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规银总部发[2020]20号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开展境内贸易融资资产跨境转让业务试点的通知


交通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上海市分行,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上海(市)分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上海市分行,上海银行、上海农商银行、上海华瑞银行,其他法人银行上海分行,上海市各外资银行:


  为贯彻落实《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国家外汇管理局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金融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意见》(银发[2020]46号),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决定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开展境内贸易融资资产跨境转让试点。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本通知所指“境内贸易融资资产”是指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实体企业开展境内贸易中提供的人民币贸易融资而形成的资产。“境内贸易”是指买卖双方均为境内主体的贸易。


  二、上海市金融学会跨境金融服务专业委员会(简称“跨委会”)组织银行同业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制订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境内贸易融资资产跨境转让业务操作指引》(简称“《指引》”)。上海市银行可按《指引》要求启动境内贸易融资资产跨境转让业务。


  三、试点先期启动跨境转让的境内贸易融资资产为基于国内信用证结算的福费廷及风险参与资产。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可根据情况调整底层资产的范围和种类。


  四、转出方银行应认真履行有关信息报送义务,及时、准确、完整地向人民币跨境收付信息管理系统(RCPMIS)报送境内贸易融资资产跨境转让业务相关信息。


  五、上海市银行应认真执行反洗钱、反恐融资以及反逃税相关规定,切实履行必要的审核职责,做好客户身份识别,加强资金监测,按规定上报大额及可疑交易报告,妥善保存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切实防范洗钱、恐怖融资和逃税风险。


  六、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在日常业务的监督管理中对涉及风险较大或异常的业务进行风险提示,可依法要求银行核实和报告。


  特此通知。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


  2020年3月30日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20-3-30
文号:银总部发[2020]20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银发[2024]2号 中国人民银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关于金融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发展的意见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分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各监管局;国家开发银行,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各股份制商业银行: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支持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6]39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意见》(国办发[2021]22号)等文件要求,现就金融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基本原则和要求


  (一)支持住房租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金融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发展应突出重点、瞄准短板,主要在大城市,围绕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住房问题,支持各类主体新建、改建和运营长期租赁住房,盘活存量房屋,有效增加保障性和商业性租赁住房供应。


  (二)重点支持自持物业的专业化、规模化住房租赁企业发展。金融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发展应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重点支持以独立法人运营、业务边界清晰、具备房地产专业投资和管理能力的自持物业型住房租赁企业,促进其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升长期租赁住房的供给能力和运营水平。


  (三)建立健全住房租赁金融支持体系。金融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发展应以市场配置为主,按市场化原则自主决策,为租赁住房的投资、开发、建设、运营提供多元化、多层次、全周期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体系,市场功能完备、结构均衡、竞争有序。


  ——金融机构分工合理。商业性金融机构要按照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原则,满足各类住房租赁主体合理融资需求。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机构限于在符合自身职能定位和业务范围的前提下,为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运营提供融资。


  ——金融产品创新规范。住房租赁信贷产品应功能明确,期限和利率定价合理,风险评价和贷后管理完善。直接融资产品应结构简单清晰、定价透明,资金用途真实合规,市场约束和运行机制健全有效。


  ——信贷和资本市场配置优化。信贷市场主要满足各类主体开发建设、购买租赁住房,以及住房租赁企业流动性和日常运营需求。资本市场侧重于发展住房租赁长期投融资工具。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可根据住房租赁不同环节收益和风险特点,协同配合、合理接续。


  二、加强住房租赁信贷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


  (四)加大住房租赁开发建设信贷支持力度。支持商业银行向房地产开发企业、工业园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企事业单位等各类主体依法合规新建、改建长期租赁住房发放住房租赁开发建设贷款。住房租赁开发建设贷款期限一般为3年,最长不超过5年,租赁住房建设的项目资本金比例应符合国务院关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制度相关要求。


  (五)满足团体批量购买租赁住房的合理融资需求。对于企业和符合条件的事业单位依法依规批量购买存量闲置房屋用作宿舍型保障性租赁住房,专业化规模化住房租赁企业依法依规批量购买存量闲置房屋用作保障性或商业性租赁住房长期持有运营的,鼓励商业银行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严格不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前提下,发放住房租赁团体购房贷款。利用贷款购买的商品住房、商业用房等应为法律关系清晰、已竣工验收的房屋,贷款存续期内,房屋租赁用途不得改变。住房租赁团体购房贷款的期限最长不超过30年,贷款额度原则上不超过物业评估价值的80%,贷款利率由商业银行综合考虑借款人风险状况、风险缓释措施等因素合理确定。


  (六)支持发放住房租赁经营性贷款。住房租赁企业运营自有产权长期租赁住房的,住房租赁经营性贷款的期限最长不超过20年,贷款额度原则上不超过物业评估价值的80%。住房租赁企业依法合规改造工业厂房、商业办公用房、城中村等形成的非自有产权租赁住房,住房租赁经营性贷款的期限最长不超过5年,贷款额度原则上不超过贷款期限内应收租金总额的70%。


  商业银行应对租赁住房运营管理合法合规情况,租赁住房的租金水平、出租率,以及住房租赁企业的专业能力、财务状况、持续审慎经营等开展尽职调查,并结合住房租赁企业的经营、风险特点和贷款用途,合理审慎设计贷款的额度、期限、利率和还款方式。


  住房租赁企业应以租金收入作为第一还款来源。商业银行在依法合规、有效防控风险和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可根据住房租赁企业的资信和经营情况发放信用贷款或质押、抵押贷款。商业银行发放质押、抵押贷款应审慎评估质押、抵押的法律风险,确保质权和抵押权可执行。


  对于开发建设和持有运营为同一主体的租赁住房项目,住房租赁经营性贷款可用于置换项目前期的住房租赁开发建设贷款。商业银行在发放住房租赁开发建设贷款时,可同时签订住房租赁经营性贷款合同,与借款人约定后续住房租赁经营性贷款的发放接续条件,将住房租赁经营性贷款纳入住房租赁开发建设贷款的还款资金来源。


  (七)完善住房租赁相关企业综合金融服务。鼓励商业银行积极探索适合住房租赁相关企业需求特点的金融服务模式和金融产品,向住房租赁企业、住房租赁经纪机构、住房租赁管理服务平台等提供开户、结算、咨询、现金管理等综合性金融解决方案。


  三、拓宽住房租赁市场多元化投融资渠道


  (八)增强金融机构住房租赁贷款投放能力。支持商业银行发行用于住房租赁的金融债券,筹集资金专门用于增加住房租赁开发建设贷款、团体购房贷款和经营性贷款的投放。


  (九)拓宽住房租赁企业债券融资渠道。支持住房租赁企业发行债券,专项用于租赁住房建设、购买和运营。鼓励优化债券发行流程,提高住房租赁债券发行效率,为住房租赁企业提供融资便利。


  (十)支持发行住房租赁担保债券。住房租赁企业持有运营的租赁住房具有持续、稳定现金流的,可将物业抵押作为信用增进,发行住房租赁担保债券。住房租赁担保债券纳入债券管理框架。


  (十一)稳步发展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稳步推进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工作,在把控风险前提下,募集资金用于住房租赁企业持有运营长期租赁住房。支持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份额交易流通,促进住房租赁企业长期稳定经营,防范短期炒作。优先支持雄安新区、海南自由贸易港、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等国家政策重点支持区域以及人口净流入的大城市开展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为利用各类建设用地(含集体建设用地、企事业单位自有空闲土地等)依法依规建设和持有运营长期租赁住房的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十二)引导各类社会资金有序投资住房租赁领域。支持金融机构、资产管理机构规范投资住房租赁相关金融产品。鼓励住房租赁企业、专业资产管理机构通过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长期持有运营租赁住房。支持保险资金等长期资金投资住房租赁市场。鼓励住房租赁企业和金融机构利用利率衍生工具对冲相关利率风险。


  四、加强和完善住房租赁金融管理


  (十三)严格住房租赁金融业务边界。住房租赁金融业务要严格定位于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发展,不得为短期投机炒作行为提供融资。住房租赁金融产品及服务应与其他住房金融产品及服务明确区别,严禁以支持住房租赁的名义为非租赁住房融资,严禁将住房租赁金融产品违规用于商业性房地产开发。


  (十四)加强住房租赁信贷资金管理。商业银行应建立完善的贷款审批机制和风险管理机制,严格住房租赁贷前审查和贷后管理,加强对借款人、项目属性、贷款用途真实性、还款资金来源的跟踪调查,确保贷款资金按照约定用途用于住房租赁建设、购买和运营,切实防范资金挪用、套现等风险。对于贷款期间项目租赁属性或房屋租赁用途发生改变的,应及时收回贷款,并视情况对借款人采取适当的风险防控措施。


  (十五)规范住房租赁直接融资产品创新。住房租赁直接融资产品应基础资产质量优良、结构简单、法律关系清晰、信息公开透明、资金用途合法合规。相关部门应明确住房租赁企业的业务模式、募集资金用途等政策及审核要求,完善信息披露和存续期管理,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募集资金用于租赁住房建设、购买和运营等相关活动,不得挪作他用。


  (十六)防范住房租赁金融风险。商业银行等为住房租赁提供融资的金融机构应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加强合规性审查和评估,确保审慎合规开展相关业务。对各类住房租赁企业以及持有租赁住房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负债水平进行上限控制,确保其资产负债率保持在适度区间。加强对住房租赁企业的运营管理、财务状况、资金用途等的监控,对住房租赁企业等借款主体存在违反借款合同约定情形的,要及时采取加速清偿、提前收贷等有效措施化解风险。


  金融机构在提供融资前需确保住房租赁企业已按规定向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进行开业报告或者备案从事住房租赁经营业务。对住房租赁直接融资产品应充分揭示其与住房租赁业务、房地产市场相关的风险,建立健全风险预警及处置机制,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十七)加强住房租赁金融监测评估。中国人民银行牵头住房租赁金融统计,加强对住房租赁金融产品的统计、调查和监测分析。相关部门加强住房租赁相关信息共享,发挥监管合力。


  本意见自2024年2月5日起施行。


  中国人民银行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2024年1月5日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24-1-5
文号:银发[2024]2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国家税务总局重庆市税务局通告2024年第1号 国家税务总局重庆市税务局关于开展离境退税“即买即退”便利措施试点的通告


为进一步提升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服务的便利化和满意度,贯彻落实《税务总局等十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大出口退税支持力度促进外贸平稳发展的通知》(税总货劳发[2022]36号),按照《财政部关于实施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政策的公告》(2015年第3号)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发布〈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管理办法(试行)〉的公告》(2015年第41号)等规定,现决定在我市部分退税商店试点开展离境退税“即买即退”便利措施。现将有关事项通告如下:


  一、试点服务方式


  境外旅客在试点开展离境退税“即买即退”服务方式的退税商店(以下简称“试点商店”)购买退税物品并按规定开具发票、退税申请单后,旅客可于当天向该试点商店申请先行领取相当于退税物品实退增值税款的等额人民币现金。


  二、试点商店


  第一批试点退税商店为:重庆环金商业管理有限公司、世纪星光百货(重庆)有限公司。后续将视试点情况,择时调整试点商店。


  三、“即买即退”适用条件


  除须符合现行离境退税相关规定外,还应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一)购物及申请办理“即买即退”服务的退税商店,属于重庆市试点商店;


  (二)境外旅客承诺于购物开单后25日内离境,且本人持有可操作预授权担保的信用卡;


  (三)同一境外旅客同一日向同一试点商店申请办理“即买即退”服务的退税物品金额累计不得超过3万元(含);


  (四)所购退税物品由境外旅客本人随身携带或随行托运,自重庆江北国际机场口岸离境。


  四、办理流程


  (一)购物后“即买即退”。境外旅客在试点商店购买可退税物品后,符合试点条件的,除向试点商店索取《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申请单》和销售发票外,可在提供本人所持信用卡并办理足额预授权担保后,先行领取相当于退税物品实退增值税款的等额人民币现金,并承诺自开具退税申请单后25日内从重庆江北国际机场口岸离境。


  (二)预授权扣款。在开具退税申请单后25日内,该旅客仍未从重庆江北国际机场口岸离境的,或其他原因需要进行预授权扣款的,由代理机构或试点商店通过信用卡预授权担保扣回先行支付资金。


  (三)海关验核确认。境外旅客在重庆江北国际机场口岸离境时,应当主动持退税物品、《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申请单》、退税物品销售发票向海关申报并接受海关监管。海关验核无误后,在《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申请单》上签章,并在离境退税系统中验放通过。如境外旅客从非重庆江北国际机场口岸离境的,代理机构或试点商店通过信用卡预授权操作担保扣回。


  (四)代理机构审核。待海关验核确认后,境外旅客按规定将材料提交至隔离区内退税代理机构退税专用场所。由退税代理机构对相关信息审核,并作如下处理:


  1.该旅客自开具退税申请单后25日内离境的,如其申请资料无误,代理机构或试点商店直接操作解除预授权;如不符合退税条件的,代理机构或试点商店则通过信用卡预授权操作扣缴先行已支付资金。


  2.该旅客自开具退税申请单25日以后离境或25日内从非重庆江北国际机场口岸离境,且代理机构或试点商店已实施扣款的,如其申请资料符合退税条件,则由退税代理机构按现行规定将退税款退给旅客。


  五、币种和支付方式


  离境退税“即买即退”服务中,试点商店支付境外旅客的款项币种为人民币,支付方式为现金。


  六、其他事项


  本通告未尽事宜,按照《财政部关于实施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政策的公告》(2015年第3号)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发布〈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管理办法(试行)〉的公告》(2015年第41号)等规定执行。


  本通告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特此通告。


国家税务总局重庆市税务局


2024年1月3日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24-1-3
文号:国家税务总局重庆市税务局通告2024年第1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浙财法[2023]7号 浙江省财政厅关于印发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实施意见的通知


厅机关各有关处室:


  为规范财政行政处罚裁量、保护相对人合法权益,根据《浙江省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办法》(省政府令第335号)和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我省财政执法实际,我们制定了《浙江省财政厅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实施意见》。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浙江省财政厅


2023年12月20日


  (此件公开发布)


浙江省财政厅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实施意见


  为规范和正确行使财政行政处罚裁量权,促进财政部门依法行政,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结合本厅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本实施意见所称《浙江省财政厅行政处罚裁量基准》(以下简称《裁量基准》,详见附1、2、3、4),是指财政部门对法律、法规、规章中财政行政处罚事项的违法情节、处罚标准予以细化而形成的具体标准。


  (二)浙江省财政厅对财政违法行为实施行政处罚的,适用本实施意见。


  (三)行政处罚裁量,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合法裁量。实施财政行政处罚,应当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规章和《裁量基准》的规定。


  2.合理裁量。实施财政行政处罚,应当平等对待当事人,使案件处理与违法行为的情节和社会危害程度相适应。


  二、裁量适用


  (一)适用《裁量基准》予以行政处罚,应当按照下列步骤进行:


  1.根据财政违法行为的违法事实、情节轻重,确定应选择的裁量档次,对标确定相应的处罚标准,违法行为具有某一裁量档次中违法情形之一的,应按照该档对应的处罚标准进行处罚;


  2.当事人的同一违法行为具有不同基准裁量档次违法情形的,应当适用较重档次所对应的处罚标准进行处罚;


  3.综合考虑财政违法行为是否具有本实施意见规定的从重、从轻、减轻、不予处罚的情形,确定最终的处理处罚结果。当事人既有从轻、减轻处罚情节,又有从重处罚情节的,应当综合考虑全部处罚情节和违法行为的社会危害程度,使处罚结果与其违法行为相适应。


  (二)适用《裁量基准》可能出现明显不当、显失公平的,或者《裁量基准》适用的客观情况发生变化的,经本机关负责人集体讨论决定,可以调整适用。


  (三)行政处罚决定中可以援引本实施意见并作为决定裁量说理的内容,但不得单独或者直接援引实施意见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三、裁量情节


  (一)从重处罚情形。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从重处罚:


  1.违法情节恶劣,造成严重后果的;


  2.伪造、变造、隐匿、销毁违法行为证据的;


  3.对举报人、证人或者执法人员打击报复的;


  4.妨碍执法人员查处违法行为的;


  5.违反突发事件应对措施的;


  6.法律、法规、规章、《裁量基准》规定的其他情形。


  (二)从轻或减轻处罚情形。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依法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


  1.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的;


  2.受他人胁迫或者诱骗实施违法行为的;


  3.主动供述行政机关尚未掌握的违法行为的;


  4.配合行政机关查处违法行为有立功表现的;


  5.法律、法规、规章、《裁量基准》规定的其他情形。


  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智力残疾人有违法行为的,可以依法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


  (三)不予行政处罚情形。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不予行政处罚:


  1.不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有财政违法行为的;


  2.精神病人、智力残疾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时有财政违法行为的;


  3.财政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社会危害后果的;


  4.初次违法且危害后果轻微并及时改正,属于《浙江省财政执法领域适用轻微违法行为不予行政处罚(告知承诺)事项清单》适用告知承诺情形或符合《裁量基准》规定的;


  5.当事人有证据足以证明没有主观过错的;


  6.法律、法规、规章规定不予行政处罚的其他情形。


  四、其他事项


  (一)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发生变化,导致本实施意见及《裁量基准》与其规定不一致的,从其规定。


  (二)《裁量基准》中所称“以上”“以下”,除特别说明外,“以上”包括本数,“以下”不包括本数,但最高等次均包括本数。所称“不足”“不满”“大于”“小于”都不包括本数。


  (三)本实施意见自2024年2月1日起施行。原《浙江省财政厅关于修订〈浙江省财政行政处罚裁量权指导意见〉和〈浙江省财政行政处罚裁量权执行标准〉的通知》(浙财法[2018]9号)同时废止。


  附件下载:


  1.浙江省财政行政处罚裁量基准(会计类)


  2.浙江省财政行政处罚裁量基准(政府采购类)


  3.浙江省财政行政处罚裁量基准(资产评估类)


  4.浙江省财政行政处罚裁量基准(资金类)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23-12-28
文号:浙财法[2023]7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主席令第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于2018年3月20日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习近平


2018年3月20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


(2018年3月20日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加强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的监督,实现国家监察全面覆盖,深入开展反腐败工作,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 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监察工作的领导,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构建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中国特色国家监察体制。


  第三条 各级监察委员会是行使国家监察职能的专责机关,依照本法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以下称公职人员)进行监察,调查职务违法和职务犯罪,开展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


  第四条 监察委员会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监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监察机关办理职务违法和职务犯罪案件,应当与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执法部门互相配合,互相制约。


  监察机关在工作中需要协助的,有关机关和单位应当根据监察机关的要求依法予以协助。


  第五条 国家监察工作严格遵照宪法和法律,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权责对等,严格监督;惩戒与教育相结合,宽严相济。


  第六条 国家监察工作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强化监督问责,严厉惩治腐败;深化改革、健全法治,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加强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


  第二章 监察机关及其职责


  第七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是最高监察机关。


  省、自治区、直辖市、自治州、县、自治县、市、市辖区设立监察委员会。


  第八条 国家监察委员会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产生,负责全国监察工作。


  国家监察委员会由主任、副主任若干人、委员若干人组成,主任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副主任、委员由国家监察委员会主任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


  国家监察委员会主任每届任期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相同,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


  国家监察委员会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负责,并接受其监督。


  第九条 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产生,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监察工作。


  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由主任、副主任若干人、委员若干人组成,主任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副主任、委员由监察委员会主任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


  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主任每届任期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相同。


  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和上一级监察委员会负责,并接受其监督。


  第十条 国家监察委员会领导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的工作,上级监察委员会领导下级监察委员会的工作。


  第十一条 监察委员会依照本法和有关法律规定履行监督、调查、处置职责:


  (一)对公职人员开展廉政教育,对其依法履职、秉公用权、廉洁从政从业以及道德操守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二)对涉嫌贪污贿赂、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权力寻租、利益输送、徇私舞弊以及浪费国家资财等职务违法和职务犯罪进行调查;


  (三)对违法的公职人员依法作出政务处分决定;对履行职责不力、失职失责的领导人员进行问责;对涉嫌职务犯罪的,将调查结果移送人民检察院依法审查、提起公诉;向监察对象所在单位提出监察建议。


  第十二条 各级监察委员会可以向本级中国共产党机关、国家机关、法律法规授权或者委托管理公共事务的组织和单位以及所管辖的行政区域、国有企业等派驻或者派出监察机构、监察专员。


  监察机构、监察专员对派驻或者派出它的监察委员会负责。


  第十三条 派驻或者派出的监察机构、监察专员根据授权,按照管理权限依法对公职人员进行监督,提出监察建议,依法对公职人员进行调查、处置。


  第十四条 国家实行监察官制度,依法确定监察官的等级设置、任免、考评和晋升等制度。


  第三章 监察范围和管辖


  第十五条 监察机关对下列公职人员和有关人员进行监察:


  (一)中国共产党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机关、人民政府、监察委员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各级委员会机关、民主党派机关和工商业联合会机关的公务员,以及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管理的人员;


  (二)法律、法规授权或者受国家机关依法委托管理公共事务的组织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三)国有企业管理人员;


  (四)公办的教育、科研、文化、医疗卫生、体育等单位中从事管理的人员;


  (五)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中从事管理的人员;


  (六)其他依法履行公职的人员。


  第十六条 各级监察机关按照管理权限管辖本辖区内本法第十五条规定的人员所涉监察事项。


  上级监察机关可以办理下一级监察机关管辖范围内的监察事项,必要时也可以办理所辖各级监察机关管辖范围内的监察事项。


  监察机关之间对监察事项的管辖有争议的,由其共同的上级监察机关确定。


  第十七条 上级监察机关可以将其所管辖的监察事项指定下级监察机关管辖,也可以将下级监察机关有管辖权的监察事项指定给其他监察机关管辖。


  监察机关认为所管辖的监察事项重大、复杂,需要由上级监察机关管辖的,可以报请上级监察机关管辖。


  第四章 监察权限


  第十八条 监察机关行使监督、调查职权,有权依法向有关单位和个人了解情况,收集、调取证据。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如实提供。


  监察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对监督、调查过程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应当保密。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隐匿或者毁灭证据。


  第十九条 对可能发生职务违法的监察对象,监察机关按照管理权限,可以直接或者委托有关机关、人员进行谈话或者要求说明情况。


  第二十条 在调查过程中,对涉嫌职务违法的被调查人,监察机关可以要求其就涉嫌违法行为作出陈述,必要时向被调查人出具书面通知。


  对涉嫌贪污贿赂、失职渎职等职务犯罪的被调查人,监察机关可以进行讯问,要求其如实供述涉嫌犯罪的情况。


  第二十一条 在调查过程中,监察机关可以询问证人等人员。


  第二十二条 被调查人涉嫌贪污贿赂、失职渎职等严重职务违法或者职务犯罪,监察机关已经掌握其部分违法犯罪事实及证据,仍有重要问题需要进一步调查,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监察机关依法审批,可以将其留置在特定场所:


  (一)涉及案情重大、复杂的;


  (二)可能逃跑、自杀的;


  (三)可能串供或者伪造、隐匿、毁灭证据的;


  (四)可能有其他妨碍调查行为的。


  对涉嫌行贿犯罪或者共同职务犯罪的涉案人员,监察机关可以依照前款规定采取留置措施。


  留置场所的设置、管理和监督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三条 监察机关调查涉嫌贪污贿赂、失职渎职等严重职务违法或者职务犯罪,根据工作需要,可以依照规定查询、冻结涉案单位和个人的存款、汇款、债券、股票、基金份额等财产。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配合。


  冻结的财产经查明与案件无关的,应当在查明后三日内解除冻结,予以退还。


  第二十四条 监察机关可以对涉嫌职务犯罪的被调查人以及可能隐藏被调查人或者犯罪证据的人的身体、物品、住处和其他有关地方进行搜查。在搜查时,应当出示搜查证,并有被搜查人或者其家属等见证人在场。


  搜查女性身体,应当由女性工作人员进行。


  监察机关进行搜查时,可以根据工作需要提请公安机关配合。公安机关应当依法予以协助。


  第二十五条 监察机关在调查过程中,可以调取、查封、扣押用以证明被调查人涉嫌违法犯罪的财物、文件和电子数据等信息。采取调取、查封、扣押措施,应当收集原物原件,会同持有人或者保管人、见证人,当面逐一拍照、登记、编号,开列清单,由在场人员当场核对、签名,并将清单副本交财物、文件的持有人或者保管人。


  对调取、查封、扣押的财物、文件,监察机关应当设立专用账户、专门场所,确定专门人员妥善保管,严格履行交接、调取手续,定期对账核实,不得毁损或者用于其他目的。对价值不明物品应当及时鉴定,专门封存保管。


  查封、扣押的财物、文件经查明与案件无关的,应当在查明后三日内解除查封、扣押,予以退还。


  第二十六条 监察机关在调查过程中,可以直接或者指派、聘请具有专门知识、资格的人员在调查人员主持下进行勘验检查。勘验检查情况应当制作笔录,由参加勘验检查的人员和见证人签名或者盖章。


  第二十七条 监察机关在调查过程中,对于案件中的专门性问题,可以指派、聘请有专门知识的人进行鉴定。鉴定人进行鉴定后,应当出具鉴定意见,并且签名。


  第二十八条 监察机关调查涉嫌重大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根据需要,经过严格的批准手续,可以采取技术调查措施,按照规定交有关机关执行。


  批准决定应当明确采取技术调查措施的种类和适用对象,自签发之日起三个月以内有效;对于复杂、疑难案件,期限届满仍有必要继续采取技术调查措施的,经过批准,有效期可以延长,每次不得超过三个月。对于不需要继续采取技术调查措施的,应当及时解除。


  第二十九条 依法应当留置的被调查人如果在逃,监察机关可以决定在本行政区域内通缉,由公安机关发布通缉令,追捕归案。通缉范围超出本行政区域的,应当报请有权决定的上级监察机关决定。


  第三十条 监察机关为防止被调查人及相关人员逃匿境外,经省级以上监察机关批准,可以对被调查人及相关人员采取限制出境措施,由公安机关依法执行。对于不需要继续采取限制出境措施的,应当及时解除。


  第三十一条 涉嫌职务犯罪的被调查人主动认罪认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监察机关经领导人员集体研究,并报上一级监察机关批准,可以在移送人民检察院时提出从宽处罚的建议:


  (一)自动投案,真诚悔罪悔过的;


  (二)积极配合调查工作,如实供述监察机关还未掌握的违法犯罪行为的;


  (三)积极退赃,减少损失的;


  (四)具有重大立功表现或者案件涉及国家重大利益等情形的。


  第三十二条 职务违法犯罪的涉案人员揭发有关被调查人职务违法犯罪行为,查证属实的,或者提供重要线索,有助于调查其他案件的,监察机关经领导人员集体研究,并报上一级监察机关批准,可以在移送人民检察院时提出从宽处罚的建议。


  第三十三条 监察机关依照本法规定收集的物证、书证、证人证言、被调查人供述和辩解、视听资料、电子数据等证据材料,在刑事诉讼中可以作为证据使用。


  监察机关在收集、固定、审查、运用证据时,应当与刑事审判关于证据的要求和标准相一致。


  以非法方法收集的证据应当依法予以排除,不得作为案件处置的依据。


  第三十四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审计机关等国家机关在工作中发现公职人员涉嫌贪污贿赂、失职渎职等职务违法或者职务犯罪的问题线索,应当移送监察机关,由监察机关依法调查处置。


  被调查人既涉嫌严重职务违法或者职务犯罪,又涉嫌其他违法犯罪的,一般应当由监察机关为主调查,其他机关予以协助。


  第五章 监察程序


  第三十五条 监察机关对于报案或者举报,应当接受并按照有关规定处理。对于不属于本机关管辖的,应当移送主管机关处理。


  第三十六条 监察机关应当严格按照程序开展工作,建立问题线索处置、调查、审理各部门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


  监察机关应当加强对调查、处置工作全过程的监督管理,设立相应的工作部门履行线索管理、监督检查、督促办理、统计分析等管理协调职能。


  第三十七条 监察机关对监察对象的问题线索,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提出处置意见,履行审批手续,进行分类办理。线索处置情况应当定期汇总、通报,定期检查、抽查。


  第三十八条 需要采取初步核实方式处置问题线索的,监察机关应当依法履行审批程序,成立核查组。初步核实工作结束后,核查组应当撰写初步核实情况报告,提出处理建议。承办部门应当提出分类处理意见。初步核实情况报告和分类处理意见报监察机关主要负责人审批。


  第三十九条 经过初步核实,对监察对象涉嫌职务违法犯罪,需要追究法律责任的,监察机关应当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办理立案手续。


  监察机关主要负责人依法批准立案后,应当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确定调查方案,决定需要采取的调查措施。


  立案调查决定应当向被调查人宣布,并通报相关组织。涉嫌严重职务违法或者职务犯罪的,应当通知被调查人家属,并向社会公开发布。


  第四十条 监察机关对职务违法和职务犯罪案件,应当进行调查,收集被调查人有无违法犯罪以及情节轻重的证据,查明违法犯罪事实,形成相互印证、完整稳定的证据链。


  严禁以威胁、引诱、欺骗及其他非法方式收集证据,严禁侮辱、打骂、虐待、体罚或者变相体罚被调查人和涉案人员。


  第四十一条 调查人员采取讯问、询问、留置、搜查、调取、查封、扣押、勘验检查等调查措施,均应当依照规定出示证件,出具书面通知,由二人以上进行,形成笔录、报告等书面材料,并由相关人员签名、盖章。


  调查人员进行讯问以及搜查、查封、扣押等重要取证工作,应当对全过程进行录音录像,留存备查。


  第四十二条 调查人员应当严格执行调查方案,不得随意扩大调查范围、变更调查对象和事项。


  对调查过程中的重要事项,应当集体研究后按程序请示报告。


  第四十三条 监察机关采取留置措施,应当由监察机关领导人员集体研究决定。设区的市级以下监察机关采取留置措施,应当报上一级监察机关批准。省级监察机关采取留置措施,应当报国家监察委员会备案。


  留置时间不得超过三个月。在特殊情况下,可以延长一次,延长时间不得超过三个月。省级以下监察机关采取留置措施的,延长留置时间应当报上一级监察机关批准。监察机关发现采取留置措施不当的,应当及时解除。


  监察机关采取留置措施,可以根据工作需要提请公安机关配合。公安机关应当依法予以协助。


  第四十四条 对被调查人采取留置措施后,应当在二十四小时以内,通知被留置人员所在单位和家属,但有可能毁灭、伪造证据,干扰证人作证或者串供等有碍调查情形的除外。有碍调查的情形消失后,应当立即通知被留置人员所在单位和家属。


  监察机关应当保障被留置人员的饮食、休息和安全,提供医疗服务。讯问被留置人员应当合理安排讯问时间和时长,讯问笔录由被讯问人阅看后签名。


  被留置人员涉嫌犯罪移送司法机关后,被依法判处管制、拘役和有期徒刑的,留置一日折抵管制二日,折抵拘役、有期徒刑一日。


  第四十五条 监察机关根据监督、调查结果,依法作出如下处置:


  (一)对有职务违法行为但情节较轻的公职人员,按照管理权限,直接或者委托有关机关、人员,进行谈话提醒、批评教育、责令检查,或者予以诫勉;


  (二)对违法的公职人员依照法定程序作出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等政务处分决定;


  (三)对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员,按照管理权限对其直接作出问责决定,或者向有权作出问责决定的机关提出问责建议;


  (四)对涉嫌职务犯罪的,监察机关经调查认为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制作起诉意见书,连同案卷材料、证据一并移送人民检察院依法审查、提起公诉;


  (五)对监察对象所在单位廉政建设和履行职责存在的问题等提出监察建议。


  监察机关经调查,对没有证据证明被调查人存在违法犯罪行为的,应当撤销案件,并通知被调查人所在单位。


  第四十六条 监察机关经调查,对违法取得的财物,依法予以没收、追缴或者责令退赔;对涉嫌犯罪取得的财物,应当随案移送人民检察院。


  第四十七条 对监察机关移送的案件,人民检察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对被调查人采取强制措施。


  人民检察院经审查,认为犯罪事实已经查清,证据确实、充分,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作出起诉决定。


  人民检察院经审查,认为需要补充核实的,应当退回监察机关补充调查,必要时可以自行补充侦查。对于补充调查的案件,应当在一个月内补充调查完毕。补充调查以二次为限。


  人民检察院对于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不起诉的情形的,经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批准,依法作出不起诉的决定。监察机关认为不起诉的决定有错误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提请复议。


  第四十八条 监察机关在调查贪污贿赂、失职渎职等职务犯罪案件过程中,被调查人逃匿或者死亡,有必要继续调查的,经省级以上监察机关批准,应当继续调查并作出结论。被调查人逃匿,在通缉一年后不能到案,或者死亡的,由监察机关提请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定程序,向人民法院提出没收违法所得的申请。


  第四十九条 监察对象对监察机关作出的涉及本人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处理决定之日起一个月内,向作出决定的监察机关申请复审,复审机关应当在一个月内作出复审决定;监察对象对复审决定仍不服的,可以在收到复审决定之日起一个月内,向上一级监察机关申请复核,复核机关应当在二个月内作出复核决定。复审、复核期间,不停止原处理决定的执行。复核机关经审查,认定处理决定有错误的,原处理机关应当及时予以纠正。


  第六章 反腐败国际合作


  第五十条 国家监察委员会统筹协调与其他国家、地区、国际组织开展的反腐败国际交流、合作,组织反腐败国际条约实施工作。


  第五十一条 国家监察委员会组织协调有关方面加强与有关国家、地区、国际组织在反腐败执法、引渡、司法协助、被判刑人的移管、资产追回和信息交流等领域的合作。


  第五十二条 国家监察委员会加强对反腐败国际追逃追赃和防逃工作的组织协调,督促有关单位做好相关工作:


  (一)对于重大贪污贿赂、失职渎职等职务犯罪案件,被调查人逃匿到国(境)外,掌握证据比较确凿的,通过开展境外追逃合作,追捕归案;


  (二)向赃款赃物所在国请求查询、冻结、扣押、没收、追缴、返还涉案资产;


  (三)查询、监控涉嫌职务犯罪的公职人员及其相关人员进出国(境)和跨境资金流动情况,在调查案件过程中设置防逃程序。


  第七章 对监察机关和监察人员的监督


  第五十三条 各级监察委员会应当接受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听取和审议本级监察委员会的专项工作报告,组织执法检查。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举行会议时,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或者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可以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就监察工作中的有关问题提出询问或者质询。


  第五十四条 监察机关应当依法公开监察工作信息,接受民主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


  第五十五条 监察机关通过设立内部专门的监督机构等方式,加强对监察人员执行职务和遵守法律情况的监督,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监察队伍。


  第五十六条 监察人员必须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忠于职守、秉公执法,清正廉洁、保守秘密;必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熟悉监察业务,具备运用法律、法规、政策和调查取证等能力,自觉接受监督。


  第五十七条 对于监察人员打听案情、过问案件、说情干预的,办理监察事项的监察人员应当及时报告。有关情况应当登记备案。


  发现办理监察事项的监察人员未经批准接触被调查人、涉案人员及其特定关系人,或者存在交往情形的,知情人应当及时报告。有关情况应当登记备案。


  第五十八条 办理监察事项的监察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自行回避,监察对象、检举人及其他有关人员也有权要求其回避:


  (一)是监察对象或者检举人的近亲属的;


  (二)担任过本案的证人的;


  (三)本人或者其近亲属与办理的监察事项有利害关系的;


  (四)有可能影响监察事项公正处理的其他情形的。


  第五十九条 监察机关涉密人员离岗离职后,应当遵守脱密期管理规定,严格履行保密义务,不得泄露相关秘密。


  监察人员辞职、退休三年内,不得从事与监察和司法工作相关联且可能发生利益冲突的职业。


  第六十条 监察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被调查人及其近亲属有权向该机关申诉:


  (一)留置法定期限届满,不予以解除的;


  (二)查封、扣押、冻结与案件无关的财物的;


  (三)应当解除查封、扣押、冻结措施而不解除的;


  (四)贪污、挪用、私分、调换以及违反规定使用查封、扣押、冻结的财物的;


  (五)其他违反法律法规、侵害被调查人合法权益的行为。


  受理申诉的监察机关应当在受理申诉之日起一个月内作出处理决定。申诉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处理决定之日起一个月内向上一级监察机关申请复查,上一级监察机关应当在收到复查申请之日起二个月内作出处理决定,情况属实的,及时予以纠正。


  第六十一条 对调查工作结束后发现立案依据不充分或者失实,案件处置出现重大失误,监察人员严重违法的,应当追究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


  第八章 法律责任


  第六十二条 有关单位拒不执行监察机关作出的处理决定,或者无正当理由拒不采纳监察建议的,由其主管部门、上级机关责令改正,对单位给予通报批评;对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理。


  第六十三条 有关人员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所在单位、主管部门、上级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依法给予处理:


  (一)不按要求提供有关材料,拒绝、阻碍调查措施实施等拒不配合监察机关调查的;


  (二)提供虚假情况,掩盖事实真相的;


  (三)串供或者伪造、隐匿、毁灭证据的;


  (四)阻止他人揭发检举、提供证据的;


  (五)其他违反本法规定的行为,情节严重的。


  第六十四条 监察对象对控告人、检举人、证人或者监察人员进行报复陷害的;控告人、检举人、证人捏造事实诬告陷害监察对象的,依法给予处理。


  第六十五条 监察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理:


  (一)未经批准、授权处置问题线索,发现重大案情隐瞒不报,或者私自留存、处理涉案材料的;


  (二)利用职权或者职务上的影响干预调查工作、以案谋私的;


  (三)违法窃取、泄露调查工作信息,或者泄露举报事项、举报受理情况以及举报人信息的;


  (四)对被调查人或者涉案人员逼供、诱供,或者侮辱、打骂、虐待、体罚或者变相体罚的;


  (五)违反规定处置查封、扣押、冻结的财物的;


  (六)违反规定发生办案安全事故,或者发生安全事故后隐瞒不报、报告失实、处置不当的;


  (七)违反规定采取留置措施的;


  (八)违反规定限制他人出境,或者不按规定解除出境限制的;


  (九)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行为。


  第六十六条 违反本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七条 监察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依法给予国家赔偿。


  第九章 附则


  第六十八条 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开展监察工作,由中央军事委员会根据本法制定具体规定。


  第六十九条 本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同时废止。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18-3-20
文号:主席令第3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浙财社[2023]155号 浙江省财政厅 浙江省医疗保障局关于印发浙江省城乡医疗救助基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各市、县(市、区)财政局、医保局:


  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我省城乡医疗救助基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医疗保障事业发展,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结合我省实际,我们制定了《浙江省城乡医疗救助基金管理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浙江省财政厅


浙江省医疗保障局


2023年12月26日


  (此件公开发布)


浙江省城乡医疗救助基金管理办法


  为规范城乡医疗救助基金的管理和使用,提高基金使用效益,根据《浙江省社会救助条例》《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会计核算办法》(财办[2018]43号)、《城乡医疗救助基金管理办法》(财社[2013]217号)等有关政策法规,制定本办法。


  一、总体要求


  (一)基金定义。本办法所称城乡医疗救助基金,是指通过一般公共预算、彩票公益金和社会各界捐助等渠道筹集,按规定用于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的专项基金。


  (二)基本原则。城乡医疗救助基金应按照公开、公平、公正、专款专用、收支平衡的原则进行管理和使用。


  (三)专户管理。城乡医疗救助基金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以下简称财政专户),单独建账,独立核算,专项管理,专款专用。


  二、基金筹集


  (四)基金收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建立城乡医疗救助基金,城乡医疗救助基金收入包括:财政补贴收入、捐赠收入、利息收入、其他收入等。


  财政补贴收入指各地财政部门每年根据本地区开展城乡医疗救助工作的实际需要,统筹上级财政补助资金,按照预算管理的相关规定,在一般公共预算和彩票公益金中安排的城乡医疗救助资金。


  捐赠收入指社会各界自愿捐赠的资金。


  利息收入指城乡医疗救助基金形成的利息收入。


  其他收入指按规定可用于城乡医疗救助的其他资金。


  各地财政部门会同医疗保障部门根据城乡医疗救助对象需求、工作开展情况等因素,科学合理地安排城乡医疗救助补助资金。省级财政根据医疗卫生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要求,对各地给予适当补助。


  三、基金使用


  (五)救助对象范围。城乡医疗救助基金的救助对象范围包括:民政部门认定的特困供养人员、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家庭成员,以及纳入低保、低边的因病致贫等对象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特殊困难群众。


  (六)基金支出范围。城乡医疗救助基金支出包括:资助救助对象参保支出;医疗费用救助支出;其他支出等。


  资助救助对象参保支出指按规定资助医疗救助对象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个人缴费部分的支出。


  医疗费用救助支出指医疗救助对象在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政策范围内医疗费用扣除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其他补充医疗保险补偿后,对个人负担部分按救助标准规定予以补助的支出,主要包括住院费用支出、门诊费用支出。


  其他支出指根据国家和省政策规定用于城乡医疗救助的其他方面支出。


  四、基金管理


  (七)支出户管理。各地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可开设城乡医疗救助基金支出户,通过支出户进行医疗救助资金拨付。已实行财政专户直接支付的地区,可不设支出户,直接拨付到定点医疗机构、定点零售药店或医疗救助对象。支出户的用途是:接收财政专户拨入的基金;暂存该账户利息收入;支付基金支出款项;向财政专户上缴该账户利息收入。支出户除向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结算医疗救助资金、向医疗救助对象支付救助资金、原渠道退回支付资金外,不得发生其他支出业务。支出户发生的业务原则上通过转账方式支付。支出户的利息收入应按季度缴入财政专户,并入城乡医疗救助基金管理。


  (八)基金支付。资助医疗救助对象参保的,经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确认后,由医保部门将符合救助标准的医疗救助人数、参保资助标准及资金总量提供给同级财政部门。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后,将参保资助资金从城乡医疗救助基金财政专户拨付至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或大病保险基金财政专户。


  补助医疗救助对象医疗费的,由医保部门向同级财政部门提交拨款申请,财政部门审核无误后,应在规定时间内将城乡医疗救助基金由财政专户拨付到城乡医疗救助基金支出户。基本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应在规定时间内支付定点医疗机构、定点零售药店或直接支付医疗救助对象。


  (九)基金对账。建立定期对账制度,各地财政、医保部门应按照规定认真做好城乡医疗救助基金的清理和对账工作,每年不少于两次。每年2月28日前,医保部门应按要求向同级财政部门报送城乡医疗救助基金上年度执行情况及相关说明。


  (十)基金结余管理。城乡医疗救助基金年终结余资金可以结转下年度继续使用。基金累计结余一般应不超过当年筹集基金总额的15%。各地应进一步完善救助方案,确保基金均衡合理使用,确保救助对象最大程度受益。


  五、基金监督


  (十一)严控支出范围。城乡医疗救助基金必须全部专项用于救助对象的医疗救助,对不按规定用药、诊疗以及不按规定提供医疗服务所发生的医疗费,城乡医疗救助基金不予结算。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挤占、挪用,不得向救助对象收取任何管理费用。基金不得用于行政部门和经办机构的机构运行和人员经费,或者违反法律法规规定挪作他用。


  (十二)信息公开。城乡医疗救助基金的筹集、救助人次、救助金额等情况,各地医保部门应通过网站、公告等形式按季度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十三)绩效管理。各地医保、财政部门应当按照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要求,建立健全城乡医疗救助基金全过程绩效管理机制,加强绩效目标管理,对照绩效目标做好绩效运行监控和绩效评价,强化评价结果应用,确保绩效目标完成,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十四)监管职责。各地医保部门应会同卫生健康等部门定期检查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提供的医疗服务和收费情况,对医疗服务质量差、医疗行为违规的,暂缓或停止拨付其医疗救助结算资金。各地医保和财政等部门要定期对城乡医疗救助基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自觉接受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的监督。省医保局、省财政厅对各地医疗救助工作开展情况、基金使用情况、基金材料报送情况和基金管理情况进行不定期抽查,检查结果纳入绩效考评。


  (十五)法律责任。存在虚报冒领、挤占挪用、贪污浪费等违纪违法行为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严肃处理。对故意编造虚假信息,骗取上级补助的,除责令立即纠正、扣回、停拨上级补助资金外,还应按规定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各级财政、医保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补助资金的分配审核、使用管理等工作中,存在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以及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等违法违纪行为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财政违纪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国家有关规定追究相应责任。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有权机关处理。


  六、其他


  医疗救助工作坚持属地管理原则,实行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制。各级财政、医保部门可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城乡医疗救助基金管理的具体办法。


  浙江省现行医疗救助相关政策与本办法有冲突的,以本办法为准。今后,国家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本办法自2024年2月1日起执行。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23-12-26
文号:浙财社[2023]155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民政部公告2020年第27号 财政部 税务总局 民政部关于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有关事项的公告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现就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法税先锋刘金涛笔记:

  1、《企业所得税法》第九条

  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在年度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超过年度利润总额12%的部分,准予结转以后三年内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2、《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三条

  企业当年发生以及以前年度结转的公益性捐赠支出,不超过年度利润总额12%的部分,准予扣除。年度利润总额,是指企业依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计算的年度会计利润。

  3、《个人所得税法》第六条第三款

  个人将其所得对教育、扶贫、济困等公益慈善事业进行捐赠,捐赠额未超过纳税人申报的应纳税所得额百分之三十的部分,可以从其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国务院规定对公益慈善事业捐赠实行全额税前扣除的,从其规定。

  4、《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十九条

  个人所得税法第六条第三款所称个人将其所得对教育、扶贫、济困等公益慈善事业进行捐赠,是指个人将其所得通过中国境内的公益性社会组织、国家机关向教育、扶贫、济困等公益慈善事业的捐赠;所称应纳税所得额,是指计算扣除捐赠额之前的应纳税所得额。


  一、企业或个人通过公益性社会组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等国家机关,用于符合法律规定的公益慈善事业捐赠支出,准予按税法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大鹏说会计整理:主体:企业、个人。途径:公益性社会组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等)国家机关。

  法税先锋刘金涛笔记:1、捐赠渠道。2、捐赠用途。


  二、本公告第一条所称公益慈善事业,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第三条对公益事业范围的规定或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第三条对慈善活动范围的规定。


  法税先锋刘金涛笔记:

  1、第一次定义公益慈善事业。

  2、《公益事业捐赠法》第三条

  本法所称公益事业是指非营利的下列事项:(一)救助灾害、救济贫困、扶助残疾人等困难的社会群体和个人的活动;(二)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三)环境保护、社会公共设施建设;(四)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其他社会公共和福利事业。

  3、《慈善法》第三条

  本法所称慈善活动,是指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以捐赠财产或者提供服务等方式,自愿开展的下列公益活动:(一)扶贫、济困;(二)扶老、救孤、恤病、助残、优抚;(三)救助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害;(四)促进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的发展;(五)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六)符合本法规定的其他公益活动。

  大鹏说会计整理:定义:公益慈善事业主要包括公益事业和慈善活动两方面。

  (1)公益事业是指非营利的四方面:一是救助灾害、救济贫困、扶助残疾人等困难的社会群体和个人的活动;二是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三是环境保护、社会公共设施建设;四是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其他社会公共和福利事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主席令[第十九号],自1999年9月1日起施行)第三条)。

  (2)慈善活动是指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以捐赠财产或者提供服务等方式自愿开展的六项活动:一是扶贫、济困;二是扶老、救孤、恤病、助残、优抚;三是救助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害;四是促进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的发展;五是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六是符合本法规定的其他公益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主席令[第43号],自2016年9月1日起施行)第三条)


  三、本公告第一条所称公益性社会组织,包括依法设立或登记并按规定条件和程序取得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的慈善组织、其他社会组织和群众团体。公益性群众团体的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确认及管理按照现行规定执行。依法登记的慈善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确认及管理按本公告执行。


  法税先锋刘金涛笔记:

  1、对公益性社会组织进行定义,三个要点:1)包括慈善组织、其他社会组织和群众团体;2)依法设立或登记;3)按规定条件和程序取得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

  2、公益性群众团体的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确认及管理按照现行规定执行。

  3、依法登记的慈善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确认及管理按本公告执行。即:慈善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确认及管理有更新。

  大鹏说会计整理:定义:公益性社会组织包括群众团体、社会组织(慈善组织和其它社会组织)两大类。

  (1)群众团体是指同时符合十项条件:一是依法登记,具有法人资格;二是以发展公益事业为宗旨,且不以营利为目的;三是全部资产及其增值为该法人所有;四是收益和营运结余主要用于符合该法人设立目的的事业;五是终止后的剩余财产不归属任何个人或者营利组织;六是不经营与其设立目的无关的业务;七是有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八是捐赠者不以任何形式参与社会团体财产的分配;九是县级以上各级机构编制部门直接管理其机构编制;十是对接受捐赠的收入以及用捐赠收入进行的支出单独进行核算,且申请前连续3年接受捐赠的总收入中用于公益事业的支出比例不低于70%。(《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二条、《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通过公益性群众团体的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124号)第四条)。

  蓝敏说税:“群众团体”是指有正式编制的团体,像红会、工会等,是体制内的。其税前扣除资格规则没有变化。

  “慈善组织、其它社会组织”可以是体制外的。老规定只有“基金会”,现在多了个其他社会组织,什么意思,查了一下《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里面表述为“社会服务机构”。同时,本文件后面条款对“慈善组织、其它社会组织”的税前扣除资格进行了修改和规定。


  四、在民政部门依法登记的慈善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以下统称社会组织),取得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应当同时符合以下规定:


  (一)符合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二条第一项到第八项规定的条件。


  法税先锋刘金涛笔记:

  1、《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二条

  本条例第五十一条所称公益性社会组织,是指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慈善组织以及其他社会组织:(一)依法登记,具有法人资格;(二)以发展公益事业为宗旨,且不以营利为目的;(三)全部资产及其增值为该法人所有;(四)收益和营运结余主要用于符合该法人设立目的的事业;(五)终止后的剩余财产不归属任何个人或者营利组织;(六)不经营与其设立目的无关的业务;(七)有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八)捐赠者不以任何形式参与该法人财产的分配;(九)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民政部门等登记管理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

  2、本公告对《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中公益性社会组织定义进行了更新。

  大鹏说会计整理:(2)社会组织(慈善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是指同时符合八项条件:一是依法登记,具有法人资格;二是以发展公益事业为宗旨,且不以营利为目的;三是全部资产及其增值为该法人所有;四是收益和营运结余主要用于符合该法人设立目的的事业;五是终止后的剩余财产不归属任何个人或者营利组织;六是不经营与其设立目的无关的业务;七是有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八是捐赠者不以任何形式参与该法人财产的分配。(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二条,国务院令第714号修订)


  (二)每年应当在3月31日前按要求向登记管理机关报送经审计的上年度专项信息报告。报告应当包括财务收支和资产负债总体情况、开展募捐和接受捐赠情况、公益慈善事业支出及管理费用情况(包括本条第三项、第四项规定的比例情况)等内容。


  首次确认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的,应当报送经审计的前两个年度的专项信息报告。


  法税先锋刘金涛笔记:

  1、本公告是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民政部三部门联合发布,公益性社会组织要向登记管理机关报送经审计的上年度专项信息报告。

  2、时间:每年3月31日前。

  3、内容:报告应当包括财务收支和资产负债总体情况、开展募捐和接受捐赠情况、公益慈善事业支出及管理费用情况(包括本条第三项、第四项规定的比例情况)等内容。

  4、首次确认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的,应当报送经审计的前两个年度的专项信息报告。


  (三)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社会组织,前两年度每年用于公益慈善事业的支出占上年总收入的比例均不得低于70%。计算该支出比例时,可以用前三年收入平均数代替上年总收入。


  不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社会组织,前两年度每年用于公益慈善事业的支出占上年末净资产的比例均不得低于8%。计算该比例时,可以用前三年年末净资产平均数代替上年末净资产。


  法税先锋刘金涛笔记:

  1、《慈善法》

  1)第二十一条

  本法所称慈善募捐,是指慈善组织基于慈善宗旨募集财产的活动。慈善募捐,包括面向社会公众的公开募捐和面向特定对象的定向募捐。

  2)第二十二条

  慈善组织开展公开募捐,应当取得公开募捐资格。依法登记满二年的慈善组织,可以向其登记的民政部门申请公开募捐资格。民政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二十日内作出决定。慈善组织符合内部治理结构健全、运作规范的条件的,发给公开募捐资格证书;不符合条件的,不发给公开募捐资格证书并书面说明理由。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自登记之日起可以公开募捐的基金会和社会团体,由民政部门直接发给公开募捐资格证书。

  2、对用于公益慈善事业的支出的限制

  1)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社会组织,前两年度每年用于公益慈善事业的支出占上年总收入的比例均不得低于70%。

  2)不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社会组织,前两年度每年用于公益慈善事业的支出占上年末净资产的比例均不得低于8%。


  (四)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社会组织,前两年度每年支出的管理费用占当年总支出的比例均不得高于10%。


  不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社会组织,前两年每年支出的管理费用占当年总支出的比例均不得高于12%。


  法税先锋刘金涛笔记:

  管理费用支出的限制

  1、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社会组织,前两年度每年支出的管理费用占当年总支出的比例均不得高于10%。

  2、不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社会组织,前两年每年支出的管理费用占当年总支出的比例均不得高于12%。


  (五)具有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且免税资格在有效期内。


  法税先锋刘金涛笔记:具有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免税资格在有效期内。


  (六)前两年度未受到登记管理机关行政处罚(警告除外)。


  法税先锋刘金涛笔记:《行政处罚法》第八条

  行政处罚的种类:(一)警告;(二)罚款;(三)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四)责令停产停业;(五)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六)行政拘留;(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

  2、前两年度只能最多是受到登记管理机关警告类行政处罚。


  (七)前两年度未被登记管理机关列入严重违法失信名单。


  法税先锋刘金涛笔记:《社会组织信用信息管理办法》(民政部令第60号)第十五条规定,登记管理机关应当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社会组织列入严重违法失信名单:

  (一)被列入活动异常名录满2年的;

  (二)弄虚作假办理变更登记,被撤销变更登记的;

  (三)受到限期停止活动行政处罚的;

  (四)受到5万元以上罚款处罚的;

  (五)三年内两次以上受到警告或者不满5万元罚款处罚的;

  (六)被司法机关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

  (七)被登记管理机关作出吊销登记证书、撤销成(设)立登记决定的;

  (八)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列入的其他情形。


  (八)社会组织评估等级为3A以上(含3A)且该评估结果在确认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时仍在有效期内。


  法税先锋刘金涛笔记:1、《社会组织评估管理办法》第二十六条

  社会组织评估结果分为5个等级,由高至低依次为5A级(AAAAA)、4A级(AAAA)、3A级(AAA)、2A级(AA)、1A级(A)。

  2、该评估结果在确认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时仍在有效期内。


  公益慈善事业支出、管理费用和总收入的标准和范围,按照《民政部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关于慈善组织开展慈善活动年度支出和管理费用的规定〉的通知》(民发[2016]189号)关于慈善活动支出、管理费用和上年总收入的有关规定执行。


  法税先锋刘金涛笔记:1、《关于慈善组织开展慈善活动年度支出和管理费用的规定》第四条

  慈善活动支出是指慈善组织基于慈善宗旨,在章程规定的业务范围内开展慈善活动,向受益人捐赠财产或提供无偿服务时发生的下列费用:

  (一)直接或委托其他组织资助给受益人的款物;

  (二)为提供慈善服务和实施慈善项目发生的人员报酬、志愿者补贴和保险,以及使用房屋、设备、物资发生的相关费用;

  (三)为管理慈善项目发生的差旅、物流、交通、会议、培训、审计、评估等费用。

  慈善活动支出在“业务活动成本”项目下核算和归集。慈善组织的业务活动成本包括慈善活动支出和其他业务活动成本。

  2、《关于慈善组织开展慈善活动年度支出和管理费用的规定》第五条

  慈善组织的管理费用是指慈善组织按照《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规定,为保证本组织正常运转所发生的下列费用:

  (一)理事会等决策机构的工作经费;

  (二)行政管理人员的工资、奖金、住房公积金、住房补贴、社会保障费;

  (三)办公费、水电费、邮电费、物业管理费、差旅费、折旧费、修理费、租赁费、无形资产摊销费、资产盘亏损失、资产减值损失、因预计负债所产生的损失、聘请中介机构费等。

  3、《关于慈善组织开展慈善活动年度支出和管理费用的规定》第十条

  计算年度慈善活动支出比例时,可以用前三年收入平均数代替上年总收入,用前三年年末净资产平均数代替上年末净资产。

  上年总收入为上年实际收入减去上年收入中时间限定为上年不得使用的限定性收入,再加上于上年解除时间限定的净资产。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新设立或新认定的慈善组织,在其取得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的当年,只需要符合本条第一项、第六项、第七项条件即可。


  法税先锋刘金涛笔记:新设立或新认定的慈善组织,只需要同时符合三个条件即可,1、符合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二条第一项到第八项规定的条件。2、前两年度未受到登记管理机关行政处罚(警告除外)。3、前两年度未被登记管理机关列入严重违法失信名单。

  蓝敏说税:本条规定了社会组织捐赠支出、管理费用的比例水平。

  其规定的比例来源于《慈善法》第六十条:“《慈善法》第60条:慈善组织中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基金会开展慈善活动的年度支出,不得低于上一年总收入的百分之七十或者前三年收入平均数额的百分之七十;年度管理费用不得超过当年总支出的百分之十。……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基金会以外的慈善组织开展慈善活动的年度支出和管理费用的标准,由国务院民政部门会同国务院财政、税务等部门依照前款规定的原则制定。”

  按三部门的民发[2016]189号,对非公募的基金会慈善支出、管理支出限额作出了详细的规定,那是维持慈善组织的标准,违反将被罚款。

  而本文件规定的上述比例是税前扣除资格的标准,比189号文更严格,即:社会组织要获得税前扣除资格,其慈善支出与管理费支出要求更高。


  五、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的确认按以下规定执行:


  (一)在民政部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由民政部结合社会组织公益活动情况和日常监督管理、评估等情况,对社会组织的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进行核实,提出初步意见。根据民政部初步意见,财政部、税务总局和民政部对照本公告相关规定,联合确定具有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的社会组织名单,并发布公告。


  法税先锋刘金涛笔记:在民政部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的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确认程序


  (二)在省级和省级以下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财政、税务、民政部门参照本条第一项规定执行。


  (三)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的确认对象包括:


  1.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将于当年末到期的公益性社会组织;


  2.已被取消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但又重新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


  3.登记设立后尚未取得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的社会组织。


  (四)每年年底前,省级以上财政、税务、民政部门按权限完成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的确认和名单发布工作,并按本条第三项规定的不同审核对象,分别列示名单及其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起始时间。


  大鹏说会计整理:资格确认:在(各级)民政部登记的社会组织,民政部初审,财政税务民政联合确定并发布公告。

  蓝敏说税:有税前扣除资格的社会组织,直接由民政、财政、税务三部门确认和公布名单,其依据是“本公告”。

  2015年开始“税前扣除资格”不再是一个许可项目、不再需要申请批准,即只要符合“本公告”的条件的,就应该自动拥有“税前扣除资格”。三部门将其变成了“公布名单”,按本文件下一条规定,如果没有进入被公布名单,实际上也不具备税前扣除的资格,所以这变相也是审批,只是不需要申请。


  六、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在全国范围内有效,有效期为三年。


  本公告第五条第三项规定的第一种情形,其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自发布名单公告的次年1月1日起算。本公告第五条第三项规定的第二种和第三种情形,其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自发布公告的当年1月1日起算。


  法税先锋刘金涛笔记:1、本公告第五条第三项规定的第一种情形: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将于当年末到期的公益性社会组织。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自发布名单公告的次年1月1日起算。

  2、第二种和第三种情形:已被取消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但又重新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和登记设立后尚未取得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的社会组织,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自发布公告的当年1月1日起算。

  大鹏说会计整理:有效期:三年。(1)自发布名单公告的次年1月1日起算;(2)自发布公告的当年1月1日起算。

  蓝敏说税:对于新成立的组织而言,本年进入名单后,可以追溯本年全年,剩余两年。


  七、公益性社会组织存在以下情形之一的,应当取消其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


  (一)未按本公告规定时间和要求向登记管理机关报送专项信息报告的;


  法税先锋刘金涛笔记:每年应当在3月31日前按要求向登记管理机关报送经审计的上年度专项信息报告。报告应当包括财务收支和资产负债总体情况、开展募捐和接受捐赠情况、公益慈善事业支出及管理费用情况(包括本条第三项、第四项规定的比例情况)等内容。首次确认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的,应当报送经审计的前两个年度的专项信息报告。


  (二)最近一个年度用于公益慈善事业的支出不符合本公告第四条第三项规定的;


  法税先锋刘金涛笔记:公益慈善事业的支出不符合规定


  (三)最近一个年度支出的管理费用不符合本公告第四条第四项规定的;


  法税先锋刘金涛笔记:管理费用不符合规定


  (四)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到期后超过六个月未重新获取免税资格的;


  法税先锋刘金涛笔记:1、到期后超过六个月未重新获取免税资格就被取消。2、言外之意=到期后有六个月的缓冲期?


  (五)受到登记管理机关行政处罚(警告除外)的;


  (六)被登记管理机关列入严重违法失信名单的;


  (七)社会组织评估等级低于3A或者无评估等级的。


  八、公益性社会组织存在以下情形之一的,应当取消其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且取消资格的当年及之后三个年度内不得重新确认资格:


  (一)违反规定接受捐赠的,包括附加对捐赠人构成利益回报的条件、以捐赠为名从事营利性活动、利用慈善捐赠宣传烟草制品或法律禁止宣传的产品和事项、接受不符合公益目的或违背社会公德的捐赠等情形;


  法税先锋刘金涛笔记:四种情形

  1、附加对捐赠人构成利益回报的条件。

  2、以捐赠为名从事营利性活动。

  3、利用慈善捐赠宣传烟草制品或法律禁止宣传的产品和事项。

  4、接受不符合公益目的或违背社会公德的捐赠


  (二)开展违反组织章程的活动,或者接受的捐赠款项用于组织章程规定用途之外的;


  法税先锋刘金涛笔记:1、《慈善法》第五十二条

  慈善组织的财产应当根据章程和捐赠协议的规定全部用于慈善目的,不得在发起人、捐赠人以及慈善组织成员中分配。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私分、挪用、截留或者侵占慈善财产。

  2、《慈善法》第五十五条

  慈善组织开展慈善活动,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章程的规定,按照募捐方案或者捐赠协议使用捐赠财产。慈善组织确需变更募捐方案规定的捐赠财产用途的,应当报民政部门备案;确需变更捐赠协议约定的捐赠财产用途的,应当征得捐赠人同意。


  (三)在确定捐赠财产的用途和受益人时,指定特定受益人,且该受益人与捐赠人或公益性社会组织管理人员存在明显利益关系的。


  法税先锋刘金涛笔记:指定特定受益人,且该受益人与捐赠人或公益性社会组织管理人员存在明显利益关系的


  九、公益性社会组织存在以下情形之一的,应当取消其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且不得重新确认资格:


  法税先锋刘金涛笔记:取消其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且不得重新确认资格,永久失去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


  (一)从事非法政治活动的;


  (二)从事、资助危害国家安全或者社会公共利益活动的。


  十、对应当取消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的公益性社会组织,由省级以上财政、税务、民政部门核实相关信息后,按权限及时向社会发布取消资格名单公告。自发布公告的次月起,相关公益性社会组织不再具有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


  法税先锋刘金涛笔记:发布公告的次月起,相关公益性社会组织不再具有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

  大鹏说会计整理:取消资格:(1)七种情形取消(后续改正后再重新确认);(2)三种情形取消当年及之后三年内不重新确认(后续改正后再重新确认);(3)两种情形取消后不得重新确认(永不重新确认)。

  蓝敏说税:对捐赠方来说,受赠组织扣除资格取消是从发布公告的次月起。具体日期当然一般以公告文件的发布日为准,所以捐赠时需要注意其官网的文件信息。

  另外,导致受赠方取消“税前扣除资格”的行为事实,不直接影响捐赠方的扣除。捐赠方一律以官网发布失去资格名单的时间为准,来判定其捐赠能否扣除。


  十一、公益性社会组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等国家机关在接受捐赠时,应当按照行政管理级次分别使用由财政部或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部门监(印)制的公益事业捐赠票据,并加盖本单位的印章。


  企业或个人将符合条件的公益性捐赠支出进行税前扣除,应当留存相关票据备查。


  法税先锋刘金涛笔记:1、国家机关在接受捐赠时,应当使用由财政部或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部门监(印)制的公益事业捐赠票据,并加盖本单位的印章。

  2、公益性捐赠支出进行税前扣除,应当留存相关票据备查。

  大鹏说会计整理:票据:加盖单位印章的财政部门监(印)制的公益事业捐赠票据(税前扣除凭据,留存备查)

  蓝敏说税:注意,此处的票据不是发票,不受发票相关政策的影响。

  按之前的观念和政策,如果没有取得相关捐赠票据,税前不得扣除(文件表述为:“取得了方可扣除”)。现在没有这样的规定了。当然,这些票据一般容易取得。


  十二、公益性社会组织登记成立时的注册资金捐赠人,在该公益性社会组织首次取得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的当年进行所得税汇算清缴时,可按规定对其注册资金捐赠额进行税前扣除。


   大鹏说会计整理:优惠:首次取得资格的当年,可对注册资金捐赠额税前扣除。

   蓝敏说税:没有变化,只是之前只针对“基金会”,现在针对所有社会组织了。强调一下,捐赠当年必须要满足税前扣除的利润比例条件。


  十三、除另有规定外,公益性社会组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等国家机关在接受企业或个人捐赠时,按以下原则确认捐赠额:


  (一)接受的货币性资产捐赠,以实际收到的金额确认捐赠额。


  (二)接受的非货币性资产捐赠,以其公允价值确认捐赠额。捐赠方在向公益性社会组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等国家机关捐赠时,应当提供注明捐赠非货币性资产公允价值的证明;不能提供证明的,接受捐赠方不得向其开具捐赠票据。


   大鹏说会计整理:捐赠额:(1)货币性资产为实际金额;(2)非货币性资产(实物等)为公允价值。

   蓝敏说税:要明确的是,“捐赠额”这个概念,虽然是针对的受赠方,但也同样适用于捐赠方。

  举个例子:某公司捐赠自产产品给名单内的慈善组织,产品成本60元,市场价100元,则应提供其市价的证据,以取得100元的捐赠票据。税前扣除时捐赠金额按100元计算,而不是60元。如果公司会计处理时,直接按成本价转入营业外支出60元,会形成40元的税会差异,应该进行纳税调减40元。(该视同销售,还是要视同销售,不影响)


  十四、为方便纳税主体查询,省级以上财政、税务、民政部门应当及时在官方网站上发布具备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的公益性社会组织名单公告。


  企业或个人可通过上述渠道查询社会组织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及有效期。


   大鹏说会计整理:查询:一般地方税务部门的官网会陆续分批公布名单(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结束之前)。

   蓝敏说税:“应当及时”,可见这是硬性要求在官网发布。


  十五、本公告自2020年1月1日起执行。《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民政部关于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160号)、《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民政部关于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财税[2010]45号)、《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民政部关于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确认审批有关调整事项的通知》(财税[2015]141号)同时废止。


  尚未完成2019年度及以前年度社会组织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确认工作的,各级财政、税务、民政部门按照原政策规定执行。2020年度及以后年度的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的确认及管理按本公告规定执行。


   大鹏说会计整理:实施时间:2020年1月1日起,即2021年办理2020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进行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时执行本公告(2019年度汇算清缴执行原政策)。 

   蓝敏说税:过渡过程接洽。2020年的捐赠按本公告执行。2019年的,按老政策,其中2019年尚未确认税前扣除资格名单的,也按老政策确认。


  特此公告。


财政部


税务总局


民政部


2020年5月13日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20-5-13
文号: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民政部公告2020年第27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财政部 税务总局 民政部公告2023年第76号 财政部 税务总局 民政部关于2023年度—2025年度和2024年度—2026年度公益性社会组织捐赠税前扣除资格名单的公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有关规定,按照《财政部 税务总局 民政部关于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有关事项的公告》(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民政部公告2020年第27号)等有关要求,现将2023年度—2025年度和2024年度—2026年度符合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的公益性社会组织名单公告如下:


  一、2023年度—2025年度符合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的公益性社会组织名单


  1.中国海油海洋环境与生态保护公益基金会


  2.新华人寿保险公益基金会


  3.章如庚慈善基金会


  4.光华工程科技奖励基金会


  5.健坤慈善基金会


  6.陶行知教育基金会


  7.吴阶平医学基金会


  8.中华同心温暖工程基金会


  9.中国电影基金会


  10.韬奋基金会


  11.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


  12.中国科学院大学教育基金会


  13.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


  14.中国保护黄河基金会


  15.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


  16.中国航天基金会


  17.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


  18.鲁迅文化基金会


  19.河仁慈善基金会


  20.中国关心下一代健康体育基金会


  21.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


  22.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


  23.中华健康快车基金会


  二、2024年度—2026年度符合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的公益性社会组织名单


  1.河南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


  2.中国慈善联合会


财政部


税务总局


民政部


2023年12月29日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23-12-29
文号:财政部 税务总局 民政部公告2023年第76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国税发[2006]156号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修订《增值税专用发票使用规定》的通知


提示——

  1、依据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22年第26号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部分税务事项实行容缺办理和进一步精简涉税费资料报送的公告,本法规自2023年2月1日起第六条中的“一般纳税人领购专用设备后,凭《最高开票限额申请表》、《发票领购簿》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初始发行。”废止。

  2.依据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8年第31号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修改部分税收规范性文件的公告,自2018年6月15日起,本法规税务机构名称修订,第二自然段“流转税管理司”修改为“货物和劳务税司”,第六条已修订,具体修订请看正文标注。国税机构和地税机构合并前,需要适用本公告公布的税收规范性文件的,按照修改前的规定执行。

  3.依据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4年第73号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推行增值税发票系统升级版有关问题的公告,本法规第十四条、第十五条、第十六条、第十七条、第十八条、第十九条自2015年1月1日起废止。

  4.依据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4年第19号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简化增值税发票领用和使用程序有关问题的公告,本法规第二十八条自2014年5月1日起废止。

  5.依据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3年第39号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在全国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有关征收管理问题的公告,本法规第五条自2013年8月1日起废止。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


  为适应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需要,规范增值税专用发票使用,进一步加强增值税征收管理,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国家税务总局对现行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使用规定》进行了修订。现将修订后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使用规定》印发给你们,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条款修订]各级税务机关应做好宣传工作,加强对税务人员和纳税人的培训,确保新规定贯彻执行到位。执行中如有问题,请及时报告总局(流转税管理司)。


  提示——“流转税管理司”修改为“货物和劳务税司”


增值税专用发票使用规定


  第一条 为加强增值税征收管理,规范增值税专用发票(以下简称专用发票)使用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专用发票,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以下简称一般纳税人)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应税劳务开具的发票,是购买方支付增值税额并可按照增值税有关规定据以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的凭证。


  第三条 一般纳税人应通过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以下简称防伪税控系统)使用专用发票。使用,包括领购、开具、缴销、认证纸质专用发票及其相应的数据电文。


  本规定所称防伪税控系统,是指经国务院同意推行的,使用专用设备和通用设备、运用数字密码和电子存储技术管理专用发票的计算机管理系统。


  本规定所称专用设备,是指金税卡、IC卡、读卡器和其他设备。


  本规定所称通用设备,是指计算机、打印机、扫描器具和其他设备。


  第四条 专用发票由基本联次或者基本联次附加其他联次构成,基本联次为三联:发票联、抵扣联和记账联。发票联,作为购买方核算采购成本和增值税进项税额的记账凭证;抵扣联,作为购买方报送主管税务机关认证和留存备查的凭证;记账联,作为销售方核算销售收入和增值税销项税额的记账凭证。其他联次用途,由一般纳税人自行确定。


  第五条 [条款失效]专用发票实行最高开票限额管理。最高开票限额,是指单份专用发票开具的销售额合计数不得达到的上限额度。


  最高开票限额由一般纳税人申请,税务机关依法审批。最高开票限额为十万元及以下的,由区县级税务机关审批;最高开票限额为一百万元的,由地市级税务机关审批;最高开票限额为一千万元及以上的,由省级税务机关审批。防伪税控系统的具体发行工作由区县级税务机关负责。


  税务机关审批最高开票限额应进行实地核查。批准使用最高开票限额为十万元及以下的,由区县级税务机关派人实地核查;批准使用最高开票限额为一百万元的,由地市级税务机关派人实地核查;批准使用最高开票限额为一千万元及以上的,由地市级税务机关派人实地核查后将核查资料报省级税务机关审核。


  一般纳税人申请最高开票限额时,需填报《最高开票限额申请表》(附件1)。


  第六条 [条款修订]一般纳税人领购专用设备后,凭《最高开票限额申请表》、《发票领购簿》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初始发行。本规定所称初始发行,是指主管税务机关将一般纳税人的下列信息载入空白金税卡和IC卡的行为。


  提示——第六条内容“一般纳税人领购专用设备后,凭《最高开票限额申请表》、《发票领购簿》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初始发行。”修改为“一般纳税人领购专用设备后,凭《增值税专用发票最高开票限额申请单》、《发票领购簿》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初始发行。”


  (一)企业名称;


  (二)税务登记代码;


  (三)开票限额;


  (四)购票限量;


  (五)购票人员姓名、密码;


  (六)开票机数量;


  (七)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其他信息。


  一般纳税人发生上列第一、三、四、五、六、七项信息变化,应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变更发行;发生第二项信息变化,应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注销发行。


  第七条 一般纳税人凭《发票领购簿》、IC卡和经办人身份证明领购专用发票。


  第八条 一般纳税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领购开具专用发票:


  (一)会计核算不健全,不能向税务机关准确提供增值税销项税额、进项税额、应纳税额数据及其他有关增值税税务资料的。上列其他有关增值税税务资料的内容,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确定。


  (二)有《税收征管法》规定的税收违法行为,拒不接受税务机关处理的。


  (三)有下列行为之一,经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而仍未改正的:


  1、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


  2、私自印制专用发票;


  3、向税务机关以外的单位和个人买取专用发票;


  4、借用他人专用发票;


  5、未按本规定第十一条开具专用发票;


  6、未按规定保管专用发票和专用设备;


  7、未按规定申请办理防伪税控系统变更发行;


  8、未按规定接受税务机关检查。


  有上列情形的,如已领购专用发票,主管税务机关应暂扣其结存的专用发票和IC卡。


  第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本规定第八条所称未按规定保管专用发票和专用设备:


  (一)未设专人保管专用发票和专用设备;


  (二)未按税务机关要求存放专用发票和专用设备;


  (三)未将认证相符的专用发票抵扣联、《认证结果通知书》和《认证结果清单》装订成册;


  (四)未经税务机关查验,擅自销毁专用发票基本联次。


  第十条 一般纳税人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应税劳务,应向购买方开具专用发票。


  商业企业一般纳税人零售的烟、酒、食品、服装、鞋帽(不包括劳保专用部分)、化妆品等消费品不得开具专用发票。


  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以下简称小规模纳税人)需要开具专用发票的,可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代开。


  销售免税货物不得开具专用发票,法律、法规及国家税务总局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十一条 专用发票应按下列要求开具:


  (一)项目齐全,与实际交易相符;


  (二)字迹清楚,不得压线、错格;


  (三)发票联和抵扣联加盖财务专用章或者发票专用章;


  (四)按照增值税纳税义务的发生时间开具。


  对不符合上列要求的专用发票,购买方有权拒收。


  第十二条 一般纳税人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应税劳务可汇总开具专用发票。汇总开具专用发票的,同时使用防伪税控系统开具《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应税劳务清单》(附件2),并加盖财务专用章或者发票专用章。


  第十三条 一般纳税人在开具专用发票当月,发生销货退回、开票有误等情形,收到退回的发票联、抵扣联符合作废条件的,按作废处理;开具时发现有误的,可即时作废。


  作废专用发票须在防伪税控系统中将相应的数据电文按“作废”处理,在纸质专用发票(含未打印的专用发票)各联次上注明“作废”字样,全联次留存。


  第十四条 [条款失效]一般纳税人取得专用发票后,发生销货退回、开票有误等情形但不符合作废条件的,或者因销货部分退回及发生销售折让的,购买方应向主管税务机关填报《开具红字增值税专用发票申请单》(以下简称《申请单》,附件3)。


  《申请单》所对应的蓝字专用发票应经税务机关认证。


  经认证结果为“认证相符”并且已经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的,一般纳税人在填报《申请单》时不填写相对应的蓝字专用发票信息。


  经认证结果为“纳税人识别号认证不符”、“专用发票代码、号码认证不符”的,一般纳税人在填报《申请单》时应填写相对应的蓝字专用发票信息。


  第十五条 [条款失效]《申请单》一式两联:第一联由购买方留存;第二联由购买方主管税务机关留存。《申请单》应加盖一般纳税人财务专用章。


  第十六条 [条款失效]主管税务机关对一般纳税人填报的《申请单》进行审核后,出具《开具红字增值税专用发票通知单》(以下简称《通知单》,附件4)。《通知单》应与《申请单》一一对应。


  第十七条 [条款失效]《通知单》一式三联:第一联由购买方主管税务机关留存;第二联由购买方送交销售方留存;第三联由购买方留存。


  《通知单》应加盖主管税务机关印章。《通知单》应按月依次装订成册,并比照专用发票保管规定管理。


  第十八条 [条款失效]购买方必须暂依《通知单》所列增值税税额从当期进项税额中转出,未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的可列入当期进项税额,待取得销售方开具的红字专用发票后,与留存的《通知单》一并作为记账凭证。属于本规定第十四条第四款所列情形的,不作进项税额转出。


  第十九条 [条款失效]销售方凭购买方提供的《通知单》开具红字专用发票,在防伪税控系统中以销项负数开具。红字专用发票应与《通知单》一一对应。


  第二十条 同时具有下列情形的,为本规定所称作废条件:


  (一)收到退回的发票联、抵扣联时间未超过销售方开票当月;


  (二)销售方未抄税并且未记账;


  (三)购买方未认证或者认证结果为“纳税人识别号认证不符”、“专用发票代码、号码认证不符”。


  本规定所称抄税,是报税前用IC卡或者IC卡和软盘抄取开票数据电文。


  第二十一条 一般纳税人开具专用发票应在增值税纳税申报期内向主管税务机关报税,在申报所属月份内可分次向主管税务机关报税。


  本规定所称报税,是纳税人持IC卡或者IC卡和软盘向税务机关报送开票数据电文。


  第二十二条 因IC卡、软盘质量等问题无法报税的,应更换IC卡、软盘。


  因硬盘损坏、更换金税卡等原因不能正常报税的,应提供已开具未向税务机关报税的专用发票记账联原件或者复印件,由主管税务机关补采开票数据。


  第二十三条 一般纳税人注销税务登记或者转为小规模纳税人,应将专用设备和结存未用的纸质专用发票送交主管税务机关。


  主管税务机关应缴销其专用发票,并按有关安全管理的要求处理专用设备。


  第二十四条 本规定第二十三条所称专用发票的缴销,是指主管税务机关在纸质专用发票监制章处按“V”字剪角作废,同时作废相应的专用发票数据电文。被缴销的纸质专用发票应退还纳税人。


  第二十五条 用于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的专用发票应经税务机关认证相符(国家税务总局另有规定的除外)。认证相符的专用发票应作为购买方的记账凭证,不得退还销售方。


  本规定所称认证,是税务机关通过防伪税控系统对专用发票所列数据的识别、确认。


  本规定所称认证相符,是指纳税人识别号无误,专用发票所列密文解译后与明文一致。


  第二十六条 经认证,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作为增值税进项税额的抵扣凭证,税务机关退还原件,购买方可要求销售方重新开具专用发票。


  (一)无法认证。


  本规定所称无法认证,是指专用发票所列密文或者明文不能辨认,无法产生认证结果。


  (二)纳税人识别号认证不符。


  本规定所称纳税人识别号认证不符,是指专用发票所列购买方纳税人识别号有误。


  (三)专用发票代码、号码认证不符。


  本规定所称专用发票代码、号码认证不符,是指专用发票所列密文解译后与明文的代码或者号码不一致。


  第二十七条 经认证,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暂不得作为增值税进项税额的抵扣凭证,税务机关扣留原件,查明原因,分别情况进行处理。


  (一)重复认证。


  本规定所称重复认证,是指已经认证相符的同一张专用发票再次认证。


  (二)密文有误。


  本规定所称密文有误,是指专用发票所列密文无法解译。


  (三)认证不符。


  本规定所称认证不符,是指纳税人识别号有误,或者专用发票所列密文解译后与明文不一致。


  本项所称认证不符不含第二十六条第二项、第三项所列情形。


  (四)列为失控专用发票。


  本规定所称列为失控专用发票,是指认证时的专用发票已被登记为失控专用发票。


  第二十八条 [条款失效]一般纳税人丢失已开具专用发票的发票联和抵扣联,如果丢失前已认证相符的,购买方凭销售方提供的相应专用发票记账联复印件及销售方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出具的《丢失增值税专用发票已报税证明单》(附件5),经购买方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同意后,可作为增值税进项税额的抵扣凭证;如果丢失前未认证的,购买方凭销售方提供的相应专用发票记账联复印件到主管税务机关进行认证,认证相符的凭该专用发票记账联复印件及销售方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出具的《丢失增值税专用发票已报税证明单》,经购买方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同意后,可作为增值税进项税额的抵扣凭证。


  一般纳税人丢失已开具专用发票的抵扣联,如果丢失前已认证相符的,可使用专用发票发票联复印件留存备查;如果丢失前未认证的,可使用专用发票发票联到主管税务机关认证,专用发票发票联复印件留存备查。


  一般纳税人丢失已开具专用发票的发票联,可将专用发票抵扣联作为记账凭证,专用发票抵扣联复印件留存备查。


  第二十九条 专用发票抵扣联无法认证的,可使用专用发票发票联到主管税务机关认证。专用发票发票联复印件留存备查。


  第三十条 本规定自2007年1月1日施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增值税专用发票使用规定〉的通知》(国税发[1993]150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增值税专用发票使用问题的补充通知》(国税发[1994]56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由税务所为小规模企业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通知》(国税发[1994]58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关于商业零售企业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的通告〉的通知》(国税发[1994]81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修改〈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严格控制增值税专用发票使用范围的通知〉的通知》(国税发[2000]75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防伪税控开票系统最高开票限额管理的通知》(国税发明电[2001]57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丢失防伪税控系统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有关税务处理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2]10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防伪税控开票系统最高开票限额管理的通知》(国税发明电[2002]33号)同时废止。以前有关政策规定与本规定不一致的,以本规定为准。


  附件:


  1.最高开票限额申请表


  2.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应税劳务清单


  3.开具红字增值税专用发票申请单


  4.开具红字增值税专用发票通知单


  5.丢失增值税专用发票已报税证明单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06-10-17
文号:国税发[2006]156号
时效性:条款失效

法规财综[2023]53号 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电子票据核销管理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政局:


  为贯彻落实数字政府建设有关要求,加快适应财政电子票据管理改革发展形势,规范财政电子票据核销管理,进一步提升财政电子票据监管水平和效率,根据《财政部关于修改<财政票据管理办法>的决定》(财政部令第104号)有关规定,在中央单位财政电子票据核销试点工作取得较好成果的基础上,现就进一步做好财政电子票据核销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财政电子票据核销的重要意义


  实现财政电子票据自动核销,是适应信息化发展和财政电子票据管理改革的必然趋势,既有利于对财政电子票据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化监管,解决人工抽查随机性和工作量大的问题;也有利于提高财政电子票据的核销比例,做到应核尽核,提升财政电子票据核销规范化管理水平。


  按照《财政部关于全面推开财政电子票据管理改革的通知》(财综[2018]62号)要求,在各级财政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目前,财政电子票据已基本实现改革区域全票种全覆盖。但是,大部分地区财政电子票据核销仍参照纸质票据核销管理制度,采取线上人工核销的方式,尚未实现自动核销有关要求。按照财政部令第104号“电子开票、自动核销、全程跟踪、源头控制”的要求,各地财政部门应进一步深化财政电子票据管理改革,推动实现财政电子票据自动核销。


  二、规范财政电子票据核销管理


  (一)财政电子票据核销概念。财政电子票据核销是财政部门根据财政票据管理有关规定,通过财政票据管理系统,运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将用票单位管理使用的财政电子票据与财政电子票据核销规则进行比对,实现对财政电子票据交款人、项目、标准、金额、备注等数据信息的完整性、合规性进行审验,通过审验的财政电子票据予以核销。


  (二)适用范围。财政电子票据核销适用于各级财政部门监管的所有种类财政电子票据。


  (三)财政电子票据实行“核旧领新”制度。用票单位再次向财政部门申领财政电子票据时,财政部门应对其前次申领并已开具的财政电子票据完成核销。通过审验的财政电子票据,应在财政票据管理系统中标识“已核销”状态。未通过审验核销的财政电子票据,应在财政票据管理系统中记录相关问题,标记违规,并通过财政票据管理系统向相关用票单位下发整改通知。整改期间,暂停票据发放。


  (四)规范财政电子票据核销流程。财政电子票据核销流程主要包括:设置核销时限、获取待核销财政电子票据、建立核销规则库、做好财政电子票据核销与发放相衔接等内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政部门可结合本地区特点,根据《财政票据管理办法》和《关于印发<财政电子票据数据规范>和<财政电子票据对接报文规范>的通知》(财网信办[2020]1号)等财政票据管理制度有关规定,建立财政电子票据核销规则,设计符合本地区实际的财政电子票据核销流程。


  (五)及时更新完善财政电子票据核销规则库。财政部门应当定期对财政票据管理系统审验过的财政电子票据进行人工抽验,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和相关政策文件及时更新完善财政电子票据核销规则库,确保堵塞财政电子票据核销漏洞。


  (六)做好财政电子票据核销与监督检查有效衔接。根据核销结论,将用票单位财政票据使用管理情况分为合格和不合格。通过核销的单位,归为合格。未通过核销的单位,归为不合格,在开展财政票据监督检查时,将财政电子票据核销未通过次数较多或问题票据数量较多的单位纳入监督检查对象范围。


  三、切实做好组织实施工作


  (一)制定方案。各地财政部门要高度重视财政电子票据核销工作,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做好相关系统升级完善工作,切实提高工作效率。


  (二)试点先行。各地财政部门应优先选择条件成熟的行业、单位或票种先行试点,探索经验,总结完善,逐步推开,稳步推进财政电子票据核销工作。


  (三)加强沟通。财政部门要加强与用票单位沟通交流,对推进财政电子票据核销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认真研究解决办法,并将有关推进情况和遇到的问题及时反馈财政部。


  (四)防范风险。各地财政部门要加强对本地区财政票据管理系统的安全管理,提高风险防控意识,及时化解可能出现的风险隐患,切实保障用票单位业务正常开展。


财政部


2023年12月25日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23-12-25
文号:财综[2023]53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46号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行政复议实施办法


  为保证正确、及时处理行政复议案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特制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行政复议实施办法》,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办公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发布,自2006年7月1日起施行。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二00六年四月三十日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行政复议实施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防止和纠正违法的或者不当的具体行政行为,保护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的合法权益,保障和监督发展改革机关依法行使职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发展改革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发展改革委)提出行政复议申请,国家发展改革委受理行政复议申请、做出行政复议决定,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中的发展改革机关是指国家发展改革委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发展改革机关。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发展改革机关具体包括:省级发展改革委、经贸委或经委、物价局等与国家发展改革委职能对口的省级人民政府有关机构。


  第四条 国家发展改革委依据《行政复议法》及本办法履行行政复议职责。国家发展改革委法制工作机构具体办理国家发展改革委的行政复议事项,并履行下列职责:


  (一)受理行政复议申请;


  (二)向有关组织和人员调查取证,查阅文件和资料;


  (三)依据法律法规和规章审查申请行政复议的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与适当,拟订行政复议决定;


  (四)处理或者转送对本办法第十六条所列有关规定的审查申请;


  (五)对发展改革机关违反《行政复议法》和本办法的行为依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提出处理建议;


  (六)办理因受理行政复议引发的有关行政应诉事项;


  (七)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二章 行政复议申请


  第五条 对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向国家发展改革委申请行政复议。


  对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其他部门联合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应当同时向做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各有关部门申请行政复议。


  对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展改革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向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向国家发展改革委申请行政复议。


  第六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展改革机关和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自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60日内向国家发展改革委提出行政复议申请。法律规定的申请期限超过60日的除外。


  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正当理由耽误法定申请期限的,申请期限自障碍消除之日起继续计算。


  第七条 对国家发展改革委作出的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也可以向国务院申请裁决。


  第八条 当事人以书面方式申请行政复议的,应当提交行政复议申请书正本一份,有共同被申请人的,应按照被申请人的数目提交副本。


  第九条 复议申请书应当载明下列内容:


  (一)申请人及委托代理人的姓名、职业、住址(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的姓名)、联系方式;


  (二)被申请人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


  (三)申请复议的具体要求;


  (四)主要事实和理由(包括知道具体行政行为的时间);


  (五)提出行政复议申请的日期。


  复议申请书应当由申请人或申请人的法定代表人(或其授权委托人)签字或盖章,并附有必要的证据。申请人为自然人的,应当提交居民身份证或其他有效证件的复印件;申请人为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应当提交营业执照或其他有效证件的复印件、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等。申请人授权委托人代为申请的,应当提交申请人与委托人的合法身份证明和授权委托书。


  第十条 下列情形不作为申请复议处理:


  (一)对发展改革机关工作人员的个人违法违纪行为进行举报、控告或者对工作人员的态度作风提出异议,或者其他信访事项;


  (二)对发展改革机关的业务政策、工作制度、工作方式和程序提出异议的;


  (三)请求解答法律、法规、规章或者发展改革机关制定(参与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的;


  (四)对发展改革机关做出的行政处分或人事决定不服的。


  第十一条 同申请行政复议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其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以书面形式提出申请,经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查同意,可以作为第三人参加行政复议。


  国家发展改革委认为必要时,也可以通知同申请复议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其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作为第三人参加行政复议。


  第三章 受理与审查


  第十二条 国家发展改革委法制工作机构收到行政复议申请后,应当在5日内按照《行政复议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审查,并依法做出是否受理的决定。


  法制工作机构认为申请人的复议申请书内容不符合第九条规定或复议申请材料不齐的,可以在收到行政复议申请后5日内书面通知申请人补正。补正通知应当载明需要补正的内容以及补正的期限。当事人无正当理由逾期不补正的,视为未提出行政复议申请。法制工作机构办理行政复议案件的期限自收到最后补正材料之日起计算。补正期间不计入申请人法定申请期限。


  行政复议申请符合《行政复议法》规定,但是不属于国家发展改革委受理的,应当向申请人发送《行政复议告知书》,告知申请人向有关行政复议机关提出。


  除依法决定不予受理或告知申请人应当补正材料和告知申请人应当向其他复议机关申请复议的外,行政复议申请自国家发展改革委法制工作机构收到之日起即为受理。


  第十三条 两个以上的复议申请人对同一发展改革机关的同一具体行政行为分别向国家发展改革委申请复议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可以并案审理,并以收到后一复议申请的日期为正式受理的日期。但前一申请的复议期限不得超过法定期限。


  第十四条 国家发展改革委法制工作机构对符合下列条件的复议申请,应当予以受理:


  (一)申请人与具体行政行为存在法律上的利害关系;


  (二)有明确的被申请人和具体行政行为;


  (三)有具体的行政复议请求、事实根据和理由;


  (四)申请复议的事项属于《行政复议法》第六条规定的范围;


  (五)复议申请在法定的申请期限内提出;


  (六)未对同一具体行政行为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七)符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受理权限;


  (八)符合《行政复议法》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五条 行政复议申请不具备本办法第十四条所列条件之一的,不予受理,法制工作机构应当在收到行政复议申请后5日内依照法定程序向申请人发送《不予受理决定书》。


  第十六条 法制工作机构依法受理的行政复议申请出现下列情形时,应当在7日内依照法定程序转送有权处理的行政机关,同时中止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审查,并向申请人、被申请人、第三人发送《行政复议中止通知书》:


  (一)申请人在申请行政复议时,一并提出对《行政复议法》第七条所列有关规定的审查申请,而本机关对该规定无权处理的;


  (二)被申请人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的依据不合法,但本行政复议机关对该依据无权处理的。


  依照前款规定依法转送的行政复议申请,应当复印存档。


  第十七条 法制工作机构依法受理的行政复议申请出现下列情形时,应当中止复议,并在7日内依照法定程序向申请人、被申请人、第三人发送《行政复议中止通知书》:


  (一)有权部门对被申请行政复议的具体行政行为正在采取处理措施的;


  (二)申请人为公民,已经死亡,需要等待其近亲属表明是否继续参与行政复议的,或者申请人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已经终止,尚未确定其权利继受人的;


  (三)本行政复议案件必须以另一案件的审查结果为依据,而另一案件尚未审结的;


  (四)法律法规规定中止行政复议的其他情形。


  依照前款规定依法中止复议的行政复议申请,应当立卷存档。


  中止情形消失的,法制工作机构应当在7日内恢复行政复议程序,并通知申请人、被申请人、第三人。


  第十八条 法制工作机构依法受理的行政复议申请出现下列情形时,应当终止复议,并在7日内依照法定程序向申请人、被申请人、第三人发送《行政复议终止通知书》:


  (一)申请人撤回行政复议申请,经复议机关同意的;


  (二)申请人为公民,已经死亡,没有继承人或者继承人声明放弃复议权利的;


  (三)申请人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已经终止,没有权利继受人或者权利继受人放弃复议权利的;


  (四)复议事实已经消除的;


  (五)受理后发现申请人已经就同一具体行政行为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且人民法院已经受理的;


  (六)受理后发现申请人已经就同一具体行政行为向其他行政复议机关提出行政复议申请,且该行政复议机关已经受理的;


  (七)受理后发现被复议的具体行政行为系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行政机关以共同的名义做出,而本复议机关并非其共同上一级行政机关的(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其他部门联合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情况除外);


  (八)法律法规规定终止行政复议的其他情形。


  依照前款规定终止复议的行政复议申请,应当立卷存档。


  第十九条 国家发展改革委法制工作机构自行政复议申请受理之日起7日内,将行政复议申请书副本或者行政复议申请笔录复印件发送被申请人。被申请人应当自收到申请书副本或者申请笔录复印件之日起10日内提出书面答复,并提交当初做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依据和其他有关材料。


  被申请人的书面答复应当载明以下内容:


  (一)被申请人的基本情况(被申请人为国家发展改革委的除外);


  (二)进行答辩的事由,做出具体行政行为的基本过程和情况;


  (三)做出具体行政行为的事实依据和有关证据材料;


  (四)做出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文号、具体条款和内容;


  (五)做出答复的时间。


  书面答复应当加盖被申请人的单位公章;被申请人为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加盖做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机构印章。


  第二十条 被申请人不按照《行政复议法》第二十三条和本办法第十九条的规定提出书面答复、提交当初做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依据和其他有关材料的,视为该具体行政行为没有证据、依据,决定撤销该具体行政行为。


  第二十一条 申请人、第三人及其委托代理人可以向国家发展改革委申请查阅被申请人提出的书面答复、做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依据和其他有关材料,并依照下列程序办理:


  (一)向国家发展改革委法制工作机构提出申请,出示身份证件;


  (二)国家发展改革委法制工作机构经过审查认为不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应当允许申请人、第三人及其委托代理人查阅;


  (三)申请人、第三人及其委托代理人查阅时,应当有复议机构工作人员在场;


  (四)申请人、第三人及其委托代理人不得涂改、毁损、拆换、取走、增添查阅的上述材料;未经复议机构同意,不得进行复印、翻拍、翻录。


  第二十二条 行政复议原则上采取书面审查的方式,如案情复杂、书面审查无法查明案情的,也可以采取当面听取当事人意见、实地调查、邀请专门机构进行检验、鉴定等方式。


  第二十三条 在行政复议过程中,被申请人及其代理人均不得自行向申请人或其他有关组织或者个人收集证据,也不得以做出具体行政行为之后发现的事实或情况作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事实依据。


  第二十四条 行政复议期间具体行政行为不停止执行;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停止执行:


  (一)被申请人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


  (二)国家发展改革委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


  (三)申请人申请停止执行,国家发展改革委认为其要求合理,决定停止执行的;


  (四)法律规定停止执行的。


  决定停止执行的,应当制作《具体行政行为停止执行决定书》,并送达申请人、被申请人和第三人。


  第二十五条 申请人要求撤回行政复议申请的,应当在行政复议决定做出前提交书面申请,并说明理由,由申请人签名或盖章;口头申请的,由复议工作人员记录,申请人核阅后,应当在记录上签名或者盖章。撤回行政复议申请的,行政复议终止。


  第四章 决定与执行


  第二十六条 国家发展改革委法制工作机构应当对被申请人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提出意见,按照《行政复议法》第二十八条的规定做出行政复议决定。


  复议决定责令被申请人重新做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被申请人不得以同一事实和理由做出与原具体行政行为相同或基本相同的具体行政行为。但是复议决定以违反法定程序为由,决定撤销被申请人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除外。


  第二十七条 国家发展改革委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60日内做出行政复议决定。情况复杂,不能在规定期限内做出行政复议决定的,经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人批准,可以适当延长,并及时告知申请人和被申请人;但是延长期限最多不超过30日。


  国家发展改革委做出行政复议决定,应当制作《行政复议决定书》,并加盖行政复议专用章。


  《行政复议决定书》一经送达,即发生法律效力。


  第二十八条 被申请人应当履行行政复议决定。


  被申请人不履行或者无正当理由拖延履行行政复议决定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应当责令其限期履行。


  第二十九条 申请人逾期不起诉又不履行行政复议决定的,或者不履行最终裁决的行政复议决定的,按照下列规定分别处理:


  (一)维持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复议决定,由做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二)变更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复议决定,由行政复议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五章 附则


  第三十条 行政复议期间的计算和行政复议文书的送达,依照民事诉讼法关于期间、送达的规定执行。


  本办法关于行政复议期间有关“5日”、“7日”的规定是指工作日,不含节假日和当日。


  第三十一条 外国人、无国籍人、外国组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向国家发展改革委申请行政复议,适用本办法。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由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解释,自2006年7月1日起施行。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06-4-30
文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46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6号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行政复议实施办法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行政复议实施办法》已经2023年12月26日第7次委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24年2月1日起施行。


主任:郑栅洁


2023年12月27日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行政复议实施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防止和纠正违法的或者不当的行政行为,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监督和保障国家发展改革委依法行使职权,发挥行政复议化解行政争议的主渠道作用,推进法治机关建设,根据《行政复议法》《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国家发展改革委受理行政复议申请、办理行政复议案件,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国家发展改革委法治工作机构是国家发展改革委行政复议机构(以下简称行政复议机构),具体办理国家发展改革委行政复议事项,履行下列职责:


  (一)受理行政复议申请;


  (二)向有关组织和人员调查取证,查阅文件和资料;


  (三)组织行政复议听证;


  (四)依据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审查被申请行政复议的行政行为是否合法与适当,拟定行政复议决定;


  (五)处理或者转送对有关规范性文件或者行政行为依据的审查申请;


  (六)对被申请人违反有关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的行为依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提出处理建议;


  (七)办理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行政应诉事项;


  (八)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四条 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办理的行政复议案件进行调解时,应当遵循合法、自愿的原则,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行政复议机构应当记录调解情况,将调解工作记录、调解协议、调解书等材料立卷归档。


  第二章 行政复议申请


  第五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依照《行政复议法》第十一条规定的行政复议范围,向国家发展改革委申请行政复议。


  下列事项不属于国家发展改革委行政复议范围:


  (一)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


  (二)行政法规、部门规章或者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等规范性文件;


  (三)国家发展改革委对本机关工作人员的奖惩、任免等决定;


  (四)国家发展改革委对民事纠纷作出的调解;


  (五)对国家发展改革委及其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授权的组织的工作人员个人违法违纪行为进行举报、控告或者对工作人员的态度作风提出异议;


  (六)对国家发展改革委及其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授权的组织的业务政策、内部工作制度或者工作程序提出异议的;


  (七)对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或者政策文件制定、实施情况进行咨询的。


  信访事项按照《信访工作条例》有关规定办理。


  第六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国家发展改革委的行政行为所依据的下列规范性文件不合法,在对行政行为申请行政复议时,可以一并向国家发展改革委提出对该规范性文件的附带审查申请:


  (一)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发布的规范性文件;


  (二)国家发展改革委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授权的组织发布的规范性文件。


  前款所列规范性文件不含规章。规章的审查依照法律、行政规办理。


  第七条 国家发展改革委管辖下列行政复议案件:


  (一)对国家发展改革委作出的行政行为不服的;


  (二)对国家发展改革委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授权的组织作出的行政行为不服的。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其他国务院部门以共同名义作出的同一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向国家发展改革委或者其他共同作出行政行为的国务院部门提出行政复议申请,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作出行政行为的国务院部门共同作出行政复议决定。


  第八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国家发展改革委作出的行政行为不服申请行政复议的,国家发展改革委是被申请人;对国家发展改革委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授权的组织作出的行政行为不服的,该组织是被申请人。


  国家发展改革委委托的组织作出行政行为的,国家发展改革委是被申请人。


  对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其他国务院部门以共同名义作出同一行政行为的,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共同作出行政行为的国务院部门是被申请人。


  第九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有关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符合行政复议法律法规和本办法规定的管辖和受理情形的,可以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行政行为之日起60日内向国家发展改革委提出行政复议申请。法律规定的申请期限超过60日的除外。


  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正当理由耽误法定申请期限的,申请期限自障碍消除之日起继续计算。


  有关行政行为作出时,未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申请行政复议的权利、行政复议机关和申请期限的,申请期限自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申请行政复议的权利、行政复议机关和申请期限之日起计算,但是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行政行为内容之日起最长不得超过一年。


  第十条 因不动产提出的行政复议申请自行政行为作出之日起超过二十年,其他行政复议申请自行政行为作出之日起超过五年的,国家发展改革委不予受理。


  第十一条 申请人申请行政复议,可以通过邮寄或者行政行为决定书上告知的互联网渠道等方式,提交行政复议申请书;也可以当面提交行政复议申请书。书面申请有困难的,也可以口头申请,由两名以上国家发展改革委行政复议人员当场记录申请人的基本情况、行政复议请求、申请行政复议的主要事实、理由和时间,并由申请人当场签名确认。


  申请人对两个以上行政行为不服的,应当分别申请行政复议。


  第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申请人应当先向国家发展改革委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再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一)对当场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


  (二)对侵犯其已经依法取得的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决定不服;


  (三)认为存在《行政复议法》第十一条规定的未履行法定职责情形;


  (四)申请政府信息公开,不予公开的;


  (五)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先申请行政复议的其他情形。


  第十三条 对国家发展改革委作出的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对国家发展改革委依据本办法第七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作出的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也可以向国务院申请裁决。


  第十四条 行政复议申请应当载明下列内容:


  (一)申请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公民的姓名、联系方式;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联系方式、法定代表人姓名等;


  (二)被申请人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


  (三)行政复议请求;


  (四)申请行政复议的主要事实和理由,以及必要的证据;


  (五)申请人的签名或者盖章;


  (六)提出行政复议申请的日期。


  申请人为自然人的,应当提交居民身份证或其他有效证件的复印件;申请人为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应当提交营业执照或其他有效证件的复印件、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等。申请人授权委托人代为申请的,应当提交申请人与委托人的合法身份证明和授权委托书。


  第十五条 同一行政复议案件申请人超过5人的,推选1至5名代表参加行政复议。申请人应当提交载明代表人基本情况、权限的书面材料,并由被代表的申请人签名或者盖章。


  代表人参加行政复议的行为对其所代表的申请人发生效力,但是代表人变更行政复议请求、撤回行政复议申请、承认第三人请求的,应当经被代表的申请人书面签字同意。


  第十六条 申请人以外的同被申请行政复议的行政行为或者行政复议案件处理结果有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以书面形式提出申请,可以作为第三人参加行政复议。


  申请人提出申请或行政复议机构认为必要时,也可以由行政复议机构通知同被申请行政复议的行政行为或者行政复议案件处理结果有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作为第三人参加行政复议。


  第三人不参加行政复议,不影响行政复议案件的审理。


  第十七条 申请人、第三人可以委托1至2名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或者其他代理人代为参加行政复议。


  申请人、第三人委托代理人的,应当向行政复议机构提交授权委托书、委托人及被委托人的身份证明文件。授权委托书应当载明委托事项、权限和期限,申请人、第三人在授权委托书上签名或盖章。申请人、第三人变更或者解除代理人权限的,应当书面告知行政复议机构。


  第十八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申请行政复议,国家发展改革委已经依法受理的,在行政复议期间不得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人民法院已经依法受理的,不得申请行政复议。


  第三章 行政复议受理与审理


  第十九条 国家发展改革委收到行政复议申请后,应当在5日内进行审查。对符合下列规定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应当予以受理:


  (一)有明确的申请人和符合本办法规定的被申请人;


  (二)申请人与被申请行政复议的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


  (三)有具体的行政复议请求和理由;


  (四)在法定申请期限内提出;


  (五)属于法定的行政复议范围;


  (六)属于国家发展改革委的管辖范围;


  (七)国家发展改革委未受理过该申请人就同一行政行为提出的行政复议申请,并且人民法院未受理过该申请人就同一行政行为提起的行政诉讼。


  对不符合前款规定的行政复议申请,国家发展改革委应当在审查期限内决定不予受理并说明理由;不属于国家发展改革委管辖的,还应当在不予受理决定中告知申请人有管辖权的行政复议机关。


  申请人以项目建设影响其土地或房屋权益为由,对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批、核准投资项目的行为申请行政复议的,因其与项目审批、核准行为不具有利害关系,国家发展改革委依法不予受理。


  行政复议申请的审查期限届满,国家发展改革委未作出不予受理决定的,审查期限届满之日起视为受理。


  第二十条 行政复议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表述不清楚,无法判断行政复议申请是否符合本办法第十九条第一款规定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5日内,一次性载明需要补正的事项书面通知申请人补正。


  申请人应当自收到补正通知之日起10日内提交补正材料。有正当理由不能按期补正的,申请人应书面告知理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可以延长合理的补正期限。无正当理由逾期不补正的,视为申请人放弃行政复议申请,并记录在案。


  国家发展改革委收到补正材料后,依照本办法第十九条规定处理。


  第二十一条 国家发展改革委受理行政复议申请后,发现该行政复议申请不符合本办法第十九条第一款规定的,应当决定驳回申请并说明理由。


  第二十二条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先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决定不予受理、驳回申请或者受理后超过行政复议期限不作答复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自收到决定书之日起或者行政复议期限届满之日起15日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第二十三条 国家发展改革委受理行政复议申请后,依法适用普通程序或者简易程序进行审理。行政复议机构应当指定行政复议人员负责办理行政复议案件。


  行政复议人员对办理行政复议案件过程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应当予以保密。


  第二十四条 行政复议期间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行政复议中止,行政复议机构应当及时向有关当事人发送《行政复议中止通知书》:


  (一)作为申请人的公民死亡,其近亲属尚未确定是否参加行政复议;


  (二)作为申请人的公民丧失参加行政复议的行为能力,尚未确定法定代理人参加行政复议;


  (三)作为申请人的公民下落不明;


  (四)作为申请人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尚未确定权利义务承受人;


  (五)申请人、被申请人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正当理由,不能参加行政复议;


  (六)依照规定进行调解、和解,申请人和被申请人同意中止;


  (七)行政复议案件涉及的法律适用问题需要有权机关作出解释或者确认;


  (八)行政复议案件审理需要以其他案件的审理结果为依据,而其他案件尚未审结;


  (九)申请人提出对有关规范性文件的附带审查申请;


  (十)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对被申请行政复议的行政行为进行审查时,认为其依据不合法,需要依法处理;


  (十一)需要中止行政复议的其他情形。


  依照前款规定依法中止复议的行政复议申请,应当立卷存档。


  行政复议中止原因消除后,行政复议机构应当及时恢复行政复议案件的审理,并书面告知当事人。


  第二十五条 行政复议期间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应当终止复议,行政复议机构应当及时向有关当事人发送《行政复议终止决定书》:


  (一)申请人撤回行政复议申请,行政复议机构准予撤回;


  (二)作为申请人的公民死亡,没有近亲属或者其近亲属放弃行政复议权利;


  (三)作为申请人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没有权利义务承受人或者其权利义务承受人放弃行政复议权利;


  (四)依照本办法第二十四条第一款第一项、第二项、第四项的规定中止行政复议满60日,行政复议中止的原因仍未消除。


  依照前款规定依法终止复议的行政复议申请,应当立卷存档。


  第二十六条 行政复议期间行政行为不停止执行;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停止执行:


  (一)被申请人认为需要停止执行;


  (二)国家发展改革委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


  (三)申请人、第三人申请停止执行,国家发展改革委认为其要求合理,决定停止执行;


  (四)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规定停止执行的其他情形。


  决定停止执行的,行政复议机构应当及时书面通知当事人。


  第二十七条 被申请人对其作出的行政行为的合法性、适当性负有举证责任。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申请人应当提供证据:


  (一)认为被申请人不履行法定职责的,提供曾经要求被申请人履行法定职责的证据,但是被申请人应当依职权主动履行法定职责或者申请人因正当理由不能提供的除外;


  (二)提出行政赔偿请求的,提供受行政行为侵害而造成损害的证据,但是因被申请人原因导致申请人无法举证的,由被申请人承担举证责任;


  (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需要申请人提供证据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八条 国家发展改革委审理行政复议案件,有权指派行政复议人员依法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调查取证,查阅、复制、调取有关文件和资料,向有关人员进行询问。被调查取证的单位和个


  人应当积极配合行政复议人员的工作,不得拒绝或者阻挠。


  第二十九条 行政复议期间,被申请人不得自行向申请人和其他有关单位或者个人收集证据;自行收集的证据不作为认定行政行为合法性、适当性的依据。


  行政复议期间,申请人或者第三人提出被申请行政复议的行政行为作出时没有提出的理由或者证据的,经行政复议机构同意,被申请人可以补充证据。


  第三十条 行政复议期间,申请人、第三人及其委托代理人可以向国家发展改革委行政复议机构申请查阅、复制被申请人提出的书面答复、作出行政行为的证据、依据和其他有关材料,并按照以下规定办理:


  (一)向国家发展改革委行政复议机构提出查阅、复制有关材料的书面申请;


  (二)国家发展改革委行政复议机构经过审查认为不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或者可能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社会稳定的情形的,应当同意申请人、第三人及其委托代理人查阅、复制;


  (三)申请人、第三人查阅、复制时,应当出示有效身份证件,委托代理人查阅、复制,还应出示有效委托代理授权文件。


  (四)查阅、复制有关材料应当有复议机构工作人员在场;


  (五)申请人、第三人及其委托代理人不得涂改、毁损、拆换、取走、增添查阅的上述材料。


  第三十一条 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行政复议案件,行政复议机构应当自行政复议申请受理之日起7日内,将行政复议申请书副本或者行政复议申请笔录复印件发送被申请人。被申请人应当自收到行政复议申请书副本或者行政复议申请笔录复印件之日起10日内提出书面答复,并提交作出行政行为的证据、依据和其他有关材料。


  被申请人的书面答复应当载明以下内容:


  (一)被申请人的基本情况;


  (二)进行答辩的事由,作出行政行为的基本过程和情况;


  (三)作出行政行为的事实依据和有关证据材料;


  (四)作出行政行为所依据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文号、具体条款和内容;


  (五)作出答复的时间。


  书面答复应当加盖被申请人的单位公章;被申请人为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加盖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机构印章。


  第三十二条 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行政复议案件,行政复议机构应当当面或者通过互联网、电话等方式听取当事人的意见,并将听取的意见记录在案。因当事人原因不能听取意见的,可以书面审理。


  第三十三条 审理重大、疑难、复杂的行政复议案件,行政复议机构应当组织听证。


  行政复议机构认为有必要听证,或者申请人请求听证的,行政复议机构可以组织听证。


  听证由一名行政复议人员任主持人,两名以上行政复议人员任听证员,一名记录员制作听证笔录。


  第三十四条 行政复议机构组织听证的,应当于举行听证的5日前将听证的时间、地点和拟听证事项书面通知当事人。


  申请人无正当理由拒不参加听证的,视为放弃听证权利。


  第三十五条 国家发展改革委审理下列行政复议案件,认为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争议不大的,可以适用简易程序:


  (一)被申请行政复议的行政行为是当场作出;


  (二)被申请行政复议的行政行为是警告或者通报批评;


  (三)案件涉及款额三千元以下;


  (四)属于政府信息公开案件。


  除前款规定以外的行政复议案件,当事人各方同意适用简易程序的,可以适用简易程序。征求当事人意见情况应当立卷存档。


  第三十六条 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行政复议案件,行政复议机构应当自受理行政复议申请之日起3日内,将行政复议申请书副本或者行政复议申请笔录复印件发送被申请人。被申请人应当自收到行政复议申请书副本或者行政复议申请笔录复印件之日起5日内,提出书面答复,并提交作出行政行为的证据、依据和其他有关材料。


  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行政复议案件,可以书面审理。


  第三十七条 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行政复议案件,行政复议机构认为不宜适用简易程序的,经行政复议机构的负责人批准,可以转为普通程序审理。


  第三十八条 被申请人不按照本办法第三十一条和第三十六条规定提出书面答复、提交作出行政行为的证据、依据和其他有关材料的,视为该行政行为没有证据、依据。


  第三十九条 申请人依照本办法第六条的规定提出对有关规范性文件的附带审查申请,国家发展改革委有权处理的,应当在30日内依法处理;无权处理的,应当在7日内转送有权处理的行政机关依法处理。


  第四十条 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对被申请人作出的行政行为进行审查时,认为其依据不合法,有权处理的,应当在30日内依法处理;无权处理的,应当在7日内转送有权处理的国家机关依法处理。


  第四十一条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权处理有关规范性文件或者依据的,中止行政复议案件的审理。行政复议机构应当自行政复议中止之日起3日内,书面通知规范性文件或者依据的制定机构就相关条款的合法性提出书面答复。制定机构应当自收到书面通知之日起10日内提交书面答复及相关材料,必要时根据行政复议机构要求当面说明理由。


  国家发展改革委认为相关条款合法的,在行政复议决定书中一并告知;认为相关条款超越权限或者违反上位法的,决定停止该条款的执行,并责令纠正。


  第四章 行政复议决定与执行


  第四十二条 国家发展改革委审理行政复议案件,由行政复议机构对被申请人作出的行政行为进行审查,按照《行政复议法》第六十三条至七十二条有关规定提出审理意见,经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人同意,依法作出行政复议决定。


  经过听证的行政复议案件,国家发展改革委应当根据听证笔录、审查认定的事实和证据,依法作出行政复议决定。


  第四十三条 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行政复议案件,国家发展改革委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行政复议决定;但是法律规定的行政复议期限少于60日的除外。情况复杂,不能在规定期限内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经行政复议机构的负责人批准,可以适当延长,并书面告知申请人和被申请人,延长期限最多不超过30日。


  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行政复议案件,国家发展改革委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30日内作出行政复议决定。


  第四十四条 当事人经调解达成协议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应当制作行政复议调解书,经各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签章,并加盖国家发展改革委行政复议专用章,即具有法律效力。


  调解未达成协议或者调解书生效前一方反悔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应当依法审查或者及时作出行政复议决定。


  第四十五条 当事人在行政复议决定作出前可以自愿达成和解,和解内容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当事人达成和解后,由申请人向行政复议机构撤回行政复议申请。行政复议机构准予撤回行政复议申请、决定终止行政复议的,申请人不得再以同一事实和理由提出行政复议申请。但是,申请人能够证明撤回行政复议申请违背其真实意愿的除外。


  第四十六条 国家发展改革委作出行政复议决定,应当制作行政复议决定书,并加盖行政复议专用章。


  行政复议决定书一经送达,即发生法律效力。


  第四十七条 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办理行政复议案件过程中,发现被申请人或者其他下级行政机关的有关行政行为违法或者不当的,可以向其制发行政复议意见书。有关机关应当自收到行政复议意见书之日起60日内,将纠正相关违法或者不当行政行为的情况报送国家发展改革委。


  行政复议期间行政复议机构发现法律、法规、规章实施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可以制作行政复议建议书,向有关机关提出完善制度和改进行政执法的建议。


  第四十八条 被申请人应当履行行政复议决定书、调解书、意见书。


  被申请人不履行或者无正当理由拖延履行行政复议决定书、调解书、意见书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应当责令其限期履行,并可以约谈被申请人的有关负责人或者予以通报批评。


  第四十九条 申请人、第三人逾期不起诉又不履行行政复议决定书、调解书的,或者不履行最终裁决的行政复议决定的,按照下列规定分别处理:


  (一)维持行政行为的行政复议决定书,由作出行政行为的


  行政机关依法强制执行,或者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二)变更行政行为的行政复议决定书,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依法强制执行,或者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三)行政复议调解书,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依法强制执行,或者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五章 附则


  第五十条 行政复议机关不依法履行行政复议职责,对有关责任人员依法给予政务处分。行政复议机关工作人员在行政复议活动中,徇私舞弊或者有其他渎职、失职行为的,依法给予政务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被申请人违反行政复议法律法规规定,不提出书面答复或者不提交作出行政行为的证据、依据和其他有关材料,或者阻挠、变相阻挠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申请行政复议,进行报复陷害的,或者不履行或者无正当理由拖延履行行政复议决定书、调解书、意见书的,对有关责任人员依法给予政务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拒绝、阻挠行政复议人员调查取证,故意扰乱行政复议工作秩序的,依法给予处分、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一条 行政复议期间的计算和行政复议文书的送达,《行政复议法》没有规定的,依照民事诉讼法关于期间、送达的规定执行。


  本办法关于行政复议期间有关“3日”、“5日”、“7日”、“10日”的规定是指工作日,不含法定休假日和当日。


  第五十二条 外国人、无国籍人、外国组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向国家发展改革委申请行政复议,适用本办法。


  第五十三条 本办法由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解释,自2024年2月1日起施行,原《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行政复议实施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第46号令)同步废止。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23-12-27
文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6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甘政办发[2023]102号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考核办法的通知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甘肃矿区办事处,兰州新区管委会,省政府有关部门,中央在甘有关单位:


  《甘肃省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考核办法》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3年12月26日


  (此件公开发布)


甘肃省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考核办法


  第一条 为进一步压紧压实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的属地监管责任,有效预防和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切实保障农民工劳动报酬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根据《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考核办法》(国办发[2023]33号)等法规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对各市州政府、兰州新区管委会(以下统称各市级政府)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的年度考核。


  第三条 考核工作在省政府领导下,由省政府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负责实施,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组织落实。考核工作从2023年到2027年,每年开展一次。


  第四条 考核工作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坚持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遵循客观公正原则,突出重点,落实责任,注重实效。


  第五条 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加强对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的组织领导、完善落实工资支付保障制度、治理欠薪特别是工程建设领域欠薪工作成效、人民群众满意度等情况。


  第六条 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有关成员单位制定年度考核方案及细则,明确具体考核指标和分值。


  第七条 考核工作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一)市级自查。市级政府对照考核方案及细则,对考核年度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情况和成效进行自查,填报考核自查表,形成自查报告,报送领导小组办公室。市级政府对自查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


  (二)实地核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有关成员单位组成考核组,对市级政府考核年度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情况和成效进行实地核查,对各地组织领导、源头治理、制度建设等考核指标进行评估。实地核查采取听取汇报、核验资料、抽查工程建设项目、抽查欠薪案件办理情况等方式进行。


  (三)第三方评估。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第三方机构,采取抽样调查、座谈访谈与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各地制度落实、人民群众满意度等考核指标进行评估。


  (四)暗访抽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力量组建暗访组,采取“暗访+明查”方式,对各地畅通维权渠道、作风建设等进行调查。


  (五)综合评议。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有关成员单位根据市级自查、实地核查、第三方评估、暗访抽查等情况,结合行业主管、公安、信访等部门掌握的情况,以及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办理、失信联合惩戒、问题整改等日常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评议,形成考核报告,报领导小组审批。


  第八条 考核采取分级评分法,基准分为100分,考核结果分为A、B、C三个等级。


  (一)同时符合以下两个条件的,考核等级为A级:


  1.领导重视、工作机制健全,各项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完备、落实得力,工作成效明显;


  2.考核得分排在全省前六名。


  (二)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考核等级为C级:


  1.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不力、成效不明显、欠薪问题突出,考核评分在80分以下的;


  2.发生1起及以上因拖欠农民工工资引发50人以上群体性事件的;


  3.发生3起及以上因拖欠农民工工资引发30人以上群体性事件,或发生1起及以上因政府投资工程项目拖欠农民工工资引发30人以上群体性事件的;


  4.发生1起及以上因拖欠农民工工资引发极端事件并造成严重后果的。


  (三)考核等级在A、C级以外的为B级。


  第九条 考核结果经领导小组审批,按程序报省政府同意后,由领导小组办公室向各市级政府通报,并抄送省委组织部,作为对市级政府领导班子和有关领导干部进行综合考核评价的参考。需要问责的,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移交有关党组织或纪检监察机关。


  第十条 对考核等级为A级的,由领导小组予以通报表扬;对考核等级为C级的,由领导小组对该市级政府有关负责人进行约谈。领导小组办公室向市级政府反馈考核发现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建议。市级政府及时组织整改,并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整改情况。


  第十一条 对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成员单位日常督导检查发现问题未按要求整改的,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有关成员单位对该地区政府有关负责人进行工作提醒,并作为年度考核的参考。


  第十二条 对在考核工作中弄虚作假、瞒报谎报造成考核结果失实的,予以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依纪依法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第十三条 市级政府要结合本地区实际,加强对本地区各级政府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的考核。


  第十四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23-12-26
文号:甘政办发[2023]102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宁财(税)发[2023]572号 宁夏回族自治区财政厅 国家税务总局宁夏回族自治区税务局关于调整盐池县城镇土地使用税征收范围的通知


盐池县财政局、国家税务总局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税务局:


  为进一步规范盐池县城镇土地使用税征收管理,不断提高土地使用效益,公平企业间税负水平,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对盐池县城镇土地使用税征收范围进行以下调整:


  一、一等地段范围


  县城(含盐池工业园区县城区块):东至中国石油盐定加气站东侧沿县域边境,南至太中银铁路,西至城西滩三阳路,北至中国石油西气东输盐池站北侧。


  二、二等地段范围


  (一)大水坑镇:东至大水坑污水处理厂东侧,南至S201道连南环路,西至宁夏盐池县宇联石膏有限公司西侧,北至S201连S309道。


  (二)高沙窝镇:东至金沙东路与307国道改道线交汇处,南至307国道改道线(高沙窝南环路),西至宁夏瑞业工贸有限公司道路服务中心西侧,北至青银高速公路。


  (三)惠安堡镇:东至银西高铁交南梁支渠处,南至宁夏新凯能源有限公司惠安堡加油站南侧,西至盐湖东侧,北至惠安堡高铁站南侧。


  (四)盐池工业园区高沙窝区块(分东区和西区):东区:东至余庄子村,南至青银高速公路,西至202省道,北至大疙瘩村;西区:东至魏庄子,南至太中银铁路,西至盐池灵武交界处,北至307国道。


  (五)盐池工业园区大水坑区块:东至大水坑镇区西侧,南至309省道,西至孙儿庄东侧,北至孙儿庄南侧。


  本通知自2024年1月1日起执行。


宁夏回族自治区财政厅


国家税务总局宁夏回族自治区税务局


2023年12月29日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23-12-29
文号:宁财(税)发[2023]572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川财综[2023]36号 四川省财政厅关于转发《财政部关于印发<行政事业单位资金往来结算票据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的通知


省直各有关部门、机构和单位,各市(州)、县(区、市)财政局:


  现将《财政部关于印发<行政事业单位资金往来结算票据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财综[2023]50号)转发你们,并就《行政事业单位资金往来结算票据使用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的贯彻落实提出如下意见,请严格遵照执行。


  一、充分认识《办法》修订的基本背景。资金往来结算票据是会计核算的原始凭证,是财会监督、审计监督的重要依据。近年来,随着财政电子票据改革的持续深化,原来的资金往来结算票据管理办法没有电子票据管理相关规定;随着财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资金往来结算票据服务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核算的职能和要求有了新的变化;随着“放管服”改革的不断推进,对优化票据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修订后的《办法》对此进行了补充完善。各级财政部门和票据领用单位要高度重视,深刻认识《办法》修订的形势背景和政策背景,切实增强制度领悟力和执行力。


  二、准确把握《办法》修订的主要内容。修订后的《办法》从原来的六章三十条扩展到六章三十一条,新增了资金往来结算电子票据管理内容,明确资金往来结算电子票据的法律效力,特别强调向交款人交付电子票据由开票单位负责;调整了资金往来结算票据的适用范围,重点细化了非同级财政拨款的具体情形;落实“放管服”要求,增加为票据申领单位提供便利服务等内容,补充了不涉及应税的往来资金可凭银行结算凭证入账的规定。各级财政部门和票据领用单位要在深入学习理解《办法》条文的基础上,深刻领会制度规定原意,准确把握规定的具体要求。


  三、切实抓好《办法》的贯彻实施工作。修订后的《办法》规定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各级财政部门和票据领用单位要结合《财政票据管理办法》《四川省财政票据管理实施办法》的相关规定,做好政策衔接和系统配置工作。在政策引导上,各级财政部门要结合工作需要,采取适当方式加强政策宣传和培训。在票据领用上,资金往来结算票据一次领用的数量按照一般不超过本单位3个月的使用量的规定进行控制。在系统配置上,财政厅将对财政电子票据管理系统中资金往来结算票据项目进行调整,各级财政部门要及时更新系统,重置资金往来结算票据项目。


  附件:财综[2023]50号 财政部关于印发《行政事业单位资金往来结算票据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


四川省财政厅


2023年12月21日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23-12-21
文号:川财综[2023]36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豫财审批[2023]49号 河南省财政厅 国家税务总局河南省税务局关于公布2023年度起第二批具有免税资格非营利组织名单的通知


  各省辖市财政局,济源示范区财政金融局、航空港区财政审计局,各县(市)财政局,国家税务总局各省辖市税务局、国家税务总局郑州航空港综合实验区税务局、国家税务总局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税务局、国家税务总局河南省税务局第三税务分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有关规定,按照《财政部、税务总局关于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认定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18]13号)有关要求,经审核确认,现将2023年度起第二批具有免税资格非营利组织名单公布如下:


  1.河南省中医药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


  2.河南省豫健医学发展基金会


  3.河南嵩山科学教育基金会


  4.河南省户外产业协会


  5.河南省肉牛产业协会


  6.河南省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检测行业协会


  7.河南省高新技术企业协会


  8.河南省健康中原医学交流会


  2023年-2027年,上述非营利组织当年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实施条例和有关规定免税条件的收入,予以免征企业所得税。


河南省财政厅


国家税务总局河南省税务局


2023年12月26日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23-12-26
文号:豫财审批[2023]49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海关总署公告2023年第200号 海关总署关于进一步优化综合保税区进出区管理的公告


  为推动落实综合保税区高质量发展综合改革,进一步优化综合保税区进出区管理,现就实施卡口分类分级管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本公告所称卡口分类分级管理适用于综合保税区。


  二、允许具备条件的综合保税区在卡口设置专门的便捷进出区通道,对进出区货物实行分类通行。


  三、对区内建设所需的基建物资、区内企业和行政管理机构自用的办公用品、区内企业所需的劳保用品、区内人员所需的生活消费品等境内进出区货物实施卡口登记管理,通过便捷进出区通道进出。根据卡口设置实际,常规货物通道可以兼行卡口登记货物。


  四、对卡口登记货物实施差别化分级管理。简化核放单填报要素,对于第三条所述的基建物资、劳保用品、办公用品、生活消费品,其运输工具绑定的核放单中的“料号”“商品编码”为非必填项,对于其他卡口登记货物,其运输工具绑定的核放单中的“料号”为非必填项。对上述货物优化进区重量验核。


  五、对采用报关单、备案清单或保税核注清单办理进出区手续的危险化学品,企业须如实申报,并在保税核注清单勾选商品“危化品标志”。


  六、海关对卡口登记货物进行抽查。


  本公告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特此公告。


海关总署


2023年12月29日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23-12-29
文号:海关总署公告2023年第200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法规财政部 税务总局公告2021年第17号 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继续执行企业、事业单位改制重组有关契税政策的公告


为支持企业、事业单位改制重组,优化市场环境,现就继续执行有关契税政策公告如下:


  一、企业改制


  企业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有关规定整体改制,包括非公司制企业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有限责任公司,原企业投资主体存续并在改制(变更)后的公司中所持股权(股份)比例超过75%,且改制(变更)后公司承继原企业权利、义务的,对改制(变更)后公司承受原企业土地、房屋权属,免征契税。


  二、事业单位改制


  事业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改制为企业,原投资主体存续并在改制后企业中出资(股权、股份)比例超过50%的,对改制后企业承受原事业单位土地、房屋权属,免征契税。


  三、公司合并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公司,依照法律规定、合同约定,合并为一个公司,且原投资主体存续的,对合并后公司承受原合并各方土地、房屋权属,免征契税。


  四、公司分立


  公司依照法律规定、合同约定分立为两个或两个以上与原公司投资主体相同的公司,对分立后公司承受原公司土地、房屋权属,免征契税。


  五、企业破产


  企业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实施破产,债权人(包括破产企业职工)承受破产企业抵偿债务的土地、房屋权属,免征契税;对非债权人承受破产企业土地、房屋权属,凡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妥善安置原企业全部职工规定,与原企业全部职工签订服务年限不少于三年的劳动用工合同的,对其承受所购企业土地、房屋权属,免征契税;与原企业超过30%的职工签订服务年限不少于三年的劳动用工合同的,减半征收契税。


  六、资产划转


  对承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按规定进行行政性调整、划转国有土地、房屋权属的单位,免征契税。


  同一投资主体内部所属企业之间土地、房屋权属的划转,包括母公司与其全资子公司之间,同一公司所属全资子公司之间,同一自然人与其设立的个人独资企业、一人有限公司之间土地、房屋权属的划转,免征契税。


  母公司以土地、房屋权属向其全资子公司增资,视同划转,免征契税。


  七、债权转股权


  经国务院批准实施债权转股权的企业,对债权转股权后新设立的公司承受原企业的土地、房屋权属,免征契税。


  八、划拨用地出让或作价出资


  以出让方式或国家作价出资(入股)方式承受原改制重组企业、事业单位划拨用地的,不属上述规定的免税范围,对承受方应按规定征收契税。


  九、公司股权(股份)转让


  在股权(股份)转让中,单位、个人承受公司股权(股份),公司土地、房屋权属不发生转移,不征收契税。


  十、有关用语含义


  本公告所称企业、公司,是指依照我国有关法律法规设立并在中国境内注册的企业、公司。


  本公告所称投资主体存续,是指原改制重组企业、事业单位的出资人必须存在于改制重组后的企业,出资人的出资比例可以发生变动。


  本公告所称投资主体相同,是指公司分立前后出资人不发生变动,出资人的出资比例可以发生变动。


  十一、本公告自2021年1月1日起至2023年12月31日执行。自执行之日起,企业、事业单位在改制重组过程中,符合本公告规定但已缴纳契税的,可申请退税;涉及的契税尚未处理且符合本公告规定的,可按本公告执行。


财政部


税务总局


2021年4月26日


查看更多>
收藏
发文时间:2021-04-26
文号:财政部 税务总局公告2021年第17号
时效性:全文有效
1... 1213141516171819202122 1243
小程序 扫码进入小程序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