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申请人是通过代理人或者指定收款人代为取得所得,对“受益所有人”身份认定会有什么影响?与代理人所属居民国有关系吗?
发文时间:2018-04-02
来源:国家税务总局
收藏
567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税收协定中“受益所有人”有关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8年第9号)规定:“六、代理人或指定收款人等(以下统称“代理人”)不属于“受益所有人”。申请人通过代理人代为收取所得的,无论代理人是否属于缔约对方居民,都不应据此影响对申请人“受益所有人”身份的判定。
  股东基于持有股份取得股息,债权人基于持有债权取得利息,特许权授予人基于授予特许权取得特许权使用费,不属于本条所称的“代为收取所得”。
  ......
  十二、本公告适用于2018年4月1日及以后发生纳税义务或扣缴义务需要享受税收协定待遇的事项。”

我要补充
0

推荐阅读

在金融领域和税务领域 “受益所有人”概念并非一回事

最近,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出台《受益所有人信息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自2024年11月1日起施行。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表示,《管理办法》建立完善了中国受益所有人信息备案制度,是中国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管理办法》对受益所有人信息备案和管理作出具体规定,旨在提高市场透明度,维护市场秩序、金融秩序,预防和遏制洗钱、恐怖主义融资活动。在浏览相关新闻时,一个问题忽然浮现在记者脑海中:《管理办法》强调的“受益所有人”与税收法规中的“受益所有人”是不是一回事呢?带着这个问题,记者专访了国际税收专家、经济学博士张学斌。

  两个领域,同一叫法

  张学斌分析,在金融领域和税务领域,受益所有人判断规则都旨在识别和确认对某一实体具有实际控制权或最终收益权的主体,这样的规定有助于增强企业透明度,进而防范企业洗钱、恐怖主义融资或滥用税收协定等违法违规行为,但基于不同的考量,“受益所有人”的判断标准很不一样。

  根据《管理办法》,受益所有人是指最终拥有或实际控制备案主体,或者享有备案主体最终收益的自然人。符合下列标准之一的自然人,即为备案主体的受益所有人:一是通过直接方式或者间接方式最终拥有备案主体25%以上股权、股份或者合伙权益;二是虽未满足第一项标准,但最终享有备案主体25%以上收益权、表决权;三是虽未满足第一项标准,但单独或者联合对备案主体进行实际控制。《管理办法》目前规定的备案主体主要指公司、合伙企业、外国公司分支机构等。

  在税务领域,同样存在受益所有人的概念。在部分情况下,企业享受税收协定待遇需要具备受益所有人身份。《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税收协定中“受益所有人”有关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8年第9号,以下简称9号公告)明确,受益所有人是指对所得或所得据以产生的权利或财产具有所有权和支配权的人。此处的所得主要指股息、利息、特许权使用费这些消极所得。

  张学斌说,在实务中,判定缔约对方居民受益所有人身份时,应根据9号公告第二条所列因素,结合具体案例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9号公告列举了几项不利于对申请人受益所有人进行身份判定的因素,主要包括申请人有义务在收到所得后12个月内将50%以上支付给第三国(地区)居民;申请人从事的经营活动不构成实质性经营活动;申请人所在国家(地区)对相关所得不征税或免税,或征税率极低;存在与贷款合同或特许权使用合同条件相近的其他合同等。

  乍听一样,多种区别

  实务中,部分企业可能面临同时判定金融领域和税务领域“受益所有人”问题。比如,企业在开展跨国并购和投资时,既需要根据《管理办法》要求披露受益所有人信息,也需要根据9号公告规定确认受益所有人身份以判断能否享受税收协定待遇。再如,企业在发生跨境资金流动业务时,可能需要分别根据《管理办法》和9号公告的要求,确定资金流动背后的受益所有人,以满足金融、税务等领域的监管要求。

  张学斌提醒,《管理办法》受益所有人和9号公告受益所有人虽然名称相同、目的相似,但是在制定依据、适用主体、判定标准、备案要求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在制定依据方面,《管理办法》制定的依据是反洗钱法、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等;9号公告制定的依据是我国与其他国家签署的避免双重征税协定。在适用主体方面,《管理办法》的适用主体主要为公司、合伙企业和外国公司分支机构;9号公告则适用于与我国签署税收协定的缔约对方居民,包括个人、公司或其他团体。

  “判定标准,是企业尤其要关注的。”张学斌说,《管理办法》提供了包括股权比例、收益权和实际控制三个较为明确的标准;9号公告则通过列举不利因素和提供安全港规则来判定受益所有人身份。举例来说,韩国自然人甲某持有中国香港非上市公司A公司100%股份,A公司持有中国内地B公司100%股份。如果B公司向A公司分配股息,且A公司有义务在收到股息后的12个月内将全部股息支付给韩国自然人甲某,则A公司不是这笔股息的受益所有人,不能享受相关协定待遇优惠。而结合《管理办法》分析,甲某为韩国自然人并非我国境内自然人,一般情况下甲某在我国境内不会构成B公司的受益所有人,B公司也无须就相关情况进行备案。

  在备案要求方面,《管理办法》规定了应当备案受益所有人信息的情形,设置了承诺豁免申报条款,并限定了备案信息查询使用条件,以此规范公司等主体备案受益所有人相关信息;9号公告则规定,申请人需要证明其具有受益所有人身份并提供相关证明资料。

  准确判断,及时备案

  对相关企业来说,准确判定受益所有人身份并根据政策要求进行披露或备案,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在税务领域,准确判定受益所有人身份,是非居民合规享受税收协定股息、利息和特许权使用费条款优惠待遇的关键所在。在金融领域,《管理办法》明确,备案主体未按照规定办理受益所有人信息备案的,依照企业登记管理有关行政法规处理。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发现备案主体备案的受益所有人信息不准确的,应当责令备案主体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

  基于此,张学斌建议相关企业做好内部评估工作,根据《管理办法》和9号公告的规定,分别梳理金融领域受益所有人和税务领域受益所有人的判定要求,结合自身股权架构和经营情况,评估受益所有人的判定难度、是否存在税务风险等问题。对于符合受益所有人要求,需要备案相关信息的企业,应当准备和保存必要的文档和记录,及时准确地向相关部门披露和备案受益所有人信息。

  张学斌同时建议,企业应提高对受益所有人识别重要性的认识,建立持续监控机制,及时关注受益所有人相关政策变化以及内部股权关系变动等情况,定期对自身股权结构、控制关系和业务模式进行全面审查,分析内部股权关系变动对企业受益所有人身份判断的影响,同时确保企业股权结构和控制关系清晰,满足市场透明度要求。


温故知新,再学“受益所有人”

 前言

  非居民企业税收规则中,非常重要的规则之一就是税收协定中“受益所有人”的概念及判定规则,它是对非居民企业取得利息、股息和特殊权使用费三类源泉扣缴项目的收入能否享受税收协定优惠而制定的规则。虽说满足“受益所有人”身份的不一定能享受协定待遇,但不满足“受益所有人”身份的则肯定不能享受税收协定待遇。

  所谓“受益所有人”,是指对所得或所得据以产生的权利或财产具有所有权和支配权的人。其具体判定规则如下:

  01.安全港规则

  在股息受益所有人认定过程中,对某些特定类型的自然人或组织赋予特定的安全港地位,可以直接认定其具有“受益所有人”身份。

  安全港规则一

  申请人或者持有申请人100%股份的人是缔约对方政府、缔约对方居民且在缔约对方上市的公司或缔约对方居民个人时,可以直接判定申请人具有“受益所有人”身份。该规则主要是考虑到这类申请人与居民国(地区)有较强联系,一般也没有滥用协定的风险,因此可以直接被判断为“受益所有人”。

  安全港规则二

  当对申请人直接或间接持有100%股份的人符合“受益所有人”条件,并且属于以下两种情形之一的,应认为申请人具有“受益所有人”身份:①上述符合“受益所有人”条件的人为申请人所属居民国(地区)居民;②上述符合“受益所有人”条件的人虽不为申请人所属居民国(地区)居民,但该人和间接持有股份情形下的中间层均为符合条件的人。

  其中,“符合‘受益所有人’条件”是指根据国家税务总局2018年9号公告(以下简称“9号公告”)第二条的规定,综合分析后可以判定具有“受益所有人”身份;“符合条件的人”是指该人从中国取得的所得为股息时根据中国与其所属居民国(地区)签署的税收协定可享受的税收协定待遇和申请人可享受的税收协定待遇相同或更为优惠。

  02.不利因素判定规则

  该规则需要结合案例具体情况综合分析。根据9号公告的规定,需要分别从“申请人取得股息再支出、实质经营活动、缔约国税负、与第三方是否存在借款或特殊权的所有权或使用权交易等”五个方面例举了不利于对申请人“受益所有人”身份判定的因素。

  03.持股比例和时间规则

  对申请人取得股息而言,还需要满足“持股比例应当在取得股息前连续12个月以内任何时候均达到规定比例”的条件。规定比例需要根据缔约双方税收协定的约定来确定。如中国与中国香港的税收安排就约定这一持股比例在过去12个月内任何时候都至少达到25%。

  提 醒

  在这里,阿牛哥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实务中申请人跟税务机关谈判最多的往往是不利因素规则中的“实质经营活动”因素,被否定“受益所有人”身份的案例多数往往也是因为不满足不利因素规则中的“实质经营活动”条件。

  最后,阿牛哥再来跟大家分享2个被否定“受益所有人”身份而不能享受税收协定优惠的案例,方便大家更能具体的理解上述“受益所有人”的判定规则。

  案例一:税收情报交换,否定“受益所有人”,申请人补税150余万元

  20X8年 X月,常州市税务局的税务人员接到境内A企业的电话咨询,称其境外母公司由于董事会决议和审计报告调整的需要,必须尽快将A企业账户上留存的近1500万元未分配利润,分配给境外投资方。在咨询常规的操作流程后,又特意咨询有关税收协定受益所有人身份的判定规定,表示第二天上门办理。

  在第二天的办理过程中,税务机关发现确认以下事实:

  ①A企业纳税信用评价为M级,为上年度新办企业。其股权结构如下:

7.png


  ②A公司财务报表显示,该企业投资收益科目金额巨大,基本没有正常生产经营的信息。

  ③A企业提供的证明M公司为受益所有人的材料显示,M公司在香港有经营办公场所(一个位于香港新界面积为100平方米的仓库),账面有管理费用、应付职工薪酬等支出。但与企业分配股息、红利的金额严重不匹配。

  税务人员认为,A企业存在通过香港空壳M公司向境外实际控制方分配股息、红利,试图通过不良税收安排,享受《内地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关于对所得避免双重征税的安排》有关股息、红利5%优惠税率的情况。于是,税务人员及时发起有关M公司的专项情报交换,希望中国香港税务部门协助调查M公司的生产经营情况。不久,香港税务部门回复,M公司的实际经营场所就是一个偏远仓库,日常没有专人从事实质性生产经营活动,财务报表上罗列的信息就是该仓库的运行开销支出。

  最终,M公司因无实质经营被否定了“受益所有人”身份,M公司也放弃了受益所有人身份申请,A企业按照法定税率为M公司代扣代缴企业所得税150万元。

  案例二:通过收入结构的不合理发现“端倪”,否认申请人“受益所有人”身份,申请人补税470余万元

  A香港公司系A集团在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注册的全资子公司,投资方包括A荷兰公司、A开曼群岛公司。截至2010年12月31日,A香港公司在华的全资控股公司包括B公司、C公司、D公司。

8.png

  设在内地的B公司系A香港公司100%投资企业。该公司于2009年和2010年间三次召开利润分配董事会,决定向公司股东A香港公司分配利润。此后,B公司分别向主管国税机关办理了非居民享受税收协定待遇审批手续。A香港公司据此享受《内地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关于对所得避免双重征税和防止偷漏税的安排》第十条规定的股息预提税适用税率优惠政策。

  但在后续管理过程中,税务人员发现一组A香港公司的收入来源数据,该数据显示A香港公司中积极所得占比较少,基本为消极所得。这让税务机关对其是否符合“受益所有人”身份产生了怀疑。

  为了核实A香港公司受益所有人身份,办案人员围绕“实际控制权”这一主线,分别从公司高管任职及获取报酬、公司经营所得是否有控制权或处置权及风险承担、股息分配及处置、员工人数及与所得配比等多个维度提取、分析信息,并作出如下判断:

  一是该公司高管及员工均未在该公司有实质性任职,员工人数与资产规模、所得数额不相匹配。检查发现,A香港公司截至2010年12月31日共有三位董事,而三位董事均不任职于A香港公司及其设在大陆的任何控股公司。历年董事会报告均反映,“在整个年度期间,公司董事从未且未来也不会因其为公司所做的工作而收到任何费用或报酬”。也就是说,A香港公司董事会的各种决策要受制于A集团,据此可以判定,该公司不属于完整的实体公司。

  同时,A香港公司仅有的2名员工,当时分别为A公司亚太区人力资源总监和大中华区售后、培训经理,均未从事与投资业务直接相关工作。相对于6亿多元的注册资本及每年数千万元的所得,其人员配置较少,与所得数额难以匹配。

  二是对于所得或所得据以产生的财产或权利缺乏实质控制权或处置权,基本不承担经营风险。A香港公司2009年以来三次董事会决议均将从B公司获得的股息全部作为该公司股息发放给各股东,未有任何留存。并且,A香港公司作为投资公司,未有将所分得的股息用于项目投资、配股、转增股本、企业合并、收购及风险投资等资本运作活动。此外,2011年1月3日,A金融服务公司与A香港公司签订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的借款协议修正书显示,A金融服务公司将承担给附属公司贷款的货币风险及其他风险。这表明,A香港公司与A金融服务公司存在的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但同时免除了A香港公司的贷款风险。

  三是A香港公司中积极所得占比较少,基本为消极所得。除持有所得据以产生的财产或权利外,没有或几乎没有其他经营活动。

  四是法律管辖权与登记注册地不相应。A香港公司为香港登记注册的居民法人,但对外签订的多份经营合同或协议却适用远在欧洲的某国法律。如2008年8月20日和2012年7月11日A香港公司与B公司签订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的借款协议中,“依据的法律与服从的管辖”部分注明“本协议在所有方面的建构、效力与执行均在比利时王国的法律管辖之下”。由于A集团的资金管理中心等多设立在比利时,适用该国法律管辖使人对A香港公司的实际控制权产生疑虑。

  通过以上四点判断,办案人员认为,A香港公司不符合受益所有人条件,不能享受税收协定的优惠政策,对其已享受的非居民企业股息预提税适用税率税收优惠问题应予纠正。

  最终,香港A公司同意就2009年和2010年的股息收入补缴5%预提所得税。鉴于B公司已将前述税后应支付股息全额支付境外股东,即A香港公司,因此,本次检查确定的补缴少缴企业所得税,由非居民企业A香港公司补缴,合计479万元。


小程序 扫码进入小程序版