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亚军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大西部欠发达地区财税政策和资金扶助力度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给予西部欠发达地区特色产业优化升级的财税支持政策
2008年我国实施新的企业所得税法,统一了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度,对原税收优惠政策进行了清理规范,企业所得税优惠格局由以区域优惠为主转为以产业优惠为主、区域优惠为辅。在此背景下,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保留了作为国家战略的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对设在西部地区的鼓励类产业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为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包括国家现有产业目录中的鼓励类产业和西部地区新增鼓励类产业。总体看,西部大开发税收政策是从西部地区的实际出发,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给予西部地区的一项特殊优惠政策,对促进相关地区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不断提升西部地区企业核心竞争力,有力拉动西部地区招商引资,促进了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此外,近年来国家还实施了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主要包括: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将试点范围扩大到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生活服务业,并将所有企业新增不动产所含增值税纳入抵扣范围;将增值税税率由四档减至17%、11%和6%三档,取消13%这一档税率,将农产品、天然气等增值税税率从13%降至11%;对符合条件的股权激励实施递延纳税政策;放宽适用加计扣除优惠政策的研发活动范围;扩充高新技术领域范围,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享受15%企业所得税低税率的政策扶持力度;将小型微利企业年应纳税所得额上限由30万元提高到50万元;将科技型中小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比例由50%提高至75%;自2016年2月1日起,将免征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水利建设基金的范围,由月销售额或营业额不超过3万元扩大到10万元;自2017年4月1日起,统一取消城市公用事业附加和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等。西部地区符合条件企业均可以按规定适用有关政策。
下一步,中央财政将继续研究完善相关政策措施,进一步促进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
二、关于加大西部欠发达地区环境保护的财政支持政策力度
近年来,中央财政不断扩大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补助范围,提高转移支付资金规模,对地方财政因限制开发和生态保护带来的减收增支进行适当弥补,增强地方财政保障能力。2016年,中央财政进一步扩大了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范围,加大了生态环境考核及奖惩力度。截至2016年底,西部地区共有416个县纳入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补助范围,2016年中央财政下达西部地区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320.47亿元。其中,甘肃省42.56亿元,补助规模居全国第1位。西部地区被纳入转移支付范围的县个数和转移支付资金规模分别占全国总量的57.4%和56.2%。此外,现行均衡性转移支付具有内在的自动补偿机制,地方政府因治理环境、减少污染、控制排放等削减工业项目形成的财政减收增支,相应表现为标准财政收入的减少或标准支出的增加,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标准收支缺口自动放大,中央财政对其转移支付规模也将相应增加,从而形成对这些地区的自动补偿。
下一步,中央财政将按照中央有关文件精神,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结合重点生态功能区范围调整和地方反映的实际情况,继续完善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制度,积极扩大补偿范围,加大考核奖惩力度,将转移支付向生态功能重要区域和生态环境保护投入较多的地区倾斜,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脱贫攻坚工程实施。
三、关于加大对西部欠发达地区转移支付力度
1994年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后,我国开始建立中央对地方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多年来,中央财政不断提高转移支付资金分配的规范性、科学性和透明度,在广泛征求理论界与地方财政部门意见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转移支付分配办法,逐步形成以“因素法”为基础的测算体系,使之更加适应公共财政体系建设的需要。以均衡性转移支付为例,其测算数据全部来源于权威部门的统计资料和财政决算,根据工业增加值、企业利润等指标测算各地的标准财政收入,选取总人口、可居住面积、人口密度、温度、海拔等因素测算各地的标准财政支出,对标准支出大于标准收入的地区进行补助,财政越困难的地区,补助系数越高。可以看出,均衡性转移支付因素选取都是考虑影响西部地区支出成本差异的因素,体现了均衡性转移支付向西部地区倾斜的初衷。2017年,中央财政下达西部地区均衡性转移支付5968.52亿元,占全国总量的47.5%。与均衡性转移支付相似,中央财政在分配其他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时也积极向西部地区倾斜。2016年,中央财政对西部地区的补助总额达到2.56万亿,占西部地区一般预算支出的55%。今后,中央财政将继续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决策部署,进一步改进转移支付测算办法,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财力较为薄弱的西部地区倾斜,促进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四、关于提高税收地方分享比例
目前,中央财政正在加快推进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改革。下一步,将按照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要求,在保持中央与地方财力格局总体稳定、兼顾保障地方利益的前提下,结合税制改革进展,积极稳妥地调整中央和地方相关税种收入划分,逐步建立健全地方税体系,在调动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形成科学、合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体系。
感谢您对财政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再提宝贵意见。
财政部
2017年6月27日
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指引(2025年)
目录
01 政策提示及操作指引
07企业基础信息表及表单选择
14纳税调整明细表
38税收优惠明细表
42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主表
47弥补亏损明细表
01 政策提示及操作指引
一、政策提示
(一)小型微利企业重点政策提示
1. 2024 年小型微利企业的判断标准
2019 年以后,小型微利企业的判断标准如下(需同时满足):
(1) 从事国家非限制和禁止行业;
(2) 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0万元;
(3) 从业人数不超过300人;
(4) 资产总额不超过5000万元。
其中:
资产总额:指资产总额的全年季度平均值。季度平均值=(季初值+季末值)/2,全年季度平均值 = 全年各季度平均值 /4。
从业人数:指全年季度平均从业人数(计算方法同上)。从业人数是指与企业建立劳动关系的职工人数和企业接受的劳务派遣用工人数之和。
2.2024 年小型微利企业重点所得税优惠政策
(1)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① 2023年1月1日至 2027年12月31日,对小型微利企业年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0万元的部分,减按 25% 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 20% 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财政部 税务总局公告2023年第12号)
② 分支机构不能单独享受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企业设立不具有法人资格分支机构的,应当汇总计算总机构及其各分支机构的从业人数、资产总额、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依据合计数判断是否符合小型微利企业条件,由总机构汇总计算应纳税款,并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23年第6号)
③ 从事国家限制和禁止行业的企业不能享受小微企业政策,如纳税人生产经营情况发生变化,以后年度符合了相关政策享受条件,应先修改相关行业后,再申报享受相关政策。
(2)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政策
企业开展研发活动中实际发生的研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自2023年1月1日起,再按照实际发生额的 100% 在税前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自2023年1月1日起,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200%在税前摊销。具体享受条件及相关要求请按照《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完善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的公告》(财政部 税务总局公告2023年第7号)等文件的相关规定执行。
集成电路和工业母机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按照文件规定需符合相应条件或由相关管理部门进行清单认定,不符合相应条件的小微企业不能享受有关政策。
(3)设备、器具一次性扣除
企业在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公告2023年第37号延长至2027年12月31日)期间新购进的设备、器具,单位价值不超过500万元的,允许一次性计入当期成本费用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不再分年度计算折旧。
选择享受一次性扣除优惠政策,会带来折旧计提和扣除的税会差异。对于该项资产而言,在享受优惠政策的当年,对允许一次性扣除的金额与会计核算计提折旧金额之间的差额要进行纳税调减;在以后年度,则要对会计核算计提折旧的金额进行纳税调增。
此处主要列举小型微利企业常见扣除项目,具体扣除条件及相关要求可参考下文各纳税调整项目明细表的填报要点。如企业发生其他扣除项目,可依据相关政策规定做纳税调整。
(二)涉及纳税调整的常见限额扣除项目清单
。。。。。。。。。。。。
附件: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指引(2025年).pdf(请在网页端打开)
陕西焦点聚光咨询有限公司 陕ICP备1801891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