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完善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政策的公告》(财政部 税务总局公告2025年第7号,以下简称7号公告)、《关于办理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有关征管事项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25年第20号,以下简称20号公告)将纳税人分成三类:制造业等4行业纳税人、房地产开发纳税人、其他行业纳税人,都可申请留抵退税,但分别适用不同的退税条件和比例。
7号公告与20号公告自2025年9月1日执行,之前有关留抵退税的文件,相应废止。本文基于7号公告与20号公告的规定,分析如下问题:
一、制造业等4行业的留抵退税
二、房地产开发纳税人留抵退税
三、其他纳税人的留抵退税
四、如何计算进项构成比例?
五、不同纳税人征管的共性规定
六、不同纳税人的判断标准
七、所有纳税人必须共同满足的条件
八、留抵退税最后要缴回去
九、留抵退税与其他退税和欠税的关系
一、制造业等4行业的留抵退税
(一)7号公告的规定
7号公告对制造业等4行业留抵退税的规定是:
““制造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以下简称制造业等4个行业)纳税人,可以按月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退还期末留抵税额。”
(二)退税规定的特点
这四个行业的留抵退税规定,有以下特点:
1、退税周期——按月退税
不管哪个申报期,只要有留抵税额,就可申请。
2、退税条件——没有限定条件
退税没有其他限定条件,如与哪个时间点相比有新增留抵等。
3、退税比例——100%退税
退税的比例,是留抵税额的100%。当然,计算公式中有进项构成比例,实际可能做不到100%退税。
(三)退税计算公式
允许退还的留抵税额=当期期末留抵税额×进项构成比例×100%。
二、房地产开发纳税人留抵退税
(一)7号公告的规定
7号公告对房地产开发纳税人留底退税的规定是:
“房地产开发经营业纳税人,与2019年3月31日期末留抵税额相比,申请退税前连续六个月(按季纳税的,连续两个季度,下同)期末新增加留抵税额均大于零,且第六个月(按季纳税的,第二季度,下同)期末新增加留抵税额不低于50万元的,可以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退还第六个月期末新增加留抵税额的60%。”
(二)退税规定的特点
房地产开发纳税人留抵退税规定的特点是:
1、退税周期——最低6个月
纳税人连续6个月满足条件,才可申请退税,也就是退税周期,最低是6个月。
2、退税条件——有新增留抵
(1)与哪个时间点相比
与2019年3月31日期末留抵税额相比,有新增。
(2)对新增的要求
申请退税前连续六个月(按季纳税的,连续两个季度,下同)期末新增加留抵税额均大于零;
且第六个月(按季纳税的,第二季度,下同)期末新增加留抵税额不低于50万元。
也就是说,每个月都要有新增留抵,不能低于2019年3月底的留抵税额,第6个月与2019年3月底相比的新增留抵,不低于50万。
3、退税比例——新增留抵的60%
退税比例,是新增留抵税额的60%。
房地产开发纳税人如不符合上述条件,可以按照其他纳税人的条件,申请留抵税额。
(三)退税计算公式
允许退还的留抵税额=当期期末留抵税额与2019年3月31日期末留抵税额相比新增加留抵税额×进项构成比例×60%
三、其他纳税人的留抵退税
(一)7号公告的规定
“除制造业等4个行业和房地产开发经营业纳税人以外的其他纳税人,申请退税前连续六个月期末留抵税额均大于零,且第六个月期末留抵税额与申请退税前一税款所属期上一年度12月31日期末留抵税额相比新增加留抵税额不低于50万元的,可以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按比例退还新增加留抵税额。新增加留抵税额不超过1亿元的部分(含1亿元),退税比例为60%;超过1亿元的部分,退税比例为30%。”
(二)退税规定的特点
1、退税周期——最低6个月
连续6个月满足条件,才可申请退税,也就是退税周期,至少6个月。
2、退税条件——有新增留抵
(1)与哪个时间点比
与申请退税前一税款所属期上一年度12月31日期末留抵税额相比。
一般是与上年度的12月底留抵税额相比。个别情况下,可能是与上上年度,如2026年1月与6月满足条件,7月申请退税,前一税款所属期是2026年6月,这一税款所属期的上一年度是2025年。
(2)对新增的要求
连续6个月期末留抵税额均大于零(前5个月没有新增要求),且与可比的时间点相比,第6个月新增留抵税额不低于50万元。
3、退税比例——不同比例
新增留抵不超过1亿元的部分(含1亿元),退税比例为60%;新增留抵超过1亿元的部分,退税比例为30%。
(三)退税计算公式
允许退还的留抵税额=当期期末留抵税额与申请退税前一税款所属期上一年度12月31日期末留抵税额相比新增加留抵税额不超过1亿元的部分×进项构成比例×60%+超过1亿元的部分×进项构成比例×30%。
四、如何计算进项构成比例?
不同类型的纳税人,有不同的进项构成比例计算方法。参与计算所属期内,如有按照规定转出的进项税额,不必扣减。
(一)制造业4行业与房地产开发纳税人
制造业4行业与房地产开发纳税人的进项构成比例,按照下面的公式计算:
进项构成比例=七类增值税扣税凭证注明税额/同期全部已抵扣进项税
七类增值税扣除凭证注明税额,是指自2019年4月至申请退税前一税款所属期,列举的7类增值税扣税凭证注明的增值税额。
7类凭证包括:增值税专用发票、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
完税凭证、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收费公路通行费增值税电子普通发票、电子发票(航空运输电子客票行程单)、电子发票(铁路电子客票)。
(二)其他纳税人
其他纳税人,按照下面的公式,计算进项构成比例:
进项构成比例=七类增值税扣税凭证注明税额/同期全部已抵扣进项税额
七类增值税扣税凭证注明税额,是指申请退税前一税款所属期当年1月,至申请退税前一税款所属期,已抵扣的七类增值税扣税凭证注明的增值税额。
与制造业四类纳税人及房地产开发纳税人相比,七类凭证注明税额的内容,是一样的,不同的是计算税额的时间起点不同。
(三)如何认识进项构成比例的作用?
进项构成比例一般是小于1的,这个比例的作用,少退税。
比例的分子与分母的差别在哪里?
就在于分母包括之前的留抵税额,用这个比例,即使是新增留抵税额,也可少退一部分。举个例子:
A公司属于房地产开发纳税人,2019年3月底的留抵税额是100万元,2026年6月满足退税条件,新增留抵是60万元。截止退税申请前,已经抵扣的7类凭证注明税额是200万元,全部抵扣的税额是300万元。
进项构成比例=七类增值税扣税凭证注明税额/同期全部已抵扣进项税=200/300=2/3
允许退还的留抵税额=当期期末留抵税额与2019年3月31日期末留抵税额相比新增加留抵税额×进项构成比例×60%=60*2/3*60%=24万元。
如果没有进项沟成比例,则可退税36万元(60*60%)。
五、不同纳税人征管的共性规定
(一)何时申请留抵退税?
根据20号公告,纳税人应当于符合留抵退税条件的次月,在增值税纳税申报期内,完成本期增值税纳税申报后,通过电子税务局或办税服务厅向主管税务机关提交《退(抵)税申请表》。
(二)税局审核及法律文书
纳税人如不存在20号公告规定的处于被稽查或其他风险点,税务机关应当自受理留抵退税申请之日起(含当日,下同)1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并向纳税人出具《税务事项通知书》。
符合条件的,向纳税人出具准予退税的《税务事项通知书》;不符合条件的,向纳税人出具不予退税的《税务事项通知书》。
纳税人既申报免抵退税又申请办理留抵退税的,税务机关应当先办理免抵退税。办理免抵退税后,纳税人仍符合留抵退税条件的,再办理留抵退税。上述10个工作日,自免抵退税应退税额核准之日起计算。
(三)调整申报表“期末留抵税额”
在纳税人办理增值税纳税申报和免抵退税申报后、税务机关核准其免抵退税应退税额前,税务机关核准纳税人前期留抵退税的,以最近一期增值税及附加税费申报表“期末留抵税额”,扣减税务机关核准的留抵退税额后的余额,计算当期免抵退税应退税额和免抵税额。
税务机关核准的留抵退税额,是指税务机关当期已核准,但纳税人尚未在增值税及附加税费申报表相关栏次中填报的留抵退税额。
(四)六个月的期间不得重复
税务机关核准纳税人留抵退税申请后,纳税人再次满足规定的退税条件,可以继续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退还期末留抵税额,但连续六个月计算期间,与已核准留抵退税申请不得重复计算。
(五)纳税人可放弃留抵退税
纳税人可以选择将期末留抵税额结转下期继续抵扣,也可以在符合留抵退税条件的次月增值税纳税申报期内,完成本期增值税纳税申报后,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退还期末留抵税额。
六、不同纳税人的判断标准
(一)制造业等4行业的判断标准
1、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制造业等4个行业纳税人,是指从事《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制造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规定的业务。
2、销售额占比符合要求
相应业务发生的增值税销售额,占其全部增值税销售额的比重超过50%。
3、如何确定销售额?
销售额比重根据纳税人申请退税前连续12个月的销售额计算确定;申请退税前经营期不满12个月但满3个月的,按照实际经营期的销售额计算确定。
(二)房地产业的判断标准
1、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房地产开发经营业纳税人,是指从事《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务。
2、销售额占比符合要求
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务增值税销售额及预收款,占其全部增值税销售额及预收款的比重超过50%。
3、如何确定销售额?
销售额及预收款比重,根据纳税人申请退税前连续12个月的销售额及预收款计算确定;申请退税前经营期不满12个月但满3个月的,按照实际经营期的销售额及预收款计算确定。
4、预收款不得重复计算
同一计算期间内已经参与比重计算的预收款,不得重复参与增值税销售额的计算。预收款是指采取预售方式销售自行开发的房地产项目收到的款项。
(三)销售额的范围
上述用于计算行业归属的销售额,包括:
纳税申报销售额、稽查查补销售额、纳税评估调整销售额等;
适用增值税差额征税政策的,以差额前的金额确定。
七、所有纳税人必须共同满足的条件
按照7号公告,不论哪种类型的纳税人,享受留抵退税,都必须满足如下的条件,一个不满足,就没有资格申请退税。
(一)符合信用级别
纳税缴费信用级别为A级或者B级。
以纳税人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办理留抵退税提交《退(抵)税申请表》时的纳税缴费信用级别确定。
(二)没有骗税虚开
申请退税前36个月未发生骗取留抵退税、骗取出口退税或者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情形。
(三)未因偷税被处罚
申请退税前36个月未因偷税被税务机关处罚两次及以上。
(四)没享受过内销退税
2019年4月1日起未享受增值税即征即退、先征后返(退)政策。即征即退与先征后返(退)都是货物或服务内销的退税政策。
八、留抵退税最后要缴回去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留抵退税不是减免税,最终没有减少纳税人的应纳税额,只是在不同期间“倒腾”了一下。
按照7号公告,“税务机关核准纳税人留抵退税申请后,纳税人应当按照核准的留抵退税款相应调减当期留抵税额。”
按照20号公告,“纳税人应当在收到税务机关准予留抵退税的《税务事项通知书》当期,以税务机关核准的允许退还的留抵税额冲减期末留抵税额,并在办理增值税纳税申报时,相应填写增值税及附加税费申报表相关栏次,按照规定作进项税额转出。”
调减留抵税额,意味着以后要把现在的退税,再缴回去。
举例如下:
B公司2026年7月底留抵税额是100万元,假定8月份没有新的进项税,销项税是150万元,如果没有留抵退税,则应纳增值税是50万元(150-100)。
如果退税20万元,则留抵税额变成80万元,8月份应纳增值税变成70万元(150-80)。
所以,对纳税人而言,留抵退税只是缓解纳税人前期的现金流压力,相当于给了一笔无息贷款,本金还是要缴回去的。
九、留抵退税与其他退税和欠税的关系
增值税纳税人的退税,有很多种,除留抵退税外,还有出口货物服务的退税、内销货物或服务的即征即退、先征后退等。7号公告规定了如何处理留抵退税与其他退税之间的关系。
(一)出口退税与留抵退税
根据不同的出口退税方法,有不同的处理方法。
1、免抵退税与留抵退税
(1)可同时申报
纳税人可以在同一申报期内,既申报免抵退税又申请办理留抵退税。申请办理留抵退税的纳税人出口货物或者跨境销售服务、无形资产,适用免抵退税办法的,应当按期申报免抵退税。当期可申报免抵退税的出口销售额为零的,应当办理免抵退税零申报。
(2)先免抵退,后留抵退
纳税人出口货物或者跨境销售服务、无形资产,适用免抵退税办法的,应当先办理免抵退税,免抵退税办理完毕后,仍符合规定条件的,可以按规定办理留抵退税。
应当待税务机关核准免抵退税应退税额后,按照最近一期增值税及附加税费申报表“期末留抵税额”,扣减税务机关核准的免抵退税应退税额后的余额确定允许退还的留抵税额。
税务机关核准的免抵退税应退税额,是指税务机关当期已核准,但纳税人尚未在增值税及附加税费申报表相关栏次中填报的免抵退税应退税额。
2、免退税与留抵退税
纳税人出口货物服务适用免退税办法的,对应进项税额不得用于退还留抵税额。
之所以有上述区别,也许是因为适用免抵退税的,是生产企业,适用免退税的,是外贸企业,生产企业更值得鼓励。
(二)内销退税与留抵退税
1、两类退税只能二选一
按照7号公告,纳税人自2019年4月1日起已取得留抵退税款的,不得再申请享受增值税即征即退、先征后返(退)政策。
2、缴回留抵退税,可再内销退税
纳税人一次性将已取得的留抵退税款全部缴回后,可以就缴回当月起发生的增值税应税交易,按照规定申请享受增值税即征即退、先征后返(退)政策。
3、缴回内销退税,可再留抵退税
纳税人自2019年4月1日起已享受增值税即征即退、先征后返(退)政策的,一次性将已退还的增值税即征即退、先征后返(退)税款全部缴回后,可以自全部缴回次月起,按照规定申请退还期末留抵税额。
4、稳定期36个月
纳税人按照上述规定全部缴回已退税款后适用留抵退税或者即征即退、先征后返(退)政策的,自全部缴回次月起36个月内不得变更。
(三)纳税人该如何选择?
如前面的分析,留抵退税并没有实际降低纳税人的负担,只是在不同时间“倒腾”一下,而即征即退、先征后退,却是实打实的税收优惠。因此,纳税人应首选即征即退和先征后退,除非有以下两种情况,才选择留抵退税:
一是今后长期不缴纳增值税,内销退税政策,实际是空的。
二是内销退税金额不大,低于留抵退税节省的利息。
(四)既有欠税,又可留抵退税
纳税人既有增值税欠税,又有期末留抵税额的,按照最近一期增值税及附加税费申报表“期末留抵税额”,抵减增值税欠税后的余额确定允许退还的留抵税额。
陕西焦点聚光咨询有限公司 陕ICP备1801891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