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发票管理办法的几点修改建议
发文时间:2021-01-20
作者:刘剑 秦燕
来源:中国税务报
收藏
630

建议调整虚开发票等严重违法行为的处罚幅度,修改构成犯罪追究刑事责任的描述等。


  为全面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深化税收领域“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发票电子化,国家税务总局起草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修改草案征求意见稿)》,笔者结合税收征管实际,提几点修改建议。


  一是建议删除发票换票证的有关规定。


  发票管理办法第三十二条(修改草案第三十一条)规定,税务机关需要将已开具的发票调出查验时,应当向被查验的单位和个人开具发票换票证。发票换票证与所调出查验的发票有同等的效力。发票换票证在以前手工填写、人工管理发票的年代,有一定的意义。目前,发票的填写、管理、真伪查验等主要通过信息化手段来实现。发票开具基本上是使用税控系统,查验发票也是通过全国增值税发票查验平台来解决。一般情况下,不需要将发票调出查验。而且已经开具的发票属于会计凭证,根据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税务机关可以将账簿、凭证等有关资料调回税务机关检查,开付清单即可,不需要发票换票证。也可以依据《税务稽查工作规程》,出具《提取证据专用收据》来提取包括已开具发票在内的证据材料原件。此外,发票查验一般有两种结果,如经查验是假发票则予以没收;如果是真发票,就要归还给企业。不管是何种情形,都不需要发票换票证来发挥“与所调出查验的发票有同等的效力”。


  经了解,近年来的税收征管和稽查实践中,各地税务机关极少使用发票换票证。事实上,发票换票证已淡出税务机关和纳税人的视野。笔者认为,删除发票管理办法中发票换票证的有关规定正当其时。


  二是调整虚开发票等严重违法行为的处罚幅度。


  发票管理办法第三十七条(修改草案第三十六条)规定,虚开发票的,由税务机关没收违法所得;虚开金额在1万元以下的,可以并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虚开金额超过1万元的,并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虚开发票,特别是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严重扰乱发票管理秩序和税收征管秩序,是严重的违法甚至犯罪行为,也是税务、公安等部门联合查处、重点打击的对象。


  最高人民检察院2020年7月印发的《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充分发挥检察职能服务保障“六稳”“六保”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对于有实际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为虚增业绩、融资、贷款等非骗税目的,且没有造成税款损失的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行为,不以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定性处理,依法作出不起诉决定的,移送税务机关给予行政处罚。简而言之,不以骗税为目的且没有造成税款损失的,不定性为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实际工作中,部分企业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金额达上亿元,如果定性为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相关责任人将面临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甚至无期徒刑。如果不以骗税为目的且没有造成税款损失,按照《意见》精神,则不会定罪量刑,而是移送税务机关予以行政处罚。按照现行发票管理办法的规定,税务机关最高只能处以50万元的罚款。虚开上亿元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仅处以50万元的罚款,显然与其违法情节、社会危害程度不匹配,也起不到教育和警示作用。


  笔者认为,现行发票管理办法对虚开发票等严重违法行为的处罚幅度偏低,不符合过罚相当原则。建议修改发票管理办法的相关处罚条款,对虚开发票等严重违法行为,可以提高处罚幅度,或者依据虚开的数额大小来设定处罚额度。对虚开发票行为,处500万元以下的罚款,或者处虚开税额二倍以下罚款;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三是修改构成犯罪追究刑事责任的描述。


  发票管理办法第三十七条(修改草案第三十六条)规定,虚开发票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类似的规定还有第三十八条(修改草案第三十七条)、第四十三条(修改草案第四十二条)。发票管理办法第四条明确,国务院税务主管部门统一负责全国的发票管理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税务机关依据职责做好本行政区域内的发票管理工作。笔者认为,税务机关作为发票的主管部门,应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判断是否违法,是否需要进行处罚以及实施何种处罚;不能判断是否构成犯罪以及如何追究刑事责任等。是否构成犯罪,如何定罪量刑追究刑事责任,属于司法机关的职责。


  税收征管法也有类似的条款,税收征管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对此进行了修改,比如第九十七条规定,逃避缴纳税款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笔者建议,将发票管理办法中“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修改为“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泗洪县税务局)


关于完善增值税专用发票使用规定的几点建议(2008年)


  2006年10月份以来,国家税务总局先后发布了《关于修订〈增值税专用发票使用规定〉的通知》(国税发[2006]156号)和《关于修订增值税专用发票使用规定的补充通知》(国税发[2007]18号),对于加强增值税专用发票(以下简称专用发票)的使用管理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但在实际征管中仍发现有以下几点需要进一步完善:


  第一,期货交易如何开具红字专用发票无明确依据。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经营形式出现多样化,目前,有不少企业通过期货市场进行商品货物交易,如果出现需要开具红字专用发票问题,按照新规定要求,企业开具红字专用发票需凭税务机关出具的《开具红字专用发票通知单》方能开具红字专用发票。实事上,期货交易时销售方只与期货交易市场联系,不与实际购买方联系,因此发生贴水时《开具红字专用发票通知单》的出具方不好确定,而新规定对此未明确,不便于实际操作。


  第二,购货方取得专用发票后销货企业注销如何开具红字专用发票没有明确依据。


  按照新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使用规定,购货方取得专用发票可以在3个月内申请开具红字专用发票,这期间,销货方有可能因经营不善等原因破产注销,而销货方一旦注销,一般纳税人资格随即取消,购货方无法取得红字专用发票,直接影响企业生产经营。


  第三,企业违反规定开具红字专用发票的处罚依据不明确。


  企业在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往往存在超过90天的认证期限而需要开具红字专用发票的现象,但是按照现行规定这种情况不允许开具红字发票。一些企业因涉及的红字发票金额较大,如不开具红字发票将导致难以承受的损失,企业就会私下违反规定开具红字发票,税务机关发现了只能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第三十六条之规定对企业处以一万元以下的罚款,是否对企业相应的红字发票进行补税,新办法中没有明确规定。


  第四,专用发票使用期限未明确规定。


  目前,少数税控企业因处在改制、改组或者停业状态,手中长期持有空白增值税专用发票,这就容易形成失控发票。


  为使增值税专用发票使用管理的相关政策更加贴近基层征管实际,也使政策更具有可操作性,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完善政策规定:


  一是对期货交易允许企业继续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期货交易有关增值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5]1060号)文件规定,注册人开具红字发票时凭商品期货交易所出具的《标准仓单注册升贴水单》开具。


  二是购货方取得注销企业发票后,如果需要开具红字专用发票,由企业填报《开具红字专用发票申请单》,主管税务机关实地核查证实后,可以由税务机关代开红字专用发票。


  三是企业违反规定开具红字专用发票的,除按照《发票管理办法》相关规定处罚外,应该规定企业补缴相应的红字发票税款;四是对税控企业持有专用发票期限应该有具体规定,可以要求税控企业自购票之日起,应两个月内使用完毕,逾期未使用完应重新核定企业月用票量或者收缴剪角销毁。


  作者单位:巢湖市国家税务局


我要补充
0

推荐阅读

小规模纳税人:已享增值税优惠无须重复计算所得税

根据《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明确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减免增值税等政策的公告》(财政部 税务总局公告2023年第1号)和《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减免增值税政策的公告》(财政部 税务总局公告2023年第19号)的规定,自2023年1月1日起至2027年12月31日,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适用3%征收率的应税销售收入,减按1%征收率征收增值税。最近,不少小规模纳税人向笔者咨询,享受的增值税减免税优惠,是否需要申报缴纳所得税?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了解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含税销售额换算规则。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明确二手车经销等若干增值税征管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20年第9号,以下简称9号公告)第一条规定,纳税人减按0.5%征收率征收增值税,并按下列公式计算销售额:销售额=含税销售额÷(1+0.5%)。9号公告同时明确了“本公告发布后出台新的增值税征收率变动政策,比照上述公式原理计算销售额”的增值税销售额计算规则。

  根据上述规定,《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减免增值税等政策有关征管事项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23年第1号)未重复明确销售额的换算公式,应比照上述公式原理,即适用3%征收率的应税销售收入减按1%征收政策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销售额的计算公式为:销售额=含税销售额÷(1+1%)。

  举例来说,小规模纳税人甲2023年12月适用3%征收率的销售收入为50.5万元(含增值税),已按规定对外开具增值税发票。那么,不考虑其他特殊情况,小规模纳税人甲的销售额=含税销售额÷(1+1%)=50.5÷(1+1%)=50(万元),甲应缴增值税=50×1%=0.5(万元)。

  在实务中,对于小规模纳税人享受的2%增值税减免部分,主要有两种账务处理方式。

  一种是按照1%的征收率,作应缴增值税处理。在开具增值税发票时,按1%征收率换算为不含税收入,并按1%计算增值税应纳税额。这种情况下2%的增值税减免税,实际上已经包含在企业所得税应税营业收入中。本案例中,小规模纳税人甲按1%征收率,确认的不含税的销售收入为50万元,据此确认的增值税应纳税额为0.5万元。从企业所得税角度看,企业收到的50.5万元的含税销售收入,应纳增值税税额为0.5万元,企业所得税申报收入为50万元,相当于增值税2%减征的1万元(50×2%),已经包含在企业所得税应税收入中(不含增值税的销售收入)。因此,对小规模纳税人甲享受的2%增值税减免部分,不应重复作为收入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上,小规模纳税人甲应借记“应收账款”或“银行存款”等科目50.5万元,贷记“主营业务收入”50万元、“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0.5万元。

  另一种是通过“其他收益”核算2%增值税减免部分。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和《财政部关于印发〈增值税会计处理规定〉的通知》(财会[2016]22号)中关于减免增值税相关规定进行会计处理,并将免税部分计入“其他收益”。在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时,其他收益已填报到“营业利润”中,纳入应税所得的计算,2%的减征部分不应重复作为收入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以本案为例,实务中常见的会计处理为借记“应收账款”或“银行存款”等科目50.5万元,贷记“主营业务收入”49万元(50.5-50×3%)、“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1.5万元(50×3%)。然后,在实际缴纳增值税时,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1.5万元,贷记“银行存款”0.5万元、“其他收益”1万元。

  综上所述,对于小规模纳税人来说,无论企业采取上述两种账务处理方式的哪一种,适用3%征收率的应税销售收入减按1%征收率征收增值税的减征部分,都已经按照剔除价外“应交增值税”以后的余额,结合企业所得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全额计入了相关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因此,不再需要对因增值税征收率减免优惠而产生的不含税销售额的变动,重复作为企业应税所得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小规模纳税人应加强税收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在充分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同时,合规进行税务处理。


不同情形下,境外亏损结转弥补期限不一样

根据现行税收政策,境外亏损分为非实际亏损和实际亏损,不同类型亏损的税务处理有所不同——非实际亏损可以无限期向后结转弥补,实际亏损只能在以后的5个纳税年度内结转弥补。

  政策解析

  《企业境外所得税收抵免操作指南》(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0年第1号,以下简称1号公告)明确,在汇总计算境外应纳税所得额时,企业在境外同一国家(地区)设立不具有独立纳税地位的分支机构,按照企业所得税法及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计算的亏损,不得抵减其境内或他国(地区)的应纳税所得额,但可以用同一国家(地区)其他项目或以后年度的所得按规定弥补。

  同时,根据《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完善企业境外所得税收抵免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17]84号)规定,自2017年1月1日起,企业可以选择按国(地区)别分别计算(即“分国(地区)不分项”),或者不按国(地区)别汇总计算(即“不分国(地区)不分项”)其来源于境外的应纳税所得额。税收抵免方式一经选择,5年内不得改变。

  根据这两项政策,“走出去”企业境外分支机构发生的亏损不得以境内盈利来抵减,如果选择了“分国)(地区)不分项”的抵免方式,境外亏损也不得以境外其他国家(地区)的盈利来抵减。1号公告进一步明确,境外分支机构发生的亏损,由于上述结转弥补的限制而发生的未予弥补的部分为非实际亏损额,结转弥补期限不受5年期限制。即,如果企业当期境内外所得盈利额与亏损额加总后和为零或正数,则其当年度境外分支机构发生的未予弥补的亏损为非实际亏损额,可无限期向后结转弥补;如果企业当期境内外所得盈利额与亏损额加总后和为负数,则以境外分支机构的亏损额超过企业盈利额部分的实际亏损额,按企业所得税法第十八条规定的期限进行亏损弥补,未超过企业盈利额部分为非实际亏损额,仍可无限期向后结转弥补。简单来说,受境外亏损结转弥补影响产生的境外未予弥补亏损,为非实际亏损,反之为实际亏损。非实际亏损应以企业当年度经调整后的境内外应纳税所得总额为限,超过部分为实际亏损。非实际亏损可无限期向后结转弥补,实际亏损只能在以后的5个纳税年度内结转弥补。

  例解1:境内外所得加总为正数

  A公司为中国居民企业,分别在甲国、乙国设立分支机构。2022年,A公司在中国境内取得营业利润300万元,甲国分支机构取得营业利润100万元,乙国分支机构发生亏损300万元,在乙国取得利息所得60万元。经计算,A公司2022年境内外所得加总数为160万元(300+100-300+60)。

  抵免方式一:分国不分项

  根据境外亏损不得在境内或他国盈利中抵减的规定,A公司在乙国分支机构发生的300万元亏损,仅可用从乙国取得的60万元利息来弥补,即存在240万元(-300+60)未能弥补的亏损额。由于A公司境内外所得加总为正数,其境外分支机构发生的亏损为非实际亏损,即乙国分支机构的240万元亏损额属于非实际亏损。

  经调整,A公司2022年境内外应纳税所得总额为400万元,即境内应纳税所得额300万元和来自于甲国分支机构的应纳税所得额100万元。A公司2022年度在乙国的应纳税所得额为-240万元,为非实际亏损,允许A公司以其以后年度来自乙国的所得无限期结转弥补。

  抵免方式二:不分国不分项

  假设A公司采用不分国不分项的税收抵免方式,境外亏损可以在不同国别(地区)间相互弥补,即A公司在乙国分支机构的300万元亏损额,既可以用其在乙国的60万元利息所得来弥补,也可以用甲国分支机构取得的营业利润100万元弥补,弥补后境外应纳税所得额为-140万元(100-300+60)。

  根据境外亏损不得在境内盈利中抵减的规定,A公司2022年在境外发生的140万元亏损额,不得用当年度企业境内盈利来弥补。A公司境内外所得加总为正数,其境外分支机构发生的亏损为非实际亏损。经调整,A公司2022年境内外应纳税所得总额为300万元,境外应纳税所得额-140万元,为非实际亏损,允许A公司以其以后年度来自境外的所得无限期结转弥补。

  例解2:境内外所得加总为负数

  B公司为中国居民企业,分别在甲国、乙国设立分支机构。2022年,B公司在中国境内取得营业利润100万元,甲国分支机构取得营业利润100万元,乙国分支机构发生亏损300万元,在乙国取得利息所得60万元。经计算,B公司2022年境内外所得加总数为-40万元(100+100-300+60)。

  抵免方式一:分国不分项

  根据境外亏损不得在境内或他国盈利中抵减的规定,B公司乙国分支机构2022年度的亏损额300万元,仅可用其在乙国取得的60万元利息弥补,未能弥补的非实际亏损额240万元,不得用B公司当年其他盈利来弥补。B公司境内外所得加总为负数,其乙国分支机构发生的亏损中,既有非实际亏损也有实际亏损。

  具体分析,B公司当年度应纳税所得总额为200万元,包括境内应纳税所得额100万元、来自于甲国分支机构的应纳税所得额100万元。B公司来自于乙国的应纳税所得额为-240万元,其中以B公司2022年应纳税所得额为限的部分(200万元)为非实际损失,允许B公司以其以后年度来自乙国的所得无限期结转弥补;其余部分(40万元)为实际亏损,B公司可在以后5个纳税年度内用其来自乙国的所得进行结转弥补。

  抵免方式二:不分国不分项

  假设B公司采用不分国不分项的税收抵免方式,境外亏损可以在不同国别(地区)间相互弥补,即B公司在乙国分支机构的300万元亏损额,既可以用其在乙国的60万元利息所得来弥补,也可以用甲国分支机构取得的营业利润100万元弥补,弥补后境外应纳税所得额为-140万元(100-300+60)。

  根据境外亏损不得在境内盈利中抵减的规定,B公司2022年度在境外发生的140万元亏损,不得用其当年企业境内盈利来弥补。具体来说,B公司2022年度应纳税所得总额为100万元(即境内盈利部分)。境外应纳税所得额为-140万元,其中在B公司当年应纳税所得额以内的部分(100万元)属于非实际亏损,允许B公司以其以后年度来自境外的所得无限期结转弥补;其余部分(40万元)为实际亏损,B公司可在以后5个纳税年度内用其来自境外的所得进行结转弥补。


小程序 扫码进入小程序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