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个人所得税自行纳税申报办法(试行)》的通知国税发[2006]162号 第六条本办法所称年所得12万元以上,是指纳税人在一个纳税年度取得以下各项所得的合计数额达到12万元:
(一)工资、薪金所得;
(二)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
(三)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
(四)劳务报酬所得;
(五)稿酬所得;
(六)特许权使用费所得;
(七)利息、股息、红利所得;
(八)财产租赁所得;
(九)财产转让所得;
(十)偶然所得;
(十一)经国务院财政部门确定征税的其他所得。
以及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明确年所得12万元以上自行纳税申报口径的通知》国税函〔2006〕1200号
一、年所得12万元以上的纳税人,除按照《办法》第六条、第七条、第八条规定计算年所得以外,还应同时按以下规定计算年所得数额:
(一)劳务报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不得减除纳税人在提供劳务或让渡特许权使用权过程中缴纳的有关税费。
(二)财产租赁所得。不得减除纳税人在出租财产过程中缴纳的有关税费;对于纳税人一次取得跨年度财产租赁所得的,全部视为实际取得所得年度的所得。
(三)个人转让房屋所得。采取核定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按照实际征收率(1%、2%、3%)分别换算为应税所得率(5%、10%、15%),据此计算年所得。
(四)个人储蓄存款利息所得、企业债券利息所得。全部视为纳税人实际取得所得年度的所得。
(五)对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投资者,按照征收率核定个人所得税的,将征收率换算为应税所得率,据此计算应纳税所得额。
合伙企业投资者按照上述方法确定应纳税所得额后,合伙人应根据合伙协议规定的分配比例确定其应纳税所得额,合伙协议未规定分配比例的,按合伙人数平均分配确定其应纳税所得额。对于同时参与两个以上企业投资的,合伙人应将其投资所有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相加后的总额作为年所得。
(六)股票转让所得。以一个纳税年度内,个人股票转让所得与损失盈亏相抵后的正数为申报所得数额,盈亏相抵为负数的,此项所得按“零”填写。
您按上述政策规定,重新计算一下。“两个人借钱,其中一个没银行卡把钱转我卡上”不属于12万元所得范围。
居民身份的转变,如何正确进行个税申报
前言 距2021年个人所得税汇算清缴还有最后一个月,经过3年的综合所得汇算清缴,小必身边的朋友已经对个税汇算已经有了初步认识,也有了主动汇算的意识,但最近小必又被问到一个新的问题,“我2021年在境内居住未满183天,为什么税务局还通知我去办理个税汇算清缴呢?”我在境内和境外都有所得,该如何申报呢?”其实这里就涉及以下几个问题:
1、身份的判定——“居民个人”or“非居民个人”
新个税法中首次使用了居民个人和非居民个人的表述,并对居民个人和非居民个人的认定标准等进行了规定。属于居民个人的,其从中国境内和境外取得的所得,皆应按照新个税法缴纳个人所得税。
1.在境内是否有住所。如有住所,即为居民纳税人,不再考虑其居住时间长短的问题。
在中国境内有住所的个人是指因户籍、家庭、经济利益关系而在中国境内习惯性居住的个人。
(1)户籍:我们通常称为户口,中国公民通常在我国是有户口的,因此,简单地说,有中国户口的人,一般可判定为在中国习惯性居住。
(2)家庭:一般指的是与婚姻、子女相关的联系,比如与中国籍个人存在婚姻、子女关系,并且以中国为中心生活等,可以判定在中国习惯性居住。
(3)经济利益:一般是考虑个人的主要财产、经营活动中心等因素。比如主要财产在中国境内,或者主要经营活动在中国境内,可以判定为在中国习惯性居住。
假设小必的朋友小诚只是长期在境外工作,但家庭和子女还在境内,则代表小诚在境内有住所,不管他是否在境内居住累计满183天,他都只能算是居民个人。
假设小诚为中国国籍,但已取得香港永久居民的身份,而且家人和工作都在香港,那我们认为小诚的习惯性住所不在境内。
2.一个纳税年度内在中国境内居住累计天数是否满183天?
如果在境内无住所,但是在一个纳税年度内在中国境内居住满183天——居民个人
如果在境内无住所,且在一个纳税年度内在中国境内居住未满183天——非居民个人
居住天数的计算标准:在中国境内停留的当天满24小时的,计入中国境内居住天数,在中国境内停留的当天不足24小时的,不计入中国境内居住天数。(按出入境记录)
假设小诚家住香港,每周一早上来深圳上班,周五下午回香港,则一周在境内居住天数只能算3天(周一和周五都不满24小时,不计算在内),按一年52周计算,则小诚一年在境内的天数为156天,不满183天,则小诚只能算是非居民个人。
2、从“居民个人”转变为“非居民个人”
假设小诚在境内无住所,受境外母公司指派到境内子公司任职。2020年在境内累计居住天数满183天,故2020年按居民个人进行的预扣预缴,并办理了综合所得汇算清缴。
2021年首次申报时,预计当年在境内居住天数会超183天,故也按居民个人进行工资薪金的预扣预缴。2021年年度结束,小诚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1、2021年,小诚在境内居住天数超过183天;
2、2021年,小诚在境内居住天数超过90天,不满183天;
3、2021年,小诚因疫情原因在境内居住天数不满90天。
情形1:则小诚仍然为居民个人,则2022年3月1日至6月30日期间需进行汇总申报纳税。
因小诚在中国境内居住累计满183天的年度连续不满六年,则向主管税务机关备案后,小诚来源于中国境外且由境外单位或者个人支付的所得,免予缴纳个人所得税。如小诚2021年在境外取得且境外支付的工资薪金所得100万元,则备案后该部分可以免予缴纳个税。
情形2:因小诚在境内无住所且累计居住不满183天,则小诚应为非居民个人。对于非居民个人,在计算工资薪金收入额时还需区分不同时间段。
小诚居住天数满90天不满183天,在计算当月工资薪金收入额时,按身为高管和非高管两种情形计算。
如小诚12月在境外工作20天,当月总收入5万元人民币,其中境外母公司支付3万元,境内子公司支付2万元。(全年境内居住超过90天不满183天)
(1)假设小诚为非高管:12月工资薪金收入额=5*11/31=1.77万元
(2)假设小诚为高管:12月工资薪金收入额=5*(1-3/5*20/31)=3.06万元
情形3:因小诚在境内居住天数不满90天,在计算当月工资薪金收入额时,按身为高管和非高管两种情形计算。
同上例,小诚12月在境外工作20天,当月总收入5万元人民币,其中境外母公司支付3万元,境内子公司支付2万元。(全年境内居住不超过90天)
(1)假设小诚为非高管:12月工资薪金收入额=5*2/5*11/31=0.71万元
(2)假设小诚为高管:12月工资薪金收入额=5*2/5=2万元
因2021年首次申报时,小诚预计当年累计居住时间超过183天,在预扣预缴时是按照居民个人申报的,但在情形2和情形3的情况下,小诚从“居民个人”转变为“非居民个人”了,应该在年度终了15天内(即2022年1月15日内),向主管税务机关报告,按照非居民个人重新计算应纳税额,如需补缴税款,不加收税收滞纳金,如需要退税的,按照规定办理。
3、从“非居民个人”转变为“居民个人”
假设小诚在境内无住所,受境外母公司指派到境内子公司任职。在2021年首次纳税申报时,预计本纳税年度累计居住天数不超过183天,则按非居民个人进行代扣代缴。
截至2021年10月1日,小诚在境内累计居住天数超过183天,小诚在10月至12月纳税申报时依然按非居民个人进行代扣代缴,待年度终了后按照居民个人有关规定办理汇算清缴。
但是如果小诚在11月离境且预计该年度内不再入境的,可以选择在离境之前办理汇算清缴。
综上所述,对于无住所的个人,在境内进行首次纳税申报时,需先根据合同约定等情况预计一年在境内的居住天数,按照预计情况分为居民个人或者非居民个人计算缴纳税款。当实际情况与预计情况不符的,从非居民个人转变为居民个人,一个纳税年度内税款扣缴方法保持不变,在次年3月1日至6月30日期间按照居民个人办理汇算清缴,也可以选择在离境之前(预计当年度不再入境时)办理汇算清缴。
从居民个人转变为非居民个人的,应在年度终了后15日(1月15日)内向主管税务机关报告,按照非居民个人重新计算应纳税额,申报补缴税款,不加收税收滞纳金,需要退税的,按照规定办理。
总结
陕西焦点聚光咨询有限公司 陕ICP备1801891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