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靠经营虚开发票,如何认定违法责任?
发文时间:2021-12-07
作者:祝飞宇 杨洋
来源:中国税务报
收藏
750

在挂靠经营形式下,若被挂靠人将挂靠人取得的虚开发票入账,不能以不知情为由拒绝承担有关违法责任,因为被挂靠人是挂靠人挂靠经营行为法律责任主体,包括申报纳税责任。


  近日,有人与笔者交流一个挂靠经营形式下对虚开发票责任追究的案例,被挂靠人对该案的处理有争议。鉴于以挂靠方式开展经营活动在经济生活中常见,涉及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问题多发复杂、常产生意见分歧,笔者认为,从促进统一执法标准、精确执法出发,有必要结合此案例厘清挂靠经营情形下虚开发票的责任主体、法律适用和证明责任等问题。


  挂靠经营,是指一个企业、个体户或自然人与另一个经营主体达成挂靠协议,前者作为挂靠人使用后者的名义对外从事经营活动,后者作为被挂靠人提供资质、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服务,并向挂靠人收取挂靠费用的经营形式。


  一被挂靠企业受税务处罚


  这个案例前不久发生,基本情况是:A建设公司中标了某承包项目,然后以收取管理费的形式,将该项目委托给包工头刘某施工,刘某以A建设公司的名义对外经营。刘某在与B物流公司没有实际业务往来的情况下,用现金支付8%的开票手续费,从B物流公司取得10张虚开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之后,A建设公司的账户向B物流公司汇出10张发票涉及款项,这些资金后回流到刘某个人银行账户。A建设公司将刘某提供的10张虚开发票入账,申报抵扣税款。


  甲市税务局稽查局经查认为,A建设公司作为被挂靠人,应当认真审核挂靠方取得的发票,但其未尽到审核责任,导致将挂靠人取得的虚开发票抵扣入账。该行为属于发票管理办法第二十四条第二项所列“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是非法取得的发票而受让”的情形,根据发票管理办法第三十九条关于处罚的规定,对A建设公司作出了税务行政处罚。


  A建设公司不服,认为有关违法行为均系挂靠人刘某的个人行为,A建设公司并不知情,不应当承担责任。


  笔者就此案与一些税务执法人员交流,发现本案不仅涉及挂靠经营形式下虚开发票的责任主体认定问题,还涉及这类违法行为的法律适用、证明责任等问题,分析厘清这些关键,才能妥善处理涉案问题。


  哪一方是案件的责任主体


  本案中,被挂靠人认为有关违法行为是挂靠人的个人行为,自己不知情,不应承担责任。这个辩解其实站不住脚。


  因为在挂靠人以被挂靠人名义对外经营,并由被挂靠人承担相关法律责任的经营形式下,对于因挂靠人违法行为产生的法律责任承担主体问题,随着《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财税〔2016〕36号)施行,税务实践的认定标准已经明确。根据该文件附件1《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实施办法》第二条规定,单位以挂靠方式经营的,挂靠人以被挂靠人名义对外经营并由被挂靠人承担相关法律责任的,以被挂靠人为纳税人。


  回看本案,刘某以被挂靠人名义与虚开发票的公司签订虚假合同,并通过被挂靠人对公账户向虚开发票公司支付款项,虚开发票的受票方为被挂靠人,最后虚开的发票亦由被挂靠人抵扣税款。可见,自始至终,该案中对外发生法律效力的主体都是被挂靠人,挂靠人刘某对外均以被挂靠人名义开展经营活动,并通过被挂靠人财务作核算和纳税,其行为的法律后果应当由被挂靠人承担,故该案的责任主体应当为被挂靠人,不管其对刘某的违法行为是否知情。


  按什么定性处理责任主体


  在有关虚开责任追究上,确定被挂靠人是责任主体,那么对被挂靠人按什么规定定性处理?


  发票管理办法第二十二条第二款指出,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有下列虚开发票行为:为他人、为自己开具与实际经营业务情况不符的发票;让他人为自己开具与实际经营业务情况不符的发票;介绍他人开具与实际经营业务情况不符的发票。该办法第三十七条规定,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二条第二款的规定虚开发票的,由税务机关没收违法所得;虚开金额在1万元以下的,可以并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虚开金额超过1万元的,并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该办法第三十九条规定,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是私自印制、伪造、变造、非法取得或者废止的发票而受让、开具、存放、携带、邮寄、运输的,由税务机关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予以没收。


  对照来看,本案中被挂靠人的行为是“让他人为自己开具与实际经营业务情况不符的发票”的虚开行为,还是“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是非法取得的发票而受让”的违规使用发票行为?也即应适用发票管理办法第三十七条还是第三十九条的规定对其处罚?笔者梳理一些案例发现,税务实践中多以违规使用发票为由处罚被挂靠人,比如前述案例。对此,笔者有不同看法。


  从有关规定的文义来看,对于上述案例似乎理解成挂靠人属于虚开,被挂靠人属于违规使用更为贴切。但是在挂靠人以被挂靠人名义对外经营并由被挂靠人承担相关法律责任的形式下,挂靠人的行为后果均应由被挂靠人承担,二者的行为不应割裂来看,应当认定被挂靠人实施了虚开与违规使用的双重违法行为,因两个行为具有牵连关系,应择重处罚。发票管理办法第三十七条处罚力度更大,应当适用虚开罚则予以处罚,即由税务机关没收违法所得,并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此时,被挂靠人的刑事责任风险显现。


  从税务执法实践来看,部分税务机关通常仅处罚被挂靠人的违规使用发票行为,很少对挂靠人的虚开行为作处罚,特别是当挂靠人为自然人时。若将挂靠人的虚开行为视为被挂靠人的行为一体处理,有助于厘清二者的责任关系,引起被挂靠人的重视,有助于更好地打击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违法犯罪行为。


  检查人员应着重证明什么


  不过在税务执法实践中,税务机关适用发票管理办法第三十九条规定予以处罚的居多,通常以“发票非法—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受让”的证明逻辑收集证据并进行判断。


  在此逻辑链条下,“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是证明难点,也是被挂靠人抗辩的主要方向。被挂靠人通常声称相关问题发票所涉业务均为挂靠人所为,其并未实际参与经营,对于挂靠人买卖发票的情况并不知悉,属于善意取得,不应承担相应的税务责任。


  面对被挂靠人的这种抗辩理由,税务机关往往是通过当事人双方的挂靠协议、询问笔录等证据作推定证明。而客观来看,实践中通常由被挂靠人财务人员对发票作形式审核,要求财务人员审核挂靠人业务的真实性现实中有很大难度,税务机关有关推断被挂靠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发票非法”的证据是否充分容易受到质疑。


  笔者认为,在明确法律适用的前提下,税务机关着重证明以下方面即可,即涉案情形是否属于挂靠人以被挂靠人名义对外经营,并由被挂靠人承担相关法律责任的经营形式,以及涉案发票与实际经营业务是否相符,以证明挂靠人存在“让他人为自己开具与实际经营业务情况不符的发票”,而不用针对被挂靠人是否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再作特别论证。


  被挂靠方可追偿但得不偿失


  被挂靠人因为挂靠人的发票违法行为补缴税款、罚款后,可以向挂靠人追偿。多个司法裁判对此已予以明确,只是认定的追偿比例不同。


  例如在某机电安装公司诉毛某某合同纠纷案中,毛某某作为挂靠人提供虚开发票,致使被挂靠的机电安装公司补缴税额、滞纳金并被处罚款。该公司起诉请求追偿。法院判决认为,被挂靠人补缴税款和滞纳金,最直接原因是挂靠人提供了虚开发票,挂靠人对该项损失具有重大过错,应承担主要责任。而被挂靠人明知挂靠行为不符合建筑法等法律法规规定,且对相关发票的合法性、有效性未尽到合理审查义务,亦有过错。法院最终酌情确定了双方的责任承担比例。在某基础工程公司诉谢某某合同纠纷案中,法院判决就类似纠纷作出了双方均有过错、各承担一半责任的判决。


  虽然被挂靠人可以向挂靠人追偿,但其损失并不能完全通过民事诉讼得到弥补。另外,被挂靠人还可能面临受到联合惩戒甚至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后果。因此,企业要谨慎面对挂靠经营,如果采取这种经营形式,必须加强对挂靠人的合规管理,严格审查挂靠人提供的发票。


我要补充
0

推荐阅读

上市公司虚开发票得不偿失

2020年上半年,长园集团、新纶科技、金刚玻璃等多家上市公司因虚增利润而受到监管部门处罚。为掩盖虚构交易、虚增利润的事实,上市公司通常会按照税收法律法规的要求,对虚构的交易开具并接受发票,其中不乏增值税专用发票。需要提醒上市公司的是,以这种方式换取财务报表上“好看的”财务数据,不仅需要额外缴纳真金白银的税款,而且一经查实还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笔者建议上市公司依法合规谋求发展,为粉饰财务报表而做出虚增利润、虚开发票等违法违规行为,最终往往得不偿失。


  聚焦:上市公司虚增利润原因几何


  近期,深圳证券交易所发布公告称,康得新复合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2019年连续两个会计年度财务报告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其公司股票自2020年7月10日起暂停上市。去年,康得新财务造假事件引发广泛关注。经监管部门调查,康得新涉嫌在2015年~2018年期间,通过虚构销售业务等方式虚增营业收入,并通过虚构采购、生产、研发费用、产品运输费用等方式虚增营业成本、研发费用和销售费用,虚增利润总额达119亿元。


  根据我国证券法要求,企业谋求上市、上市公司增发新股等环节,需要满足一定的盈利能力条件。可以说,盈利能力达标是企业在证券市场上获利的重要条件。为此,一些企业或是为了追求上市,或是为从资本市场上募集资金,或是为完成业绩补偿目标、提升考核利润和管理层薪酬,不惜铤而走险,虚增利润。


  上市公司虚增利润的手段多种多样,总结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通过违规财务核算方式,如提前确认收入、少结转成本、多计提摊销、少计提减值准备或坏账准备等,粉饰财务报表;二是通过虚构交易、虚增交易环节,达到虚增利润的目的。值得关注的是,上市公司采用第二类虚增利润的方式时,通常会借助虚开发票的方式掩盖其虚构交易、虚增利润的事实。


  实务中,往往先由中间人联络与上市公司“交易”的上下游企业,上市公司再分别与上下游企业签订交易合同、收付交易款项,并开具和接受增值税专用发票,制造存在真实交易的假象。这样,上下游企业之间可能继续形成交易闭环,也可能继续延伸至其他交易环节。


  提醒:为虚增利润虚开发票有风险


  不久前,安徽省某上市公司收到中国证监会安徽监管局发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书》,该公司在2015年~2016年这两年间,通过编制虚假的销售订单并确认收入、提前确认未发货的订单收入、少记销售折扣、延迟确认销售费用、收入跨期确认和少记营业成本等方式,累计虚增2015年度、2016年度利润高达2.2亿元。中国证监会安徽监管局对该公司给予警告并处以40万元罚款,同时分别对直接负责人和其他负责人给予警告,并处以3万元~20万元的罚款。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虚增利润等违法行为,一直是证券法惩处的重点。实务中,上市公司虚增利润往往会涉及欺诈发行、信息披露违法、伪造金融票证和提供虚假财务报告等违法违规行为。根据证券法和刑法,上市公司和相关责任人不但要接受罚款、证券市场禁入等惩戒措施,情节严重的还将承担刑事责任。


  值得关注的是,上市公司为虚增利润而虚开发票还将给企业带来税务风险。具体而言,上市公司为虚增利润而虚开发票,其交易业务往往是虚构的。即使在对开、环开、虚增交易环节等情况下,上市公司已经就虚增部分缴纳了税款,不存在偷逃税款的主观目的,客观上也没有造成国家税款损失,但其虚开发票行为扰乱了发票管理秩序,仍有可能被认为构成行政法上的虚开发票,面临行政处罚。


  实务中,上市公司为虚增利润而虚开发票的具体操作方式多种多样,部分企业甚至可能碰触到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的红线。由于虚开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不得作为增值税合法有效的扣除凭证用于抵扣进项税额,也不能用于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因此上市公司可能需要对以前年度的税款进行调整。情节严重的还可能面临最高达无期徒刑的刑事责任。


  建议:依法合规谋求发展才是正途


  近日,证监会发文称依法将10起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等涉嫌证券犯罪案件移送公安机关,对资本市场违法行为“零容忍”,从重从快从严打击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等重大违法违规行为。


  一些上市公司因虚增利润而被严厉处罚的事实已经一再证明,任何抱有侥幸心理的违法行为都是不可取的。上市公司在依法合规的基础上,谋求健康发展才是正途。上市公司管理层和财税团队,应正视国家对证券市场违法行为“零容忍”的治理态度,充分认识到现有监管手段的强大威力,不要对违法行为抱有侥幸心理。


  同时,上市公司高管和相关责任人需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提高对法律风险的识别能力,避免出现掉入违法陷阱而不自知的情况,给自身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基于此,上市公司需强化公司内控机制和员工培训,提高内控制度的执行力。实务中,存在由于上市公司员工甚至是管理层,为追求个人绩效和收益而做出违法违规行为的情况。尽管此时的刑事责任由违法者个人承担,但上市公司仍将面临行政处理处罚,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也将受到影响。


  (作者单位:北京市中银律师事务所)


真实发生的交易却收到“虚开发票”?如何处理?

收到税务局通知,我们公司收到的一张增值税普通发票是虚开的,我们涉嫌虚受发票。但是,我们公司这笔业务是真实发生的,我们不知道对方虚开啊。这种情况下这笔业务还能税前扣除吗?


  不要慌!企业应积极配合税务检查并提供相关材料,证明业务真实性。


  一、及时补开、换开发票


  企业取得不合规发票、不合规其他外部凭证的,若支出真实且已实际发生,应当要求对方补开、换开发票、其他外部凭证。补开、换开后的发票、其他外部凭证符合规定的,可以作为税前扣除凭证。


  注意,如果发票对应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期已经结束,企业应当自被税务机关告知之日起60日内补开、换开符合规定的发票、其他外部凭证。


  二、因客观原因确实无法补开、换开发票时,提供相关资料证实支出真实性


  企业在补开、换开发票、其他外部凭证过程中,因对方注销、撤销、依法被吊销营业执照、被税务机关认定为非正常户等特殊原因无法补开、换开发票、其他外部凭证的,可凭以下资料证实支出真实性后,其支出允许税前扣除:


  1.无法补开、换开发票、其他外部凭证原因的证明资料(包括工商注销、机构撤销、列入非正常经营户、破产公告等证明资料);


  2.相关业务活动的合同或者协议;


  3.采用非现金方式支付的付款凭证;


  4.货物运输的证明资料;


  5.货物入库、出库内部凭证;


  6.企业会计核算记录以及其他资料。


  *第一项至第三项为必备资料。


  三、企业在规定的期限未能补开、换开符合规定的发票、其他外部凭证,并且未能提供相关资料证实其支出真实性的,相应支出不得在发生年度税前扣除


  企业应在税务机关规定的期限内调增发生年度的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并做企业所得税更正申报。


  政策依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发布<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凭证管理办法>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8年第28号)


  温馨提示:企业收到增值税普通发票后,应及时查验发票信息,确定销售方名称、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地址、银行账户等是否与供应商的证件资料一致;商品名称及数量、金额等是否与合同约定一致;付款单、入库单和发票信息是否一致等。企业应妥善保管合同或协议、付款凭证等交易相关资料,有利于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小程序 扫码进入小程序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