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规国税外函[1997]61号 国家税务总局涉外税务管理司关于 在中国境内无住所的个人取得的奖金征税问题的批复

大连市地方税务局:

  你局《关于贯彻〈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在中国境内无住所的个人取得奖金征税问题的通知〉中有关问题的请示》(大地税函[1997]28号)收悉。关于在中国境内无住所的个人在来华后取得属于来华之前工作月份的数月奖金,及在离华后取得属于在华工作月份的数月奖金的税务处理问题,我局已以《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三井物产(株)大连事务所外籍雇员取得数月奖金确定纳税义务问题的批复》(国税函[1997]546号)明确。对于上述个人取得的数月奖金中属于到华当月和离华当月奖金部分的征税问题,经研究,现将我司意见明确如下:

  对于在中国境内无住所的个人来华工作后取得的数月奖金中属于到华当月的部分,只要该个人当月在华有实际工作天数(无论长短),根据国税函[1997]546号第二条的规定,可将属于该月的奖金计入应在中国申报缴纳个人所得税的数月奖金,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在中国境内无住所的个人得奖金征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6]183号)规定的计方法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但该个人在中国境内停止工作时,其离华当月的实际工作天数与上述到华当月的实际工天数相加不足30日的,对其取得的数月奖金中属于离华当月的部分,可不再申报缴纳个人所得税。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1997-11-06
文号:国税外函[1997]61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财法字[1997]52号 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契税暂行条例细则》的通知

国务院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地方税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现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契税暂行条例细则》发给你们,望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契税暂行条例细则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契税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法规,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条例所称土地、房屋权属,是指土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

  第三条条例所称承受,是指以受让、购买、受赠、交换等方式取得土地、房屋权属的行为。

  第四条条例所称单位,是指企业单位、事业单位、国家机关、军事单位和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组织。 

  条例所称个人,是指个体经营者及其他个人。

  第五条条例所称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是指土地使用者向国家交付土地使用权出让费用,国家将国有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予土地使用者的行为。

  第六条条例所称土地使用权转让,是指土地使用者以出售、赠与、交换或者其他方式将土地使用权转移给其他单位和个人的行为。 

  条例所称土地使用权出售,是指土地使用者以土地使用权作为交易条件,取得货币、实物、无形资产或者其他经济利益的行为。 

  条例所称土地使用权赠与,是指土地使用者将其土地使用权无偿转让给受赠者的行为。 

  条例所称土地使用权交换,是指土地使用者之间相互交换土地使用权的行为。

  第七条条例所称房屋买卖,是指房屋所有者将其房屋出售,由承受者交付货币、实物、无形资产或者其他经济利益的行为。 

  条例所称房屋赠与,是指房屋所有者将其房屋无偿转让给受赠者的行为。 

  条例所称房屋交换,是指房屋所有者之间相互交换房屋的行为。

  第八条土地、房屋权属以下列方式转移的,视同土地使用权转让、房屋买卖或者房屋赠与征税:(一)以土地、房屋权属作价投资、入股;(二)以土地、房屋权属抵债;(三)以获奖方式承受土地、房屋权属;(四)以预购方式或者预付集资建房款方式承受土地、房屋权属。

  第九条条例所称成交价格,是指土地、房屋权属转移合同确定的价格。包括承受者应交付的货币、实物、无形资产或者其他经济利益。

  第十条土地使用权交换、房屋交换,交换价格不相等的,由多交付货币、实物、无形资产或者其他经济利益的一方缴纳税款。交换价格相等的,免征契税。 

  土地使用权与房屋所有权之间相互交换,按照前款征税。

  第十一条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经批准转让房地产时,应由房地产转让者补缴契税。其计税依据为补缴的土地使用权出让费用或者土地收益。

  第十二条条例所称用于办公的,是指办公室(楼)以及其他直接用于办公的土地、房屋。 

  条例所称用于教学的,是指教室(教学楼)以及其他直接用于教学的土地、房屋。 

  条例所称用于医疗的,是指门诊部以及其他直接用于医疗的土地、房屋。 

  条例所称用于科研的,是指科学试验的场所以及其他直接用于科研的土地、房屋。

  条例所称用于军事设施的,是指:(一)地上和地下的军事指挥作战工程;(二)军用的机场、港口、码头;(三)军用的库房、营区、训练场、试验场;(四)军用的通信、导航、观测台站;(五)其他直接用于军事设施的土地、房屋。

  本条所称其他直接用于办公、教学、医疗、科研的以及其他直接用于军事设施的土地、房屋的具体范围,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

  第十三条条例所称城镇职工按法规第一次购买公有住房的,是指经县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在国家法规标准面积以内购买的公有住房。城镇职工享受免征契税,仅限于第一次购买的公有住房。超过国家法规标准面积的部分,仍应按照法规缴纳契税。

  第十四条条例所称不可抗力,是指自然灾害、战争等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

  第十五条根据条例第六条的法规,下列项目减征、免征契税:

    (一)土地、房屋被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征用、占用后,重新承受土地、房屋权属的,是否减征或者免征契税,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

  (二)纳税人承受荒山、荒沟、荒丘、荒滩土地使用权,用于农、林、牧、渔业生产的,免征契税。

  (三)依照我国有关法律法规以及我国缔结或参加的双边和多边条约或协定的规定应当予以免税的外国驻华使馆、领事馆、联合国驻华机构及其外交代表、领事官员和其他外交人员承受土地、房屋权属的,经外交部确认,可以免征契税。

  第十六条纳税人符合减征或者免征契税法规的,应当在签订土地、房屋权属转移合同后10日内,向土地、房屋所在地的契税征收机关办理减征或者免征契税手续。

  第十七条纳税人因改变土地、房屋用途应当补缴已经减征、免征契税的,其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改变有关土地、房屋用途的当天。

  第十八条条例所称其他具有土地、房屋权属转移合同性质凭证,是指具有合同效力的契约、协议、合约、单据、确认书以及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其他凭证。

  第十九条条例所称有关资料,是指土地管理部门、房产管理部门办理土地、房屋权属变更登记手续的有关土地、房屋权属、土地出让费用、成交价格以及其他权属变更方面的资料。

  第二十条征收机关可以根据征收管理的需要,委托有关单位代征契税,具体代征单位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 

  代征手续费的支付比例,由财政部另行法规。

  第二十一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条例和本细则的法规制定实施办法,并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备案。

  第二十二条本细则自1997年10月1日起施行。此前财政部关于契税的各项法规同时废止。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1997-10-28
文号:财法字[1997]52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国税函[1997]564号 国税总局关于房地产租赁行为征收营业税问题的批复

陕西省地方税务局: 

  你局《陕西省地方税务局关于对房地产典当行为征收营业税问题的请示》(陕地税函[1997]071号)收悉。经研究,现批复如下: 

  一、你省宁强县城关综合服务公司(以下简称服务公司)将所属房地产典当给宁强县生产资料公司(以下简称生资公司)使用,典当期限长达30年。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典当行管理暂行办法》(银发[1996]119号)的法规,典当期限最长为3个月,在典当期内,典当行不得出租或使用典当物品。因此,服务公司将房地产典当给生资公司的行为,不属于典当行为。而根据《营业税税目注释》对“租赁业”的解释;服务公司将房地产典当给生资公司的行为,符合“在约定的时问内将场地、房屋、物品、设备或设施等转让他人使用的业务”,因此对服务公司应按“服务业”税目中的“租赁”项目征税,营业额为向对方收取的全部价款。 

  二、对生资公司向服务公司有偿提供资金的行为,符合《营业税税目注释》中法规的“将资金贷予他人使用的业务”,因此生资公司向服务公司提供资金收取的利息应按“金融保险业”税目征收营业税。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1997-10-24
文号:国税函[1997]564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财税字[1997]49号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国有农口企事业单位征收企业所得税问题的通知

失效提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第62号 财政部关于公布废止和失效的财政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目录(第十一批)的决定,本法规自2011年2月21日起全文废止。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经国务院批准,现对国有农口企事业单位(包括农业、农垦、农牧、渔业、林业、水利、气象、华侨农场等企事业单位)征收企业所得税的问题通知如下:

一、对国有农口企事业单位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林产品初加工业(具体范围见附件一、附件二)取得的所得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农口企事业单位与其他企事业单位组成的联营企业、股份制企业从事上述各业的所得应照章征收企业所得税。

二、对边境贫困的国有农场、林场取得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

三、除上述政策外,国有农口企事业单位还可享受国家统一法规的其他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如遇有优惠政策交叉的情况,在具体执行时,可选择适用其中一项最优惠的政策,不能两项或几项优惠政策累加执行。

四、免税的种植业、养殖业、农林产品初加工业必须与其他业务分别核算。否则,应全额照章征收企业所得税。

五、对国有农口企事业单位从事工业、建筑、交通、商业及其他非种植、养殖和农林产品初加工业生产经营活动取得的所得应照章征收企业所得税。

六、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可根据本通知附件所界定的免税种植业、养殖业和农林产品初加工业范围,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本着从严掌握的原则,制定补充法规,并抄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备案。

七、本通知从1996年1月1日起执行。

附件一 免税种值业、养殖业范围

一、种植业种植业是指人们利用植物的生活机能,采取栽培等措施,以取得符合社会需要产品的生产事业。免税种植业的范围包括:

(一)种植粮食作物:包括种植小麦、稻谷、玉米、高梁、谷子、杂粮及其他粮食作物。

(二)种植经济作物:包括种植棉花、烟草、麻类植物、油料植物(含木本油料植物)、糖料植物、香调料植物、各种热带和南亚热带植物(如咖啡、椰子、香蕉、菠萝、荔枝、龙眼、芒果、天然橡胶等)及其他经济作物。

(三)种植林木、林木种子及苗木作物:包括种植、栽培各种林木(含经济林木)、竹、林木种子、苗木。天然林(竹)属于免税种植业的范围。

(四)种植园艺作物:包括种植瓜、果、茶、蚕桑、蔬菜(含各种山野菜)、竹笋、花卉及观赏植物、啤酒花、药材、胡椒、种苗及其他园艺作物。

(五)种植食用菌类作物:包括种植黑木耳、银耳、香菇、蘑菇及其他食用菌类作物。

(六)种植绿肥及饲料作物:包括种植苜蓿、紫云英、毛苕子、三叶草、水葫芦及其他各种畜禽用草料。

二、养殖业

(一)畜牧养殖业畜牧养殖业是指利用粮食、牧草、工业饲料及饲料添加剂、其他农作物产品、秸秆、工业副产品、天然或人工草场等,饲喂或放牧养殖各种畜禽类动物。具体包括喂养或放牧养殖大牲畜(牛、马、骡、驴、骆驼等)、小牲畜(猪、羊等)、家禽(鸡、鸭、鹅等)、其他经济动物(兔、蜂、蚕、珍兽、珍禽等)及人工驯养、繁殖的野生动物等。宠物类的养殖不属于畜牧养殖业的免税范围。

(二)水产养殖业水产养殖业是指利用人工水域(池塘、水库、温室、工厂化养殖设施)、天然水域(江河湖泊、沿海滩涂、海湾)和稻田等,放养各种水产动物和水产植物。

1、水产动物养殖:包括放养鱼、虾、蟹、鳖、贝、棘皮类、软体类、腔肠类、两栖类、海兽及其他水产动物。2、水产植物养殖:包括养殖海带、裙带菜、紫菜、龙须菜、麒麟菜、江篱、浒苔及其他水产植物。

附件二:免税农林产品初加工业范围

一、种植业类

(一)粮食初加工通过对小麦、稻谷、玉米、高梁、谷子以及其他粮食作物,进行淘洗、碾磨、脱壳、分级包装、装缸发制等加工处理,制成的成品粮及其初制品,具体包括大米、小米、面粉、玉米粉、豆面粉、米粉、荞麦面粉、小米面粉、莜麦面粉、薯粉、玉米片、玉米米、燕麦片、甘薯片、黄豆芽、绿豆芽等。

(二)林木产品初加工1、通过将伐倒的乔木、竹(含活立木、竹)去枝、去梢、去皮、去叶、锯段等简单加工处理,制成的原木、原竹、锯材。2、通过利用林业“三剩物”和次小薪材为原料生产的综合利用产品,具体包括:木、竹刨花板,纤维板(含中密度纤维板),纸浆(含固体纸浆),细木工板(含复合板),轻体板,压舌板,竹碎料板,木、竹片,木、竹地板块(含复合地板),木旋制品,栲胶,针叶饲料,饲料酵母,木炭,活性炭,小木、竹制品,草酸,锯末,炭棒等。

(三)园艺植物初加工

1、蔬菜初加工通过对各类蔬菜(含山野菜)晾晒、冷藏、冷冻、脱水、分级包装等加工处理,制成的初制品。

具体包括:

(1)利用冷藏设施,将新鲜蔬菜通过低温贮藏,以备淡季供应的速冻蔬菜,如速冻茄果类、豆类、柿子椒、蒜苔、黄瓜等。

(2)将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种子和食用菌通过干制加工处理后,制成的各类干菜,如黄花菜、玉兰片、萝卜干、冬菜、梅干菜,木耳、香菇、平菇等。以蔬菜为原料制作的各类蔬菜罐头(罐头是指以金属罐、玻璃瓶,经排气密封的各种食品。下同)及碾磨后的园艺植物(如胡椒粉、花椒粉等)不属于免税范围。

2、水果初加工通过对新鲜水果(含各类山野果)清洗、脱壳、分类、包装、储藏保鲜、干燥、炒制等加工处理,制成的各类水果、果干、果仁、坚果等。3、花卉及观赏植物初加工通过对观赏用、绿化、药用及其它各种用途的花卉及观赏植物进行保鲜、储藏、分级包装等加工处理,制成的各类鲜、干花,晒制的药材及用于加工化工产品的原料等。

(三)烟草初加工通过对烟草的简单加工处理而制成的各类烟叶片,具体包括:

1、晒烟叶。利用太阳的辐射热能晒制而成各类烟叶,如晒黄烟、晒红烟、捂晒烟、香料烟、晾烟。

2、晾烟叶。在晾房内自然干燥的各类烟叶。

3、烤烟叶。在调制过程中用人工生火烤制的各类烟叶。专业复烤厂烤制的复烤烟叶不属于免税范围。

(四)油料植物初加工通过对菜籽、花生、大豆、葵花籽、蓖麻籽、芝麻、胡麻籽、茶子、桐子、棉籽及粮食的副产品等,进行清理、热炒、磨坯、榨油(搅油、墩油)等加工处理,制成的植物油(毛油)和饼粕等副产品,具体包括菜籽油、花生油、小磨香油、豆油、棉籽油、葵花油、米糠油以及油料饼粕、豆饼、棉籽饼等。精炼植物油不属于免税范围。

(五)糖料植物初加工通过对各种糖料植物,如甘蔗、甜菜等,进行清洗、切割等简单加工处理,制成的制糖初级原料产品。(六)茶叶初加工通过对茶树上采摘下来的鲜叶和嫩芽进行杀青(萎凋、摇青)、揉捻、发酵、烘干等工序,制成的初制茶(毛茶)。精制茶、边销茶、紧压茶和掺兑各种药物的茶及茶饮料不属于免税范围。

(七)药用植物初加工通过对各种药用植物的根、茎、皮、叶、花、果实等,进行挑选、整理、捆扎、清洗、凉晒、切碎、蒸煮、密炒等处理过程,制成的片、丝、块、段等中药材。加工的各类中成药不属于免税范围。(八)纤维植物初加工1、棉花初加工。通过轧花等脱绒工序而制成的皮棉、短绒、棉籽等。2、麻类初加工。通过对各种麻类作物(大麻、黄麻、槿麻、苎麻、苘麻、亚麻、罗布麻、蕉麻、剑麻等)进行脱胶、抽丝等加工处理,制成的精干(洗)麻、纤维、丝、绳。3、蚕茧初加工。通过烘干、杀蛹、缫丝等加工处理,制成的蚕、蛹、生丝。(九)热带、南亚热带作物初加工通过对热带、南亚热带作物去除杂质、脱水、干燥等加工处理,制成的工业原料、半成品或初级食品。具体包括:天然生胶和天然浓缩胶乳、生熟咖啡豆、胡椒籽、肉桂油、桉油、香茅油、木薯淀粉、腰果仁、坚果仁等,以及利用热带、南亚热带作物加工后的下脚料,剩余副产品制成的半成品,如剑麻皂素、胶清胶、橡胶木等。

二、畜牧业类

(一)畜禽类初加工

1、肉类初加工。通过对畜禽类动物(包括各类牲畜、家禽和人工驯养、繁殖的野生动物以及其他经济动物)宰杀、去头、去蹄、去皮、去内脏、分割、切块或切片、冷藏或冷冻等加工处理,制成的分割肉、保鲜肉、冷藏肉、冷冻肉、绞肉、肉块、肉片、肉丁等。

2、蛋类初加工。通过对鲜蛋进行清洗、干燥、分级、包装、冷藏等加工处理,制成的各种分级、包装的鲜蛋、冷藏蛋等。

3、奶类初加工。通过对鲜奶进行净化、均质、杀菌或灭菌、灌装等,制成的巴氏杀菌奶、超高温灭菌奶、花色奶等。

4、皮类初加工。通过对畜禽类动物皮张剥取、浸泡、盐渍、刮里、脱脂、晾干或熏干、鞣制等加工处理,制成的生皮、生皮张、盐渍皮、原料革等。

5、毛类初加工。通过对畜禽类动物毛、绒或羽绒分级、去杂、清洗等加工处理,制成的洗净毛、洗净绒或羽绒等。

6、蜂类初加工。通过去杂、浓缩、熔化、磨碎、冷冻等加工处理,制成的蜂蜜、鲜王浆以及蜂蜡、蜂胶、蜂花粉等。肉类罐头、肉类熟制品、蛋类罐头、各类酸奶、奶酪、奶油、王浆粉、各种蜂产品口服液不属于免税范围。

(二)饲料类初加工

1、植物类饲料初加工。通过碾磨、破碎、压榨、干燥、酿制等加工处理,制成的糠麸、饼粕、糟渣、树叶粉等。2、动物类饲料初加工。通过破碎、烘干、制粉等加工处理,制成的鱼粉、虾粉、骨粉、肉粉、血粉、羽毛粉、乳清粉等。

3、添加剂类初加工。通过粉碎、发酵、干燥等加工处理,制成的矿石粉、饲用酵母等。

(三)牧草类初加工通过对牧草、牧草种籽、农作物秸秆等,进行收割、打捆、粉碎、压块、成粒、分选、青贮、氨化、微化等加工处理,制成的干草、草捆、草粉、草块或草饼、草颗粒、牧草种籽以及草皮等。

三、渔业类

(一)水产动物初加工将水产动物(鱼、虾、蟹、鳖、贝、棘皮类、软体类、腔肠类、两栖类、海兽类动物等)整体或去头、去鳞(皮、壳)、去内脏、去骨(刺)、擂溃或切块、切片,经冰鲜、冷冻、冷藏、干制等保鲜防腐处理和包装的水产动物初制品。熟制的水产品和各类水产品的罐头以及调味烤制的水产食品不属于免税范围。(二)水生植物初加工将水生植物(海带、裙带菜、紫菜、龙须菜、麒麟菜、江篱、浒苔、羊栖菜、莼菜等)整体或去根、去边梢、切段,经热烫、冷冻、冷藏等保鲜防腐处理和包装的产品,以及整体或去根、去边梢、切段,经晾晒、干燥(脱水)、粉碎等处理和包装的产品。罐装(包括软罐)产品不属于免税范围。

(三)水产综合利用初加工通过对食用价值较低的鱼类、虾类、贝类、藻类以及水产品加工下脚料等,进行压榨(分离)、浓缩、烘干、粉碎、冷冻、冷藏等加工处理制成的初制品。如鱼粉、鱼油、海藻胶、鱼鳞胶、鱼露(汁)、虾酱、鱼籽、鱼肝酱等。以鱼油、海兽油脂为原料生产的各类乳剂、胶丸、滴剂等制品不属于免税范围。

相关法规——

财税[2013]23号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享受资源综合利用增值税优惠政策的纳税人执行污染物排放标准有关问题的通知 

财税[2011]115号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完善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及劳务增值税政策的通知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1997-05-08
文号:财税字[1997]49号
时效性:全文失效

法规国税发[1997]165号 国税总局关于加强军队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各军区、各军兵种、国防科工委后勤部,海军装备修理部,空军、二炮装备技术部,总部有关部局,国防大学校务部,军事科学院院务部,武警总部后勤部:

  为促进军队企业生产经营的发展,支持部队建设,认真贯彻落实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下发的《关于军队开展生产经营征税问题的通知 》( [94]财税字048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军队开展生产经营的所得税若干问题的通知》(国税函发[1994]640号)、《关于军队生产经营继续给予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字[1997]37号)的法规,鉴于近年来因军队生产经营管理体制调整和经营形式发生变化,对军队企业所得税征管中出现的一些具体问题,须予明确,以便于正确执行,并有利于加强征管管理工作。现对军队企业所得税征管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各级税务机关应严格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国税函发[1994]640号文件的法规,做好对军队企业的界定工作。

    二、对军队企业(包括军需工作、军马场、军办农场和军人服务社)实行证书认证制度。即军队企业必须持由总后勤部财务部与生产管理部或军需部统一印制核发的《证书》(一式三份),自核发之日起30日内,到当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认证手续;主管税务机关对企业审查核实,确认其符合政策法规后,办理《证书》认证并按照国家给予军队的税收优惠政策办理减免税的审批手续。凡从1998年1月1日起,未持《证书》或经税务部门审查不符合税收政策法规的军队企业,不能享受军队企业的减免税优惠照顾政策。

      从发文之日起,凡新成立的军队企业,须由总后勤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审批、核实后,各地按上述法规办理《证书》的发放、认证工作。

      三、各级税务机关对已认证的军队企业要加强监督检查,发现已经认证但由于情况发生变化不符合对军队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法规的军队企业,应停止执行,改按法定税率征税。

      四、军队企业兼并地方企业,地方企业兼并军队企业,军队企业之间兼并,经当地主管税务机关重新审查核实后,可按兼并后的企业所适用的税收政策执行。经认证的军队企业发生合并、分立等情形时,应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相关的变更手续。

      五、军队企业应自觉履行纳税义务,按期进行纳税申报,接受税务部门的监督检查;税务部门要做好军队企业的税收征收管理工作,督促企业正确核算经营成果和计算应纳税所得额,促进军队企业生产经营的健康发展。

      六、本通知自下发之日起执行。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1997-10-15
文号:国税发[1997]165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国税外函[1996]40号 国家税务总局涉外税务管理司关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换发税务登记证件工作中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换发税务登记证件有关具体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6]62号),为了做好此次换发税务登记证件的工作,现将有关问题补充通知如下:

  一、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换发税务登记证统一代码具体使用问题的通知》(国税函[1996]165号),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的统一代码,采用国家技术监督局编制的9位码,并在其前面加挂6位行政区域码。有关统一代码的具体使用方法和技术处理均按该文件的规定办理。

  二、对于各级技术监督部门未颁发《全国组织机构统一代码证书》的外商投资企业分支机构、外国企业,各地应按照国家技术监督局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的《关于在换发税务登记证工作中使用<全国组织机构统一代码证书>的通知》(技监局综发[1996]114号)第二条的规定,由主管的国家税务局或地方税务局在其申请换发或办理税务登记时出具《全国组织机构统一代码证书》协办单(式样见114号文附件),凭协办单和有关证明文件向相应技术监督部门申领《全国组织机构统一代码证书》。

  三、根据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关于启用新版外商投资企业和台港澳侨投资企业批准证书的通知》([1995]外经贸资综函字第521号),从1995年10月1日起,启用新版外商投资企业和台港澳侨投资企业批准证书,原版批准证书从今年7月1日起一律停止使用,各企业均需凭新版批准证书办理有关手续。因此,各地税务机关在换发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税务登记证件时,除要求企业按国税发[1996]62号文件第五条第一款规定提供证件、资料外,还应要求企业提供新版的外商投资企业和台港澳侨投资企业批准证书。对不能提供新版批准证书的企业一律不予换证。

  四、由于装订错误,请各地将国税发[1996]62号文件附件一和附件二的税务登记表第四页相互调换一下即可。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1996-05-21
文号:国税外函[1996]40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国税发[1996]81号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加强地方税收工作的意见》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地方税务局:

  现将《加强地方税收工作的意见》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加强地方税收工作的意见1994年,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决定,我国进行了工商税制改革,实行了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同时省以下税务机关分设为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两套机构。两年来,地方税务局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国家税务总局的领导下,克服种种困难,努力开展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各项税收工作任务,对平衡地方预算做出了积极贡献。为进一步做好地方税收工作,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正确认识地方税收工作的地位、作用地方税收工作既是我国税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分税制的有机组成部分。正确认识地方税收工作的地位、作用,积极有效地做好地方税收工作,对于充分发挥税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作用,保持税收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确保分税制的有效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税务机关分设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根据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针,重视、关心、支持地方税收工作,针对机构分设后的新形势、新情况,加强对地方税务局工作的领导,帮助理顺各种关系,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各级地方税务机关要继续紧紧依靠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认真探索新形势下地方税收工作的规律性,处理好统一税法与分级管理的关系,执行税收政策与完成征收任务的关系,采取各种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开创地方税收工作的新局面。

  二、加强地方税收的执法检查我国的税法是全国统一的,各地应严格执行统一税法。地方税收收入属于地方,但税收管理权并不完全属于地方,地方制定的税收政策应限于国家法律法规授权的范围之内。

  为保证全国统一税法的执行,坚持依法治税,确保良好的执法环境,各地要加强税收执法检查工作。目前,地方税务局要尽快建立健全有关地方税收执法检查工作的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的地方性税收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备查制度;要按照全国统一部署开展税收执法检查工作,并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来抓;要有计划地全面开展对省以下的税收执法检查工作,并向国家税务总局报告情况。

  三、积极推进地方税收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地方税收制度的完善,特别是明确划分税收管理权限,取决于分税制与税制改革的进程以及其他社会、经济方面的条件。今后一个时期,总局将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要求,从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角度出发,统筹安排地方税收制度的改革。一是要抓紧做好税制改革方案中已经确定的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和土地使用税等税种的改革工作;二是要积极研究开征遗产税等新税种的工作;三是要结合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事权划分和财权的界定工作,研究地方税税收管理权限的划分问题。

  在地方税收制度的改革、完善过程中,地方税务局要积极参与,认真进行理论探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提出改革、完善的意见和建议,为实现中央提出的“调整地方税制结构,健全地方税收体系”的目标做出贡献。

  四、抓好重点税种和重点环节的税收征管抓好重点税种和重点环节的税收征管,是做好地方税收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当前,各级地方税务局要加大力量抓好营业税、个人所得税和个体私营税收等重点税种和重点环节的税收征管。

  营业税是地方税收收入的主要来源,对于平衡地方预算具有重要意义。各级地方税务局要根据本地实际,建立健全征管制度,大力做好营业税的组织收入工作。

  个人所得税是调节个人收入的重要税种,也是发展潜力较大的一个税种。各级地方税务局要结合个人所得税的进一步改革,积极探索有效的征管办法,不断完善征管手段,切实改进和加强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

  个体私营税收的政策性很强,对征管的质量要求很高,难度也很大,对于按照征管范围划分法规属地方税务局征收管理的部分,地方税务局要根据依法管理、严格监督、正确引导的原则,结合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强征收管理。

  五、加快地方税收的征管改革目前,按照实现“两个转移”的要求,全国税收征管改革的步伐正在加快。地方税收征管工作是全国税收征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改革要纳入全国税收征管改革方案,实现中央税和地方税征管改革的协调统一。地方税收征管改革应按照“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全国税收征管模式进行。

  但是,地方税收征管工作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各地应以全国税收征管模式为方向,结合本地情况,因地制宜,针对不同税种、不同行业的税收征管情况,制定地方税收征管改革的具体方案,逐步建立适合本地情况的地方税收征管制度,有步骤地推进征管改革。

  六、加强农业税收的征收管理目前,原财政部农业税收征收管理职能、人员已划转到国家税务总局。这对于理顺税政与征管关系,加强农业税收征收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按照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的批复,省以下有关农业五税征管工作的归属,由地方政府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农业税收的征管职能已划转到地方税务局的,地方税务局要根据农业税收征管工作的特点,切实加强对农业税收征管工作的领导,保持农业税收征管工作的整体性、系统性和稳定性;切实将农业税收征收经费用于农业税收征收管理,确保划转后的农业税收征管工作正常运转。实践证明,农业税收征管职能划转地方税务部门,有利于统一征收管理,有利于统一征管改革。各地要认真总结经验,理顺关系,把工作更好地开展起来。

  七、地方税务机构的经费和编制在现行管理体制下,地方税务机构的经费由地方人民政府确定。地方税务机构的经费要有稳定的来源,凡未确定经费方案的地区,应尽快确定,并保证地方税收工作的需要。

  地方税务机构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经费管理。在经费安排上,要充分考虑基层征管工作的需要。

  地方税务机构的人员编制由中编办负责核定。县以上各级地方税务局的编制已包括在中央审定的各级机关行政编制总数中。地方税务局基层征管单位的编制由中编办会同有关部门另行下达。

  八、加强地方税务队伍建设地方税务局是地方政府中独立行使税收执法职能的部门,要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进一步加强地方税务队伍建设,切实保证地方税务局的独立执法权。省级地方税务局的局长人选应在征求国家税务总局的意见后,按当地审批程序任免。各级地方税务局要按照党的十四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加强领导班子建设。要根据人事部门核定的编制和干部录用标准,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录用的原则,严格进人制度;要严格执行公务员的有关法规,建立健全对干部的考核、奖惩制度;要采取不同形式,做好干部培训工作,切实提高干部队伍素质。

  地方税务机构的管理体制,一些地方已对省以下实行了垂直管理,实践证明利多弊少。

  各地应遵循“改革中的问题,要在深入改革中来解决”的原则,认真总结经验,以有利于加强地方税收工作。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1996-05-27
文号:国税发[1996]81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国税函[1996]319号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下发地方税务局使用中英文版本《税务检查证》式样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

  由于涉外税收中的营业税、个人所得税及其他地方税种已调整为由地方税务局负责征收管理。为便于地方税务局对涉外税收的征收管理和监督检查,现将有关地方税务局使用中、英文版本《税务检查证》及制作、发放问题通知如下:

  一、《税务检查证》的名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税务检查证。

  二、《税务检查证》采用封皮套内芯式样中、英两种文字印制,封皮为咖啡色,采用人造革制作,合拢后规格为10.2CM×7.3CM;内芯为浅灰色税徽底纹图案,塑胶封压.左、右芯可以横折插入封皮.左、右芯规格分别为9.8CM×6.6CM。

  三、检查范围的填写

  中、英文版本《税务检查证》中的检查范围应填写“某某管辖区涉外税收”,未载明上述检查范围的《税务检查证》不得用于涉外税收检查。

  四、上述《税务检查证》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地方税务局统一制作、发放和管理,有关使用和管理规定仍按《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下发<税务检查证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国税发[1994]270号)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税务检查证式样的通知》(国税发[1994]271号)以及《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启用税务检查证专用印章的通知》(国税发[1995]93号)执行。

  五、各地接本通知后,请立即安排《税务检查证》的制作和发放,并于1996年8月1日起启用中、英文版本的《税务检查证》。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1996-05-31
文号:国税函[1996]319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国税发[1997]158号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商品期货交易有关税收问题的通知

失效提示:依据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2号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公布全文失效废止部分条款失效废止的税收规范性文件目录的公告,本法规全文废止。

  根据各地反映,现将商品期货交易企业所得税税收处理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期货交易所和期货经纪机构提取准备金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费用审核工作的通知》(国税发[1996]201号)<失效文件>的法规,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的费用原则上应据实扣除。因此,期货交易所和期货经纪机构按财务法规计提的风险准备金和交易损失准备金,不能作为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费用的依据。期货交易所和期货经纪机构在年终申报缴纳所得税时,应依据税收法规法规将多计提的风险准备金和交易损失准备金余额转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不得以准备金的形式结转以后纳税年度。

  二、期货交易所和期货经纪机构固定资产折旧的问题。期货交易所和期货经纪机构购置为期货交易服务的通讯设备和电子计算机,可以实行双倍余额递减法或年数总和法,折旧方法一经选用,不得随意改变,确实需要改变折旧方法的,应当在下一纳税年度开始前报主管税务机关备案。上述固定资产折旧年限不得少于5年。

  三、期货交易所交纳监管费的问题。期货交易所交纳的监管费凡符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收取和交纳的各种价内外基金(资金、附加)和收费征免企业所得税等几个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字[1997]22号)法规的条件的,允许在计征所得税时税前扣除。

  四、期货经纪机构临时招聘工作人员工资的问题。期货经纪机构临时招聘工作人员所支付的费用,无论采取提成佣金方式或是以工资名义支付,均属于人员工资费用,纳税人在年终申报纳税时必须按照税收法规法规的计税工资在税前扣除,凡超过当地计税工资标准的部分,在计征所得税时予以纳税调整。

  五、期货交易所实行会员制改造后亏损弥补的问题。期货交易所实行会员制改造前按税收法规法规尚未弥补的经营亏损,可按税收法规法规的税前亏损弥补年限的剩余期限内,在实行会员制改造后逐年延续弥补。

  六、期货交易所收取的席位占用费和年会费的问题。期货交易所按法规标准向会员一次性收取的席位占用费,属于企业的应付款项,可不作为应税收入,不征收企业所得税;期货交易所按法规标准向会员收取的年会费,作为当年的营业收入,应按税收法规法规计征企业所得税。

  七、期货经纪机构和期货投资企业支付会员资格费、席位占用费和年会费的问题。期货经纪机构和期货投资企业向期货交易所支付的会员资格费,不得作为本机构和企业的费用扣除,应作为长期投资处理。期货经纪机构和期货投资企业收到期货交易所退还原缴纳的会员资格费,作收回长期投资处理,如有差额,作为投资损益处理,增加或减少当年应纳税所得额;期货经纪机构和期货投资企业在基本交易席位之外增加席位而缴纳的席位占用费,作为其他应收款,在计征所得税时不允许税前扣除;期货经纪机构和期货投资企业按法规标准向期货交易所支付的年会费,作为当年的管理费用,在计征所得税时允许税前扣除。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1997-10-09
文号:国税发[1997]158号
时效性:全文失效

法规国税发[1996]94号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严格执行税款解缴制度严肃财税政组法纪的紧急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

  据反映,近来一些地方存在着税务部门占压挪用税款的现象,特别是擅自设立税收过渡帐户,以收取利息。这一严重违反财税法律、法规的行为,务必要引起各地税务机关的高度重视。为确保各项税款准确及时缴入各级国库,国家税务总局现重申以下要求:

  一、各级税务机关必须严格依照税法法规征缴税款,不得以平衡、调节收入任务等为目的占压挪用税款,也不得有税不收或者收过头税。

  二、实行自核自缴的纳税人,一律镇开税收缴款书,由纳税人按照法规的纳税期限,向国库经收处缴纳税款。

  三、税务机关自收税款,应按日镇开汇总缴款书,连同税款缴入国库经收处。当日来不及办理的,可在次日办理。

  四、对于当地没有国库经收处,税务机关自收的税款,可于自收税款当日存入有条件办理税款存款业务的信用社,并按照法规的期限、额度办理票款结报手续。存入信用社的税款只能按法规上划国库,税务机关不得以任何理由提取税款和计收利息。

  五、除本通知第四条法规的情形外,各级税务机关均不得擅自将税款存入在国库外设立的过渡性帐户中。

  六、各级税务机关要把清理占压挪用税款作为今年执法检查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严肃财税纪律,对违纪违规严重的单位和个人,要按照《国务院关于坚决打击骗取出口退税严厉惩治金融和财税领域违法乱纪行为的决定》(国发[1996]4号)的有关法规严肃处理,构成犯罪的,要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1996年6月3日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1996-06-03
文号:国税发[1996]94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国税发[1997]147号 国家税务总局、邮电部关于印发《邮寄纳税申报办法》的通知

失效提示:依据国家税务总局令第40号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公布全文废止和部分条款废止的税务部门规章目录的决定》,废止第一条“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的内容,自2016年5月29日起停止执行。

在深化税收征管改革过程中,一些地区在纳税人中推选以邮寄方式办理纳税申报的做法,方便了纳税人,缓解了办税服务场所的压力,提高了税务机关的工作效率,取得了良好效果。为便于各地规范和推广,现将国家税务总局与邮电部联合制定的《邮寄纳税申报办法》印发给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推行邮寄申报要因地制宜。邮寄申报是利用现有邮政设施和网点快捷、方便完成纳税申报的有效途径,已为发达国家所普遍采用,我国也要逐步推出。各地要积极总结经验,加快推行。

二、要抓好培训。对于采用邮寄申报的纳税人,税务机关和邮政部门要认真组织培训,使其明确邮寄申报的有关法规和操作程序,确保邮寄申报的质量。

三、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在推行邮寄申报的同时,税务文书发送量大的单位还可采用邮政商业信函服务方式,将所需发送的税务文书录入软盘,充分利用现有的邮政商函、封装设备和投递服务网络发送给纳税人,以节省人力,避免重复建设。对时限要求强的,可以使用同城特快专递业务寄送。

四、要加强合作。税务机关和邮电部门对于推选邮寄申报和发送税务文书的各项工作要共同协商,相互支持,密切配合,以便顺利实施。

  以上请结合实际,一并贯彻执行。(国税发[1997]147号;1997年9月26日)

    邮寄纳税申报办法

       为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家税务总局深化税收征管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办发[1997]1号),不断深化税收征管改革,完善纳税申报制度,方便纳税人申报纳税,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有关法规,以及邮电部颁布的《国内委托书专递邮件处理规则》,制定本办法。

一、适用范围凡实行查帐征收方式的纳税人,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废止“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的内容],均可采用本办法。

二、邮寄内容邮寄申报的邮件内容包括纳税申报表、财务会计报表以及税务机关要求纳税人报送的其他纳税资料。

三、办理程序(一)纳税人在法定的纳税申报期内,按税务机关法规的要求填写各类申报表和纳税资料后,使用统一规定的纳税申报特快专递专用信封,可以根据约定时间由邮政人员上门收寄,也可到指定的邮政部门办理交寄手续。

无论是邮政人员上门收寄,还是邮纳税人到邮政部门办理交寄,邮政部门均应向纳税人开具收据。该收据作为邮寄申报的凭据,备以查核。

(二)邮政部门办理纳税申报特快专递邮件参照同城特快邮件方式交寄、封发处理,按照与税务机关约定的时限投递,保证传递服务质量。具体投递频次、时限由省、自治区、直辖市邮政、税务部门协商确定。业务量、业务收入统计按照同城特快业务现行法规办理。

(三)各基层税务机关要指定人员统一按收、处理邮政部门送达的纳税申报邮件。

四、邮资纳税申报特快专递邮件实行按件收费,每件中准价为8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邮电管理局可根据各地实际情况,以中准价为基础上下浮动30%。价格确定后,须报经省物价主管部门备案。

邮件资费的收取方式及相关手续由各省、自治区、协调税务和邮政部门协商确定。

五、申报日期确认邮寄纳税申报的具体日期以邮电部门收寄日戳日期为准。

六、专用信封邮寄纳税申报专用信封,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邮电管理局与同级税务机关共同指定印刷厂承印,并负责监制;由各地(市)、州、盟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按照邮电部、国家税务总局确定的式样(附)印制;由纳税人向主管税务机关领购。

七、本办法由国家税务总局、邮电部负责解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邮电管理局可依据本办法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

八、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生效。

附件1:邮寄纳税申报特快专递专用信封式样及规格说明一、信封为白色胶版纸质信封,克重不低于150克。

二、信封正面尺寸比例示意详见后附图(略)。

三、“中国邮政”徽标遵循“中国邮政企业识别系统手册”A-071标准。

四、EMS徽标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邮政特快专递业务徽标”(YD/ T854-1996)标准,颜色与PMSI51(橘黄色)和PMS286(蓝色)色卡一致。

五、税务徽标红、黄两色,红色标准为RGB214,41,33;黄色标准为RGB255,22 2,8。

六、“纳税申报专用”字样为黑体,16点阵号,红色(RGB214,41,33)。

七、“纳税人识别号:”字样为宋体,26点阵号,红色(RGB214,41,33)。

八、左上角邮政编码框为蓝色(PMS286色卡),正方形。

九、纳税人识别号框为蓝色(PMS286色卡),正方形,粗线,无间隔。

十、右下角“邮政编码:”字样为仿宋体,22点阵号,蓝色(PMS286色卡)。

十一、“收”字样为宋体,36阵号,红色(RGB214,41,33)。

十二、信封采取右侧封口方式,封舌宽度为20mm.

十三、信封北面可由各局根据当地情况和业务需要印刷用记使用须知。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1997-09-26
文号:国税发[1997]147号
时效性:条款失效

法规国税发[1996]101号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以下简称行政处罚法)已经第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并将于1996年10月1日起施行。为此,国务院发出了《国务院关于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通知》(以下简称国务院通知,附后)。为了贯彻实施行政处罚法和国务院通知的有关精神,做好该法施行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颁布实施行政处罚法的重要意义,将学习和贯彻行政处罚法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行政处罚法的实施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一件大事,对于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加强廉政建设,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法对原有行政处罚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进一步统一和规范了行政处罚行为。作为国家重要执法部门的税务机关,要认真学习和深入贯彻行政处罚法。各级税务机关要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学习和培训,使广大税务干部全面准确地掌握行政处罚法的基本原则和各项法规,自觉遵守和执行行政处罚法。各级税务机关的领导干部,在学习贯彻行政处罚法方面要起模范带头作用。

  二、认真做好地方税收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和废止工作。对涉及行政处罚内容的地方税收法规、规章,各级税务机关要进行认真清理,并积极向有关部门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今后,省级和省以下税务机关制定的税收规范性文件无权设定任何形式的行政处罚,对已有的行政处罚方法的法规,要明文废止。要使广大税务执法人员周知,行政处罚法生效以后,税收规范性文件不能再作为行政处罚的依据。

  三、强化对税务行政处罚的监督和检查,提高税收执法水平。行政处罚法法规,行政机关应当建立健全对行政处罚的监督制度。国务院通知指出,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的法制工作机构,要根据本级政府或本部门的统一部署,具体组织;要承担对行政处罚的监督检查工作。为此,各级税务机关的法制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将行政处罚的监督检查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抓紧抓好。今后一段时期,行政处罚的设定权、实施行政处罚的主体资格、当场处罚、罚款决定与罚款收缴的分离制度的执行情况,将成为行政处罚检查的重点。

  目前,税收执法过程中违法处罚、不当处罚的现象还时有发生,税务干部队伍执法素质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各级税务机关对这一问题要有清醒的认识。要把贯彻行政处罚法与税收执法检查结合起来,了解税务机关实施行政处罚的基本情况和存在问题,加强对基层执法人员的法制教育,增强其工作的责任心和依法办事的自觉性。

  四、各级税务机关在学习贯彻行政处罚法的过程中,要重点掌握、研究该法实施后可能会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在实施行政处罚的法律依据和有关的制度建设等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以书面形式上报国家税务总局政策法规司。总局将在此基础上,根据国务院的法规和统一部署,制定具体的实施意见。

  各级税务机关要以贯彻实施行政处罚法为契机,全面改善税收执法工作,树立良好的执法形象和执法权威,促使整个税收执法工作出现一个新面貌。

  附件:国务院关于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通知


  1996年6月6日


国务院关于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通知

国发[1996]1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以下简称行政处罚法)将于1996年10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一件大事,对于规范行政机关行为、促进依法行政、改进行政管理工作、加强廉政建设、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对于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都有重要意义。保证行政处罚法全面、正确地实施并以此促进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严格依法行政,是各级行政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责,也是政府法制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门对行政处罚法的施行要予以高度重视,切实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为此,特作如下通知:

  一、认真学习行政处罚法,充分认识实施行政处罚法对行政机关产生的影响。行政处罚法是规范政府行为的一部重要法律,与行政机关的关系重大,其所确立的行政处罚设定权制度、实施行政处罚的主体资格制度、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听证制度、罚款决定与罚款收缴相分离制度、政府对行政处罚的监督制度等,是对现行行政处罚制度的重大改革,对改革政府机构、转变政府职能和加强政府法制建设都将产生深远影响。各级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以积极的态度认真学习行政处罚法,充分认识实施行政处罚法的重要意义。各地方、各部门要本着学用结合的原则,抓紧对行政执法人员的培训;使行政执法人员掌握行政处罚法的法规。政府法制工作机构要在本级政府或者本部门的统一领导下,具体组织本地方、本部门的培训工作。同时,各地方、各部门要利用宣传舆论工具,采取生动有效的形式,向人民群众宣传行政处罚法,形成学法、知法、守法和人民群众依法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舆论和环境。

  二、抓紧做好规章和修订工作。根据行政处罚法的法规,行政处罚只能由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设定,其他规范性文件不得设定行政处罚;规章只能设定警告或者一定数量的罚款;对违法行为给予行政处罚的法规必须公布,未经公布的,不得作为行政处罚的依据。据此,现行许多规章都要依照行政处罚法的法规予以修改或者废止,许多规范性文件设定的行政处罚将要失去效力。各地方、各部门要从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和尊严的高度,抓紧清理规章,对确实需要制定行政法规或者地方性法规的,要抓紧总结经验,依法上升为行政法规或者地方性法规;对规章中个别行政处罚条款超过行政处罚法法规而行政管理又需要的,应当报经国务院批准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常委会批准。其他规范性文件设定的行政处罚,自行政处罚法施行之日起,一律无效。

  修订规章的工作要在1997年12月31日前完成。在这之前,现行规章已法规的行政处罚仍然有效。但是,行政处罚法施行后制定的规章新设定行政处罚,必须依照行政处罚法的法规执行。国务院各部门制定的规章对非经营活动中的违法行为设定罚款不得超过1000元;对经营活动中的违法行为,有违法所得的,设定罚款不得超过违法所得的3倍,但是最高不得超过30000元,没有违法所得的,设定罚款不得超过10000元;超过上述限额的,应当报国务院批准。地方政府规章设定罚款的限额,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常委会法规,可以不受上述法规的限制。

  三、依法清理行政执法机构,高度重视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根据行政处罚法法规、行政处罚原则上只能由行政机关实施,非行政机关的企业、事业单位未经法律、法规授权,不得行使行政处罚权;没有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明确法规,行政机关不得委托事业组织实施行政处罚。各地方、各部门对这一法规要高度重视,抓紧清理现行各类行政执法机构,凡是行政机关内设机构以自己名义实施行政处罚的,或者法律、法规以外的其他规范性文件授权组织实施行政处罚的,或者没有法律、法规、规章依据行政机关自行委托组织实施行政处罚的,都要尽快予以纠正。今后,各地方、各部门设立新的执法机构,必须符合法定条件,哪个地方、哪个部门出现不符合法定条件的机关或者组织实施行政处罚的情况,要追究哪个地方或者部门领导的责任。

  当前,行政执法队伍中,有些人员的素质不高,有的以权谋私,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有的甚至贪赃枉法,走上了犯罪道路;有的地方、部门聘用合同工、-临时工从事执法工作,经费和其他保障条件又不具备,导致执法人员的整体素质下降,影响政府形象。各地方、各部门对此必须引起高度注意,把建立高效、廉洁的执法队伍,作为贯彻实施行政处罚法、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的关键工作来抓,切实抓出成效。要对执法人员加强党性教育、法制教育,使其增强工作责任心和依法办事的自觉性;加强对执法人员的资格、证件和着装管理,停止合同工、临时工从事行政处罚工作。

  四、加强对行政处罚的监督工作。行政处罚法明确法规,行政机关应当建立、健全对行政处罚的监督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行政处罚的监督检查。各地方、各部门要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落实这一法规,建立和健全规范性文件、重大行政处罚的备案制度以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行政处罚的申诉和检举制度、行政处罚决定制度、行政处罚统计制度等。同时,要严格执行规章备案制度和行政复议条例,及时纠正违法设定和实施行政处罚的行为。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加强对行政处罚的监督检查,是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政府对其所属各部门行使监督权的重要形式,也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责任。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把对行政处罚的监督检查工作作为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切实抓紧、抓好,务必抓出成效。要把行政处罚的设定权、实施行政处罚的主体资格、当场处罚、罚款决定与罚款收缴的分离等制度的执行情况作为重点进行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采取有力措施,坚决予以纠正;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的法制工作机构要根据本级政府或者本部门的统一部署,具体组织、承担对行政处罚的监督检查工作。

  五、积极探索建立有利于提高行政执法的权威和效率的行政执法体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认真做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试点工作,结合本地方实际提出调整行政处罚权的意见,报国务院批准后施行;国务院各部门要认真研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行政执法体制,支持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做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各地方、各部门都要认真执行听证制度、调查取证与处罚决定分开制度、罚款决定与罚款收缴分离制度,要根据行政处罚法的法规确定听证的范围,明确主持听证的人员,制定听证规则;确定行政机关内部比较超脱的机构对调查结果进行初步审查;改革行政执法机关经费管理体制,改变行政处罚与行政执法机关及其执法人员的利益直接挂的做法。

  六、以贯彻实施行政处罚法为契机,把政府法制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经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这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对政府法制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都要充分认识做好新时期政府法制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加强对政府法制工作的领导,把加强政府法制建设真正提到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列入重要议程。当前,要通过实施行政处罚法,使政府的立法工作、执法工作和执法监督工作等再上一个新台阶,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

  加强政府法制工作,实施行政处罚法,必须有一支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较高的政府法制工作专业队伍。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都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政府法制工作机构,使政府法制工作机构的设置和人员配备同本地区、"本部门的政府法制任务相适应,为他们开展工作创造必要条件,"充分发挥他们在政府工作中的参谋、助手作用。

  各地方、各部门接到本通知后,要结合本地方、本部门的实际情况,认真研究、落实。有关重要情况和问题及时告之国务院法制局。


  1996年4月5日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1996-06-06
文号:国税发[1996]101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国税发[1996]114号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回扣、佣金、手续费等问题处理意见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扬州培训中心,长春税务学院:

  近几年来,税务机关在印制各种税收票证、加工制服、基建、采购大宗物品,特别是采购计算机办公设备等公务活动中,经常遇到对方以现金或实物的形式给予回扣、佣金和手续费等问题。为了正确处理这些问题,加强税务机关的财务管理和队伍的廉政建设,根据有关法规,现就有关回扣、佣金和手续费等问题提出如下处理意见:

  一、各级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在印制各种税收票证、加工制服、基建和采购大宗物品等公务活动中,一律不准接受对方以任何名义和方式给予的回扣(含实物,下同),凡接受回扣的,按受贿论处。在公务活动中接受的佣金、手续费要交有关部门,按有关法规进行处理,具体承办部门和个人一律不准留作自用,不准私分。

  二、各级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在1996年9月底前,要对以往印制各种税收票证、加工制服、基建和采购大宗物品等公务活动中接受的回扣、佣金和手续费等问题认真进行清理。清理中交出的回扣(实物按市价)统一交本级税务机关的财务部门入帐,佣金、手续费按上述法规办理。

  三、各级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对接受的回扣、佣金和手续费,如在1996年9月底以前不如实交出和拒不交出的,一经发现查实,按受贿论处,所接受的回扣、佣金和手续费一律收缴。

  四、各级税务机关要加强领导,督促检查所属单位对回扣问题的清理工作,并听取群众意见,了解掌握有关情况,使清理工作与群众监督有机地结合起来。清理工作结束后,要将清理情况逐级上报。各省局要在1996年10月底前将清理工作专题报告总局。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1996-06-26
文号:国税发[1996]114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1... 11981199120012011202120312041205120612071208 1245
小程序 扫码进入小程序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