罚款不能抵罚金的奇异难题及破解
发文时间:2018-09-28
作者:林平
来源:税法思索
收藏
693

真实案例


  税务机关已经作出罚款处罚,但纳税人未实际缴纳,后他因逃税罪被法院就同一事实判处罚金。但是法院判罚金时没有用行政罚款抵,而且罚金数额少于原先的行政罚款数额。那么现在税务机关现在还能追缴原罚款不?


  难题产生原因在于该案与通常的行政处罚不同,已生效的罚款处罚未实际缴纳,法院判罚金时也没有予以折抵,判决后再追缴就是两者叠加了。公职律师讨论出现两观点:


  第一种:能,法院判决不影响原税务处理决定及处罚决定的效力,罚款还没有缴纳。


  第二种:不能,税务机关先作出罚款处罚,在后的法院判决有终局性,让纳税人交完罚金再交罚款,不合情理。


  法理分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二十八条规定:违法行为构成犯罪,人民法院判处罚金时,行政机关已经给予当事人罚款的,应当折抵相应罚金。《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法释〔2012〕21号)第四百三十九条规定:行政机关对被告人就同一事实已经处以罚款的,人民法院判处罚金时应当折抵,扣除行政处罚已执行的部分。


  但由于本案税务机关作出罚款处罚虽在法院判决之前制作并送达,但未实际缴纳,不存在“已执行的部分”,因此法院判决时没有将罚款折抵相应罚金。简而言之,法院判决时,未考虑此前的罚款因素。


  税务机关的两难之处在于:一方面行政行为具有公定力,是所有机关、组织、个人应予以尊重的一种法律效力,法院刑事判决并不影响原有税务处理决定及处罚决定的效力。另一方面罚款和罚金有相互代替和自然吸收的一面,如果将原有的税务处罚决定继续执行,会让纳税人交完罚金再交罚款,总数比法定的罚款数额高多,不合情理。


  怎么办?


  笔者一直主张税务处理与税务处罚分开,可能移送公安的案件,税务机关可以先作要求补缴税款的处理,不宜提前处罚,主要考虑是:


  “对税务机关在行政处罚处理过程中发现涉嫌构成犯罪的,一般也应暂不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以先移送公安机关侦查,由司法机关查处为宜。对行政违法行为构成犯罪的,在行政处罚与刑事处罚所剥夺的权益的性质或者所指的对象物相同的情况时,允许刑事处罚吸收行政处罚,避免二者的重叠适用,同样能实现处罚的目的。而且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在证据证明标准、处罚法律依据和主观要件等方面的都有差别,一旦出现处罚决定书与刑事判决书对同一事实认定的不同,将会严重损害国家机关的声誉。税务机关坚持“刑罚优先”的原则,不先对行为人作出罚款的行政处罚决定,有利于提高法律的效率,维护法制的统一。”


  本案就是个例子,由于税务机关先作出税务行政处罚,没想到后来法院判决罚金数额少于原先的行政罚款数额,司法判决与行政罚款不一致,司法判决又有比行政处罚更高的权威性,很容易引发他人对原先税务行政处罚合理性的质疑。所以,税务机关在法院判决前先处罚,容易被动。


  考虑到本案法院判决及罚金已经执行的事实,如何解决该难题,有人提出,用罚金抵罚款,不足部分税务机关继续执行。笔者认为也不是很合理:首先,罚款折抵相应罚金,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作依据;用罚金抵罚款,依据何在?其次,法院判决的罚金比罚款少,本身说明我们的原罚款额值得思量。


  笔者不得已的解决思路是:留存法院判决及罚金已经执行的证据,对未执行的行政处罚罚款以不执行为宜。


我要补充
0

推荐阅读

处以罚款与加处罚款的主要差异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修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以下简称《行政处罚法》),对原法条有多处修改。其中,第七十二条(原第五十一条)规定,当事人逾期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对其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到期不缴纳罚款的,每日按罚款数额的百分之三加处罚款,并新增了“加处罚款的数额不得超出罚款的数额”的要求。而在税收领域的行政处罚相关规定中,凡有量罚基数的罚款规定,一般采用“处(并处)涉案税款百分之几十或几倍的罚款“的表述,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以下简称《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六十三条、第六十八条等规定。


  由此,有人认为对于税收违法行为,以后最高只能处以一倍以内的罚款。是否是这样呢?处以罚款与加处罚款究竟有何差异?笔者综合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以下简称《行政强制法》)《行政处罚法》《税收征收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后,有以下思考。


  法律依据不同。处以税收罚款的依据是《税收征收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等税收法律、法规、规章的多项具体法条。而加处罚款的依据是行政机关均适用的《行政处罚法》第七十二条第一款第(一)项、《行政强制法》第四十五条第一款的规定。


  对象、目的以及适用阶段不同。处以税收罚款,是对当事人已经发生的违反税收法律法规行为课处的金钱给付义务,目的是惩戒当事人的违法行为,属于行政处罚行为。而加处罚款,是因当事人不按期履行行政处罚决定,对其课处新的金钱给付义务,目的是促使当事人履行处罚决定,属于行政强制执行。正因为两者目的、性质不同,在实施加处罚款这一行政强制执行方式时,如果当事人采取主动缴纳罚款的补救措施,税务机关可以减免加处的罚款。但是,对于处以的税收罚款,则无减免规定。


  罚款基数和裁量标准不同。税收罚款主要分为无量罚基数的罚款、比率与倍率封顶结合的有基数的罚款两种形式,税务机关在法定权限内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其中,有量罚基数的罚款以涉案税款为量罚基数。而加处罚款具有依附性,需以原已作出的罚款数额为基数,并且加处罚款的比例确定为百分之三、不得变更。在加处罚款计算逾期日数时需注意,对于因当事人确有经济困难需要延期、分期缴纳罚款的,应自作出罚款决定的税务机关批准暂缓或者分期缴纳罚款期限结束之日起计算。当事人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加处罚款的数额在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期间不予计算。


  作出决定的程序和法律文书不同。作出税务行政处罚决定的程序,主要是依照《行政处罚法》,作出决定前,需要履行相关事项和权利的告知,比如送达《税务行政处罚事项告知书》;符合听证条件的当事人提出听证申请的,还需按规定进行听证等。作出决定时,制作的法律文书是《税务行政处罚决定书》。税务机关加处罚款的程序,根据《罚款决定与罚款收缴分离实施办法》(国务院令第235号)等规定,只需在《税务行政处罚决定书》中明确,对当事人逾期缴纳罚款要加处罚款这一事项。遇到当事人逾期缴纳罚款的,在其缴纳罚款时直接收取加处的罚款。在2012年《行政强制法》施行后,加处罚款则依照《行政强制法》关于“金钱给付义务的执行”的相关规定进行,加处罚款的标准应当告知当事人。


  申请行政救济的管辖机关不同。对税务机关作出的罚款决定不服的,可以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无须先行缴纳罚款。按照《税务行政复议规则》规定,对各级税务局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其上一级税务局申请行政复议;对计划单列市税务局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国家税务总局申请行政复议;对税务所(分局)、各级税务局的稽查局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其所属税务局申请行政复议等。而对税务机关作出逾期不缴纳罚款加处罚款的决定有异议的,应当先缴纳罚款和加收的罚款,再依法向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税务机关申请复议。但对已处罚款和加处罚款都不服的,一并向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税务机关的上一级税务机关申请行政复议。


  适用的法律原则不同。处以税收罚款应当遵循《行政处罚法》规定的“一事不二罚”原则,对当事人的同一个税收违法行为,只能给予一次罚款的行政处罚。而加处罚款则按逾期日数持续计算,直到当事人履行处罚决定或加处罚款达到原罚款数额时为止。从《行政处罚法》明确规定“一事不二罚”原则,但又规定可加处罚款,也可证明加处罚款只是为了促使当事人履行处罚决定,而非一项行政处罚。


  综上所述,虽然都有“罚款”两字,但是处以罚款与加处罚款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因此,在处以税收罚款时,应当依照《税收征收管理法》等税收法律、法规及规章所规定的处罚额度或幅度量罚,并不是只能处以涉案税款一倍以内的罚款。但是在对逾期不履行税务行政处罚决定的当事人加处罚款时,应当遵循《行政处罚法》关于“加处罚款的数额不得超出罚款的数额”和《行政强制法》关于“加处罚款的数额不得超出金钱给付义务的数额”的规定,按日给予百分之三的加处罚款,所加处的罚款只能以原税收罚款数额为限。


企业破产前欠税产生的滞纳金和罚款能否申请破产债权

 问题:A房地产公司2021年9月份向法院申请破产,10月份法院正式受理,预计破产期间较长(可能需要几年时间),企业在破产前有800万元税款未交,由此产生的滞纳金和罚款60万元,在企业进入破产清算程序后,税款滞纳金和罚款是否计入破产债权?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后所欠税款是否计算滞纳金申报债权?


  DJZ回复:按照问题分类回复如下:


  (1)企业破产前产生的滞纳金计入破产债权,按照普通债权申报。根据法释2012年9号规定,依照企业破产法、税收征收管理法的有关规定,破产企业在破产案件受理前因欠缴税款产生的滞纳金属于普通破产债权。


  (2)企业欠税在破产后产生的滞纳金不属于破产债权,不能列入债权申报。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企业破产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61条,下列债权不属于破产债权:(二)人民法院受理破产案件后债务人未支付应付款项的滞纳金,包括债务人未执行生效法律文书应当加倍支付的迟延利息和劳动保险金的滞纳金。


  (3)无论企业破产前后欠税产生的罚款都不属于破产债权,不能列入债权申报。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企业破产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61条,下列债权不属于破产债权:(一)行政、司法机关对破产企业的罚款、罚金以及其他有关费用。


小程序 扫码进入小程序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