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非居民个人和无住所居民个人有关的三个“天数”,需搞清楚!
发文时间:2019-11-07
作者:上海税务
来源:上海税务
收藏
751

与非居民个人和无住所居民个人相关的个人所得税税收法规及税收协定中,主要涉及三个“天数”:居住天数、协定停留天数和工作天数。在实践中一定要区分清楚,准确把握这三个天数的计算方法,不然税款很容易出错哦~


  一、居住天数


  1、不足24小时不计入


  根据《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在中国境内无住所的个人居住时间判定标准的公告》(财政部 税务总局公告2019年第34号)的规定,无住所个人一个纳税年度内在中国境内累计居住天数,按照个人在中国境内累计停留的天数计算。在中国境内停留的当天满24小时的,计入中国境内居住天数;在中国境内停留的当天不足24小时的,不计入中国境内居住天数。


  例:李先生为香港居民,在深圳工作,每周一早上来深圳上班,周五晚上回香港。周一和周五当天停留都不足24小时,因此不计入境内居住天数,再加上周六、周日2天也不计入,这样,每周可计入的天数仅为3天,按全年52周计算,李先生全年在境内居住天数为156天,未超过183天,不构成居民个人,李先生取得的全部境外所得,就可免缴个人所得税。


  2、满六年缴税情形


  根据《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在中国境内无住所的个人居住时间判定标准的公告》(财政部 税务总局公告2019年第34号)的规定,无住所个人一个纳税年度在中国境内累计居住满183天的,如果此前六年在中国境内每年累计居住天数都满183天而且没有任何一年单次离境超过30天,该纳税年度来源于中国境内、境外所得应当缴纳个人所得税;如果此前六年的任一年在中国境内累计居住天数不满183天或者单次离境超过30天,该纳税年度来源于中国境外且由境外单位或者个人支付的所得,免予缴纳个人所得税。


  前六年,是指该纳税年度的前一年至前六年的连续六个年度,此前六年的起始年度自2019年(含)以后年度开始计算。


  二、协定停留天数


  协定停留天数,一般应用在双边税收协定中的非独立个人劳务条款或者受雇所得条款中。目前,实务中关于协定停留天数的计算规则,主要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新加坡共和国政府关于对所得避免双重征税和防止偷漏税的协定〉及议定书条文解释的通知》(国税发〔2010〕75号)的解释规定来执行:在计算天数时,外籍人员中途离境包括在签证有效期内离境又入境,应准予扣除离境的天数。


  计算实际停留天数应包括在中国境内的所有天数,包括抵、离日当日等不足一天的任何天数及周末、节假日,以及从事该项受雇活动之前、期间及以后在中国度过的假期等。


  三、工作天数


  不足24小时算半天


  根据《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非居民个人和无住所居民个人有关个人所得税政策的公告》(财政部 税务总局公告2019年第35号)规定,个人取得归属于中国境内工作期间的工资、薪金所得为来源于境内的工资、薪金所得。境内工作期间,按照个人在境内工作天数计算,包括其在境内的实际工作日以及境内工作期间在境内、境外享受的公休假、个人休假、接受培训的天数。在境内、境外单位同时担任职务或者仅在境外单位任职的个人,在境内停留的当天不足24小时的,按照半天计算境内工作天数。


  无住所个人在境内、境外单位同时担任职务或者仅在境外单位任职,且当期同时在境内、境外工作的,按照工资薪金所属境内、境外工作天数占当期公历天数的比例计算确定来源于境内、境外工资薪金所得的收入额。境外工作天数按照当期公历天数减去当期境内工作天数计算。


  值得关注的是,针对港、澳税收居民,《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执行内地与港澳间税收安排涉及个人受雇所得有关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2年第16号)规定,港澳税收居民在内地从事相关活动取得所得按)“当期境内实际停留天数”计算缴税,“当期境内实际停留天数”指港澳税收居民当期在内地的实际停留天数,但对其入境、离境、往返或多次往返境内外的当日,按半天计算为当期境内实际停留天数。


我要补充
0

推荐阅读

非居民个人年终奖适用政策探讨

还有半个月就要过年了,大家眼看着就能领到自己的年终奖了,可某跨国公司的财务经理小张却犯了愁,找到赵老师来咨询个税问题。前几天,赵老师在外籍个税的专题咨询群中提示了大家,164号文年终奖特殊算法政策只适用于居民个人,非居民个人不能适用,需要把年终奖并入当月工资中按月计算个税。这可急坏了小张,年终奖个税大幅增加怎么向公司的外籍员工解释?


  前段时间,为了大家最关心的年终奖计税方法问题,总局发布了财税[2018]164号文,对过渡期的年终奖政策进行了明确:


  居民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符合《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等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方法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5]9号)规定的,在2021年12月31日前,不并入当年综合所得,以全年一次性奖金收入除以12个月得到的数额,按照本通知所附按月换算后的综合所得税率表,确定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单独计算纳税。


  由于政策强调了年终奖计算方法的适用主体是居民个人,也就是说只有居民个人取得了全年一次性奖金,才能选择适用以上政策。对于外籍个人而言,其在境内居住的时间从2019年1月1日起计算,部分企业将在2019年的上半年向个人发放年终奖,由于外籍个人尚未构成居民个人,需要按照规定,将年终奖计入综合所得,按月计算缴纳个税且不存在年度汇算清缴的情况,可能导致个人税负的大幅上升。那么外籍个人在什么条件下能够适用,如何进行衔接,这些问题值得我们进行探讨。


  一、外籍个人适用政策的条件


  根据《个人所得税法》及实施条例的规定,外籍个人构成居民个人与按照居民个人征税分别有对应的条件。


  其一:《个人所得税法》规定,在中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一个纳税年度内在中国境内居住累计满一百八十三天的个人,为居民个人。即构成居民个人的条件是一个纳税年度内居住满183天。


  其二:《实施条例》规定,在中国境内无住所的个人,在中国境内居住累计满183天的年度连续不满六年的,经向主管税务机关备案,其来源于中国境外且由境外单位或者个人支付的所得,免予缴纳个人所得税。即外籍个人按照居民个人进行征税的标准是累计满183的年度满6年。


  那么,对于以上两个条件中,满足哪一种之后,外籍个人能够选择适用年终奖政策?我们认为,由于164号文限定的适用主体为“居民个人”,那么在外籍个人居住满183天时应当能够适用,即使外籍个人还没有按照居民个人进行全球所得征税。此时外籍个人已经构成了居民个人,符合了政策规定的条件。


  二、外籍个人构成居民个人后能否变更计税方法


  由于很多企业会在2019年上半年发放上一年度的奖金,根据我们前面的讨论,2019年6月底之前发放给外籍个人的年终奖,将无法适用年终一次性奖金的政策。如果外籍个人在2019年度居住满183天,构成了居民个人,需要在第二年进行汇算清缴,前期发放的年终奖已经并入综合所得按月缴纳了个人所得税,那么外籍个人还能否对年终奖的计算方法进行选择?


  就这个问题,我们观察了解了自然人税收管理系统扣缴客户端,发现目前系统内并不能实现这个功能,如果年度汇算清缴的时候无法实现,今年上半年发放年终奖的外籍个人将可能面临税负大幅上升的问题,我们也期待总局给出相应的过渡和衔接政策,以及系统功能上操作的可行性。


正确处理五对关系 明确非居民个人纳税义务

个人所得税在税收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是各国税收主权协调的重要内容。通过厘清个人所得税法与税收协定的关系,正确适用税收优惠政策,不仅可进一步增强税法的刚性和权威性,也可为纳税人提供必要的确定性,有利于更好地推进税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从2019年1月1日起,中国全面实施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这次个人所得税改革一大亮点是在税法中明确了非居民个人的概念和范围。通过将纳税人划分为居民个人和非居民个人,赋予其不同的纳税义务,进一步维护了中国税收主权,也更有利于促进人才和资本的国际流动。


  但笔者在实践中发现,非居民个人的税法概念较为专业,一些基层税务部门在个人所得税法与税收协定的法律关系以及对应条款的适用次序等方面存在不同理解,经常产生对有关非居民个人征税规定的混淆与误解,在适用国内法和享受税收协定待遇方面存在争议。个人所得税汇算时,对纳税人身份的判定是如实履行汇算义务的首要前提。因此,有必要根据税收基本原则,正确认识个人所得税法和税收协定的五方面关系。


  个人所得税法和税收协定的法律效力关系


  一般来讲,税收协定(包括内地与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签订的税收安排)是中国政府与外国或者地区政府签订的国际条约,带有国际法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九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同外国缔结的有关税收的条约、协定同本法有不同规定的,依照条约、协定的规定办理”,可见税收征管法赋予税收协定优先于国内税法的法律效力。而《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二十条规定“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依照本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的规定执行”,由此可以推导出,税收协定对于非居民个人判定规则的法律效力要优先于个人所得税法,在两者冲突的情形下应优先适用税收协定。


  个人所得税法和税收协定的适用次序关系


  谈签税收协定的一个基本条件,是双方的国内税法对某一项所得规定了纳税义务。因此,在适用次序方面,首先,应当是双方看国内税法的规定,该纳税人是否构成了本国税收居民、国内法是否规定要征税;其次,如果有一方税法规定其构成本国税收居民或者两方税法都规定其构成本国税收居民,再看税收协定,按照协定的约定条件确定其为某一方的税收居民,由纳税人申请享受协定待遇;再次,是按照协定内容并结合具体的所得类型进行相应条款的对照适用。


  个人所得税法与税收协定在确定纳税义务方面的关系


  税收协定虽然属于国际法范畴,但协定本身并不构成超然于缔约国家本国税法的实体性税法,协定条款并不属于据以征税的实体法规定,不能直接作为征税的法律依据。所以,即便税收协定将某一项所得的征税权分配给一国,该国也不能仅仅根据税收协定的约定内容而对另一方税收居民行使征税权,征税权的法律依据依然只能是本国法律特别是本国税法。


  个人所得税法居住天数和税收协定停留天数的关系


  在根据个人所得税法判定个人纳税义务时,首先需要判定其纳税人身份,即属于居民个人还是非居民个人。这涉及个人所得税法“居住天数”的规定。同时,如果其属于另一国家或地区的居民个人,则可以申请享受税收协定待遇。这可能涉及税收协定“停留天数”的规定。


  个人所得税“居住天数”用于判定个人在中国内地负有何种纳税义务,是内地税收居民还是非居民,属于国内法范畴。税收协定“停留天数”用于判定个人来源于中国内地的受雇所得在内地负有何种纳税义务,属于国际法范畴。两种天数计算规则的最大区别在于,入境、离境当日等不足一天的任何天数应按一天计入停留天数,但不计入居住天数。这是因为,“居住天数”和“停留天数”用于判定不同的纳税义务,体现不同的政策取向。“居住天数”是国内税法划分居民和非居民的标准,而“停留天数”是税收协定划分中国和缔约对方对某种特定类型所得征税权的标准。由于两者概念不同,计算方法也不同,也就不能用计算“居住天数”的方法来计算“停留天数”。


  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与税收协定的关系


  如果税收协定约定的税负比个人所得税法更为优惠,纳税人可以申请享受税收协定待遇。如果个人所得税法比税收协定约定税负更为优惠,可以按个人所得税法执行。因此,纳税人最终如何计算纳税,需要综合考虑个人所得税法、税收协定和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等多项规定。


小程序 扫码进入小程序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