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发票,你让我怎么做账?
发文时间:2020-04-17
来源:中华会计网校
收藏
583

答:一、凭发票做账,法律是怎样规定的?


《税收征管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单位、个人在购销商品、提供或者接受经营服务以及从事其他经营活动中,应当按照规定开具、使用、取得发票。”


《发票管理办法》第二十一条规定:“不符合规定的发票,不得作为财务报销凭证,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拒收。”


这两条税法条文是直接针对发票的规定。从条文的意思来分析,只是规定了在各种经营活动中,“应当”取得发票,同时强调的是发票的合规性。符合规定的发票,可以作为财务报销凭证,反之则不能。


《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凭证管理办法》第九条规定:“企业在境内发生的支出项目属于增值税应税项目(以下简称“应税项目”)的,对方为已办理税务登记的增值税纳税人,其支出以发票(包括按照规定由税务机关代开的发票)作为税前扣除凭证。”


这一条规定比较明确,那就是在特定情况下,要以发票作为税前扣除凭证。


但同时,《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凭证管理办法》第二条规定:


“本办法所称税前扣除凭证,是指企业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时,证明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实际发生,并据以税前扣除的各类凭证。”


从该规定可以看到,从税法的角度,发票仅仅是“各类凭证”中的一种而已。


二、哪些业务可以没有发票?


在实际的会计核算中,有哪些业务没有发票,或者不需要发票就可以做账呢?


通常,企业内部发生的业务、以及收付款业务,都不需要发票就可以直接做账,比如以下这些业务都不需要发票:

1、工资计算和发放。附件为工资表、工资发放表、工资支付凭证(如银行转款回单、员工签字的工资条);


2、税金计算。附件为税金计算表;


3、折旧计提。附件为折旧计算表;


4、无形资产摊销。附件为无形资产摊销表;


5、各种往来业务。附件为收付款凭据,如银行收付款回单、收据、请款单、借款单等;


6、生产成本核算。附件为出库单、工时单、各种成本计算表、产成品统计表等;


7、销售成本核算。附件为出库单、销售统计表等;


8、低值易耗品核算。附件为低值易耗品领用表、摊销表;


9、奖金、补助、节假日礼金等发放。附件为各种发放表;


10、期末损益结转;


11、年末处理。


那么,是不是企业外部发生的业务,就都需要发票才能入账呢?


其实也不是。比如员工出差的机票、车票、船票等,都可以作为财务报销凭证;另外,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开具的财政收据,也可以作为正式的财务报销凭证。


同时《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凭证管理办法》还规定了几种不需要发票即可做账的情形:


1、小额零星的业务


该办法第九条规定:


“对方为依法无需办理税务登记的单位或者从事小额零星经营业务的个人,其支出以税务机关代开的发票或者收款凭证及内部凭证作为税前扣除凭证,收款凭证应载明收款单位名称、个人姓名及身份证号、支出项目、收款金额等相关信息。小额零星经营业务的判断标准是个人从事应税项目经营业务的销售额不超过增值税相关政策规定的起征点。”


从这条规定可以看出,如果交易对方不需要办理税务登记,又是“小额零星经营业务”,则不需要发票即可做账。需要注意的是,会计人员应该注意判断什么样的业务才属于”小额零星业务“。


根据财税[2016]36号文件规定,增值税按次纳税的,为每次(日)销售额300-500元(含本数),因此单次金额在500元之内的经营业务,可以作为小额零星业务。同时还要注意将可以证明交易真实性的相关资料保留完整,包括对方的个人信息、金额和项目等。


2、境外业务


该办法第十一条规定,境外业务可以以发票和其他具有发票性质的收款凭据、完税证明等作为为税前扣除凭证。


3、无法取得发票的情况


该办法第十四条规定,因某些原因无法补开、换开发票的,可以以其他凭证替代发票。包括情况说明、相关的合同和协议、支付凭证、物流证明、内部凭证(如出入库单等)。


此外,原始凭证分割单,也可以作为会计做账的凭证使用。


特殊情况的处理


在实务中,还有一些特殊情况,应该取得发票,但又确实无法取得发票,这种属于《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凭证管理办法》第九条规定的“应税项目”的情形,“其支出以发票作为税前扣除凭证”,又该怎样处理?


对于这种情况,可以从两方面分析。


从企业内部的会计核算上讲,支付业务已经真实发生,且有相关的原始凭证予以佐证,因此,企业的会计核算上应该进行反映,否则,会导致企业的相关费用和资金核算不完整。


但从税收管理的角度上讲,由于缺乏税法要求的允许税前扣除的凭证,因此,这样的业务无法进行税前扣除,只能在所得税汇算时,进行纳税调整。


因此,对这类特殊情况的处理,会计在进行处理时,可以以支付凭证、合同、收据等作为附件做账,但在汇算时作调增处理。


我要补充
0

推荐阅读

没有发票不能做账怎么办?教你一个新诀窍

实务中,企业总会面临很多不规范的情况,尤其是在对外支付价款时有时候难以取得对应的发票,实务中非常常见:

  ——建筑企业采购砂石料无法取得发票

  ——企业向个人支付服务价款难以取得发票

  ——某企业3月采购口罩机未取得发票

  ——企业众多零星采购难以取得发票

  从税法要求来讲,不应该出现这些情况,如果对方是企业,应由对方自行开具发票,如果对方是自然人,应由对方到税务机关代开发票。也就是说在税法层面这些问题都是有解决方案的,但实务中总会出现特殊原因导致的无票入账:

  第一种情况是支付给个人的价款,尤其是服务价款,增值税征收率3%,但问题出在个税上,按照税法逻辑这里个人应按照劳务报酬缴纳个税,那就意味着支付方需要按照20%——40%预扣并代扣代缴个税,实务中难以实现;

  第二种情况是购买中的卖方垄断问题,比如砂石料通常形成了地域性垄断,口罩机在疫情期间形成了一机难求的实质垄断,这种情况下,供应商可能强行拒绝提供发票,企业为了生存发展被迫答应;

  第三种情况是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业务部门员工可能因为不懂财税导致贪便宜,或者因为内部沟通流程不畅,导致在零星采购中难以取得正规发票。

  遇到这些情况,仅仅照搬税法没有意义,能否找到一个合法合理的解决方案呢?个人认为个体工商户可能是一个可行的思路。

  以采购为例,可以考虑设立一个个体工商户作为零星采购的采购主体,企业不再从零散主体分别采购,而是从个体工商户统一采购,个体工商户从市场上采购后加价转售给企业,并向企业提供增值税发票。

  但个体工商户自己如何缴税?理论上也应当取得采购发票作为成本,对外开票作为收入,但实务中依然拿不到发票!对于个体户这类特殊主体的不规范,税务机关在税收征管中其实是允许有一定空间的,各地税务机关对于个体户一定范围内的业务量允许进行个人所得税核定征收,也就是说即使拿不到成本票,个体户只需要按照对外开票额的一定比例核定征收个人所得税即可,这里的个税征收比例各地有差异,也可能随着业务量大小有不同档次税率,但总体而言,对于下游企业来讲,合理合法的解决了零星采购的发票问题。

  当然我们仍然要强调的一点就是:真实性是所有涉税设计的底线和基础,所有的发票背后一定是真实业务的发生,只不过利用税务机关的核定政策,将难以规范的一些小额业务统一规范,正常入账,规避风险。

公司500元以下的零星采购没有发票,只开了收据,企业所得税能否做费用?

问:公司500元以下的零星采购没有发票,只开了收据,每月都有多次加起来有几干元这种只有收据没有发票的,企业所得税应该不能做费用吧?


  解答:


  根据《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凭证管理办法》(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8年第28号发布,以下简称28号公告)第九条规定:企业在境内发生的支出项目属于增值税应税项目(以下简称“应税项目”)的,对方为已办理税务登记的增值税纳税人,其支出以发票(包括按照规定由税务机关代开的发票)作为税前扣除凭证;对方为依法无需办理税务登记的单位或者从事小额零星经营业务的个人,其支出以税务机关代开的发票或者收款凭证及内部凭证作为税前扣除凭证,收款凭证应载明收款单位名称、个人姓名及身份证号、支出项目、收款金额等相关信息。小额零星经营业务的判断标准是个人从事应税项目经营业务的销售额不超过增值税相关政策规定的起征点。(起征点备注:也就是500元/次)


  因此,对于采购取得的是收据,虽然金额也在500元/次以下,但是下列情况的不得税前扣除:


  1.采购对象是已经办理税务登记的个体户和各类企业;


  2.采购对象虽然是个人,虽然每次金额也在500元以下,但是业务不是“零星”交易,而是“频繁”交易的。至于目前如何认定“零星”交易,税法并没有具体的次数标准,基层主管税务局掌握有较大的判定权利。


  满足上述28号公告规定标准的收据,也可以作为税前扣除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