审稿工作。强化《会计研究》与相关期刊合作,引导构建分工明确、配合紧密、发展有序的会计期刊方阵。

  三、完善会计学会工作制度

  (七)完善党的建设相关制度。坚持和加强党对会计学术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党建工作制度,确保党建相关要求写进学会章程。完善选题立项、成果评价、人才选拔、会议发言等相关制度,充分体现正确政治方向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完善秘书处党支部工作制度,积极推动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八)完善学会议事决策制度。完善以会员代表大会为龙头,以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和会长办公会为重点的议事决策工作格局。对各类会议分别明确议事范围,规范议事程序,加强决策监督,建立反馈机制。建立健全会议组织、履职活动等规则。完善重大决策事项呈报请示制度、主管机关领导同志出席会计学会活动、听取大会报告工作规范。健全分支机构、秘书处向常务理事会和会长办公会报告工作等制度。

  (九)完善内部管理办法。完善分支机构管理办法,明确分支机构在贯彻落实理事会发展规划、执行会计学会年度工作计划方面的主体责任。加强分支机构日常管理,做到年初有计划、过程有监督、年末有总结、活动有成效。建立健全秘书处日常工作制度,优化内部控制操作规程,提高秘书处工作的规范性和效率效果。

  四、加强资源整合能力建设

  (十)完善政产学研合作机制。建立健全政产学研联合选题机制,定期向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会计专家学者征集意见建议,拓宽选题信息来源。定期开展重大科研任务选题研讨活动,加强选题科学性和实用性论证,发布重要选题指南。推动建立政产学研联合调研机制,围绕重点任务和突出问题,组织相关单位和人员成立联合调研工作组,开展国情调研、学科调研、政策调研、重大实践问题调研。

  (十一)建立各级各类会计学会协同工作机制。加强中国会计学会与全国性行业会计学会、地方会计学会的密切联系,定期召开会计学会秘书长工作会,协调各级各类会计学会共同落实会计改革与发展相关任务、实现科学分工与高效合作,推动形成各会计学会之间点线面结合、上中下贯通的全国一盘棋工作体系。推动会计学会联合组织研究课题、共同召开学术会议、按需定制高端培训,推出具有行业特点、区域特色的会计学术活动和学术成果。

  (十二)探索建立跨学科研究机制。研究设置交叉学科工作机构,邀请经济学、管理学、法学、计算机科学和其他相关学科专家共同参与交叉学科学术交流活动。发布跨学科研究指引,瞄准国家重大需求,聚焦国际学术前沿,破解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转型升级面临的共性难题。培养跨学科联合创新团队,组建会计名家牵头、多学科多部门多层次专家学者相互配合的工作机制,在教学科研、蹲点调研、专题培训等工作中实现学科知识的融合与发展。

  五、加强咨政建言能力建设

  (十三)加强智库建设顶层设计。研究制定符合会计学会组织特点、突出会计专业特色的智库建设办法,做好新型专业智库建设的顶层设计。打通智库建设与会计学会相关业务的工作联系,根据智库建设需要优化课题研究、学术交流、人才工作、宣传培训等相关工作安排。

  (十四)加强政策研究的组织协调。建立专岗专人联系主管机关和相关单位、及时掌握政策研究需求的制度机制。优化政策研究选题工作,加强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教育部社科司的联系与协作,形成政策研究合力。加强智库专家团队建设,根据不同行业、不同地区具体情况和会计学会工作实际,以分支机构组成人员和会计人才工程培养对象为主体,选拔培养政策水平高、研究能力强、应急响应快、服务效果好的智库专家队伍。完善项目制管理办法,引导专家团队参与会计学会和有关单位组织的政府采购、项目招标、直接委托、课题合作等工作。加强对政策研究项目的日常管理,定期组织政产学研相关专家参与政策研究项目交流研讨,督促项目团队按要求推进研究工作。

  (十五)加强政策研究成果运用。拓宽政策研究成果来源,对智库报告、课题成果、学术论文、实践调查、会议共识等研究成果定期总结形成智库成果。加强智库品牌建设,逐步形成《咨政报告》《成果要报》《观点摘编》、蓝皮书等有影响力成果载体。改进智库成果报送机制,采用定向征集、集中报送工作方式,由学会定期收集、整理形成咨政建言材料,按程序呈报财政部及相关工作主管机关。

  六、加强会员服务能力建设

  (十六)强化人才项目对会员服务的支撑作用。改进人才培养工程选拔培养办法,做好会计名家培养工程、全国高端会计人才培养项目(学术类)和财政部高层次财会人才素质提升工程(中青年-学术班)实施工作,调整选拔标准,将履行社会责任、会员认可纳入选拔指标体系。优化培养方案,将“学术人才/会计名家进企业”“学术人才老带新”等活动纳入会员服务范围。完善结项考评制度,把培养过程和成果惠及会员的程度纳入结项评价体系。用好人才培养工程成果,组织结项专家参与学会工作,安排承担稿件评审、论文点评、论坛演讲、培训授课等任务,委托开展项目研究、科普宣传、咨询服务等工作。

  (十七)加强会员分级分类管理。改进个人会员分级管理制度,明确会员、高级会员、资深会员职责,从诚信表现、专业水平、科研能力、社会贡献等维度引导会员成长晋级。建立单位会员分类管理制度,对不同类型单位会员确定其权利和义务项目、管理和服务内容。丰富会员服务项目,根据会员需求,做好人才培养、高端培训、继续教育、决策咨询等专业服务。向各类会员提供成果推送、期刊赠阅、数据资料下载等增值服务。推动会员管理与学会建设深度融合,引导会员积极参与学会工作、课题申报,学术交流、人才项目等工作。探索提供定制化服务办法。

  (十八)加强激励约束机制建设。积极发挥“杨纪琬奖学金”奖掖学术新人作用,完善奖学金管理办法和评选规则,组织开展奖优助学活动,引导年轻学者科学严谨治学理念和开拓进取创新精神。对会员服务工作给予激励,依据履行会员义务、承担会员服务等工作表现情况,在课题申报、学术交流、人才项目、稿件选用、分支机构工作等方面优先考虑。完善会员诚信建设长效机制,加强会员诚信教育,提高会员职业道德水平,探索建立失信会员信用约束和联合惩戒制度,对失信(含学术不端)会员在课题申报、人才项目、稿件选用、会员晋级中实行“一票否决”。

  七、打造高素质干部队伍

  (十九)加强干部力量配备。依据组织人事制度规定,结合会计学会工作实际,配齐配强领导班子。适应政产学研相结合的工作需要,优化领导班子人员构成。完善领导班子成员酝酿、推荐、考察相关工作,优先选拔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同志进入领导班子。健全工作人员聘用和管理制度,优化驻会副秘书长工作制度,改进工作人员社会招聘和借用借调制度,完善实习生择优选用制度,选择适当岗位试行兼职工作制度等。依托数字化通讯技术和办公手段,探索建立兼职人员远程工作制度。

  (二十)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注重学会干部队伍培训学习,创新培训方式方法,充分利用各方面培训资源,推动构建主管机关统一培训、会计学会定期培训、技术职务继续教育、党务等特定岗位脱产学习等全方位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制定学习型组织建设方案,结合会计学会实际,明确学习型组织定位、工作目标、方式方法、活动平台,夯实学习型组织制度基础,增强技术保障,持续提升会计学会干部队伍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

  (二十一)激励干部成长。加强与组织人事部门、社会人才机构、各级各类单位的工作联系,为会计学会工作人员晋升行政职务和技术职称创造良好条件。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23-9-26
文号:会学[2023]8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国办发[2023]33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考核办法》的通知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考核办法》的通知

国办发[2023]33号     2023-9-21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经国务院同意,现将修订后的《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考核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2017年12月6日经国务院同意、由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考核办法》同时废止。

国务院办公厅

2023年9月21日

  (此件公开发布)

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考核办法

  第一条 为落实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的属地监管责任,有效预防和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切实保障农民工劳动报酬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根据《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统称各省级政府)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的年度考核。

  第三条 考核工作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国务院就业促进和劳动保护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负责实施,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组织落实。考核工作从2023年到2027年,每年开展一次。

  第四条 考核工作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坚持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遵循客观公正原则,突出重点,注重实效。

  第五条 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加强对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的组织领导、完善落实工资支付保障制度、治理欠薪特别是工程建设领域欠薪工作成效、人民群众满意度等情况。

  第六条 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有关成员单位制定年度考核方案及细则,明确具体考核指标和分值。

  第七条 考核工作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一)省级自查。各省级政府对照考核方案及细则,对考核年度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进展情况和成效进行自查,填报考核自查表,形成自查报告,报送领导小组办公室。各省级政府对自查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

  (二)实地核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有关成员单位组成考核组,对省级政府考核年度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进展情况和成效进行实地核查,对各地组织领导、源头治理、制度建设等考核指标进行评估。实地核查采取听取汇报、核验资料等方式进行。

  (三)第三方评估。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第三方机构,采取抽样调查、座谈访谈与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各地制度落实、人民群众满意度等考核指标进行评估。

  (四)暗访抽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力量或委托媒体组建暗访组,采取“暗访+明查”方式,对各地畅通维权渠道、作风建设等进行调查。

  (五)综合评议。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有关成员单位根据省级自查、实地核查、第三方评估、暗访抽查情况,结合行业主管、公安、信访等部门掌握的情况,进行考核评议,形成考核报告,报领导小组审批。

  第八条 考核采取分级评分法,基准分为100分,考核结果分为A、B、C三个等级。

  (一)同时符合以下两个条件的,考核等级为A级:

  1.领导重视、工作机制健全,各项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完备、落实得力,工作成效明显;

  2.考核得分排在全国前十名。

  (二)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考核等级为C级:

  1.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不力、成效不明显、欠薪问题突出,考核得分排在全国后三名的;

  2.发生5起及以上因拖欠农民工工资引发50人以上群体性事件,或发生2起及以上因政府投资工程项目拖欠农民工工资引发50人以上群体性事件的;

  3.发生1起及以上因拖欠农民工工资引发极端事件并造成严重后果的。

  (三)考核等级在A、C级以外的为B级。

  第九条 考核结果经领导小组审批,按程序报国务院同意后,由领导小组办公室向各省级政府通报,并抄送中央组织部,作为对各省级政府领导班子和有关领导干部进行综合考核评价的参考。需要问责的,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移交有关党组织或纪检监察机关。

  第十条 对考核等级为A级的,由领导小组予以通报表扬;对考核等级为C级的,由领导小组对该省级政府有关负责人进行约谈。领导小组办公室向各省级政府反馈考核发现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建议。各省级政府及时组织整改,并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整改情况。

  第十一条 对在考核工作中弄虚作假、瞒报谎报造成考核结果失实的,予以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依纪依法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第十二条 各省级政府参照本办法,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相关办法,加强对本地区各级政府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的考核。

  第十三条 本办法由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23-9-21
文号:国办发[2023]33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中评协办[2023]63号 中评协关于《中国资产评估协会资深会员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和《中国资产评估协会荣誉会员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的通知

中评协关于《中国资产评估协会资深会员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和《中国资产评估协会荣誉会员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的通知

中评协办[2023]63号       2023-9-26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资产评估协会(有关注册会计师协会):

  为了充分发挥中国资产评估协会资深会员和荣誉会员的引领示范作用,激励全体会员积极进取,树立新时代资产评估行业楷模,塑造行业良好形象,中国资产评估协会根据《中国资产评估协会章程》等有关规定,修订了《中国资产评估协会资深会员管理办法》和起草了《中国资产评估协会荣誉会员管理办法》。现将征求意见稿印发你们,请组织本地区会员提出意见建议,收集汇总后于2023年10月15日前反馈至联系人电子邮箱。

  联系人:姜晓双;

  联系电话:010-88339643;

  电子邮箱:huiyuan@cas.org.cn。

  附件:

  1.中国资产评估协会资深会员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2.关于《中国资产评估协会资深会员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的修订说明

  3.中国资产评估协会荣誉会员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4.关于《中国资产评估协会荣誉会员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的起草说明

中国资产评估协会

2023年9月26日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23-9-26
文号:中评协办[2023]63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就业创业扬帆计划的通知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就业创业扬帆计划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中小企业主管部门,各计划单列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中小企业主管部门: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高、带动就业能力强。为进一步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吸纳更多重点群体就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拟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就业创业扬帆计划,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工作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坚持管理和服务并重、帮扶和发展并举,着力强政策、优服务、重激励、促发展,挖掘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潜力,激发劳动者创新创业活力,拓宽市场化就业渠道,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健康发展,为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二、主要内容

  (一)鼓励创办创新型中小企业。加大创业帮扶力度,统筹用好各类创业载体,对创办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劳动者,优先提供创业孵化支持,提供项目指导、风险评估、实战模拟等服务,聚焦不同创业阶段,针对性开展创业培训,促进创意成果转化。加强融资支持,对符合条件的,加快落实创业担保贷款、稳岗扩岗专项贷款等政策,提升申领便利度,缓解融资难题。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参加“创客中国”“中国创翼”等创业创新活动,组织优秀企业家开展交流沙龙、合作对话等,提供项目展示、管理咨询、资源对接等服务。

  (二)保障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用工。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全部纳入重点企业用工服务范围,指定人社服务专员,开展企业岗位空缺和用工需求情况调查,提供用工指导服务。强化招聘对接,在“10+N”公共就业服务活动中,设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招聘专区,归集发布岗位信息,促进供需匹配。深化劳务协作机制,建立跨区域劳务协作联盟,有组织开展省内外劳务协作,对季节性用工需求明显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探索建立用工余缺调剂机制,缓解临时用工难题。

  (三)保障技术技能人才供给。实施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围绕智能制造、大数据、区块链等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关联度高的新领域,分职业、分方向、分等级开展规范化培训。梳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急需紧缺职业(工种)信息,及时更新本地区技能培训专业目录,科学设置培训课程,推广订单、定向、定岗式培训。鼓励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组织员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健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支持开展数字技能、绿色技能等领域技能人才联合培养。

  (四)支持技术技能人才发展。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动态调整职称专业设置,根据当地产业发展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需要,增设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新专业,健全完善职业标准和评价标准体系。贯通继续教育、职称评审、职业培训政策,依托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取得高级专业技术等级证书的,可作为申报高级职称的重要参考;取得中级、初级专业技术等级证书的,可纳入各地各部门中级、初级职称认定范围。鼓励地方结合实际,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急需紧缺人才纳入人才引进目录、人才政策支持范围,加大对人才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支持力度。

  (五)支持开展就业见习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青年就业见习领航行动,动员企业结合实际需求,开发见习岗位,建设就业见习基地,广泛吸纳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开展就业见习活动。对组织开展就业见习的企业,落实就业见习补贴政策;对见习期满提前留用的,给予剩余期限见习补贴。加强就业见习指导服务,做好协议签订、岗前培训、待遇保障、专人带教、权益维护等工作,对见习岗位质量好、见习留用率高的,优先推荐参加国家级就业见习示范单位创建活动。

  (六)支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指导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依法合规用工,鼓励围绕劳动报酬、休息休假、福利待遇等开展集体协商,指导企业强化人文关怀,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加强劳动争议隐患排查,指导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建立健全内部申诉和协商回应制度,妥善化解因不规范用工等引发的苗头性问题,稳定用工规模。健全重大集体劳动争议应急处置机制,依法依规及时公正处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争议案件,保障企业和劳动者合法权益。

  (七)打包兑现就业扶持政策。加强大数据应用,定期开展就业失业、用工备案、社保参保以及高校毕业生、脱贫人口信息等数据比对,精准识别政策享受对象,主动向受益对象推送政策,实现“政策找人”。推进“人社服务快办行动”,深化涉企“一件事”集成改革,大力推广“直补快办”模式,对直接吸纳符合条件的重点群体就业的,按规定一揽子兑现吸纳就业补贴、社保补贴、扩岗补助等政策,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政策享受、员工招聘、参保缴费、档案转递等事项打包办、提速办。

  三、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提高思想认识,把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吸纳就业作为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举措,作为做好当前稳就业工作的重要抓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业和信息化部门要发挥牵头作用,健全数据共享、定期会商、政企联动机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主要负责提供用工指导服务、技术技能培训、就业政策落实等,工业和信息化部门主要负责联系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了解企业用工形势和意见诉求,定期更新企业清单并提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共同协调推动解决困难问题。

  (二)细化工作措施。各地要结合实际,围绕当地产业体系和重点行业,确定重点支持的企业清单,细化工作举措,明确任务安排和时间节点,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基层、问需于企、问计于民,真正摸清企业和劳动者的急难愁盼,稳步推动落实解决,切实提高服务对象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三)强化调度推进。各地要加强指导调度,密切跟踪工作进展,重点关注企业的经营发展、政策落实、技能培训、用工服务、开展见习、吸纳就业等情况,及时掌握工作成效。对抓落实有力有效的,要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对工作进度慢的,及时通过调研、督导、约谈等方式督促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工作有序推进。

  (四)注重宣传推广。广泛挖掘选树一批吸纳就业数量较多、具有良好社会声誉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及时纳入和谐劳动关系创建、就业和社会保障先进民营企业表彰等活动范围,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加大宣传报道力度,通过各类主流媒体平台,大力宣传典型经验,广泛解读政策举措,主动回应社会关切,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此件主动公开)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

  2023年9月14日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23-9-14
文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令2023年第2号 保险销售行为管理办法

保险销售行为管理办法

(2023年9月20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令2023年第2号公布 自2024年3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保护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的合法权益,规范保险销售行为,统一保险销售行为监管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法律、行政法规和文件,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保险公司为订立保险合同所开展的销售行为,保险中介机构、保险销售人员受保险公司委托或者与保险公司合作为订立保险合同所开展的销售行为,应当遵守本办法的规定。

  本办法所称保险公司不包括再保险公司。

  本办法所称保险中介机构包括:保险代理机构和保险经纪人。保险代理机构包括专业代理机构和兼业代理机构。

  本办法所称保险销售人员包括:保险公司中从事保险销售的员工、个人保险代理人及纳入销售人员管理的其他用工形式的人员,保险代理机构中从事保险代理的人员,保险经纪人中从事保险经纪业务的人员。

  第三条 除下列机构和人员外,其他机构和个人不得从事保险销售行为:

  (一)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机构;

  (二)保险销售人员。

  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应当为其所属的保险销售人员办理执业登记。

  第四条 保险销售行为应当遵循依法合规、平等自愿、公平适当、诚实守信等原则,尊重和保障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的合法权益。

  第五条 本办法所称保险销售行为包括保险销售前行为、保险销售中行为和保险销售后行为。

  保险销售前行为是指保险公司及受其委托或者与其合作的保险中介机构、保险销售人员为订立保险合同创造环境、准备条件、招揽保险合同相对人的行为。

  保险销售中行为是指保险公司及受其委托或者与其合作的保险中介机构、保险销售人员与特定相对人为订立保险合同就合同内容进行沟通、商谈,作出要约或承诺的行为。

  保险销售后行为是指保险公司及受其委托或者与其合作的保险中介机构、保险销售人员履行依照法律法规和监管制度规定的以及基于保险合同订立而产生的保单送达、回访、信息通知等附随义务的行为。

  第六条 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应当以适当方式、通俗易懂的语言定期向公众介绍保险知识、发布保险消费风险提示,重点讲解保险条款中的专业性词语、集中性疑问、容易引发争议纠纷的行为以及保险消费中的各类风险等内容。

  第七条 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应当按照合法、正当、必要、诚信的原则收集处理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以及保险业务活动相关当事人的个人信息,并妥善保管,防止信息泄露;未经该个人同意,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保险销售人员不得向他人提供该个人的信息,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以及开展保险业务所必需的除外。

  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应当加强对与其合作的其他机构收集处理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以及保险业务活动相关当事人个人信息的行为管控,在双方合作协议中明确其他机构的信息收集处理行为要求,定期了解其他机构执行协议要求情况,发现其他机构存在违反协议要求情形时,应当及时采取措施予以制止和督促纠正,并依法追究该机构责任。

  第八条 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应当履行销售管理主体责任,建立健全保险销售各项管理制度,加强对与其有委托代理关系的保险销售人员身份和保险销售业务真实性管理,定期自查、评估制度有效性和落实情况;应当明确各级机构及其高级管理人员销售管理责任,建立销售制度执行、销售管控和内部责任追究机制,不得违法违规开展保险销售业务,不得利用开展保险销售业务为其他机构或者个人牟取不正当利益。

  第九条 具有保险销售业务合作关系的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应当在相关协议中确定合作范围,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保险公司与保险中介机构的保险销售业务合作关系应当真实,不得通过虚假合作套取费用。

  保险中介机构应当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及双方业务合作约定,并以相关业务开展所必需为限,将所销售的保险业务相关信息以及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信息如实完整及时地提供给与其具有保险销售业务合作关系的保险公司,以利于保险公司与投保人订立保险合同。

  保险公司应当支持与其具有保险销售业务合作关系的保险中介机构为投保人提供专业服务,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及双方业务合作约定,并以相关业务开展所必需为限,将该保险中介机构所销售的保险业务相关保单存续期管理信息如实完整及时地提供给该保险中介机构,以利于该保险中介机构为投保人提供后续服务。

  保险公司应当加强对与其具有保险销售业务合作关系的保险中介机构保险销售行为合规性监督,定期了解该保险中介机构在合作范围内的保险销售行为合规情况,发现该保险中介机构在从事保险销售中存在违反法律法规及合作协议要求情形时,应当及时采取措施予以制止和督促纠正,并依法追究该保险中介机构责任。

  具有保险销售业务合作关系的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应当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双方业务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数据对接。

  第十条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以下简称金融监管总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对保险销售行为履行监督管理职责。

  金融监管总局派出机构依据授权对保险销售行为履行监督管理职责。

  第二章 保险销售前行为管理

  第十一条 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不得超出法律法规和监管制度规定以及监管机构批准核准的业务范围和区域范围从事保险销售行为。保险销售人员不得超出所属机构的授权范围从事保险销售行为。

  第十二条 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开展保险销售行为,应当具备相应的业务、财务、人员等信息管理系统和核心业务系统,确保系统数据准确、完整、更新及时,并与监管机构要求录入各类监管信息系统中的数据信息保持一致。

  第十三条 保险公司应当依法依规制订保险合同条款,不得违反法律法规和监管制度规定,确保保险合同双方权利义务公平合理;按照要素完整、结构清晰、文字准确、表述严谨、通俗易懂等原则制订保险合同条款,推进合同文本标准化。

  保险合同及相关文件中使用的专业名词术语,其含义应当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者通用标准。

  第十四条 保险公司应当按照真实、准确、完整的原则,在其官方网站、官方APP等官方线上平台公示本公司现有保险产品条款信息和该保险产品说明。保险产品说明应当重点突出该产品所使用条款的审批或者备案名称、保障范围、保险期间、免除或者减轻保险人责任条款以及保单预期利益等内容。

  保险产品条款发生变更的,保险公司应当于变更条款正式实施前更新所对外公示的该保险产品条款信息和该保险产品说明。

  保险公司决定停止使用保险产品条款的,除法律法规及监管制度另有规定的外,应当在官方线上平台显著位置和营业场所公告,并在公示的该保险产品条款信息和该保险产品说明的显著位置标明停止使用的起始日期,该起始日期不得早于公告日期。

  第十五条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保险产品分级管理制度,根据产品的复杂程度、保险费负担水平以及保单利益的风险高低等标准,对本机构的保险产品进行分类分级。

  第十六条 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应当支持行业自律组织发挥优势推动保险销售人员销售能力分级工作,在行业自律组织制定的销售能力分级框架下,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本机构保险销售能力资质分级管理体系,以保险销售人员的专业知识、销售能力、诚信水平、品行状况等为主要标准,对所属保险销售人员进行分级,并与保险公司保险产品分级管理制度相衔接,区分销售能力资质实行差别授权,明确所属各等级保险销售人员可以销售的保险产品。

  第十七条 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应当建立保险销售宣传管理制度,确保保险销售宣传符合下列要求:

  (一)在形式上和实质上未超出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合法经营资质所载明的业务许可范围及区域;

  (二)明示所销售宣传的是保险产品;

  (三)不得引用不真实、不准确的数据和资料,不得隐瞒限制条件,不得进行虚假或者夸大表述,不得使用偷换概念、不当类比、隐去假设等不当宣传手段;

  (四)不得以捏造、散布虚假事实等手段恶意诋毁竞争对手,不得通过不当评比、不当排序等方式进行宣传,不得冒用、擅自使用与他人相同或者近似等可能引起混淆的注册商标、字号、宣传册页;

  (五)不得利用监管机构对保险产品的审核或者备案程序,不得使用监管机构为该保险产品提供保证等引人误解的不当表述;

  (六)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和监管制度规定的其他行为。

  第十八条 保险销售人员未经授权不得发布保险销售宣传信息。

  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对所属保险销售人员发布保险销售宣传信息的行为负有管理主体责任,对保险销售人员发布的保险销售宣传信息,应当进行事前审核及授权发布;发现保险销售人员自行编发或者转载未经其审核授权发布的保险销售宣传信息的,应当及时予以制止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置。

  第十九条 保险公司决定停止销售某一保险产品或者调整某一保险产品价格的,应当在官方线上平台显著位置和营业场所公告,但保险公司在经审批或者备案的费率浮动区间或者费率参数调整区间内调整价格的除外。公告内容应当包括停止销售或者调整价格的保险产品名称、停止销售或者价格调整的起始日期等信息,其中起始日期不得早于公告日期。

  前款公告的停止销售或者调整价格的起始日期经过后,保险公司应当按照公告内容停止销售相应保险产品或者调整相应保险产品价格。

  在保险公司未就某一保险产品发出停止销售或者调整价格的公告前,保险销售人员不得在保险销售中向他人宣称某一保险产品即将停止销售或者调整价格。

  第二十条 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应当加强保险销售渠道业务管理,落实对保险销售渠道业务合规性的管控责任,完善保险销售渠道合规监督,不得利用保险销售渠道开展违法违规活动。

  第三章 保险销售中行为管理

  第二十一条 保险公司应当通过合法方式,了解投保人的保险需求、风险特征、保险费承担能力、已购买同类保险的情况以及其他与销售保险产品相关的信息,根据前述信息确定该投保人可以购买本公司保险产品类型和等级范围,并委派合格保险销售人员销售该等级范围内的保险产品。

  保险中介机构应当协助所合作的保险公司了解前款规定的投保人相关信息,并按照所合作保险公司确定的该投保人可以购买的保险产品类型和等级范围,委派合格保险销售人员销售该等级范围内的保险产品。

  第二十二条 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销售人身保险新型产品的,应当向投保人提示保单利益的不确定性,并准确、全面地提示相关风险;法律、行政法规和监管制度规定要求对投保人进行风险承受能力测评的,应当进行测评,并根据测评结果销售相适应的保险产品。

  第二十三条 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及其保险销售人员不得使用强制搭售、信息系统或者网页默认勾选等方式与投保人订立保险合同。

  前款所称强制搭售是指因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的原因,致使投保人不能单独就某一个保险产品或者产品组合与保险公司订立保险合同的情形,以及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在购买某一非保险类金融产品或者金融服务时,在未被告知保险产品或者保险服务的存在、未被提供自主选择权利行使条件的情况下,被要求必须同时与指定保险公司就指定保险产品订立保险合同的情形。

  第二十四条 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以互联网方式销售保险产品的,应当向对方当事人提示本机构足以识别的名称。

  保险销售人员以面对面方式销售保险产品的,应当向对方当事人出示执业证件;以非面对面方式销售保险产品的,应当向对方当事人说明本人姓名、所属保险公司或者保险中介机构全称、本人执业证件编号。

  第二十五条 订立保险合同,采用保险公司提供的格式条款的,保险公司或者受其委托及与其合作的保险中介机构、保险销售人员应当在投保人投保前以适当方式向投保人提供格式条款及该保险产品说明,并就以下内容向投保人作出明确提示:

  (一)双方订立的是保险合同;

  (二)保险合同的基本内容,包括保险产品名称、主要条款、保障范围、保险期间、保险费及交费方式、赔偿限额、免除或者减轻保险人责任的条款、索赔程序、退保及其他费用扣除、人身保险的现金价值、犹豫期、宽限期、等待期、保险合同效力中止与恢复等;

  (三)提示投保人违反如实告知义务的后果;

  (四)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服务电话,以及咨询、报案、投诉等的途径方式;

  (五)金融监管总局规定的其他提示内容。

  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在销售保险产品时,经投保人同意,对于权利义务简单且投保人在三个月内再次投保同一保险公司的同一保险产品的,可以合理简化相应的提示内容。

  第二十六条 订立保险合同时,保险公司及受其委托及与其合作的保险中介机构、保险销售人员应当对免除或者减轻保险人责任的条款,以足以引起投保人注意的文字、字体、符号或者其他明显标志作出提示,并对有关免除保险人责任条款的概念、内容及其法律后果以书面或者口头形式向投保人作出明确的常人能够理解的解释说明。

  免除或者减轻保险人责任的条款包括责任免除条款、免赔额、免赔率、比例赔付或者给付等。

  第二十七条 订立保险合同,保险公司应当提示投保人履行如实告知义务。

  保险公司及受其委托及与其合作的保险中介机构、保险销售人员应当就保险标的或者被保险人的有关情况提出有具体内容的询问,以投保单询问表方式进行询问的,投保单询问表中不得有概括性条款,但该概括性条款有具体内容的除外。

  投保人的如实告知义务限于保险公司及受其委托的保险中介机构、保险销售人员询问范围和内容,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二十八条 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保险销售人员在销售保险时,发现投保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建议投保人终止投保:

  (一)投保人的保险需求与所销售的保险产品明显不符的;

  (二)投保人持续承担保险费的能力明显不足的;

  (三)投保人已购买以补偿损失为目的的同类型保险,继续投保属于重复保险或者超额保险的。

  投保人不接受终止投保建议,仍然要求订立保险合同的,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应当向投保人说明有关风险,并确认销售行为的继续是出于投保人的自身意愿。

  第二十九条 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监管制度规定,要求投保人以书面或者其他可保存的形式,签署或者确认投保声明、投保提示书、免除或者减轻保险人责任条款的说明等文件,以及监管规定的相关文书材料。通过电话销售保险的,可以以签署投保单或者电话录音等方式确认投保人投保意愿。通过互联网开展保险销售的,可以通过互联网保险销售行为可回溯方式确认投保人投保意愿,并符合监管制度规定。

  投保文书材料应当由投保人或者其书面委托的人员以签字、盖章或者其他法律法规认可的方式进行确认。保险销售人员不得代替保险业务活动相关当事人在订立保险合同的有关文书材料中确认。

  第三十条 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应当严格按照经金融监管总局及其派出机构审批或者备案的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销售保险产品。

  第三十一条 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应当按照相关监管制度规定,根据不同销售方式,采取录音、录像、销售页面管理和操作轨迹记录等方法,对保险产品销售行为实施可回溯管理。对可回溯管理过程中产生的视听资料及电子资料,应当做好备份存档。

  第三十二条 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应当加强资金管理,建立资金管理机制,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资金收付管理。

  保险销售人员不得接受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委托代缴保险费、代领退保金、代领保险金,不得经手或者通过非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本人账户支付保险费、领取退保金、领取保险金。

  第三十三条 投保人投保后,保险销售人员应当将所销售的保险业务相关信息以及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信息如实完整及时地提供给其所在的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以利于保险公司与投保人订立保险合同。

  第四章 保险销售后行为管理

  第三十四条 保险公司在核保通过后应当及时向投保人提供纸质或者电子保单,并按照相关政策提供发票。电子保单应当符合国家电子签名相关法律规定。保险公司应当在官方线上平台设置保单查询功能。

  第三十五条 保险合同订立后,保险公司应当按照有关监管制度规定,通过互联网、电话等方式对金融监管总局规定的相关保险产品业务进行回访。回访内容包括确认投保人身份和投保信息的真实性、是否完整知悉合同主要内容以及其他应当披露的信息等。在回访中,保险公司工作人员应当如实与投保人进行答问,不得有误导、欺骗、隐瞒等行为,并如实记录回访过程。

  保险公司在回访中发现存在销售误导的,应当按照规定及时予以处理。

  按照相关监管制度规定,对保险产品销售行为实施可回溯管理,且对有关信息已确认的,可以根据监管规定合理简化回访要求。

  第三十六条 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与其所属的保险销售人员解除劳动合同及其他用工合同或者委托合同,通过该保险销售人员签订的一年期以上的人身保险合同尚未履行完毕的,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应当在该保险销售人员的离职手续办理完成后的30日内明确通知投保人或者被保险人有关该保险销售人员的离职信息、保险合同状况以及获得后续服务的途径,不因保险销售人员离职损害投保人、被保险人合法利益。

  保险公司与保险中介机构终止合作,通过该保险中介机构签订的一年期以上的人身保险合同尚未履行完毕的,保险公司应当在与该保险中介机构终止合作后的30日内明确通知投保人或者被保险人有关该保险公司与该保险中介机构终止合作的信息、保险合同状况以及获得后续服务的途径,不因终止合作损害投保人、被保险人合法利益。

  保险销售人员因工作岗位变动无法继续提供服务的,适用上述条款规定。

  第三十七条 保险销售人员离职后、保险中介机构与保险公司终止合作后,不得通过怂恿退保等方式损害投保人合法利益。

  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应当在与保险销售人员签订劳动、劳务等用工合同或者委托合同时,保险公司应当在与保险中介机构签订委托合同时,要求保险销售人员或者保险中介机构就不从事本条第一款规定的禁止性行为作出书面承诺。

  第三十八条 行业自律组织应当针对本办法第三十六条、第三十七条的规定建立行业自律约束机制,并督促成员单位及相关人员切实执行。

  第三十九条 任何机构、组织或者个人不得违法违规开展保险退保业务推介、咨询、代办等活动,诱导投保人退保,扰乱保险市场秩序。

  第四十条 保险公司应当健全退保管理制度,细化各项保险产品的退保条件标准,优化退保流程,不得设置不合法不合理的退保阻却条件。

  保险公司应当在官方线上平台披露各项保险产品的退保条件标准和退保流程时限,并在保险合同签订前明确提示投保人该保险产品的退保条件标准和退保流程时限。

  保险公司应当设立便捷的退保渠道,在收到投保人的退保申请后,及时一次性告知投保人办理退保所需要的全部材料。

  第四十一条 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应当建立档案管理制度,妥善保管业务档案、会计账簿、业务台账、人员档案、投保资料以及开展可回溯管理产生的视听资料、电子数据等档案资料,明确管理责任,规范归档资料和数据的保管、保密和调阅程序。档案保管期限应当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及监管制度规定。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四十二条 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应当按照金融监管总局及其派出机构的规定,记录、保存、报送有关保险销售的报告、报表、文件和资料。

  第四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第三条、第三十九条规定的,由金融监管总局及其派出机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等法律法规和监管制度的相关规定处理。

  第四十四条 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保险销售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和金融监管总局关于财产保险、人身保险、保险中介销售管理的其他相关规定,情节严重或者造成严重后果的,由金融监管总局及其派出机构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进行处罚;法律、行政法规没有规定的,金融监管总局及其派出机构可以视情况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处以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五条 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违反本办法规定和金融监管总局关于财产保险、人身保险、保险中介销售管理的其他相关规定,情节严重或者造成严重后果的,金融监管总局及其派出机构除分别依照本办法有关规定对该单位给予处罚外,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进行处罚;法律、行政法规没有规定的,金融监管总局及其派出机构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视情况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处以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第三十六条、第三十七条规定的,金融监管总局及其派出机构可以视情况予以通报并督促行业自律组织对相关人员、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给予行业自律约束处理。

  第六章 附 则

  第四十七条 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开展保险销售行为,除遵守本办法相关规定外,应当符合法律法规和金融监管总局关于财产保险、人身保险、保险中介销售管理的其他相关规定。

  第四十八条 相互保险组织、外国保险公司分公司、保险集团公司适用本办法。

  第四十九条 本办法由金融监管总局负责解释。

  第五十条 本办法自2024年3月1日起施行。

金融监管总局就《保险销售行为管理办法》答记者问

  为保护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的合法权益,规范保险销售行为,统一保险销售行为监管要求,金融监管总局近日发布《保险销售行为管理办法》(以下简称《销售办法》),有关部门负责人就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一、《销售办法》制定的背景是什么?

  答:保险销售行为直接影响保险消费者权益,近年来监管部门收到了大量因保险销售不规范导致的纠纷投诉。通过《销售办法》,明确谁能销售保险产品、怎么销售保险产品、保险机构和保险消费者在保险销售过程中各自要履行哪些义务,从前端对保险销售行为进行全面规范,实现源头治理,更好维护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

  二、《销售办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销售办法》共6章,50条,分别是总则、保险销售前行为管理、保险销售中行为管理、保险销售后行为管理、监督管理、附则。

  在总则部分明确了本办法的适用范围,保险销售行为原则和分类,以及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需要承担的公众教育和信息安全保护义务等。第二、三、四章以保险销售的流程为主线,分别对保险销售前、保险销售中及保险销售后的行为规则作出了规定,其中第二章“保险销售前行为管理”主要规定保险销售业务范围、保险产品信息披露、保险营销宣传行为以及保险销售的技术准备、人员准备、渠道准备等;第三章“保险销售中行为管理”主要规定保险公司的告知义务、说明义务、询问义务、禁止强制搭售、禁止代签名等;第四章“保险销售后行为管理”主要规定基于保险合同订立而产生的保险公司附随义务。第五章明确相关监管要求,并对违反本办法规定行为的行政责任作出规定。附则是对本办法与其他监管制度的衔接、办法的解释和施行时间作出规定。

  三、《销售办法》将保险销售行为划分为销售前、销售中、销售后三个阶段,能具体介绍一下吗?

  答:保险销售行为是保险公司为了实现与投保人订立保险合同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是具有时间跨度的连续性行为而非时点性行为。为使被监管对象能够更加清晰地把握保险销售行为管理的要求,《销售办法》将保险销售行为划分为保险销售前行为、保险销售中行为和保险销售后行为。

  保险销售前行为是指保险公司及受其委托的保险中介机构、其他机构为订立保险合同创造环境、准备条件、招揽保险合同相对人的行为。保险销售中行为是指保险公司及受其委托的保险中介机构、其他机构与特定相对人为订立保险合同就合同内容进行沟通、商谈,作出要约和承诺的行为。保险销售后行为是指保险公司及受其委托的保险中介机构、其他机构履行基于保险合同订立而产生的保单送达、回访、信息通知、档案管理等附随义务的行为。其中,保险销售前行为与保险销售中行为区分的关键点是:保险销售行为的相对人是否特定化,以及保险销售行为是否已进入就保险合同的具体内容进行沟通、商谈,作出要约和承诺的阶段。

  四、《销售办法》建立了保险产品说明制度,是出于什么考虑?

  答:保险产品条款作为规定保险合同双方当事人权利义务的法律文件,需要包含法律规定的各项要素,内容较多、篇幅较长,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关心的与其经济利益直接相关的内容散见在条款各处,不易阅读了解。《销售办法》规定保险公司要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保险产品说明,重点突出保障范围、免除或者减轻保险人责任条款、预期收益以及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的权利义务等内容,以便在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注意力有限的情况下,了解保险产品条款的核心内容;同时规定在投保人投保前,保险公司及受其委托的保险中介机构、保险销售人员要向投保人提供保险产品说明。这一制度规定,主要是希望为保护保险消费者的知情权提供更充分的正面信息支持。

  五、消费者都希望买到适合自己的保险产品,《销售办法》在提高产品适当性方面是否有相关规定?

  答:《销售办法》从四个角度对保险产品适当性提出要求。一是要求保险公司建立保险产品分级管理制度,根据产品的复杂程度、保险费负担水平以及保单利益的风险高低等标准,对本机构的保险产品进行分类分级。二是要求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支持行业自律组织发挥平台优势推动保险销售人员销售能力分级工作,在行业自律组织制定的销售能力分级框架下,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本机构保险销售能力资质分级管理体系,以保险销售人员的专业知识、销售能力、诚信水平、品行状况等为主要标准,对所属保险销售人员进行分级,并与保险公司保险产品分级管理制度相衔接,区分销售能力资质实行差别授权,明确所属各等级保险销售人员可以销售的保险产品。三是要求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保险销售人员在销售保险时,发现投保人不适合某款保险产品时,应当建议投保人终止投保。四是要求销售过程中,投保人应当以书面或者其他可保存的形式,签署或者确认投保声明、投保提示书、免除或者减轻保险人责任条款的说明等文件,以及监管规定的相关文书材料。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23-9-20
文号: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令2023年第2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税总财务发[2023]48号 国家税务总局 财政部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进一步加强代扣代收代征税款手续费管理的通知


国家税务总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税务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中国人民银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分行:


  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代扣代缴、代收代缴和委托代征(以下简称“三代”)税款手续费的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就进一步加强“三代”税款手续费管理通知如下:


  一、“三代”范围


  (一)代扣代缴是指税收法律、行政法规已经明确规定负有扣缴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在支付款项时,代税务机关从支付给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的收入中扣留并向税务机关解缴的行为。


  (二)代收代缴是指税收法律、行政法规已经明确规定负有扣缴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在收取款项时,代税务机关向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收取并向税务机关缴纳的行为。


  (三)委托代征是指税务机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关于有利于税收控管和方便纳税的要求,按照双方自愿、简便征收、强化管理、依法委托的原则和国家有关规定,委托有关单位和人员代征零星、分散和异地缴纳的税收的行为。


  二、“三代”管理


  税务机关应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有关规定开展“三代”工作。税务机关应按照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家税务总局有关规定确定“三代”单位或个人,不得自行扩大“三代”范围和提高“三代”税款手续费支付比例。


  (一)税务机关应依据国家税务总局有关规定,对负有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的扣缴义务人办理登记。


  对法律、行政法规没有规定负有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义务的单位和个人,税务机关不得要求履行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义务。


  (二)税务机关应严格按照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家税务总局委托代征相关规定确定委托代征范围,不得将法律、行政法规已确定的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委托他人代征。


  (三)对于需按比例支付“三代”税款手续费的,税务机关在确定“三代”单位或个人的手续费比例时,应从降低税收成本的角度,充分考虑“三代”单位或个人的业务量、工作成本等因素,确定合理的手续费支付比例,可根据需要在相应规定的支付比例范围内设置手续费支付限额。


  三、“三代”税款手续费支付比例和限额


  (一)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代扣代缴税款,税务机关按不超过代扣税款的0.5%支付手续费,且支付给单个扣缴义务人年度最高限额70万元,超过限额部分不予支付。对于法律、行政法规明确规定手续费比例的,按规定比例执行。


  (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代收代缴车辆车船税,税务机关按不超过代收税款的1%支付手续费。


  (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代收代缴证券交易印花税,税务机关按不超过代收税款的0.03%支付手续费,且支付给单个扣缴义务人年度最高限额500万元,超过限额部分不予支付。


  (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代收代缴其他税款,税务机关按不超过代收税款的1%支付手续费。其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代收代缴委托加工消费税,委托受托双方存在关联关系的,不得支付代收手续费。关联关系依据《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等有关规定确定。


  (五)税务机关委托交通运输部门海事管理机构代征船舶车船税,税务机关按不超过代征税款的5%支付手续费。


  (六)税务机关委托代征人代征车辆购置税,税务机关按每辆车支付15元手续费。


  (七)税务机关委托代征人代征农贸市场、专业市场等税收,税务机关按不超过代征税款的5%支付手续费。


  (八)税务机关委托代征人代征其他零星分散、异地缴纳的税收,税务机关按不超过代征税款的1%支付手续费。


  四、“三代”税款手续费管理


  (一)预算管理


  1.“三代”税款手续费纳入预算管理,由财政通过预算支出统一安排。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


  2.各级税务机关应按照部门预算编制的有关程序和要求,编报“三代”税款手续费预算。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的手续费预算,按代扣、代收、代征所划缴正税的手续费比例编制。


  3.代扣、代收扣缴义务人和代征人应于每年3月31日前,向税务机关提交上一年度“三代”税款手续费申请相关资料,因“三代”单位或个人自身原因,未及时提交申请的,视为自动放弃上一年度“三代”税款手续费。各级税务机关应严格审核“三代”税款手续费申请情况,当年部门预算批复后,各级税务机关应及时支付“三代”税款手续费。


  4.代扣、代收扣缴义务人和代征人在年度内扣缴义务终止或代征关系终止的,应在终止后3个月内向税务机关提交手续费申请资料,由税务机关办理手续费清算。


  5.“三代”税款手续费当年预算不足部分,在下年预算中弥补;结转部分,留待下年继续使用;结余部分,按规定上缴财政。


  6.各级税务机关应强化“三代”税款手续费预算绩效管理,科学设置绩效目标,完善绩效评价方法,提高绩效评价质量,加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


  (二)核算管理


  1.各级税务机关应按照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有关管理规定,及时、全面、完整核算“三代”税款手续费。


  2.各级税务机关应根据部门决算编报和审核有关要求,真实、准确、全面、及时编报“三代”税款手续费决算,并做好决算审核相关工作。


  (三)支付管理


  1.税务机关应按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和本通知规定支付“三代”税款手续费。


  2.税务机关对单位和个人未按照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委托代征协议规定履行代扣、代收、代征义务的,不得支付“三代”税款手续费。


  3.税务机关之间委托代征税款,不得支付手续费。


  (四)监督管理


  1.税务、财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三代”税款手续费管理中,存在违反本通知规定,以及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等违法违纪行为的,依法追究相关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各级税务机关应加强对“三代”税款手续费使用和管理情况的检查、审计,并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检查。


  3.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各级税务机关均不得从税款中直接提取手续费或办理退库,各级国库不得办理“三代”税款手续费退库。


  本通知自2023年10月1日起执行。《财政部 税务总局 人民银行关于进一步加强代扣代收代征税款手续费管理的通知》(财行[2019]11号)同时废止。


  国家税务总局 财政部


  中国人民银行


  2023年9月24日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23-09-24
文号:税总财务发[2023]48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财政部 税务总局公告2023年第52号 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继续实施对城市公交站场、道路客运站场、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减免城镇土地使用税优惠政策的公告

  为继续支持公共交通发展,现将城市公交站场、道路客运站场、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城镇土地使用税优惠政策公告如下:


  一、对城市公交站场、道路客运站场、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运营用地,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


  二、城市公交站场运营用地,包括城市公交首末车站、停车场、保养场、站场办公用地、生产辅助用地。


  道路客运站场运营用地,包括站前广场、停车场、发车位、站务用地、站场办公用地、生产辅助用地。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运营用地,包括车站(含出入口、通道、公共配套及附属设施)、运营控制中心、车辆基地(含单独的综合维修中心、车辆段)以及线路用地,不包括购物中心、商铺等商业设施用地。


  三、城市公交站场、道路客运站场,是指经县级以上(含县级)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等批准建设的,为公众及旅客、运输经营者提供站务服务的场所。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是指依规定批准建设的,采用专用轨道导向运行的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系统,包括地铁系统、轻轨系统、单轨系统、有轨电车、磁浮系统、自动导向轨道系统、市域快速轨道系统,不包括旅游景区等单位内部为特定人群服务的轨道系统。


  四、纳税人享受本公告规定的免税政策,应按规定进行免税申报,并将不动产权属证明、土地用途证明等资料留存备查。


  五、本公告执行至2027年12月31日。


  特此公告。


  财政部 税务总局


  2023年9月22日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23-9-22
文号:财政部 税务总局公告2023年第52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财政部 税务总局公告2023年第51号 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继续实施企业改制重组有关土地增值税政策的公告

为支持企业改制重组,优化市场环境,现就继续执行有关土地增值税政策公告如下:


  一、企业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有关规定整体改制,包括非公司制企业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有限责任公司,对改制前的企业将国有土地使用权、地上的建筑物及其附着物(以下称房地产)转移、变更到改制后的企业,暂不征收土地增值税。


  本公告所称整体改制是指不改变原企业的投资主体,并承继原企业权利、义务的行为。


  二、按照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约定,两个或两个以上企业合并为一个企业,且原企业投资主体存续的,对原企业将房地产转移、变更到合并后的企业,暂不征收土地增值税。


  三、按照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约定,企业分设为两个或两个以上与原企业投资主体相同的企业,对原企业将房地产转移、变更到分立后的企业,暂不征收土地增值税。


  四、单位、个人在改制重组时以房地产作价入股进行投资,对其将房地产转移、变更到被投资的企业,暂不征收土地增值税。


  五、上述改制重组有关土地增值税政策不适用于房地产转移任意一方为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情形。


  六、改制重组后再转让房地产并申报缴纳土地增值税时,对“取得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金额”,按照改制重组前取得该宗国有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地价款和按国家统一规定缴纳的有关费用确定;经批准以国有土地使用权作价出资入股的,为作价入股时县级及以上自然资源部门批准的评估价格。按购房发票确定扣除项目金额的,按照改制重组前购房发票所载金额并从购买年度起至本次转让年度止每年加计5%计算扣除项目金额,购买年度是指购房发票所载日期的当年。


  七、纳税人享受上述税收政策,应按相关规定办理。


  八、本公告所称不改变原企业投资主体、投资主体相同,是指企业改制重组前后出资人不发生变动,出资人的出资比例可以发生变动;投资主体存续,是指原企业出资人必须存在于改制重组后的企业,出资人的出资比例可以发生变动。


  九、本公告执行至2027年12月31日。


  特此公告。


  财政部


税务总局


  2023年9月22日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23-9-22
文号:财政部 税务总局公告2023年第51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财政部 税务总局公告2023年第49号 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继续实施企业、事业单位改制重组有关契税政策的公告


为支持企业、事业单位改制重组,优化市场环境,现就继续实施有关契税政策公告如下:


  一、企业改制


  企业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有关规定整体改制,包括非公司制企业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有限责任公司,原企业投资主体存续并在改制(变更)后的公司中所持股权(股份)比例超过75%,且改制(变更)后公司承继原企业权利、义务的,对改制(变更)后公司承受原企业土地、房屋权属,免征契税。


  二、事业单位改制


  事业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改制为企业,原投资主体存续并在改制后企业中出资(股权、股份)比例超过50%的,对改制后企业承受原事业单位土地、房屋权属,免征契税。


  三、公司合并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公司,依照法律规定、合同约定,合并为一个公司,且原投资主体存续的,对合并后公司承受原合并各方土地、房屋权属,免征契税。


  四、公司分立


  公司依照法律规定、合同约定分立为两个或两个以上与原公司投资主体相同的公司,对分立后公司承受原公司土地、房屋权属,免征契税。


  五、企业破产


  企业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实施破产,债权人(包括破产企业职工)承受破产企业抵偿债务的土地、房屋权属,免征契税;对非债权人承受破产企业土地、房屋权属,凡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妥善安置原企业全部职工规定,与原企业全部职工签订服务年限不少于三年的劳动用工合同的,对其承受所购企业土地、房屋权属,免征契税;与原企业超过30%的职工签订服务年限不少于三年的劳动用工合同的,减半征收契税。


  六、资产划转


  对承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按规定进行行政性调整、划转国有土地、房屋权属的单位,免征契税。


  同一投资主体内部所属企业之间土地、房屋权属的划转,包括母公司与其全资子公司之间,同一公司所属全资子公司之间,同一自然人与其设立的个人独资企业、一人有限公司之间土地、房屋权属的划转,免征契税。


  母公司以土地、房屋权属向其全资子公司增资,视同划转,免征契税。


  七、债权转股权


  经国务院批准实施债权转股权的企业,对债权转股权后新设立的公司承受原企业的土地、房屋权属,免征契税。


  八、划拨用地出让或作价出资


  以出让方式或国家作价出资(入股)方式承受原改制重组企业、事业单位划拨用地的,不属上述规定的免税范围,对承受方应按规定征收契税。


  九、公司股权(股份)转让


  在股权(股份)转让中,单位、个人承受公司股权(股份),公司土地、房屋权属不发生转移,不征收契税。


  十、有关用语含义


  本公告所称企业、公司,是指依照我国有关法律法规设立并在中国境内注册的企业、公司。


  本公告所称投资主体存续,企业改制重组的,是指原改制重组企业的出资人必须存在于改制重组后的企业;事业单位改制的,是指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的单位必须存在于改制后的企业。出资人的出资比例可以发生变动。


  本公告所称投资主体相同,是指公司分立前后出资人不发生变动,出资人的出资比例可以发生变动。


  十一、本公告执行期限为2024年1月1日至2027年12月31日。


  特此公告。


  财政部税务总局


  2023年9月22日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23-9-22
文号:财政部 税务总局公告2023年第49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财税[2023]44号 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保险保障基金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政局,国家税务总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税务局:


  为支持保险保障基金发展,增强行业经营风险防范能力,现将保险保障基金有关税收政策事项明确如下:


  一、对中国保险保障基金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保险保障基金公司)根据《保险保障基金管理办法》取得的下列收入,免征企业所得税:


  1.境内保险公司依法缴纳的保险保障基金;


  2.依法从撤销或破产保险公司清算财产中获得的受偿收入和向有关责任方追偿所得,以及依法从保险公司风险处置中获得的财产转让所得;


  3.接受捐赠收入;


  4.银行存款利息收入;


  5.购买政府债券、中央银行、中央企业和中央级金融机构发行债券的利息收入;


  6.国务院批准的其他资金运用取得的收入。


  二、对保险保障基金公司下列应税凭证,免征印花税:


  1.新设立的营业账簿;


  2.在对保险公司进行风险处置和破产救助过程中签订的产权转移书据;


  3.在对保险公司进行风险处置过程中与中国人民银行签订的再贷款合同;


  4.以保险保障基金自有财产和接收的受偿资产与保险公司签订的财产保险合同;


  对与保险保障基金公司签订上述产权转移书据或应税合同的其他当事人照章征收印花税。


  三、本通知执行至2027年12月31日。


  财政部 税务总局


  2023年9月22日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23-9-22
文号:财税[2023]44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国家税务总局南京市税务局关于印发《支持民营经济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

国家税务总局南京市税务局关于印发《支持民营经济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

  国家税务总局南京市各区税务局,市局各处室、派出机构、事业单位:

  现将《支持民营经济发展若干措施》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国家税务总局南京市税务局

2023年9月8日

支持民营经济发展若干措施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提振民营经济发展信心,更大力度支持民营经济做大做优做强,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市税务局聚焦强化税费政策支持、提升优质办税服务、积极维护企业权益、服务地方发展大局四个方面,提出如下措施:

  一、强化税费政策支持

  1.集成发布政策。制定编发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税费优惠政策清单及相关指引。组织开展对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面对面宣传解读。在南京税务微信公众号设立“税收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专栏,帮助民营经济主体便利掌握、精准适用税费优惠政策。主动对接南京市“宁企通”惠企综合服务平台,为市场主体提供惠企政策“一站”汇聚、惠企事项“一键”匹配等服务。

  2.加速政策享受。在原有10月份企业所得税预缴申报和年度汇算清缴两个时段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基础上,新增7月预缴申报期作为政策享受时点。针对小规模纳税人减免增值税优惠、小型微利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所得税优惠、“六税两费”减半征收等政策,加大自主申报、自行享受的落实力度。完善追溯享受的服务措施,对需要退税的,充分尊重纳税人缴费人意愿,通过专期专项等方式及时办理。

  3.扶持转型发展。做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梯度培育服务,实施“一户一档”,由专人对接、专项协调、专题辅导,快速响应解决企业个性化问题,推动企业加速成长。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加速推进企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

  4.支持外贸出口。落实跨境电商综试区零售出口货物“无票免税”政策,推进自贸试验区符合条件的企业开展“保税维修”业务,支持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落实国产设备退税政策,促进科技创新发展。做好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工作,提升离境退税便利化水平。

  5.服务跨境发展。为“走出去”企业分类定制专项风险提醒函,以“风险+案例”的形式开展提示提醒,化解涉税风险。向企业宣传全球数字经济征税方案动态,帮助了解税改进展并做好预案。帮助企业用好双边税收协定,在遇到税收争议时运用相互协商程序解决争议,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二、提升优质办税服务

  6.提供便捷办税。以“宁E税您满意”品牌建设为引领,深入打造“不说不”办税服务厅,推行“最急的事找值班长,最堵的事找专窗,最难的事找局长”服务,推出“问需式”引导、“一页清”告知、“双值班长”服务制,及时处理现场纳税人缴费人难点诉求。重组优化“融e办税”服务流程,简单事项窗口即办,复杂业务专区陪办,可网办业务自助办。深化落实税务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对证明材料采用调阅复用措施,减少资料重复报送。优化中小企业跨省迁移办理流程,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在办理迁出手续时迁移信息同步推送至迁入地税务机关。

  7.打造智慧税务。强化“数智”建设,全面应用税务“新办套餐”发票智能审核、个人所得税综合所得年度汇算退税智能审核辅助功能,使用RPA“数智员工”处理高频税费服务事项。推广全面数字化电子发票,便利民营企业自动归集、高效使用发票数据。优化电子税务局、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服务功能,推行申报、审核、退库“无纸化”,免填报表,实现即报即审、全速办退。

  8.改进诉求响应。畅通12366和12345热线互联渠道,实现简单问题“直接答”、复杂业务“连线答”、疑难问题“工单答”。建立12366热线咨询问题解决回访跟踪协办机制,跟踪督促民营企业咨询求助问题的有效解决。加强与工商联等部门联动,协同本地商会组织设立民营企业服务站或服务顾问,深入开展普法、答疑、调解、维权等工作。

  9.推行政策找人。建立数字化税企服务智能平台、自然人管理服务平台、征纳互动平台等“税企沟通三通道”,通过智能语音电话、智能短信,完善税费政策精准推送机制,根据经营主体自身属性和行为偏好,精准推送税费政策、系统操作、提示提醒、风险告知等内容。完善减税降费红利账单推送机制,探索开展红利账单个性化、定制化推送服务。

  三、积极维护企业权益

  10.优化执法方式。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进一步严格落实“首违不罚”制度。落实长三角区域处罚自由裁量基准,统一常见违法行为处罚标准。对符合条件、确有困难的民营企业发生欠税,辅导其制定清欠计划,对按计划缴纳税款的,暂不采取强制执行措施。严格落实税务规范性文件公平竞争和权益性审核制度,确保对各类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

  11.争议多元化解。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公职律师调解中心、社会保险费征缴争议咨询调解中心为平台,建立多层次争议化解组织网络,组建专门团队积极协调和处理民营企业涉税问题和矛盾,力促税收争议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12.优化信用管理。优化新设立民营企业纳税信用复评机制,加快审核进度,助力企业“增信减负”。全面推广“税直达”纳税信用评价动态提醒功能,多渠道推送“事前引导、事中提醒、事后修复”信息,帮助民营企业防范纳税信用风险,发挥纳税信用的正向激励作用。

  13.探索行政合规。探索民营经济税务合规指导制度,发布合规指导清单,提供“菜单式”行政合规指导服务。联合检察机关共同开展涉案企业合规监管。对通过合规考察验收的企业及相关责任人员进行行政处罚时,将合规有效整改作为从轻减轻处罚的考量因素,降低企业纠错成本。

  14.完善破产重整。依法有效解决涉民营企业破产重整程序中的税收问题,完善民营企业破产重整、和解程序中的纳税信用修复机制,通过打造税收法治化营商环境助力民营企业纾困解难、提质增效。

  四、服务地方发展大局

  15.服务重大项目。打造“宁税护航”品牌,建立税收服务重大项目工作机制,关注民营企业参与的重大项目,开展事前宣传辅导服务、事中办税指导服务、事后持续长效服务、全程跟踪落实服务,通过政策加持、服务加速、数据加力、行业加案例,全程护航民营企业重大项目早启动、稳落地、早建成、快见效。

  16.税银深度合作。针对民营企业“融资难”,推出“银税互动”贷款产品,通过“纳税人主动授权、税务推送信息、银行审批授信”三方互动的数据直连模式,助力小微民营企业获得资金活水。打造“税银合作”旗舰店“e税港湾”,拓展自助办税设备布局,方便纳税人“就近办”。

  17.数据助企发展。在保障数据安全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的前提下,依托“全国纳税人供应链查询”系统,为民营企业在原材料购进和匹配市场供需等方面牵线搭桥,助力打通与大中型企业的合作通道。梳理、分析、审核民营企业涉税信息,视情况出具“税收体检报告”,提醒关注税收隐患,帮助企业提前化解税收风险。

  18.强化以税咨政。挖掘税收大数据深层次价值,加强区域产业特征税收经济分析,做优做强“税眼看南京”分析品牌。开展民营企业问需问计调研,分析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发挥“以税咨政”作用,服务地方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23-9-8
文号:国家税务总局南京市税务局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苏委发[2023]18号 中共苏州市委 苏州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促进全市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

中共苏州市委 苏州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促进全市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

苏委发[2023]18号           2023-9-8

各县级市(区)党委和人民政府,苏州工业园区、太仓港口党工委和管委会;市委各部委办局,市各委办局,市各人民团体,各大专院校和直属单位:

  《关于促进全市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若干政策措施》已经市委常委会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苏州市委

苏州市人民政府

2023年9月8日

  (此件公开发布)

关于促进全市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若干政策措施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苏州工作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定信心稳经济促发展,全力以赴抓创新促转型,持续巩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推动高质量发展继续走在前列,制定本政策措施。

  一、提振和促进消费

  (一)释放城乡消费潜力。财政安排资金支持开展汽车促消费专项活动。持续优化消费供给,举办2023秋季购物活动暨“夜ZUI苏州”系列促消费活动,大力发展首店首发经济,持续抓好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培育省级示范步行街、“江苏老字号”。构建“购、影、礼、宴、住、游”婚庆核心产业体系,培育“婚庆+文旅”“婚庆+创意”等新业态,持续扩大婚庆实体消费。举办金鸡湖直播大赛,落实支持直播电商高质量发展政策,加强直播电商人才引育,壮大直播电商产业生态,优化直播电商发展环境。推广新型零售、数字人民币支付等新业态新模式,带动全市消费能级提升。落实省级资金支持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推进农村快递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运营集客货邮于一体的交邮合作邮路,打造“交邮惠民”驿站,全面提升农村寄递物流服务水平。积极探索客运站转型升级和综合开发。开展放心消费创建活动,培育省市两级放心消费示范单位,推进线下购物无理由退货服务,2023年底“吴优数购”商户达到3万家以上。(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交通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市邮政管理局,各县级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以下政策措施均需各县级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落实,不再单独列出)

  (二)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对于居民家庭住宅、居民住宅小区、执行居民电价的非居民用户中设置的充电设施用电,执行居民合表用户电价,并执行峰谷分时电价。对于向供电公司直接报装接电的经营性集中式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用电,执行两部制电价,由经营企业自愿选择执行峰谷分时电价,2030年底前免收需量(容量)基本电费。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加快推进充电桩、储能等设施建设,完善充换电服务网络,推广共享充电模式,服务新能源汽车推广普及。加大消费促进力度,推动新能源汽车下乡,落实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鼓励机关公务、公交、出租、邮政、环卫等公共领域新增或更新车辆优先采购新能源汽车,到2025年,除保留部分应急车辆外,原则上全市新增和更新公交车辆应为新能源汽车,鼓励市区范围内出租汽车新增和更新车辆为新能源汽车,公务用车、环卫车辆、城市物流配送、邮政快递等领域新增和更新新能源车辆占比达到80%以上。鼓励推动新能源车在渣土运输行业中应用,建设工程项目优先使用新能源渣土车,逐年提升新能源渣土车运输作业参与率。(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市住建局、市公安局、市交通局、市机关事务局、市城管局、市邮政管理局、市税务局、苏州供电公司)

  (三)丰富文旅体优质产品和服务供给。落实省级文化和旅游发展资金对组团成效显著的旅行社和提质升级的等级旅游民宿奖补政策。办好苏州文旅消费季百项活动,推出Citywalk等特色旅游线路,新增百项非遗消费品牌和新产品,推动元宇宙赋能文旅场景。适时推出景区和演艺场所门票减免等惠民文旅消费举措。引导景区、游乐园、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等延长开放时间,拓展全市夜间文旅消费市场。支持文化旅游领域新增投资项目建设,项目实际投资额达到20亿元、10亿元、5亿元及以上的,分别给予最高不超过400万元、200万元、100万元的扶持。支持开发打造夜间文旅消费产品和服务,按照不超过投资额的30%,给予最高不超过50万元的奖补。对建成省级以上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的建设运营主体,给予不低于5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2023年安排1000万元市级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示范引领作用强、体育产业成效显著的项目进行奖补。安排750万元资金对76项苏州大众体育联赛、假日体育活动予以购买服务,打造社会体育活动品牌。鼓励引进和举办大型赛事、演唱会。举办文旅体消费活动,支持文旅体夜经济发展,发放不低于1000万元数字人民币文旅体惠民补贴,引导和扩大文旅体休闲消费。推动电竞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放大产业集聚发展效应,根据实际情况,对举办的赛事、龙头骨干企业、原创产品研发及优秀专业人才等给予相应资金奖励补助扶持。支持古城古镇古村保护和文创产业融合发展,持续打造文旅消费新体验。系统推进“一山一策”“一湖一策”“一岛一策”保护,把山水资源优势与文化旅游体育产品和服务开发紧密结合,加快推动生态保护和文化旅游协同发展。(责任单位:市文广旅局、市财政局、市商务局、市体育局、市资源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务局)

  二、着力扩大有效投资

  (四)激发民间投资活力。贯彻落实上级促进民间投资发展相关举措,制定促进我市民间投资政策措施,充分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依托推进有效投资重要项目协调机制,建立健全鼓励民间投资长效工作机制。依托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等载体,健全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长效机制,及时向民间资本推介质态较好、收益稳定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建设项目。强化民间投资项目招引,用足用好产业投资基金,鼓励行业龙头、优质企业等通过兼并重组、产权转让等方式吸引民营企业、民间投资业务落户。支持现有民营企业增资扩产,推动中小微企业快速发展壮大。全面落实国家部署修订新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推动各类经营主体依法平等进入负面清单之外的行业、领域、业务,坚持对各类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合理引导和拓展民间资本投资空间,发挥政府投资引导带动作用,支持民间投资融资需求,推动惠企政策高效落地,落实降成本各项政策,保障民间投资要素,优化民间投资环境,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活力。(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住建局、市交通局、市水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国家金融监管总局苏州监管分局等有关部门)

  (五)大力促进产业投资。加快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探索建立财政、国资、社会资金共同支持的投入机制,通过产业基金模式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具有前瞻性的未来产业提供充足资金来源,推动一批对优化产业布局具有牵引作用的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加快培育在细分领域和关键环节具备一定掌控能力的“专精特新”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加强产业创新集群和新兴服务业细分领域重点项目引育,落实落细促进产业投资相关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足用好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试点补助资金。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等重点领域重大项目,持续增加中长期贷款投放。加快农业全产业链建设,重点支持预制菜等具备一定基础和优势的产业加快发展。(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国资委、中国人民银行苏州市分行、苏创投集团)

  (六)加强项目要素保障。抓紧出台进一步保障服务重大项目加快落地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2023年计划新开工25个省级重大项目、195个市级重点项目9月底前全部开工建设,16个近三年省重大项目中新投产制造业项目12月底实现投产达效。省、市、县三级重大项目用地计划实行“分级保障、应保尽保”。除市级以上重大项目以外,引导各地在办理新增建设用地手续时,优先安排使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三优三保)结余指标。优化林地定额供给,提高林地供给效率。优先保障强度低于苏州市“十四五”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要求的项目和强链补链延链项目用能需求。优化节能审查流程,原则上市级权限审查的项目、单个项目节能审查时长控制在5个工作日内。对省级及以上重大项目,在地方政府承诺兑现排污总量指标来源、区域环境质量改善的前提下,可实施项目环评承诺制审批。深化污染物排放总量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市县两级排污总量指标储备库。允许采取分期验收分区开发建设方式,提高文物勘探和工程建设效率。建立银行机构支持项目融资季度监测制度,推动高效配套金融服务方案,确保重大项目优先审批、优先放款。支持符合条件的项目更多申请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作为项目资本金。加快发展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资源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财政局、市住建局、市水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广旅局、市园林绿化局、中国人民银行苏州市分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苏州监管分局)

  三、促进房地产和建筑业平稳健康发展

  (七)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完善房地产政策措施,优化购房服务流程。优先保障和解决更多刚需住房需求人群,新市民、青年人、新就业人群、常住人口购房与本地户籍居民家庭适用同等政策。满足改善性住房需求,对于购买120平方米及以上商品住房不再进行购房资格审核。综合采取购房补贴、房票安置、团购等方式,更好满足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落实降低首套房、二套房执行首付比例和首套房、二套房贷款利率,居民个人换购住房个税优惠,个人首套房“认房不认贷”,鼓励各县级市(区)根据区域市场实际延长购房补贴等政策。优化住房公积金提取,指导商业银行依法有序调整存量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已售逾期难交付项目“保交楼”配套融资力度。(责任单位:市住建局、市财政局、市资源规划局、市税务局、中国人民银行苏州市分行、市公积金中心、国家金融监管总局苏州监管分局)

  (八)稳定房地产投资。优化住宅用地供应。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做好城镇老旧小区、危旧房改造,继续支持城镇老旧小区居民提取住房公积金用于加装电梯等自住住房改造。综合运用优质优价、容积率激励、鼓励建设多样化类型住宅产品等措施,支持房地产企业开发高品质住宅。商品房项目在健康平稳前提下,根据项目需求可依法按照科学合理的面积划分原则,申请预售许可。符合分段施工条件的项目,房地产开发企业取得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方案审定意见,并经审图合格后可申请基础(桩基)工程施工许可证。取消商品房项目价差比例限制,满足企业差异化定价销售需求。引导房地产企业由住宅开发为主向城市更新、住房租赁、集中建设、物流仓储和养老健康等领域延伸。指导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支持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加快实施城镇燃气老旧管道改造、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城市内涝治理等领域建设,因地制宜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责任单位:市住建局、市财政局、市资源规划局、市公积金中心、市地方金融监管局、中国人民银行苏州市分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苏州监管分局、市水务局、市城管局)

  (九)引导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支持建筑企业进入交通、水利、能源等大型基础设施和市政、新型基础设施领域,各地、各部门在年度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计划中应明确一定比例的项目和标段,鼓励符合条件、信用良好的骨干建筑业企业单独参与投标,支持信用良好的骨干建筑业企业与市外符合条件的企业组成联合体参与投标。支持智能建造试点项目申报国家及省优质工程奖,对智能建造试点项目相关实施单位及主要负责人在信用分、评优评先、职称评定等方面予以优先支持。加大对智能建造关键技术攻关、生产设备研制、首台(套)建造装备等的扶持力度。对经苏州市及以上认定的首台(套)建造装备给予奖励,对于智能建造产业基地、示范项目等予以资金、规划、用地等方面的支持。开展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专项行动,健全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长效机制。农民工工资保证金按工程施工合同额(或年度合同额)的1.5%存储,单个工程合同额较高的,交通工程存储金额不超过300万元,其他工程不超过80万元,施工总承包单位在苏州市范围内有两个以上在建工程,第二个工程起均按1%存储。(责任单位:市住建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交通局、市水务局、市国资委、市行政审批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苏州通管办、中国人民银行苏州市分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苏州监管分局、苏州供电公司)

  四、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

  (十)推进外贸稳中提质。财政安排资金对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争取订单、支持保税物流企业提高服务能力、加快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建设、推动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等方面予以支持。广泛组织企业参加境内外重点展会,对企业参加境外展会的展位费和大型展品回运费给予补贴。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提升中欧班列运营质效,支持和推动外贸企业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深化中新、中日、中德、海峡两岸等合作,推进中荷等合作,积极开发新的开放领域、方向。促进网购保税进口业务发展,争取复制推广“跨境电商网购保税进口+实体新零售”模式。鼓励跨境电商企业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支持跨境电商、供应链服务企业加速海外仓布局建设。对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零售出口货物按规定实行增值税、消费税出口退税、免税,对符合条件的跨境电商零售出口企业可按照4%应税所得率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推动落实金融支持外贸行动方案,举办金融支持稳外贸专场活动,鼓励金融机构面向外贸企业创新特色产品和服务,力争2023年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江苏分公司苏州营业部对全市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业务承保规模超2亿美元、服务全市企业数不低于5500家。鼓励拓展汇率避险“首办户”。(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市场监管局、苏州海关、市税务局、中国人民银行苏州市分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苏州监管分局、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苏州营业部、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苏州市分局)

  (十一)更大力度吸引外商投资。加快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境内投资试点,探索和推动QFLP、主权基金等金融领域的境外资本来我市投资。对符合我省产业发展重点方向,投资总额不低于1亿美元的省、市重大项目,在用地用林等方面指标由省级统筹、优先保障。常态化组织开展“走出去”招商活动,推动各地赴境外开展项目洽谈和客商邀请。办好企业家太湖论坛。支持鼓励跨国公司在苏州设立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销售中心、采购中心、结算中心、物流中心等各类功能性机构。支持外资企业利润再投资,对符合条件的项目按规定给予奖励。(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资源规划局、市园林绿化局、市外办、苏州海关、中国人民银行苏州市分行、国家外汇管理局苏州市分局等有关部门)

  (十二)提高出入境和居留许可便利度。允许外资研发中心邀请的、需要多次临时入境的外籍人员,向公安出入境管理部门申请换发入境有效期不超过1年、停留期不超过180天的多次签证。允许外资研发中心为应邀入境从事紧急商务、未持来华签证的外籍人员,依法依规申请口岸签证入境。允许外资研发中心以团队为单位,凭工作许可和单位函件为团队外籍成员依法依规申请有效期5年以内的工作类居留许可,为海外人才在华长期居留、永久居留提供便利。支持符合条件的外资研发中心海外高层次人员申领江苏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居住证。便利跨境商务人员往来,优化APEC商务旅行卡申办流程,提高企业人员持卡量。(责任单位:市公安局、市外办、市商务局)

  五、大力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十三)攻坚关键核心技术。全方位服务保障苏州实验室加快建设。围绕工业母机与集成化装备、光子与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与高端医疗器械、量子科技、大数据、人工智能、先进材料等重点领域,加快组织实施市前沿技术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30项,积极争取获批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5项,力争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技术。推荐符合条件的企业围绕省重点发展的“1650”产业体系,申报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支持创新联合体开展全链条创新,确保2023年底建设培育创新联合体100家。支持企业在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半导体和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新材料产业等重点领域对工程化阶段瓶颈持续创新攻关,计划每年扶持20个左右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创新主体开展算力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单个项目给予最高200万元的资金支持。实施“全球科创精英寻访计划”,大力吸引国外优秀人才(团队)来苏落户。(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委组织部〈市委人才办〉、市人社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国资委、中国人民银行苏州市分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苏州监管分局、市大数据集团)

  (十四)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加快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继续支持首台(套)重大装备、首版次软件等的推广应用。组织实施苏州市概念验证中心建设项目5个以上,安排市拨经费500万元以上,对新建的概念验证中心给予最高100万元建设资助。积极争取获批省级概念验证中心,加快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持续放大先进技术成果长三角转化中心等平台功能,主动承接国家部委项目资源,加强先进技术创新协同、供需精准对接。加快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对技术转移输出方、吸纳方、中介方给予最高50万元奖补,力争2023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950亿元。争取中科院医工所、中科院纳米所等纳入首批省赋予科研人员职务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范围。支持高校特别是苏州大学发挥“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等优势,支持常熟理工学院实施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机制”全面创新改革任务,建设长三角工业数字化赋能中心,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教育局、市工信局、市财政局等有关部门)

  (十五)加大金融支持创新力度。引导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加大服务科技型小微企业力度,年化平均担保费率不超过1%。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鼓励上市企业再融资,更好发挥科技创新再贷款撬动作用,建立完善科技型企业名录库,鼓励银行机构向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企业特别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发放利率优惠的中长期贷款。用足用好“苏创融”等政银金融产品,支持地方法人机构扩大创新创业金融债券发行规模。力争到2025年设立天使投资基金覆盖的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不低于85%。扩大“苏科贷”“苏信贷”等信贷投放规模和覆盖面,推动完善“科贷通—产业创新集群贷”,遴选形成“创新集群重点支持企业榜单”,为入榜企业提供“科贷通”创新集合信贷。加强对重点产业支持力度,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覆盖面。引导和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在主板、创业板、科创板和北交所上市,支持科技型企业等市场主体发行科技创新公司债券。适当提高科技型企业贷款不良容忍度,科技型小微企业不良率可较各项贷款不良率提高不超过3个百分点。(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市场监管局、中国人民银行苏州市分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苏州监管分局、省信用再担保集团苏州分公司)

  六、激发产业发展新动能

  (十六)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推动“省生物医药30条”和市“生物医药十二条”政策落地落实,医保部门争取创新药纳入国家医保目录、指导医药企业落实创新药挂网,卫健、医保部门指导医疗机构推动创新药明确时限“应配尽配”,国家药品目录发布后,定点医疗机构在一个月内将国家谈判药品按需纳入药品采购目录范围。支持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研发,对在国内开展,并在本市转化的一类创新药、二类改良型新药,按照临床试验Ⅰ期、Ⅱ期、Ⅲ期不同阶段,根据实际研发投入一定比例给予最高3000万元支持;对在全国同类仿制药中前三个通过一致性评价的药品,按实际研发费用一定比例给予最高500万元支持;对首次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书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类、第二类医疗器械产品,按实际研发费用一定比例给予最高500万元支持;对进入国家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的医疗器械产品,给予最高200万元支持。(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医保局、市市场监管局)

  (十七)推动家居产业高质量发展。聚焦家电、家具、建材(家纺)、家装(设计)、家居销售等重点领域,加快培育更多家居领域的龙头企业,打造“专精特新”和“小巨人”家居制造企业,引育总部型家居企业。扩大苏州家居品牌影响力,支持在苏州举办国家级家居产业展会、家居产品创新设计大赛等活动。鼓励家居企业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协同,推进定制化、集成化融合发展,提供多样化家居整体解决方案。支持举办家居行业直播电商活动,推出“互联网+家装”“互联网+家居服务”,打造一体化家居服务平台。推广智能家居和绿色家居,开展新一轮绿色节能家电促消费活动。创新家居领域金融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居民家居消费和家居生产销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市住建局、市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中国人民银行苏州市分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苏州监管分局)

  (十八)推进海洋经济发展。制定出台促进海洋产业发展政策举措,加快培育壮大海缆及海洋通信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及海工装备制造业等十大海洋产业,引育一批具备一定产业基础并有较好发展前景和成长空间的海洋产业特色园区、海洋创新平台、重点海洋企业。研究设立苏州市海洋经济投资基金。重点聚焦海底探测与传输方向支持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分别给予最高1000万元、2亿元的经费支持。加大力度推动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积极争取省技术转移奖补资金支持,鼓励海洋领域企业申领兑付技术转移类科技创新券。对海洋经济领域拥有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前景广阔的符合条件重大创新团队,给予最高5000万元的科技项目经费资助,团队领军人才最高300万元的安家补贴。(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委组织部〈市委人才办〉、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资源规划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广旅局)

  (十九)支持平台经济和总部经济发展。支持头部平台企业、研发型企业等在我市设立研发中心,力争获批江苏省研发型企业20家以上,对首次被认定为江苏省研发型企业的给予最高50万元支持。发挥苏州市服务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引导、示范、放大作用,加大力度培育平台经济新的增长点。加快发展产业数字化,2024年继续支持工业企业开展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鼓励支持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推广应用优秀服务业数字化转型产品服务。积极发展会展经济,培育更多优秀会展品牌。提升苏州港综合服务功能,支持江苏(苏州)国际铁路物流中心打造多式联运枢纽,推动物流降本增效。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平台企业的金融支持,推动平台企业贷款扩面增量降价。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着力引进央企第二总部、优质民营企业总部和研发中心、销售中心、结算中心等功能性总部,支持现有总部企业通过资本运营、并购重组等方式做大做强。用好“苏城楼宇通”平台,动态监测全市楼宇经济运行态势,打造一批高产出楼宇、专业特色楼宇等载体,梳理形成老旧商务楼宇改造项目储备库,对符合条件的改造项目按照规定给予不超过项目投资30%、最高300万元的支持。推进体育公共服务智慧化,建设全民健身数字平台,支持以吴中电竞产业园为中心,建成集电竞职业俱乐部建设、电竞主播、赛事执行、内容制作、电竞学院为一体的综合性园区,增强数字电竞业态发展动力。(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交通局、市商务局、市体育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中国人民银行苏州市分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苏州监管分局、太仓港口管委会)

  (二十)培育发展未来产业。聚焦前沿新材料、光子芯片与光器件、元宇宙、氢能、数字金融等未来产业重点领域,突破一批填补国内空白的关键核心技术,形成未来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主导产业有效衔接、互相促进、协同发展新格局。遴选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园区、链主企业、创新平台、标杆项目、关键技术、应用场景,给予最高500万元支持。发挥大型科技领军企业和重点科研院所引领作用,加快打造国家级和省级高能级创新载体,支持创新创业型中小企业瞄准产业链高价值环节,持续提升细分领域创新能力,优化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机制,引导各类主体积极参与全市未来产业建设。(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

  七、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二十一)保障高质量充分就业。鼓励全市科研机构、科技型企业等单位开发科研助理岗位不少于400个。鼓励市属企业充分挖掘就业岗位,缓解“就业难”问题。对招用2023届及离校2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登记失业的16~24岁青年,签订劳动合同并为其缴纳失业、工伤、职工养老保险费1个月及以上的企业,按照每人1500元的标准发放一次性扩岗补助,政策实施期限至2023年12月31日。扩大“苏岗贷”合作金融机构范围,将服务对象扩大到用工不少于5人的民营企业和不少于3人的个体工商户。持续开展“工会创业贷”。开展“名企送优岗”助力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专项行动,组织不少于15家企业提供不少于450个岗位用于帮扶本市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2023年内建成不少于100个“家门口”就业服务站。(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国资委、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总工会)

  (二十二)优化人口落户政策。大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切实落实户籍新政,分类实施市区积分落户和四县市放开落户,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畅通便利积分落户渠道,精简优化积分项目,缩短审批周期,降低人才落户门槛,全力提供宽松优质的落户服务。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责任单位:市公安局、市人社局、市发改委等有关部门)

  (二十三)健全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加大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力度,吸引专业社会力量持续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个性化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深度推进医养结合。继续按“政府补一点、家庭掏一点、企业让一点”模式深入推进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十四五期间完成5万户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及时兑现养老机构床位建设、运营补贴、养老护理员特岗补贴、养老从业人员入职奖励等政策,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举办苏州康养创业创新大赛、长三角国际健康养老产业交易活动、九九重阳节系列活动,推动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责任单位:市民政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工信局)

  (二十四)有序推动公共资源开放共享。积极推动具备条件的党政机关停车场、活动场地、庭院绿地、环境卫生设施等资源对外开放共享,持续加强相关资源底数普查,做好开放区域设施设备的更新,2023年停车位开放共享数量不少于地面可开放共享停车位数量的20%。鼓励各地有序开放城市公共空间,支持具备条件的市场主体开展商业外摆、户外展销等活动。(责任单位:市机关事务局、市城管局、市资源规划局等有关部门)

  八、优化服务保障举措

  (二十五)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对住宿餐饮、文体娱乐、交通运输、旅游、零售、仓储行业纳税人和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暂免征收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执行期限延续到2023年12月31日。对生产销售先进工业母机主机、关键功能部件、数控系统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允许按当期可抵扣进项税额加计15%抵减企业应纳增值税税额,执行期限为2023年1月1日至2027年12月31日。按照国家规定的最高限额(定额)标准执行重点群体、自主就业退役士兵创业就业税收优惠政策,执行期限为2023年1月1日至2027年12月31日。全面落实国家和省新出台以及延续优化完善的各项税费优惠政策。优化完善公共资源交易服务收费政策,取消矿业权交易、土地使用权出租交易服务收费,降低建设工程、水利工程、部分国有产权交易服务收费标准,对中小微企业进场交易减按80%收取交易服务费。2021年3月1日以后通过出让或划拨等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项目,供水供电供气供热企业的投资界面应延伸至用户建筑区划红线,除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另有规定外,不得由用户承担建筑区划红线外发生的任何费用。规范行业协会商会会费管理,压降企业非生产性支出。(责任单位:市税务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工信局、市民政局、市人社局、市资源规划局、市住建局、市退役军人局、市行政审批局、市市场监管局、苏州供电公司)

  (二十六)服务中小微企业发展。开展普惠金融“滴灌润苗”专项行动,创新开发“征像”系统,常态化推进银行机构主动对接服务真实融资需求和良好信用的企业。发挥支小支农再贷款、再贴现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效能,积极运用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力争2023年发放普惠小微贷款工具资金7.5亿元,撬动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新增普惠小微贷款500亿元。鼓励政府性担保机构按照风险共担原则,为在保小微经营主体无还本续贷提供“见贷即保”增信支持。推动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与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同开展银担“总对总”批量担保业务,依法探索建立“见贷即保”模式,增强对小微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作用,力争全年平台撮合融资规模达到1200亿元。积极推进个体工商户分型分类精准帮扶试点、“个转企”改革试点工作。上线运营苏州市公共算力服务平台,为全市中小企业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算力服务。落实支持中小企业政府采购政策,通过完善资金预付制度、减少企业投标成本、整体预留等方式优化政府采购营商环境,促进中小企业参加采购活动。400万元以上的货物、服务和工程采购项目,预留预算总额的40%以上专门面向中小企业采购,其中预留给小微企业的比例不低于60%。对生产经营正常、资金流动性暂时遇到困难的企业稳贷、续贷,不盲目抽贷、压贷。推出“苏小福”品牌,支持各地联合打造品牌矩阵,建设小微企业发展服务中心,为小微市场主体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责任单位:中国人民银行苏州市分行、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行政审批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农业农村局、国家金融监管总局苏州监管分局、省信用再担保集团苏州分公司)

  (二十七)发展壮大民营经济。探索实行工业用地弹性年期出让、先租后让、长期租赁、租让结合、10+N等多种供应方式,降低企业用地成本。持续开展水电气暖领域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整治。畅通民营企业职称评审渠道,建立职称评审“绿色通道”,支持民营企业优秀青年人才直接申报评审中级职称,支持民营企业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和长期在生产服务一线的专业技术人才直接申报高级职称。构建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优化企业家大走访、企业家座谈会、民营企业反映诉求办理等机制,及时有效解决企业实际困难。深入实施新一代民营企业家培养“新领航”计划,探索建立市级层面优秀民营企业家培育宣传机制,促进民营经济代际传承和可持续发展。完善网上中介服务超市建设,动态梳理中介事项清单,推动形成健康有序的中介服务市场。(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资源规划局、市水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检察院、市行政审批局、市工商联等有关部门)

  (二十八)推进包容审慎监管。落实重点领域行政合规指导工作,完善涉企行政合规指导清单、“免罚轻罚”清单和行政裁量基准。严格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持续推行柔性执法、精准执法,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领域实施包容审慎监管。企业违法行为处理后,指导企业完善内控机制,帮助企业开展信用修复。聚焦“无事不扰”,创新监管模式,建立优质企业“白名单”制度,提高监管精准性和有效性。积极探索在安全生产、食品安全、交通运输、生态环境等领域运用信息技术实施非现场监管。围绕平台经济、科技创新、信息安全、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开展反不正当竞争执法专项行动。(责任单位:市司法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交通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应急局、市税务局等有关部门)

  (二十九)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加强改革系统集成,推动更多政务服务事项“跨省通办”“省内通办”和长三角“一网通办”,深化“苏周到”等城市移动端与“苏服办”对接,大力推进政务服务全流程网办。加快落地26个省定标准“一件事”、53个市级“一件事”。高质量打造“苏商通”服务平台,重点推进行政给付等惠企利民政策和服务“免申即享”工作,融合“政策计算器”与“苏商通”,为企业提供高质量定制化服务。启动建设苏州“一企来办”企业综合服务平台。完善政企沟通机制,健全制定涉企政策征求企业家意见工作机制。持续深化“一网通办”改革,探索“AI+政务服务”建设,推动智能预填、智能预审、智能审批。依托12345企业服务热线,提升“一企来”企业服务和“尚贤”人才服务能力,为企业和人才提供全生命周期、跨区域的24小时“不打烊”咨询投诉服务,构建企业诉求闭环管理体系。充分利用12309检察服务热线,畅通企业对涉及刑事、民事、行政等诉讼活动的申诉渠道,为企业提供优质司法服务。积极争取营商环境试点,营造亲清政商关系。(责任单位:市行政审批局、市发改委、市大数据局、市财政局、市工信局等有关部门)

  (三十)强化市场主体合法权益保障。依法平等保护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健全以公平为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深入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和认罪认罚从宽制度,防止和纠正利用行政或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以及执法司法中的地方保护主义。充分发挥法律监督职能,进一步规范涉产权强制性措施,避免超权限、超范围、超数额、超时限查封扣押冻结财产。优化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赋权工作,建立涉企行政复议调解绿色通道。健全市场主体救治和退出机制,优化完善企业破产处置协调联动子机制,加大中小微企业破产程序实践探索,促进中小微企业重整挽救。开通专利复审无效案件多模式审理试点,开展专利权无效宣告请求优先审查案件受理。建设知识产权综合服务平台、知识产权大数据中心、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加强知识产权运营和全链条保护。设立苏州知识产权仲裁中心,拓宽知识产权纠纷多元解决途径。(责任单位:市中级法院、市检察院、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发改委)

  以上政策措施自公布之日起实施,各项政策措施除有明确规定时限或者另有规定以外,有效期至2025年12月31日。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23-9-8
文号:苏委发[2023]18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粤澳深合财政通[2023]146号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财政局关于印发《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政府投资基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财政局关于印发《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政府投资基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粤澳深合财政通〔2023〕146号        2023-09-07

执委会各局: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政府投资基金管理办法》已经合作区执委会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合作区财政局反映。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财政局

2023年9月7日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政府投资基金管理办法

  目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政府投资基金管理架构与职责

  第三章 政府投资基金运作和管理

  第四章 子基金的设立与运作

  第五章 清算、退出和资金管理

  第六章 管理费和激励机制

  第七章 风险控制

  第八章 绩效考核和监督管理

  第九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制定目的

  为规范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政府投资基金(以下简称政府投资基金)的设立、管理和运作,结合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以下简称合作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定义

  为适用本办法的规定,下列用词的定义为:

  (一)政府投资基金,是指由合作区财政出资设立并按市场化方式运作的政策性基金,其宗旨是以财政资金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和财政资金引导放大作用,紧紧围绕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主线,使社会资本投资于合作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重点投向符合《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的相关产业,包括科技研发和高端制造产业、中医药等澳门品牌工业、文旅会展商贸产业、现代金融产业等;

  (二)关联方,是指某一主体直接或者间接控制的相关主体,或直接或间接控制该主体的相关主体,或与该主体受到同一主体直接或间接控制的相关主体。

  第三条 投资对象

  政府投资基金投资对象为符合《总体方案》的重点产业导向的项目。

  政府投资基金充分利用市场化基金管理人丰富的项目库储备,结合合作区产业布局遴选项目资源,引导被投企业落户合作区。

  政府投资基金通过直接出资或者间接出资等形式设立和投资各类市场化基金(以下统称子基金)。

  经合作区执行委员会(以下简称合作区执委会)授权的基金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基金管理委员会)批准,政府投资基金对重大项目、重大基金可以采取直接投资项目的方式。

  第四条 运作原则

  政府投资基金实行所有权、管理权、托管权相分离的治理结构,按照以下“执委会引导、市场运作、科学决策、防范风险”的原则进行设立和运作:

  (一)执委会引导。灵活高效地发挥合作区执委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调控职能,创新财政支持经济发展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符合《总体方案》的领域,推动实现政策导向和目标;

  (二)市场运作。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投资基金通过投资市场化基金的方式引导社会资本的投资方向;

  (三)科学决策。合作区执委会层面设立基金管理委员会,负责政府投资基金重大事项决策,明确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方向和规模等;委托专业的政府投资基金管理人负责政府投资基金投资市场化基金;

  (四)防范风险。对政府投资基金及子基金决策、基金管理人治理、资金监管等方面进行规范,建立政府投资基金绩效考核制度,防范资金运作风险。

  第二章 政府投资基金管理架构与职责

  第五条 基金管理委员会管理架构

  基金管理委员会为合作区执委会授权的政府投资基金决策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决策。

  基金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由分管财政的两位合作区执委会副主任担任;其他委员包括合作区财政局、金融发展局、经济发展局、商事服务局、民生事务局、税务局、广东横琴深合投资有限公司等单位负责人各一名。

  基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合作区财政局,由合作区财政局负责人担任办公室主任。

  基金管理委员会所作决议应当经三分之二以上委员通过,任一主任委员拥有一票否决权。

  第六条 基金管理委员会职责

  基金管理委员会经合作区执委会授权履行下列职责:

  (一)根据《总体方案》及产业发展情况审定政府投资基金发展规划,确定政府投资基金的主要投资方向;

  (二)审定政府投资基金年度投资计划及执行情况;

  (三)审议政府投资基金年度报告;

  (四)审议政府投资基金年度工作总结和绩效评价报告;

  (五)对政府投资基金重大项目的投资及退出进行决策,重大项目是指投资额超过五亿元人民币的项目;

  (六)对政府投资基金参投子基金及天使基金投资项目的退出、让利进行决策;

  (七)需要审定的其他重大事项。

  第七条 基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职责

  基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履行下列职责:

  (一)负责提请审议政府投资基金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

  (二)负责提请审议政府投资基金年度投资计划及执行情况;

  (三)负责提请审议政府投资基金重大项目投资决策等工作;

  (四)负责政府投资基金的日常监督、考核;

  (五)负责组织基金管理委员会会议的事务性工作;

  (六)负责基金管理委员会授权的其他事宜。

  第八条 基金管理人职责

  政府投资基金由专业的基金管理机构(以下简称政府投资基金管理人)进行管理。政府投资基金管理人受托管理政府投资基金日常运营和投资事宜,履行以下职责:

  (一)根据本办法的规定,拟订政府投资基金年度投资计划报基金管理委员会审议;

  (二)征集和遴选子基金管理机构(以下简称子基金管理人),对拟合作机构的申请方案进行初审、尽职调查和投资谈判;

  (三)根据政府投资基金年度投资计划,依照本办法,开展参投或者设立子基金的具体投资工作;

  (四)需定期向基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报告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运作情况(含直接投资项目),定期报告分为半年度报告和年度报告,并及时报告运作过程中的重大事项,并接受基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对政府投资基金的日常管理与运作事务进行审计检查;

  (五)对子基金运作进行监督和绩效评价,并定期向基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报送子基金的运作情况,发生影响政府投资基金权益的重大事项时应及时报送。子基金的资金使用出现本办法规定的违法违规情况或者明显预测子基金在其存续期满无法达到预期目标时,政府投资基金管理人可以按协议终止与子基金管理人的合作,并通过股权或者合伙份额回购等机制适时退出;

  (六)协调相关部门,为子基金或者直接投资项目提供项目信息查询和项目对接服务;

  (七)研究基金投资收益处置及清算退出等重大事项,提出政府投资基金从子基金或者直接投资项目的退出方案,经审批后组织实施退出工作;

  (八)基金管理委员会授权的其他事宜。

  第三章 政府投资基金运作和管理

  第九条 投资方向调整

  政府投资基金管理人可根据合作区执委会战略部署,经基金管理委员会批准后调整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方向。

  第十条 管理架构

  政府投资基金实行母基金和子基金两层管理运营架构。政府投资基金作为合作区财政出资设立的母基金,投资子基金或者直接投资项目。

  经基金管理委员会批准,可以将政府投资基金投资及投后管理、退出等与投资业务相关的事项委托给政府投资基金管理人管理。

  第十一条 运作方式

  政府投资基金以与社会资本共同发起新设子基金为主,也可以采取增资或者受让权益的方式参投已设立的子基金。

  子基金法律主体形式为有限合伙制、公司制,应当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自律规则设立运作。

  第十二条 年度投资计划

  政府投资基金管理人应当拟订年度投资计划(包括但不限于投资方向、当年度投资总额、各投资领域金额、各投资阶段金额、当年资金使用计划等),并于上一自然年度结束三个月内报基金管理委员会审定。

  第四章 子基金的设立与运作

  第十三条 子基金管理

  子基金采取市场化机制运作,依据基金合伙协议(或章程、补充协议)的约定进行投资、管理和退出。

  第十四条 子基金适用条件

  政府投资基金原则上应当参投注册在合作区的子基金,因实际投资需要可视情况参投注册地在合作区以外的基金,并按照有关监管规定履行备案手续并接受监管。

  第十五条 子基金设立运作程序

  在年度投资计划内,子基金的设立和运作程序如下:

  (一)公开征集或者随报随审:政府投资基金管理人按照基金管理委员会批准的政府投资基金年度总体投资计划和投资方向,分类别面向社会公开发布政府投资基金出资申请指南,或者由子基金管理人按照申请指南自行申请;

  (二)申请:申请人根据申请指南要求,编制子基金设立方案,向政府投资基金管理人进行申请;

  (三)预审:政府投资基金管理人根据本办法的规定对申请方案进行预审;

  (四)尽职调查:政府投资基金管理人委托外部第三方机构或者独立对通过预审的意向子基金管理人开展尽职调查,编制尽职调查报告,并提出投资建议;

  (五)投资决策:基金管理委员会根据尽职调查报告,对投资子基金方案进行最终决策;

  (六)社会公示:政府投资基金管理人在其官方网站上对基金管理委员会最终决策的拟投资子基金或者合作方进行公示,公示期为五个工作日。公示有异议的,启动相关调查程序;公示无异议的,进行协议谈判和签署;

  (七)法律文件的签署和资金拨付:子基金设立或者投资项目决策通过后,政府投资基金管理人应当及时开展各项法律文件的起草、谈判、修订及定稿工作,形成最终版本后完成各项法律文本的签署盖章和资金拨付。材料完备后,由政府投资基金管理人报送基金管理委员会备案;

  (八)投资后管理及退出:政府投资基金管理人负责实施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方案,开展投后管理,办理投资退出。

  第十六条 子基金架构适用条件

  申请政府投资基金参投的子基金,其基金架构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出资比例:政府投资基金对单个子基金认缴出资金额占子基金认缴出资总金额的比例原则上不超过百分之四十(天使投资基金不受上述比例限制);

  (二)存续期限:子基金存续期限原则上不超过十五年;

  (三)投资领域:子基金主要投资于合作区内符合《总体方案》的重点产业导向的项目;

  (四)投资比例限制:子基金的投资原则上不超过被投企业总股权的百分之三十;对同一企业股权投资的资金总额,原则上不超过该子基金实缴总规模的百分之二十;投资于单一项目的专项子基金,不受上述比例限制;

  (五)投资地域:子基金投资于合作区的资金原则上不低于子基金中政府投资基金出资额的一倍。以下情形可将子基金投资于合作区之外的被投企业的投资额计算为子基金投资于合作区的资金金额,具体包括:

  1.在子基金存续期内,合作区以外的被投企业注册地迁入合作区并且承诺迁入后五年内不迁出;

  2.注册在合作区以外的被投企业通过设立控股子公司将主要生产研发基地落户合作区(该子公司净资产应当不低于子基金对该被投企业的对应投资金额);

  (六)管理费用:参照市场惯例,参投子基金的基金管理费支付标准按基金合伙协议(或章程、补充协议)的约定执行,除基金管理委员会批准的情形以外,子基金管理费率每年原则上最高不超过基金实缴出资额的百分之二点五,且对政府投资基金收取管理费的标准不得高于其他任一出资人。

  第十七条 子基金申请机构、管理机构适用条件

  申请政府投资基金参投的子基金的申请机构、管理机构应当符合以下全部条件:

  (一)申请机构:依法设立且已在相关主管部门或者行业自律组织登记备案,有固定的营业场所和与其业务相适应的软硬件设施,最近三年不存在重大违法违规行为;

  (二)管理机构:子基金管理人可以由申请机构或者其关联方担任,并已在相关主管部门或者行业自律组织登记备案(如为新设机构,必须在政府投资基金实缴出资前取得私募投资基金相关登记备案资质);

  (三)配备专属且稳定的管理团队,至少有三名具备三年以上初创期、早中期项目投资经验或者相关行业经验的高级管理人员;子基金管理人承诺团队关键人士在基金运作期间不中途退出;管理团队主要成员未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且近三年未受过行政主管机关或者行业自律组织处罚;

  (四)子基金管理人或者其主要股东(公司制)、普通合伙人(合伙制)或者三名以上管理团队主要成员以骨干身份共同累计管理创业投资基金规模不低于二亿元人民币,且至少有三个以上符合下列任一标准的初创期、早中期企业的成功投资项目:

  1.投资项目股权退出比例高于百分之八十且退出部分回报率不低于百分之五十;

  2.投资项目股权退出比例不高于百分之八十且已退出的部分投资本金和对应收益不低于全部投资本金百分之一百二十;

  3.投资项目已在沪深主板、中小企业板、科创板、创业板、香港联合交易所、美国纽约交易所或者纳斯达克交易所成功上市且以基金管理委员会会议召开前一个交易日的市值计算,回报率不低于百分之八十;

  (五)子基金管理人实际管理的基金投资进度在投资期内平均超过百分之五十(政府投资基金参投子基金管理人的首支子基金除外);

  (六)管理和投资运作规范,具有完整的投资决策程序、风险控制机制和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

  (七)经基金管理委员会同意的其他管理机构。

  第五章 清算、退出和资金管理

  第十八条 清算

  政府投资基金清算需经合作区执委会批准。

  清算时,对于归属于合作区执委会的本金、投资收益和利息,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有关规定及时足额上缴国库。

  第十九条 子基金退出

  政府投资基金对子基金的出资一般在子基金存续期满后,按与其他出资方同股同权方式,依子基金相关合伙协议(或章程、补充协议)约定清算退出。

  子基金合伙协议(或章程、补充协议)中没有约定的,应当聘请具备资质的资产评估机构对出资权益进行评估,作为确定政府投资基金出资退出价格的依据。

  第二十条 直接投资项目退出

  政府投资基金直接投资的项目应当在投资协议及相关合同中载明退出条件和退出方式。

  在达到投资年限或者约定退出条件时,应当适时通过股权转让、股票减持、股东回购、项目公司减资或者清算等方式实现退出。

  政府投资基金退出时,投资协议有约定的按照协议约定退出;投资协议约定不清的,按照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的相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一条 强制退出条件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政府投资基金有权要求退出,子基金其他出资人应当签署一切必要的文件或者履行所有必要的程序以确保政府投资基金退出,因政府投资基金退出而产生的风险和损失由子基金管理人承担(若子基金管理人与子基金申请机构不一致,则由子基金申请机构与子基金管理人承担连带责任):

  (一)子基金未按合伙协议(或者章程、补充协议)约定投资且未能有效整改的;

  (二)政府投资基金管理人与子基金管理人签订投资或者合伙协议后,子基金未完成商事登记或首期投资资金未实际到位超过一年的;

  (三)政府投资基金出资至子基金账户后,子基金未开展投资业务超过一年的;

  (四)子基金投资项目不符合本办法规定的政策导向的;

  (五)子基金运营有违法违规行为并被依法查处的;

  (六)子基金管理人发生实质性变化且未经子基金相关权力机构审议通过的。实质性变化包括但不限于:子基金管理人的主要股东(公司制)或者普通合伙人(合伙制)发生实质性变化;锁定的子基金投资决策委员会委员或者管理团队核心成员半数以上发生变化等情况;

  (七)子基金设立方案自公示期结束且无异议之日起超过一年,子基金管理人或者其关联方仍未与政府投资基金签署合伙协议或者章程,政府投资基金相关投资决策文件失效。

  第二十二条 责任划分

  子基金清算出现亏损时,应当按基金合伙协议(或章程、补充协议)约定的比例由子基金管理人和各出资人分别承担。政府投资基金以出资额为限对子基金承担有限责任。

  第六章 管理费和激励机制

  第二十三条 管理费

  政府投资基金管理费用原则上按照实际投资规模的一定比例,由政府投资基金管理人收取,用于支付工资薪金等各项经营开支。

  基金管理委员会可以根据基金规模、市场收费标准和绩效考核等指标相应进行调整。

  若子基金同时由政府投资基金管理人管理,则不再向政府投资基金管理人重复支付相应管理费用,仅支付政府投资基金管理费用或者子基金管理费用。

  第二十四条 让利原则

  子基金出资各方按照出资比例或者相关协议约定获取投资收益。

  为更好地发挥合作区财政出资的引导作用,鼓励子基金投资合作区企业,政府投资基金在收回对子基金实缴出资后,有权以其对子基金的超额收益为限向满足本办法要求的子基金管理人及其他出资人进行让利,但是不得向其他出资人承诺投资本金不受损失,不得承诺最低收益,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二十五条 让利条款

  子基金投资收益分配遵循整体“先回本后分利”原则,在子基金存续期结束后,政府投资基金收回的全部款项在扣除出资本金金额和应缴的各项费用、税费之后,年化收益率超过百分之六的,对于超过部分(以下简称超额收益)按如下条件让利给子基金管理人和其他出资人:

  子基金实际投资于合作区区域企业的资金总额不低于政府投资基金实缴出资金额百分之一百五十的,子基金管理人及子基金其他投资人可以获得让利,让利的比例按照以下公式计算:让利比例=(子基金实际投资于合作区区域企业的资金总额/政府投资基金实缴出资金额-0.3)/3*100%。让利的比例最高上限为百分之一百。

  让利给子基金管理人及子基金其他出资人的部分由子基金管理人确定分配方案。

  第二十六条 让利审批

  政府投资基金让利审批程序如下:

  (一)申请:满足条件的子基金管理人可以向政府投资基金管理人提出让利申请;

  (二)审核:政府投资基金管理人独立或者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子基金管理人的让利申请进行审核,并提出审核意见;

  (三)决策:完成申请审核后,政府投资基金管理人将让利申请和审核意见提交基金管理委员会进行决策;

  (四)公示:经基金管理委员会决策通过后,政府投资基金管理人履行决策程序后十日内对拟采取的子基金让利方案进行社会公示,公示期为五个工作日,公示有异议的,启动相关调查程序;

  (五)执行:社会公示无异议的,政府投资基金管理人应当及时与子基金管理人及全体出资人签署让利的相关法律文件并根据本办法的规定执行让利。

  第二十七条 让利对象

  政府投资基金让利的对象包括子基金管理人及其他出资人,让利条款应在子基金合伙协议(或章程、补充协议)或与子基金管理人及其他出资人签订的其他书面协议中明确约定。

  第七章 风险控制

  第二十八条 出资限制

  申请政府投资基金出资方案由子基金申请机构负责提交。

  申请新设立子基金的,子基金申请机构在提交基金申请方案时,应当至少已经募集到认缴拟设立子基金总规模的百分之五十资金(不含政府投资基金出资部分),并提供拟出资人的出资承诺函等材料。

  申请增资的子基金注册时间不超过十二个月(自子基金商事登记注册之日起至政府投资基金受理其申请之日止),同时应当提供子基金现有全体出资人同意申请政府投资基金出资且以平价增资并豁免政府投资基金罚息(如有)及同意政府投资基金享有子基金已投资项目收益(如有)的合伙人会议决议或者股东会决议;申请增资的子基金注册时间超过十二个月的,应报送基金管理委员会审批。

  第二十九条 子基金管理人出资比例

  子基金管理人及其关联方对政府投资基金参投的子基金合计出资比例不低于百分之一。

  第三十条 子基金管理人适用条件

  申请政府投资基金参投的子基金的子基金管理人应当向符合《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等规定的合格投资者募集资金。

  以有限合伙企业等非法人形式,通过汇集多数投资者的资金直接或者间接投资于子基金的,子基金管理人应当穿透核查最终投资者是否为合格投资者,并且合并计算投资者人数。

  子基金管理人应当勤勉尽责,核实各出资人是否符合国家相关政策法规规定的合格投资者要求。

  第三十一条 关键人士锁定

  子基金合伙协议(或章程、补充协议)须对子基金投资决策委员会成员和管理团队的核心人员进行锁定。被锁定人士如发生人员变动须经合伙人大会或者股东会等子基金相关权力机构表决通过。

  在子基金完成百分之七十的投资进度之前,锁定的管理团队核心成员不得参与相同投资领域的基金,不得作为其他基金的关键人士,子基金管理人不得募集、管理相同投资领域的其他基金。

  第三十二条 基金托管

  政府投资基金应当委托具有基金托管资质的商业银行进行托管,托管银行由基金管理委员会决定。托管银行应当在合作区设有分支机构,且与合作区有良好的合作基础,托管账户需开立在合作区的分支机构。

  政府投资基金管理人负责制定托管协议。政府投资基金托管银行依据托管协议负责账户管理、资金清算、资产保管等事务,对投资活动实施动态监管,每半年向政府投资基金管理人和基金管理委员会提交托管报告。

  第三十三条 子基金托管

  政府投资基金参投的子基金资产应当委托具有基金托管资质的商业银行进行托管。子基金管理人负责制定托管协议,并根据子基金的总体投资计划,将资金拨付托管银行,实行专户管理。托管银行原则上应当在合作区设有分支机构,托管账户需开立在合作区的分支机构。

  托管银行接受子基金委托并签订资金托管协议,按照托管协议开展资产保管、资金拨付和结算等日常工作,对投资活动进行动态监管,确保子基金按约定方向投资。

  第三十四条 出资条件

  子基金出资实行分期到位时,政府投资基金分期出资款项应当在其他出资人(经基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认可的其他政府类投资基金除外)的当期出资款项总额百分之八十以上实际到位后,由政府投资基金按程序同比例拨付至子基金账户。

  第三十五条 观察员委派

  政府投资基金委托政府投资基金管理人参与子基金投资决策委员会的决策,有权委派一名代表作为子基金投资决策委员会委员;也可以不参与子基金投资决策委员会的决策,但是有权委派一名代表作为投资决策委员会的外部观察员,观察员有权列席旁听子基金投资决策委员会会议。

  政府投资基金管理人委派的投资决策委员会委员或者外部观察员对子基金拟投资项目是否符合本办法、合伙协议(或者章程、补充协议)的规定进行合规性审核。

  经政府投资基金管理人研究决定后对违反本办法、合伙协议(或者章程、补充协议)的项目行使一票否决权。如因特殊情况无法在合伙协议(或章程、补充协议)中约定一票否决权的,可以约定其他监督性条款。

  第三十六条 子基金投资收益分配

  子基金投资收益分配原则上采取整体“先回本后分利”方式,投资收益先按照子基金各出资人实缴出资比例分配给各出资人,直至各出资人收回全部实缴出资,剩余的投资收益再按照子基金合伙协议(或章程、补充协议)等约定的方式予以分配。子基金投资收益如果按具体项目进行收益分配的,子基金管理人收取的利润分成应当设置相应的钩回机制。

  前款所称“钩回机制”是指子基金按单个项目分配时,子基金管理人应当将其获取的收益分成在分配时按一定比例(最低不低于百分之五十)留存在子基金,待确保其他出资人收回全部出资后再进行实际分配;若子基金其他出资人在子基金清算时不能收回全部出资,子基金管理人应当将其已获取的收益分成退回其他出资人,以弥补其他出资人的投资损失。

  第三十七条 子基金报告制度

  子基金管理人应当建立子基金重大事项披露制度。

  子基金应当在每个季度结束后一个月内,向政府投资基金管理人提交上季度子基金业务运作报告;并在每个年度结束后四个月内,向政府投资基金管理人提交上年度子基金运营报告、经审计的子基金财务报告和银行托管报告。政府投资基金管理人视工作需要可委托专业机构对子基金进行审计。

  第三十八条 投资限制

  政府投资基金和子基金不得从事以下业务:

  (一)从事担保、抵押、委托贷款等业务;

  (二)投资二级市场股票(定向增发、并购重组或被投企业上市的除外)、期货、房地产、证券投资基金、评级AAA以下的企业债、信托产品、保险计划及其他金融衍生品;

  (三)向任何第三方提供赞助、捐赠(经批准的公益性捐赠除外);

  (四)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存款,或者向第三方提供贷款和资金拆借;

  (五)进行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对外投资;

  (六)发行信托及集合理财产品募集资金;

  (七)其他国家法律法规禁止从事的业务。

  第八章 绩效考核和监督管理

  第三十九条 绩效考核

  基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按照绩效考核办法对政府投资基金管理人进行绩效考核,主要针对政府投资基金的运作情况、社会资金放大作用、产业带动效果等情况进行考核,具体办法由基金管理委员会另行制定。

  第四十条 子基金约束机制

  政府投资基金管理人应当确保在子基金合伙协议(或章程、补充协议)中明确体现本办法及政府投资基金年度投资计划要求,并约定子基金投资方向、投资地域和放大比例等事项。对违反相关协议约定的子基金管理人,政府投资基金管理人应当建立扣减收益分成、提前清算并依法追究责任等约束机制。

  第四十一条 政府投资基金管理人报告制度

  政府投资基金管理人应根据本办法第八条第一款第四项的规定向基金管理委员会定期报告政府投资基金的投资运作情况,并接受审计检查。

  第四十二条 政府投资基金监督管理

  政府投资基金管理人及其工作人员在政府投资基金使用及管理中不履行职责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的,依法追究相应责任;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有权机关处理。

  第四十三条 子基金监督管理

  子基金管理人在子基金运营中存在违法违规违约行为的,基金管理委员会和政府投资基金管理人可视情节严重程度依法采取公开曝光、行业谴责、强制退出等措施,追究其相应责任。

  第四十四条 子基金申请机构、管理机构监督管理

  如子基金申请机构、管理机构或者其关联方存在本办法第四十八条的行为,或者其他被基金管理委员会和政府投资基金管理人认定为严重违法违规的情形,自该等行为或者情形发生之日起五年内,不得向政府投资基金管理人申请设立新的或参投子基金。

  第四十五条 审计监督

  合作区各相关部门依职责对政府投资基金管理人进行业务指导和审计监督。

  第四十六条 观察员监督管理

  政府投资基金管理人可采取选派观察员等方式,加强对子基金的投资方向、决策情况、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自律规则以及子基金相关重要法律文件等进行监督管理。

  第四十七条 子基金协议监督管理

  本办法规范子基金及其运作的相关条款,均应当包含在子基金合伙协议(或章程、补充协议)以及其他相关协议中。

  政府投资基金管理人未按前款规定执行的,相关单位按照委托管理协议的约定追究其责任。

  第四十八条 资金监督

  对弄虚作假骗取政府投资基金投资,或者不按规定用途使用、截留挪用、挥霍浪费政府投资基金投资等违法违规行为,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处理。

  第九章 附则

  第四十九条 其他规定

  本办法所称“以上”、“不超过”、“不高于”、“不低于”,包括本数;“超过”、“高于”,不包括本数。

  第五十条 解释主体

  本办法由合作区财政局负责解释。

  第五十一条 施行日期及有效期

  本办法自2023年9月17日起施行,有效期五年。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23-09-07
文号:粤澳深合财政通[2023]146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苏财税[2023]23号 江苏省关于进一步支持重点群体创业就业有关税收政策的公告

江苏省财政厅 国家税务总局江苏省税务局 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江苏省乡村振兴局关于进一步支持重点群体创业就业有关税收政策的公告

苏财税[2023]23号             2023-9-10

  为进一步支持重点群体创业就业,根据《财政部 税务总局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农业农村部关于进一步支持重点群体创业就业有关税收政策的公告》(2023年第15号)和《中共江苏省委 江苏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苏发〔2023〕9号)有关规定,现将我省有关事项补充公告如下:

  一、自2023年1月1日至2027年12月31日,脱贫人口(含防止返贫监测对象,下同)、持《就业创业证》(注明“自主创业税收政策”或“毕业年度内自主创业税收政策”)或《就业失业登记证》(注明“自主创业税收政策”)的人员,从事个体经营的,自办理个体工商户登记当月起,在3年(36个月,下同)内,按每户每年24000元为限额依次扣减其当年实际应缴纳的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和个人所得税。

  二、自2023年1月1日至2027年12月31日,企业招用脱贫人口,以及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登记失业半年以上且持《就业创业证》或《就业失业登记证》(注明“企业吸纳税收政策”)的人员,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的,自签订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当月起,在3年内按实际招用人数,以每人每年7800元为定额依次扣减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和企业所得税。

  特此公告。

江苏省财政厅 国家税务总局江苏省税务局

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江苏省乡村振兴局

2023年9月10日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23-9-10
文号:苏财税[2023]23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1... 3334353637383940414243 1243
小程序 扫码进入小程序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