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规国科发政字[1999]143号 关于关于印发《关于国家经贸委管理的10个国家局所属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副省级城市人民政府,国务院有关部委、直属机构,国家经贸委管理的10个国家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委、经贸委(经委、计经委)、编委、财政厅(局)、计委、劳动保障厅(局)、人事厅(局)、教委、教育(高教)厅、外经贸委(厅、局)、税务局、工商局、质量技监局:

  《关于国家经贸委管理的10个国家局所属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已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按照文件要求抓紧落实,确保高质量、高效率、如期完成242个科研机构的转制任务,并请将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通报给我们。

  附件:关于国家经贸委管理的10个国家局所属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


  附件:

关于国家经贸委管理的10个国家局所属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科技部等部门关于国家经贸委管理的10个国家局所属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意见的通知》(国办发[1999]18号),现对国家经贸委管理的内贸局、煤炭局、机械局、冶金局、石化局、轻工局、纺织局、建材局、烟草局、有色金属局等10个国家局所属242个科研机构的管理体制改革,提出实施意见如下:

  一、实施方案

  (一)242个科研机构按照实现产业化的总体要求,从实际情况出发,自主选择改革方式,包括转变成科技型企业、整体或部分进人企业和转为技术服务与中介机构等。经国家批准继续保留事业单位性质的少数科研机构,也要引进科技型企业运行机制。

  (二)科研机构转制时,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其现有全部国有资产(包括土地使用权)转为国有资本金。

  (三)科研机构转制为科技型企业时,要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为企业法人;有条件的可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注册名称可用原科研机构名称(去掉原主管部门)或用符合登记法规的其他名称。

  科研机构转制为科技型企业并实行属地化管理的,要到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其国有资产、人员编制、劳动工资等均划归地方政府管理。其中规模较大的,在改制后5年过渡期内,可由地方政府代表、国务院有关部门代表、有资金注人的相关行业骨干企业代表和本单位代表组成理事会。理事会的主要职责是,确定企业的发展方向和主要领导人的人选。

  对少数转制为中央直属的大型科技型企业,由原主管国家局推荐,经科技部、国家经贸委。人事部审核并报国务院批准后,到国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其子公司或子企业以及直属分支机构到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其资产管理及有关财务关系交由财政部负责,领导干部的职务交由中央大型企业工委、人事部管理。

  科研机构转制为科技型企业后,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机制运行,在经营、管理方面依法享有充分的自主权。同时,要加强研究开发工作,保持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

  (四)科研机构进人企业后,可作为企业的技术开发机构、子公司或其他分支机构。进人国有独资企业的,其国有资产划转给所进企业;进人其他企业的,其资产经评估后作为国有资产投资,由地方政府对投人的国有资产进行监管。

  (五)少数科研机构转为技术服务与中介机构的,经国家批准,可保留事业单位性质,实行企业化运营。按照属地化原则,这类机构原则上交由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管理,其资产、人员编制和经费同时划转。

  (六)科研机构转制后,国家确认的技术认证和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进出口商检中心,要保持相关机构和人员的稳定,经国务院有关部门审核认定后,继续承担国家交给的任务,接受国务院有关部门的监督和业务指导,以保持其开展相关业务的公正性。对这类中心,国家财政继续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具体改革管理办法由科技部会同质量技术监督局、国家经贸委、财政部等另行制定。

  (七)科研机构转制后,原具有学位授予权的,继续列入国家招生计划招收研究生,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备案。研究生的培养要加强与高校的联合,基础课的授课任务可委托相关高校承担。

  (八)在转制期间,242个科研机构的现有领导班子要保持相对稳定,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日常工作仍以国家局管理为主。

  (九)科研机构不得违反国家有关法规办理职工退休手续。

  二、配套政策科研机构转制后,享受以下优惠政策:

  (一)原有的正常事业费继续拨付,主要用于解决转制前已经离退休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

  (二)职工养老保险按以下办法执行:转制前已经离退休的人员,原离退休金计发办法不变,离退休金发放和日常管理工作由原单位负责。

  转制后的在职人员实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从1999年7月1日起,单位和个人按当地人民政府法规的比例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1999年7月1日前的连续工龄视同缴费年限,不再补缴养老保险费。

  转制前参加工作、转制后退休的人员,基本养老金计发按照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法规执行,对按企业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低于原事业单位退休金计发办法的部分,采用发补贴的办法解决,所需费用从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中支付,补贴标准按国家有关法规执行。2004年7月回日后退休的,执行企业计发办法。有条件的企业可建立补充养老保险。企业要高度重视并保证科技人员退休后应有的生活待遇。

  转制后参加工作的人员,按照法规执行当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三)基本建设项目投资由国家经贸委、科技部和有关国家局商国家计委在过去5年平均水平的基础上,结合在建项目的实际情况,继续由中央给予两年补助支持。

  (四)从1999年起5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免征其技术转让收人的营业税,免征其科研开发自用土地的城镇土地使用税。科研机构进人企业仍然从事科技开发并实行独立经济核算的,享有上述同等免税政策。

  (五)享有自营进出口权。

  (六)享受国家支持科技型企业的待遇。

  (七)参加国家科研课题和项目的申请、竞标享有与其他科研机构同等的权利。

  (八)已经批准的科研课题和项目继续按原计划实施。

  三、组织实施此项改革工作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国家经贸委、科技部会同10个国家局组织实施。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负责、积极稳妥地做好工作,确保转制工作按期完成。

  (一)10个国家局要指定专门办事机构,精心组织,制定所属科研机构的改革方案,在转制过渡期内,尤其要做好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

  (二)科技部、国家经贸委会同有关部门做好改革方案的协调和审核工作,监督改革相关政策的执行情况,及时协调解决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有关问题。对转制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及时向国务院汇报。

  (三)有关地方政府要认真做好接纳科研机构的工作,妥善解决他们的困难,重视发挥他们的优势,加速科技产业化。不得随意向这些单位安插人员,确保转制工作高质量、高效率、如期完成。

  (四)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要顾全大局,密切配合,不推倭、不扯皮,特事特办,尽职尽责地对科研机构的改革给予大力支持。

  (五)改革实施的进度安排:1.1999年3月份启动并开展工作;2.4月10日前,10个国家局要将所属科研机构转制方案报科技部、国家经贸委汇总审核;由科技部、国家经贸委、中编办、财政部商有关部门,将审核后的转制方案于4月25日前报国务院审批;3.转制方案经国务院批准后,由国家经贸委及10个国家局负责在6月30日以前,完成所属242个科研机构的转制工作。7月1日起开始按新的管理体制运行。

  完成转制工作的标志是:国务院批准科技部、国家经贸委、中编办、财政部上报的转制方案并办理完移交手续。对于清产核资、资产划拨、工商登记注册等具体手续,可适当延长一些时间,由国家经贸委、科技部、10个国家局以及有关部门协助抓紧进行。

  本实施意见由科技部负责解释。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1999-04-12
文号:国科发政字[1999]143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国税发[1999]70号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税务稽查收入”专户管理及有关税收会计统计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

  为保证税务稽查部门查补收入的及时征收入库和准确核算反映,根据国家税务总局、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关于税务稽查部门查补收入入库暂行规定的通知》(国税发[1998]194号),现对“税务稽查收入”专户的管理和有关税收会计统计工作规定如下:

  一、关于“税务稽查收入”专户的开设和管理

  设立“税务稽查收入”专户(以下简称“专户”),是确保稽查收入及时入库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加大稽查力度、强化税收执法监督、促进依法治税的一项重要举措,各地要正确认识其重要意义,并切实管好、用好“专户”。

  (一)“专户”必须严格按照国税发[1998]194号通知的规定开设,凡未经同级国库同意而开设的,一律按规定纠正。

  (二)“专户”主要用于税务稽查部门已查结的各项应缴查补收入的汇缴和解库,对于案件尚未查结,而又需要预先缴纳的收入,也可汇入“专户”,但必须严格按国税发[1998]194号通知和本通知的有关“专户”管理要求办理。

  (三)汇入“专户”的各项查补收入,必须严格执行税款报解制度,保证“专户”收入的及时解缴入库,严禁积压、挪用。

  (四)已入库的各项查补收入需要退付的,必须按现行退库规定从国库办理退付,不得直接从“专户”中退付。

  (五)各级税务稽查部门必须设置专门的账簿,对“专户”收入的收取和划解及时核算,并严格与开户银行办理“专户”收入的对账手续。

  二、关于税务稽查部门查补收入的征收入库和退库

  (一)税务稽查部门在给纳税人制发的税务处理(处罚)决定书中必须载明应缴查补收入的划款方式、划款期限、专户名称、开户银行和账号等内容。

  当查补的下级预算收入收缴归查处的税务稽查部门的同级财政时,税务稽查部门必须报经所属税务局的主管局长同意后实施。

  (二)税务稽查部门的查补收入采用转账方式缴纳的,同城查补收入由纳税人根据税务处理(处罚)决定书的应缴查补金额,填开支票交稽查部门汇入“专户”;异地查补收入由纳税人用电汇或信汇方式汇入“专户”。税务稽查部门收到支票或开户银行的汇款收账通知后,应及时填开税收完税证并将收据联寄纳税人作完税凭证。

  查补收入采用现金方式缴纳的,按现行自收现金税款规定汇入“专户”。

  (三)税务稽查部门在收到开户银行查补收入收账通知的当日或次日,必须根据税收完税证内容将“专户”收入分税种、分级次填开税收汇总专用缴款书解缴入库。

  (四)已入库的查补收入发生多征需要迟库的,经税务稽查部门所属税务局主管局领导审核签章后,由税务稽查部门税收会计填开“税收收入退还书”从国库办理税款退付事宜。

  三、关于查补收入的会计统计核算和收入对账

  按照“谁征收、谁核算”的原则,凡开设“专户”直接负责查补收入征收入库的各级税务稽查部门,其查补收入的会计统计核算和收入对账工作,均由税务稽查部门直接负责,并配备相应的税收会计人员。

  (一)各级税务稽查部门均作为一级核算单位独立进行税收会计核算,并负责与金库核对入库税款,或通过所属税务局计会部门统一与金库对账,计会部门分票后再由税务稽查部门单独核算。

  (二)各级税务稽查部门要严格按照各项税收会计统计制度的规定进行税收会计统计核算,并按要求向所属税务局的计会部门编报税收会计、统计报表等有关会计统计资料;计会部门要及时将税务稽查部门报送的会计统计报表汇入本地区报表上报。本期无发生额时,税务稽查部门也必须按要求对账薄进行结账,并根据会统账簿的本期累计数编报各种报表。

  (三)为保证会计核算的正常进行,税务稽查部门制发的税务处理(处罚)决定书等原始凭证,必须按《税收会计制度》规定及时提供给本部门税收会计人员。

  (四)为避免重复核算,纳税人所在地税务局计会部门对查补收入不再进行会计统计核算。

  四、关于税收票证的使用和管理

  (一)各级税务稽查部门所需的各种税收票证,由其会计人员向所属税务局计会部门领取,并严格按《税收票证管理办法》的要求进行管理。

  (二)办理缴库时,税务稽查部门要严格按照政府预算收入科目和国税发[1998]194号通知规定的预算级次填开税票。

  (三)各级税务稽查部门所用征税专用章、退库专用章等按《税收票证管理办法》的规定刻制和管理。

  各级计会部门对本地区稽查部门开设的稽查“专户”和会计统计工作要加强指导和检查,保证“专户”正确使用和会计统计工作正常开展。

  注:四川省国家税务局1999年5月19日以川国税函(1999)179号转发各市、地、州国家税务局、省局直后分局、稽查局。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1999-04-21
文号:国税发[1999]70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国税发[1999]78号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换发税务登记证件的通知

失效提示:依据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2号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公布全文失效废止、部分条款失效废止的税收规范性文件目录的公告,本法规全文废止。

  为了加强税源管理,适应国家对经济类型的重新划分和调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和《税务登记管理办法》的法规,1999年全国应统一换发税务登记证。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换发税务登记证的范围

  在全国统一时间换发税务登记证件是加强税源管理的重要措施,特别是1999年国家对经济组织的类型重新进行了划分,税务登记的内容也需作相应调整,因此所有纳税户包括已办理税务登记不到三年的纳税户都应当更换新的税务登记证,以便统一管理。

  按照《税务登记管理办法》的法规应当办理税务登记而未办理的纳税人,应当到税务机关办理税务登记。

  凡已发生个人所得税扣缴义务的扣缴义务人,未向税务机关申报登记的,应当到税务机关申报登记,填写扣缴税款登记表。

  二、税务登记证的种类及适用范围

  税务登记证件分为税务登记证(正副本)和注册税务登记证(正副本),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的税务登记证按不同颜色区分。对领取营业执照的各类企业、企业在外地设立的分支机构和从事生产经营的场所、个体工商户等单位核发税务登记证及其副本;对其他单位核发注册税务登记证及其副本。

  三、纳税人识别号

  本次换发税务登记证继续使用原税务登记证号(即纳税人识别号)。为了便于管理,对于个体工商户纳税人识别号有重号的,可在其现有身份证号之后增加码位:具体是按其不同的营业执照核发不同的税务登记证时,在其身份证号第15位之后增加横线,再增加1位数。例如,某个体工商户有甲、乙、丙不同的营业执照和生产经营场所,其身份证号为123456789012345,则其税务登记证号分别为123456789012345----1、123456789012345----2、123456789012345----3。为适应将来身份证号码升位的需要,各地在编码时还要考虑计算机的适应性。

  四、税务登记证的内容、式样及印制

  税务登记证正本主要内容包括:纳税人名称、纳税人地址、法定代表人、登记注册类型、经营方式、经营范围(包括主营、兼营)、经营期限、证件有效期限、税务登记证号(即纳税人识别号)、发证税务机关(盖章)等;注册税务登记证还包括总机构名称、总机构地址等;副本还应包括验证记录(两栏)等。

  税务登记证式样由国家税务总局制作。为了保证税务登记证的规范和统一,税务登记证必须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严格按照式样标准统一印制。各地在正式印制之前,要将证件样品报送总局,未经总局批准,不得擅自印制。税务登记证件外框是否换发,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确定。

  五、换证程序

  (一)换证之前一个月,由税务机关公告通知纳税人。为统一口径,总局草拟了公告文本;

  (二)纳税人应当在税务机关公告的限期内,持原税务登记证件分别向主管的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提出换证申请,填写税务机关印制的税务登记表一式三份;

  (三)主管税务机关审核纳税人上述证表无误的,应当依法换发税务登记证件;审核后发现纳税人证件不全或者所填表格有误的,应当责成其补正后予以换发;

  (四)应办而未办税务登记的纳税人,应当在税务机关公告的限期内,持《税务登记管理办法》法规的证件、资料到税务机关办理税务登记。

  六、统一填制税务登记证内容的口径

  “纳税人名称”、“纳税人地址”、“法定代表人”、“经营方式”、“经营范围”填制口径不变,“经营期限”填工商登记核准的期限。“证件有效期限”为税务登记证有效期限,工商登记核发临时营业执照的,填工商登记核准的期限;其余的填“长期”。“字号”统一填税务登记证号,即纳税人识别号。

  关于“登记注册类型”,按照国家统计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划分企业登记注册类型的法规》填写,具体为“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合作企业”、“国有联营企业”、“集体联营企业”、“国有与集体联营企业”、“其他联营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其他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私营独资企业”、“私营合伙企业“、“私营有限责任公司”、“私营股份有限公司”、“合资经营企业(港或澳、台资)”、“合作经营企业(港或澳、台资)”、“港、澳、台商独资经营企业”、“港、澳、台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资企业”、“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外国企业”、“个体工商户”;纳税人营业执照登记类型没有变更的,仍按原有类型填写。其他部门批准登记的纳税人按其批准的登记类型填写。

  七、换证时间安排

  本次换发税务登记证件从1999年6月份开始,11月底结束:6月份准备宣传阶段,7月至10月为换证实施阶段,其中税务登记证件的制作发放,应当于7月1日前准备完毕;11月为验收总结阶段。具体阶段之间的工作安排与衔接,各地可根据工作进度自行调整确定。

  八、结合清查漏征漏管户,加强税源管理

  换发税务登记证件是税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这次换证,不仅要适应新的经济类型划分的需要,而且还要为跨世纪的税收征管打好基础,因此,各级税务机关对此项工作必须高度重视。要切实加强对换证工作的领导,摸清税源,加强管理,对清查出的漏征漏管户,要严格依法补税、罚款。要采取多种形式,对换证工作的意义及必要性,向纳税人进行广泛宣传。在换证工作中,国税局、地税局要在密切配合,协同工作,彻底摸清共管户底数的同时,积极争取工商、民政、技术监督等部门的支持和配合,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完善税源管理;对扣缴义务人要摸清底数,加强登记管理;同时要优化服务,便利纳税人。

  九、关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换发税务登记证问题

  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换发税务登记证的时间安排和工作要求应当按本通知法规进行,其税务登记证的式样及印制另行下文明确。

  十、《全国换发税务登记证情况统计表》和换证工作总结,应当于11月30日前上报国家税务总局。

  附件(略):

  1.税务登记证件式样标准

  2.关于统一换发税务登记证件的公告

  3.税务登记表式样

  4.换发税务登记证统计表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1999-04-29
文号:国税发[1999]78号
时效性:全文失效

法规财税字[1999]63号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1999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勘探开发海洋和陆上特定地区石油(天然气)项目认定的通知

失效提示:依据财政部关于公布废止和失效的财政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目录(第八批)的决定,自2003年01月30日起本法规全文废止。

海关总署: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关于印发〈关于在我国海洋开采石油(天然气)进口物资免征进口税收的暂行规定〉和〈关于在我国陆上特定地区开采石油(天然气)进口物资免征进口税收的暂行规定〉的通知》(财税字[1997]42号)的有关规定,经审核,认定1999年度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符合“海洋”和陆上“特定地区”条件的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项目(具体项目见附件)。对这些项目进口符合财税字[1997]42号文件中《海洋开采石油(天然气)免税进口物资清单》、《陆上开采石油(天然气)免税进口物资清单》和符合《关于海洋和陆上特定地区开采石油(天然气)进口设备、材料免征进口税收的补充通知》(财税字[1997]76号)有关规定并在1999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内进口的物资,按规定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增值税。

  特此通知。

  附件:1999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海洋和陆上特定地区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项目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1999-05-11
文号:财税字[1999]63号
时效性:全文失效

法规财税字[1999]65号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1999年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勘探开发海洋和陆上特定地区石油(天然气)项目认定的通知

失效提示:依据财政部令第16号 财政部关于公布废止和失效的财政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目录(第八批)的决定,本法规全文失效。

海关总署:

  根据《关于组建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有关问题的批复》(国函[1998]58号)规定,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组建后,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对石油、石化企业实行的原有优惠政策继续保持不变。据此,划入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的油田企业,继续执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关于印发<关于在我国海洋开采石油(天然气)进口物资免征进口税收的暂行规定>和<关于在我国陆上特定地区开采石油(天然气)进口物资免征进口税收的暂行规定>的通知》(财税字[1997]42号,以下简称《通知》)的有关规定,按照《通知》的规定,经审核,认定1999年度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符合“海洋”和陆上“特定地区”条件的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项目(具体项目见附件)。对这些项目进口符合财税字[1997]42号文件中《海洋开采石油(天然气)免税进口物资清单》、《陆上开采石油(天然气)免税进口物资清单》和符合《关于海洋和陆上特定地区开采石油(天然气)进口设备、材料免征进口税收的补充通知》(财税字[1997]76号)有关规定并在1999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内进口的物资,按规定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增值税。

  特此通知。

  附件:1999年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海洋和陆上特定地区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项目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1999-05-11
文号:财税字[1999]65号
时效性:全文失效

法规国税发[1999]86号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规范税务机关收费管理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

  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治理向企业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等问题的决定》(中发[1997]14号)精神,国家计委、国家税务总局对税务系统的收费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从全国检查情况看,税务机关执行国家收费管理政策的情况是比较好的,但也发现一些问题,有的税务机关未严格执行收费的有关法规,扩大了收费范围和提高了收费标准,增加了纳税人的负担。为进一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治理向企业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的决定,加强税务机关收费的管理,规范税务机关的收费行为,现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规范税务机关收费管理的重要性

  规范税务机关收费管理是关系到税务机关依法行政、严肃税收法律法规、规范税收行政职能、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树立良好的行业形象的大事。是贯彻“加强征管,堵塞漏洞,清缴欠税,惩治腐败”治税方针的重要举措。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和进一步加强税务机关收费的管理,针对这次收费检查发现的问题,认真研究整改措施,及时纠正违反法规的收费行为,把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治理向企业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等问题的决定,当作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二、严格按照法律、法规法规,清理整顿收费范围和标准

  各级税务机关的各项收费项目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有关法规收取。凡法律、法规法规以外的收费,要根据隶属关系分别报财政部、国家计委和省政府有关部门审批。取得物价部门收费许可证后,方可收费。没有经过国家计委或省价格主管部门批准的收费,要迅速纠正,坚决予以取消。凡按法律、法规的法规和财政部、国家计委和省政府有关部门批准立项的收费项目,要严格按照物价部门批准的收费标准收取,不得擅自扩大收费范围和提高收费标准。

  三、各级税务机关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实施细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法规的范围,收取纳税保证金和发票保证金。税务机关在收取纳税保证金和发票保证金时,必须明确清缴税款和发票的期限,超过期限仍未清缴的,以纳税保证金抵缴税款,以发票保证金抵缴罚款,并按税款和罚款的归属级次,分别上缴国库。

  四、建立健全收费和保证金的管理制度

  各级税务机关要建立健全收费和纳税保证金、发票保证金的管理制度。要做到统一管理,专人负责,专户存储,专款专用。严禁挪用或拆借。对于不按法规执行的,纪检监察部门要严肃处理。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1999-05-12
文号:国税发[1999]86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国税发[1999]91号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国家税务局系统行政单位财务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

  为了加强国家税务局系统行政单位的财务管理,根据财政部颁布的《行政单位财务规则》,结合国家税务局系统的实际情况,总局制定了《国家税务局系统行政单位财务管理办法(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中有什么问题,请及时报告。

  附:

国家税务局系统行政单位财务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国家税务局系统(以下简称国税局系统)行政单位的财务行为,加强国税局系统行政单位的财务管理,保障收工作的正常开展和税收事业的发展,根据财政部颁布的《行政单位财务规则》,结合国税局系统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国税局系统行政单位是指各级国家税务局机关(以下简称各级国税局),其财务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是:贯彻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坚持增收节支,量入为出,勤俭节约的方针,注重资金使用效益。

  第四条 财务管理的基本任务是:

  (一)科学合理编制预算,统筹安排、节约使用各项资金;

  (二)定期编制财务报告,如实反映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财务活动分析;

  (三)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对财务活动进行控制和监督;

  (四)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发挥资产的最大使用效益;

  (五)对所属单位的财务活动实施指导、监督;

  第五条 国税局系统实行"统一领导、垂直管理、下管一级、分级核算"的财务管理体制。

  国家税务总局财务管理司负责管理国税局系统的财务工作。

  各级国税局的财务活动(包括系统和局机关)由财务管理部门实行归口管理。

  第六条 各级国税局的财务部门,应配备专职财务会计人员,进行独立核算。人员编制少、财务工作量小的基层单位,可以实行单据报销制度。

  财务部门的人员分工要遵循会计和出纳分设、钱和物分别管理、职责和权限明确且能相互制约的原则。

  第二章 预算管理

  第七条 单位预算是各级国税局根据其职责和工作任务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

  单位预算由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组成。

  第八条 按照经费领拔关系和预算管理权限,国税局系统预算管理分为下列级次:

  (一)向财政部领报经费,并对下一级预算单位核拨经费的国家税务总局,为国税局系统的主管预算单位;

  (二)向上一级预算单位领报经费,并对下一级预算单位核拨经费的国家税务局,为二级预算单位。

  (三)向上一级预算单位领报经费,无下级拨款单位的国家税务局,为基层预算单位。

  第九条 各级国税局应当按照预算管理级次报送年度单位预算,领报、核拨经费,并按照批准的预算组织实施,定期将预算执行情况向上一级预算单位报告。

  第十条 国家税务总局对各省级国税局实行收支统一管理、按核定的经费方案拔款、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预算管理办法。

  第十一条 各级国税局的各项收入和支出应当全部纳入单位预算统一管理,统筹安排使用。

  第十二条 预算编制的基本要求是:

  (一)贯彻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原则。编制单位预算要精打细算,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原则落到实处。

  (二)量入为出,保证重点。编制预算要坚持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原则,不编制赤字预算。预算安排应首先保证人员经费和必要的公务费、业务费开支,再安排基本建设和事业发展所需资金。概括为"一保吃饭,二保工作,三搞建设".(三)继续加大对基层征收单位的投入。县以上税务机关用于本级的经费开支要尽力压缩,要严格制订本级各项开支标准,将经费的主要部分用于基层征收单位。省级和省辖市、地市级国税局经费集中要适度,县级国家税务局不应留机动经费,防止出现经费预算安排"上松下紧"的问题。

  第十三条 预算的编报和审批程序是:

  (一)各级国税局根据预算管理级次,逐级报送单位预算。

  (二)各级国税局根据预算管理级次向下一级批复预算。

  第十四条 预算审批的原则是:

  (一)预算编制要合理、合法、真实、有效。

  (二)符合上级单位编报要求。

  第十五条 各级国税局要根据上级单位的批复,及时调整预算,并按调整后的预算执行。

  第三章 收入管理

  第十六条 收入是指各级国税局为开展业务活动,依照法规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包括预算拔款、预算外资金收入及其他收入。

  第十七条 中央财政拨款是国税局系统经费的主要来源,包括正常经费和专项资金。

  第十八条 预算外资金收入是指财政部门按法规从财政专户拔给国税局系统的资金和按有关法规不上缴财政专户,直接由国税局系统按计划使用的资金。

  第十九条 其他收入是指各级国税局按法规取得的、除中央财政拨款和预算外资金收入以外的各种收入。主要包括住房基金收入、公费医疗费拔款、代征代扣手续费收入、有价证券和银行存款的利息收入等其他零星杂项收入。

  第二十条 中央财政拔款的管理:

  (一)按时请领和下拨经费,保证资金及时到位。

  (二)按预算管理级次拨款,不得向没有经费领拨关系的单位直接办理拨款。

  第二十一条 预算外资金收入的管理:

  (一)按国家法规的程序、收费范围和标准取得预算外资金收入。

  (二)预算外资金收入要纳入单位财务部门归口统一管理和核算,不得账外设账,转作小金库。

  第二十二条 其他收入的管理:

  (一)严格按国家法规的范围、标准及审批程序取得代征代扣手续费收入,不得扩大提取范围,不得提高提取比例。

  (二)利息的取得要合法,利息收入要及时进账,并纳入单位统一核算。

  (三)公费医疗实行属地管理原则,要按有关法规取得公费医疗经费。

  (四)住房基金收入要纳入单位预算管理。

  (五)地方财政拨款(奖励或补助)的取得要合理合法,手续要齐全。

  (六)其他零星项目收入要及时纳入单位会计核算,不得坐支或设立小金库。

  第二十三条 各项收入的取得要按照财务管理的要求,分项如实填报。

  第四章 支出管理

  第二十四条 支出是指各级国税局开展业务活动发生的资金耗费及损失,包括税务经费支出、基建支出、其他支出等。

  第二十五条 税务经费支出是指各级国税局完成日常或专项工作任务发生的支出。

  税务经费支出按开支对象分为4类:

  (一)人员经费。人员经费是指用于个人部分的费用,包括基础工资、级别工资、职务工资、补助工资、其他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等。

  (二)公用经费。公用经费是指用于公共性支出的费用,包括公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业务招待费和其他费用。

  (三)业务费。业务费是指用于税收业务工作的费用,包括票证账表印制费、计算机应用费、办案费、制装费、宣传培训费。

  (四)事业单位费用。事业单位费用是指用于各级国税局所属事业单位的各项费用,包括院校费用和其他事业单位补助费。

  第二十六条 基建支出是指各级国税局用于建房和购房的支出,包括预算拨款支出和自筹资金支出。基建支出按用途分为办公用房及其综合业务用房、职工宿舍和其他基建支出。

  第二十七条 其他支出是指各级国税局为开展业务活动而发生的国税局系统以外的支出,主要是指代征代扣手续费等支出。

  第二十八条 税务经费支出的管理:

  (一)严格执行国家工资政策,不得乱发奖金和实物。地方政府出台的政策,需要执行,要报上一级预算单位备案。

  (二)严格控制会议费、招待费、差旅费开支。

  (三)办案费的开支范围要符合国家有关法规;要按法规提取举报人奖励基金;举报人奖励基金要单独核算,专款专用,支出手续要完备。

  (四)购置计算机等设备、制作税务服装等大宗采购要采取招标的办法,降低支出费用。

  (五)要严格控制出国考查、培训费用。

  (六)每项开支都要按会计制度法规,在相应的科目列支,不得转列其他科目。

  (七)每项支出都必须取得合法的原始凭证。

  第二十九条 基建支出的管理:

  (一)各级国税局应严格控制基本建设支出。符合国家法规,确实需要安排支出的,应当按照法规程序履行报批手续。

  (二)基本建设工程批准立项后,可开设基建专户,严格按照《国营建设单位会计制度》进行核算;工程竣工验收后,必须对工程决算和财务决算进行审计,并清理基建账户。同时对形成的固定资产及时办理交付使用手续。

  (三)严格执行基建项目预算,不得办理无预算支出;办理追加预算支出,手续要齐全。

  第三十条 其他支出的管理:

  (一)不得扩大开支范围,不得擅自提高开支标准,也不得把不属于其他支出的赞助费、捐款等列入其他支出。

  (二)不得以任何方式虚列支出。

  第三十一条 各级国税局应对节约潜力大、管理薄弱的支出项目实行重点管理和控制。

  第三十二条 二级预算单位不得截留上级单位安排给基层预算单位的专项经费。

  基层预算单位对上级单位安排的专项资金,要专款专用,并接受有关部门的检查和监督。

  第五章 结余管理

  第三十三条 结余是指各级国税局收入和支出相抵后的余额。

  第三十四条 各级国税局的结余不提取基金,全额结转下年统筹安排使用。

  第六章 资产管理

  第三十五条 资产是指各级国税局占有或者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

  第三十六条 流动资产是指可以在一年内变现或者耗用的资产,包括现金、银行存款、有价证券、库存材料、暂付款等。

  第三十七条 流动资产的管理。

  (一)各级国税局必须严格遵守国家关于现金管理的各项法规,加强和健全对现金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现金的安全,防止发生不必要的损失;应当按照法规的范围和限额使用现金,按核定的库存限额留存现金;严格履行现金收付手续;实行钱、帐分管;按有关法规处理库存现金的长、短款。

  (二)各级国税局应当由财务部门按照法规统一开设和管理银行存款帐户,单位内部非独立核算部门原则上不得开设帐户;一切国家资金部不得以个人名义在银行开户存款,也不得作为"储蓄存款"存取款项;应当严格遵守国家银行的各项结算制度,除小额现金收付外,各项资金往来都必须通过银行办理转帐结算;银行帐户只限本单位使用,不得出租、出售和其他单位使用。

  (三)各级国税局购买有价证券,只能用单位有权支配的自有资金,不能使用预算资金;只能购买国库券,不能购买其他有价证券;有价证券应视为货币资金,实行帐、券分管,定期盘点清查,保证帐券相符。

  (四)各级国税局应当建立、健全库存材料的购买、验收、进出库、保管、领用等管理制度,明确责任,严格管理;应当定期或不定期对库存材料进行清查盘点,做到帐实相符。

  (五)各级国税局应当严格控制暂付款的规模,并及时进行清理结算,不得长期挂帐;不能办理无预算领拨关系的单位间借款;预付所属报销单位的备用金,年终时必须全部结清收回;暂付款除借给出差人员必须的差旅费以外,一律不能用于个人借支。

  第三十八条 固定资产是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并且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位价值虽未达到法规标准,但是使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应视同固定资产管理。

  第三十九条 固定资产的分类。

  固定资产一般分为房屋及建筑物、一般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其他固定资产。

  第四十条 固定资产的管理。

  (一)各级国税局应当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明确财务部门、财产管理部门以及使用部门的责任,由财务部门统一建帐、核算,由财产管理部门统一登记、管理;年度终了,应当进行全面清查盘点,保证帐帐相符、帐卡相符和帐实相符。

  (二)购置固定资产应当根据工作需要,在充分利用原有设备基础上,尽量做到固定资产的合理配置和节约、有效使用;对于技术含量高、所需资金较多的设备,必须进行可行性研究和技术论证;对达到一定金额的设备、工程和服务的采购,实施以公开招标为主的政府采购制度。购置固定资产,要编制购置计划,列入当年预算;要在批准的预算范围内购置固定资产;购置的固定资产属于控制购买的商品,应按有关规定办理报批手续。

  (三)固定资产的处置(另行法规)。

  (四)固定资产处置、出租等收入,应当首先用于本单位固定资产的更新;(五)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

  (六)各级国税局应当按照有关要求,真实、全面、及时地编制资产报表和资产情况说明书。

  第四十一条 固定资产的增加、减少。

  各级国税局的固定资产增加时,应当及时登记入帐;固定资产减少时,应办理报批手续,并进行帐务处理。

  第四十二条 国有资产产权登记

  (一)产权登记是指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代表国家对各级国税局国有资产(包括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进行登记,依法确认国家对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和单位占有、使用国有资产的法律行为。

  (二)占有、使用国有资产的各级国税局,都要对本单位各种类型的资产按程序申报办理产权登记。

  (三)新设立或首次进行登记的机构,应当办理产权登记。因机构分立、合并、改制以及隶属关系、单位名称发生变化,应当办理变动产权登记。因撤销而被合并后终止活动,应当办理撤销产权登记。

  第四十三条 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

  (一)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是指各级国税局在保证完成本单位正常工作的前提下,用非经营性资产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资产,其资产的国家所有权性质不变。

  (二)各级国税局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主要是指用其他自筹资金或原有的固定资产转作经营使用的资产。预算拨款不得转作经营性资产使用。

  (三)将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应当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严防国有资产流失;应当收取一定比例的资产占用费,主要用于单位固定资产更新改造。

  (四)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须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或备案。同时应按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有关法规办理报批手续。

  第七章 暂存款项管理

  第四十四条 暂存款项是各级国税局在业务活动中与其他单位或个人发生的预收、代管等待结算的款项。

  第四十五条 各级国税局应当加强对暂存款项的管理,不得将应当纳入单位收入管理的款项列入暂存款项;对各种暂存款项应当及时清理、结算,不得长期挂帐。

  第八章 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

  第四十六条 财务报告是反映各级国税局一定时期财务状况和预算执行结果的总结性书面文件。财务报告包括财务报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

  第四十七条 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总表、支出明细表、基本数字表以及其他有关附表。

  财务情况说明书是财务报告的组成部分,应当反映本期收入、支出、结余、专项经费使用以及各项资产变动的情况、原因,简要说明影响财务状况变化的重要事项和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第四十八条 各级国税局应当按照上一级预算单位制发的财务报表格式及提出的要求,真实、准确、完整、按时地编制财务报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经单位负责人批准、签章后逐级上报;年度决算应附财务分析。

  第四十九条 年度财务分析既是年度预算执行情况的总结,也是年度财务管理工作的总结。

  财务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即:预算执行情况、财务收支情况、资金运用情况、人员增减、机构变动情况、固定资产利用情况和财务管理制度建设情况;影响预算完成的主要问题和真实原因,以及相应的解决办法和改进措施;对上级单位工作的意见、建议和要求等。

  第五十条 各级国税局应以年度决算为依据,对年度内发生的财务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通过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总结经验和教训,并对会计工作和财务管理现状做出评价,为下一年的预算编制和工作决策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除年度财务分析外,还应结合实际情况开展专题财务分析。

  第九章 财务监督

  第五十一条 财务监督是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以及《国家税务局系统内部财务审计办法》,对本级和下级单位的财务活动进行审核、检查的行为。

  第五十二条 各级国税局应根据《国家税务局系统内部财务审计办法》建立内部审计制度,组织对本级及下级单位进行内部审计;应建立内部稽核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健全内部制约机制,加强日常财务监督;在自我监督的同时,还应接受审计等部门的检查、监督。

  第五十三条 财务监督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对预算的编制、执行和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进行审核、检查;

  (二)对各项收入和支出的范围和标准进行审核、检查;

  (三)对资产的安全、完整性进行检查;

  (四)对内部财务会计制度是否健全、有效且认真实施进行检查。

  第十章 附则

  第五十四条 各级国家税务局的会计档案管理,按照财政部、国家档案局制定的《会计档案管理办法》执行。

  第五十五条 本办法由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实施并负责解释。

  第五十六条 各级国税局可根据本办法,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并报国家税务总局备案。第五十七条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执行。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1999-05-13
文号:国税发[1999]91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国税发[1999]94号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表彰奖励纳税人有关问题的紧急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

  近据反映,一些地区为鼓励纳税人积极纳税,对一些纳税大户实行重奖,为防止出现动用国家税款奖励纳税人的现象发生,确保国家税款及时足额入国库,国家税务总局重申以下要求:

  一、依法征税是税务机关应尽的职责,各级税务机关必须严格依照税法法规征缴税款,不得以任何形式动用国家税款奖励纳税人。税收是国家依法向纳税人征收的收入,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必须依法及时足额缴入国库,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以任何形式和名义擅自动用。对于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法规,采取各种方式动用国家税款的,一经查实,必须严肃处理,并追究主要决策者的法律责任。

  二、依法纳税是纳税人的法定义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依法履行纳税义务,不得以任何借口和手段逃避纳税义务,对于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偷逃税款者,必须严厉打击,以确保税法的严肃性。

  三、对依法纳税、自觉履行纳税义务的纳税人进行表彰,应以精神鼓励为主,严禁使用国家税款奖励纳税人。

  特此通知,请遵照执行。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1999-05-17
文号:国税发[1999]94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国税注字[1999]9号 国家税务总局注册税务师管理中心关于做好1998年度注册税务师注册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注册税务师管理中心: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注册税务师注册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国税发[1999]79号),现对1998年度注册税务师注册工作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1998年度注册税务师的注册工作由省级注册税务师管理中心负责组织实施。凡1998年度注册税务师资格认定考试成绩合格,并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税务师执业资格证书》者,均应向省级注册税务师管理中心申请执业注册或非执业注册。

  二、省级注册税务师管理中心应按《注册税务师注册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法规,对申请注册人员提交的《注册税务师执业注册申请表》或《注册税务师非执业注册申请表等材料,认真进行审核,于1999年8月31日前将审核后予以执业和非执业注册人员数呈报国家税务总局注册税务师管理中心,并取得由国家税务总局统一印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税务执业注册证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税务师非执业注册证书》。审批执业注册人员,必须坚持“现专职从事税务代理业务”的原则,不得扩大范围。

  三、注册证书填制后,必须加盖省级注册税务师管理中心印章及纲印。

  四、注册证书编号为九位数,第一、二位代表注册年度(本次注册年度为“98”),第三、四位是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顺序号,第五、六、七、八、九位是各地注册人员顺序号(人员顺序由第九位按顺序依次往上编列)。

  五、申请执业或非执业注册人员,应向所在地注册税务师管理中心分别缴纳注册费80元或20元人民币。另统一缴纳工本费10元人民币。

  六、注册工作完成后,各地于1999年10月31日前将《注册税务师执业注册情况统计表》和《注册税务师非执业注册情况统计表》及软盘(报表数据使用word7.0以下版本)报国家税务总局注册税务师管理中心备案。

  七、各地注册税务师管理中心要高度重视注册工作,严格按照《注册税务师注册管理暂行办法》的法规及本通知要求进行注册登记,对在注册登记中弄虚作假,骗取注册证书的,一经发现,严肃处理。

  八、为保证注册工作的顺利进行,尚未成立注册税务师管理中心的个别地区务必抓紧组建,对在1999年7月31日前还没有成立管理中心的地区,注册工作将暂缓进行。

  九、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贯彻实施<注册税务师资格制度暂行法规>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8]15号),对年龄在60岁以上,并一直在税务代理机构内从事税务代理工作的原执业税务师,其注册登记工作另行通知。

  附件:

  1、注册税务师执业注册申请表

  2、注册税务师非执业注册申请表

  3、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顺序号

  4、注册税务师执业注册情况统计表

  5、注册税务师非执业注册情况统计表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1999-05-26
文号:国税注字[1999]9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国税发[1999]103号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核发1999年石脑油、溶剂油生产供应计划的通知

失效提示:依据国税发[2009]45号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发布已失效或废止有关消费税规范性文件的通知,自2009.03.18日起本法规全文废止。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修订后<汽油、柴油消费税征收范围注释>的通知》(国税发[1998]192号)法规,“列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统一生产和供应计划的石脑油,以及列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生产计划的溶剂油不属于汽油的征收范围。”为了正确执行上述法规,国家税务总局将每年核发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的石脑油和溶剂油的生产、供应计划。对石油化工企业生产销售的石脑油和溶剂油,凡属于经国家税务总局核发的石脑油和溶剂油生产、供应计划内的部分,不征收消费税;未纳入总局核发的生产、供应计划或者超出总局核发计划范围生产、供应的部分,照章征收消费税。现将国家税务总局核发的1999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石脑油、溶剂油生产、供应计划下发给你们,请严格照此执行。

  附件:

  1.1999年石脑油生产及供应计划

  2.1999年溶剂油生产计划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1999-05-28
文号:国税发[1999]103号
时效性:全文失效

法规国税发[1999]104号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开展1999年税收执法检查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

  为了加强税收执法监督,规范税收执法行为,维护国家税法的统一和完整,进一步促进依法治税,国家税务总局决定,1999年继续开展全国性税收执法检查。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检查内容

  检查1998年以来的执法情况。对涉税文件的检查应包括各地仍在执行的1998年以前制定的文件;对具体执法行为的检查,重大问题可以追溯到以前年度。具体内容是:

  (一)涉税文件

  1、各地制定的涉税文件,包括各种会议纪要、办公纪要等,是否符合国家税法。

  2、1998年执法检查查出的违规文件是否纠正。

  (二)税政管理

  1、是否越权减免税,包括有自无擅自变通税收政策,乱开减免税口子,扩大减免税范围,增加减免税项目的问题;对国家税法法规的减免税项目,有无审核不严、超越批准权限的问题;是否将区域性优惠税率适用于区域外营业机构所得等。

  2、对税前列支、亏损弥补的审核、审批是否符合法规。

  3、外商投资企业五年超税负返还政策收尾工作是否按法规执行。

  4、屠宰税收的征收是否符合法规,包括有无按人头、田亩等向农民摊派税款,是否按法规实行代征,是否合理确定征收任务,是否借屠宰税名义收取其他费用或者搭车收费,是否按法规管理、使用和开具屠宰税票证等。

  5、对出口退税的审核、审批是否符合法规。

  6、对俱乐部运动是否严格依法征收个人所得税。

  (三)税收征管

  1、有无混淆税款入库级次,特别是中央参与投资的股份制企业所得税是否按投资比例分别入库,地方非银行金融机构企业所得税是否入中央库。

  2、是否严格按照税法法规的程序和期限审批缓税。

  3、对纳税人欠税,经催缴仍不缴纳的是否依法实施强制执行措施,是否严格按法规加收滞纳金。

  4、是否按法规范围、对象、期限填发《外出经营税收管理证明》。

  5、是否按法规收取纳税保证金和发票保证金。

  (四)税务稽查

  1、是否存在应立案而不立案的问题,对稽查对象和处理对象是否依法确定管辖权。

  2、在实施稽查时是否依法出示税务检查证,是否严格遵守回避制度,是否按法定程序调查取证。

  3、是否依法听取当事人陈述和申辩,是否依法告知当事人有关权利和事项,是否依法举行听证,是否按法规执行查处分开制度。

  4、税务处理决定书是否规范,适用法律法规是否正确。

  5、税务处理决定做出后,是否严格执行,包括是否按照要求督促企业做好调帐工作,是否及时将查补税款及罚款追缴入库。

  (五)省级税务机关认为需要检查的其他问题。

  二、检查方式、方法

  各级税务机关应按照总局要求的内容和时间,对本机关税收执法情况进行自查。还应组织检查组,对下一级税务机关进行重点检查,重点检查面应不少于30%。各地可以组织税务局进行地区间的交互检查。国家税务总局也将组成检查组进行重点检查。在实施具体检查时,各地税务机关可采取下列检查方法:

  1、听取被检查机关执法情况汇报;

  2、调阅收发文目录,检查有关涉税文件;

  3、查阅税务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包括涉外分局、进出口分局、征收分局、稽查分局等)执法卷宗、文书;

  4、抽查相关纳税人;

  5、向相关单位和人员调查了解与检查有关的各种情况。

  三、时间安排

  检查工作分为自查阶段、重点检查和总结整改阶段。自查阶段为1999年7月1日至7月15日;重点检查阶段为7月16日至8月15日;总结整改阶段为8月16日至9月15日。

  四、问题处理

  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各地要认真进行整改。凡与国家税法相抵触的涉税文件、会议纪要、办公纪要等,税务机关应一律停止执行。凡与国家税法相抵触的具体执法行为,税务机关必须纠正。

  对于地方各级人大、政府制定的涉税文件、会议记录、办公纪要,如有与税法相抵触的部分,同级税务机关要向其提交请求更正的书面报告,同时停止执行,并报告上级税务机关。对税务机关制定或者与其他部门联合制定的与国家税法相抵触的涉税文件,应由本级税务机关发文废止,并将废止该文的文件抄报上一级税务机关。

  因违背国家税法而少征的税款,税务机关必须全额补征入库。混淆入库级次的,必须及时调整入库级次。

  检查中发现违纪问题的,交由税务机关纪检监察部门进一步查处。

  五、工作要求

  (一)各级税务机关要统一认识,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认真组织,把检查工作列入重要工作日程,按时按要求完成检查任务。

  (二)检查工作应由一名局领导负责,并由各级税务机关负责法制工作的机构牵头组织。检查工作要深入、细致,不能走过场;要重整改,重实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各地在积极整改的同时,要认真吸取教训,努力改进工作,避免同类问题的再次发生。

  (三)被检查的税务机关应积极配合,据实提供有关的各种情况,保证检查工作的顺利完成。

  (四)各级税务机关要如实反映情况,认真填写《1999年税收执法检查情况统计表》和《1999年税收执法检查违规文件情况表》,逐级上报。

  (五)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税务机关应在9月30日以前向总局报送检查总结。检查总结应当包括检查组织情况、检查工作情况、检查发现的主要问题及原因、问题处理情况和报表。改善税收执法状况、改进执法检查工作的建议,也一同报送。

  六、总结评比

  检查结束后,总局将对各地的检查情况进行评比,对检查工作开展得好、成绩突出的地区将予以通报表扬。评比的项目主要包括:检查组织工作、检查面、查出违规文件情况、违规文件纠正率、查补税额、检查总结质量、报表填列情况和报送时间等。

  附件:

  1、1999年税收执法检查情况统计表(略)

  2、1999年税收执法检查违规文件情况表(略)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1999-05-31
文号:国税发[1999]104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国税发[1999]109号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关于加强农业税收工作的意见》的通知

北京、天津、河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贵州、陕西、宁夏、新疆、青海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宁波、青岛、厦门、深圳市财政厅(局),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海南、四川、云南、甘肃省(自治区)及大连市地方税务局:

  《关于加强农业税收工作的意见》经全国农业税收工作会议讨论修改,现予印发,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关于加强农业税收工作的意见


  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农业税收制度和征收管理体制,进一步提高农业税收工作水平,现对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农业税收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提高认识,重视和加强农业税收工作

  农业税收是我国税收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税收在调节经济、配置资源和组织地方财政收入方面具有特定功能;农业税收面对农村千家万户,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同时作为地方财政固定收入,已成为县、乡两级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在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地区,其地位和作用更加显著。正确认识农业税收的地位、作用和特点,积极做好农业税收工作,对于正确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搞好基层政权建设,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各级农业税收征收机关和广大农税干部,必须充分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和做好农业税收工作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感、使命感,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切实重视和加强农业税收工作。

  二、坚持依法治税,大力组织农业税收收入

  依法治税是做好农业税收工作的根本原则。农业税收征收机关必须坚持依法治税,正确贯彻农业税收政策规定,大力做好农业税收的组织收入工作。

  在正确贯彻执行农业税收政策规定方面,一要针对有的地方还存在着忽视和放松征管工作,随意减税、免税或暂缓征税的问题,进一步加强减免税管理,健全和完善农业税收减免税管理制度,严禁乱开减免税口子,明确管理权限,严格报批程序,减免税到期的要立即恢复征税,切实维护国家农业税收政策的统一性和严肃性。二要针对个别地方违反政策规定收“过头税”的问题,必须始终坚持按任务服从政策的原则处理。对于有的地方存在的按人头或地亩平均摊派农业特产税以及片面强调税款均衡入库,变农业税“季节征收”为“常年征收”等现象,要坚持予以纠正。三要认真组织开展农业税收政策检查。各地农业税收征收机关要总结农业税收政策检查工作经验,建立健全农业税收政策检查制度,定期组织开展检查,着重查处越权和随意减税、免税、缓税,以及违反政策规定收“过头税”等方面的问题,确保农业税收政策规定的正确贯彻执行和征收工作的正常开展。要严肃有关纪律,加大查处力度。对检查发现的典型或重大问题,要予以通报或曝光。

  在组织农业税收收入方面,一要夯实征管基础,加强税源管理。通过全面深入开展税源调查登记建档工作,加强税源档案管理和登记管理,做到依率计征,应收尽收。二要强化征管手段,确保税款及时征收入库。进一步加强与公、检、法、银行、粮食、国土、房管等有关部门的联系与协作,逐步建立和完善打击农业税收涉税犯罪制度、银行扣款制度、扣缴农业税收税款制度和部门间行政协助制度。加快立法步伐,大力强化农业税收保全措施、强制执行措施和行政处罚措施,改变当前农业税收征管手段软弱的状况。同时坚决防止和纠正在农业税收征收管理过程中,出现采取各种非法手段,查封扣押农民群众财物,随意关押纳税人等过激举动的行为和做法。

  三、积极推进农村税费改革

  中央决定近期要抓紧研究实施的农村税费改革,以进一步理顺农村分配关系,规范分配行为,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农业税收征收机关要充分认识农村税费改革关系到亿万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利益调整,涉及财政体制、乡镇政府体制、粮食购销体制的改革和整个税制的配套改革及税收管理权限的划分的重大意义,高度重视和积极参与这项改革。为此,要认真做好有关数据资料的调查准备工作,积极参与改革方案的研究制定。从税制和税收征管的角度,把握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意见,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并要研究解决农业税制及其征管方面多年积累的一些问题,确保新税制的科学性、规范性和顺利实施。

  四、加快农业税收征管改革步伐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税收征管改革相对滞后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为此,大力开展调查研究和理论探讨,明确农业税收征管改革的方向、目标,研究和设计改革的总体方案,有利于加快改革步伐。同时,针对当前存在的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采取措施,积极推进征管改革进程。

  当前,要着重抓紧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立法精神和有关规定,尽快研究制定农业税收征收管理办法,规范征收管理行为,强化征收管理手段,使农业税收征收管理工作法制化。二是强化农业税收征收机关执法主体地位,加强专业化管理。近年来,一些地方从实际需要出发,在隶属关系不变的前提下,将财政局或地税局的农业税收科股改为“农业税收征收管理局”或“农业税收征收管理分局”,使农业税收征管机构成为具有对外独立执法地位、身份和进行系统管理功能的主体,强化了农业税收征管机构的工作职能,加大了直接执法和组织征收工作力度,加强了业务管理和人员培训工作,从而较好地适应了加强农业税收征收管理工作的需要。因此,要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完善和推广。三是结合农业税收工作的实际,针对不同税种的特点,采取相应的办法和措施。凡是有条件的,应尽可能按照全国统一的征管改革要求办理;条件不充分的,可逐步进行;同时,考虑到一些地区的具体实际情况,可在一定时期内沿用传统的征收管理办法。四是搞好农业税收征管软件的开发利用和计算机管理的推广工作。

  五、关于农业税收管理体制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税务总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国办发[1998]73号)规定,农业税、牧业税、农业特产税、耕地使用税、契税的征收管理;税政调研;法律法规起草及其执行过程中的一般性解释工作由国家税务总局负责。省及省以下农业税收征管职能的归属,仍按中编办发[1996]10号文件的规定办理。各地要加强农业税收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对于农税机构、职能已划转到地方税务局的地区,要在机构设置、职能划分、征管手段上充分考虑农业税收征收管理的特点和实际情况,保持农业税收工作的整体性、系统性和稳定性。同时,要理顺工作关系,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六、加强农业税收宣传

  各级农业税收征收机关要高度重视农业税收宣传工作,要按照全国税收宣传工作的统一部署,制定切实可行的宣传计划,从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必要保证。要注重宣传方式,提高宣传质量和效果。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宣传栏、宣传品、文艺演出等多种宣传手段,广泛深入地开展宣传,不断推陈出新,为农业税收工作创造良好的治税环境。

  七、加强农税干部队伍建设

  加强农业税收干部队伍建设,是搞好农业税收工作的基本保证。根据形势需要,当前农税干部队伍建设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要按照中央和各级党委统一部署和要求,认真组织开展学习邓小平理论和“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活动,提高广大农税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做好农业税收工作的自觉性。二要保证农村税费改革工作的需要,注意保持农税干部队伍的稳定。三是加强业务培训和法制教育,提高广大农税干部业务素质和法制观念。四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对农税干部的考核管理。五要关心爱护农税干部,切实改善工作条件,帮助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及时兑现应该享受的工资、津贴、奖励和福利待遇。六要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反腐倡廉,勤政为民,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过硬、作风扎实、廉洁奉公的农税干部队伍。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1999-06-02
文号:国税发[1999]109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国税发[1999]121号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以下简称行政复议法)已于1999年4月29日经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并将于1999年10月1日起施行。为实施好这部法律,国务院发出了《国务院关于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的通知》(国发[1999]10号,以下简称国务院通知),现转发给你们。为使各级税务机关做好行政复议法实施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促进各级税务机关正确履行行政复议职责,根据行政复议法及国务院通知的法规和要求,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行政复议法的重要意义。行政复议法是继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和行政处罚法之后又一部规范行政机关行政行为的重要法律,是推进依法治国进程的又一重大举措。行政复议法的宗旨是完善行政机关内部监督机制,纠正违法或不当的行政行为,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保护行政管理相对人(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税务机关作为国家重要的执法部门,要充分认识行政复议法颁布实施的重要意义,自觉地将税务行政行为纳入法律规范的轨道。同时还应该认识到行政复议法的实施,一方面建立了对纳税人及其他税务当事人进行救济的法律制度,另一方面也建立了纳税人及其他税务当事人对税务机关执法行为的监督机制。各级税务机关要把做好贯彻实施行政复议法的有关各项工作列入重要日程,要以贯彻实施行政复议法为契机,全面推进依法治税工作。

  二、认真开展行政复议工作。行政复议法对行政复议的范围、申请、受理、决定、法律责任等都作了明确的法规,并在某些方面对原有行政复议制度作了重大改革,比如:扩大了行政复议受案对象,将部分抽象行政行为纳入了复议审查范围之内;简化了复议申请程序,延长了复议申请期间;赋予了申请人对地方税务局具体行政行为复议管辖的选择权。根据行政复议法的法规并结合税收工作的实际,国家税务总局目前正在制定税务行政复议的具体实施办法。此外,总局还将规范复议文书的格式,建立行政复议案件的统计、备案制度。各级税务机关应当严格按照有关法规认真开展税务行政复议工作。

  三、重视行政复议法的学习、培训工作。各级税务机关要组织广大税务干部认真学习行政复议法和国务院通知,使他们充分认识实施行政复议法的重要意义,熟悉行政复议制度的各项有关法规,增强依法行政的自觉性,切实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省级税务机关要对负责行政复议工作的干部进行专门培训,使他们能更好地适应工作要求。各级税务机关的领导干部要在学习和贯彻行政复议方面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四、严格依法制定规范性文件。行政复议法赋予了复议申请人对规范性文件监督机制的启动权,法规当事人对行政机关具体行政为申请复议时,可以一并对执法依据(国务院部、委和地方人民政府的规章除外)申请审查。这就要求各级税务机关在制定规范性文件时要严格把关、归口管理,确保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有效性。同时一定要对以前制定的规范性文件进行认真的清理鉴定,凡不符合法定权限或没有法定依据的规范性文件必须予以废止。

  五、强化监督和检查。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的行政复议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并进行责任追究,是保证行政复议法正确贯彻实施的重要手段,行政复议法和国务院通知对此作了明确的法规和要求。各级税务机关要结合建立行政执法责任制度,对下级税务机关的行政复议工作进行考评,发现问题,应当按照行政复议法和国务院通知的法规要求进行严肃处理。

  六、加强行政复议和法制工作的基础建设。行政复议工作是一项法律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没有健全的法制工作机构和高素质的法制工作人员,行政机关很难全面、正确地履行行政复议职责。行政复议法法规:行政机关负责法制工作的机构具体办理行政复议事项。国务院通知要求: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和地方各部门都要按照国务院这次机构改革中加强法制工作的精神,进一步加强法制工作机构建设,建设一支政治强、作风硬、业务精的法制工作队伍。为了保证行政复议工作的正常进行,各级税务机关要按照行政复议法和国务院通知精神,建立、健全行政复议工作制度,注意提高行政复议工作人员素质,充实既精通法律又熟悉税收的专业人才。

  各级税务机关在接到本通知后,要结合本机关的实际情况作好贯彻实施行政复议法的准备工作。有关问题和建议请与国家税务总局政策法规司联系。

  附:国务院关于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的通知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1999-06-23
文号:国税发[1999]121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国税发[1999]123号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税收执法检查规则(试行)》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

  现将(税收执法检查规则(试行》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税收执法检查工作已经开展4年。实践证明,执法检查是加强执法监督,保障政令畅通的重要手段,也是带好税收队伍,加强内部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对于组织税收收入、维护执法刚性起到了很好的保障作用。各地应当结合《税收执法检查规则(试行》的贯彻实施,进一步抓好执法检查工作,特别是要布置、落实好日常执法检查工作。

  各地可根据本规则制定具体法规,并报国家税务总局备案。

  《税收执法检查规则(试行》在执行中有什么问题,请及时报告总局政策法规司。


税收执法检查规则(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建立、健全税收执法检查制度,加强税收执法监督检查,规范税收执法行为,促进税务机关依法行政,维护国家税法的统一和完整,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 税收执法检查(以下简称执法检查)是各级税务机关对本级或者下级税务机关执行国家税法的情况,组织实施的检查和处理工作。

  第三条 执法检查的范围是各级税务机关税收执法的全面情况,其具体内容包括:

  (一)税务机关制定、或者与其他部门联合制定的涉税文件是否符合国家税法的法规;

  (二)税务机关作出具体执法行为是否符合国家税法的法规;

  (三)税务机关所征收的税款是否严格按预算级次入库,是否占压税款;(四)其他违反国家税法的情况。

  在执法检查中,对地方各级人大、政府及其他部门制定的涉税文件是否符合国家税法的情况也应进行了解。

  第四条 县以上各级税务机关的法制机构(或者承担税收法制工作的机构),是本级税务机关执法检查的工作机构,代表本级税务机关组织实施执法检查。根据工作需要,税务机关内部其他工作机构予以配合。

  第五条 税务机关开展的各专项执法检查,由有关工作机构提出计划,法制机构进行协调,统一部署实施。

  第六条 各级税务机关应当加强对执法检查工作的领导,支持检查机构和检查人员开展执法检查工作。

  执法检查过程中,被检查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应当积极配合,据实提供情况,不得抗拒和阻挠检查。

  第七条 执法检查应当依法进行,做到公正客观,实事求是。执法检查查出的问题要及时整改,切实纠正。

  第二章 执法检查的实施

  第八条 执法检查包括国家税务总局统一部署的全国性执法检查、日常执法检查和专案执法检查。

  第九条 各级税务机关按照国家税务总局的统一部署开展全国性执法检查。

  第十条 日常执法检查应作为各级税务机关的一项经常性工作,主要对本级税务机关直属机构和下级税务机关进行检查。

  地方各级税务机关对具体执法行为实施的日常检查,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具体安排。

  第十一条 税务机关根据公民举报、有关部门转办、上级税务机关交办等情况确定专案执法检查。执法检查工作机构实施专案执法检查,应报本级税务机关局领导批准。

  第十二条 执法检查的实施应当组成执法检查组。检查组的组成人员不得少于2人。被检查单位的工作人员不得参加检查组。

  第十三条 执法检查组进行检查时,可以行使下列职权:

  (一)要求被检查单位提供其发布和收到的涉税文件,制作的执法文书,以及相关纳税人的纳税资料;

  (二)询问被检查单位有关人员与检查事项相关的情况和问题;

  (三)根据检查工作的需要,延伸检查相关纳税人的纳税情况;

  (四)必要时可按法定程序到国库、银行等有关部门就检查事项进行调查取证。

  第十四条 执法检查组检查过程中进行调查取证,应向被检查单位核对事实,并由被检查单位有关人员签字确认;有关人员拒绝签字的,应记录在案。

  第十五条 执法检查组实施检查后,应当将检查结果和主要问题向被检查单位说明并听取意见;向其所属税务机关提交书面检查报告。

  检查报告的内容与格式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税务机关确定。

  第三章 执法检查的处理

  第十六条 凡与国家税法相抵触的涉税文件,税务机关一律不得执行。

  凡与国家税法相抵触的具体执法行为,税务机关必须纠正。

  第十七条 对地方各级人大、政府制定的与国家税法不一致的涉税文件,同级税务机关在停止执行的同时,要向其提交请求更正的书面报告,并报告上级税务机关。

  第十八条 对税务机关制定、税务机关与其他部门联合制定或者其他部门制定的与国家税法相抵触的涉税文件,应由本级税务机关发文废止,并将废止该文的文件抄送上一级税务机关。

  第十九条 因违背国家税法少征的税款,税务机关应及时补征入库;多征的税款,税务机关应按有关税收法律法规退还纳税人。

  混淆入库级次的应及时调整。

  第二十条 上级税务机关对下级税务机关进行执法检查发现问题的,一般应于检查工作结束后2个月内作出处理决定,并通知下级税务机关限期整改和回报整改结果。

  对本级税务机关直属机构进行执法检查发现的问题,一般应于检查工作结束后1个月内作出处理决定。

  第二十一条 执法检查中发现税收政策、税收征管制度存在问题,检查机关应及时将有关情况向政策制定部门反映。

  第二十二条 执法检查中发现的违法行为,应按法规追究有关税务机关和人员的行政责任;发现违纪问题的,交由税务机关纪检监察部门进一步查处。

  第二十三条 对在执法检查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税务机关可酌情给予表彰。

  第四章 附则

  第二十四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税务机关可根据本规则制定具体法规。

  第二十五条 本规则所称“国家税法”是指国家统一制定的税收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以及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

  第二十六条 本规则所称“涉税文件‘包括正式文件以及各种形式的会议记录、会议纪要等。

  第二十七条 本规则所称税务机关,均包括各级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

  第二十八条 本规则自发布之日起试行。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1999-06-24
文号:国税发[1999]123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1... 11261127112811291130113111321133113411351136 1233
小程序 扫码进入小程序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